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65668U -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65668U
CN204065668U CN201420450564.0U CN201420450564U CN204065668U CN 204065668 U CN204065668 U CN 204065668U CN 201420450564 U CN201420450564 U CN 201420450564U CN 204065668 U CN204065668 U CN 2040656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ain body
shell main
protection portion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4505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柜本信
池津早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656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656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装置以及钟表。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开关装置,具备:具有贯通孔(7)的手表壳(1);具有插入该手表壳的贯通孔的操作轴部(9)和设置于该操作轴部的端部且向手表壳的外部突出的操作头部(10)的操作部件(8);以及设置于手表壳且可移动地保持操作头部的引导保护部(14)。因此,通过仅在手表壳设置可移动地保持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的引导保护部,即使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利用引导保护部来防止操作头部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冲击而引起的操作部件的操作轴部的弯曲变形或者损坏。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使用于手表等电子设备中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在手表中,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公知有具备开关装置的手表,该开关装置通过表把等操作部件对手表壳内的钟表模块进行开关操作,从而进行时刻校正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3340号公报
这样的开关装置的操作部件具有:插入于手表壳的贯通孔的操作轴部;以及设置于该操作轴部的外端部且位于手表壳的外部的操作头部。另外,该开关装置具有保护位于手表壳的外部的操作头部的保护部件。
该保护部件具备:位于操作头部的两侧附近且设置于手表壳的一对保护突起部;跨越该一对保护突起部的各前端部而配置且覆盖操作头部的外端面的横梁部;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将该横梁部的一端部安装于一方的保护突起部的前端部的安装轴。
在该开关装置中,当对操作部件的操作头部进行操作时,使横梁部以设置于一对保护突起部的一方的安装轴为中心转动移动,使操作头部的外端面敞开,在该状态下对操作头部进行,由此进行开关操作。
在这样的开关装置中,使横梁部以设置于一对保护突起部的一方的安装轴为中心转动移动,从而使操作头部的外端面敞开,因此除了存在结构复杂、横梁部的开闭操作麻烦的问题之外,还存在横梁部在使操作头部的外端面敞开时变得碍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的开关装置以及具备该开关装置的钟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贯通孔的壳体;具有插入该壳体的上述贯通孔的轴部和设置于该轴部的端部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突出的头部的操作部件;以及一体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壳主体且以能够沿上述轴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上述头部的引导保护部。
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开关装置而言,上述壳体具备:由硬质的材料形成的壳主体;以及覆盖该壳主体的外周面且由软质的材料形成的表框。
就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开关装置而言,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覆盖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表面的筒状。
就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的开关装置而言,在上述引导保护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覆盖上述壳主体的外周面的表框从上述壳主体脱离的防脱落部。
就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的开关装置而言,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在位于上述壳主体侧的内侧面以环状形成有引导槽,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能够移动地插入上述头部的上述引导槽内而保持上述头部的筒状。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的钟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仅对壳体设置可移动地保持操作部件的头部的引导保护部的简单的结构,即使操作部件的头部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利用引导保护部来防止操作部件的头部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冲击而引起的操作部件的轴部的弯曲变形或者损坏,所以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放大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手表的A-A箭头方向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手表的B-B箭头方向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3来说明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表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1。该手表壳1具有壳主体2和表框3。壳主体2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在该合成树脂中埋入金属制的加强部件2a而构成。表框3由聚氨酯树脂等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在壳主体2的外周面以覆盖壳主体2的方式进行设置。
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上部开口部亦即壳主体2的上部开口部安装有表玻璃4。另外,在该手表壳1的下部亦即壳主体2的下部安装有背盖(未图示)。进而,在手表壳1的内部亦即壳主体2的内部收纳有表模块5。在该表模块5装入电路基板等表功能所必要的各种部件(未图示)。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该手表壳1的侧部设置有多个开关装置6。该开关装置6是按钮开关,具备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在设置于手表壳1的贯通孔7内的操作部件8。在这种情况下,贯通孔7具有设置于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小径孔7a和设置于手表壳1的表框3的大径孔7b,它们形成为台阶状。
如图2所示,操作部件8具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于手表壳1的贯通孔7内的操作轴部9和设置于该操作轴部9的外端部且向手表壳1的外部突出的操作头部10,它们形成为一体。操作轴部9以如下长度形成,其内端部向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部突出,外端部位于手表壳1的表框3内。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操作轴部9构成为,在其内端部安装有E形环等防脱落部件11,该防脱落部件11可离合地抵接于壳主体2的内表面,由此不从手表壳1向外部脱落。另外,该操作轴部9构成为,在其外周面安装有多个防水环12,该多个防水环12以压接于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内表面的状态滑动。
如图2所示,操作头部10形成为比操作轴部9的外径大许多、而且比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径小的大致圆板状。在该操作头部10的内端面,以操作轴部9的外端部位于操作头部10的中心部的状态,一体形成有操作轴部9。另外,该操作部件8具备在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推出操作头部10的方向上施力的弹簧部件13。
如图2所示,该弹簧部件13是螺旋弹簧,配置在位于手表壳1的壳主体2与操作头部10之间的操作轴部9的外周。该弹簧部件13构成为,其内端部配置在设置于壳主体2的外表面的锪孔部2b,外端部配置在设置于操作头部10的内端面的锪孔部10a,并且以这种状态在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推出操作头部10的方向上施力。
由此,如图2所示,操作部件8构成为,在通常的状态下,操作头部10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的防脱落部件11抵接于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件8构成为,其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与设置在手表壳1的表模块5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接触或者接近,并且使该开关接点板成为断开状态。
另外,如图2所示,该操作部件8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推入操作头部10时,操作轴部9在壳主体2的小径孔7a内滑动,从而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向壳主体2内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件8构成为,其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按压设置于表模块5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从而进行开关动作。
但是,如图2所示,在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与表框3之间配置有沿操作轴部9的轴向可移动地保持操作头部10的引导保护部14。该引导保护部14形成为筒状,其外径与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径大致相同,而且内径与操作头部10的外径大致相同。该引导保护部14以从壳主体2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壳主体2。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引导保护部14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与操作头部10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由此,操作头部10构成为,当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时,操作头部10的外端部比引导保护部14的外端部更向外部突出。另外,该操作头部10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朝向手表壳1的内部被推入时,操作头部10的外端部位于与引导保护部14的外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进而,如图3所示,在该引导保护部14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的防脱落部15。该防脱落部15形成为,引导保护部14的位于表框3的外表面侧的外端部侧朝向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表面突出的长度比引导保护部14的位于表框3的内表面侧的内端部侧朝向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表面突出的长度更长。
由此,如图3所示,防脱落部15形成为呈底切形状的倾斜面。因此,形成于引导保护部14的外周面的防脱落部15构成为,当表框3安装于壳主体2的外周面时,防脱落部15的外端部侧比防脱落部15的内端部侧更咬入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表面内,由此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落。
接下来,对该手表的开关装置6的作用进行说明。
就该开关装置6而言,在通常状态时,操作头部10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设置于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的防脱落部件11抵接在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表面。
此时,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的外端部比引导保护部14的外端部更向外部突出。另外,就该操作部件8而言,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与设置在手表壳1内的表模块5内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接触或者接近,开关接点板成为断开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从操作头部10的外周方向亦即与操作头部1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朝向操作头部10施加冲击时,因为操作头部10由引导保护部14包围,所以操作头部10几乎不受冲击,但是当从引导保护部14向外部突出的部位的操作头部10受到冲击时,操作头部10抵接于引导保护部14的内周面。
因此,即使操作头部10受到冲击,操作头部10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也几乎不发生位移。由此,因为操作轴部9以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外端部作为支点,不会在与操作轴部9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曲,所以能够防止操作轴部9的弯曲变形或者损坏、或者操作轴部9的防脱落部件11的脱落等。
在这种情况下,当从操作头部10的外周方向亦即与操作头部1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朝向操作头部10施加冲击时,即使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构成的表框3朝向操作头部10变形,因该表框3的变形而引起的负荷也施加于引导保护部14。因此,能够利用引导保护部14来吸收因表框3的变形而引起的负荷,所以由此也能够使操作头部10不受冲击。
另外,此时通过形成于引导保护部14的外周面的防脱落部15,能够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也就是说,就防脱落部15而言,因为形成为呈底切形状的倾斜面,所以表框3装配于壳主体2的外周面时,防脱落部15的外端部侧比防脱落部15的内端部侧更咬入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表面,所以,即使冲击施加在表框3而使表框3变形,表框3也不从壳主体2脱离。
另一方面,在操作该操作部件8而进行开关动作的情况下,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将操作头部10推入手表壳1的内部。于是,操作轴部9在壳主体2的小径孔7a内滑动,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向壳主体2内突出。由此,操作部件8的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按压设置于表模块5内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从而进行开关动作。
这样,根据该手表的开关装置6,具备:具有贯通孔7的手表壳1;具有插入于该手表壳1的贯通孔7内的操作轴部9及设置于该操作轴部9的外端部并向手表壳1的外部突出的操作头部10的操作部件8;以及设置于手表壳1且能够以沿其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操作头部10的引导保护部14,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
也就是说,在该开关装置6中,能够通过仅在手表壳1上设置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保持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的引导保护部14的简单的结构,即使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通过引导保护部14可靠地防止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发生位移,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冲击而引起的操作部件8的操作轴部9的弯曲变形或损坏、或者操作轴部9的防脱落部件11的脱落等,所以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
在这种情况下,手表壳1具备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壳主体2和覆盖该壳主体2的外周面的由软质的材料形成的表框3,由此,当手表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能够用软质材料的表框3缓冲该冲击,所以能够提供耐冲击性高的手表壳。
另外,在该开关装置6中,引导保护部14形成为覆盖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的外周面的圆筒形状,而且一体形成于壳主体2,由此即使具有引导保护部14,也不增加部件数量,所以不但组装作业不烦杂,而且因为使用与壳主体2相同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所以能够确保引导保护部14的强度,由此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
在这种情况下,在引导保护部14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的防脱落部15,由此即使冲击施加于表框3而使表框3变形,也能够通过防脱落部15来可靠地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由此也能够防止垃圾从表框3与引导保护部14之间侵入。
也就是说,就该防脱落部15而言,因为形成为呈底切形状的倾斜面,所以当表框3装配于壳主体2的外周面时,能够使防脱落部15的外端部侧比防脱落部15的内端部侧更咬入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内表面,所以即使表框3因冲击等而发生变形,也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由此能够削减表框3的用螺丝固定的部位。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将操作部件8直接安装于手表壳1的贯通孔7,并且将引导保护部14一体形成于该手表壳1的壳主体2,但是并不限于上述情况,也可以例如像图4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构成为,在手表壳1的贯通孔7安装筒状部件17,在该筒状部件17安装操作部件8,并且将引导保护部18一体形成于该筒状部件17。
也就是说,该筒状部件17由不锈钢等刚性高的金属构成,如图4所示,具有:嵌入于作为手表壳1的贯通孔7的一部分的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小径筒部17a;以及与作为手表壳1的贯通孔7的另一部分的表框3的大径孔7b对应的凸缘部17b。在这种情况下,小径筒部17a构成为,在其外周面设置有多个防水环17c,这些多个防水环17c以压接于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内周面的状态进行安装。
另外,如图4所示,引导保护部18是以从壳主体2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筒状部件17的凸缘部17b的筒状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为,配置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10与表框3之间,以能够沿操作轴部9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操作头部10。
如图4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保护部18也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与操作头部10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在筒状部件17的凸缘部17b与操作头部10之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有弹簧部件13。由此,操作头部10构成为,当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时,操作头部10的外端部比引导保护部18的外端部更向外部突出。
另外,该操作头部10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内部被推入时,操作头部10的外端部位于与引导保护部18的外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进而,在该引导保护部18的外周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形成有用于防止表框3从壳主体2脱离的防脱落部(未图示)。
根据这样的第一变形例的开关装置6,除了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筒状部件17由不锈钢等刚性高的金属形成,由此能够将一体形成于该筒状部件17的引导保护部18的强度提高之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强度更高,所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提供更高的耐冲击性。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中,叙述了设置于引导保护部14以及18的外周面的防脱落部15形成为底切形状的倾斜面的情况,但是防脱落部未必是底切形状的倾斜面,也可以形成为例如波型形状等的凹凸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手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就该手表而言,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与此相伴地引导保护部21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就操作轴部9而言,如图5所示,其内端部向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部突出,外端部以位于手表壳1的表框3内的长度形成。在该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安装有E形环等防脱落部件11。另外,在该操作轴部9的外周面,安装有多个防水环12。
如图5所示,操作头部20形成为具有引导槽20a的大致盖子形状。该操作头部20形成为,其外径与表框3的大径孔7b相同,或者比其稍小。在该操作头部20的内端面,以操作轴部9的外端部位于其中心部的状态,一体形成有操作轴部9。另外,在该操作头部20的内端面,引导槽20a形成为环状。
如图5所示,该引导槽20a沿操作轴部9的外周形成为同心圆状。另外,该引导槽20a形成为操作头部20的轴向的深度比操作头部20的轴向长度稍浅的深度。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件8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备在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推出操作头部20的方向上施力的弹簧部件13。
由此,如图5所示,操作部件8构成为,在通常的状态下,操作头部20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的防脱落部件11抵接于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件8构成为,其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与设置在手表壳1内的表模块5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接触或者接近,使该开关接点板成为断开状态。
另外,如图5所示,该操作部件8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推入操作头部20时,操作轴部9在壳主体2的小径孔7a内滑动,从而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向壳主体2内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部件8构成为,其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按压设置于表模块5内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从而进行开关动作。
但是,如图5所示,引导保护部21构成为,以能够沿操作轴部9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插入在设置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从而保持操作头部20。也就是说,该引导保护部21形成为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大致相同大小的筒状。
另外,如图5所示,该引导保护部21以从壳主体2的外表面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壳主体2。在这种情况下,引导保护部21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的深度亦即操作头部20的轴向的引导槽20a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由此,操作头部20构成为,当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时,引导保护部21的大致一半左右插入引导槽20a内。另外,操作头部20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内部被推入时,引导保护部14的大致整体插入引导槽20a内。
接下来,对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手表的开关装置6的作用进行说明。
就该开关装置6而言,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通常的状态时,操作头部20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的防脱落部件11抵接于手表壳1的壳主体2的内表面。
此时,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的外端部比手表壳1的外端面亦即表框3的大径孔7b的外端面更向外部突出。因此,引导保护部21成为其外端部侧的大致一半左右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的状态。另外,就该操作部件8而言,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与设置在手表壳1内的表模块5内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接触或者接近,开关接点板成为断开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从操作头部20的外周方向亦即与操作头部2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朝向操作头部20施加冲击时,因为引导保护部21的大致一半左右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所以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的内周面抵接在插入于该引导槽20a内的引导保护部21的外周面。
因此,即使操作头部20受到冲击,操作头部20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几乎不发生位移。由此,操作轴部9以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外端部作为支点,在与操作轴部9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不弯曲。因此,能够防止操作轴部9的弯曲变形或者损坏、或者操作轴部9的防脱落部件11的脱落等。
在这种情况下,当从操作头部20的外周方向亦即与操作头部2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朝向操作头部20施加冲击时,由软质的合成树脂构成的表框3有时朝向操作头部20变形,此时,因表框3的变形而引起的负荷施加于操作头部20的外周面。但是,此时由于引导保护部21,操作头部20也几乎不发生位移。因此,能够防止操作轴部9的弯曲变形或者损坏、或者操作轴部9的防脱落部件11的脱落等。
另一方面,在操作该操作部件8而进行开关动作的情况下,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而朝向手表壳1的内部推入操作头部20。于是,因为引导保护部21相对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所以操作轴部9在壳主体2的小径孔7a内滑动,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向壳主体2内突出。由此,操作部件8的操作轴部9的内端部按压设置于表模块5内的开关接点板(未图示),从而进行开关动作。
这样,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手表的开关装置6,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通过仅在手表壳1设置以能够沿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操作部件8的引导保护部21的简单的结构,即使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通过引导保护部21可靠地防止操作头部20在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移。由此,因为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冲击而引起的操作部件8的操作轴部9的弯曲变形或者操作轴部9的防脱落部件11的脱落等,所以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
也就是说,在该开关装置6中,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在位于壳主体2侧的内侧面以环状形成有引导槽20a,引导保护部2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从而形成保持操作头部20的筒形状,所以除了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以外,能够隐藏引导保护部21,使得从手表壳1的外部不能看见引导保护部21,所以由此能够提供外观上设计上都比较理想的手表。
另外,在该开关装置6中,引导保护部21一体形成于壳主体2,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即使具备引导保护部21,也不会使部件数量增加,所以不但装配作业不烦杂,而且因为由与壳主体2相同的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所以能够确保引导保护部21的强度,由此能够可靠而且良好地保护操作部件8。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如下情况,将操作部件8直接安装在手表壳1的贯通孔7,并且将引导保护部21一体形成于该手表壳1的壳主体2,但是并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也可以构成为在手表壳1的贯通孔7安装筒状部件25,在该筒状部件25安装操作部件8,并且将引导保护部26一体形成于该筒状部件25。
在这种情况下,筒状部件25也由不锈钢等刚性高的金属构成,如图6所示,具有:嵌入于作为手表壳1的贯通孔7的一部分的手表本体2的小径孔7a的小径筒部25a;以及与作为手表壳1的贯通孔7的另一部分的表框3的大径孔7b对应的凸缘部25b。在这种情况下,小径筒部25a构成为,在其外周面设置有多个防水环25c,这些多个防水环25c以压接于壳主体2的小径孔7a的内周面的状态进行安装。
另外,如图6所示,引导保护部26以从壳主体2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筒状部件25的凸缘部25b的筒状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为插入在设置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以能够沿操作轴部9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操作头部2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引导保护部26也形成为其轴向的长度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的深度亦即引导槽20a的轴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在筒状部件25的凸缘部25b与操作头部20之间,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配置有弹簧部件13。
由此,如图6所示,操作头部20构成为,当利用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外部被推出时,引导保护部26的外端部侧的大致一半左右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另外,该操作头部20构成为,当克服弹簧部件13的弹簧力朝向手表壳1的内部被推入时,引导保护部18的大致全部插入于操作头部20的引导槽20a内。
根据这样的第二变形例的开关装置6,除了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筒状部件25由不锈钢等刚性高的金属形成,由此能够使一体形成为该筒状部件25的引导保护部26的强度提高至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强度高,所以能够提供比第二实施方式更高的耐冲击性。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叙述了应用于按钮式的开关装置6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具有例如表把等的卷轴的开关装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二各实施方式以及其各变形例中,叙述了应用于手表的情况,但是不一定是手表,除了能够应用于例如旅行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表之外,也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具有开关装置的电子设备。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贯通孔的壳体;
具有插入该壳体的上述贯通孔的轴部和设置于该轴部的端部且向上述壳体的外部突出的头部的操作部件;以及
一体形成于上述壳体的壳主体且以能够沿上述轴部的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上述头部的引导保护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备:由硬质的材料形成的壳主体;以及覆盖该壳主体的外周面且由软质的材料形成的表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覆盖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表面的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覆盖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表面的筒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保护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覆盖上述壳主体的外周面的表框从上述壳主体脱离的防脱落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保护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覆盖上述壳主体的外周面的表框从上述壳主体脱离的防脱落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保护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覆盖上述壳主体的外周面的表框从上述壳主体脱离的防脱落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引导保护部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覆盖上述壳主体的外周面的表框从上述壳主体脱离的防脱落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在位于上述壳主体侧的内侧面以环状形成有引导槽,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能够移动地插入上述头部的上述引导槽内而保持上述头部的筒状。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头部在位于上述壳主体侧的内侧面以环状形成有引导槽,上述引导保护部形成为能够移动地插入上述头部的上述引导槽内而保持上述头部的筒状。
11.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
CN201420450564.0U 2013-08-05 2014-08-04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Active CN2040656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2196A JP5839294B2 (ja) 2013-08-05 2013-08-05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時計
JP2013-162196 2013-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65668U true CN204065668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7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50564.0U Active CN204065668U (zh) 2013-08-05 2014-08-04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39294B2 (zh)
CN (1) CN20406566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7021A (zh) * 2015-06-02 2016-12-1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09541924A (zh) * 2017-09-22 2019-03-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12526860A (zh) * 2019-09-19 2021-03-1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按钮装置以及手表
CN113176724A (zh) * 2020-01-24 2021-07-2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壳体及钟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2265A (zh) * 2020-11-11 2021-01-1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及智能腕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42169U (zh) * 1978-09-13 1980-03-18
JPH0627262A (ja) * 1992-07-10 1994-02-04 Seiko Instr Inc 発光ボタン付電子時計
JPH0666961A (ja) * 1992-08-18 1994-03-11 Casio Comput Co Ltd 時計の構造
JP2004177296A (ja) * 2002-11-28 2004-06-24 Casio Comput Co Ltd 腕時計
EP1519453B1 (fr) * 2003-09-23 2006-06-28 Asulab S.A. Instrument électronique portable comprenant au moins un terminal d'entrée et/ou sortie adapté pour établir une communication avec une unité électronique logée à l'intérieur dudit instrument
JP5324509B2 (ja) * 2010-03-26 2013-10-23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携帯時計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7021A (zh) * 2015-06-02 2016-12-14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06227021B (zh) * 2015-06-02 2018-11-30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09541924A (zh) * 2017-09-22 2019-03-2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CN112526860A (zh) * 2019-09-19 2021-03-1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按钮装置以及手表
CN112526860B (zh) * 2019-09-19 2022-02-22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按钮装置以及手表
CN113176724A (zh) * 2020-01-24 2021-07-27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壳体及钟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31622A (ja) 2015-02-16
JP5839294B2 (ja) 2016-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65668U (zh) 开关装置以及钟表
US8542482B2 (en) Ke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key assembly
CA2732051C (en) Keyboard dome stiffener assembly
US8253052B2 (en) Keyboard dome stiffener assembly
US10313499B2 (en) Card tray withdrawing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1673897B (zh) 连接器盖体结构及具该盖体结构的电子装置
JP5535378B1 (ja) ドア開閉機構
US8102645B2 (en) Multi-functional switch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2340076A (zh) 接口保护盖及具有该接口保护盖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4538228B (zh) 按键及其键盘
EP3721317B1 (en) Orientation specific control
JP2015230270A (ja) 押釦構造および時計
US8402607B2 (en) Hinge assembly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080108839A (ko) 휴대 단말기용 보호 케이스
EP3096339B1 (en) Sealing mechanism and key device
CN111564332A (zh) 复合式按键结构及应用其的无线电子装置
CN20468056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101239281B1 (ko) 완충부재와 장식부재가 분리되는 모바일기기용 보호케이스
US8341805B2 (en) Hinge assembly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120104061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 적용된 정전식 버튼 케이스
US20120223071A1 (en) Housing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1406055U (zh) 电子设备
CN114168002A (zh) 触控笔
CN103546608B (zh) 一种多侧键手机
CN201039260Y (zh) 一种手机按键装置与具有该装置的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