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58800U - 一种织布机教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织布机教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058800U
CN204058800U CN201420370930.1U CN201420370930U CN204058800U CN 204058800 U CN204058800 U CN 204058800U CN 201420370930 U CN201420370930 U CN 201420370930U CN 204058800 U CN204058800 U CN 2040588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pport
iii
warp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709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晓莉
张伟杰
杨树峰
车江宁
刘群
陈建龙
宋楠
钱自勇
廖永豪
刘江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203709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0588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0588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05880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织布机教具,由前往后分别为卷曲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开口机构和送经机构,所述卷曲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开口机构和送经机构分别由电机控制,并均与控制板相连;所述引纬机构设置在开口机构的两侧,引纬机构做左右运动把纬纱布置在梭口中;所述打纬机构做前后运动,把梭口处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织物;所述卷曲机构和送经机构做旋转运动,卷曲机构卷取织好的织物,送经机构将经纱送出。相对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①产品小型化,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移动;②可直观观察织布机的开口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曲机构和送经机构五大机的运动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织布机教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教具,具体涉及一种织布机教具。
背景技术
当前教学所用织布机机器存在体积大、搬运困难、机构运动不宜直观观察、各机构无法单独运动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纺织机械的理解与学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布机教具,解决了现有教学用织布机机器存在体积大、搬运困难、机构运动不宜直观观察、各机构无法单独运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织布机教具,由前往后分别为卷曲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开口机构、和送经机构,所述卷曲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开口机构、和送经机构分别由电机控制,并均与控制板相连;所述开口机构包括选综装置和提综装置,所述选综装置根据织物组织选择所要提升的综框,所述提综装置提升所选择的综框,使综框上的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所述引纬机构设置在开口机构的两侧,引纬机构做左右运动把纬纱布置在梭口中;所述打纬机构做前后运动,把梭口处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织物;所述卷曲机构和送经机构做旋转运动,卷曲机构卷取织好的织物,送经机构将经纱送出。
所述选综装置由电机Ⅰ、支架Ⅰ、支架Ⅱ、蜗轮Ⅰ、蜗杆Ⅰ、纹钉和纹板构成;所述电机Ⅰ固定在支架Ⅰ上,支架Ⅰ固定在支架Ⅱ中间,所述蜗杆Ⅰ与电机Ⅰ输出轴端相连,蜗轮Ⅰ固定在纹板上;所述电机Ⅰ转速为669r/min,蜗轮Ⅰ为Z=40的直齿轮,所述纹钉固定在纹板的卡槽上,且可以变换位置与拆卸,所述的纹板采用八音盒的音筒设计而成,由一根直径为4mm的光轴支撑,光轴穿过支架Ⅱ,光轴与支架II为间隙配合。
所述提综装置由支架Ⅱ、电机Ⅱ、轮系Ⅰ、丝杠、螺母、提综杆、综框和平衡杆构成;所述电机Ⅱ固定在支架Ⅱ的上部,电机Ⅱ与电机Ⅰ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螺母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平衡杆的两端,所述两个螺母通过螺口分别套设在丝杠上,丝杠与电机Ⅱ输出轴端相连 ;所述轮系Ⅰ位于支架Ⅱ上,电机Ⅱ的顶部,支架Ⅱ位于电机Ⅱ与轮系Ⅰ的中间,螺母随着丝杠的转动做上下运动,提升综框。
所述电机Ⅱ与电机Ⅰ的间距为90-100mm;丝杠长度为200-220mm,两个丝杠的间距为90-100mm。
所述综框的数量为四片,相邻综框间的间距为1.5mm;每片综框与提综杆的一端相连,所述提综杆的另一端设有拉刀。
电机Ⅱ转速为669r/min,所述平衡杆长度为90mm,所述轮系在支架Ⅱ的上方,电机Ⅱ的下方,使平衡杆两端的运动速度相同;所述综框为长285mm,宽270mm,厚15mm,每个综框中穿八条综丝,每个综丝的间距为30mm;所述提综杆长210mm,拉刀长20mm。
所述引纬机构包括电机Ⅲ、支架Ⅲ、引纬杆、导轨Ⅰ、齿轮Ⅰ和纡子;所述支架Ⅲ为两个且固定在开口机构的两侧,所述电机Ⅲ固定在支架Ⅲ上,电机Ⅲ为四个且转动方向一致,所述齿轮Ⅰ为四个且分别与电机Ⅲ相连,齿轮Ⅰ分别分布在导轨Ⅰ上且均高出导轨Ⅰ水平面6mm;所述导轨Ⅰ有两条且分别设在两个支架Ⅲ上,两导轨Ⅰ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支架Ⅲ有两个,固定在开口机构的两侧,两支架Ⅲ的间距为290mm。
所述引纬杆由杆Ⅰ和齿条Ⅰ构成,齿条Ⅰ固定在杆Ⅰ的上方且齿条集中分布在杆Ⅰ的中间,所述纡子通过与杆Ⅰ相连的光杆与引纬杆接触,所述纡子与光杆为间隙配合,所述光杆的长度为90mm且固定在引纬杆上,电机Ⅲ驱动齿轮Ⅰ,然后通过齿轮Ⅰ齿条Ⅰ的啮合把动力传输给引纬杆,引纬杆做横向往复运动,把纡子上的经纱引入梭口;所述电机Ⅲ的转速为107r/min,所述引纬杆长度为500mm,齿条长度为420mm,导轨Ⅰ的高度为203mm,两导轨的距离为290mm;齿轮Ⅰ为齿数Z=20的直齿轮;所述光杆的长度是90mm,固定在引纬杆上,纡子长度为8mm,与光杆为间隙配合。
所述打纬机构包括电机Ⅳ、筘帽、钢筘、轮系Ⅱ和导轨Ⅱ;所述电机Ⅳ固定在筘帽上,所述钢筘固定在筘帽的下方,轮系Ⅱ固定在筘帽的上部,在筘帽的两端分布有四个齿轮,每侧各两个,所述导轨Ⅱ由杆Ⅱ和齿条Ⅱ构成,齿条Ⅱ固定在杆Ⅱ的上方;电机Ⅳ通过齿轮间的传递把动力传给轮系II,通过轮系II内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驱动打纬机构运动;所述电机Ⅳ的转速为669r/min,有四个齿轮Z=20的分布在筘帽的两端,每侧各两个,其间距为390mm;所述导轨的长度为330mm,两轨道的间距为390mm。
所述卷取机构包括电机Ⅴ、轮系Ⅲ、支架Ⅳ、导布辊和后梁;所述电机Ⅴ固定在支架Ⅳ前端右侧上,所述轮系Ⅲ固定在电机Ⅴ后端的支架IV上,轮系Ⅲ包括蜗轮Ⅱ和蜗杆Ⅱ,电机Ⅴ输出端与蜗杆Ⅱ连接;所述导布辊由两根罗拉Ⅰ和罗拉Ⅱ组成,所述罗拉Ⅰ和罗拉Ⅱ位于支架Ⅳ的中部,高出地面125mm,罗拉和支架Ⅳ之间为间隙配合,轮系Ⅲ中的蜗轮Ⅱ与位于前端的罗拉Ⅰ上的齿轮Ⅱ啮合,电机Ⅴ驱动蜗轮Ⅱ和蜗杆Ⅱ把动力传递到导布辊上。
所述电机Ⅴ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Ⅱ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对辊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的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的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的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的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后梁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后梁与罗拉的距离为90mm;所述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罗拉起着导出织物的作用。
所述送经机构的送经方式为积极送经;送经机构包括电机Ⅵ、轮系Ⅳ、支架Ⅴ、对辊罗拉Ⅰ、对辊罗拉Ⅱ、经轴和胸梁;所述电机Ⅵ固定在支架Ⅴ后端右侧立柱上,轮系Ⅳ固定在电机Ⅵ前端的支架Ⅴ上,所述轮系Ⅳ由蜗轮Ⅲ和蜗杆Ⅲ组成,电机Ⅵ输出端与蜗杆Ⅲ连接;所述罗拉固定在轮系Ⅳ上方的支架Ⅴ上,罗拉与支架Ⅴ为间隙配合,轮系Ⅳ中的蜗杆Ⅲ与一对罗拉上靠近经轴的对辊罗拉Ⅱ上的齿轮Ⅲ啮合,电机Ⅵ通过蜗轮Ⅲ与蜗杆Ⅲ驱动对辊罗拉送出经纱。
所述电机Ⅵ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Ⅲ为Z=20的直齿轮,所述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Ⅲ为z=20的直齿轮,
所述经轴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胸梁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的经轴与胸梁的距离为120mm,罗拉与胸梁的距离为70mm。
所述控制板位于送经机构的右侧、与支架Ⅴ的间距为45mm,并与开口机构的支架Ⅱ相连,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整个织布机教具中所有电机的运行。
相对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①产品小型化,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移动;②可直观观察织布机的开口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曲机构和送经机构五大机的运动情况;③开口机构、引纬机构、打纬机构、卷曲机构和送经机构五大机构既可协调运动也可各自单独运动;④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教学用织布机机器存在体积大、搬运困难、机构运动不宜直观观察、各机构无法单独运动的问题;使纺织机械和机械原理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织布机教具教具主视图位置图;
图2为本织布机教具教具左视图位置图;
图3为本织布机教具教具俯视图位置图;
图4为本织布机教具开口机构提综装置机构简图;
图5为本织布机教具开口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织布机教具的引纬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织布机教具的打纬机构俯视图;
图8为本织布机教具的打纬机构左视图;
图9为本织布机教具的卷取机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织布机教具的送经机构示意图。
图中:1、卷取机构,2、引纬机构,3、打纬机构,4、选综装置,5、提综装置,6、开口机构,7、送经机构,8、电机Ⅰ,9、电机Ⅱ,10、轮系Ⅰ,11、支架Ⅱ,12、支架Ⅰ,13、纹板,14、蜗轮Ⅰ,15、纹钉,16、蜗杆I,17、螺母,18、平衡杆,19、丝杠,20、拉刀,21、提综杆,22、综框,23、综丝,24、齿轮Ⅰ,25、导轨Ⅰ,26、支架Ⅲ,27、电机Ⅲ,28、引纬杆,29、纡子,30、光杆,31、杆Ⅰ,32、齿条Ⅰ,33、电机Ⅳ,34、导轨Ⅱ,35、轮系Ⅱ,36、筘帽,37、齿条Ⅱ,38、杆Ⅱ,39、钢筘,40、电机Ⅴ,41、支架Ⅳ,42、导布辊,42-1、罗拉Ⅰ,42-2、罗拉Ⅱ,43、后梁,44、轮系Ⅲ,45、蜗杆Ⅱ,46、齿轮Ⅱ,48、蜗轮Ⅱ,49、胸梁,50、支架Ⅴ,50-1、电机支架,51-1、对辊罗拉Ⅰ,51-2、对辊罗拉Ⅱ,52、经轴,53、电机Ⅵ,54、轮系Ⅳ,55、蜗杆Ⅲ,56、齿轮Ⅲ,57、蜗轮Ⅲ,58、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织布机教具,由前往后分别为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所述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分别由电机控制,并均与控制板58相连;所述开口机构6包括选综装置4和提综装置5;
所述选综装置由电机Ⅰ8、支架Ⅰ12、支架Ⅱ11、蜗轮Ⅰ14、蜗杆Ⅰ16、纹钉15和纹板13构成;所述电机Ⅰ8固定在支架Ⅰ12上,支架Ⅰ12固定在支架Ⅱ11中间,所述蜗杆Ⅰ16与电机Ⅰ8输出轴端相连,蜗轮Ⅰ14固定在纹板13上;所述电机Ⅰ转速为669r/min,蜗轮Ⅰ为Z=40的直齿轮,所述纹钉固定在纹板的卡槽上,且可以变换位置与拆卸,所述的纹板采用八音盒的音筒设计而成,由一根直径为4mm的光轴支撑,光轴穿过支架Ⅱ,光轴与支架II为间隙配合;
所述提综装置5由支架Ⅱ11、电机Ⅱ9、轮系Ⅰ10、丝杠19、螺母17、提综杆21、综框22和平衡杆18构成;所述电机Ⅱ9固定在支架Ⅱ11的上部,电机Ⅱ9与电机Ⅰ8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螺母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平衡杆的两端,所述两个螺母通过螺口分别套设在丝杠19上,丝杠19与电机Ⅱ9输出轴端相连 ;所述轮系Ⅰ10位于支架Ⅱ上、电机Ⅱ9的顶部,支架Ⅱ位于电机Ⅱ与轮系Ⅰ的中间,螺母随着丝杠的转动做上下运动,提升综框22;
所述电机Ⅱ与电机Ⅰ的间距为90mm;丝杠长度为200mm,两个丝杠的间距为90mm;所述综框的数量为四片,相邻综框间的间距为1.5mm;每片综框与提综杆的一端相连,所述提综杆的另一端设有拉刀20;所述选综装置4根据织物组织选择所要提升的综框,所述提综装置5提升所选择的综框,使综框上的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
所述引纬机构2包括电机Ⅲ27、支架Ⅲ26、引纬杆28、导轨Ⅰ25、齿轮Ⅰ24和纡子29;所述支架Ⅲ26为两个且固定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所述电机Ⅲ27固定在支架Ⅲ26上,电机Ⅲ为四个且转动方向一致,所述齿轮Ⅰ为四个且分别与电机Ⅲ相连,齿轮Ⅰ分别分布在导轨Ⅰ25上且均高出导轨Ⅰ水平面6mm;所述导轨Ⅰ有两条且分别设在两个支架Ⅲ上,两导轨Ⅰ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支架Ⅲ有两个,固定在开口机构的两侧,两支架Ⅲ的间距为290mm;
所述引纬杆由杆Ⅰ31和齿条Ⅰ32构成,齿条Ⅰ固定在杆Ⅰ的上方且齿条集中分布在杆Ⅰ的中间,所述纡子29通过与杆Ⅰ相连的光杆30与引纬杆28接触,所述纡子29与光杆为间隙配合,所述光杆的长度为90mm且固定在引纬杆上,电机Ⅲ驱动齿轮Ⅰ,然后通过齿轮Ⅰ齿条Ⅰ的啮合把动力传输给引纬杆,引纬杆做横向往复运动,把纡子上的经纱引入梭口,所述引纬机构2设置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引纬机构2做左右运动把纬纱布置在梭口中;所述电机Ⅲ的转速为107r/min,所述引纬杆长度为500mm,齿条长度为420mm,导轨Ⅰ的高度为203mm,两导轨的距离为290mm;齿轮Ⅰ为齿数Z=20的直齿轮;所述光杆的长度是90mm,固定在引纬杆上,纡子长度为8mm,与光杆为间隙配合;
所述打纬机构3包括电机Ⅳ33、筘帽36、钢筘39、轮系Ⅱ35和导轨Ⅱ34;所述电机Ⅳ固定在筘帽上,所述钢筘固定在筘帽的下方,轮系Ⅱ固定在筘帽的上部,在筘帽的两端分布有四个齿轮35-1,每侧各两个,所述导轨Ⅱ由杆Ⅱ38和齿条Ⅱ37构成,齿条Ⅱ固定在杆Ⅱ的上方;电机Ⅳ通过齿轮间的传递把动力传给轮系II,通过轮系II内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驱动打纬机构运动,所述打纬机构3做前后运动,把梭口处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织物;所述电机Ⅳ的转速为669r/min,有四个齿轮Z=20的分布在筘帽的两端,每侧各两个,其间距为390mm;所述导轨的长度为330mm,两轨道的间距为390mm;
所述卷取机构包括电机Ⅴ40、轮系Ⅲ44、支架Ⅳ41、导布辊42和后梁43;所述电机Ⅴ固定在支架Ⅳ前端右侧上,所述轮系Ⅲ固定在电机Ⅴ后端的支架IV上,轮系Ⅲ包括蜗轮Ⅱ48和蜗杆Ⅱ45,电机Ⅴ输出端与蜗杆Ⅱ连接;所述导布辊42由两根罗拉Ⅰ42-1和罗拉Ⅱ42-2组成,所述罗拉Ⅰ和罗拉Ⅱ位于支架Ⅳ的中部,高出地面125mm,罗拉和支架Ⅳ之间为间隙配合,轮系Ⅲ44中的蜗轮Ⅱ48与位于前端的罗拉Ⅰ42-1上的齿轮Ⅱ46啮合,电机Ⅴ40驱动蜗轮Ⅱ和蜗杆Ⅱ把动力传递到导布辊42上;所述电机Ⅴ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Ⅱ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对辊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的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的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的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的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后梁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后梁与罗拉的距离为90mm;所述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罗拉起着导出织物的作用;
所述送经机构的送经方式为积极送经;送经机构包括电机Ⅵ53、轮系Ⅳ54、支架Ⅴ50、对辊罗拉Ⅰ51-1、对辊罗拉Ⅱ51-2、经轴52和胸梁49;所述电机Ⅵ固定在支架Ⅴ后端右侧立柱50-1上,轮系Ⅳ固定在电机Ⅵ前端的支架Ⅴ上,所述轮系Ⅳ由蜗轮Ⅲ57和蜗杆Ⅲ55组成,电机Ⅵ输出端与蜗杆Ⅲ连接;所述罗拉固定在轮系Ⅳ上方的支架Ⅴ上,罗拉与支架Ⅴ为间隙配合,轮系Ⅳ中的蜗杆Ⅲ与一对罗拉上靠近经轴的对辊罗拉Ⅱ51-2上的齿轮Ⅲ56啮合,电机Ⅵ通过蜗轮Ⅲ与蜗杆Ⅲ驱动对辊罗拉送出经纱;所述卷曲机构1和送经机构7做旋转运动,卷曲机构1卷取织好的织物,送经机构7将经纱送出;
所述电机Ⅵ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Ⅲ为Z=20的直齿轮,所述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Ⅲ为z=20的直齿轮,
所述经轴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胸梁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的经轴与胸梁的距离为120mm,罗拉与胸梁的距离为70mm。
所述控制板位于送经机构的右侧、与支架Ⅴ的间距为45mm,并与开口机构的支架Ⅱ相连,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整个织布机教具中所有电机的运行。
本织布机教具的所有控制部分均由慧鱼控制板程序控制。
本织布机教具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任何在本多动能织布机教具披露的技术范围内的等同构思或者改变,均列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织布机教具,由前往后分别为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所述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分别由电机控制,并均与控制板58相连;所述开口机构6包括选综装置4和提综装置5;
所述选综装置由电机Ⅰ8、支架Ⅰ12、支架Ⅱ11、蜗轮Ⅰ14、蜗杆Ⅰ16、纹钉15和纹板13构成;所述电机Ⅰ8固定在支架Ⅰ12上,支架Ⅰ12固定在支架Ⅱ11中间,所述蜗杆Ⅰ16与电机Ⅰ8输出轴端相连,蜗轮Ⅰ14固定在纹板13上;所述电机Ⅰ转速为669r/min,蜗轮Ⅰ为Z=40的直齿轮,所述纹钉固定在纹板的卡槽上,且可以变换位置与拆卸,所述的纹板采用八音盒的音筒设计而成,由一根直径为4mm的光轴支撑,光轴穿过支架Ⅱ,光轴与支架II为间隙配合;
所述提综装置5由支架Ⅱ11、电机Ⅱ9、轮系Ⅰ10、丝杠19、螺母17、提综杆21、综框22和平衡杆18构成;所述电机Ⅱ9固定在支架Ⅱ11的上部,电机Ⅱ9与电机Ⅰ8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螺母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平衡杆的两端,所述两个螺母通过螺口分别套设在丝杠19上,丝杠19与电机Ⅱ9输出轴端相连 ;所述轮系Ⅰ10位于支架Ⅱ上、电机Ⅱ9的顶部,支架Ⅱ位于电机Ⅱ与轮系Ⅰ的中间,螺母随着丝杠的转动做上下运动,提升综框22;
所述电机Ⅱ与电机Ⅰ的间距为100mm;丝杠长度为220mm,两个丝杠的间距为100mm;所述综框的数量为四片,相邻综框间的间距为1.5mm;每片综框与提综杆的一端相连,所述提综杆的另一端设有拉刀20;所述选综装置4根据织物组织选择所要提升的综框,所述提综装置5提升所选择的综框,使综框上的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
所述引纬机构2包括电机Ⅲ27、支架Ⅲ26、引纬杆28、导轨Ⅰ25、齿轮Ⅰ24和纡子29;所述支架Ⅲ26为两个且固定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所述电机Ⅲ27固定在支架Ⅲ26上,电机Ⅲ为四个且转动方向一致,所述齿轮Ⅰ为四个且分别与电机Ⅲ相连,齿轮Ⅰ分别分布在导轨Ⅰ25上且均高出导轨Ⅰ水平面6mm;所述导轨Ⅰ有两条且分别设在两个支架Ⅲ上,两导轨Ⅰ的高度相同;所述的支架Ⅲ有两个,固定在开口机构的两侧,两支架Ⅲ的间距为290mm;
所述引纬杆由杆Ⅰ31和齿条Ⅰ32构成,齿条Ⅰ固定在杆Ⅰ的上方且齿条集中分布在杆Ⅰ的中间,所述纡子29通过与杆Ⅰ相连的光杆30与引纬杆28接触,所述纡子29与光杆为间隙配合,所述光杆的长度为90mm且固定在引纬杆上,电机Ⅲ驱动齿轮Ⅰ,然后通过齿轮Ⅰ齿条Ⅰ的啮合把动力传输给引纬杆,引纬杆做横向往复运动,把纡子上的经纱引入梭口,所述引纬机构2设置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引纬机构2做左右运动把纬纱布置在梭口中;所述电机Ⅲ的转速为107r/min,所述引纬杆长度为500mm,齿条长度为420mm,导轨Ⅰ的高度为203mm,两导轨的距离为290mm;齿轮Ⅰ为齿数Z=20的直齿轮;所述光杆的长度是90mm,固定在引纬杆上,纡子长度为8mm,与光杆为间隙配合;
所述打纬机构3包括电机Ⅳ33、筘帽36、钢筘39、轮系Ⅱ35和导轨Ⅱ34;所述电机Ⅳ固定在筘帽上,所述钢筘固定在筘帽的下方,轮系Ⅱ固定在筘帽的上部,在筘帽的两端分布有四个齿轮35-1,每侧各两个,所述导轨Ⅱ由杆Ⅱ38和齿条Ⅱ37构成,齿条Ⅱ固定在杆Ⅱ的上方;电机Ⅳ通过齿轮间的传递把动力传给轮系II,通过轮系II内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驱动打纬机构运动,所述打纬机构3做前后运动,把梭口处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织物;所述电机Ⅳ的转速为669r/min,有四个齿轮Z=20的分布在筘帽的两端,每侧各两个,其间距为390mm;所述导轨的长度为330mm,两轨道的间距为390mm;
所述卷取机构包括电机Ⅴ40、轮系Ⅲ44、支架Ⅳ41、导布辊42和后梁43;所述电机Ⅴ固定在支架Ⅳ前端右侧上,所述轮系Ⅲ固定在电机Ⅴ后端的支架IV上,轮系Ⅲ包括蜗轮Ⅱ48和蜗杆Ⅱ45,电机Ⅴ输出端与蜗杆Ⅱ连接;所述导布辊42由两根罗拉Ⅰ42-1和罗拉Ⅱ42-2组成,所述罗拉Ⅰ和罗拉Ⅱ位于支架Ⅳ的中部,高出地面125mm,罗拉和支架Ⅳ之间为间隙配合,轮系Ⅲ44中的蜗轮Ⅱ48与位于前端的罗拉Ⅰ42-1上的齿轮Ⅱ46啮合,电机Ⅴ40驱动蜗轮Ⅱ和蜗杆Ⅱ把动力传递到导布辊42上;所述电机Ⅴ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Ⅱ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对辊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的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的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的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的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为z=20的直齿轮;所述后梁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后梁与罗拉的距离为90mm;所述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罗拉起着导出织物的作用;
所述送经机构的送经方式为积极送经;送经机构包括电机Ⅵ53、轮系Ⅳ54、支架Ⅴ50、对辊罗拉Ⅰ51-1、对辊罗拉Ⅱ51-2、经轴52和胸梁49;所述电机Ⅵ固定在支架Ⅴ后端右侧立柱50-1上,轮系Ⅳ固定在电机Ⅵ前端的支架Ⅴ上,所述轮系Ⅳ由蜗轮Ⅲ57和蜗杆Ⅲ55组成,电机Ⅵ输出端与蜗杆Ⅲ连接;所述罗拉固定在轮系Ⅳ上方的支架Ⅴ上,罗拉与支架Ⅴ为间隙配合,轮系Ⅳ中的蜗杆Ⅲ与一对罗拉上靠近经轴的对辊罗拉Ⅱ51-2上的齿轮Ⅲ56啮合,电机Ⅵ通过蜗轮Ⅲ与蜗杆Ⅲ驱动对辊罗拉送出经纱;所述卷曲机构1和送经机构7做旋转运动,卷曲机构1卷取织好的织物,送经机构7将经纱送出;
所述电机Ⅵ的转速为669r/min,蜗轮Ⅲ为Z=20的直齿轮,所述罗拉由尼龙棒、罗拉皮、两个光杆、两个齿轮构成,所述尼龙棒的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所述罗拉皮厚度为1mm,所述光杆长度为60mm,直径为4mm,所述光杆深入尼龙棒30mm,所述光杆与尼龙棒为过盈配合;所述齿轮Ⅲ为z=20的直齿轮,
所述经轴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胸梁固定在支架Ⅴ上,由长度为300mm,直径为30mm的塑料棒构成;所述的两个罗拉的中心距为31.4mm;所述的经轴与胸梁的距离为120mm,罗拉与胸梁的距离为70mm。
所述控制板位于送经机构的右侧、与支架Ⅴ的间距为45mm,并与开口机构的支架Ⅱ相连,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整个织布机教具中所有电机的运行。
本织布机教具的所有控制部分均由慧鱼控制板程序控制。
本实用新型织布机教具的工作过程如下:
在织布机教具开口机构中,由电机Ⅰ8驱动蜗杆Ⅰ16运动,蜗轮Ⅰ14带动纹板13转动。纹板上的纹钉15则顶住提综杆21,提综杆上的拉刀20勾住平衡杆18。电机Ⅱ9启动,动力通过轮系Ⅰ10、丝杠19和螺母17传递,使平衡杆上下运动。平衡杆则带动提综杆,综框22便随着提综杆做上下运动,形成梭口。
在织布机教具引纬机构中,由电机Ⅲ27带动齿轮Ⅰ24转动,与齿轮啮合的齿条导轨I25驱动引纬杆28往复穿越梭口,梭子上的纬线圈在齿条导轨I25上来回运动,使纬线不断地被引入梭口,形成织布的时的经线纬线交织。
在织布机教具打纬机构中,由电机Ⅳ33驱动轮系Ⅱ35转动,齿轮带动同轴的齿轮在导轨Ⅱ34上运动。而另一侧的齿轮则带动同轴的齿轮运动,在经过齿轮多次传动后,两侧齿轮传动方向一致,这样打纬机构就能平行的进行打纬运动,将引入的纬线推向织口,形成一小段织物组织。
在织布机教具卷取机构中,运动时由电机Ⅴ40发出的动力通过齿轮组传递到蜗杆Ⅱ45上,蜗杆Ⅱ45带动蜗轮Ⅱ48转动,蜗轮Ⅱ48与导布辊42上的齿轮Ⅱ46啮合,使同轴的导布辊转动,然后两个罗拉通过齿轮的啮合,进行平稳匀速的转动,达到导出织物的作用。
在织布机教具送经机构中,采用了主动送经的方式,运动时由电机Ⅵ53通过轮系Ⅳ 54的传动把动力传到蜗杆Ⅲ55上,蜗杆Ⅲ55运动并带动同轴的蜗轮Ⅲ57转动,这时,与蜗轮同轴的对辊罗拉Ⅱ51-2做同方向的匀速转动,把经轴52上的经线适量的送入织布机中,保证整个织布过程的持续进行。
本织布机教具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任何在本多动能织布机教具披露的技术范围内的等同构思或者改变,均列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织布机教具,由前往后分别为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曲机构(1)、引纬机构(2)、打纬机构(3)、开口机构(6)和送经机构(7)分别由电机控制,并均与控制板(58)相连;所述开口机构(6)包括选综装置(4)和提综装置(5),所述选综装置(4)根据织物组织选择所要提升的综框,所述提综装置(5)提升所选择的综框,使综框上的经纱上下分开形成梭口;所述引纬机构(2)设置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引纬机构(2)做左右运动把纬纱布置在梭口中;所述打纬机构(3)做前后运动,把梭口处的纬纱推向织口与经纱交织形成织物;所述卷曲机构(1)和送经机构(7)做旋转运动,卷曲机构(1)卷取织好的织物,送经机构(7)将经纱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选综装置由电机Ⅰ(8)、支架Ⅰ(12)、支架Ⅱ(11)、蜗轮Ⅰ(14)、蜗杆Ⅰ(16)、纹钉(15)和纹板(13)构成;所述电机Ⅰ(8)固定在支架Ⅰ(12)上,支架Ⅰ(12)固定在支架Ⅱ(11)中间,所述蜗杆Ⅰ(16)与电机Ⅰ(8)输出轴端相连,蜗轮Ⅰ(14)固定在纹板(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综装置(5)由支架Ⅱ(11)、电机Ⅱ(9)、轮系Ⅰ(10)、丝杠(19)、螺母(17)、提综杆(21)、综框(22)和平衡杆(18)构成;所述电机Ⅱ(9)固定在支架Ⅱ(11)的上部,电机Ⅱ(9)与电机Ⅰ(8)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螺母为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平衡杆的两端,所述两个螺母通过螺口分别套设在丝杠(19)上,丝杠(19)与电机Ⅱ(9)输出轴端相连 ;所述轮系Ⅰ(10)位于支架Ⅱ上、电机Ⅱ(9)的顶部,支架Ⅱ位于电机Ⅱ与轮系Ⅰ的中间,螺母随着丝杠的转动做上下运动,提升综框(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Ⅱ与电机Ⅰ的间距为90-100mm;丝杠长度为200-220mm,两个丝杠的间距为9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综框的数量为四片,相邻综框间的间距为1.5mm;每片综框与提综杆的一端相连,所述提综杆的另一端设有拉刀(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纬机构(2)包括电机Ⅲ(27)、支架Ⅲ(26)、引纬杆(28)、导轨Ⅰ(25)、齿轮Ⅰ(24)和纡子(29);所述支架Ⅲ(26)为两个且固定在开口机构(6)的两侧,所述电机Ⅲ(27)固定在支架Ⅲ(26)上,电机Ⅲ为四个且转动方向一致,所述齿轮Ⅰ为四个且分别与电机Ⅲ相连,齿轮Ⅰ分别分布在导轨Ⅰ(25)上且均高出导轨Ⅰ水平面6mm;所述导轨Ⅰ有两条且分别设在两个支架Ⅲ上,两导轨Ⅰ的高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纬杆由杆Ⅰ(31)
和齿条Ⅰ(32)构成,齿条Ⅰ固定在杆Ⅰ的上方且齿条集中分布在杆Ⅰ的中间,所述纡子(29)通过与杆Ⅰ相连的光杆(30)与引纬杆(28)接触,所述纡子(29)与光杆为间隙配合,所述光杆的长度为90mm且固定在引纬杆上,电机Ⅲ驱动齿轮Ⅰ,然后通过齿轮Ⅰ齿条Ⅰ的啮合把动力传输给引纬杆,引纬杆做横向往复运动,把纡子上的经纱引入梭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纬机构(3)包括电机Ⅳ(33)、筘帽(36)、钢筘(39)、轮系Ⅱ(35)和导轨Ⅱ(34);所述电机Ⅳ固定在筘帽上,所述钢筘固定在筘帽的下方,轮系Ⅱ固定在筘帽的上部,在筘帽的两端分布有四个齿轮(35-1),每侧各两个,所述导轨Ⅱ由杆Ⅱ(38)和齿条Ⅱ(37)构成,齿条Ⅱ固定在杆Ⅱ的上方;电机Ⅳ通过齿轮间的传递把动力传给轮系II,通过轮系II内齿轮与齿条的啮合驱动打纬机构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卷取机构包括电机Ⅴ(40)、轮系Ⅲ(44)、支架Ⅳ(41)、导布辊(42)和后梁(43);所述电机Ⅴ固定在支架Ⅳ前端右侧上,所述轮系Ⅲ固定在电机Ⅴ后端的支架IV上,轮系Ⅲ包括蜗轮Ⅱ(48)和蜗杆Ⅱ(45),电机Ⅴ输出端与蜗杆Ⅱ连接;所述导布辊(42)由两根罗拉Ⅰ(42-1)和罗拉Ⅱ(42-2)组成,所述罗拉Ⅰ和罗拉Ⅱ位于支架Ⅳ的中部,高出地面125mm,罗拉和支架Ⅳ之间为间隙配合,轮系Ⅲ(44)中的蜗轮Ⅱ(48)与位于前端的罗拉Ⅰ(42-1)上的齿轮Ⅱ(46)啮合,电机Ⅴ(40)驱动蜗轮Ⅱ和蜗杆Ⅱ把动力传递到导布辊(4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布机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经机构的送经方式为积极送经;送经机构包括电机Ⅵ(53)、轮系Ⅳ(54)、支架Ⅴ(50)、对辊罗拉Ⅰ(51-1)、对辊罗拉Ⅱ(51-2)、经轴(52)和胸梁(49);所述电机Ⅵ固定在支架Ⅴ后端右侧立柱(50-1)上,轮系Ⅳ固定在电机Ⅵ前端的支架Ⅴ上,所述轮系Ⅳ由蜗轮Ⅲ(57)和蜗杆Ⅲ(55)组成,电机Ⅵ输出端与蜗杆Ⅲ连接;所述罗拉固定在轮系Ⅳ上方的支架Ⅴ上,罗拉与支架Ⅴ为间隙配合,轮系Ⅳ中的蜗杆Ⅲ与一对罗拉上靠近经轴的对辊罗拉Ⅱ(51-2)上的齿轮Ⅲ(56)啮合,电机Ⅵ通过蜗轮Ⅲ与蜗杆Ⅲ驱动对辊罗拉送出经纱。
CN201420370930.1U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织布机教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588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0930.1U CN204058800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织布机教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70930.1U CN204058800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织布机教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058800U true CN204058800U (zh) 2014-12-31

Family

ID=52200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70930.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58800U (zh) 2014-07-07 2014-07-07 一种织布机教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0588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394A (zh) * 2014-07-07 2014-11-05 中原工学院 织布机教具
CN109722767A (zh) * 2019-01-29 2019-05-07 河北纵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无梭织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394A (zh) * 2014-07-07 2014-11-05 中原工学院 织布机教具
CN109722767A (zh) * 2019-01-29 2019-05-07 河北纵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无梭织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5156B (zh) 一种广角布专用剑杆织机
CN201381413Y (zh) 波浪毛全自动毛巾织机
CN204058800U (zh) 一种织布机教具
CN103643386B (zh) 一种新型双经轴剑杆织机
CN105088469B (zh) 一种绞织方式的喷水织机
CN109252270A (zh) 一种多功能立体织物织造设备
CN104131394B (zh) 织布机教具
CN203878285U (zh) 一种广角布专用剑杆织机
CN101709529B (zh) 全电力驱动小样织布机
CN207775459U (zh) 一种割绒毛巾织机送经纱装置
CN203462225U (zh) 一种用于16根/25mm密度纱罗织物的织造装置
CN207775461U (zh) 一种割绒毛巾织机
CN207775460U (zh) 割绒毛巾织机
CN112831883B (zh) 用于面料纺织的经纱整理的纱线引导装置
CN113981591A (zh) 一种织造绒布的高速喷气织机
CN104195726B (zh) 一种自动化2.5d立体编织装置
CN201546002U (zh) 全电力驱动小样织布机
CN104963067A (zh) 一种可调张力的剑杆织机
CN106757686A (zh) 一种双层剑杆织布机
CN201212083Y (zh) 一种剑杆织机
CN202415850U (zh) 一种剑杆织机
CN205062334U (zh) 剑杆织机
CN204825219U (zh) 一种防止经纱相互绞拌的剑杆织机
CN202644058U (zh) 双经轴剑杆织机
CN216193087U (zh) 一种纺织用自动送纬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31

Termination date: 2017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