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52764U - 一种气体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体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52764U CN204152764U CN201420592833.7U CN201420592833U CN204152764U CN 204152764 U CN204152764 U CN 204152764U CN 201420592833 U CN201420592833 U CN 201420592833U CN 204152764 U CN204152764 U CN 2041527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ock out
- out drum
- air inlet
- base plate
- gas compres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进气分离器、压缩机气缸和与压缩机气缸的出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缓冲罐,进气缓冲罐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与进气分离器的出气口相连通,进气缓冲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与压缩机气缸的进气口相连通,还包括:支撑板用于支撑进气缓冲罐,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进气缓冲罐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支撑架包括支撑杆、顶板和与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顶板和底板相固定连接;顶板与支撑板相固定连接,顶板与底板之间具有安放排气缓冲罐的空间,排气缓冲罐与底板相连接,底板与气体压缩机的底橇相固定连接。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气体压缩机,可以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
背景技术
气体压缩机是一种将机械能转化为气体压力能的一种动力装置,主要用于输送氧气、天然气等气体。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气体压缩机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02、进气分离器01以及排气缓冲罐03等,进气缓冲罐0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05与压缩机气缸04的进气口相连通,进气缓冲罐02的进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06与进气分离器01的出气口相连通,排起缓冲罐03的进气口与压缩机气缸04的出气口相连通。排气缓冲罐03通过支撑架与底橇相连接,以此减小排气对气体管道的冲击。
但是,由于进气缓冲罐02为悬空设置,第一气体管道05和第二气体管道06起到支撑进气缓冲罐02的作用,经由进气分离器01的出气口输出的高压气体在经由第二气体管道06进入进气缓冲罐02的过程中,高压气体会对第二气体管道06造成极大的冲击,引起进气缓冲罐02震动,进气缓冲罐02发生震动,会导致与之相连接的第一气体管道05发生脉动,并对压缩机气缸04施加附加力矩,加剧压缩机气缸04的活塞磨损,严重时会影响机组的运行。
因此,如何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压缩机,可以减小压缩机气缸所承受的附加力矩,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进气分离器、压缩机气缸和与所述压缩机气缸的出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缓冲罐,所述进气缓冲罐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与所述进气分离器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进气缓冲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与所述压缩机气缸的进气口相连通,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进气缓冲罐,所述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气缓冲罐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杆、顶板和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相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支撑板相固定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安放所述排气缓冲罐的空间,所述排气缓冲罐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底板与气体压缩机的底橇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为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的弧形面与所述进气缓冲罐的弧形面相贴合,且所述弧形支撑板设置有供第二气体管道贯穿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设置于靠近所述进气缓冲罐的进气口且远离进气缓冲罐的尾端的位置处,所述弧形支撑板通过加强筋与所述顶板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所述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通过连接杆相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用于安放所述排气缓冲罐的空间。
优选地,还包括管支撑,所述管支撑的圆弧部与所述排气缓冲罐的出气口位置处相紧固连接,所述管支撑的连接端与所述底板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沿着所述进气缓冲罐的延伸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排气口,每个所述进气缓冲罐的排气口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机气缸;所述排气缓冲罐沿着其延伸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进气口且所述排气缓冲罐的进气口的设置数目与所述进气缓冲罐的排气口的设置数目相同,每个所述排气缓冲罐的进气口均与与之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机气缸相连通。
本申请所提供的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进气分离器、压缩机气缸和与压缩机气缸的出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缓冲罐,进气缓冲罐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与进气分离器的出气口相连通,进气缓冲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与压缩机气缸的进气口相连通,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用于支撑进气缓冲罐,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进气缓冲罐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支撑架,支撑架包括支撑杆、顶板和与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顶板和底板相固定连接;顶板与支撑板相固定连接,顶板与底板之间具有安放排气缓冲罐的空间,排气缓冲罐与底板相连接,底板与气体压缩机的底橇相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用于支撑进气缓冲罐的支撑板,以及与支撑板相固定连接的支撑架,在运行过程中,经由进气分离器的出气口输出的高压气体在经由第一气体管道进入进气缓冲罐的过程中,高压气体会对第一气体管道造成冲击,引起进气缓冲罐震动,进气缓冲罐的震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支撑板传递给支撑架,并最终由支撑架的底板传递给气体压缩机的底橇,可以降低由于进气缓冲罐震动而引起的第二气体管道震动的情况,从而降低由于第二气体管道的震动而致使压缩机气缸所承受的附加力矩,增加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利用第二气体管道支撑进气缓冲罐相比,由于设置有支撑板和支撑架,支撑板起到支撑进气缓冲罐的作用,进气缓冲罐的震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支撑板传递给支撑架,并最终由支撑架的底板传递给气体压缩机的底橇,可以降低由于进气缓冲罐震动而引起的第二气体管道震动的情况,从而降低由于第二气体管道的震动而致使压缩机气缸所承受的附加力矩,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气体压缩机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
进气分离器01、进气缓冲罐02、排气缓冲罐03、压缩机气缸04、第一气体管道05、第二气体管道06;
图2中:
进气分离器1、进气缓冲罐2、排气缓冲罐3、压缩机气缸4、第一气体管道5、第二气体管道6、支撑板7、支撑杆8、顶板9、底板10、气体压缩机的底撬11、加强筋12、连接杆13、管支撑1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压缩机,可以减小压缩机气缸所承受的附加力矩,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压缩机的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2、进气分离器1、压缩机气缸4和与压缩机气缸4的出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缓冲罐3,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5与进气分离器1的出气口相连通,进气缓冲罐2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6与压缩机气缸4的进气口相连通,还包括:用于支撑进气缓冲罐2的支撑板7,支撑板7的延伸方向与进气缓冲罐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支撑架包括支撑杆8、顶板9和与顶板9相对设置的底板10,支撑杆8的两端分别与顶板9和底板10相固定连接;顶板9与支撑板7相固定连接,顶板9与底板10之间具有安放排气缓冲罐3的空间,排气缓冲罐3与底板10相连接,底板10通过螺栓组件与气体压缩机的底橇11相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通过设置用于支撑进气缓冲罐2的支撑板7,以及与支撑板7相固定连接的支撑架,在运行过程中,经由进气分离器1的出气口输出的高压气体在经由第一气体管道5进入进气缓冲罐2的过程中,高压气体会对第一气体管道5造成冲击,引起进气缓冲罐2震动,进气缓冲罐2的震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支撑板7传递给支撑架,并最终由支撑架的底板10传递给气体压缩机的底橇11,可以降低由于进气缓冲罐2震动而引起的第二气体管道6震动的情况,从而降低由于第二气体管道6的震动而致使压缩机气缸4所承受的附加力矩,增加机组运行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利用第二气体管道6支撑进气缓冲罐2相比,由于设置有支撑板7和支撑架,支撑板7起到支撑进气缓冲罐2的作用,进气缓冲罐2的震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支撑板7传递给支撑架,并最终由支撑架的底板10传递给气体压缩机的底橇11,可以降低由于进气缓冲罐2震动而引起的第二气体管道6震动的情况,从而降低由于第二气体管道6的震动而致使压缩机气缸4所承受的附加力矩,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压缩机的底橇11的惯性作用是很大的,经由支撑架传递至底橇的作用力不会引起底橇的震动,从而可以保证机组的稳定运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安装和使用的需求,顶板9和底板10相互平行设置且顶板9和底板10均与水平面或工作平台面相平行,支撑杆8均与顶板9和底板10同时相垂直,如此可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支撑架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气体压缩机设置有多个进气分离器1,每个进气分离器1均只与一个进气缓冲罐2相连通,每个进气缓冲罐2均设置有相应的支撑板7和与支撑板7相连接的支撑架。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支撑板7为弧形支撑板,弧形支撑板的弧形面与进气缓冲罐2的弧形面相贴合,且弧形支撑板设置有供第二气体管道6贯穿的通孔。如此,设置,弧形支撑板的弧形面与进气缓冲罐2的弧形面相贴合,如此可以增大弧形支撑板与进气缓冲罐2之间的接触面积,如此保证弧形支撑板与进气缓冲罐2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进气缓冲罐2和排气缓冲罐3均为圆筒形缓冲罐,因此将支撑板7设置为弧形支撑板,便于对进气缓冲罐2进行支撑和连接,当然,也不排除根据进气缓冲罐的具体形状设置为其他形式的支撑板。
此外,由于高压气体在进入进气缓冲罐2的过程中对进气缓冲罐2的造成冲击的主要位置位于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的位置处,因此,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架设置于靠近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且远离进气缓冲罐2的尾端的位置处,弧形支撑板通过加强筋12与顶板9相固定连接。如此,通过将支撑架设置于靠近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位置处,可以有目的性的对进气缓冲罐2进行支撑,便于减小进气缓冲罐2的震动,从而可以避免压缩机气缸4所承受的额外的附加力矩,增加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置加强筋12,可以保证弧形支撑板与顶板9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由进气缓冲罐2发生震动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位置处,因此可以只在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位置处设置支撑架,而进气缓冲罐2的尾端利用第二气体管道6进行支撑,当然,也不排除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在进气缓冲罐2的尾端同样设置支撑架,以实现对进气缓冲罐2的全面支撑。
还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12的设置数目可以根据顶板9的具体尺寸进行确定,以保证弧形支撑与顶板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此外,为了放置长时间运行而导致顶板9发生倾斜,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撑杆8,两个支撑杆8之间通过连接杆13相连接,连接杆13与底板10之间具有用于安放排气缓冲罐3的空间。如此,通过设置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支撑杆8相固定连接,如此可以对支撑杆8起到限位和支撑的作用,避免支撑杆8发生倾斜,从而可以避免顶板9发生倾斜的现象,进而可以保证机组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只设置有一个支撑杆8,当然,也不排除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设置多个支撑杆。
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为了保证排气缓冲罐3与支撑架之间的稳固连接,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架还包括管支撑14,管支撑14的圆弧部与排气缓冲罐3的出气口位置处相紧固连接,管支撑14的连接端与底板10相固定连接。由于管支撑14包括相连接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圆弧部,排气缓冲罐3的出气口的位置处置于圆弧部所围成的空间内并且与排气缓冲罐3的罐体与圆弧部的表面相贴合,如此圆弧部对排气缓冲罐3起到限位和支撑的作用;管支撑14的另一部分为连接端,该连接端与底板10相固定连接,如此可以保证排气缓冲罐3与支撑架之间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设置管支撑14,可以使得管支撑14与排气缓冲罐3形成单独的模块,便于对排气缓冲罐3进行安装和检修,同时管支撑14起到支撑排气缓冲罐3的作用,以此可以减少排气缓冲罐3的震动,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
在上文中主要对支撑架和支撑板7的设置方式进行了说明,下面将对进气缓冲罐2和排气缓冲罐3进行介绍。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沿着进气缓冲罐2的延伸方向开设有三个排气口,每个进气缓冲罐2的排气口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压缩机气缸4即设置有三个压缩机气缸4,保证相对应的压缩机气缸4的进气口与进气缓冲罐2的排气口一一对应相连通;排气缓冲罐3沿着其延伸方向开设三个进气口,每个排气缓冲罐3的进气口均与与之相对应的气体压缩机气缸4相连通,即压缩机气缸4的出气口与与之相对应的排气缓冲罐3的进气口一一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进气缓冲罐2开设有三个排气口,排气缓冲罐3开设有三个进气口,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缓冲罐,如进气缓冲罐开设有不少于两个排气口,排气缓冲罐开设有不少于两个的进气口,排气缓冲罐的进气口的设置数目与进气缓冲罐的排气口的设置数目相同。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气体压缩机,包括进气缓冲罐(2)、进气分离器(1)、压缩机气缸(4)和与所述压缩机气缸(4)的出气口相连通的排气缓冲罐(3),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通过第一气体管道(5)与所述进气分离器(1)的出气口相连通,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管道(6)与所述压缩机气缸(4)的进气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用于支撑所述进气缓冲罐(2),所述支撑板(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杆(8)、顶板(9)和与所述顶板(9)相对设置的底板(10),所述支撑杆(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9)和所述底板(10)相固定连接;所述顶板(9)与所述支撑板(7)相固定连接,所述顶板(9)与所述底板(10)之间具有安放所述排气缓冲罐(3)的空间,所述排气缓冲罐(3)与所述底板(10)相连接,所述底板(10)与气体压缩机的底橇(11)相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7)为弧形支撑板,所述弧形支撑板的弧形面与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弧形面相贴合,且所述弧形支撑板设置有供第二气体管道(6)贯穿的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于靠近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进气口且远离进气缓冲罐(2)的尾端的位置处,所述弧形支撑板通过加强筋(12)与所述顶板(9)相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所述支撑杆(8),两个所述支撑杆(8)之间通过连接杆(13)相连接,所述连接杆(13)与所述底板(10)之间具有用于安放所述排气缓冲罐(3)的空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支撑(14),所述管支撑(14)的圆弧部与所述排气缓冲罐(3)的出气口位置处相紧固连接,所述管支撑(14)的连接端与所述底板(10)相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延伸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排气口,每个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排气口均有与之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机气缸(4);所述排气缓冲罐(3)沿着其延伸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进气口且所述排气缓冲罐(3)的进气口的设置数目与所述进气缓冲罐(2)的排气口的设置数目相同,每个所述排气缓冲罐(3)的进气口均与与之相对应的所述气体压缩机气缸(4)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92833.7U CN204152764U (zh) | 2014-10-14 | 2014-10-14 | 一种气体压缩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592833.7U CN204152764U (zh) | 2014-10-14 | 2014-10-14 | 一种气体压缩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52764U true CN204152764U (zh) | 2015-02-11 |
Family
ID=52510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592833.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152764U (zh) | 2014-10-14 | 2014-10-14 | 一种气体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5276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1225A (zh) * | 2015-03-31 | 2015-07-22 | 仪征祥源动力供应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节能的空压机进气过滤系统 |
CN107297613A (zh) * | 2016-04-15 | 2017-10-27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安装工具和压缩机 |
-
2014
- 2014-10-14 CN CN201420592833.7U patent/CN20415276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91225A (zh) * | 2015-03-31 | 2015-07-22 | 仪征祥源动力供应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节能的空压机进气过滤系统 |
CN107297613A (zh) * | 2016-04-15 | 2017-10-27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安装工具和压缩机 |
CN107297613B (zh) * | 2016-04-15 | 2024-04-3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安装工具和压缩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52764U (zh) | 一种气体压缩机 | |
CN103449319B (zh) | 起重臂及起重机 | |
CN202202408U (zh) | 装配式建筑预制钢筋砼墙体与结构连接件 | |
CN103192882A (zh) | 框架式车架结构及混凝土泵车 | |
CN204419521U (zh) | 空压机 | |
CN202542747U (zh) | 一种具有多种组合方式的履带起重机 | |
CN204056206U (zh) | 一种用于t型材装配的防倒装置 | |
CN111186595B (zh) | 一种叶脉型多级曲筋补强的高刚度异形贮箱封头结构 | |
CN102561696A (zh) | 一种混凝土泵车和泵送装置 | |
CN202278422U (zh) | 一种用于小型汽轮机焊接蒸汽室本体的辅助加工装置 | |
CN208731180U (zh) | 船用挡风隔堵 | |
CN204366544U (zh) | 发动机缸体铣端面工装 | |
CN208961951U (zh) | 碳纤维基板吸附平台 | |
CN203357269U (zh) | 一种零件喷砂夹具 | |
CN208414777U (zh) | 一种用于经编机主轴的夹持固定装置 | |
CN204942096U (zh) | 防震水泵底座 | |
CN204057775U (zh) | 一种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 | |
CN201202963Y (zh) | 多头压缩空气贮气罐 | |
CN104210965A (zh) | 一种起重机及其臂架系统 | |
CN210251769U (zh) | 用于吸附干燥设备的吸附剂支撑结构 | |
CN208935093U (zh) | 一种衔接花箱横梁用的便拆装连接件 | |
CN201372168Y (zh) | 桅杆起重机的杆顶滑轮装置 | |
CN204053341U (zh) | 一种用于扁钢装配的防倒装置 | |
CN202023252U (zh) | 用于钢结构的四方支撑机构 | |
CN202499667U (zh) | 用于塔机塔顶与上支座的连接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