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96067U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96067U CN203996067U CN201420356925.5U CN201420356925U CN203996067U CN 203996067 U CN203996067 U CN 203996067U CN 201420356925 U CN201420356925 U CN 201420356925U CN 203996067 U CN203996067 U CN 2039960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irder steel
- low speed
- absorption box
- speed energy
- antideton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包括连接板、低速吸能盒和防撞钢梁,所述连接板焊接设置在低速吸能盒后端,所述低速吸能盒前端具有一个凹口,所述防撞钢梁配合在该凹口内,并且防撞钢梁与低速吸能盒之间紧固有螺丝,所述防撞钢梁为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一个十字形的钢制的隔板,所述防撞钢梁内部通过隔板分割成四个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抗震棉,所述低速吸能盒的前端面的上、下侧焊接设置有定位导柱,并在该定位导柱上套设有抗震弹簧,并通过抗震弹簧配合有抗震钢梁,所述抗震弹簧一端与低速吸能盒相抵,另一端延伸至抗震钢梁内;该装置具有多重缓冲功效,可以有效的减低撞击力对汽车车体所造成的冲击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前保防撞梁一般采用钢板冲压件,内外板通过点焊或气体保护焊连接成梁。这种汽车前保防撞梁通常需要两套冲压模具及相关的焊接设备,生产效率较低,且钢板防撞梁整体重量较重,同时由于只是单一的钢板,因此其受力能力较差,不适合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该装置具有多重缓冲功效,可以有效的减低撞击力对汽车车体所造成的冲击力,且本装置结构较为简单,制造较为方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包括连接板、低速吸能盒和防撞钢梁,所述连接板焊接设置在低速吸能盒后端,所述低速吸能盒前端具有一个凹口,所述防撞钢梁配合在该凹口内,并且防撞钢梁与低速吸能盒之间紧固有螺丝,所述防撞钢梁为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一个十字形的钢制的隔板,所述防撞钢梁内部通过隔板分割成四个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抗震棉,所述低速吸能盒的前端面的上、下侧焊接设置有定位导柱,并在该定位导柱上套设有抗震弹簧,并通过抗震弹簧配合有抗震钢梁,所述抗震弹簧一端与低速吸能盒相抵,另一端延伸至抗震钢梁内,所述抗震钢梁通过抗震弹簧收缩至极限位置时,抗震钢梁的前端面低于防撞钢梁的前端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抗震钢梁和防撞钢梁均为弧形,且抗震钢梁与防撞钢梁的弧度一致,所述抗震钢梁的厚度小于防撞钢梁的厚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面向低速吸能盒的那一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圆弧形的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与连接板之间留有空隙。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为六边形状,所述连接板的板面上环形设置有至少三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径为8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汽车收到撞击时,抗震钢梁受力,而后通过抗震弹簧将该撞击力降低,到抗震弹簧回缩后,撞击力作用在防撞钢梁上,撞击力在经由防撞钢梁后,再通过低速吸能盒吸收后传递给车体,本装置可将撞击力分为三步进行降低,减少撞击力对汽车车体所造成的损伤,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较为方便,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连接板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包括连接板1、低速吸能盒2和防撞钢梁3,所述连接板1焊接设置在低速吸能盒2后端,所述低速吸能盒2前端具有一个凹口,所述防撞钢梁3配合在该凹口内,并且防撞钢梁3与低速吸能盒2之间紧固有螺丝4,所述防撞钢梁3为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一个十字形的钢制的隔板301,所述防撞钢梁3内部通过隔板301分割成四个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抗震棉302,所述低速吸能盒2的前端面的上、下侧焊接设置有定位导柱201,并在该定位导柱201上套设有抗震弹簧202,并通过抗震弹簧202配合有抗震钢梁5,所述抗震弹簧202一端与低速吸能盒2相抵,另一端延伸至抗震钢梁5内,所述抗震钢梁5通过抗震弹簧202收缩至极限位置时,抗震钢梁5的前端面低于防撞钢梁3的前端面。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抗震钢梁5和防撞钢梁3均为弧形,且抗震钢梁与防撞钢梁的弧度一致,所述抗震钢梁的厚度小于防撞钢梁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连接板1面向低速吸能盒2的那一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圆弧形的受力板101,所述受力板101与连接板1之间留有空隙。
本实用新型中一个较佳的实施例,所述连接板1为六边形状,所述连接板1的板面上环形设置有至少三个安装孔111,所述安装孔111的孔径为8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汽车收到撞击时,抗震钢梁受力,而后通过抗震弹簧将该撞击力降低,到抗震弹簧回缩后,撞击力作用在防撞钢梁上,撞击力在经由防撞钢梁后,再通过低速吸能盒吸收后传递给车体,本装置可将撞击力分为三步进行降低,减少撞击力对汽车车体所造成的损伤,同时本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较为方便,适合推广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4)
1.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低速吸能盒和防撞钢梁,所述连接板焊接设置在低速吸能盒后端,所述低速吸能盒前端具有一个凹口,所述防撞钢梁配合在该凹口内,并且防撞钢梁与低速吸能盒之间紧固有螺丝,所述防撞钢梁为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一个十字形的钢制的隔板,所述防撞钢梁内部通过隔板分割成四个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抗震棉,所述低速吸能盒的前端面的上、下侧焊接设置有定位导柱,并在该定位导柱上套设有抗震弹簧,并通过抗震弹簧配合有抗震钢梁,所述抗震弹簧一端与低速吸能盒相抵,另一端延伸至抗震钢梁内,所述抗震钢梁通过抗震弹簧收缩至极限位置时,抗震钢梁的前端面低于防撞钢梁的前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钢梁和防撞钢梁均为弧形,且抗震钢梁与防撞钢梁的弧度一致,所述抗震钢梁的厚度小于防撞钢梁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面向低速吸能盒的那一端面上焊接设置有一个圆弧形的受力板,所述受力板与连接板之间留有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为六边形状,所述连接板的板面上环形设置有至少三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孔径为8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56925.5U CN203996067U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56925.5U CN203996067U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96067U true CN203996067U (zh) | 2014-12-10 |
Family
ID=52036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5692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996067U (zh) | 2014-07-01 | 2014-07-01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9606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6718A (zh) * | 2017-06-18 | 2017-11-24 | 安徽凯旋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模块 |
-
2014
- 2014-07-01 CN CN201420356925.5U patent/CN20399606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6718A (zh) * | 2017-06-18 | 2017-11-24 | 安徽凯旋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264163U (zh) | 一种挤压式吸能装置 | |
CN102555962A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横梁吸能装置 | |
CN203996067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的改良结构 | |
RU2015151875A (ru) | Рельсов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деформационной зоной | |
CN102372009B (zh) | 一种列车防爬吸能结构装置 | |
CN204472910U (zh) | 一种有利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盖 | |
CN106985897A (zh) | 能量吸收转向柱总成 | |
CN205059488U (zh) | 一种汽车车身防撞装置 | |
CN202186400U (zh) | 一种列车防爬吸能结构装置 | |
CN204163017U (zh) | 一种道路交通用的防撞警示路肩 | |
CN203974727U (zh) | 电动车前保险杠防撞梁总成 | |
CN203681452U (zh) | 保险杠吸能盒 | |
CN203698180U (zh) | 一种改良的汽车防撞梁 | |
CN204236396U (zh) | 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 | |
CN204845811U (zh) | 多级缓冲保险杠 | |
CN204845812U (zh) | 吸能缓冲型保险杠 | |
CN204641636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
CN203344874U (zh) | 吸能盒及汽车防撞杆 | |
CN203996059U (zh) | 一种改良的汽车防撞梁 | |
CN203528403U (zh) | 前保险杠缓冲吸能块 | |
CN202574087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 |
CN104002753A (zh) | 一种六角不等边新式汽车前防撞梁用的吸能盒结构 | |
CN203093962U (zh) |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 |
CN204846946U (zh) | 一种高位废油罐 | |
CN204239589U (zh) | 一种机动车减震装置底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