CN203930771U - 一种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0771U
CN203930771U CN201420312389.9U CN201420312389U CN203930771U CN 203930771 U CN203930771 U CN 203930771U CN 201420312389 U CN201420312389 U CN 201420312389U CN 203930771 U CN203930771 U CN 203930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silver thread
electrode
electrode array
contac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123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湘婷
叶坤雄
袁琼
连少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31238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0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07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至少两条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该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至少两条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分别包括两条或多条平行排列的子电极串,该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之间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具有抗损性能好,制作成本低,导电性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机交互作用技术:触摸屏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者只要用手指轻轻地碰计算机显示屏上的图符或文字就能实现对主机操作,这样摆脱了键盘和鼠标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因此,触摸屏技术已成为当前最简便的人机交流的输入设备。鉴于触摸屏具有简便、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易于交流等许多优点,触摸屏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其不仅普遍应用于随身携带的电子装置,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广告资讯装置,工业控制,军事指挥,电子游戏,多媒体教学,房地产预售,以及公共信息的查询装置,如电信局、税务局、银行、电力等部门的业务查询等等。
现有的最常用的触摸屏为电容式触摸屏,其具有操作简便,支持多点触控等诸多优点,其基本结构请参阅图1与图2,电容式触控面板1包括一第一基材层3,一第二基材层5以及一绝缘层6,其中第一基材层3表面上阵列设置有多个第一感应电极串2,第二基材层表面同样阵列设置有多个第二感应电极串4,多个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多个第二感应电极串4分别构成了电容式触控面板1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上的电极层,绝缘层6位于位于两电极层之间,使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之间相互绝缘。多个第一感应电极串2之间间隙排列无电性连接,多个第二感应电极串4之间间隙排列无电性连接。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均由菱形的感应单元7通过导接线9串接而成,相邻感应单元7之间均形成一镂空区8。
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大都采用的是氧化铟锡(ITO),由于铟元素为一种稀土元素,在大自然的存储量比较小,其价格比较昂贵,氧化铟锡作为触控面板1的导电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触控面板1的制造成本,此外,ITO的电阻较高,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触控面板1的灵敏度,如果要降低方阻,则需要将电极层变厚,这不仅会进一步提高制备成本,还会降低电极层的透光度,同时,增加厚度与现行超薄电子设备的发展相违背。又,为了保证ITO制成的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的线路精度,电极层的制作采用的是黄光工艺,黄光工艺制程复杂,设备成本高,故,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触摸屏产业的发展。由于电极层存在镂空区8,也就是说,外界的光线穿通过触控面板1的时候,因为在触控面板1表面不同区域上,该光线所穿透的界面材质皆有所不同,例如,第一基材层3,第二基材层4以及绝缘层6与电极层因材质及厚度有可能不同而各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在触控面板1有的区域的光线仅会穿过第一感应电极串2或第二感应电极串4,有的区域的光线则会不会穿过第一感应电极串列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光在传播过程中将会遭受不同的折射与反射,使得使用者容易在触控面板1的表面观察到第一感应电极串2与第二感应电极串4所浮现的图案,进而使得触控面板1有比较差的光学表现。
更重要的是ITO抗损性能差,其原因在于ITO材质较脆,其容易在制作过程中成品率不足而断线,或者在静电放电的过程中遭到破坏,由于静电放电现象在工艺中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如何提升电极层的静电防护能力是设计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断线处发生在显示区时,由于不易修补,往往造成废片与浪费,因此如何降低修补需求成为一重要课题。电极层中的一条线路断裂或破损,则所述的线路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即触控面板1将具有部分区域无法提供输入功能,造成产品的缺陷,这给触摸屏产业带来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要使触控面板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那么,我们确实急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案能够克服或替代ITO来解决ITO所存在的价格昂贵,电阻高,工艺复杂,抗损性能差,光学表现欠佳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触控面板存在的抗损性能差,工艺复杂等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损性能好,工艺简单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至少两条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该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至少两条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正交,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分别包括两条或多条平行排列的子电极串,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同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同一端电性连接。
优选地,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之间多处电性连接,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之间多处电性连接。
优选地,该子电极串由多个感应单元串联而成,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上两两相邻的感应单元之间包括一镂空区,该镂空区内布设有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该纳米银线补偿电极与该感应单元之间电性绝缘。
优选地,位于子电极串之间的多个纳米银线补偿电极相互联通或相互独立设置。
优选地,感应单元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波浪形或不规则图形。
优选地,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两端分别与其周边的导电引线相连。
优选地,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两端分别与周边的纳米银线导电引线相连。
优选地,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设置于同一表面,或位于不同表面。
优选地,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厚度为50nm-200nm。
优选地,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盖板、一第一基材层、一第二基材层,该第一基材层位于该盖板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该第一基材层的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该第二基材层的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二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方向平行排列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是通过将纳米银线溶液涂布成纳米银线导电层后,经过工艺处理所形成。纳米银线之间通过搭接形成传导网络,纳米银线作为触控电极导电材料具有价格低,电阻低,轻薄,挠性好等优点,重要的是在触控面板上采用纳米银线作为导电材料时,其可以采用简单的涂布蚀刻工艺来代替传统ITO黄光工艺,其简化了触控面板的制作工艺的同时,设备成本降低,其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能够进入触控面板制造业。
触控面板中每条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均包括至少两条子电极串,即使其中一条或多条因静电、刮伤等原因出现断线现象,其所在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仍能够正常工作,其提升了产品的抗损性能,大大的降低了触控面板的不良率。
此外,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设置在同一层时,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之间需要设置更多的桥接结构,以使得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相互绝缘,在保证精细度的情况下,第一导接线与第二导接线非常细小,若采用现有的ITO材料则较容易出现断线现象,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纳米银线导电层则弥补了这一缺点,因为纳米银线导电层有较好的挠性,其在保证精细度的情况下还不易断线,故,其使得本实施例可行且实用。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制造成本低,触控灵敏度提升,成品率提高,其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触控面板的剖切面爆炸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阵列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纳米银线导电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剖切面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第一电极层上多条阵列排布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正交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的导电引线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变形结构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6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变形结构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触控面板的剖切面爆炸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第一电极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一电极层的变形结构一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正交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第一电极层的变形结构二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正交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2中第一电极层的变形结构三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2中第一电极层的变形结构四所形成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正交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触控面板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触控面板的层状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触控面板的层状结构示意图,其包括一盖板与一电极图案层。
图22是图21中电极图案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1触控面板实施例五的变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3与图4,系纳米银线导电薄膜的剖切结构示意图,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一般制作在衬底807上,包括嵌入在基质803中的多根纳米银线801,衬底807一般为透明绝缘材料,纳米银线801排布其中,形成一个传导网络。所谓纳米银线801(silver nano wires,简称SNW)是指横向尺寸在0-50nm,纵向尺寸在10-300um范围内的一种银的形态。银在一般状态下为银白色金属,且为不透明材料,导电性极佳。而当银处于纳米级别时,纳米银视觉上不可见,且不影响导电性,能够很好的运用于触摸屏的传导结构。
基质803是指纳米银线溶液在经过涂布等方法设置在衬底807上,经过加热烘干使得易挥发的物质挥发后,留在衬底807上的非纳米银线物质。纳米银线801散布或嵌入其中,形成导电网络,部分纳米银线801从基质803材料中突出。基质803是纳米银线801的宿体,纳米银线801依靠基质803形成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基质803可以保护纳米银线801免受腐蚀、磨损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基质803的厚度约为10nm-5μm,优选为20nm-1μm,更优为50nm-200nm。在一些实施例中,基质803的折射率为1.3-2.5,更优为1.35-1.8。
纳米银线溶液是指,纳米银线801分散在特定的溶剂里而形成的悬浮溶液,该溶剂可以是水、水溶液、有机溶剂、无机溶剂、离子溶液、含盐溶液、超临界流体、油或其混合物等。该溶剂里还含有其它添加剂,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交联剂、润湿剂或增稠剂。
此外,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质803材料来调整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的光学特性,特别是解决雾度问题。例如,可以将基质803调整为具有期望的折射率、组成元素和一定的厚度,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反射损耗、眩光影响、雾度。
雾度是指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中的纳米银线801表面光漫射造成的云雾状或混浊的外观。屏幕的雾度问题会导致在室外场景光线照射的情况下,屏幕反射光强烈,严重的时候会使得用户看不清屏幕。
虽然上述为纳米银线801,但是其他的金属纳米材料嵌入至基质803中后也可以形成具有金属纳米线的透明导电层805,该金属纳米材料包括金属单质、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特别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银、金、铜、镍、铂以及镀金的银。由于银的导电性较好,且成本又低于导电性比它好的金、铂,所以金属纳米银线也即以纳米银线801为优选的金属导电材料被嵌入到基质803中。纳米银线801的至少一个剖面尺寸小于500nm,或小于200nm,100nm,优选为小于50nm,且其长宽比大于10,优选大于50,更优选大于100。最好其长度大于20μm。
透明导电层805的透光率或清晰度可由以下参数定量的限定:透光率和雾度。透光率是指通过介质传输的入射光的百分比,透明导电层805的透光率至少为88%,甚至可以高达91%-95%。雾度是光漫射的指数,雾度是指入射光中分离出来并在传输的过程中散射的光的数量百分比。透光率在很大程度上是透光介质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雾度经常和产品有关,且典型地是由表面粗糙度和介质中的嵌入粒子或组份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雾度不会超过5%,甚至可以达到不超过3%-0.5%。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从上至下包括以一盖板11,一第一基材层14,一第二基材层17,盖板11的上表面(在所有实施例中,上、下、左右等位置限定词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为触控操作面,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的上表面分别布设有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分别形成了触控面板10两相互垂直方向上的触控电极。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之间包括一贴合层15,贴合层15优选为光学胶,盖板11与第一基材层14之间包括一贴合层12,表面布设有第一电极层13的第一基材层14通过贴合层12与盖板11相粘合,贴合层12优选光学胶。至此,触控面板10由上至下包括盖板11,贴合层12,第一电极层13,第一基材层14,贴合层15,第二电极层16与第二基材层17。
盖板11的材料可以是玻璃,强化玻璃,蓝宝石玻璃,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丁二酸乙二醇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任意两者的复合物等材料。
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可以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I(聚酰亚胺),PC(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压克力,聚醚砜(PES),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 S),聚酰胺(PA),聚苯并咪唑聚丁烯(P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酯(PE),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聚醚酰亚胺,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四氟乙烯(PTFE),聚氨酯(PU)或聚氯乙烯(PVC)或其任意两者的复合物。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水滴角为0-30度,优选的小于10度。贴合层12材料可以是粘结剂,优选为光学透明胶。
第一基材层14与第一电极层13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一电极层13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材层14的下表面;第二基材层17与第二电极层16的位置可以互换,即第二电极层16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材层17的下表面。
请参阅图5及图6,第一电极层13包括多个在第一方向上(以下简称X方向)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为了克服触控面板10容易因为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局部线路的断裂而造成触控面板报废的缺点,本实施例中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的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子电极串134,两条第一子电极串134之间平行设置并在两条第一子电极串134同一端形成电性连接端。至此,即便是第一电极串131的其中一条第一子电极串134出现线路断裂的状况时,也不影响触控面板10的正常工作。第一子电极串134包括多个第一感应单元135,第一感应单元135为菱形,第一感应单元135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导接线136实现串联,在两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135之间包括一第一镂空区132。
第二电极层16包括多个在第二方向上(以下简称Y方向)平行等间距排列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交,最佳的,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子电极串164,两条第二子电极串164之间平行设置并在两条第二子电极串164同一端形成电性连接端。第二子电极串164包括多个第二感应单元165,第二感应单元165为菱形,第二感应单元165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导接线166实现串联,在两两相邻的第二感应单元165之间包括一第二镂空区162。
请参阅图7,将触控面板10的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垂直投影到同一平行面上,第一电极层13上的第一感应单元135与第二电极层16上的第二感应单元165在其平行面上的投影无重叠区域,也就是说,第一感应单元135设置在第二镂空区162内,第二感应单元165的位置刚好位于第一镂空区132内,最佳地,第一电极层13上的第一感应单元135与第二电极层16上的第二感应单元165之间互补,这样,从触控面板10的正面的投影效果上看,第一感应单元135与第二感应单元165叠加形成一平面。
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材料为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以及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分别为纳米银线导电层805通过激光蚀刻,图案化后形成,亦可采用其他的蚀刻方式,如黄光工艺、电弧高频感应蚀刻等。亦可将纳米银溶液通过印刷、卷对卷(Roll-to-Roll),压印方式之一直接形成。以下以第一电极层13为例来对触控电极的工艺做一个叙述,第一电极层13制作工艺如下:
步骤一:将纳米银线801溶液涂布在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的表面,形成纳米银线导电层805。该涂布方式可以但不限定为喷墨,撒播,凹版印刷,凸版印刷,柔印,纳米压印,丝网印刷,刮刀涂布,夹缝式涂布(slot die coating),旋转涂布,棒状涂布,滚筒涂布,线棒涂布,浸渍涂布。
步骤二:通过激光镭射将纳米银线导电层805蚀刻形成相应的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图案;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为透明基质803中嵌入了许多的纳米银线801,部分纳米银线801一端位于基质803内部,另一端凸起于基质803表层,在激光镭射工艺中,激光照射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上,由于激光完全穿透基质803,而无法穿透非完全透明的纳米银线801,凸起于基质803表面的纳米银线801在接收到激光照射的能量后被气化,留下复数纳米级通道(图未示),同时,位于基质803层内部的纳米银线801气化后经由所述的复数纳米级通道传输离开基质803,这样,便可以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中蚀刻出对应的导电区——第一电极层13与非导电区——第一镂空区132,第一镂空区132并非完全镂空,只是该区域内的SNW被气化,只剩下基质803。由于第一镂空区132内还保留有基质803,其使得第一镂空区132内的材质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的材质较为接近,其折射率也相近,故,其使得整个触控面板10的光学效果表现较佳,克服了光线射入触控面板10时,因为界面材质折射率差异大而引起的光线不均匀以及触控电极图案浮现的问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激光气化基质表面纳米银线801后留下所述纳米级通道是属于人眼于宏观下所无法辨识到的尺度,因此,并不会引起视觉上的不良影响,又所述纳米级通道于基质上形成粗糙表面,可有效提高表面的漫反射。第一感应单元135与第一导接线136在制作过程中一体布设。该步骤中激光镭射工艺可替换为电弧高频感应蚀刻,即采用高频电弧轰击非导电区域纳米银线801,使纳米银线801气化形成非导电区域。第一电极层13的制作方式也可以是其他的蚀刻方式,如在形成第一电极层13图案的过程中,直接将第一镂空区132完全蚀刻掉,即第一镂空区132内的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完全被蚀刻掉,无基质803存在。也可只将第一镂空区132与第一感应单元135邻接边缘中的纳米银线801激光蚀刻掉,只留下基质803即可。
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还包括连通触控电极与外部柔性电路板(简称FPC)的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将触控信号引出,此处以第一电极层13为例来进行说明(第二电极层16同样适用),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将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连接至FPC,在本实施例中的采用的是双边引线: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包括第一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1和第二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2且处在同一平面上,第一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1和第二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2分别连接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的两端,第一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1和第二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2的另一端均连接至FPC。也就是说,每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通过了第一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1与第二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2连接到了FPC,其采用双边引线,第一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1和第二边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2的其中之一断裂,触控面板10也仍能实现信号传输,又第一边导电引线191和第二边导电引线192采用导电性高的纳米银线,从而减弱信号衰减。
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排布在触控区域187的周围区域内。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材料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等透明导电材料,此时第一基材层14至少两边可以做成无边框设计,得到无边框触控面板10,同时,由于纳米银线导电引线19与纳米银线电极串的材质相同,其可在同一道工序一次制作形成,从而简化工艺,降低制造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的触控电极是通过将纳米银线801溶液涂布成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后,经过工艺处理所形成。纳米银线801之间通过搭接形成传导网络,纳米银线801作为触控电极导电材料具有价格低,电阻低,轻薄,挠性好等优点,重要的是在触控面板10上采用纳米银线801作为导电材料时,其可以采用简单的涂布蚀刻等工艺来代替传统ITO黄光工艺,其简化了触控面板10的制作工艺的同时,设备成本降低,其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能够进入触控面板10制造业。
触控面板10中每条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均包括至少两条子电极串,即使其中一条或多条因静电等原因出现断线现象,其所在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仍能够正常工作,其提升了产品的抗损性能,大大的降低了触控面板10的不良率。
此外,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导电电极串161设置在同一表面时,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导电电极串161相交处需要设置桥接结构与绝缘块,以使得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相互绝缘,在保证精细度的情况下,第一导接线136与第二导接线166非常细小,若采用现有的ITO材料则极易出现断线现象,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则弥补了这一缺点,因为纳米银线导电层805有较好的挠性,其在保证精细度的情况下还不易断线,故,其使得本实施例可行且实用。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触控面板10制造成本低,触控灵敏度提升,成品率提高,其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前景。
请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的还可以包括以下变形: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231同样的包括两条第一子电极串234,两条第一子电极串234同一端电性连接,第一子电极串234中的多个第一感应单元235通过第一导接线236串联,与上述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有区别的是本变形实施例中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231中,一第一子电极串234上的第一感应单元235与同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231上的另一第一纳米银线子电极串234上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235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接线236,即,同一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231上的两第一子电极串234之间包括有多个第一导接线236,至此,同一纳米银线电极串231的第一子电极串234包括了多种导通方式,即便是其中一种或多种导通路径上出现断裂,触控面板10还是可以正常工作。在两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235之间同样的也包括一第一镂空区232。
请参阅图10,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还可以是以下变形: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331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的变形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其第一感应单元335的形状为六边形。第一感应单元335的形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菱形,六边形,其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多边形、波浪形或不规则图形等其他任意形状。
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也可设置多条子电极串。本实用新型附图中所有关于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及其变形实施例上的图案可以往任意方向延展。
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以及其变形结构与工艺同样适用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其中之一也可以不采用本实施例中设置多条子电极的结构,而采用单条电极串或其他结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材料可均为纳米银线导电层805,也选择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1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161其中之一使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制作,另一个选择使用其他材料,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锡锑(AntimonyDoped Tin Oxide,A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锌铝(Aluminum Zinc Oxide,AZO)、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透明导电高分子材料、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中的任意一种材料或任意几种材料结合,并通过涂布,印刷,溅镀等方式布设于第一基材层14与第二基材层17上。由于现有的大多数触控面板10生产厂设备均为制作ITO电极的设备,第一电极层13与第二电极层16其中一层采用纳米银线导电层805材料,另一层采用ITO,可以使产业较好的做一个过渡,避免原有ITO设备的荒废。
导电引线19还可以采用不透明导电材料,在导电引线19靠近触控操作面侧印刷一层装饰层(图未视),将不透明的导电引线19覆盖掉,使触控面板10整体更加美观。
装饰层可选用油墨,光阻,非导电金属,PC-PMMA等复合材料,这些绝缘材料不透明,其可用于遮蔽导电引线19或触控面板10其他组件时,触控面板10为有边框触摸屏。
请参阅图11和12,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触控面板40与第一实施例触控面板10的不同之处在于:该触控面板40第一电极层43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第二电极层46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该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布设在第一基材层44上,其位于第一电极层43上第一感应单元435之间所形成的第一镂空区432内,第一感应单元435与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之间无重叠区域,即第一感应单元435与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之间设置有适当的间距,最佳地,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与第一感应单元435互补。位于两第一纳米银线子电极434之间的第一镂空区432内的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相互联通。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的面积小于第二感应单元465的面积,同样的,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的面积小于第一感应单元435的面积。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和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厚度分别与第一电极层43以及第二电极层46保持一致。
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为纳米银导电层805通过激光蚀刻,图案化后形成,亦可采用其他的蚀刻方式,如黄光工艺、电弧高频感应蚀刻等。亦可将纳米银溶液通过印刷、卷对卷(Roll-to-Roll)或压印方式之一直接形成。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可通过在第一基材层44上进行第一电极层43生产制作工艺时,同时通过相同的生产工艺布设形成:在布设有纳米银线导电层805的第一基材层44上,对相邻第一感应单元435与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之间的邻接区域采用激光镭射或电弧高频感应蚀刻将该区域内的纳米银线801气化掉,只保留基质803,从而形成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431以及与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431电性绝缘的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
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的设置使触控电极所在界面的不同区域的材质保持一致,其克服了当光线穿过触控面板40时,容易受到不同界面材质折射率的影响,造成触控电极图案容易浮现与光线亮度不均匀等的问题。
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电极层43图案的具体形状而相对设置。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及其变形实施例的结构与工艺同样适用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材质与第一电极层43的材质相同,其均为纳米银线导电层805,其也可以是其他透明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锡锑(Antimony Doped Tin Oxide,A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锌铝(Aluminum ZincOxide,AZO)、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透明导电高分子材料、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等等,最佳地,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材质与第一电极层43和第二电极层46的材料保持一致。生产厂商可设置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和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或根据其需要或仅设置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或仅设置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均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触控面板40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431上的第一镂空区432,与第二导电电极串461上的第二镂空区462上可以设置相应的纳米银线补偿电极——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和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63,纳米银线补偿电极的材质与触控电极串的材质相同。该纳米银线补偿电极的设置使触控电极所在界面的不同区域的材质保持一致,其克服了当光线穿过触控面板时,容易受到不同界面材质折射率的影响,造成触控电极图案容易浮现与光线亮度不均匀等的问题,其使得触控面板40有较佳的光学表现。
请参阅图13与图14,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还可以包括变形结构一,该变形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位于两第一纳米银线子电极534之间的多个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533之间相互独立,彼此没有联通,位于两第二纳米银线子电极564之间的多个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563也相互独立。
请参阅图15与图16,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还可以包括变形结构二,该变形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33的面积大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661的第二感应单元665的面积,同样的,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63的面积大于第一感应单元635的面积,即从电容式触控面板40的正面看过去,相邻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33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63在其平行平面的垂直投影包括一交叠区域638,本变形实施例也可在保证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33的面积大于第二感应单元665的面积,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63的面积大于第一感应单元635的面积的情况下,将相邻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33与第二纳米银线补偿电极663设置为无交叠区域的情形。
请参阅图17,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还可以包括变形结构三,该变形实施例与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变形实施例二不同之处仅在于:位于两第一子电极串734之间的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733之间相互联通。
请参阅图18,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433还可以包括变形结构四,该变形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833设置在第一镂空区832与第二镂空区域862的交叠区域838内。该第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833设置方式最佳适用于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831与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861设置在同一平面的情况,譬如OGS触控面板结构。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触控面板20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触控面板20包括一盖板21,一第一基材层24,在盖板21异于触控操作面的一侧设置有一第一电极层23,在第一基材层24表面设置有一第二电极层26,第一电极层23与第二电极层26分别形成了触控面板20的X轴与Y轴方向上的触控电极层。盖板21与第一基材层24之间包括一贴合层25,该贴合层25用于实现盖板21与第一基材层24之间的贴合,该贴合层25优选为光学粘着剂,至此,触控面板20由上至下包括盖板21,第一电极层23,贴合层25,第二电极层26与第一基材层24。第二电极层26与第一基材层24位置可以互换。
请参阅图20,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触控面板30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触控面板30包括一盖板31,一第一基材层34,在第一基材层34上表面与下表面设置有一第一电极层33与一第二电极层36,第一电极层33与第二电极层36分别形成了触控面板X轴与Y轴方向上的触控电极。盖板31与第一基材层34之间包括一贴合层32,该贴合层32用于贴合盖板31与第一电极层33,至此,触控面板30由上至下包括盖板31,贴合层32,第一电极层33,第一基材层34,第二电极层36。
请参阅图21和图22,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触控面板90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本触控面板90包括一盖板91与一电极层989,该电极层989包括在X方向上阵列的多个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931与Y方向上阵列的多个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961,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9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961形成于盖板91上,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931包括两条第一子电极串934,两条第一子电极串934之间平行设置并在两条第一子电极串934同一端形成电性连接端,第一子电极串934包括多个第一感应单元935,第一感应单元935为菱形,第一感应单元935之间通过多个第一导接线936实现串联,在两两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之间包括一第一镂空区932。
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961的包括两条第二子电极串964,两条第二子电极串964之间平行设置并在两条第二子电极串964同一端形成电性连接端。第二子电极串964包括多个第二感应单元965,第二感应单元965为菱形,第二感应单元965之间通过多个第二导接线966实现串联,在两两相邻的第二感应单元966之间包括一第二镂空区962。
从电容式触控面板90的正面看过去,第一电极层93上的第一感应单元935与第二电极层96上的第二感应单元965无重叠区域,也就是说,第一感应单元935的设置在第二镂空区962内,第二感应单元965的位置刚好位于第一镂空区932内,且第一感应单元935与第二感应单元965之间没有重叠区域。第一导接线936与第二导接线966存在一交叠区域938,在该交叠区域938内,第一导接线936与第二导接线966之间有设置一绝缘块(图未视),故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931与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961之间相互绝缘。
本实施例包括一变形实施例:盖板91与电极层989的基材层分开设置,如图23,其电极层993附着于第一基材层994上,第一基材层994通过贴合层992与盖板991相贴合。电极层993与第一基材层994位置可互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包括至少两条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在第一方向上平行排列,该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第二方向上平行排列的至少两条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正交,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分别包括两条或多条平行排列的子电极串,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同一端电性连接,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同一端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之间多处电性连接,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两条或多条子电极串之间多处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子电极串由多个感应单元串联而成,在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和/或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上两两相邻的感应单元之间包括一镂空区,该镂空区内布设有一纳米银线补偿电极,该纳米银线补偿电极与该感应单元之间电性绝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子电极串之间的多个纳米银线补偿电极相互联通或相互独立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感应单元的形状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波浪形或不规则图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两端分别与其周边的导电引线相连。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两端分别与周边的纳米银线导电引线相连。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设置于同一表面,或位于不同表面。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及该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的厚度为50nm-200nm。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一盖板、一第一基材层、一第二基材层,该第一基材层位于该盖板及该第二基材层之间,该第一基材层的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层,该第二基材层的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第一方向平行排列的第一纳米银线电极串,该第二电极层包括至少两条第二方向平行排列的第二纳米银线电极串。
CN201420312389.9U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Active CN203930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2389.9U CN203930771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12389.9U CN203930771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0771U true CN203930771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6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12389.9U Active CN203930771U (zh) 2014-06-12 2014-06-12 一种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077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7709A (zh) * 2015-11-27 2016-04-13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5607779A (zh) * 2016-02-24 2016-05-25 昆山峰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d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25578A (zh) * 2015-07-10 2017-01-11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压力感应触控面板
CN111124165A (zh) * 2018-10-30 2020-05-08 南昌欧菲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制作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5578A (zh) * 2015-07-10 2017-01-11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压力感应触控面板
CN106325578B (zh) * 2015-07-10 2023-07-2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压力感应触控面板
CN105487709A (zh) * 2015-11-27 2016-04-13 深圳市骏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5607779A (zh) * 2016-02-24 2016-05-25 昆山峰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3d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24165A (zh) * 2018-10-30 2020-05-08 南昌欧菲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制作方法
CN111124165B (zh) * 2018-10-30 2022-09-20 江西卓讯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屏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0851B (zh) 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3593078B (zh) 触控面板
CN202815769U (zh) 触控面板
CN203930769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3472951A (zh)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03930771U (zh) 一种触控面板
CN105425992A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N203930739U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CN204155234U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模组
CN104331184A (zh) 触摸窗口及包含该触摸窗口的显示器
CN105320318B (zh) 触控装置
KR20140001309U (ko) 터치 전극 장치
CN104951155A (zh) 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3198885A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3941931A (zh) 触控面板
CN104793822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423749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5487728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3930770U (zh) 触控面板
CN105204674A (zh) 一种触控显示模组
CN203179573U (zh) 导电膜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203930768U (zh) 触控面板
CN103995609A (zh) 触控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CN105573542A (zh) 制作纳米级导电薄膜的方法及其触控显示装置
CN204515751U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