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67096U -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 Google Patents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67096U
CN203467096U CN201320571325.6U CN201320571325U CN203467096U CN 203467096 U CN203467096 U CN 203467096U CN 201320571325 U CN201320571325 U CN 201320571325U CN 203467096 U CN203467096 U CN 203467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us
face
tubular shell
optical axis
ope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713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干场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dustrial Devices SUNX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67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6709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8/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optical means
    • G01V8/1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 G01V8/20Detecting, e.g. by using light barriers using multipl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Switches Operated By Changes In Physical Condition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具备:透明的筒状壳(22);光学单元(16),被插入于筒状内,形成多个光轴;端盖(25),其包含有底筒状的嵌合部(120),该嵌合部(120)具有以被安装在筒状壳的开口端上的状态隔着间隙与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外周面;环状的密封圈(24),其被安装于筒状壳的开口端部和端盖的嵌合部的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并具有弹性。密封圈(24)具有第1环状部(131)和连结于第1环状部(131)的外周上的第2环状部(132)。第1环状部(131)包含内周部,该内周部具有非直线状的轮廓形状,第2环状部(132)具有比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

Description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例如检测侵入物的光幕等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适合用于该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密封部件。
背景技术
以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具有水密构造,以防止液体浸入到将形成多个光轴的光学单元收纳的细长筒状的透光性部件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光学单元以被收纳于为筒状壳的一例的透光性部件的状态被收纳于具有光轴形成用窗口部的、细长筒状的金属制筐体内。在金属制筐体的端部上固定有盖体,该盖体具有将透光性部件的开口端部封固的封固部件,以使筒状壳内具有水密性。并且,在透光性部件的开口端部和封固部件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的间隙里安装有为环状的密封部件的一例的O型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2064号公报
可是O型圈通常由使用了被分割为上模和下模的模具的热硫化压缩成型而一体成型。为此,在成型的O型圈上形成有沿着模具的结合面薄薄地延伸的毛边。这样的毛边在O型圈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双方上沿着周向的整个区域呈环状的方式延伸。因此,在有毛边的O型圈被插入于透光性部件和封固部件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的间隙的情况下,密封性能变得不充分,所以有可能不能保持透光性部件和封固部件的水密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能够确实地保持收纳了形成多个光轴的光学单元的透明的筒状壳的开口端部和被安装于开口端部上的封固部件的互相相对的2个周面之间的水密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多光轴光学传感器具备:透明的筒状壳,其包含具有第1周面的开口端部;光学单元,其被插入于所述筒状壳,具有沿着与所述筒状壳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多个光轴;封固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上,并封固所述开口端部,所述封固部件包含有底筒状的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在安装状态下隔着间隙与所述开口端部的第1周面对置的第2周面;以及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的所述第1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第2周面之间,并具有弹性;所述密封部件包含第1环状部和被连结在所述第1环状部的外周上的第2环状部,所述第1环状部包含具有非直线状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部,所述第2环状部具有比第1环状部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所述密封部件以所述第2环状部相对于所述第1环状部进行了相对位移的状态被所述相互对置的第1周面及第2周面夹压。
在上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中,优选地,所述第1环状部及所述第2环状部分别具有圆形状的截面,所述第1环状部的截面及第2环状部的截面以通过第1环状部的截面中心和第2环状部的截面中心的直线为基准成线对称。
在上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中,优选地,所述筒状壳的所述开口端部的所述第1周面为内周面,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第2周面为外周面,所述封固部件以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隔着间隙与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方式被嵌合到所述开口端部,所述密封部件被所述筒状的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夹压。
在上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中,优选地,所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内周面具有沿着周向设置的凹部,所述密封部件在被嵌入于所述开口端部的所述内周面的凹部的状态下,被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夹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为密封部件。密封部件具备:第1环状部;以及被连结于所述第1环状部的外周上的第2环状部,所述第1环状部包含具有非直线状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部,第2环状部具有比所述第1环状部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
根据该构成,能够确实地保持收纳了形成多个光轴的光学单元的、透明的筒状壳的开口端部和被安装于该开口端部上的封固部件的互相相对的2个周面之间的水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光幕的立体图。
图2是受光器的立体图。
图3是受光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看元件模块时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看元件模块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方观看屏蔽壳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下方观看屏蔽壳时的立体图。
图8是控制基板及元件基板的立体图。
图9是控制基板及元件基板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上方观看组装有元件模块、控制基板、及元件基板的屏蔽壳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下方观看组装有元件模块、控制基板、及元件基板的屏蔽壳的立体图。
图12是沿图11的12F-12F箭头的剖视图。
图13(a)是端部固定零件的立体图、(b)是端部固定零件的主视图、(c)是端部固定零件的后视图、(d)是端部固定零件的俯视图、(e)是端部固定零件的仰视图、(f)是端部固定零件的侧视图。
图14是屏蔽壳相对于筒状壳的固定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5(a)是密封圈的立体图、(b)是密封圈的主视图、(c)是密封圈的俯视图、(d)是密封圈的侧视图、(e)是密封圈的剖视图。
图16是屏蔽壳相对于筒状壳的固定构造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将端盖安装到筒状壳时的作用的图,(a)是表示将密封圈嵌合到端盖上的状态的剖视图、(b)是表示从图17(a)所示的状态将密封圈倾斜的状态的剖视图、(c)是表示从图17(b)所示的状态将端盖安装到筒状壳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0的18F-18F箭头的剖视图。
图19是筒状壳的透光面接触于平坦的地面的状态下的受光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光幕11具有: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一例的投光器12;以及与该投光器12成对的、同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一例的受光器13。在投光器12上一列地配置有多个投光元件14。在受光器13上一列地配置有多个受光元件15。投光器12及受光器13以投光元件14及受光元件15彼此成对而形成光轴L的方式被配置于夹着规定的检测区域而对置的位置。并且,投光器12和受光器13在成对的投光元件14和受光元件15之间的各个光轴L上进行投光动作及受光动作,由此检测在检测区域中是否有物体存在。另外,投光器12及受光器13除了光电元件为投光元件或是受光元件等的一部分的构成上的区别之外,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构造。为此,在下文中,作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一例,对受光器13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受光器13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为3个)元件模块20和作为从外侧覆盖这些元件模块20的收纳壳的一例的屏蔽壳21。受光器13还具有:呈细长筒状的透明的筒状壳22,屏蔽壳21被插入至该筒状壳22;以及分别安装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上的2个端部固定零件23、2个密封圈24、以及2个端盖25等。即、受光器13通过在筒状壳22内收纳光学单元16而形成,该光学单元16通过将多个元件模块20组装到屏蔽壳21中而形成。
如图4所示,各个元件模块20具有沿着一个方向较长的形状。在元件模块20的光轴方向X上的一个端面、即第1端面20A(图4中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沿着光轴方向X贯穿元件模块20的多个通光孔28。这些通光孔28以沿着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长边方向呈一列状且等间隔地配置。这些通光孔28被配置于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在各个通光孔28在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上的开口缘上,保持有作为光学部件的一例的透镜29。即、各个元件模块20作为保持多个透镜29的保持部件的一例发挥功能。各个透镜29的呈平坦面的透光面露出于元件模块20的外侧。各个透镜29的透光面的中心位置位于通光孔28的中心线上。并且,各个透镜29的透光面配置在元件模块20的比第1端面20A更靠里侧的位置。
在各个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中的一部分通光孔28的附近,在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宽度方向上,隔着距离地突出设置有呈半圆板状的2个突起30。这些突起30通过确保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和筒状壳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限制透镜29的透光面碰撞筒状壳22的内表面。
在多个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上,设置有LED基板33,在该LED基板33上安装有作为显示元件的一例发挥功能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为7个)LED32。LED基板33形成为梳状,沿着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长边方向细长地延伸。并且,LED基板33分别架设在沿着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以横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的3个元件模块20中的位于正中央的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和相对于该元件模块20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相邻的2个元件模块20的2个第1端面20A之间。
在LED基板33的长边方向的一端(图4中的右端)安装有连接器36。并且,在LED基板33的长边方向的多个位置上分别延伸着多个部位。在各个部位的末端上安装有LED32。各个LED32被配置于在元件模块20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透镜29的中间位置。而且,各个LED32被配置于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上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
在LED基板33的安装有多个LED32的安装面上层叠有同样形成为梳状的导光板38。该导光板38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沿着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长边方向细长地延伸。另外,在导光板38上,沿着导光板38的长边方向,以隔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为4个)嵌合部41。并且,在各个嵌合部41上嵌合有嵌合突起42,该嵌合突起42被设置在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中的导光板38的长边方向上与嵌合部41对应的部位上。另外,在LED基板33上,在LED基板33的长边方向上与多个嵌合突起42分别对应的位置上贯穿着多个插通孔(图示省略)。穿过该插通孔从LED基板33突出的嵌合突起42嵌合于导光板38的嵌合部41。并且,LED基板33及导光板38配置于因上述的突起30而形成在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和筒状壳22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中。
如图5所示,在各个元件模块20的光轴方向X上的位于第1端面20A相反侧的第2端面20B上,垂直地突出设置有呈圆柱状的、作为凸部的一例的多个轴套部45。这些轴套部45从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起的突出量彼此相等。在各个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上,沿着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通光孔28。并且,各个套筒部45配置于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通光孔28之间。即、各个轴套部45配置于在从光轴方向X观看的俯视中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的在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透镜29的中间位置上。各个轴套部45的末端面上,沿着光轴方向X凹设有内螺纹孔46。
在各个元件模块20的沿着光轴方向X的端面、即第3端面20C上垂直地突出设置有呈圆柱状的突起50。突起50配置于元件模块20的第3端面20C的在长边方向上比轴套部45更靠中央的位置且元件模块20的第3端面20C是的沿着光轴方向X的边的中央位置上。另外,分别设置于多个第3端面20C上的多个突起50具有互相相等的突出量。
如图6所示,屏蔽壳21具有与元件模块20同样地沿着一个方向的细长的形状。屏蔽壳21的光轴方向X上的一面具有作为透光部的一例的透光窗60而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截面。屏蔽壳21由相对于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具有很高的屏蔽性能的金属材料构成。
屏蔽壳21的两侧壁部61的2个壁厚被设定为,位于透光窗60的第1部位61A的壁厚比位于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的第2部位61B的壁厚薄。并且,在屏蔽壳21的两侧壁部61的2个内侧面上,在第1部位61A与第2部位61B之间的边界部分,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延伸设置有朝向屏蔽壳21的内侧延伸出的台阶部63。另外,在屏蔽壳21的各侧壁部61的第1部位61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矩形的2个卡止孔64。这些卡止孔64从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起的高度彼此相等。
如图7所示,在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的外表面,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着呈矩形的作为凹部的一例的凹条65。在凹条65的内底面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贯穿孔66,多个贯穿孔66将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沿着厚度方向贯穿。多个贯穿孔66沿着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贯穿孔66配置于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上与多个轴套部45分别对应的位置。即,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贯穿孔66之间的间隔与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轴套部45之间的间隔相等。
另外,凹条65通过从屏蔽壳21的外侧对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因此,在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的内表面,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着呈矩形的凸条67,凸条67具有与凹条65相同程度的宽度尺寸。
如图8所示,对受光器13的动作进行统筹控制的控制基板70形成为矩形的薄板状,控制基板70的安装CPU74的面71与元件模块20以及屏蔽壳21同样地朝向一个方向长长地延伸。另外,在控制基板70的短边方向的一方(图8中的下侧)的端部,凹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4个)呈矩形的作为第1凹部的一例的凹形状的凹部72,该凹部72朝向短边方向的另一方向(图8中的上侧)缺口。这些凹部72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以等间隔凹设。
控制基板70的面71包括: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分别凹设有多个凹部72的多个第1面部位71A;以及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没有凹设凹部72的多个第2面部位71B。第1面部位71A具有比第2面部位71B短而沿着面71的短边方向的边。即,在第2面部位71B上,与第1面部位71A的凹设有凹部72的一侧相同侧的端部构成作为第1凸部的一例的凸形状的凸部73,该凸部73在面71的短边方向上比第1面部位71A的凹设有凹部72的一侧的端部向一方侧(图8中的下侧)突出。另外,控制基板70的面71上的位于长边方向的中央的面部位成为没有凹设凹部72的第2面部位71B,在该第2面部位71B上安装有作为安装部件之一的CPU74。即,CPU74在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长边方向上被安装于与凸部73相同的位置。而且,CPU74在面71的第2面部位71B的短边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延伸。
在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长边方向的第1方向侧(图8中的左侧)的面部位安装有连接器75。连接器75经由线束(省略图示)与设置于LED基板33的连接器36电连接。另外,在面71的长边方向的靠第2方向侧(图8中的右侧)的面部位上安装有连接器76。
另外,在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长边方向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位置上分别贯穿着呈圆形状的多个嵌合孔77。设置于元件模块20的第3端面20C上的突起502从控制基板70的位于面71相反侧的背面侧嵌合到各个嵌合孔77。因此,控制基板70在沿着面71的方向上相对于元件模块20的第3端面20C被定位。
在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凹部72侧的端部组装有元件基板80,在该元件基板80上安装了受光元件15。元件基板80包括安装了多个受光元件15的面81。元件基板80与控制基板70同样地形成为沿着一个方向长长地延伸的矩形的薄板状。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稍长。另外,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短边方向的尺寸稍短。而且,控制基板70的面71和元件基板80的面81在使双方的面71、81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相互正交(即,直角交叉)。
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上,在与控制基板70交叉的端部凹设有呈矩形的作为第2凹部的一例的多个凹部82,该凹部82在短边方向上朝向内侧缺口。各个凹部82在元件基板80的长边方向上凹设在与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在长边方向上形成有凸部73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而且,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凹设有凹部82的一侧的端部,没有凹设凹部82的面部位构成作为第2凸部的一例的凸部83,该凸部83在面81的短边方向上比凹设有凹部82的面部位突出。
控制基板70和元件基板80以使面71、81彼此正交而组装的状态下,元件基板80的多个凸部83分别嵌入到控制基板70的多个凹部72,并且控制基板70的多个凸部73分别嵌入到元件基板80的多个凹部82。而且,在该状态下,元件基板80的各个凸部83的末端从控制基板70的面71稍微突出,并且控制基板70的各个凸部73的末端从元件基板80的位于面81相反侧的背面侧稍微突出。另外,元件基板80的凹部82在面81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控制基板70的凸部73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另外,元件基板80的凸部83在面81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控制基板70的凹部72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
如图9所示,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上,沿着面81的长边方向等间隔地安装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受光元件15。这些受光元件15配置在包括面8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在内的面81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另外,多个受光元件15配置于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上与多个通光孔28分别对应的位置。即,在面81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受光元件15之间的间隔与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通光孔28之的间隔相等。
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上,在面81的长边方向上相邻的2个受光元件15之间贯穿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11个)圆形状的插通孔85。多个插通孔85配置于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的长边方向上与设置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上的多个轴套部45分别对应的位置。另外,这些插通孔85的孔径大于元件模块20的轴套部45的外径。
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长边方向的单侧(图9中的左侧)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86。连接器86经由线束(省略图示)与安装在控制基板70的面71上的连接器76电连接。
而且,如图10所示,多个元件模块20、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通过屏蔽壳21的两端的2个开口而收纳于屏蔽壳21。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元件模块20的长边方向与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一致。另外,各个元件模块20以使设置有透镜29的第1端面20A从透光窗60稍微突出的状态收纳于屏蔽壳21。另外,屏蔽壳21的沿着长边方向的边的长度与将全部元件模块20在同一向上连接的全长为相同程度。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形成于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上的多个贯穿孔66中,从屏蔽壳21的外侧分别插通有多个固定螺丝90。各个固定螺丝90的头部被收纳于设置在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上的凹条65中,在底壁部62上,不会从没有设置凹条65的端面突出。而且,各个固定螺丝90将元件模块20固定到屏蔽壳21上。
如图12所示,元件基板80从位于面81相反侧的背面侧被设置于屏蔽壳21的两侧壁部61的各个内侧面上的台阶部63支承。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从面81侧沿着光轴方向X分别插通到元件基板80的多个插通孔85。另外,各个轴套部45的末端部位沿着光轴方向X插通到形成于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的贯穿孔66。因此,凹设在各个轴套部45的末端面上的内螺纹孔46通过贯穿孔66而露出到屏蔽壳21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轴套部45处于插入到相应的贯穿孔66的中途位置的状态,所以在各个轴套部45的末端面和相应的贯穿孔66在屏蔽壳21的外侧的开口缘之间,在光轴方向X上存在些许间隙。
而且,固定螺丝90的轴部从屏蔽壳21的外侧沿着光轴方向X螺合到各个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中。因此,各个元件模块20经由被屏蔽壳21的台阶部63支承的元件基板80被固定在屏蔽壳21上。另外,元件基板80在光轴方向X上被夹持于元件模块20和屏蔽壳21的台阶部63之间。
另外,元件基板80的面81在面81的长边方向与屏蔽壳21以及元件模块20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与光轴L成直角交叉地配置。而且,安装于元件基板80的面81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5分别配置于设置在元件模块20上的多个通光孔28的中心线上。另一方面,与元件基板80的面81正交的控制基板70的面71以面71的长边方向与屏蔽壳21以及元件模块20的长边方向一致并且面71的短边方向与光轴方向X一致的状态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
如图3所示,筒状壳2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矩形环状,由相对于在投光元件14与受光元件15之间投射和接受的光具有高透光性的透光性树脂形成。另外,在筒状壳22的多个侧壁部之中的、与屏蔽壳21的透光窗60对置的侧壁部的作为外表面的透光面100(图3中的上表面),凹设有作为凹部的一例的凹条101。凹条101沿着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另外,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稍长。因此,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将端部固定零件23、密封圈24、以及端盖25等收纳的间隙。
如图13(a)~(f)所示,端部固定零件23由整体形状呈大致U字状的金属材料构成,包括形成有圆形状的2个内螺纹孔111的底板部110。另外,端部固定零件23的两侧板部112形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将底板部110的两端作为基端侧垂直地弯起。两侧板部112隔着与屏蔽壳21的两侧壁部61之中的、设置有卡止孔64的2个第1部位61A之间的距离相同程度的距离相互对置。另外,在各个侧板部112上,以U字的下部为基端侧的朝向,在侧板部112的厚度方向上切出有呈大致U字状的中空部113。另外,在各个侧板部112的末端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切出具有与中空部113相同的宽度尺寸的直线状的中空部114,直至侧板部112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其结果,在各个侧板部112上形成有弹性片部115,该弹性片部115以基端侧为固定端朝向末端侧延伸,并且以从中途位置向基端侧折返的端部为自由端,呈悬臂状。从弹性片部115的固定端至自由端的宽度尺寸恒定。另外,在弹性片部115的自由端,通过朝向端部固定零件23的外侧弯起而形成卡爪116。
如图14所示,通过将多个卡爪116从屏蔽壳21的内侧分别卡止于多个卡止孔64,从而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被组装到屏蔽壳21上。另外,安装有2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屏蔽壳21通过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开口而收纳于筒状壳22。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侧安装到屏蔽壳21上。另外,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弹性片部115从基端侧朝向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与开口端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从中途位置朝向开口端侧折返而朝向末端侧延伸。而且,将屏蔽壳21收纳的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开口端部分别被作为封固部件的一例的2个端盖25封固。
各个端盖25由树脂材料构成,具有:嵌合部120,从内侧嵌合于筒状壳22的端部的开口端部;以及把手部121,在将嵌合部120嵌合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上时进行把持。嵌合部120呈矩形的有底筒状,具有与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开口形状大致相同的外缘形状。把手部121具有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外缘形状大致相同的外缘形状。而且,在各个端盖25的嵌合部120嵌合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情况下,嵌合部120的外周面与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内周面隔着间隙对置,并且把手部121的外侧面与筒状壳22的外侧面齐平,把手部121被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卡止。
把手部121在端盖25的嵌合部120嵌合到筒状壳22的情况下露出于筒状壳22的外侧的端面121a上贯穿有插通孔122。在该插通孔122中插入有用于向安装在控制基板70、元件基板80、以及LED基板33上的安装部件供给电源的电源线缆(省略图示)。另外,在插通孔122的周围安装有密封件123,该密封件123将电源线缆的外周面与插通孔122的内周面之间密封。
另外,在把手部121的端面121a上贯穿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螺丝插通孔124。各个螺丝插通孔124相对于与该螺丝插通孔124对应的端部固定零件23的内螺纹孔111配置在沿着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同一直线上。而且,各个固定螺丝126的轴部从筒状壳22的外侧穿过螺丝插通孔124朝向筒状壳22的内侧沿着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插入。另外,各个固定螺丝126的轴部的末端被螺合到收纳于筒状壳22的端部固定零件23的内螺纹孔111。其结果,各个端盖25通过多个固定螺丝126被固定到端部固定零件23上,从而各个端盖25通过端部固定零件23被固定到屏蔽壳21上。即,端部固定零件23作为将端盖25安装到屏蔽壳21上的安装部件的一例发挥作用。另外,在插入有固定螺丝126的螺丝插通孔124中,从端盖25的外侧以将固定螺丝126的头部覆盖的方式嵌合有圆筒状的衬套128。
在嵌合部120上,在插入到筒状壳22的内里侧的端部的外侧面,沿着嵌合部120的外周方向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呈环状的凹槽129。呈矩形环状的密封圈24从外侧嵌合于该凹槽129。即,密封圈24以压缩状态装配在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内周面与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即、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与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
如图15(a)~(e)所示,密封圈24具有呈矩形环状的第1环状部131和比第1环状部131大一圈的呈矩形环状的第2环状部132。因此,密封圈24具有第1环状部131的外周面和第2环状部132的内周面相连的双重环结构。另外,第1环状部131具有被穿过第1环状部131的中心且与第1环状部131垂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圆形状的截面。第2环状部132具有被穿过第2环状部132的中心且与第2环状部132垂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圆形状的截面。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的直径小于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的直径。因此,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部具有以呈非直线状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的轮廓形状。第1环状部131包括具有沿着周向设置的凸条(毛边)的内周面。另外,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积大于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积。另外,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的中心和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的中心位于穿过两环状部131、132的中心且与两环状部131、132垂直的虚拟平面上。即,通过该虚拟平面切割的截面具有以穿过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的中心和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的中心的直线为基准呈线对称的形状。
另外,密封圈24通过如下方式成型,向分割为穿过两环状部131、132的中心且与垂直于两环状部131、132的虚拟平面交叉的厚度方向Z的一方的一半部分和另一方的一半部分的一对模具之间流入了弹性材料之后,使双方的模具的开口端彼此重合,然后使弹性材料固化,从而成型出密封圈24。因此,在密封圈24上的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以及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从双方的模具的开口端溢出的弹性材料的一部分分别作为毛边133、134残留。形成于密封圈24的内周面的毛边133呈矩形环状,在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沿着第1环状部131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另外,该内周的毛边133位于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之中的、成为密封圈24的厚度方向Z的中央的面部位。另一方面,形成于密封圈24的外周的毛边134呈矩形环状,沿着第2环状部132的绕周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另外,该外周的毛边134位于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成为密封圈24的厚度方向Z的中央的面部位。
如图16所示,嵌合有密封圈24的嵌合部120通过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开口端部从筒状壳22的内侧嵌合。在这种情况下,密封圈24在进行弹性变形的同时安装在嵌合部120的凹槽129的内底面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之间,从而将收纳有光学单元16的筒状壳22的内侧的空间区域水密地密封。另外,在密封圈24中,在第1环状部131以及第2环状部132的双方与嵌合部120的凹槽129的内底面密合的状态下,第2环状部132的位于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部位相反侧的部位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而且,密封圈24使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之中的、与残留有毛边133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另外,密封圈24使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与残留有毛边134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另外,密封圈24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相对于安装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上的受光元件15邻接配置。而且,安装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上的受光元件15的配置区域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与端部固定零件23的配置区域重叠。
接着,说明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组装时的步骤。另外,将作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一例的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组装时的步骤基本相同,所以下面以组装受光器13时的步骤为例进行说明。
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受光器13时,首先,在将多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第1端面20A沿着元件模块20的长边方向成一列状配置的状态下,将设置于各个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上的多个嵌合突起42分别插通到设置于LED基板33的多个插通孔。另外,将从LED基板33的各个插通孔突出的嵌合突起42的末端嵌合到设置于导光板38的嵌合部41。而且,通过LED基板33以及导光板38将相邻的2个元件模块20的2个第1端面20A之间架桥。
接着,将设置于各个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上的多个轴套部45分别插通到元件基板80的多个插通孔85。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元件基板80的面81与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对置的朝向,将各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分别插通到元件基板80的多个插通孔85。这样的话,元件基板80通过各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而在沿着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方向上定位。而且,被安装在元件基板80的面81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5配置于沿着多个通光孔28的中心线上。
接着,将设置于各个元件模块20的第3端面20C上的突起50嵌合到控制基板70的嵌合孔77。这样的话,控制基板70通过各个元件模块20的突起50而在沿着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方向上定位。然后,控制基板70的面71在使面71的短边方向与光轴方向X一致的状态下沿着多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第3端面20C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控制基板70上位于元件基板80侧的端部上的多个凸部73分别被插入到设置在元件基板80上位于控制基板70侧的端部上的多个凹部82。另外,设置在控制基板70上位于元件基板80侧的端部上的多个凹部72中分别插入到设置在元件基板80上位于控制基板70侧的端部上的多个凸部83。而且,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在设置有多个凸部73、83以及多个凹部72、82的端部上相互成直角交叉。
接着,将组装有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的多个元件模块20穿过设置于屏蔽壳21的透光窗60插入到屏蔽壳21的内侧。然后,将从元件基板80的各个插通孔85突出的元件模块20的轴套部45从屏蔽壳21的内侧朝向外侧插入到设置于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上的贯穿孔66。这样的话,多个元件模块20在与轴套部45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屏蔽壳21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元件基板80的位于面81相反侧的面被分别设置于屏蔽壳21的两侧壁部61的2个内侧面上的2个台阶部63支承。而且,各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分别被插入到屏蔽壳21的多个贯穿孔66的中途位置。
接着,将固定螺丝90从屏蔽壳21的外侧插入到屏蔽壳21的贯穿孔66,该贯穿孔66中插入有各个元件模块20的各个轴套部45。而且,将固定螺丝90的轴部穿过各个贯穿孔66而螺合到露出于屏蔽壳21的外侧的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这样的话,各个元件模块20的各个轴套部45通过固定螺丝90而在光轴方向X上向屏蔽壳21的外侧拉伸。而且,各个元件模块20通过被屏蔽壳21的2个台阶部63支承的元件基板80而固定到屏蔽壳21上。另外,元件基板80在光轴方向X上被夹持于元件模块20与屏蔽壳21的2个台阶部63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轴套部45处于被插入到贯穿孔66的中途位置的状态,所以允许各个轴套部45通过贯穿孔66而沿着光轴方向X稍微朝向屏蔽壳21的外侧移位。因此,即使元件基板80的光轴方向X的厚度尺寸有误差,元件基板80也能够在光轴方向X上确实地夹持在元件模块20与屏蔽壳21之间。
另外,各个元件模块20被多个固定螺丝90在光轴方向X上拉伸,从而被固定到屏蔽壳21上。因此,与各个元件模块20被2个固定螺丝从与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分别拉伸的现有的结构相比,被各个元件模块20保持的多个透镜29的中心轴难以从所需的方向倾斜。另外,用于将各个元件模块20固定到屏蔽壳21上的固定螺丝的个数减少,所以有助于受光器13的装配性的提高、受光器13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各个元件模块20通过多个固定螺丝90而被固定到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因此,与元件模块20通过固定螺丝而被固定到屏蔽壳21的侧壁部61的现有的结构相比,屏蔽壳21的侧壁部61所要求的刚性的大小低。其结果,屏蔽壳21的侧壁部61的厚度尺寸比从来的构成薄。因此,屏蔽壳21的短边方向的尺寸相比于现有的结构减小,所以其结果,有助于减小受光器13的受光面的宽度尺寸。
接着,将2个端部固定零件23分别朝向屏蔽壳21的内侧插入到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这样的话,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2个弹性片部115以向屏蔽壳21的内侧倾倒的方式弹性变形,与此同时,形成于各个弹性片部115的末端的卡爪116沿着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屏蔽壳21的侧壁部61的内表面滑动。于是,当2个卡爪116到达分别形成于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卡止孔64的形成位置时,2个弹性片部115根据其弹性恢复力而朝向屏蔽壳21的外侧变形。其结果,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2个卡爪116分别通过屏蔽壳21的2个卡止孔64而被卡止,由此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被安装到屏蔽壳21上。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具有2个弹性片部115,弹性片部115的位于末端的自由端能够以位于基端的固定端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在各个弹性片部115的末端设置有卡爪116。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基于弹性片部115的弹性变形的卡爪116的行程量。因此,将端部固定零件23的卡爪116卡止到形成于屏蔽壳21的各个卡止孔64时,无需为了使卡爪116移位而施加较大的外力,能够将各个卡爪116简单地卡止于卡止孔64。
另外,各个弹性片部115从基端朝向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与开口端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从该中途位置向开口端侧折返,朝向末端侧延伸。因此,与各个弹性片部115的从基端至末端的整个区域从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朝向屏蔽壳21的内里侧延伸的情况相比,向屏蔽壳21的内里侧的弹性片部115的进入量减少。其结果,即使在为了不使端部固定零件23干扰到控制基板70,而采用了端部固定零件23和控制基板70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上不重叠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确保控制基板70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大小。
另外,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被配置成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上不与元件模块20以及元件基板80重叠。而且,被保持在元件模块20上的透镜29和被安装在元件基板80上的受光元件15配置于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附近。其结果,在屏蔽壳2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上没有形成光轴L的区域的大小减小。
另外,与通过螺丝固定件将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固定到屏蔽壳21的情况相比,无需用于将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固定到屏蔽壳21的固定螺丝,所以有助于受光器13的装配性的提高、受光器13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接着,将安装有2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屏蔽壳21从分别形成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开口端部插入到筒状壳22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以使屏蔽壳21的透光窗60朝向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相同的方向的方式,将屏蔽壳21插入到筒状壳22的内侧。这样的话,2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形成于底板部110的内螺纹孔111通过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开口端部分别露出到筒状壳22的外侧。
接着,将2个端盖25穿过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2个开口端部分别插入到筒状壳22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把持各个把手部121的同时,将密封圈24从外侧嵌合到设置于各个嵌合部120的凹槽129的状态下,将各个嵌合部120从内侧嵌合到筒状壳22。
即,如图17(a)所示,首先,在使第1环状部131以及第2环状部132与凹槽129的内底面垂直地并列的状态下,使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这样的话,残留于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的毛边133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另外,残留于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的毛边134从凹槽129的开口缘突出。接着,从密封圈24的厚度方向Z的一侧(图17(a)中的右侧)按压第2环状部132之中的从凹槽129的开口缘突出的部分。
这样的话,如图17(b)所示,密封圈24以第1环状部131的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部位为支点倾斜。而且,在维持使第1环状部131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状态的同时,使第2环状部132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其结果,密封圈24以第1环状部131以及第2环状部132相对于凹槽129的内底面倾斜的状态并列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1环状部131的内周面之中的与残留有毛边133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因此,密封圈24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无间隙地接触。
接着,如图17(c)所示,使嵌合有密封圈24的嵌合部120穿过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开口端部从筒状壳22的内侧嵌合。这样的话,密封圈24使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从凹槽129的开口缘最突出的面部位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的面部位成为与残留有毛边134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因此,密封圈24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无间隙地接触。
另外,由于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的中心径小于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的中心径,所以密封圈24不容易以第1环状部131的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部位为支点倾斜。另外,在密封圈24中,相比于两环状部131、132与凹槽129的内底面垂直地并列、只有第1环状部131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姿势,两环状部131、132相对于凹槽129的内底面倾斜、两环状部131、132与凹槽129的内底面接触的姿势更稳定。因此,在密封圈24中,在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与残留有毛边134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确实地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从外侧按压筒状壳22的现有的结构相比,筒状壳22容易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所以筒状壳22和2个端盖25容易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然而,即使2个端盖25相对于筒状壳22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相对移动,密封圈24仍能够高信赖性地维持第2环状部132的外周面之中的与残留有毛边134的面部位不同的面部位与筒状壳22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将多个固定螺丝126的轴部穿过多个螺丝插通孔124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分别插入到筒状壳22的内侧。于是,将插入到筒状壳22内侧的多个固定螺丝126的轴部分别螺合到端部固定零件23的多个内螺纹孔111。这样的话,屏蔽壳21经由2个端部固定零件23以及2个端盖25与筒状壳22相连。其结果,多个元件模块20以及元件基板80与屏蔽壳21成为一体地被固定到筒状壳22。而且,保持在各个元件模块20上的多个透镜29、以及安装到元件基板80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5以不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固定到筒状壳22。
然后,将衬套128从端盖25的外侧以将固定螺丝126的头部覆盖的方式嵌合到螺丝插通孔124,该螺丝插通孔124中插入有各个固定螺丝126,从而完成受光器13的组装。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作用。另外,作为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一例的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作用基本相同,所以下面以受光器13的作用为例进行说明。
而且,安装到控制基板70上的CPU74,与安装到控制基板70上的其他安装部件相比,需要纵横较大的安装空间。因此,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作为没有安装CPU74的基板的一例的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短边方向的尺寸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控制基板70的面71的短边方向与光轴方向X一致的状态下,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因此,与控制基板70的面71以与光轴方向X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情况相比,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上的控制基板70的设置空间减少。
另外,为了通过透镜29将形成光轴L的光聚光,需要在受光元件15和透镜29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隔。因此,光轴方向X上的受光器13的尺寸不得不在光学上一定程度地增大。因此,即使将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只要控制基板70的短边方向的尺寸比受光元件15和透镜29之间所需的预定的间隔短,则受光器13在光轴方向X上的设置空间几乎不会因将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而增大。因此,通过将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省空间化。
另外,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LED基板33上的多个LED32相对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在沿着光轴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另外,各个LED32从元件模块20的透镜29侧的第1端面20A突出。而且,各个LED32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朝向宽度方向的两侧以宽广的角度范围R射出光。另外,筒状壳22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筒状壳22整体对从各个LED32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因此,不在筒状壳22上设置缺口等,从各个LED32发出的光以宽广的角度范围R向筒状壳22的外侧射出。而且,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容易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目视确认。因此,无论作业者相对于各个受光器13位于透光面100的宽度方向的哪个方向,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容易被作业者目视确认,从而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LED32相对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于沿着光轴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在筒状壳22以使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配置的情况下,无论是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之中的哪个端部配置于上方,各个LED32均配置于筒状壳2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能够容易地被作业者目视确认,从而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
另外,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之中的、位于通过保持在各个元件模块20上的多个透镜29而被安装在元件基板80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5受光的光的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成为设置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上的凹条101的内底面。即,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之中的位于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在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上比没有形成凹条101的其他面部位凹陷。因此,即使筒状壳22倾斜,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撞击平坦的地面G,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之中的位于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也难以撞击地面G。因此,通过避免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之中的位于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损伤,从而能够抑制构成光轴L的光的散射。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需要将CPU74的安装空间设为纵横较大的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因此,与将控制基板70配置成与光轴L正交的情况相比,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上的控制基板70的设置空间减少。另外,为了通过透镜29将形成光轴L的光聚光,需要在形成光轴L的投光元件14以及受光元件15与透镜29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隔,所以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在光轴方向X上的尺寸原本在光学上某种程度上较大。因此,即使控制基板70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仍能够抑制因此而导致光轴方向X上的投光器12或者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省空间化。
(2)元件基板80配置成与光轴方向X交叉。因此,与元件基板80以及控制基板70彼此沿着光轴方向X横向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光轴方向X上的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的设置空间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光轴方向X上的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增大。因此,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3)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相互交叉。因此,与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不相互交叉的情况相比,由控制基板70以及元件基板80包围的空间的大小较小。因此,通过将相互交叉的控制基板70的端部和元件基板80的端部收纳到屏蔽壳21内的死区空间,从而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另外,从控制基板70的面71突出的CPU74被收纳到元件基板80的与控制基板70交叉的端部从控制基板70突出而形成的屏蔽壳21内的空间。因此,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4)控制基板70呈矩形板状,在控制基板70的长边方向上与凸部73相同的位置安装有CPU74。因此,安装到控制基板70上的安装部件之中的需要较大安装空间的CPU74被安装在控制基板70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具有相对较大尺寸的部分。因此,能够将控制基板70的没有安装CPU74的部分、即在控制基板70的长边方向上成为与凹部72相同的位置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设为比该方向的CPU74的安装空间的尺寸小。即,与CPU74被安装到控制基板70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具有相对较小的尺寸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该部分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减小控制基板7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5)控制基板70配置成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与元件模块20接近。因此,控制基板70的设置空间和元件模块20的设置空间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接近。因此,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的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进一步减小,所以能够实现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6)在屏蔽壳21上,在光轴方向X上相对于位于光轴L上的端面成为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多个贯穿孔66,各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在光轴方向X上分别嵌合到多个贯穿孔66。因此,各个元件模块20的多个轴套部45在光轴方向X上分别嵌合到屏蔽壳21的多个贯穿孔66中,从而能够将各个元件模块20相对于屏蔽壳21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定位。另外,能够将各个元件模块20的位于透光窗60相反侧的部位相对于屏蔽壳21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的一处定位。因此,与将各个元件模块20的透光窗60侧的部位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的两侧的2处相对于屏蔽壳21定位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将各个元件模块20定位到屏蔽壳21上的定位结构的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实现在与光轴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的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设置空间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7)多个元件模块20经由端部固定零件23以及端盖25与屏蔽壳21相连。因此,设置在各个元件模块20上的多个透镜29能够相对于屏蔽壳21相对移动。
(8)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具有分别卡止到形成于屏蔽壳21的多个卡止孔64中的多个卡爪116。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连结到屏蔽壳21。
(9)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具有2个弹性片部115,2个弹性片部115的位于末端的自由端能够以位于基端的固定端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在各个弹性片部115的末端设置有卡爪116。因此,能够确保由弹性片部115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卡爪116的行程量。因此,将端部固定零件23的多个卡爪116分别卡止到形成于屏蔽壳21的多个卡止孔64时,无需为了使卡爪116移位而施加较大的外力,能够将卡爪116简单地卡止到卡止孔64。
(10)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侧安装到屏蔽壳21上。各个弹性片部115从基端侧朝向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与开口端部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从其中途位置向开口端部侧折返,朝向末端侧延伸。因此,与弹性片部115的从基端侧至末端侧的整个区域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侧朝向筒状壳22的内里侧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弹性片部115向筒状壳22的内里侧的进入量。其结果,能够充分确保控制基板70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所以能够充分确保安装部件在控制基板70上的安装空间。
(11)各个端部固定零件23的配置区域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与形成光轴L的投光元件14以及受光元件15的配置区域重叠。因此,能够将投光元件14以及受光元件15配置到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的附近。因此,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上,能够减小没有形成光轴L的区域的大小。
(12)在各个轴套部45的末端面凹设有内螺纹孔46。从屏蔽壳21的外侧插入到各个贯穿孔66的固定螺丝90螺合到从屏蔽壳21的内侧嵌合到贯穿孔66中的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因此,各个固定螺丝90从屏蔽壳21的外侧插通贯穿孔66,在光轴方向X上螺合到元件模块20的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中,从而能够将元件模块20在光轴方向X上紧固到屏蔽壳21上。
(13)在多个元件模块20和屏蔽壳21之间设置有元件基板80,在该元件基板80上安装了形成多个光轴L的多个投光元件14或多个受光元件15。各个轴套部45沿着光轴方向X插通到形成于元件基板80的插通孔85。因此,各个固定螺丝90插通到元件基板80的插通孔85中,在光轴方向X上螺合到元件模块20的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从而能够将元件基板80在光轴方向X上紧固到多个元件模块20和屏蔽壳21之间。
(14)各个轴套部45从屏蔽壳21的内侧插入到贯穿孔66的中途位置。因此,各个固定螺丝90从屏蔽壳21的外侧插通到贯穿孔66,在光轴方向X上螺合到轴套部45的内螺纹孔46时,各个轴套部45通过固定螺丝90而穿过贯穿孔66向屏蔽壳21的外侧移位。因此,例如,即使元件基板80在光轴方向X上的厚度尺寸有误差,也能够将元件基板80在光轴方向X上确实地夹持到元件模块20和屏蔽壳21之间。
(15)在屏蔽壳21的位于透光窗60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凹条65。多个贯穿孔66朝向凹条65的内表面开口。因此,露出到屏蔽壳21外侧的各个固定螺丝90的头部被收纳于凹条65,所以能够抑制各个固定螺丝90的头部从屏蔽壳21的位于透光窗60相反侧的端面突出。
(16)筒状壳22的位于光轴L上的外表面成为形成光轴L的光透过的透光面100。多个LED32相对于透光面10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且透光面100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于在光轴方向X上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在筒状壳22以使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配置的情况下,无论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之中的哪个端部配置于上方,均能够在筒状壳22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多个LED32。另外,各个LED32从透光面100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射出光。因此,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能够从透光面1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容易地目视确认。因此,作业者能够根据各个LED32从透光面10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射出的光,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另外,筒状壳22具有使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透过的透光性。因此,无需在筒状壳22上设置用于使来自各个LED32的光通过的切口等,就能够从各个LED32朝向筒状壳22的外部射出光。
(17)各个LED32从元件模块20的透镜29侧的第1端面20A突出。因此,各个LED32从元件模块20的透镜29侧的第1端面20A以宽广泛的角度范围R射出光。因此,作业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目视确认从各个LED32射出的光,所以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
(18)筒状壳22的位于光轴L上的外表面被设为形成光轴L的光透过的透光面100。在透光面100的位于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上形成有凹条101。因此,透光面100之中的位于光轴L上的面部位100A成为形成光轴L的光透过的面部位。该面部位100A比透光面100的其他面部位凹陷。因此,例如,即使筒状壳22倾斜,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冲撞平坦的地面G,仍能够抑制透光面100之中的使形成光轴L的光透过的面部位100A损伤。
(19)在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和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安装有密封圈24的情况下,在密封圈24中,外周侧的第2环状部132以内周侧的第1环状部131为支点倾动地移位,被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和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夹压。因此,即使在密封圈24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形成了因通过模具成型制造而形成的沿着模具结合面的毛边133、134,这种毛边133、134的部分被夹压,从而能够避免无法确保水密性。
(20)在密封圈24中,第1环状部131具有由穿过第1环状部131的中心且与第1环状部131垂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圆形状的截面,第2环状部132具有由穿过第2环状部132的中心且与第2环状部132垂直的虚拟平面切割的圆形状的截面。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以及第2环状部131的截面以穿过第1环状部131的截面的中心和第2环状部132的截面的中心的直线为基准呈线对称。因此,在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和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安装有密封圈24的情况下,无论外周侧的第2环状部132以内周侧的第1环状部131为支点向哪个方向倾动,由于均处于同样的被夹压状态,所以能够良好地维持水密性。
(21)端盖25通过将嵌合部120从内侧嵌合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而被安装,密封圈24以被夹压的状态夹装在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和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外周面之间。因此,事先在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外周面上安装了环状的密封圈24之后,只要将该端盖25的嵌合部120嵌合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内侧即可,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投光器12以及受光器13的组装作业。另外,与在该组装完成后,将端盖25的嵌合部120从外侧嵌合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情况不同,由于没有在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台阶,所以能够抑制物体从外部碰撞这种台阶的部分而导致端盖25不经意地从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脱落。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如下的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控制基板70的在面71的长边方向上与凹部72相同的位置安装CPU7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不在控制基板70的元件基板80侧的端部、以及、元件基板80的控制基板70侧的端部设置用于使两基板70、80相互交叉的凸部73、83以及凹部72、82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元件基板80也可以沿着光轴方向X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元件基板80可以设置在夹着元件模块20位于控制基板70相反侧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成与元件模块20的沿着光轴方向X的多个端面之中的相互相邻的2个端面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基板70也可以配置成面71相对于光轴L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屏蔽壳21的底壁部62的外表面设置凹条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元件模块20的各个轴套部45也可以插通到贯穿孔66中,直至到达贯穿孔66的向屏蔽壳21外侧的开口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元件基板80也可以将被固定螺丝90的轴部插通的多个插通孔85省略。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固定螺丝90的轴部通到比元件基板80的面81的外缘靠外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上设置多个轴套部45,而在元件模块20的第2端面20B上直接设置多个内螺纹孔4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定成端部固定零件23的配置区域和投光元件14或者受光元件15的配置区域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不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零件23也可以使弹性片部115的从基端至末端的整个区域从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朝向筒状壳22的里面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零件23也可以在弹性片部115的从基端至末端的中间位置设置卡爪1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部固定零件23也可以不设置弹性片部115,而在其外侧面直接设置卡爪1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端部固定零件23,而是通过螺丝固定件将屏蔽壳21直接固定到筒状壳22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LED32也可以设置在比元件模块20的第1端面20A靠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筒状壳22也可以由相对于LED32发出的光具有非透光性的材质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筒状壳22也可以为了将LED32发出的光从筒状壳22以预定的角度范围射出而在LED32的周围设置缺口。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LED32也可以相对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长边方向的从中央位置稍微偏向一侧的位置配置在沿着光轴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另外,多个LED32也可以相对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的宽度方向的从中央位置稍微偏向一侧的位置配置在沿着光轴方向X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替代设置于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上的凹条101,在筒状壳22的长边方向上隔着间隔的多处设置凹部。另外,也可以将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构成为平坦面状,在筒状壳22的透光面100之中的形成光轴L的光所透过的面部位100A与其他面部位成为一个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收纳元件模块20的收纳壳,也可以采用由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不具有屏蔽性能的金属材料、或者、屏蔽性能低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收纳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通过屏蔽部件将各个元件模块20分别覆盖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盖25的嵌合部120也可以从外侧以嵌合的方式安装到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进行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组装作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密封圈24的与周向交叉的面处的截面形状呈非圆形状的第1环状部131和第2环状部132相连的形状。另外,密封圈24只要是在将第1环状部131安装到嵌合部120的凹槽129的情况下,第2环状部132以第1环状部131为支点倾动的构成,与周向交叉的面处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一定是呈线对称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密封圈24的与周向交叉的面处的截面形状上,内周侧的轮廓的曲率半径小于外周侧的轮廓的曲率半径小即可,无需一定是将2个环状部131、132连结的二重环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与周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逐渐扩大的末端扩大的截面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圈24在与周向交叉的面处的截面上,内周的轮廓形状只要是非直线状即可,也可以不一定是圆弧,也可以是例如折弯线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圈24只要是以夹压状态安装于筒状壳22的开口端部和端盖25的嵌合部120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即可,也可以是例如O型圈等,不以内周侧的周缘为支点倾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由一个元件模块20构成多光轴光电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光轴光电传感器也可以用于光幕以外的用途。
接着,下面叙述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他例掌握的技术思想。
(A)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其形成多个光轴,具有:
多个光学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光轴上;
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光学部件保持;以及
收纳壳,将所述保持部件收纳,
在所述收纳壳的位于所述多个光轴上的端面设置有使形成所述多个光轴的光透过的透光部,
在所述保持部件上,在所述多个光轴方向的位于所述透光部相反侧的端面上设置有凸部,
在所述收纳壳上,在所述光轴方向的位于所述透光部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贯穿孔,所述凸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嵌合到该贯穿孔。
根据上述构成,保持部件的凸部沿着光轴方向嵌合到收纳壳的贯穿孔,从而能够将保持部件相对于收纳壳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定位。另外,能够将保持部件的位于透光部相反侧的部位相对于收纳壳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处定位。因此,与将保持部件的位于透光部侧的部位以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的两处相对于收纳壳定位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将保持部件定位到收纳壳上的定位结构的在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设置空间。因此,能够实现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设置空间的省空间化。
(B)根据上述技术思想(A)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在所述凸部的末端面凹设有内螺纹孔,从所述收纳壳的外侧插入到所述贯穿孔的固定螺丝被螺合到从所述收纳壳的内侧插入到所述贯穿孔的所述凸部的所述内螺纹孔。
根据上述构成,固定螺丝从收纳壳的外侧穿过贯穿孔沿着光轴方向螺合到保持部件的凸部的内螺纹孔,从而能够将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紧固到收纳壳上。
(C)根据上述技术思想(B)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在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收纳壳之间设置有元件基板,在该元件基板上安装了形成所述光轴的光电元件,所述凸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插通到形成于所述元件基板的插通孔。
根据上述构成,固定螺丝穿过元件基板的插通孔沿着光轴方向螺合到保持部件的凸部的内螺纹孔,从而能够将元件基板夹持在保持部件和壳之间。
(D)根据上述技术思想(B)或(C)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凸部从所述收纳壳的内侧插入到所述贯穿孔的中途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固定螺丝从收纳壳的外侧穿过贯穿孔沿着光轴方向螺合到保持部件的凸部的内螺纹孔时,保持部件的凸部因固定螺丝而穿过贯穿孔向收纳壳的外侧移位。因此,例如,即使元件基板在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尺寸有误差,也能够将元件基板沿着光轴方向确实地紧固到保持部件和收纳壳之间。
(E)根据上述技术思想(A)~(D)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在所述收纳壳的位于所述透光部相反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凹部,所述贯穿孔向所述凹部的内表面开口。
根据上述构成,向收纳壳的外侧露出的固定螺丝的头部收纳到凹部,所以能够抑制固定螺丝的头部从收纳壳的位于透光部相反侧的端面突出。
(F)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形成多个光轴,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光学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光轴上;
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光学部件保持;以及
收纳壳,将所述保持部件收纳并固定;
呈细长筒状的筒状壳,将所述收纳壳收纳并具有透光性;
封固部件,将形成在所述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开口端部封固;以及
安装部件,将所述封固部件安装到所述收纳壳。
根据上述构成,保持光学部件的保持部件经由收纳壳、安装部件、以及封固部件连接到筒状壳,所以能够抑制光学部件相对于筒状壳进行相对移动。
(G)根据上述技术思想(F)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卡爪,该卡爪卡止到形成于所述收纳壳的卡止孔。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操作将安装部件连接到收纳壳。
(H)根据上述技术思想(G)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的位于末端侧的自由端能够以位于基端侧的固定端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在所述弹性片部的末端侧设置有所述卡爪。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充分确保基于弹性片部的弹性变形的卡爪的行程量。因此,在将安装部件的卡爪卡止到形成于收纳壳的卡止孔时,无需为了使卡爪移位而需要较大的外力,能够简便地将卡爪卡止到卡止孔中。
(I)根据上述技术思想(H)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安装部件从所述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开口端部侧安装到所述收纳壳,所述弹性片部从基端侧朝向所述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与所述开口端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且从其中途位置向所述开口端部侧折返,朝向末端侧延伸。
通常,为了不让安装部件干扰到控制基板,也可以采用安装部件和控制基板在筒状壳的长边方向上不重叠的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构成,与弹性片部的从基端侧至末端侧的整个区域从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侧朝向筒状壳的内里侧延伸的情况相比,弹性片部向筒状壳的内里侧的的进入量减少。因此,能够确保控制基板在筒状壳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较大,所以能够确保在控制基板上的安装部件的安装空间。
(J)根据上述技术思想(F)~(I)之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安装部件的配置区域在所述筒状壳的长边方向上与形成所述光轴的光电元件的配置区域重合。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将光电元件配置到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开口端部的附近。因此,能够减小在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上没有形成光轴的区域的大小。
(K)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形成多个光轴,具备:
多个光学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光轴上;
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光学部件保持;
LED基板,设置在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光学部件侧的端面,安装有显示元件;以及
呈细长筒状的筒状壳,将所述保持部件收纳并具有透光性,
所述筒状壳的位于所述多个光轴上的外表面被设为形成所述多个光轴的光透过的透光面,
所述显示元件相对于所述透光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且所述透光面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在沿着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根据上述构成,在筒状壳以使长边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垂直配置的情况下,无论筒状壳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之中的哪个端部配置于上方,均能够在筒状壳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配置显示元件。另外,显示元件从透光面的与长边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射出光。因此,从显示元件射出的光能够从透光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容易地目视确认。因此,作业者能够根据显示元件从透光面的长边方向的中央位置射出的光,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另外,筒状壳具有将从显示元件射出的光透过的透光性。因此,不在筒状壳上设置用于使来自显示元件的光通过的缺口等,也能够从显示元件向筒状壳的外部射出光。
(L)根据上述技术思想(K)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所述显示元件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光学部件侧的端面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显示元件从保持部件的光学部件侧的端面向宽广的角度范围射出光。因此,作业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目视确认到从显示元件射出的光,所以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光轴调整的作业。
(M)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形成多个光轴,具备:
多个光学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光轴上;
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光学部件保持;以及
筒状壳,将所述保持部件收纳,具有透光性,
所述筒状壳的位于所述光轴上的外表面被设为形成所述光轴的光透过的透光面,
在所述透光面的位于所述多个光轴上的面部位形成有凹部。
根据上述构成,透光面之中的位于光轴上的面部位成为形成光轴的光透过的面部位,该面部位比透光面的其他面部位凹陷。因此,例如,即使筒状壳倾斜,筒状壳的透光面撞击平坦的地面或壁面,也能够抑制透光面之中的形成光轴的光透过的面部位损伤。
(N)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具备:
形成为筒状的透明的筒状壳;
光学单元,插入到所述筒状壳内,在与所述筒状壳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多个光轴;
封固部件,具有有底筒状的嵌合部,为了将插入有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封固而安装到所述开口端部上,在该安装状态下,该嵌合部的周面隔着间隙与所述开口端部的周面对置;以及
具有弹性的环状的密封部件,以夹压状态安装在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和所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相互对置的2个周面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事先将环状的密封部件安装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外周面上之后,将该封固部件的嵌合部嵌合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的内侧即可,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多光轴光电传感器的组装作业。

Claims (5)

1.一种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具备:透明的筒状壳,其包含具有第1周面的开口端部;
光学单元,其被插入于所述筒状壳,具有沿着与所述筒状壳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多个光轴;
封固部件,其被安装于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上,并封固所述开口端部,所述封固部件包含有底筒状的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具有在安装状态下隔着间隙与所述开口端部的第1周面对置的第2周面;以及
环状的密封部件,其被夹装在所述筒状壳的开口端部的所述第1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第2周面之间,并具有弹性,
所述密封部件包含第1环状部和被连结在所述第1环状部的外周上的第2环状部,
所述第1环状部包含具有非直线状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部,
所述第2环状部具有比第1环状部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
所述密封部件以所述第2环状部相对于所述第1环状部进行了相对位移的状态被所述相互对置的第1周面及第2周面夹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1环状部及所述第2环状部分别具有圆形状的截面,
所述第1环状部的截面及第2环状部的截面以通过第1环状部的截面中心和第2环状部的截面中心的直线为基准成线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其中,
所述筒状壳的所述开口端部的所述第1周面为内周面,
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第2周面为外周面,
所述封固部件以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隔着间隙与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对置的方式被嵌合到所述开口端部,
所述密封部件被所述筒状的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夹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其中,
所述封固部件的嵌合部的内周面具有沿着周向设置的凹部,
所述密封部件在被嵌入于所述开口端部的所述内周面的凹部的状态下,被所述开口端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封固部件的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夹压。
5.一种密封部件,其具有弹性,形成为环状,具备:
第1环状部;以及
被连结于所述第1环状部的外周上的第2环状部,
所述第1环状部包含具有非直线状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部,
第2环状部具有比所述第1环状部的截面积大的截面积。
CN201320571325.6U 2012-12-27 2013-09-13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709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5979A JP6109563B2 (ja) 2012-12-27 2012-12-27 多光軸光電センサ
JP2012-285979 2012-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67096U true CN203467096U (zh) 2014-03-05

Family

ID=5017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7132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67096U (zh) 2012-12-27 2013-09-13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09563B2 (zh)
KR (1) KR101799657B1 (zh)
CN (1) CN203467096U (zh)
WO (1) WO20141034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96056A1 (en) * 2017-12-22 2019-06-27 Omron Corporation Multi-optical axis photoelectric senso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5544B2 (ja) * 2015-03-31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 デバイスSunx株式会社 多光軸光電センサ
KR20210111498A (ko) * 2020-03-03 2021-09-13 주식회사 오토닉스 센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5522B2 (ja) * 2002-11-28 2009-12-02 Nok株式会社 蟻溝用シールリング
JP4721886B2 (ja) * 2005-12-06 2011-07-1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Sunx株式会社 多光軸光電センサ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196056A1 (en) * 2017-12-22 2019-06-27 Omron Corporation Multi-optical axis photoelectric sensor
CN109959972A (zh) * 2017-12-22 2019-07-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
TWI688747B (zh) * 2017-12-22 2020-03-21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多光軸光電感測器
US10739493B2 (en) 2017-12-22 2020-08-11 Omron Corporation Multi-optical axis photoelectric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7456A (ja) 2014-07-07
JP6109563B2 (ja) 2017-04-05
KR101799657B1 (ko) 2017-11-20
WO2014103444A1 (ja) 2014-07-03
KR20150059763A (ko) 2015-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44585B1 (ko) 렌즈 모듈
JP5527859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EP2933670A1 (en) Lens modul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3467096U (zh) 多光轴光电传感器及密封部件
US995829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waterproof structure
EP3035099B1 (en) Imaging module, stereo camera for vehicle, and light shielding member for imaging module
CN103676032A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和光学通信系统
CN105659145A (zh) 显示装置
US20180024309A1 (en) Shade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Same
EP3640695A1 (en) Multi-group lens,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KR102561939B1 (ko) 렌즈 배럴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렌즈 모듈
TW201428376A (zh) 鏡頭模組
KR20200019547A (ko) 렌즈 조립체
CN218158474U (zh) 透镜模块以及相机模块
US9519112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KR101444622B1 (ko) 렌즈 모듈
KR100723217B1 (ko) 렌즈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된 카메라 모듈
US20180011280A1 (en) Lens Array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ame
KR20080063593A (ko) 카메라모듈의 렌즈조립체
KR20160065492A (ko) 카메라 모듈
US9039292B1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KR101745203B1 (ko) 글라스 센서 장치용 장착 구조체
JP5553919B2 (ja) 光電装置
US10895700B2 (en) Optical sub-assembly module and cap thereof
JP2014127455A (ja) 多光軸光電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