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6209U -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 Google Patents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06209U
CN203906209U CN201420284022.0U CN201420284022U CN203906209U CN 203906209 U CN203906209 U CN 203906209U CN 201420284022 U CN201420284022 U CN 201420284022U CN 203906209 U CN203906209 U CN 203906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group
way mechanism
air chamber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840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垂青
杨欣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2840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06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06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0620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具有一活塞组、一筒体组、一柱体及一排出座,本实用新型通过该活塞组的杆部与活塞体、筒体组的本体、前盖与后盖、柱体与其活塞体及排出座之间,以相同轴心彼此套设的技术手段,于一有限体积的条件下,区隔出多个气室空间,同时配合本实用新型中通孔与球体间装配,或是环槽中圈体的设置,构成多个可阶段性加压的容室,使活塞组的活塞体于单次往复行程中,可完成多段空气压缩,以达成高输出压力、进气量大,以及省时、省力的功效,从而改善现有技术的输出压力不足或操作上费力且低效率等缺点。

Description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气筒,尤其涉及一种打气筒内的活塞于单次的往复行程间,即可达成多段式加压的打气筒。
背景技术
打气筒,是一般生活中经常使用得到的工具,其应用于需要充气的产品的加压充气,例如:体育用品的各式球类或是脚踏车的轮胎,尤其是登山自行车的轮胎。
现有技术打气筒的主要结构,请参照图15所示,其包括一活塞组11、一筒体12及一排出座13,该筒体12为中空管体于两端分别设有一前盖121及一后盖122,该活塞组11的杆部111穿设该筒体12的后盖122,该杆部111一端组设有一活塞体113,并于该活塞体113外缘套设密封圈114,该活塞体113及该密封圈114位于该筒体12内并可受杆部111的驱动而往复运动,该排出座13组设于该筒体12的前盖121,该前盖121具有一可令气流进入该筒体12的单向阀(图中未示),于该活塞组11杆部111另一端装设把手112,该后盖122具有一通孔123;于该打气筒操作时,使用者握持该活塞组11的把手112进行推、拉动作,使该活塞组11的活塞体113及密封圈114执行往复运动,以对由该前盖121单向阀进入该筒体12内的空气进行加压,未经加压的空气则由该后盖222的通孔223排出,该排出座23直接或间接组设于该充气产品,该经加压的空气即经由该排出座13充填至该充气产品内;然而,该现有技术的打气筒虽然结构简单而易于操作,但仅能适用于较低压力产品的充气,如:球类,对于需求压力大的产品,如:脚踏车轮胎的加压充填则无法满足。
为可对脚踏车轮胎遂行加压充气,尤其是需满足高胎压的登山自行车,另一现有技术的打气筒,请参照图16所示,包括一活塞组21、一筒体22及一排出座23,该活塞组21的杆部211穿设该筒体22的后盖222,该杆部211一端组设活塞体213,并于该活塞体213外缘套设密封圈214,该活塞体213及该密封圈214于该筒体22内往复运动,该排出座23组设于该筒体22的前盖221,于该活塞组21杆部211另一端装设把手212,该后盖122具有一通孔223;为使该打气筒可完成输出高压的充填,通过缩减该筒体22的体积而降低该活塞体213截面积,亦即筒体22的内径小于图13所示现有技术的筒体12的内径,在使用者单次施力不变的前提下,藉以提升该活塞组21所加压空气的压力,但此举却造成该打气筒的进气量减少,因而该打气筒的输出加压空气量亦降低,令使用者必须增加握持该活塞组21的把手212推、拉的次数,方可达成所需的进气量,因而使用该打气筒虽可满足加压空气的高压输出,却须费力操作且使用时间增加,因而效率不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打气筒,其于加压空气的输出压力不足或操作上费力且低效率的缺点,藉由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的实施,以同时兼顾输出压力大、进气量大且省力等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具有二活塞组、一筒体组及多个单向机构;其中,
该活塞组各具有一杆部、一活塞体及一盖体;该杆部为一柱体,该杆部一端连接该盖体,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该活塞体外环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其中一活塞组的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杆部中央穿设贯孔,该单向机构相通于该贯孔;
该筒体组具有一本体及一后盖;该本体为一中空管,该后盖中央处贯穿成形一孔,该后盖连接于该本体的一端;
其中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贯孔,该活塞体的贯孔内缘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该活塞体具有至少一径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装设于该筒体组的本体内缘,并且该杆部穿设该后盖的孔;另一活塞组的杆部穿设该活塞组的活塞体的贯孔,该另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装设于该活塞组的杆部贯孔内缘;该另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盖体连接于该筒体组的本体另一端。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并且该盖体另具有至少一环绕该盖体贯孔的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远离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贯穿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与盖体贯孔及该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远离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贯穿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该盖体的中央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筒体组的后盖中央孔内缘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该后盖具有环绕该后盖中央孔的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的杆部抵靠该后盖孔内缘的密封圈。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邻近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筒体组的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杆部与盖体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邻近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该盖体的中央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盖体另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活塞体具有二径向的单向机构,该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的密封圈相对两侧;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三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四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先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及该筒体组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四气室,气体于该第四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杆部与盖体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具有二径向的单向机构,该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的密封圈相对两侧;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三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四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先后由该筒体组后盖的环绕中央孔的轴向单向机构及该第一活塞组盖体的环绕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第四气室,气体于该第四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杆部贯孔,该活塞体端面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活塞体端面;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朝向该活塞体的外环壁面;
该二活塞组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该盖体其余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相异于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方向。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筒体组后盖单向机构的渐缩端远离该筒体组的本体。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杆部贯孔,该活塞体端面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活塞端面;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朝向该活塞体的环壁;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该盖体其余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相异于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方向。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圈体;
该圈体一侧面为作用面,该作用面凹陷形成一沟构,该沟槽令该作用面的内环及外环形成断面为尖薄片状;
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圈体套设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外环壁面的环槽,该圈体作用面远离该杆部;
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具有一封闭环槽,该盖体的圈体装设于该环槽,该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杆部;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环壁面具有至少一径向穿孔,该活塞体相对于该穿孔的两侧各具有一环槽,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二圈体各自套设于该二环槽,该二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径向穿孔。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圈体;
该圈体一侧面为作用面,该作用面凹陷形成一沟构,该沟槽令该作用面的内环及外环形成断面为尖薄片状;
该后盖的圈体装设于该筒体组后盖中央孔内缘的环槽,该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本体。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圈体套设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外环壁面的环槽,该圈体作用面远离该杆部;
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具有一封闭环槽,该盖体的圈体装设于该环槽,该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杆部;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环壁面具有至少一径向穿孔,该活塞体相对于该穿孔的两侧各具有一环槽,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二圈体各自套设于该二环槽,该二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径向穿孔。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孔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
上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中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孔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活塞组的杆部与活塞体、筒体组的本体与前、后盖,以及柱体与其活塞体间相同轴心彼此套设的技术手段,于一有限体积的条件下,区隔出多个气室空间,并以活塞体及前、后盖上通孔的渐缩孔端及矩形孔端方向的设置,同时配合通孔内球体的装设,构成多个可阶段加压的容室,使活塞组的活塞体于单次往复行程中,可完成多段空气压缩,以达成高输出压力、进气量大,以及省时、省力的功效,以改善现有技术的输出压力不足或操作上费力且低效率等缺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一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16为另一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第一活塞组31、一第二活塞组32及一筒体组33。
该筒体组33具有一本体331及一后盖332;该筒体组33的本体331为一中空管;该后盖332是一块体并于中央穿设成形一贯孔,该后盖332连接于该本体331的一端,该后盖332贯孔内缘壁面凹陷成形一环槽,一密封圈3321装设于该环槽,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3322设置于该后盖332上且环绕该后盖323的贯孔。
该第二活塞组32具有一杆部321、一盖体322及一活塞体323;该杆部321为一柱体,该柱体中央穿设贯孔,该杆部321一端连接该盖体322,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323;该活塞体323中央贯穿成形一贯孔,该活塞体323及杆部321的贯孔相通,于该活塞体323的环壁面凹陷形成一环槽,一密封圈3231装设于该活塞体323的环槽,该活塞体323贯孔内缘壁面凹陷成形一环槽,一密封圈3232装设于该贯孔内缘的环槽,该活塞体323的外环壁面设置一径向的单向机构3233,该单向机构3233设置于该活塞体323邻近杆部3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3231之间,该活塞体323的单向机构3233设置处凹陷;该活塞体323装设于该筒体组33的本体331内,该活塞体323的外环壁面的密封圈3231抵靠于该本体331的内缘壁面,该活塞体323设置该单向机构3233处与该本体331形成间隙,该杆部321穿设该后盖332的贯孔并抵靠该后盖332的密封圈3321。
该第一活塞组31具有一杆部311、一盖体312及一活塞体313;该杆部311为一柱体,该柱体中央穿设贯孔,该杆部311一端连接该盖体312,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313;该盖体312中央穿设贯孔,于该盖体312贯孔处设置一轴向的单向机构3121,该单向机构3121联通该盖体312的贯孔;于该活塞体313的环壁面凹陷形成一环槽,一密封圈3131装设于该活塞体313的环槽,该活塞体313中央设置一轴向的单向机构3132,该活塞体313的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3133,该活塞体313中央的单向机构3132、杆部311及盖体312的贯孔相联通;该杆部311穿设该第二活塞组32的活塞体323的贯孔并抵靠该活塞体323的密封圈3232,该活塞体313的环壁面装设于该第二活塞组32的杆部321贯孔内缘,该活塞体313的密封圈3131抵靠该杆部321的贯孔内缘壁面,该盖体312连接于该筒体组33的本体331的另一端。
请参照图1所示,由该第二活塞组32的杆部321、活塞体323,以及该筒体组33的本体331、后盖332构成第一气室301,由该第一活塞组31及第二活塞组3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二气室302,由该第二活塞组32的杆部321、盖体322及该第一活塞组31的活塞体313构成第三气室303;该第一气室301与该第二气室302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32的活塞体323的径向单向机构3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302与该第三气室303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31的活塞体313端面的轴向单向机构31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筒体组33的本体3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32的盖体322,以将该杆部321及活塞体323往后拉时,使该第一气室301及该第二气室302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301及该第二气室302内的空气,而该第三气室303的空间体积则扩大,造成该第二气室302的气压相对于该第三气室303为高,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31的活塞体313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3133,由该第二气室302进入该第三气室303;同时,该第一气室301内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后盖332上的单向机构3322使气流无法流出至外界,并且,当该第一气室301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二气室302气压时,气流经过该第二活塞组32的活塞体323径向的单向机构3233由该第一气室301进入该第二气室302,反之,该第二气室302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一气室301的气压,则气流无法经过该单向机构3233由该第二气室302进入该第一气室301。
请参照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筒体组33的本体3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32的盖体322,以将该杆部321及活塞体323向前推,该第一气室301及该第二气室302的空间体积扩大,而该第三气室303的空间体积则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三气室303内的空气,使该第三气室303内的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二气室302,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一活塞组31的活塞体313端面轴向的单向机构3133由该第三气室303流入该第二气室302,而该第三气室303内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组装于该第一活塞组31的盖体312的充气产品内气压时,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31的活塞体313的中央单向机构3132、该杆部311的贯孔及该盖体312的单向机构31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因该第一气室301体积扩大,造成该第一气室301内的气压相对低于外界大气压力,气流经过该后盖332的单向机构3322由外界流入至该第一气室301。
请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二实施例,包括一第一活塞组41、一第二活塞组42及一筒体组43。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第一活塞组41的盖体412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4122,该单向机构4122设置于该盖体412上,并环绕该盖体412的贯孔处设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4121;该第二活塞组42的活塞体423的径向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423远离杆部4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4231之间;该筒体组43的后盖432贯孔内缘不具有密封圈,同时亦不具有环绕该贯孔的轴向的单向机构。
请参照图3所示,由该第一活塞组41的杆部411、盖体412、该筒体组43的本体431,以及第二活塞组42的活塞体423构成第一气室401,由该第一活塞组41及第二活塞组4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二气室402,由该第二活塞组42的杆部421、盖体422及该第一活塞组41的活塞体413构成第三气室403;该第一气室401与该第二气室402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42的活塞体423的径向单向机构4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402与该第三气室403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41的活塞体413端面的轴向单向机构41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筒体组43的本体4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42的盖体422,以将该杆部421及活塞体423往后拉时,使该第二气室402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二气室402内的空气,造成该第二气室402的气压相对于该第三气室403为高,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41的活塞体413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4133,由该第二气室402进入该第三气室403;此时,该第一气室401的空间体积扩大,由于该第一气室401体积扩大,造成该第一气室401内的气压相对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经过该盖体412上的轴向的单向机构4122由外界流入该第一气室401;因该第二气室402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一气室401,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二活塞组42的活塞体423的径向的单向机构4233,由第二气室402进入第一气室401。
请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筒体组43的本体4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42的盖体422,以将该杆部421及活塞体423向前推,该第二气室402的空间体积扩大,而该第一气室401的空间体积则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401内的空气,使该第一气室401内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二气室402,故气流通过该第二活塞组42的活塞体423的径向的单向机构4233,由该第一气室401进入该第二气室402,并且,该第一气室401内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力,使气流无法由该第一活塞组41的盖体412的轴向的单向机构4122流出至外界;同时,该第三气室403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三气室403内的空气,使该第三气室403内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二气室402的气压,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一活塞组41的活塞体413端面的轴向单向机构4133,由第三气室403流至第二气室402,而该第三气室403内的气压相对大于组装于第一活塞组41的盖体412的充气产品内的气压时,使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41的活塞体413的中央单向机构4132、该杆部411中央贯孔及该盖体412的中央单向机构41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三实施例,一第一活塞组41、一第二活塞组42及一筒体组43。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第一活塞组51的盖体512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5122,该单向机构5122设置于该盖体512上,并环绕该盖体512的贯孔处设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5121;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外环壁面另具有一径向的单向机构5234,该单向机构5234设置于该活塞体523远离杆部5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5231之间。
由该第一活塞组51的杆部511、盖体512、该筒体组53的本体531,以及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构成第一气室501,由该第二活塞组52的杆部521、活塞体523,以及该筒体组53的本体531、后盖532构成第二气室502,由该第一活塞组51及第二活塞组5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三气室503,由该第二活塞组52的杆部521、盖体522及该第一活塞组51的活塞体513构成第四气室504;该第一气室501与该第三气室503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径向单向机构5234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502与该第三气室503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径向单向机构5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三气室503与该第四气室504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51的活塞体513端面的单向机构51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筒体组53的本体5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52的盖体522,以将该杆部521及活塞体523往后拉时,使该第二气室502及该第三气室503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二气室502及该第三气室503内的空气,造成该第三气室503的气压相对于该第四气室504为高,故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51的活塞体513的端面的轴向单向机构5133,由该第三气室503进入该第四气室504,同时,该第二气室502内的空气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无法由该筒体组53的后盖532的单向机构5322流出至外界,并且,当该第二气室502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三气室503气压时,气流经过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邻近该杆部521的径向单向机构5233,由该第二气室502进入该第三气室503,反之,该第三气室503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二气室502的气压,气流无法经过该活塞体523的单向机构5233由该第三气室503进入该第二气室502;此时,由于该第一气室501的空间体积扩大,造成该第一气室501内的气压相对低于该第三气室503及外界大气的压力,使外界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51的盖体512的单向机构5122流入该第一气室501,同时该第三气室503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一气室501,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远离该杆部521的径向单向机构5234由第三气室503进入第一气室501。
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筒体组53的本体531一手挟制该第二活塞组52的盖体522,以将该杆部521及活塞体523向前推,该第一气室501及第四气室504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501及第四气室504内的空气,使该第一气室501内的气压相对高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一活塞组51的盖体512的单向机构5121,由该第一气室501流出至外界,同时,该第一气室501的压力相对于该第三气室503为高,则气流经过该该第二活塞组52的活塞体523的径向单向机构5234,由该第一气室501流入该第三气室503;当该第四气室504内的气压相对大于组装于该第一活塞组51的盖体512的充气产品内的气压时,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51的活塞体513的中央单向机构5132、该杆部511中央贯孔及该盖体512的中央单向机构51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此时,因该第二气室502体积扩大,造成该第二气室502内的气压相对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外界气流经过该筒体组53的后盖532的单向机构5322流入该第二气室502。
请参照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四实施例,包括一第一活塞组61、一第二活塞组62及一筒体组63。
该筒体组63具有一本体631及一后盖632;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为一中空管;该后盖632为一块体并于中央穿设成形一贯孔,该后盖632连接于该本体631的一端。
该第二活塞组62具有一杆部621、一盖体622及一活塞体623;该杆部621为一柱体,该柱体中央穿设贯孔,该杆部621一端连接该盖体622,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623;该盖体622为一块体,该块体中央穿成形一贯孔,于该贯孔处设置一轴向的单向机构6221,该单向机构6221与该贯孔相通;该活塞体623中央贯穿成形一贯孔,该活塞体623、杆部621及盖体622的贯孔相通,于该活塞体623的环壁面凹陷形成一环槽,一密封圈6231装设于该活塞体623的环槽,该活塞体623贯孔内缘壁面凹陷成形一环槽,一密封圈6232装设于该贯孔内缘的环槽,该活塞体623的外环壁面设置一径向的单向机构6233,该单向机构6233设置于该活塞体623远离杆部6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6231之间,该活塞体623的单向机构6233设置处凹陷;该活塞体623装设于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内,该活塞体623的外环壁面的密封圈6231抵靠于该本体631的内缘壁面,该活塞体623设置该单向机构6233处与该本体331形成间隙,该杆部621穿设该后盖632的贯孔。
该第一活塞组61具有一杆部611、一盖体612及一活塞体613;该杆部611为一柱体,该杆部611一端连接该盖体612,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613;该盖体612的端面设置至少一环绕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6121;于该活塞体613的环壁面凹陷形成一环槽,一密封圈6131装设于该活塞体613的环槽,该活塞体613端面设置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6132;该杆部611穿设该第二活塞组62的活塞体623的贯孔并抵靠该活塞体623的密封圈6232,该活塞体613的环壁面装设于该第二活塞组62的杆部621贯孔内缘,该活塞体613的密封圈6131抵靠该杆部621的贯孔内缘壁面,该盖体612连接于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的另一端。
请参照图7所示,由该第一活塞组61的盖体612、杆部611、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及第二活塞组62的活塞体623构成第一气室601,由该第一活塞组61及第二活塞组6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二气室602,由该第一活塞组61的活塞体613、第二活塞组62的杆部621及盖体622构成第三气室603;该第一气室601与该第二气室602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62的活塞体623的径向的单向机构6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602与该第三气室603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61的活塞体613端面的单向机构6132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62的盖体6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61的杆部611及活塞体613往后拉,使该第二气室602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二气室602内的空气,而该第三气室603的空间体积则扩大,造成该第二气室602的气压相对于该第三气室603为高,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61的活塞体613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6132,由该第二气室602进入该第三气室603;同时,该第一气室601内的空气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61的盖体612的单向机构6132,由外界流入至该第一气室601,并且,此时该第二气室602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一气室601气压,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二活塞组62的活塞体623的径向单向机构6233,由该第二气室602进入该第一气室601。
请参照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四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62的盖体6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63的本体6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61的杆部611及活塞体613向前推,该第二气室602的空间体积扩大,而该第一气室601及该第三气室603的空间体积则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601及该第三气室603内的空气,由于该第一气室601内的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二气室602,使气流通过该第二活塞组62的活塞体623的径向的单向机构6233,由该第一气室601流入该第二气室602,并且,该第一气室601内的气压相对高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无法通过该第一活塞组61的盖体612的单向机构6121流出至外界;同时,该第三气室603内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组装于该第二活塞组62盖体622的充气产品内的气压,使气流经过该盖体622的中央贯孔及该单向机构62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
请参照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五实施例,是包括一第一活塞组71、一第二活塞组72及一筒体组73。
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第一活塞组71的盖体712不具有轴向的单向机构;该第二活塞组72的活塞体723的径向单向机构7233设置于该活塞体723邻近杆部7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7231之间;该筒体组73的后盖732的贯孔内缘凹陷一环槽,于该环槽装设一密封圈7321,该后盖732并具有至少一环绕该贯孔的轴向的单向机构7322。
请参照图9所示,由该第二活塞组72的杆部721、活塞体723,以及该筒体组73的本体731、后盖732构成第一气室701,由该第一活塞组71及第二活塞组7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二气室702,由该第二活塞组72的杆部721、盖体722及该第一活塞组71的活塞体713构成第三气室703;该第一气室701与该第二气室702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72的活塞体723的单向机构7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702与该第三气室703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71的活塞体713的轴向的单向机构7132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五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72的盖体7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73的本体7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71的杆部711及活塞体713往后拉,使该第一气室701及该第二气室702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701及第二气室702内的空气,而该第三气室703的空间体积则扩大,造成该第二气室702的气压相对于该第三气室703为高,使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71的活塞体713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7132,由该第二气室702进入该第三气室703,此时,该第一气室701内的空气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无法经过该筒体组73的后盖732的轴向的单向机构7322,由该第一气室701流出至外界;当该第二气室702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一气室701气压,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二活塞组72的活塞体723的径向的单向机构7233,由该第二气室702进入该第一气室701,反之,当该第一气室701气压相对大于该第二气室702气压,则气流经过该单向机构7233由该第一气室701进入该第二气室702。
请参照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72的盖体7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73的本体7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71的杆部711及活塞体713向前推,该第一气室701及该第二气室702的空间体积扩大,而该第三气室703的空间体积则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三气室703内的空气,由于该第三气室703内的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二气室702,使气流无法通过该第一活塞组71的活塞体713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7132,由该第三气室703流入该第二气室702,并且,该第一气室701内的气压相对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通过该筒体组73的后盖732的单向机构7322,由外界流入至该第一气室701;由于该第三气室703内的气压相对大于该组装于该第二活塞组72的盖体722的充气产品内的气压,则气流经过该盖体722的贯孔及该单向机构72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
请参照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六实施例,是包括一第一活塞组81、一第二活塞组82及一筒体组83。
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的外环壁面另具有一径向的单向机构8234,该单向机构8234设置于该活塞体823邻近杆部821的端面与该密封圈8231之间;该筒体组83的后盖832的贯孔内缘凹陷一环槽,于该环槽装设一密封圈8321,该后盖832并具有至少一环绕该贯孔的轴向的单向机构8322。
由该第二活塞组82的杆部821、活塞体823,以及该筒体组83的本体831、后盖832构成第一气室801,由该第一活塞组81的杆部811、盖体812、该筒体组83的本体831,以及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构成第二气室802,由该第一活塞组81及第二活塞组82的杆部及活塞体构成第三气室803;由该第二活塞组82的杆部821、盖体822及该第一活塞组81的活塞体813构成第四气室804;该第一气室801与该第三气室803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的径向单向机构8233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二气室802与该第三气室803之间,是通过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的径向单向机构8234为气流流路的联通,该第三气室803与该第四气室804之间,是通过该第一活塞组81的活塞体813端面的单向机构8132为气流流路的联通。
请参照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六实施例的第一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82的盖体8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83的本体8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81的杆部811及活塞体813往后拉,使该第一气室801及该第三气室803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一气室801及该第三气室803内的空气,而该第二气室802及该第四气室804的空间体积则扩大,造成该第三气室803的气压相对于该第四气室804为高,气流通过该第一活塞组81的活塞体813端面的单向机构8132,由该第三气室803进入该第四气室804,并且,当第一气室801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三气室803时,气流经过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的径向单向机构8233,由该第一气室801流入该第三气室803,反之,该第三气室803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一气室801的气压,气流无法经过该单向机构8234由该第三气室803流入该第一气室801;该第一气室801的气压相对大于外界大气压力,使得气流无法由该筒体组83的后盖832的轴向单向机构8322流出至外界,同时,该第二气室802内的空气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经过该第一活塞组81的盖体812的轴向单向机构8132由外界流入至该第二气室802。
请参照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第六实施例的第二状态,当使用者一手握持该第二活塞组82的盖体822一手握持该筒体组83的本体831,以将该第一活塞组81的杆部811及活塞体813向前推,该第二气室802及该第四气室804的空间体积缩减,因而压缩该第二气室802及第四气室804内的空气,使该第二气室802内的气压相对高于外界大气压力,气流无法经过该第一活塞组81的盖体812的轴向单向机构8121,由该第二气室802流出至外界,并且,当该第四气室804内的气压相对大于组装于该第二活塞组82的盖体822的充气产品内的气压时,气流经过该盖体822的贯孔及该单向机构8221进入该充气产品内;此时,因该第一气室801及该第三气室803体积扩大,造成该第二气室802的气压相对高于该第三气室803的气压,使气流经过该第二活塞组82的活塞体823的径向单向机构8233,由该第二气室802流入该第三气室803,同时,该第一气室801内的气压相对低于外界大气压力,使气流经过该筒体组83的后盖832的轴向单向机构8322,由外界流入该第一气室801。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单向机构,是指通孔及球体,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杆部贯孔,该活塞体端面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活塞体端面;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朝向该活塞体的外环壁面;该二活塞组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该盖体其余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相异于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方向;该筒体组的后盖的单向机构的渐缩端远离该筒体组的本体。
请参照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的第七实施例,是包括一第一活塞组91、一第二活塞组92及一筒体组93。
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相异之处在于:以圈体取代球体作为单向机构的元件,该圈体一侧面为基底面,另一侧面为作用面,于该圈体的作用面凹陷形成一沟槽,该沟槽令该圈体的内环及外环形成断面为尖薄片状;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923贯穿成形至少一环绕该活塞体923的径向通孔9232,该活塞体923的外环壁面相对于该通孔9232的两侧凹陷形成二环槽。
该第一活塞组91的活塞体913的外环壁面凹陷形成一环槽,一第一圈体9131的作用面远离该杆部911的装设于该活塞体913的环槽,该盖体912形成一环绕该盖体912中央的封闭环槽,一第二圈体9121的作用面朝向该杆部911并装设于该盖体912的环槽内;该第二活塞组92的活塞体923外环壁面的二环槽各自装设第三圈体9233及第四圈体9234,该第三圈体9233及第四圈体9234的作用面朝向该通孔9232;该筒体组93的后盖932的贯孔内缘的环槽装设一第五圈体9321,该第五圈体9321的作用面朝向该筒体组93的本体931。
该圈体设置于活塞体或盖体的环槽内,并且该圈体的内环及外环可易于贴靠在邻近元件的表面上;请参照图14所示,当第一气室901的压力大于第二气室902及第三气室903时,气流通过该活塞体923外环壁面与该本体931的间隙,该第四圈体9234侧面受气流冲击,使得该第四圈体9234的作用面内缩,气流从而经过该第四圈体9234与该本体931的间隙,由该通孔9232进入该第三气室903,同时,气流直接冲击该第三圈体9233的作用面上的沟槽,则该第三圈体9233的作用面外张,该第三圈体9233的基底面抵靠于该活塞体923的环槽内,气流无法通过该第三圈体9233与该本体931的间隙至该第二气室902。
当该第一气室901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力时,外界气流通过该筒体组93的后盖932中央贯孔内缘壁面与该第二活塞组92的杆部921的间隙,气流冲击该第五圈体9321的侧面,令该第五圈体9321作用面内缩,则气流经过该第五圈体9321与该杆部921的间隙以进入该第一气室901,反之,该第一气室901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气流冲击该第五圈体9321的作用面的沟槽,使该第五圈体9321作用面外张,气流无法通过该第五圈体9321与该杆部921的间隙至外界;该第二气室902与外界或该第三气室903间空气流通时,该第二圈体9121或第三圈体9233的作动,或者该第四气室904充气予充气产品时,该第一圈体9131的作动情形同上,不再赘述。
于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中,当活塞组的活塞体、柱体的活塞体以及筒体组的前、后盖上的通孔内球体抵靠通孔的矩形孔端时,气流系由通孔的渐缩孔端进入通孔,并由通孔的矩形孔端与球体抵靠时所产生的间隙处离开,但当球体抵靠通孔的渐缩孔端时,球体密贴于通孔的渐缩孔端内缘,气流虽可由通孔的矩形孔端进入通孔但却无法由通孔的渐缩孔端离开,或者,于各相对运动的部件间使用圈体,由于该圈体的作用面于环槽中的设置方向,使其承受气流冲击时,该圈体的作用面内缩或外张,以影响气流的通过与否,因而令通孔及球体的配合或环槽中圈体的设置具有单向阀的作用;活塞组的活塞体、该柱体的活塞体,以及筒体组的前、后盖贯孔内缘所装设的密封圈或圈体,是为确保由上述元件所区隔出来的气室,于活塞组的活塞体相对筒体组的本体或柱体的活塞体相对活塞组的杆部进行往复运动时,可保持气密隔绝,而活塞组的杆部的开口端所抵靠的垫片则是为确保该杆部与其他元间的紧密装设,于所述气室体积缩减时,可具有良好压缩空气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多段式加压打气筒通过活塞组的杆部与活塞体、筒体组的本体与前、后盖,以及柱体与其活塞体间相同轴心的彼此套设,于既有体积的条件下,区隔出多个气室空间,并以活塞体及前、后盖上通孔的渐缩孔端及矩形孔端方向的设置,同时配合通孔内球体的装设,或者圈体的作用面于环槽中的设置方向,构成多个可阶段加压的容室,使活塞组的活塞体于单次往复行程中,可完成多段空气压缩,以达成高输出压力、进气量大,以及省时、省力的功效。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具有二活塞组、一筒体组及多个单向机构;其特征在于, 
该活塞组各具有一杆部、一活塞体及一盖体;该杆部为一柱体,该杆部一端连接该盖体,另一端连接该活塞体;该活塞体外环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其中一活塞组的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杆部中央穿设贯孔,该单向机构相通于该贯孔; 
该筒体组具有一本体及一后盖;该本体为一中空管,该后盖中央处贯穿成形一孔,该后盖连接于该本体的一端; 
其中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贯孔,该活塞体的贯孔内缘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该活塞体具有至少一径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装设于该筒体组的本体内缘,并且该杆部穿设该后盖的孔;另一活塞组的杆部穿设该活塞组的活塞体的贯孔,该另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装设于该活塞组的杆部贯孔内缘;该另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盖体连接于该筒体组的本体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并且该盖体另具有至少一环绕该盖体贯孔的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远离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 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贯穿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与盖体贯孔及该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远离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贯穿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该盖体的中央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筒体组的后盖中央孔内缘壁面具有一环槽以套设一密封圈,该后盖具有环绕该后盖中央孔的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的杆部抵靠该后盖孔内缘的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邻近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筒体组的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杆部与盖体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的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邻近杆部端面与密封圈之间;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三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由该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二气室,气体于该第二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该盖体的中央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第一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盖体另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杆部及该活塞体具有中央贯孔,该活塞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另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活塞体具有二径向的单向机构,该径向的 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的密封圈相对两侧; 
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三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四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先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及该筒体组后盖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该第四气室,气体于该第四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杆部与盖体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连接该筒体组本体另一端的活塞组为第一活塞组,该盖体具有至少一轴向单向机构,该活塞体端面具有至少一轴向的单向机构; 
该另一活塞组为第二活塞组,该盖体中央贯孔,于该盖体中央具有一轴向的单向机构;该活塞体具有二径向的单向机构,该径向的单向机构处凹陷与筒体组的本体形成间隙,该径向的单向机构设置于该活塞体的密封圈相对两侧; 
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与后盖构成一第一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盖体、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筒体组本体内缘构成一第二气室,该第一活塞组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外缘与活塞体构成一第三气室,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及该第二活塞组的杆部内缘与盖体构成一第四气室; 
该二活塞组彼此相对往复运动时,外界空气先后由该筒体组后盖的环绕中央孔的轴向单向机构及该第一活塞组盖体的环绕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进入该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压缩后的气体由该第二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进入该二活塞组的活塞体及杆部构成的第三气室,气体于该第三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由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端面的轴向的单向机构进入第四气室, 气体于该第四气室内再经压缩后,经过该第二活塞组的盖体中央贯孔及盖体中央的轴向的单向机构离开该打气筒。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杆部贯孔,该活塞体端面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活塞体端面;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朝向该活塞体的外环壁面; 
该二活塞组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该盖体其余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相异于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筒体组后盖单向机构的渐缩端远离该筒体组的本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杆部贯孔,该活塞体端面轴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远离该活塞端面;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径向单向机构的通孔渐缩端朝向该活塞体的环壁;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该盖体其余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相异于该盖体中央的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端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圈体; 
该圈体一侧面为作用面,该作用面凹陷形成一沟槽,该沟槽令该作用面的内环及外环形成断面为尖薄片状; 
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圈体套设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外环壁面的环槽,该圈体作用面远离该杆部; 
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具有一封闭环槽,该盖体的圈体装设于该环槽,该圈体 的作用面朝向该杆部;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环壁面具有至少一径向穿孔,该活塞体相对于该穿孔的两侧各具有一环槽,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二圈体各自套设于该二环槽,该二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径向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圈体; 
该圈体一侧面为作用面,该作用面凹陷形成一沟槽,该沟槽令该作用面的内环及外环形成断面为尖薄片状; 
该后盖的圈体装设于该筒体组后盖中央孔内缘的环槽,该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本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的圈体套设于该第一活塞组的活塞体外环壁面的环槽,该圈体作用面远离该杆部; 
该第一活塞组盖体具有一封闭环槽,该盖体的圈体装设于该环槽,该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杆部; 
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环壁面具有至少一径向穿孔,该活塞体相对于该穿孔的两侧各具有一环槽,该第二活塞组活塞体的二圈体各自套设于该二环槽,该二圈体的作用面朝向该径向穿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孔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多段式加压打气筒,其特征在于,该单向机构为通孔及球体; 
该通孔一端为矩形孔,另一端为渐缩孔,该球体设置于该通孔内; 
该二活塞组盖体的中央轴向单向机构的渐缩孔端朝向该盖体的贯孔。 
CN201420284022.0U 2014-05-29 2014-05-29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06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4022.0U CN203906209U (zh) 2014-05-29 2014-05-29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4022.0U CN203906209U (zh) 2014-05-29 2014-05-29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06209U true CN203906209U (zh) 2014-10-29

Family

ID=51780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4022.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06209U (zh) 2014-05-29 2014-05-29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062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6881A (zh) * 2015-04-16 2015-08-05 郝飞麟 一种网球活力罐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5275774A (zh) * 2014-05-29 2016-01-27 杨垂青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5774A (zh) * 2014-05-29 2016-01-27 杨垂青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CN105275774B (zh) * 2014-05-29 2017-11-28 杨垂青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CN104816881A (zh) * 2015-04-16 2015-08-05 郝飞麟 一种网球活力罐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CN104816881B (zh) * 2015-04-16 2017-06-16 浙江树人大学 一种网球活力罐及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3896B (zh) Multi-stage pressurized pump
CN104214071A (zh) 一种往复柱塞式气体压缩机及方法
CN103452944B (zh) 一种车载单作用气缸
TWI579460B (zh) 空氣壓縮機之結合構造改良
CN203906209U (zh)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US10041485B2 (en) Two-way hand-drawn pneumatic cylinder piston
CN102979696B (zh) 双进气高效气泵
CN202937420U (zh) 一种双冲程充气泵
CN201152334Y (zh) 带阻尼效果的气体弹簧
CN205906962U (zh) 一种波纹管气压千斤顶
CN103075320A (zh) 一种快速打气筒
CN202926543U (zh) 双向进气出气打气筒
CN103485999A (zh) 一种双向充气泵
CN203051026U (zh) 一种快速打气筒
CN104500954B (zh) 气动高压黄油注油机
CN203476635U (zh) 一种推拉充气泵
CN105275774A (zh) 多段式加压打气筒
CN204476683U (zh) 一种手动充气泵
CN213574538U (zh) 空气压缩机
CN107905980A (zh) 一种空压机活塞
CN207018158U (zh) 一种具有持久密封性的密封打气筒
CN107131115A (zh) 空气压缩机的汽缸出气构造
CN206938570U (zh) 一种半真空式蔬菜运输车
CN106593812B (zh) 一种供气装置
CN204783519U (zh) 一种使用可靠的内增压打气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