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81300U - 位移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位移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81300U
CN203881300U CN201420194764.4U CN201420194764U CN203881300U CN 203881300 U CN203881300 U CN 203881300U CN 201420194764 U CN201420194764 U CN 201420194764U CN 203881300 U CN203881300 U CN 203881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placement transducer
front cover
transmissive region
box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947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田雅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SUN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81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813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0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coordin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 G01S17/04Systems determining the presence of a targe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G01S7/481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common t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G01S7/4813Hou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位移传感器,能够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上的光透过区域内。位移传感器具备:投光元件;受光元件;盒体,其收纳这些元件,并在前部具有涂覆粘合剂用的槽部;以及正面盖(40),其被设置在盒体的前部,并使从投光元件岀射的光透过且使被检测物反射的光透过。正面盖(40)的周缘和盒体的前部(53)通过粘合剂粘在一起。为使投光元件的光透过的区域的光透过区域(AR)被设置在盒体的上表面侧。在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设置有诱导部(40X),该诱导部(40X)将朝光透过区域(AR)流动的粘合剂引导至光透过区域的外侧。

Description

位移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投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位移传感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位移传感器(参照专利文献1),用反射光来对检测物的位置进行检测。 
这种位移传感器具备:投光元件;受光元件;收纳这些的盒体;以及正面盖,其使投光元件岀射的光透过且使被检测物反射的光透过。该正面盖用粘合剂固定在盒体。粘合剂涂覆在正面盖的周缘和盒体之间。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2858号公报 
但是,在制造位移传感器时,虽然粘合剂涂覆在正面盖的周缘上,但是因为粘合剂的流动性,而有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的中央部内的情况。如果粘合剂附着在正面盖上的、使光透过的部分的表面(光透过区域)上,就会使位移传感器的光学特性产生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位移传感器,能够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上的光透过区域内。 
(1)解决上述课题的位移传感器具备:投光元件,其朝检测物岀射光;受光元件,其对被所述检测物反射的光进行受光;盒体,其收纳所述投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并在前部具有涂覆粘合剂用的槽部;以及正面盖,其被设置在所述盒体的所述前部,并使从所述投光元件岀射的光透过且使被所述检测物反射的光透过,所述正面盖的周缘和所述盒体的前部通过粘合剂粘在一起,在所述正面盖上,光透过区域被设置在所述盒体的上表面侧,所述光透过区域为使所述投光元件的光透过的区域,在所述光透过区域的周缘和所述正面盖的周缘之间设置有诱导部,该诱导部将朝所述光透过区域流动的粘合剂引导至所述光透过区域的外侧。 
根据该构成,在光透过区域的周缘和正面盖的周缘之间设置有上述构成的诱导部。因此,在正面盖上朝光透过区域流动的粘合剂被引导至光透过区域的外侧。由此,可以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的光透过区域内。 
(2)优选地,在上述构成的位移传感器中,在所述盒体上设置有投光开口部,该投光开口部位于对应于所述光透过区域的位置,所述正面盖具备凸部,该凸部具有:作为所述诱导部的周表面;以及作为所述光透过区域的端面,所述凸部被嵌合在所述投光开口部内。 
根据该构成,在粘合剂朝正面盖的光透过区域流动,而到达凸部的周表面时,粘合剂以沿着凸部的周表面的方式流动。因此,可以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的光透过区域内。 
(3)优选地,在上述构成的位移传感器中,在所述正面盖上设置有作为所述诱导部的槽部。 
根据该构成,在粘合剂朝正面盖的光透过区域流动,而到达槽部时,粘合剂以沿着槽部的方式流动。因此,可以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的光透过区域内。 
(4)优选地,在上述构成的位移传感器中,所述盒体的上表面被构成为平坦。 
有这样的情况、即用2个位移传感器来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在该情况下,会有以使侧面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的情况,也会有以上表面彼此碰在一起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的情况。 
还会有将由LED等构成的显示灯以从位移传感器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以便显示已检测出检测物。 
但是,在将这样的显示灯以从上表面突出的方式设置时,在使上表面彼此相互接触而配置2个传感器的情况下,与没有这样的2个突出物的位移传感器相比,会使2个位移传感器的投光轴间隔距离变长。其结果,这样的位移传感器与没有从上表面突出的突出物位移传感器相比,可检测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或可检测的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会变大。 
相对于此,在上述构成中,将上表面构成为平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位移传感器与没有设置从上表面突出的突出物的位移传感器相比, 能够使2个位移传感器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变短。由此,能够减小可检测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或可检测的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 
(5)优选地,在上述构成的位移传感器中,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上表面和所述投光元件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 
有这样的情况、即用位移传感器来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例如以使侧面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可是,在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或2个检测部分的间隔距离比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短的情况下,不能以与这些对应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因此,不容易通过位移传感器来对这样的相互接近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即、在这样排列的情况下,能够用2个位移传感器来检测出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或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为该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以上。 
相对于此,在上述构成中,将位移传感器的上表面和投光元件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设定为小于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根据该构成,以上表面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从而与以2个侧面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情况相比,能够减小2个位移传感器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可检测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或可检测的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设定为小于其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 
上述构成的位移传感器能够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上的光透过区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盒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盒体主体的主视图。 
图5是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内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6是卸下了电路基板的所述内部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7是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正面盖的立体图。 
图9是安装了所述正面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在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粘合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b)是表示在现有的位移传感器的粘合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位移传感器的正面盖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所述变形例的、安装了正面盖的盒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所述变形例的位移传感器的粘合剂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纵向排列现有位移传感器时的投光轴间距离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横向排列现有位移传感器时的投光轴间距离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横向排列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时的投光轴间距离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投光透镜和投光元件的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7(a)是检测距离短的机种的俯视图。 
图17(b)是检测距离为中等长度的机种的俯视图。 
图17(c)是检测距离长的机种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根据对现有位移传感器的规定操作的显示部的显示变化方式的示意图。 
图18(a)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8(b)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8(c)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8(d)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根据对所述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的规定操作的显示部的显示变化方式的示意图。 
图19(a)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b)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c)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d)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e)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9(f)是在规定经过时间时的显示部的画面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位移传感器、1a…上表面、1b…侧面、1x…检测面、2…投光元件、2a…引线、3…投光透镜、4…受光透镜、5…反射板、6…受光元件、6a…受光面、6b…后端、7…电路基板、8…连接基板、8a…通孔、9…电缆、10…保持体、11…基部、11a…第1贯穿孔、11b…第2贯穿孔、12…第1保持部、12a…孔部、12b…开口部、12c…抵接面、12d…后端面、13…第2保持部、13a…突起、13b…突起、14…环部、14a…受光透镜保持部、14b…反射板保持部、14c…受光元件保持部、14d…后端部、14w…周壁、20…投光元件接合器、21…躯干部、21a…端面、21b…段部、22…顶端部、23…投光孔、30…投光透镜接合器、31…凹部、32…透镜嵌合部、40、40A…正面盖、40a…上边、40b…内面、40c…周缘、40X…诱导部、41…盖主体、41X…盖主体、42…凸部、42a…周表面、42b…端面、42c…周缘、42X…槽部、50…盒体、51…盒体主体、51a…侧面开口部、52…侧板、53…前部、54…上部、54a…侧边、55…下部、56…后部、56a…后开口部、57…侧部、57a…第1螺孔、57b…第2螺孔、58…锥形部、59…盖嵌合部、59a…投光开口部、59b…受光开口部、59c…底部、59d…槽部、60…显示装置、61…显示部、62…显示灯、63…开关、61a…4位7段显示器、61b…4位7段显示器、70…内部构造体、80…粘合剂、161…显示部、161a…4位7段显示器、161b…4位7段显示器、900…位移传感器、1000…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位移传感器) 
参照图1-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位移传感器1被构成为,投光轴和受光轴以规定角度θ交叉。位移传感器1具有检测距离L,该检测距离L适于对检测物进行检测。检测距离L为投光轴和受光轴的交点和位移传感器1的检测面1x之间的距离。另外,投光轴相对于检测面1x垂直延伸。 
位移传感器1的检测面1x包括投光轴和盒体50的正面(正面盖40的正面)的交点,并且为垂直于投光轴的表面。 
位移传感器1被设置在从检测物离开检测距离L的部分。位移传感器1将从检测面1x离开检测距离L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从而检测出从检测物的基准位置起的变位量。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为沿着投光轴方向,且光岀射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将处于包括投光轴和受光轴的平面内,且沿着垂直于投光轴的线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其中将从受光元件6朝向投光元件2的方向称为“上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在从正面看(将位移传感器1的正面作为正面)时的左手侧称为“左方”,将右手侧称为“右方”。将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传感器1的宽度尺寸称为“横向宽度尺寸WX”。 
如图2所示,位移传感器1具备:投光元件2;投光透镜3;受光透镜4;反射板5;受光元件6;保持体10,其保持这些光学部件;电路基板7(参照图5);盒体50(参照图1),其收纳这些光学部件及电路基板7;正面盖40,其被设置在盒体50的正面;以及显示装置60。 
投光元件2由激光二极管等构成。投光透镜3被配置在投光元件2的前方。 
投光元件2和投光透镜3以投光轴通过盒体50的规定部分的方式配置。例如,投光轴和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之间的间隔距离(以下,称为“轴面间隔距离DA”)被设定为,小于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 
受光透镜4对被检测物反射的光进行聚光。受光透镜4以其受光轴 相对于投光轴交叉的方式配置。具体地讲,受光透镜4相对于检测面1x倾斜地配置。 
反射板5朝受光元件6反射透过受光透镜4而入射到盒体50内的光。 
反射板5被配置在受光透镜4的后方。 
受光元件6具有在1个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受光元件6检测出在受光面6a上的光的位置。受光元件6例如由CMOS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image sensor)、CCD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image sensor)、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等构成。 
受光元件6被配置在位移传感器1的上下方向上的、投光透镜3和受光透镜4之间。受光元件6的长度方向DL相对于检测面1x倾斜。受光元件6的中间点CX位于比投光元件2的位置(发光点的位置)更靠近检测面1x侧。优选地,受光元件6的中间点CX位于比反射板5的中间 点CM更靠近前方。另外,受光元件6的中间点CX被定义为处于距长度方向DL的两端的距离相等、且距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 
显示装置60具有:显示部61,其显示表示检测物的变位量的变位信息、或表示位移传感器1的设定内容的设定信息等;显示灯62,其表示投光元件2的动作状态;以及开关63,其用于设定位移传感器1的动作模式等。显示部61例如由7段显示器等构成。 
盒体50在从正面看时呈矩形,在俯视(从盒体50的上方的视点看盒体50)时呈矩形,在从侧面看(从盒体50的左方或右方的视点看盒体50)时呈切掉了矩形的1角的五角形。 
盒体50具备:盒体主体51,其对保持体10进行保持;板状的侧板52,其对侧面开口部51a(参照图3)进行堵塞,该侧面开口部51a被设置在盒体主体51的侧面。侧板52构成盒体50的右侧侧面。 
在图3中示出盒体主体51的立体图。 
盒体主体51具有:前部53;板状的上部54;板状的下部55;后部56;侧部57;以及锥形部58,其连接下部55及后部56之间。 
前部53、上部54、下部55、后部56、及锥形部58以与侧部57垂直的方式设置。前部53、上部54、后部56、锥形部58、以及下部55以这个顺序彼此连接。 
上部54构成盒体50上的投光元件2侧的部分。 
优选地,盒体50的上表面1a(上部54的外表面)被构成为平坦。在此的平坦是指不存在从包括侧边54a的平面P朝上突出的突起的构造。例如,在该平坦包括有平面构造、凹曲面构造、被设置在比平面P更低部分的平面构造。根据该构造,在2个位移传感器1的排列中,能以使上部54的侧边54a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 
在图4中示出盒体主体51的俯视图。 
在前部53设置有盖嵌合部59,在该盖嵌合部59中嵌入正面盖40。 
在盖嵌合部59的底部59c设置有:投光开口部59a,其用于使投光元件2岀射的光射到盒体50外;以及受光开口部59b,其用于使被检测物反射的光射入到盒体50内。另外,投光开口部59a以位于对应于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在正面盖40被嵌入到盒体主体51的前部53的盖嵌合部59内的状态下,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位于盒体50的上表面1a侧。 
在盖嵌合部59以沿着周缘的方式设置有槽部59d,在该槽部59d中涂覆有粘合剂。在槽部59d中涂覆有用于将正面盖40粘在盒体50的前部53的粘合剂80(参照图10),该粘合剂80。正面盖40的周缘和盒体50通过粘合剂80粘在一起。 
侧部57构成盒体50的左侧侧面。 
在侧部57的内表面设置有2个螺孔(以下称为“第1螺孔57a”及“第2螺孔57b”),该2个螺孔用于缔结保持体10。第1螺孔57a被配置在受光侧,第2螺孔57b被配置在投光侧。 
在后部56设置有矩形的后开口部56a,在该后开口部56a中嵌入显示装置60。 
在锥形部58中安装有电缆9(参照图2)。即、电缆9被配置在受光元件6侧。 
在图5中示出内部构造体70的立体图。 
内部构造体70具备已安装光学部件的保持体10、和电路基板7。 
电路基板7具有:投光元件2的驱动电路;显示装置60的控制电路;处理输入到显示装置60中的设定信息的处理电路;以及处理受光元件6的输出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等。 
电路基板7被配置在保持体10的右表面(在保持体10被收纳于盒体50中时,配置在右侧的表面)。 
电路基板7和投光元件2通过连接基板8彼此连接。 
在图6中示出卸下了电路基板7的内部构造体70。 
投光元件2被安装在投光元件结合器20内,并通过该投光元件接合器20被保持在保持体10上。 
投光元件接合器20具有(参照图2):圆筒状的躯干部21,其保持投光元件2;以及顶端部22,其从躯干部21的端面21a突出。在顶端部22设置有光通过的投光孔23。在躯干部21的内侧设置有(参照图2)段部21b,该段部21b用于对投光元件2进行定位。 
投光透镜3被安装在投光透镜接合器30内,并通过该投光透镜接合器30被保持在保持体10上。 
在投光透镜接合器30的侧面设置有凹部31。在投光透镜接合器30的后部设置有透镜嵌合部32,在该透镜嵌合部32中嵌入投光透镜3。 
在图7中示出保持体10。 
保持体10具有:基部11;第1保持部12,其保持投光元件接合器20;第2保持部13,其保持投光透镜接合器30;以及环部14。 
在基部11上设置有2个贯穿孔(以下,将这些贯穿孔称为“第1贯穿孔11a”及“第2贯穿孔11b”),在该2个贯穿孔中插通螺丝等的缔结部件。第1及第2贯穿孔11a、11b分别以与第1及第2螺孔57a、57b对应的方式设置。 
第1贯穿孔11a被设置在基部11上的环部14的内侧。 
第2贯穿孔11b被设置在基部11上的环部14的外侧。 
保持体10通过插通第1贯穿孔11a而被拧入第1螺孔57a中的螺丝、及插通第2贯穿孔11b而被拧入盒体50的第2螺孔57b中的螺丝而被缔结在盒体50上。 
第1保持部12、第2保持部13、及环部14被设置在基部11一侧的表面。 
第1保持部12保持投光元件接合器20以使其可以朝投光轴方向移动。投光元件接合器20在被安装在第1保持部12上的状态下,在投光轴方向进行定位,并在完成该调整后用粘合剂80将其固定。 
第1保持部12具有:孔部12a(参照图2),在其中嵌入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躯干部21;以及开口部12b,其与该孔部12a连通并朝前方开口。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顶端部22插通在该开口部12b中。 
在第1保持部12的内部设置有抵接面12c(参照图2),该抵接面12c与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端面21a抵接。在将投光元件接合器20插入到第1保持部12中时,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端面21a被按压抵接在该抵接面12c上。由此,投光元件接合器20相对于保持体10被定位。 
第2保持部13由2个突起13a、13b构成,该2个突起13a、13b以夹着投光透镜接合器30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投光透镜接合器30以在与投光轴垂直的平面方向(尤其是左右方向)可移动且可倾斜的方式被安装在第2保持部13上。在投光透镜接合器30已被安装在第2保持部13上的状态下,对倾斜度和左右方向进行定位,并在完成该调整后用粘合剂将其固定。 
环部14具有:周壁14w,其构成1个环;受光透镜保持部14a,其被设置在该周壁14w上并保持受光透镜4;反射板保持部14b,其被设置在该周壁14w上并保持反射板5;以及受光元件保持部14c,其保持被设 置在该周壁14w上并保持受光元件6。 
反射板保持部14b以沿着受光轴的入射光朝投光元件2并朝检测面1x反射的方式保持反射板5。换言之,反射板保持部14b包括沿着受光轴的入射光、和反射板5的反射面的交点,并且以光被反射到比与检测面1x平行的假想平面Pv更靠前方的方式保持反射板5。 
受光元件保持部14c以沿着受光轴入射并被反射板5反射的光入射到受光面6a中心部的方式保持受光元件6。受光元件6以相对于检测面1x倾斜的方式配置。更优选地,受光元件6以受光元件6的后端6b被配置在比环部14的后端部14d更靠前方的方式倾斜。 
在图8中示出正面盖40。 
正面盖40具有:透明的盖主体部41,其覆盖投光开口部59a和受光开口部59b;以及凸部42,其与投光开口部59a对应并从内表面40b突出。盖主体部41和凸部42由透明树脂一体成形。 
凸部42具有:周表面42a;以及端面42b,其作为外缘(周缘42c)而具有周表面42a的周缘。从投光元件2岀射的光照射到该端面42上。即、在该正面盖40中,凸部42的端面相当于为使从投光元件2岀射的光透过的区域的“光透过区域AR”。在该构成中,在正面盖40的表面上,凸部42的周面42a被配置在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外缘)之间。 
凸部42被构成为,与投光开口部59a的形状类似的形状,并被构成为,可以嵌入到投光开口部59a中的大小。凸部42例如构成为圆柱状。该凸部42被嵌入到投光开口部59a中。在凸部42被嵌入到投光开口部59a中时,在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盖嵌合部59的周缘之间设置有间隙Ga。如图9所示,在投光开口部59a的内周面和凸部42的周表面42a之间设置有间隙Gb。这些间隙Ga、Gb作为粘合剂80的停留部分而被设置。 
另外,凸部42的高度并不是限定的高度。在图9中,虽然凸部42的高度小于在投光开口部59a上的前部53的板厚t,但是也可以大于该板厚t。 
如图9所示,为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上边40a(上边40a构成正面盖40的周缘40c的一部分)之间的距离的间隔距离DB被设定为规定长度以上。 
参照图10对正面盖40的凸部42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10(a)是沿图9的B-B线的剖视图。在图10(a)中示出了粘合剂80从槽部59d朝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漏出的情况。 
图10(b)是对于具有没有设置凸部42的正面盖40的现有位移传感器900,在与图9的B-B线同样的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并示出粘合剂80从槽部59d朝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漏出的情况。另外,在图10(a)及图10(b)中的双点划线的圆表示与盒体50的投光开口部59d相对应的部分。 
正面盖40用粘合剂80粘在盒体50的前部53。在安装正面盖40时,将粘合剂80涂覆在被设置在盖嵌合部59的周缘的槽部59d中,并将正面盖40嵌入到盖嵌合部59中。在粘合剂80的涂布量整体过多时、或是在粘合剂80的厚度不均匀时,粘合剂80会从槽部59d漏出。在该情况下,如图10(b)所示,会有粘合剂80扩大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的忧虑。如果粘合剂80附着在光透过区域AR,就会有照射在检测物上的光的强度低下,并且检测物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忧虑。由于粘合剂80因酸化等或干燥等而变质,所以当粘合剂80残留在光透过区域AR时,位移传感器1的光学特性就会有随着时间变化的忧虑。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粘合剂80不扩大到光透过区域AR的方式设置诱导部40X,该诱导部40X将粘合剂80引导至光透过区域AR的外侧。该诱导部40X被设置在正面盖40上的其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之间。该诱导部40X具有将粘合剂80引导至光透过区域AR的外侧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面盖40的凸部42的周表面42a相当于诱导部40X。 
根据该构成,在朝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流出的粘合剂80到达凸部42的周表面42a时,如图10(a)中的箭头所示,该粘合剂80就变成沿着凸部42的周表面42a流动。因此,可以抑制粘合剂80流入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中。 
正面盖40的凸部42被嵌入到盒体50的投光开口59a中。在凸部42的周表面42a和投光开口部59a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Gb。间隙Gb使粘合剂停留在凸部42的周表面42a和投光开口59a之间的空间中。因此,根据该构成,可以进一步抑制粘合剂80流向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 
在图11中示出变形例的正面盖40A。 
变形例的正面盖40A具有与图8中示出的诱导部40X不同构造的诱导部40X。 
正面盖40A具有:透明的盖41X,其覆盖投光开口部59a和受光开口部59b;以及槽部42X。槽部42X被设置在光透过区域AR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光透过区域AR为在正面盖40A上,与投光开口部59a对应的区域。 
如图12所示,槽部42X被构成为沿着光透过区域AR的形状。槽部42X被设置为,包括在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之间、其间隔距离最短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之间、其间隔距离最短的部分由于处于光透过区域AR和上边40a之间,所以槽部42X以通过该区域的方式设置。即、在该构成中,在粘合剂80漏出时,槽部42X设置在粘合剂80到达光透过区域AR的可能性较高的部分及其周围。另外,也可以以围绕光透过区域AR的方式设置槽部42X。 
参照图13对正面盖40A的槽部42X作用进行说明。 
图13是在与图9的B-B线同样的位置切断位移传感器1的剖视图,并表示粘合剂80从槽部59d朝正面盖40A的光透过区域AR漏出的情况。另外,图13中的双点划线的圆表示与盒体50的投光开口部59a对应的部分(即、光透过区域AR)。 
在该变形例中,正面盖40A的槽部42X相当于诱导部40X。 
根据该构成,在朝正面盖40A的光透过区域AR流出的粘合剂80到达槽部42X时,如图13的箭头所示,该粘合剂80沿着槽部42X流动。因此,槽部42X能够抑制粘合剂80流入到正面盖40A的光透过区域AR中。 
(位移传感器的配置) 
作为用于由位移传感器1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的方法,可以采用在下文中说明的方法。 
在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的情况下,例如在搬送检测物的搬送线上,将2个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分别不同的位置。用各个位移传感器对其他的部分进行检测。即使在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进行检测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检测。 
但是,在搬送线的构成上,可能有不能将2个位移传感器1设置在分别不同位置的情况。并且,还可能有想把多个位移传感器配置在搬送线的构成上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将2个位移传感器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并且,用2个位移传感器在同时或相同期间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 
但是,作为将2个位移传感器配置在相同位置的方法,有这样的排列、即以侧面1b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的纵向排列、和将上表面1a彼此碰在一起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的横向排列。 
首先,使用位移传感器1000对位移传感器1000的纵向排列及和横向排列进行说明。 
现有的位移传感器1000在以下点上与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不同。轴面间距离DA(投光轴和上表面1a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电缆9被配置在投光元件2侧。 
在图14中示出纵向排列的例子。 
在纵向排列的情况下,2个位移传感器1000的投光轴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投光轴间距离LX”)与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一致。因此,在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的进行检测时,可检测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或可检测的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的下限值(以下,称为“可检测间隔距离”)与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一致。 
这表示,用以纵向排列配置的2个位移传感器1不能对以隔开比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更短的间隔距离的方式配置的2个检测物、或不能对隔开比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更短的间隔距离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 
在图15中示出横向排列的例子。 
如图15所示,在横向排列的情况下,投光轴间距离LX是轴面间距离DA的2倍。在位移传感器1000中,由于轴面间距离DA大于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所以在横向排列中的投光轴间距离LX变得比纵向排列中的投光轴间距离LX更大。这表示在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时,纵向排列比横向排列更有利。 
如图15所示,位移传感器1000从投光元件2侧引出电缆9。因此, 在横向排列中,有电缆9彼此接触的构造上的问题。在电缆9彼此接触时,很强的弯曲力施加于电缆9上,从而会有断线的忧虑。还会有由于电缆9彼此接触,而使位移传感器1000的上表面1a彼此不能接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可检测间隔距离变得比轴面间距离DX的2倍更大。 
在图16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排列。 
位移传感器1的轴面间距离DA小于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因此,在以横向排列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时,投光轴间距离LX变得小于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即、可检测间隔距离小于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 
另外,在位移传感器1中,通过设置上述诱导部40X来积极地缩短轴面间距离DA。 
以前,考虑粘合剂80的漏出,而将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之间的间隔距离DB(参照图9)设定为规定长度以上,并基于该长度来设定轴面间距离DA(参照图2)。因此,轴面间距离DA因为考虑了粘合剂80漏出的间隔距离DB,而使其的缩短变得很困难。在这点上,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具有诱导部40X,所以可以将该间隔距离DB设定为比现有的长度更短。可以通过缩短该间隔距离DB,而将轴面间距离DA设定为更短。可以通过缩短轴面间距离DA,而能够减小可检测间隔距离。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中,从与投光元件2侧相反的部分引出电缆9。因此,在横向排列中,不会有电缆9彼此接触的情况。根据该构成,电缆9彼此接触,从而消除不容易使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彼此接触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中,将盒体50的上表面1a设定为平坦的构造。因此,能够使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彼此接触。从这样的观点来讲,与具有LED等被设置在盒体50的上部54,并从上表面1a突出的突出部的现有构造的位移传感器相比,可检测间隔距离变得更短。 
(机种间的共同构造) 
以下,对位移传感器1的共同构造进行说明。 
位移传感器1相对于检测物的配置位置由于各种原因而被限制。例如,在工厂生产线中,由于工厂配线或配管等的设置状态,而使位移传感器1的设置位置被限制。由于工厂的生产线的小型化的要求等,也会 有位移传感器1的设置位置被限制的情况。从对周围光或电磁波的影响等的考虑,还会有位移传感器1的设置位置被限制的情况。考虑到这样的原因,从而对于位移传感器1,准备了检测距离L不同的机种。除了检测距离L不同之外,具有共同构造的多个机种构成一组(以下,称为“产品族”)。 
在这些产品族中,在机种之间实现了部件的共同化。这是因为,通过减少在产品族中所采用的部件种类来实现制造的合理化。具体地讲,投光元件2、投光透镜3、受光透镜4、反射板5、受光元件6、电路基板7、以及盒体50中的至少1个部件被共同化。另外,在以下说明的例子中,所有的这些部件(7种部件)都被共同化。 
在这些产品族中,通过针对每个机种的光学部件的倾斜度和配置方法进行变更,从而使检测距离L不同。 
在这些产品族中,在保持体10上安装光学部件后,为了光学特性的最佳化,而对投光透镜3进行定位。定位在投光轴方向(在定位说明中称为“Z轴方向”)、与投光轴垂直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进行。另外,X轴和Y轴假设为彼此正交。 
投光轴方向的定位是指调整投光元件2和投光透镜3之间的距离。投光元件2和投光透镜3之间的距离调整可以根据投光元件2的移动来进行,但是为了可以移动投光元件2,而需要通过挠性(flexible)基板等来连接投光元件2和电路基板7。由于具有可挠性的基板比较昂贵,所以投光元件2和电路基板7用刚性(rigid)基板来连接。因此,不能进行基于投光元件2的移动的定位。 
但是,在用投光透镜3来进行Z轴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时,会有如下课题。 
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由于其位置调整幅度比较小,所以能用千分尺等来进行调整,但是Z轴方向的定位由于位置调整幅度较大,所以用千分尺做调整的话,作业时间就会变长。因此,有想要缩短定位作业时间的要求。 
即、在具有共同的光学部件的、且检测距离L不同的位移传感器1的产品族中,缩短定位作业时间成为课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上述位移传感器1具有这样的内部构造:无需挠性基板,而能用投光透镜3来进行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定位; 以及用投光透镜3来进行对于Z轴方向的定位。以下,对具有这样的内部构造的内部构造体70进行说明。 
在图17中示出卸下了电路基板7的内部构造体70。 
图17(a)表示在位移传感器1的产品族中的、检测距离L短的机种A的俯视图。图17(b)表示在位移传感器1的产品族中的、检测距离L为中等长度的机种B的俯视图。图17(c)表示在位移传感器1的产品族中的、检测距离L长的机种C的俯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检测距离L短的位移传感器1称为“机种A的位移传感器1”,将检测距离L为中等长度的位移传感器1称为“机种B的位移传感器1”,将检测距离L长的位移传感器1称为“机种C的位移传感器1”。 
机种A、机种B、机种C的位移传感器1分别具有不同的透镜间距离,该透镜间距离为投光透镜3和受光透镜4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讲,以机种A、机种B、机种C的顺序,透镜间距离变大。 
机种A、机种B、机种C的位移传感器1分别具有不同的透镜-元件间距离,该透镜-元件间距离为投光元件2和投光透镜3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讲,以机种A、机种B、机种C的顺序,如图17(a)-图17(c)所示,透镜-元件间距离变短。机种A、机种B、机种C的位移传感器1的透镜-元件间距离分别为距离LXA、距离LXB、距离LXC。 
与这样构造相对应,各个机种A-C各自的保持体10使透镜间距离及透镜-元件间距离都不同。另一方面,保持光学部件的构造是共同的。即、在各个机种A-C中,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构造、投光透镜接合器30的构造、第1保持部12的构造、第2保持部13(但,除了投光轴方向上的长度尺寸La(参照图17(a)))的构造、及环部14的构造都相同。 
对于各个机种A-C,第2保持部13都被配置在距基部11的基准位置(例如,第1螺孔57a的中心点)的距离相等的位置。 
如图17(a)-图17(c)所示,第1保持部12根据机种的透镜-元件间距离,使得第1保持部12相对于基部11的位置都不同。 
如图17(a)-图17(c)所示,第1保持部12的后端面12d无论机种的透镜-元件间距离的大小,都被配置在距基部11的基准位置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即、投光元件3和第1保持部12的后端面12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规定距离LXD。 
根据这样的构成,连接基板8无论机种,都被配置在距基部11的距离相等的位置,该连接基板8被配置在第1保持部12的后端面12d。因此,连接基板8被连接的电路基板7无论机种,都能构成为共同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保持体10的构造具有如下的作用。 
保持投光透镜3的投光透镜接合器30,由于以被第2保持部13的2个突起13a、13b夹着的方式被保持,所以能够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或倾斜度)对投光透镜3的位置进行定位。 
保持投光元件2的投光元件接合器20,由于以能在第1保持部12上沿着Z轴方向(投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保持,所以能够在Z轴方向对投光元件2的位置进行定位。 
投光元件接合器20通过投光元件接合器20的端面21a接触到第1保持部12的抵接面12c而被定位。因此,投光元件2被定位在Z轴方向上的大致规定位置。因此,投光元件2的Z轴方向上的定位作业与现有构造(没有该构造)相比被减轻。 
在通过Z轴方向的定位而使投光元件2移动的情况下,使投光元件接合器20或使投光元件2移动,而不移动连接基板8。具体地讲,投光元件2的引线2a插通在连接基板8的贯穿孔8a中。根据该构成,可以使位移传感器1具有即使移动投光元件2,也不使连接基板8移动的构造。另外,在完成Z轴方向的定位后,投光元件2的引线2a被焊接在连接基板8的贯穿孔8a内。 
如此,根据上述的构成,在进行由投光元件2的Z轴方向的定位时,连接基板8不会从规定位置(第1保持部12的后端面12d)移动。因此,作为连接基板8可以使用刚性基板。 
(显示部的设定方式) 
作为变更位移传感器1的设定状态的操作,有开关63的“长按操作”。 
例如,为了抑制因无意识地操作而使位移传感器1的设定内容被变更,有时会使位移传感器1具备“锁闭模式”功能。“锁闭模式”为以即使根据正常的开关操作(例如,1秒以内的按压操作),也不会变更被设定在位移传感器1的设定内容的方式设定的模式。上述说明的“长按操作”被用于这样的“锁闭模式”的设定操作。 
“长按操作”通过例如规定时间的长按来完成其操作。即、通过规 定时间的连续长按来完成模式设定。但是,这样的“长按操作”会有如下课题。在以下对该课题进行说明。 
在图18中示出基于现有的“长按操作”的显示部161的显示变化方式。 
图18(a)表示位移传感器1在进行正常运行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正常运行是指对位移传感器1没有进行设定操作的情况,并表示执行检测物的检测时的动作。这时,在显示部161的画面中示出检测物的变位量等的信息(正常运行时的信息)。在该例中,通过左侧的4位7段显示器161a来显示第1信息,通过右侧的4位7段显示器161b来显示第2信息。 
图18(b)表示在进行“长按操作”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这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与正常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相同。 
图18(c)表示在规定时间以上持续按压开关63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该画面表示已完成由“长按操作”的模式设定。根据该画面,作业者能够确认模式设定已完成。 
图18(d)表示在完成模式转移后,位移传感器1恢复正常运行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 
根据该画面,作业者能够确认位移传感器1已恢复正常运行。 
关于这样的现有的显示部161,“长按操作”中的显示部161的画面与正常运行时的显示部161的画面相同。 
但是,关于这样的显示方式,作业者不能从该画面确认在“长按操作”中是否正确执行了“长按操作”。 
会有这样的情况、即作业者虽然没有进行规定时间以上的“长按操作”,却误认为“长按操作”已完成,并在中途停止“长按操作”。在该情况下,位移传感器1虽然没有进行模式变更,作业者却认为已完成位移传感器1的模式设定。 
从这样的观点来讲,优选地,在“长按操作”中,作业者能够确认是否适当地执行了其操作。 
于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在“长按操作”中,将在显示部61的画面中显示与“长按操作”对应的模式及其模式的设定状态。 
在“长按操作”中,以让作业者确认“长按操作”的经过时间为目的,随着经过时间而使显示方式产生变化。 
在图19中示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基于“长按操作”的显示部61的显示变化方式。 
该显示部61具有被配置在左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a、和被配置在右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b。 
图19(a)表示位移传感器1在正常运行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 
这时,在显示部61的画面中,通过左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a来显示正常运行时的第1信息,通过右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b来显示正常运行时的第2信息。 
图19(b)表示开始用于模式变更的“长按操作”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 
这时,在显示部61的画面中,通过左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a来显示模式信息,通过右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b来显示模式设定状态。模式信息用3位来显示,并且所有位处于闪烁状态。另外,在图19(b)中示出的“loc”表示“锁闭模式”,“off”表示“锁闭模式”没有被设定。 
图19(c)表示在进行用于模式变更的“长按操作”后经过了1秒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 
这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中显示的信息,与“长按操作”的开始时相同。但是,模式信息的显示方式发生变化。模式信息的倒数第1位的区段的闪烁状态被解除。即、模式信息的正数第2位的区段闪烁。由此,显示部61显示到设定完成为止的时间正在减少。 
图19(d)表示持续按压开关63超过规定时间以上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 
这时,模式信息的倒数第2位的区段的闪烁状态被解除。即、正数第1位的区段闪烁。由此,显示部61表示到完成设定为止的时间正在进一步减少。 
图19(e)表示完成了模式设定时的显示部61的画面。 
这时,在显示部61的画面中,通过左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a来显示模式设定信息,通过右侧的4位7段显示器61b来显示模式设定状态。在图19(e)中示出的“ON”表示“锁闭模式”已设定。这时,构成模式信息的所有位的闪烁会被解除。 
图19(f)表示在完成模式设定后,位移传感器1恢复正常运行时的 显示部61的画面。 
根据该画面,作业者能够确认位移传感器1已恢复正常运行。 
对这样的显示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该显示部61在“长按操作”时,表示与正常运行时不同的信息。因此,作业者能够通过该显示来确认位移传感器1已接受“长按操作”。 
该显示部61通过“长按操作”来表示“长按操作”的模式内容及“长按操作”的模式设定状态。因此,作业者能够确认“长按操作”的操作内容,并且能够确认“长按操作”的设定状态。 
该显示部61在“长按操作”中,根据经过时间来改变在显示部61的画面中显示的信息的显示方式。具体地讲,显示部61在“长按操作”的操作开始时,只闪烁对应于“长按操作”的所需操作时间位数的区段。显示部61根据“长按操作”的经过时间,使闪烁的区段的位数减少。通过这样的显示方式,能够让执行“长按操作”的作业者预测基于其操作的设定完成为止的时间。由此,能够抑制虽然该设定操作未完成作业者却误认为该设定已完成。 
在下文中,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的位移传感器1的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盒体50的前部53通过粘合剂80粘在一起。在为正面盖40上的、使投光元件2的光透过的区域的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设置有诱导部40X,该诱导部40X将朝光透过区域AR流动的粘合剂80引导至光透过区域AR的周围。 
根据该构成,在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设置有上述构成的诱导部40X。因此,在正面盖40上的、朝光透过区域流动的粘合剂80被引导至光透过区域AR的外侧。由此,能够抑制粘合剂80流入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中。 
(2)例如,位移传感器1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盒体50上设置有投光开口部59a,该投光开口部59a位于对应于光透过区域AR的位置。另一方面,正面盖40具备凸部42,该凸部42具有:作为诱导部40X的周表面42a;以及作为光透过区域AR的端面42b。该凸部42被嵌合在投光开口部59a中。 
根据该构成,在粘合剂80朝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流动,而到达凸部42的周表面42a时,粘合剂80以沿着凸部42的周表面42a的方 式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剂流入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中。 
(3)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在正面盖40上设置作为诱导部40X的槽部42X。 
根据该构成,在粘合剂80朝光透过区域AR流动,而到达槽部42X时,粘合剂80以沿着槽部42X的方式流动。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剂80流入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中。 
(4)盒体50的上表面1a被构成为平坦。 
如上述说明,有以盒体50的上表面1a彼此碰在一起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的情况。为了表示已检测出检测物,而会有将由LED等构成的显示灯62以从上表面1a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位移传感器1的上部54的情况。在这样的位移传感器的情况下,与没有设置从上表面1a突出的突出物的位移传感器相比,可检测距离会变大。 
相对于此,在上述构成中,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被构成为平坦。因此,在以横向排列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的情况下,与设置有从上表面1a突出的突出物的位移传感器相比,能够使2个位移传感器1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投光轴间距离LX)变短。由此,能够减小可检测间隔距离。 
(5)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和投光元件2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轴面间隔距离DA)小于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 
有使用位移传感器来对接近的2个检测物或1个检测物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以侧面1b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但是,在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或2个检测部分的间隔距离比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更短的情况下,不能以与这此对应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000。因此,不容易通过位移传感器1000对这样的彼此接近的2个部分进行检测。即、在像这样的排列的情况下,可以使用2个位移传感器1000来检测出的2个检测物的间隔距离或2个部分的间隔距离(即、可检测间隔距离)为该位移传感器1000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以上。 
相对于此,在上述构成中,将位移传感器1的上表面1a和投光元件2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轴面间距离DA)设定为小于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根据该构成,以使上表面1a彼此接触的 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1(即、设置为横向排列的情况),从而与以使侧面1b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2个位移传感器的情况(即、设置为纵向排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2个位移传感器1的投光轴间距离LX。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可检测间隔距离设定为小于其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的1/2。 
该构成特别适用于这样的情况、即因为受光透镜4的直径较大,所以将位移传感器1的横向宽度尺寸WX变小具有限度,并且需要将可检测间隔距离变小。 
(其他实施方式) 
另外,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面说明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将这些变更为以下说明的方式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粘合剂80引导至光透过区域AR的外侧的诱导部40X的例子,列举了凸部42和槽部42X的构成,但是诱导部40X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段部设置在正面盖40的周缘40c和光透过区域AR之间,该段部从正面盖40突出。根据该构成,由于变成粘合剂80沿着构成段部的壁表面流动,所以粘合剂80不容易流入到正面盖40的光透过区域AR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正面盖40上,将上述构成的诱导部40X设置在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但是诱导部40X并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诱导部40X设置在盒体50的前部53。例如,诱导部40X作为槽部而被设置于在盒体50的前部53上的、与光透过区域AR的周缘42c和正面盖40的周缘40c之间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内。由此,获得根据上述(1)的效果。 

Claims (5)

1.一种位移传感器,其中, 
具备:投光元件,其朝检测物岀射光; 
受光元件,其对被所述检测物反射的光进行受光; 
盒体,其收纳所述投光元件及所述受光元件,并在前部具有涂覆粘合剂用的槽部;以及 
正面盖,其被设置在所述盒体的所述前部,并使从所述投光元件岀射的光透过且使被所述检测物反射的光透过, 
所述正面盖的周缘和所述盒体的前部通过粘合剂粘在一起, 
在所述正面盖上,光透过区域被设置在所述盒体的上表面侧,所述光透过区域为使所述投光元件的光透过的区域, 
在所述光透过区域的周缘和所述正面盖的周缘之间设置有诱导部,该诱导部将朝所述光透过区域流动的粘合剂引导至所述光透过区域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移传感器,其中, 
在所述盒体上设置有投光开口部,该投光开口部位于对应于所述光透过区域的位置, 
所述正面盖具备凸部,该凸部具有:作为所述诱导部的周表面;以及作为所述光透过区域的端面, 
所述凸部被嵌合到所述投光开口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移传感器,其中, 
在所述正面盖上设置有作为所述诱导部的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移传感器,其中, 
所述盒体的上表面被构成为平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位移传感器,其中, 
所述位移传感器的上表面和所述投光元件的投光轴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横向宽度尺寸的1/2。 
CN201420194764.4U 2013-12-27 2014-04-21 位移传感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813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1490 2013-12-27
JP2013271490A JP6220672B2 (ja) 2013-12-27 2013-12-27 変位セン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81300U true CN203881300U (zh) 2014-10-15

Family

ID=5168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94764.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81300U (zh) 2013-12-27 2014-04-21 位移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20672B2 (zh)
KR (1) KR101632112B1 (zh)
CN (1) CN203881300U (zh)
DE (1) DE102014216957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822A (zh) * 2018-03-20 2019-10-08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距离侦测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3307B2 (ja) * 2016-11-21 2021-08-18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電気掃除機および電動送風機の製造方法
KR20180088067A (ko) 2017-01-26 2018-08-03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센서 패키지용 윈도우 커버
JP6819635B2 (ja) * 2018-03-14 2021-0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光電セン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07308A (ja) * 1984-10-31 1986-05-2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H043409U (zh) * 1990-04-20 1992-01-13
JP2954760B2 (ja) * 1991-09-30 1999-09-27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
JPH05145697A (ja) * 1991-11-19 1993-06-11 Canon Inc イメージセンサ
JP2001021671A (ja) * 1999-07-12 2001-01-26 Casio Comput Co Ltd 時計ケース
JP2001174693A (ja) * 1999-12-20 2001-06-29 Canon Inc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2002243543A (ja) * 2001-02-19 2002-08-28 Keyence Corp 光電センサ
JP3587303B2 (ja) * 2001-06-26 2004-11-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光学式変位センサ
JP2004318061A (ja) * 2003-03-31 2004-11-11 Sunx Ltd 光学装置及びレーザセンサ
JP2005233775A (ja) * 2004-02-19 2005-09-02 Denso Corp 距離検出装置
JP2010003394A (ja) * 2008-06-23 2010-01-07 Sharp Corp 光学部品の結合構造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DE102010010097A1 (de) * 2010-03-01 2011-09-01 Esw Gmbh Kompakter Laser-Entfernungsmesser
JP5756912B2 (ja) 2010-12-08 2015-07-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反射型光電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84303B2 (ja) * 2010-12-10 2014-05-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照明光学系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59330A (ja) * 2011-01-31 2012-08-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ーザレー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07822A (zh) * 2018-03-20 2019-10-08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距离侦测装置
CN110307822B (zh) * 2018-03-20 2021-10-29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距离侦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25111A (ja) 2015-07-06
KR20150077267A (ko) 2015-07-07
DE102014216957A1 (de) 2015-07-02
DE102014216957B4 (de) 2017-11-02
JP6220672B2 (ja) 2017-10-25
KR101632112B1 (ko) 2016-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81300U (zh) 位移传感器
KR101640989B1 (ko) 한정 영역 반사형 광학 센서 및 전자 기기
US10705340B2 (en) Lens assembly including a silicone fresnel lens
US995829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waterproof structure
CN109416451B (zh) 用于拆分相机自动对准的电子设备
KR20150138710A (ko) 조명 장치
KR20130085370A (ko) 크로스토크가 감소된 지향성 백라이트
JP5756912B2 (ja) 反射型光電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391103B1 (en) Fresnel lens with dynamic draft for reduced optical artifacts
CN107092071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CN102402104A (zh) 光照射装置、部件摄像装置和部件安装装置
CN110892303A (zh) 光插座及光模块
EP3163351A1 (en) Optical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209334A (zh) 光插座和光模块
WO2007057822A1 (en) Lighting device
CN203881334U (zh) 位移传感器
EP1699246A3 (en) Display
CN105593594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10598935B2 (en) Hybrid lens with a silicone fresnel surface
WO2006016504A1 (ja) 光電センサ用の光学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光電センサ
US10234610B2 (en) Optical element
KR20190101884A (ko) 헤드-업 디스플레이
TWI522693B (zh) 光源模組
CN203467096U (zh)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JP3122362U (ja) 光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