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10903U -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10903U
CN204110903U CN201420481129.4U CN201420481129U CN204110903U CN 204110903 U CN204110903 U CN 204110903U CN 201420481129 U CN201420481129 U CN 201420481129U CN 204110903 U CN204110903 U CN 204110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motor
steering hardware
transfer devic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8112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建文
姜超
李学时
尹小明
王亚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Kaiyuan Instrum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Kaiyuan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Kaiyuan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Kaiyuan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48112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10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10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10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输送转向装置,包括双向输送机构和支撑双向输送机构的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上的转轴、与转轴固定连接的承载件以及驱动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支撑件上且转轴的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双向输送机构包括固定在承载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与承载件相对固定的第二电机以及设置于第二支撑件上的主动辊、从动辊和输送带,输送带套设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主动辊转动带动输送带循环转动,第二电机能够驱动所述主动辊转动。该输送转向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输送带转向方式中物品的转向固定不能实现向多个方向转向的问题。

Description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品输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煤质分析实验在煤样的采取、制备、分析的过程中,煤样需要在各个实验室的转移运输。目前煤样的转运都是通过人工转运完成,即操作人员携带煤样至不同的实验室,如此进行煤样的转运存在监控不到位,人工干预、混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使用输送带输送煤样,然而不同的实验室的位置方位不同,因此输送带输送煤样时经常需要转向拐角才能够由起点实验室达到目的实验室。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一种输送带转向方式为将输送带设置为圆弧弯道型,煤样沿着圆弧弯道型输送带移动实现转向。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输送带转向方式为两个具有夹角的输送带对接实现转向,煤样沿着其中一个输送带移动直至移动到与其对接的另一个输送带上实现转向。
然而,上述两种输送带转向方式中煤样只能进行一种或者两种转向,即煤样的转向为固定的,如此则不能满足煤样向多种不同的方向进行转向。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输送带转向方式中物品的转向固定不能实现向多个方向转向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转向装置,该输送转向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输送带转向方式中物品的转向固定不能实现向多个方向转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输送转向装置的输送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送转向装置,包括双向输送机构和支撑所述双向输送机构的转向机构;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转轴、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的承载件以及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所述转轴的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所述双向输送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承载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承载件相对固定的第二电机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主动辊、从动辊和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套设在所述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所述主动辊转动带动所述输送带循环转动,所述第二电机能够驱动所述主动辊转动。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所述主动辊和从动辊的轴线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输送带的用于承载物品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所述承载件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所述主动辊和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上均设置有链轮,所述第二电机通过链轮和链条传动带动所述主动辊转动。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和转轴上均设置有同步带轮,所述第一电机通过同步带轮和同步带传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具体为第一罩壳,所述第一电机位于所述第一罩壳内部,所述转轴的底端与所述第一罩壳的上侧转动连接,所述承载件为与所述转轴的顶端固定连接的旋转法兰。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所述第二支撑件具体为第二罩壳,所述第二电机位于所述第二罩壳内部,所述主动辊、从动辊以及输送带均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第二罩壳的上侧。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还包括沿着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的且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多个感应光槽,所述承载件上固定有能够挡住所述感应光槽的光路的挡光片。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输送带的两侧的相对的两个光电感应器。
优选地,上述输送转向装置中,还包括与所述感应光槽、光电感应器、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通信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挡光片挡住所述感应光槽的光路时所述感应光槽发送第一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第一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停止转动;所述光电感器的光路被挡住时其发送第二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第二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二电机停止转动。
一种输送设备,包括多个水平输送带,还包括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水平输送带的端部之间的输送转向装置,所述输送转向装置为如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包括双向输送机构和支撑双向输送机构的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转轴、承载件和第一电机,其中转轴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且转轴与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承载件与转轴固定连接,转轴的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电机能够驱动转轴转动,且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一支撑件上。即第一电机驱动转轴沿着其轴线转动时,承载件跟随转轴一起沿着竖直轴线转动,第一支撑件用于支撑和安装转轴和第一电机。双向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支撑件、第二电机、主动辊、从动辊和输送带。其中第二支撑件固定在承载件上,即第二支撑件由承载件支撑和固定,第二电机与承载件相对固定,主动辊、从动辊和输送带设置安装在第二支撑件上,输送带套设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上且主动辊转动带动输送带循环转动,即主动辊转动带动从动辊转动,实现输送带的循环转动,第二电机能够驱动主动辊转动。由于双向输送机构整体由承载件支撑,转轴带动承载件一起沿着竖直轴线转动时,双向输送机构也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即输送带也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如此实现了输送带向任意方向转向。转轴的轴线可以位于输送带长度的中分面上即转轴的轴线通过输送带的承载面的中心,中分面两侧输送带的长度相等,输送带的承载面即为其用于放置物品的上端面。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时,可以将物品置于输送带上,然后启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带动转轴和承载件沿着竖直轴线转动,进而承载件带动输送带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当转轴和承载件转动设定角度后,输送带同样转动设定角度,如此可以通过调整转轴和承载件的转动角度,实现输送带向任意方向转向。输送带转向完毕后,第一电机停止转动,此时第二电机启动,第二电机带动主动辊转动,进而主动辊带动输送带循环转动,输送带循环转动实现其上物品的输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可以使输送带向任意方向转向,而不是只能向固定方向转向,相对的使得输送带的转向更加简单便捷。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输送转向装置。由于上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输送转向装置的输送设备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输送带转向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输送带转向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输送机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输送机构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向输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设备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送设备另一种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1-同步带轮、2-同步带、3-旋转法兰、4-转轴、5-挡光片、6-感应光槽、7-第一罩壳、8-第一电机、9-主动辊、10-输送带、11-从动辊、12-链轮、13-链条、14-第二罩壳、15-第二电机、16-光电感应器;
A-水平输送带、B-输送转向装置、C-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转向装置,该输送转向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输送带转向方式中物品的转向固定不能实现向多个方向转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输送转向装置的输送设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包括双向输送机构和支撑双向输送机构的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转轴4、承载件和第一电机8,其中转轴4设置在第一支撑件上,且转轴4与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承载件与转轴4固定连接,转轴4的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第一电机8能够驱动转轴4转动,且第一电机8固定在第一支撑件上。即第一电机8驱动转轴4沿着其轴线转动时,承载件跟随转轴4一起沿着竖直轴线转动,第一支撑件用于支撑和安装转轴4和第一电机8。双向输送机构包括第二支撑件、第二电机15、主动辊9、从动辊11和输送带10。其中第二支撑件固定在承载件上,即第二支撑件由承载件支撑和固定,第二电机15与承载件相对固定,主动辊9、从动辊11和输送带10设置安装在第二支撑件上,输送带10套设在主动辊9和从动辊11上且主动辊9转动带动输送带10循环转动,即主动辊9转动带动从动辊11转动,实现输送带10的循环转动,第二电机15能够驱动主动辊9转动。由于双向输送机构整体由承载件支撑,转轴4带动承载件一起沿着竖直轴线转动时,双向输送机构也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即输送带10也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如此实现了输送带10向任意方向转向。转轴4的轴线可以位于输送带10长度的中分面上即转轴4的轴线通过输送带10的承载面的中心,中分面两侧输送带10的长度相等,输送带10的承载面即为其用于放置物品的上端面。
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时,可以将物品置于输送带10上,然后启动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带动转轴4和承载件沿着竖直轴线转动,进而承载件带动输送带10沿着竖直轴线转动,当转轴4和承载件转动设定角度后,输送带10同样转动设定角度,如此可以通过调整转轴4和承载件的转动角度,实现输送带10向任意方向转向。输送带10转向完毕后,第一电机8停止转动,此时第二电机15启动,第二电机15带动主动辊9转动,进而主动辊9带动输送带10循环转动,输送带10循环转动实现其上物品的输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B可以使输送带10向任意方向转向,而不是只能向固定方向转向,相对的使得输送带10的转向更加简单便捷。
其中,第二电机15与承载件相对固定,即第二电机15可以固定在第二支撑件上也可以直接固定在承载件上。第二电机15的正转和反转实现输送方向的改变,进而可以实现双向输送和物料的往返。第一电机8可以为步进电机,第二电机15也可以为步进电机。
优选地,主动辊9和从动辊11的轴线可以沿着水平方向设置,输送带10的用于承载物品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承载件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如此设置使得输送带10的转向更加平稳且其输送物品时更加平稳。进一步地,主动辊9和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上可以均设置有链轮12,第二电机15通过链轮12和链条13传动带动主动辊9转动,即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带动其上的链轮12转动,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上的链轮12带动链条13转动,进而链条13带动主动辊9上的链轮12转动,以此实现第二电机15驱动主动辊9转动。当然,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也可以直接与主动辊9固定连接,或者同时在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上和主动辊9上设置齿轮且主动辊9上的齿轮与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上的齿轮啮合。
另外,主动辊9和从动辊11的轴线也可以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输送带10的用于承载物品的承载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在此不作限定。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其中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和转轴4上均设置有同步带轮1,第一电机8通过同步带轮1和同步带2传动带动转轴4转动。即同步带2同时套在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和转轴4上的同步带轮1上,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转动带动同步带2转动进而实现带动转轴4转动。其中,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上的同步带轮1的直径可以小于转轴4上的同步带轮1的直径。当然,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也可以直接与转轴4固定连接,或者同时在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上和转轴4上设置齿轮且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上的齿轮与转轴4上的齿轮啮合。
另外,第一支撑件可以具体为第一罩壳7,第一电机8位于第一罩壳7内部,转轴4的底端与第一罩壳7的上侧转动连接,承载件与转轴4的顶端固定连接。第一罩壳7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转轴4与第一罩壳7可以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另外还可以设置加固转轴4的稳固件,比如稳固件可以固定在第一罩壳7外部且与转轴4转动连接。承载件可以为与转轴4的顶端固定连接的旋转法兰3,也可以为支撑板。当然,第一支撑件还可以为支架等,在此不作限定。
第二支撑件可以具体为第二罩壳14,第二电机15位于第二罩壳14内部,主动辊9、从动辊11以及输送带10均通过支架安装于第二罩壳14的上侧,如此直接将第二罩壳14固定在承载件上即可。
优选地,为了便于控制输送带10转动的角度,该输送转向装置B还包括沿着转轴4的周向设置的且固定在第一支撑件上的多个感应光槽6,承载件上固定有能够挡住感应光槽6的光路的挡光片5。如此多个感应光槽6可以与转轴4转过的角度对应,比如挡光片5挡住第一个感应光槽6的光路时转轴4转过45°,挡光片5挡住第二个感应光槽6的光路时转轴4转过90°,以此类推。如此只要确定挡光片5挡住哪一个感应光槽6的光路即可确定输送带10转过的角度。多个感应光槽位于同一圆周上,且相邻的两个感应光槽之间对应的圆心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固定在输送带10的两侧的相对的两个光电感应器16,如此输送带10循环转动时,两个光电感应器16位置不变,当物品经过两个光电感应器16时挡住两个光电感应器16的光路,以此确定物品到达设定位置。可以在输送带10的端部设置相对的两个光电感应器16,以此物品通过两个光电感应器16之间时便说明物品离开该输送带10,进而驱动第二电机15停止转动即可。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感应光槽6、光电感应器16、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15均通信连接的控制器,挡光片5挡住感应光槽6的光路时,感应光槽6发送第一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第一信号后控制第一电机8停止转动;光电感器的光路被挡住时其发送第二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第二信号后控制第二电机15停止转动。即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感应光槽6和光电感应器16的信号输出端通信连接,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15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15的工作状态,控制器向第一电机8或第二电机15发送停止信号后,第一电机8或第二电机15停止转动,控制器向第一电机8或第二电机15发送启动信号后,第一电机8或第二电机15开始转动。如此可以通过控制器自行控制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15的工作状态,更加便捷。其中控制器可以为PLC(Programmable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器也可以为单片机。
如图10-11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转向装置B,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包括多个水平输送带A,还包括位于至少两个水平输送带A的端部之间的输送转向装置B,其中输送转向装置B为如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输送转向装置B。由于该输送设备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输送转向装置B,所以该输送设备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其中,水平输定带即为输定带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具体地,物品C由一个水平输送带A移动至输送转向装置B上的输送带上,输送转向装置B转向后,物品C由输送转向装置B移动至另一个水平输送带A上。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输送机构和支撑所述双向输送机构的转向机构;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转轴(4)、与所述转轴(4)固定连接的承载件以及驱动所述转轴(4)转动的第一电机(8),所述第一电机(8)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所述转轴(4)的轴线沿着竖直方向设置;
所述双向输送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承载件上的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承载件相对固定的第二电机(15)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上的主动辊(9)、从动辊(11)和输送带(10),所述输送带(10)套设在所述主动辊(9)和从动辊(11)上且所述主动辊(9)转动带动所述输送带(10)循环转动,所述第二电机(15)能够驱动所述主动辊(9)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辊(9)和从动辊(11)的轴线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输送带(10)的用于承载物品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所述承载件的承载面沿着水平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辊(9)和第二电机(15)的输出端上均设置有链轮(12),所述第二电机(15)通过链轮(12)和链条(13)传动带动所述主动辊(9)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8)的输出端和转轴(4)上均设置有同步带轮(1),所述第一电机(8)通过同步带轮(1)和同步带(2)传动带动所述转轴(4)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具体为第一罩壳(7),所述第一电机(8)位于所述第一罩壳(7)内部,所述转轴(4)的底端与所述第一罩壳(7)的上侧转动连接,所述承载件为与所述转轴(4)的顶端固定连接的旋转法兰(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具体为第二罩壳(14),所述第二电机(15)位于所述第二罩壳(14)内部,所述主动辊(9)、从动辊(11)以及输送带(10)均通过支架安装于所述第二罩壳(14)的上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着所述转轴(4)的周向设置的且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的多个感应光槽(6),所述承载件上固定有能够挡住所述感应光槽(6)的光路的挡光片(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固定在所述输送带(10)的两侧的相对的两个光电感应器(1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感应光槽(6)、光电感应器(16)、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15)均通信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挡光片(5)挡住所述感应光槽(6)的光路时所述感应光槽(6)发送第一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第一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一电机(8)停止转动;所述光电感器的光路被挡住时其发送第二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第二信号后控制所述第二电机(15)停止转动。
10.一种输送设备,包括多个水平输送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水平输送带的端部之间的输送转向装置,所述输送转向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转向装置。
CN201420481129.4U 2014-08-25 2014-08-25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Active CN204110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1129.4U CN204110903U (zh) 2014-08-25 2014-08-25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481129.4U CN204110903U (zh) 2014-08-25 2014-08-25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10903U true CN204110903U (zh) 2015-01-21

Family

ID=52328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81129.4U Active CN204110903U (zh) 2014-08-25 2014-08-25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1090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0207A (zh) * 2014-08-25 2014-11-19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CN106945980A (zh) * 2017-05-24 2017-07-14 佛山市恩正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药品的输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0207A (zh) * 2014-08-25 2014-11-19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CN106945980A (zh) * 2017-05-24 2017-07-14 佛山市恩正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药品的输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0207A (zh)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US10308442B2 (en) Conveyed-object discharge device
CN204110903U (zh) 输送设备及其输送转向装置
JP3185447U (ja) コンベヤ装置
CN107284954A (zh) 一种全向轮传送带
TWM511482U (zh) 翻面機
CN210365768U (zh) 产品定位翻转设备
CN105329602A (zh) 一种多向运输机构
CN204110834U (zh) 一种输送设备
KR200477546Y1 (ko) 화장품 용기의 개구부에 캡을 캡핑하는 자동 캡핑장치
KR101346277B1 (ko) 컨베이어 가이드 이송 장치
CN104150185A (zh) 一种输送设备
CN108163457A (zh) 一种具备存储功能的皮带输送机构
CN208324543U (zh) 一种旋转式uv固化装置
CN203767136U (zh) 一种水平自动转向装置
CN205771874U (zh) 一种用于传送带的自动转向装置
CN107207219A (zh) 升降摆动单元
CN105710860A (zh) 一种用于搬运的二自由度机械臂
CN210064380U (zh) 一种便于变向的物料传输装置
CN208433392U (zh) 一种硅片花篮翻转装置
CN209098127U (zh) 一种自动起升机构
CN208054286U (zh) 平行移载组件
CN107055431B (zh) 一种内塞机
CN105937050A (zh) 一种电镀用的甩干倾倒设备
CN204137721U (zh) 一种四向运输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522

Address after: 410100 Xingsha Industrial Base, Changlong Street,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rovince, No. 1259, Liangtang East Road

Patentee after: Kaiyuan Instrument Co., Ltd., Changsha

Address before: 410100 No. 172 Kaiyuan Road,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before: Changsha Kaiyuan Instrument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