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6687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16687U CN204116687U CN201420427151.0U CN201420427151U CN204116687U CN 204116687 U CN204116687 U CN 204116687U CN 201420427151 U CN201420427151 U CN 201420427151U CN 204116687 U CN204116687 U CN 2041166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af spring
- retaining member
- lens
- lens retaining
- up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41001014698 Phacoides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Glycerine Chemical compound OCC(O)CO PEDCQBHIVMGV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使耗电进一步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以使透镜保持构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构件的施力构件、将施力构件的一部分固定的固定构件以及使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固定构件上设有能够与在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设置的第一抵接部抵接的第一承受部及能够与在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设置的第二抵接部抵接的第二承受部,在使透镜保持构件朝向为光轴方向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且不对线圈通电的状态即初始状态,第一抵接部与第一承受部之间的距离比第二抵接部与第二承受部之间的距离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例如带摄像机的便携设备中搭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在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中搭载有摄像机机构变得普遍起来。并且,在搭载于该小型的便携设备的摄像机机构的主要部件即透镜驱动装置中,除了小型化的要求以外,高精度地驱动透镜体等要求也提高了。作为可以满足这两个要求的透镜驱动装置,广为公知的有在透镜支架的四方设有用于驱动透镜支架的磁路的装置。
作为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以往例)中,提出了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1。图18是对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1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19A至图19C是对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1进行说明的图,图19A是对透镜支承体905处于初始位置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9B是对透镜支承体905向方移动了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9C是对透镜支承体905向后方移动了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18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1具备:在内周支承透镜(未图示)的透镜支承体(透镜支架)905;在内周侧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设有透镜支承体905的磁轭903;在磁轭903的光轴方向前侧配置的框体907以及前侧弹簧909;在磁轭903的后侧配置的基底908以及后侧弹簧911;以及固定于磁轭903的各角部的四个驱动用磁铁913。并且,在磁轭903与后侧弹簧911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后侧隔板915,并且在磁轭903与前侧弹簧909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前侧隔板917。此外,在透镜支承体905的外周,固定有线圈904。并且,用磁轭903、线圈904及四个驱动用磁铁913,在透镜支承体905的四方设置磁路,在光轴方向上产生推力,通过该推力与一对弹簧(前侧弹簧909以及后侧弹簧911)的弹性力(斥力)的平衡,使透镜支承体905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图19所示,透镜驱动装置901为,在将透镜驱动装置901组装后的状态下,透镜支承体905处于初始位置时,前侧弹簧909以及后侧弹簧911成为如图19A所示的平坦的形状,前侧弹簧909的外周侧部909a和内周侧部909b为大致同一平面,后侧弹簧911的外周侧部911a与内周侧部911b为大致同一平面。并且,透镜支承体905的初始位置被设定在从被拍摄体的摄影位置为最大接近位置(微距(macro)位置)时的透镜位置“+P1”(图1B)到被拍摄体的摄影位置为无限远位置时的透镜位置“-P1”(图1C)之间的中间的透镜位置“P0”。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8534
然而,实际上,在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的情况下,与用1m以内的放大视野进行摄影的情况相比,在离开了1m以上的位置进行摄影的情况较多,与在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的中间位置相比透镜位于无限远位置附近的情况较多。为此,由于使透镜位于无限远位置附近,每当进行摄影就需要使电流流通。尤其在以动态图像模式等进行连续摄影的情况下,必须使透镜的位置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无限远位置附近的位置的情况较多),必须使电流继续流通。为此,存在即使该电流量很小、耗电也变大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上述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耗电进一步降低的透镜驱动装置。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能够保持在摄像元件的上方配置的透镜体;施力构件,以使该透镜保持构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构件;固定构件,固定该施力构件的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该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构件包括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该上侧板簧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该下侧板簧与该上侧板簧对置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在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第一承受部和第二承受部,该第一承受部能够与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设置的第一抵接部抵接,该第二承受部能够与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设置的第二抵接部抵接,将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朝向为所述光轴方向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且不对所述线圈通电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承受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承受部之间的距离大。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与透镜保持构件相对于被拍摄体被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的中间相比,该透镜保持构件配置相对于被拍摄体被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侧。为此,能够使初始状态下的透镜体的位置更接近于一般使用的常用位置(通常位置,无限远位置附近的位置),所以能够使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变得不需要或极小。由此,能够使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时的耗电降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向相对于所述光轴方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
由此,能够构成为,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向相对于光轴方向而互不相同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施力,所以在光轴方向上使透镜保持构件移动时,始终在施力方向上对透镜保持构件施加预张力。即,在未使由上侧板簧以及下侧板簧对透镜保持构件施力的施力方向反转(逆转)的区域,能够使透镜保持构件移动并使用透镜驱动装置。为此,能够根据电流量而使透镜保持构件顺畅地移动,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透镜驱动装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簧以及所述下侧板簧分别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第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侧的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在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向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从所述下侧板簧离开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向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从所述上侧板簧离开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
由此,上侧板簧向上方侧对于透镜保持构件上方侧施力并且下侧板簧向下方侧对透镜保持构件施力,所以使上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与下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之间的距离比上侧板簧的第一部分与下侧板簧的第一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为此,与互相向彼此按压透镜保持构件的方向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上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与下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使配置磁铁、线圈等移动机构的收纳空间取得更大,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下侧板簧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配设有所述磁铁。
由此,在上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与下侧板簧的第二部分之间配设有磁铁,所以能够使磁铁的收纳空间更大,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此外,通过必要的推力,能够减少磁铁的数目。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簧与所述下侧板簧的板厚相同。
由此,上侧板簧与下侧板簧的板厚相同,所以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制造,能够容易地制作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并且,在决定弹簧常数时,能够用相同材料、板厚进行设计(计算),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弹簧常数与期望的值一致。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与透镜保持构件相对于被拍摄体被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的中间相比,透镜保持构件相对于被拍摄体被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侧。为此,能够使初始状态下的透镜体的位置更接近一般使用的常用位置(通常位置,无限远位置附近的位置),所以能够使线圈中流通的电流变得不需要或极小。由此,能够使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时的耗电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A及图2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B是从图2A所示的Y2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3A及图3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从图2A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图,图3B是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
图4A及图4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在图3A所示的俯视图中省略了磁轭和隔板后的俯视图,图4B是在图3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基底构件后的仰视图。
图5A及图5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5A是在图2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磁轭后的图,图5B是在图5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隔板后的图。
图6A及图6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6A是从X1侧观察图5B所示的图的侧视图,图6B是从Y2侧观察图5B所示的图的主视图。
图7A及图7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7A是透镜保持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7B是透镜保持构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8A及图8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磁轭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从图1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8B是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
图9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对图1所示的基底构件装配了下侧板簧的立体图。
图10A及图10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隔板进行说明的图,图10A是从图1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10B是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
图1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XI线处的剖视图。
图12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图11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II-X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1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V-XIV线处的剖视图。
图15A及图15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5A是图13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5B是图14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A及图16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施力构件进行表示的图,图16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6B是上侧板簧的主视图。
图17A及图17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施力构件进行表示的图,图17A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7B是下侧板簧的主视图。
图18是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A至图19C是对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9A是对透镜支承体位于初始位置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9B是对透镜支承体向前方移动了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9C是对透镜支承体向后方移动了时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2透镜保持构件,12f、12f1、12f2、12f3、12f4第一抵接部,12g、12g1、12g2第二抵接部,13线圈,14磁轭,14r、14r1、14r2、14r3、14r4第一承受部,15磁铁,16施力构件,16A上侧板簧,16C、16E下侧板簧,16a、16h、16v第一部分,16b、16i、16w第二部分,18u、18u1、18u2第二承受部,M1移动机构,R1固定构件,101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2A及图2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立体图,图2B是从图2A所示的Y2侧观察的主视图。图3A及图3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从图2A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图,图3B是从图2A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构成为,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12,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移动机构M1,使透镜保持构件12沿着透镜体的光轴方向移动;施力构件16,以使透镜保持构件12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构件12;以及固定构件R1,将施力构件16的一部分固定。并且,施力构件16构成为,具备:上侧板簧16A,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部;以及两个下侧板簧(16C、16E),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部。
此外,移动机构M1构成为,具备:卷为八边形的环状的线圈13、矩形且环状的磁轭14及多个磁铁15。此外,固定构件R1具有埋入了端子7的基底构件18及配设于磁轭14与施力构件16(上侧板簧16A)之间的隔板19,前述的磁轭14以及磁铁15的一部分也承担固定构件R1的一部分的功能。
并且,透镜驱动装置101为,将未图示的透镜体保持于透镜保持构件12后被安装于未图示的安装了摄像元件的基板上,该透镜驱动装置101在从电源对线圈13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使在摄像元件的上方配置的透镜保持构件12沿着透镜体的光轴方向(图2A所示的Z方向)移动。即,透镜驱动装置101,使透镜体所保持的透镜向远离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使透镜体所保持的透镜向靠近摄像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能够进行无限远摄影。
图4A及图4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4A是在图3A所示的俯视图中省略了磁轭14和隔板19后的俯视图,图4B是在图3B所示的仰视图中省略了基底构件18后的仰视图。图5A及图5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5A是在图2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磁轭14后的图,图5B是在图5A所示的立体图中省略了隔板19后的图。图6A及图6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6A是从X1侧观察图5B所示的图的侧视图,图6B是从Y2侧观察图5B所示的图的主视图。图7A及图7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7A是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方立体图,图7B是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方立体图。图8A及图8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磁轭14进行说明的图,图8A是从图1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8B是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
如图1、图5A和图5B以及图7A和图7B所示,透镜保持构件12形成为筒状,并构成为包括具有圆形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的筒部12s以及从筒部12s的下端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锷部12v。
此外,如图7A所示,在位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部的筒部12s的上端,在对置的两处(图7A所示的Y方向的两处),分别设置有两个在光轴方向上突出的凸状的第一抵接部12f(12f1、12f2、12f3、12f4)。此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筒部12s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12n,在该内螺纹部12n安装并保持有未图示的透镜体。此外,在筒部12s的外周面,均匀地设有四处用于从内侧支承线圈13的线圈支承部12j,在线圈支承部12j的一端侧,形成有四处与锷部12v对置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
此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透镜保持构件12的檐部12h,在对置的一组檐部12h(图7A及图7B所示的X方向的一组)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两处凹部12r。
此外,如图4B以及图7B所示,在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部的底面,分别在对置的部位设有两个(12g1、12g2)向下方(图4B的纸面的跟前侧,图7B所示的Z2方向)突出的凸状的第二抵接部12g,并且设有四处(12t1、12t2、12t3、12t4)向下方突出的凸设部12t。
如图1所示,以环状形状且具有八边形状的角度地卷绕导线而形成了移动机构M1的线圈13。此外,如图4A、图5A和图5B以及图6A和图6B所示,线圈13配设于将透镜保持构件12的筒部12s的周围包围的位置,在该线圈13从内侧被线圈支承部12j所支承的状态下,线圈13以线圈13的一部分被檐部12h和锷部12v夹着的方式固定于锷部12v的上表面。并且,线圈13的内周面13p被线圈支承部12j以各向同性且平衡良好的方式支承,线圈13在线圈1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下保持于透镜保持构件12。由此,易于容易地使由透镜保持构件12的内螺纹部12n所保持的透镜的中心轴与透镜体的光轴一致。
移动机构M1的磁轭14如图1至图3B以及图8A和图8B所示那样,外形形成为箱状,将透镜保持构件12以及线圈13收纳于收纳部14s并且对它们进行覆盖,移动机构M1的磁轭14卡合于基底构件18。此外,磁轭14构成为,具有:外侧的环状的外磁轭14A,与外磁轭14A的上端(图2所示的Z1侧)连续而设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14B以及从上表面部14B的开口部14k的一部分向下方(图2所示的Z2方向)延伸设置的四个内磁轭14C。此外,在上表面部14B,在对置的两处设有贯通孔(14a、14b)。
此外,在磁轭14上,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在与设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部的第一抵接部12f(12f1、12f2、12f3、12f4)对置的位置,如图8B所示那样具有第一承受部14r(14r1、14r2、14r3、14r4)。在为了进行微距摄影而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到微距位置侧时,该第一承受部14r能够与设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部的第一抵接部12f抵接,与其他的部件相比,透镜保持构件12最优先地与该磁轭14抵接。
此外,外磁轭14A如图4B所示那样,俯视时呈矩形,内磁轭14C形成为俯视时为圆弧状,且以与外磁轭14A的四个角部对置的方式等间隔配设。
此外,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内磁轭14C分别沿着透镜保持构件12的筒部12s的外周面配设,并且与线圈13的内周面13p对置而配设。并且,内磁轭14C分别配设于夹着线圈13并与磁铁15分别对置的位置。另外,在通过拉深加工制作磁轭14时,磁轭14的内磁轭14C是圆弧状,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拉深加工。为此,能够提高磁轭14的内磁轭14C的形状以及配设的位置的精度。
移动机构M1的磁铁15如图1所示那样,剖面形状为梯形形状,该移动机构M1的磁铁15呈平板状的外形,四个磁铁15(15A、15B、15C、15D)如图4A、图5A和图5B以及图6A和图6B所示那样,位于线圈13的外侧并且等分地配设于磁轭14的四角。
此外,磁铁15的梯形形状中的倾斜的两个外侧面15v呈沿着外磁轭14A的形状。为此,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能够将该两个外侧面15v推压至外磁轭14A而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磁铁15的定位。
图9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对图1所示的基底构件18装配了下侧板簧(16C、16E)的立体图。图10A及图10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隔板19进行说明的图,图10A是从图1所示的Z1侧观察的俯视立体图,图10B是从图1所示的Z2侧观察的仰视立体图。图11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XI线处的剖视图。图12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是图11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3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II-XIII线处的剖视图。图1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图,是图3A所示的XIV-XIV线处的剖视图。图15A及图15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5A是图13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5B是图14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11至图15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是,使透镜保持构件12朝向为透镜体的光轴方向(图中所示的Z方向)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并且不对线圈13通电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叫做初始状态。
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以及图9所示,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的外形以矩形的板状形状构成,且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
此外,在基底构件18的上表面,在四角设有朝向上方而突出的四个突设部18t(18t1、18t2、18t3、18t4),并且分别在对置的部位设有两个朝向上方而突出的第二承受部18u(18u1、18u2)。在为了进行无限远摄影而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到无限远位置附近时,该第二承受部18u能够与在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部所设的第二抵接部12g抵接,与其他的部件相比,透镜保持构件12最优先地抵接于该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
在此,对于前述的透镜保持构件12的第一抵接部12f及磁轭14的第一承受部14r,以及透镜保持构件12的第二抵接部12g及基底构件18的第二承受部18u,加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透镜驱动装置101被组装并被安装到安装有摄像元件的基板上而应用于实际的产品时,在初始状态,如图15所示,第一抵接部12f(12f1)与第一承受部14r(14r1)之间的距离(图15A所示的D1)比第二抵接部12g(12g2)与第二承受部18u(18u2)之间的距离(图15B所示的D2)变大。这使得相对被拍摄体而同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的中间相比,透镜保持构件12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侧。为此,能够使初始状态下的透镜体的位置更接近于一般使用的常用位置(通常位置,无限远位置附近的位置),所以能够实现在线圈13中流通的电流变得不需要或为非常小。由于该情况,能够使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时的耗电降低。尤其在动态图像模式下的拍摄中,能够谋求耗电的进一步降低。
在基底构件18中,如图9、图11以及图12所示,注塑成型(insertmolding)而埋入了由使用了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的端子7,电绝缘的两个端子7(端子7C以及端子7E)分别与未图示的安装了摄像元件的基板电连接,能够供给电力。并且,端子7的一方的端子7C与下侧板簧16C电连接,并且端子7的另一方的端子7E与下侧板簧16E电连接,能够使电流从该端子7C以及端子7E经由下侧板簧16C以及下侧板簧16E向线圈13中流通。
此外,在基底构件18中,如图11A至图14所示,与端子7同样地,注塑成型并埋入有由使用了铜、铁或者以它们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的连接构件57,连接构件57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那样,在磁轭14的四角使一部分露出。并且,在磁轭14的外磁轭14A的内壁和基底构件18的外周侧面被组合并被定位后,使基底构件18的连接构件57与磁轭14的四角的连接点在四处熔接,并将磁轭14固定于基底构件18。
固定构件R1的隔板19如图1以及图10A和图10B所示那样,呈在中央具有圆形状的开口19k的框形的形状,并被配设于上侧板簧16A的上方(图1所示的Z1侧)。
此外,在隔板19的上表面(图10所示的Z1侧的面),如图1以及图10A所示,在对置的角部的一方设有两个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19a以及突出部19b,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2A和图2B以及图3A所示,突出部19a以及突出部19b被插通到磁轭14的贯通孔14a以及贯通孔14b,隔板19和磁轭14被定位。
此外,在隔板19的下表面(图1所示的Z2侧的面),如图10B所示,在对置的框的一方组上,形成有四处朝向下方(图10所示的Z2侧)突出的凸部19t,并且在框的四个角部形成有平面形状的抵接部19p。此外,在未形成凸部19t的对置的框的另一方上,形成有从抵接部19p向上方凹陷的台阶部19d,容许配设于正下方的上侧板簧16A的移动。
图16A及图16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施力构件16进行表示的图,图16A是上侧板簧16A的俯视图,图16B是上侧板簧16A的主视图。图17A及图17B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施力构件16进行表示的图,图17A是下侧板簧(16C、16E)的俯视图,图17B是下侧板簧(16C、16E)的主视图。
施力构件16如图3A所示那样,具有比磁轭14的上部开口部分更大直径的开口,施力构件16如图1所示那样,包括:配设在透镜保持构件12与隔板19之间的上侧板簧16A(参照图16A及图16B)及配设在透镜保持构件12与基底构件18之间且载置于基底构件18的两片下侧板簧16C以及下侧板簧16E(参照图17A及图17B)。并且,透镜保持构件12与施力构件16(16A、16C、16E)分别卡合,以透镜保持构件12能够向透镜体的光轴方向(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构件12。
此外,虽未进行详细地图示,但下侧板簧16C与线圈13的一端侧电连接(图4B所示的CN1的部分),并且下侧板簧16E与线圈13的另一端侧电连接(图4B所示的CN2的部分)。此外,虽未进行详细地图示,但下侧板簧16C与端子7C电连接,并且下侧板簧16E与端子7E电连接。由此,能够经由该下侧板簧16C以及下侧板簧16E向线圈13流通电流。
施力构件16的上侧板簧16A使用磷青铜等的板材料并通过使用了模具的冲裁加工等,而如图16A所示那样形成为矩形。并且,上侧板簧16A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四个第一部分16a、固定于承担固定构件R1的一部分的功能的隔板19的部分并与之一体化的四个第二部分16b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6a与第二部分16b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16p。此外,施力构件16的上侧板簧16A还具有:将第一部分16a分别相连的固定连结部16e以及将第二部分16b分别相连且与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连接的栈(日语:桟)部16d。并且,通过该第一部分16a、第二部分16b及弹性臂部16p,以透镜保持构件12能够向光轴方向(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上部。
如图16A所示,侧板簧16A的第一部分16a形成为矩形,并夹着对称轴YCL而分别形成有两处。此外,第一部分16a分别与弹性臂部16p的一端相连,并且两处第一部分16a彼此通过固定连结部16e而相连。
此外,如图4A以及图5B所示,第一部分16a载置于图7A所示的檐部12h的上表面,通过例如粘接材料而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此时,可以是,对檐部12h的凹部12r填充粘接材料,并在将上侧板簧16A载置于透镜保持构件12后,使粘接材料固化而进行固定。此外,也可以从上侧板簧16A侧(图5A及图5B所示的Z1侧)对第一部分16a间的固定连结部16e涂敷粘接材料来进行固定。
如图16A所示,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形成为梯形形状并配置于矩形的四角。此外,第二部分16b分别连接于栈部16d,经由该栈部16d与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连接。
此外,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图5B、图11以及图12所示那样,第二部分16b被载置于磁铁15,并被在更上方载置的隔板19的抵接部19p(参照图10B)和磁铁15的上表面15u(参照图5B)夹持而保持。此时,磁轭14被固定于基底构件18,由此上侧板簧16A与基底构件18一体化,该上侧板簧16A抵接于与磁轭14卡合的隔板19且被夹持于隔板19与磁铁15之间。这样,磁轭14、磁铁15、基底构件18以及隔板19相关联地构成固定构件R1,固定构件R1将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可靠地固定。
上侧板簧16A的栈部16d如图16A所示那样,将第二部分16b分别相连并且与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连接,形成矩形的对置的两条边。
此外,如图16A所示,在栈部16d,夹着对称轴YCL而分别在两处形成有总计四个切口部16c。该切口部16c,在隔板19载置于上侧板簧16A之上时,通过图10B所示的隔板19的凸部19t卡合于切口部16c,由此进行上侧板簧16A与隔板19的定位。
上侧板簧16A的弹性臂部16p如图16A所示,呈具有两处弯曲部的蜿蜒形状,并如上所述那样,弹性臂部16p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6a连接,并且弹性臂部16p的另一端与栈部16d连接。另外,在未对上侧板簧16A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如图16B所示那样呈扁平的形状,第一部分16a、第二部分16b以及弹性臂部16p形成于同一平面。
施力构件16的下侧板簧16C使用与上侧板簧16A相同的磷青铜等板材料并通过使用了模具的冲裁加工等,而如图17A所示那样,内侧形状形成为半月形状。并且,上侧板簧16C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两个第一部分16h、固定于作为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侧的两个第二部分16i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6h与第二部分16i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16q。并且,通过该第一部分16h、第二部分16i及弹性臂部16q,支承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部的单侧。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C的第一部分16h形成为矩形,两个第一部分16h分别形成于下侧板簧16C一方的端部。此外,第一部分16h分别与弹性臂部16q的一端相连,并且两处第一部分16h彼此通过固定连结部16f而相连。此外,在第一部分16h分别设有贯通孔16k,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两个贯通孔16k如图4B以及图6B所示,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12t1、12t2)扣合(对应日语:勘合),而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此外,使用该凸设部12t(12t1、12t2)并进行热铆接,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下侧板簧16C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形成为菱形形状,两个第二部分16i分别形成于下侧板簧16C另一方的端部。此外,第二部分16i分别与弹性臂部16q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两处第二部分16i彼此通过固定连接部16g而相连。此外,第二部分16i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16m,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两个贯通孔16m如图9所示那样,与基底构件18的突设部18t(18t1、18t2)扣合,而被定位并固定于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C的弹性臂部16q呈具有两处弯曲部的蜿蜒形状,如上所述,弹性臂部16q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6h连接,并且弹性臂部16q的另一端与第二部分16i连接。另外,与上侧板簧16A同样地,在未对下侧板簧16C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如图17B所示那样呈扁平的形状,第一部分16h、第二部分16i以及弹性臂部16q形成为同一平面。
施力构件16的下侧板簧16E与下侧板簧16C同样地,使用相同的磷青铜等板材料并通过使用了模具的冲裁加工等,而如图17A所示那样,内侧形状形成为半月形状。并且,下侧板簧16E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两个第一部分16v、固定于作为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侧的两个第二部分16w以及位于第一部分16v与第二部分16w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16r。并且,通过该第一部分16v、第二部分16w及弹性臂部16r,支承透镜保持构件12的下部的另一方的单侧。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16A和下侧板簧(16C、16E)的材质相同,并且使板厚为相同的厚度。由此,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制造,能够容易地制作上侧板簧16A和下侧板簧(16C、16E)。并且,在决定弹簧常数时,能够用相同的材料、板厚进行设计(计算),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弹簧常数与期望的值一致。尤其是,与弹性臂部(16p、16q、16r)的形状的差异相比,板厚的差异以其厚度的三次方对弹簧常数起作用,所以板厚的差异对于使弹簧常数一致更为重要。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E的第一部分16v形成为矩形,两个第一部分16v分别形成于一方的端部。此外,第一部分16v分别与弹性臂部16r的一端相连,并且两处第一部分16v彼此通过固定连结部16x而相连。此外,第一部分16v分别设置有贯通孔16y,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两个贯通孔16y如图4B以及图6B所示,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12t3、12t4)扣合,而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此外,使用该凸设部12t(12t3、12t4)并进行热铆接,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将下侧板簧16E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形成为菱形状,两个第二部分16w分别形成于下侧板簧16E另一方的端部。此外,第二部分16w分别与弹性臂部16r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两处第二部分16w彼此通过固定连接部16z而相连。此外,第二部分16w分别设有贯通孔16n,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该两个贯通孔16n如图9所示那样,与基底构件18的突设部18t(18t3、18t4)扣合,而被定位并固定于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
如图17A所示,下侧板簧16E的弹性臂部16r呈具有两处弯曲部的蜿蜒形状,如上所述,弹性臂部16r的一端与第一部分16v连接,并且弹性臂部16r的另一端与第二部分16w连接。另外,与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同样地,在未对下侧板簧16E施加载荷的情况下,如图17B所示那样呈扁平的形状,第一部分16v、第二部分16w以及弹性臂部16r形成于同一平面。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如以下所述那样进行组装。
首先,在图8所示的磁轭14的收纳部14s收纳图10所示的隔板19。此时,隔板19的突出部19a以及突出部19b被插通到磁轭14的贯通孔14a以及贯通孔14b。
接下来,将固定了侧板簧16A并且卷绕了线圈13的透镜保持构件12收纳于磁轭14。此时,在隔板19的抵接部19p载置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并且隔板19的凸部19t与上侧板簧16A的切口部16c被卡合并定位。
接下来,将图1所示的四个磁铁15(15A、15B、15C、15D)收纳于磁轭14的四角,并使磁铁15的上表面15u与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抵接。此时,将磁铁15的两个外侧面15v推压至磁轭14的外磁轭14A的内侧而配置。此外,事先对该外磁轭14A的四角附近的侧壁部以及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的部分预先涂敷粘接材料。然后,使粘接材料固化,在磁轭14的上表面部14B层叠了隔板19、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以及磁铁15的状态下,将磁铁15粘接固定于磁轭14。由此,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用磁轭14的上表面部14B和磁铁15的上表面15u夹持隔板19以及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这样,能够使隔板19、上侧板簧16A以及磁铁15一并粘接固定于磁轭14的上表面部14B,所以无需分别安装各个构件。由此,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能够谋求生产率的提高。
接下来,将图17A及图17B所示的下侧板簧(16C、16E)载置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底面,并使下侧板簧16C的贯通孔16k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12t1、12t2)扣合,并且使下侧板簧16E的贯通孔16y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12t3、12t4)扣合。并且,将该凸设部12t(12t1、12t2、12t3、12t4)热铆接或粘接固定,由此下侧板簧(16C、16E)被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12。
最后,使收纳有各构件的磁轭14覆盖基底构件18,将磁轭14的外磁轭14A的内壁和基底构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并进行定位。此时,使下侧板簧16C的贯通孔16m与基底构件18的突设部18t(18t1、18t2)扣合,同时使下侧板簧16E的贯通孔16n与基底构件18的突设部18t(18t3、18t4)扣合。由此,下侧板簧(16C、16E)被固定于固定构件R1的基底构件18。此外,将基底构件18的连接构件57与磁轭14的四角的连接点熔接四处,将磁轭14固定于基底构件18。由此,磁轭14与基底构件18一体化。如以上这样,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
如以上这样组装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以透镜体的光轴方向(图中所示的Z方向)成为与铅垂方向(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方式转动了透镜保持构件12的状态(初始状态)下,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成为如图6A及图6B的状态。即,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如图6A所示那样,位于从透镜保持构件12的檐部12h(固定了上侧板簧16A的第一部分16a的部分)向上方(Z1侧)离开的方向。此外,如图6B所示,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位于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1以及凸设部12t2的根部(固定有下侧板簧16C的第一部分16h的部分)向下方(Z2侧)离开的方向,并且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位于从透镜保持构件12的凸设部12t3以及凸设部12t4的根部(固定有下侧板簧16E的第一部分16v的部分)向下方(Z2侧)离开的方向。
由此,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在相对于光轴方向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为此,在光轴方向上使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时,也能够实现始终在施力方向上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加预张力。因此,能够在未使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的施力方向反转(逆转)的区域,使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并使用透镜驱动装置101。由此,能够根据电流量使透镜保持构件12顺畅地移动,能够提供精度更高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此外,在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的施力方向因为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的制造上的偏差等而变为反方向时,存在产生弹簧的反转、施力力的变化点(弯曲点)的情况。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因为在未使由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的施力方向反转(逆转)的区域使用,所以也能够避免产生不良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上侧板簧16A的第一部分16a以及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16E)的第一部分(16h、16v)以及第二部分(16i、16w)的位置关系,来决定透镜保持构件12的初始位置。为此,在根据所应用的产品侧的要求等而想要变更透镜保持构件12的初始位置时,仅仅固定上侧板簧16A或下侧板簧(16C、16E)的第一部分(16a、16h、16v)以及第二部分(16b,16i、16w)的安装位置的变更,就能够变更初始位置。例如,仅仅变更一个透镜保持构件12的部件,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初始位置的微调整。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16A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下侧板簧(16C、16E)离开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并且如图6B所示,下侧板簧(16C、16E)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上侧板簧16A离开的方向对对于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由此,使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以及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之间的距离比上侧板簧16A的第一部分16a与下侧板簧16C的第一部分16h以及下侧板簧16E的第一部分16v之间的距离大。为此,与互相向彼此按压透镜保持构件12的方向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以及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将配置磁铁15、线圈13等的移动机构M1的收纳空间取得更大,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101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以及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之间,配设有磁铁15。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磁铁15的收纳空间,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101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此外,通过需要的推力,也能够减少磁铁15的数目。
以下,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在初始状态,第一抵接部12f(12f1)与第一承受部14r(14r1)之间的距离(图15A所示的D1)变得比第二抵接部12g(12g2)与第二承受部18u(18u2)之间的距离(图15B所示的D2)大,所以与将透镜保持构件12相对于被拍摄体而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与微距位置的中间相比,将透镜保持构件12相对于被拍摄体而配置于无限远位置侧。为此,能够使初始状态的透镜体的位置更接近于一般使用的常用位置(通常位置,无限远位置附近的位置),所以线圈13中流通的电流能够变得不需要或极小。由此,能够使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时的耗电降低。尤其在动态图像模式下的拍摄中,能够谋求耗电的进一步降低。
此外,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在相对于光轴方向而互不相同的方向上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所以能够构成为,在光轴方向上使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时,始终在施力方向上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加预张力。为此,在未使由上侧板簧16A以及下侧板簧(16C、16E)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的施力方向反转(逆转)的区域,能够使透镜保持构件12移动并使用透镜驱动装置101。由此,能够根据电流量使透镜保持构件12顺畅地移动,能够提供精度更高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此外,上侧板簧16A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下侧板簧(16C、16E)离开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并且下侧板簧(16C、16E)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上侧板簧16A离开的方向对对于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所以能够使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16E)的第二部分(16i、16w)之间的距离比上侧板簧16A的第一部分16a与下侧板簧(16C、16E)的第一部分(16h、16v)之间的距离大。为此,与互相向彼此按压透镜保持构件12的方向施力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16E)的第二部分(16i、16w)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将配置磁铁15、线圈13等的移动机构M1的收纳空间取得更大,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101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
此外,在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与下侧板簧16C的第二部分16i以及下侧板簧16E的第二部分16w之间,配设有磁铁15,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磁铁15的收纳空间,即使使透镜驱动装置101小型化,也能够维持推力。此外,通过需要的推力,也能够减少磁铁15的数目。
此外,上侧板簧16A与下侧板簧(16C、16E)的板厚相同,所以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制造,能够容易地制作上侧板簧16A和下侧板簧(16C、16E)。并且,在决定弹簧常数时,能够用相同材料、板厚进行设计(计算),所以能够容易地使弹簧常数与期望的值一致。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如下面那样进行变形后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的范围。
<变形例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构成为用磁铁15和隔板19夹持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并将其固定于固定构件R1侧,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固定构件R1的隔板19上设置与上侧板簧16A的第二部分16b卡合的部分,并在固定构件R1的隔板19上固定上侧板簧16A。
<变形例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承担固定构件R1的一部分的功能的磁轭14上设置第一承受部14r(14r1、14r2、14r3、14r4)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固定构件R1的隔板19上设置第一承受部14r的结构。
<变形例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优选构成为,上侧板簧16A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下侧板簧(16C、16E)离开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并且下侧板簧(16C、16E)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从上侧板簧16A离开的方向对对于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但也可以构成为,上侧板簧16A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靠近下侧板簧(16C、16E)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并且下侧板簧(16C、16E)向使透镜保持构件12靠近上侧板簧16A的方向对透镜保持构件12施力。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Claims (5)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能够保持在摄像元件的上方配置的透镜体;
施力构件,以使该透镜保持构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构件;
固定构件,固定该施力构件的一部分;以及
移动机构,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该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包括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该上侧板簧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该下侧板簧与该上侧板簧对置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
在所述固定构件上设有第一承受部和第二承受部,该第一承受部能够与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上部设置的第一抵接部抵接,该第二承受部能够与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下部设置的第二抵接部抵接,
将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朝向为所述光轴方向成为相对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且不对所述线圈通电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承受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承受部之间的距离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向相对于所述光轴方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板簧以及所述下侧板簧分别具有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第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侧的第二部分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弹性臂部,
在所述初始状态,所述上侧板簧向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从所述下侧板簧离开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并且所述下侧板簧向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从所述上侧板簧离开的方向对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施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下侧板簧的所述第二部分之间配设有所述磁铁。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板簧与所述下侧板簧的板厚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04390U JP3186519U (ja) | 2013-07-30 | 2013-07-30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3-004390 | 2013-07-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16687U true CN204116687U (zh) | 2015-01-21 |
Family
ID=50430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42715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16687U (zh) | 2013-07-30 | 2014-07-30 | 透镜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3186519U (zh) |
CN (1) | CN20411668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88579A (zh) * | 2015-04-21 | 2016-03-09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8228B2 (ja) * | 2013-12-27 | 2017-11-29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306357B2 (ja) * | 2014-01-29 | 2018-04-0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5210469A (ja) * | 2014-04-30 | 2015-11-24 |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電子機器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302426B2 (ja) * | 2015-03-27 | 2018-03-2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480530B2 (ja) * | 2017-08-25 | 2019-03-13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634111B2 (ja) * | 2018-03-08 | 2020-01-22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2013
- 2013-07-30 JP JP2013004390U patent/JP3186519U/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4
- 2014-07-30 CN CN201420427151.0U patent/CN20411668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88579A (zh) * | 2015-04-21 | 2016-03-09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
US10345550B2 (en) | 2015-04-21 | 2019-07-09 |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186519U (ja) | 2013-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16687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10116849B2 (en) | Lens driving actuator | |
CN203786374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5491510B2 (ja) | 小型立体映像撮影装置 | |
CN203761238U (zh) | 电磁驱动模块及应用该电磁驱动模块的镜头装置 | |
CN203275847U (zh) | 带手抖修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 | |
TWI687731B (zh) | 鏡頭驅動裝置、相機模組以及相機搭載裝置 | |
CN102629815A (zh) | 多功能音圈马达 | |
CN101551500B (zh) | 相机模组 | |
CN103296855B (zh) | 音圈电机 | |
KR20150045463A (ko) | 렌즈의 틸트 제어를 구현할 수 있는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구조 | |
KR20150113675A (ko) |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 |
CN102411188B (zh) |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带照相功能的移动终端 | |
US20140256379A1 (en) | Lens holding device | |
CN108476283A (zh) | 摄像单元、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 |
CN109478000A (zh) |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 |
TW201109810A (en) | Photographing module | |
CN108227109A (zh) | 光学驱动机构 | |
US20150373457A1 (en) | Loudspeake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loudspeaker | |
CN101923201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1543049A (zh) | 摄像装置 | |
CN104280856B (zh) | 透镜驱动装置、自动对焦照相机及附带照相机的移动终端 | |
CN112799206B (zh) | 棱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03849489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11878281U (zh) | 滚珠式音圈马达的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S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