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87551U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87551U CN203887551U CN201420251622.7U CN201420251622U CN203887551U CN 203887551 U CN203887551 U CN 203887551U CN 201420251622 U CN201420251622 U CN 201420251622U CN 203887551 U CN203887551 U CN 2038875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ss
- positioning
- differential casing
- centring ring
- fork tru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该工装的定位圈的一侧面上分别设有三个垫块,在另一侧面上均布设有三个凸台,三个凸台高度相等;每个凸台的内侧面处设有向内凹的凹槽,一个凸台的凹槽处设有定位挡销;每个凸台的顶部设有定位块,三块定位块的高度相等;使用时,具有三个垫块的定位圈的一侧面配合安装在三爪卡盘上,被加工的差速器壳体和定位圈的另一侧面配合,且差速器壳体的轴承端伸入定位圈中部的通孔内。本实用新型直接延用机床的三爪卡盘上的软爪来夹紧被加工件的思路,将定位圈的中心设计为通孔,同时凸台采用内壁圆弧凹面设计,使其与被加工件外形吻合又留有间隙,有效避让被加工件,实现被加工件的定位与夹紧一步完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不规则工件车削的车削定位工装。
背景技术
差速器壳体是叉车中重要零部件,精度要求高,毛坯由球墨铸铁铸造而成,形状不规则,加工其外圆表面及孔时,无专用定位工装,其轴向位置以及角向位置无法保证,实际采用三爪卡盘夹紧外圆表面,每加工一件都需要在数控车削中心上用表找正其位置,有时一件工件多达数次找正才能保证其轴向及角向位置,浪费大量时间,效率低下。另外由于加工件毛坯较重约15公斤,找正过程中每一次移动或转动,都需要操作人员手工搬动,耗费大量体力,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的效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包括圆环状的定位圈,所述定位圈上均布开设有三个安装孔;与三个安装孔对应的一侧面上分别设有三个垫块,在另一侧面上均布设有三个凸台,三个凸台高度相等,且三个凸台和三个安装孔错开;每个凸台的内侧面处设有向内凹的凹槽,一个凸台的凹槽处设有定位挡销,所述定位挡销沿轴向外伸;每个凸台的顶部设有定位块,三块定位块的高度相等;使用时,具有三个垫块的定位圈的一侧面配合安装在三爪卡盘上,被加工的叉车差速器壳体和定位圈的另一侧面配合,且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轴承端伸入定位圈中部的通孔内。
与三个垫块对应的定位圈的一侧面上均布开设有三条径向的卡爪槽,三条卡爪槽和三爪卡盘上的三个软爪配合。
每个凸台呈圆弧块状,三个凸台形成球台状。
每个定位块为圆弧块状,每个定位块的外侧面和每个凸台的外侧面在同一个圆弧面内;三块定位块的内侧面形成球台状的球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突破了以往通过工装实现被加工件定位与夹紧的传统思维模式,直接延用机床的三爪卡盘上的软爪来夹紧被加工件的思路,将本实用新型定位圈的中心设计为通孔,同时凸台采用内壁圆弧凹面设计,使其与被加工件外形吻合又留有间隙,有效避让被加工件,实现被加工件的定位与夹紧一步完成;
2.在定位圈上均布三块定位块,使其定位表面与被加工差速器壳体的定位面贴合,见图5,实现对于被加工差速器壳体的轴向定位。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减轻工装重量,同时提高定位精度,避免整个圆周方向与被加工件接触,出现定位不可靠现象;
3.本实用新型利用被加工件铸件毛坯的毛坯孔设计定位挡销,实现被加工件圆周方向的角向定位,见图4;
4.三个垫块的使用,使被加工件在装夹时其左端面与机床的三爪卡盘的右端面不接触,留有间隙,软爪能够自如运动从而夹紧被加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图4为图3的右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上图中序号:垫块1、定位圈2、定位挡销3、定位块4、凸台5、通孔6、差速器壳体7、软爪8、软爪垫块9、三爪卡盘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参见图1和图2,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包括圆环状的定位圈2。定位圈2上均布开设有三个安装孔;与三个安装孔对应的定位圈2的一侧面上分别装有三个垫块1,另一侧面上均布设有三个凸台5,三个凸台5高度相等,且三个凸台5和三个安装孔错开。每个凸台5呈圆弧块状,三个凸台5形成球台状。与三个垫块1对应的定位圈2的一侧面上均布开设有三条径向的卡爪槽,三条卡爪槽和三爪卡盘10上的三个软爪8配合。
每个凸台5的内侧面处设有向内凹的凹槽,一个凸台5的凹槽处安装有定位挡销3,定位挡销3沿轴向外伸。每个凸台5的顶部设有定位块4,三块定位块4的高度相等。每个定位块4为圆弧块状,每个定位块4的外侧面和每个凸台5的外侧面在同一个圆弧面内;三块定位块4的内侧面形成球台状的球面。
使用时,参见图3、图4和图5,差速器壳体7的左轴承端伸入定位圈2的通孔6内,将差速器壳体7已加工的左端面与定位块4端面贴合,见图5,将差速器壳体7微微转动至毛坯孔一端与定位挡销3接触,见图4;车削中心液压三爪卡盘10的软爪8在软爪垫块9的带动下,自动向中心移动从而夹紧差速器壳体7的左轴承端,利用三爪卡盘10的自定心与夹紧功能,以及本定位工装,实现差速器壳体7的定位、夹紧一步操作完成。
Claims (4)
1.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环状的定位圈,所述定位圈上均布开设有三个安装孔;与三个安装孔对应的一侧面上分别设有三个垫块,在另一侧面上均布设有三个凸台,三个凸台高度相等,且三个凸台和三个安装孔错开;每个凸台的内侧面处设有向内凹的凹槽,一个凸台的凹槽处设有定位挡销,所述定位挡销沿轴向外伸;每个凸台的顶部设有定位块,三块定位块的高度相等;使用时,具有三个垫块的定位圈的一侧面配合安装在三爪卡盘上,被加工的叉车差速器壳体和定位圈的另一侧面配合,且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轴承端伸入定位圈中部的通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与三个垫块对应的定位圈的一侧面上均布开设有三条径向的卡爪槽,三条卡爪槽和三爪卡盘上的三个软爪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每个凸台呈圆弧块状,三个凸台形成球台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每个定位块为圆弧块状,每个定位块的外侧面和每个凸台的外侧面在同一个圆弧面内;三块定位块的内侧面形成球台状的球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51622.7U CN203887551U (zh) | 2014-05-16 | 2014-05-16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51622.7U CN203887551U (zh) | 2014-05-16 | 2014-05-16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87551U true CN203887551U (zh) | 2014-10-22 |
Family
ID=51713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51622.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87551U (zh) | 2014-05-16 | 2014-05-16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8755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5065A (zh) * | 2014-05-16 | 2014-09-03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CN106002781A (zh) * | 2016-07-06 | 2016-10-12 | 广西大学 | 一种差速器拆卸专用夹具 |
-
2014
- 2014-05-16 CN CN201420251622.7U patent/CN203887551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5065A (zh) * | 2014-05-16 | 2014-09-03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CN104015065B (zh) * | 2014-05-16 | 2016-04-20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CN106002781A (zh) * | 2016-07-06 | 2016-10-12 | 广西大学 | 一种差速器拆卸专用夹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867489U (zh) | 一种可调式三爪离心卡盘 | |
CN104858689B (zh) | 一种用于箱体内孔的调心定位和夹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1220345Y (zh) | 一种机械加工工作台 | |
CN202571938U (zh) | 铣床加工夹具底座 | |
CN203887551U (zh)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
CN205703395U (zh) | 轴箱体双工位数控夹具 | |
CN102601655A (zh) | 一种装夹圆盘形工件的夹具 | |
CN202151700U (zh) | 镗孔夹具 | |
CN104015065B (zh) | 用于叉车差速器壳体的车削定位工装 | |
CN204295030U (zh) | 一种铣床工装 | |
CN207447974U (zh) | 一种叉耳轴类零件的定位装置 | |
CN203409558U (zh) | 一种轴类零件气动夹具 | |
CN206519755U (zh) | 用于船用柴油机圆法兰加工的定位工装 | |
CN202317089U (zh) | 嵌入式牙型卡盘卡爪 | |
CN205271531U (zh) | 用于箱壳体加工的多工位数控夹具 | |
CN204221064U (zh) | 主弦杆铣削装置 | |
CN210209529U (zh) | 通用型定位装夹系统 | |
CN203664728U (zh) | 一种用于制动鼓加工的液压卡盘夹具 | |
CN203918562U (zh) | 一种铣圆柱芯表面用夹具 | |
CN203031350U (zh) | 快换v形块的多件装夹虎钳夹具 | |
CN205806149U (zh) | 一种快换定位销 | |
CN104191286A (zh) | 一种快动台虎钳 | |
CN204321652U (zh) | 一种大型空心轴镗孔夹具座 | |
CN203695986U (zh) | 圆弧面车削定位夹具 | |
CN203993204U (zh) | 一种大型筒体类零件加工用辅助夹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20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420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