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77717U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77717U
CN203877717U CN201320834642.2U CN201320834642U CN203877717U CN 203877717 U CN203877717 U CN 203877717U CN 201320834642 U CN201320834642 U CN 201320834642U CN 203877717 U CN203877717 U CN 203877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board
impact absorption
absorption portion
machine frame
passenger convey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3464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秀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77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777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减轻乘客跌倒时的碰撞,不使乘客由于地毯或垫子等乘降口覆盖物打卷而被绊倒,而且不会有损乘降板表面的美观,并能够发挥乘降板表面的防滑效果的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客输送机在放置有乘降板(2)的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配置有由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10),当乘客在乘降板(2)上跌倒时,通过碰撞吸收部(10)发生变形而减轻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优先权基础申请等关联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3-187732号(申请日:2013年9月10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参照该申请,并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乘客输送机、例如自动扶梯被安装架设在建筑物的下层和上层之间,乘客通过自动扶梯的上下端部的乘降口上下自动扶梯。乘降口的地板部上铺设着乘客在进入乘降口时踩踏的金属制的乘降板。对于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移动的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的乘降口上铺设的乘降板,考虑使其提高安全性。
以往,作为提高乘客输送机的乘降口部分的安全性的方法,已知有将地毯或垫子等乘降口覆盖物覆盖在乘降口的乘降板表面的构成,考虑根据该构成,使乘客跌倒时与金属表面发生碰撞得以缓和。
在所述以往那样的用乘降口覆盖物覆盖乘降板表面的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当该乘降口覆盖物打卷,会有乘客因此而脚被勾住并摔倒的可能。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关于乘降板的表面,为了起到使人感到美观的效果和防滑的效果,一般施加有几何学的凹凸花纹,如果乘降口覆盖物覆盖了乘降板的表面,就会有损乘降板本来的美观,又不能起到防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减轻乘客跌倒时的碰撞,不使乘客由于地毯和垫子等乘降口覆盖物打卷而被绊倒,而且不会有损乘降板表面的美观,并能够发挥乘降板表面的防滑效果的乘降板的乘客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包括:机械室,其形成于乘客输送机的乘降口的地板下部;乘降板,其与建筑物的地板面相邻地配置于所述乘降口的地板面,使所述机械室闭塞并且拆卸自如;乘降板支撑部,其配设于所述乘降板的背面;以及机框,其作为通过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来对所述乘降板进行支撑的所述乘客输送机的机框;其中,在所述乘降板或者所述乘降板与所述机框之间的任何一方或者两方具备使所述乘降板相对于所述机框而言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所述碰撞吸收部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或者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弹簧材料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具有缓冲性的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或螺旋弹簧、板簧等的弹簧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会在乘客跌倒时由于碰撞而变形。通过该碰撞吸收部的变形而减轻乘客跌倒时的碰撞,因而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在所述乘降板或者所述乘降板和所述机框架之间的任何一方或两方具备碰撞吸收部,从而不需要通过乘降口覆盖物等来覆盖乘降板,所以乘降板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维持美观,另外,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得以发挥,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做出贡献。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所述碰撞吸收部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3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2中,所述碰撞吸收部由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弹簧材料构成。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4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3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碰撞吸收部设置于与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接触的所述机框的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5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3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碰撞吸收部设置于与所述机框接触的所述乘降板支撑部的底面。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6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3的任何一项中,所述乘降板具备表面金属板和背面框架,所述碰撞吸收部介于表面金属板和背面框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7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2中,所述乘降板在其表面构成有所述碰撞吸收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8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3的任何一项中,所述乘降板支撑部的整体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9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2中,所述乘降板的整体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10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或2中,所述乘降板和所述乘降板支撑部的整体被一体化而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实施方式11的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所述乘降板构成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组成的碰撞吸收部;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构成由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弹簧材料组成的碰撞吸收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涉及的自动扶梯的局部省略图。
【图2】是从侧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涉及的自动扶梯为的局部省略图。
【图3】是示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涉及的自动扶梯的乘降板进行支撑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涉及的自动扶梯的一部分的乘降板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图4中示出的乘降板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A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将乘降板安装在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B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9】是示出了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将要把乘降板放置于机框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图,是示出了在将要把乘降板安装于机框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6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7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8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9的图,是示出了在将乘降板安装在了机框上时的乘降板和机框的安装结构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9表示的是实施例1,图10和图11表示的是实施例2,图12表示的是实施例3,图13表示的是实施例4,图14表示的是实施例5,图15表示的是实施例6,图16表示的是实施例7,图17表示的是实施例8,图18表示的是实施例9。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代表乘客输送机的自动扶梯1具备循环移动的环状连结的多个梯级3,朝向梯级3的乘降口上配置有作为机械室的开关板的乘降板2。该乘降板2由分割成多个的板构成,如图3所示,在朝向梯级侧的左右两端上设置的机框4上,从梯级一侧朝向乘梯处一侧并排设置并被螺栓固定。图4示出了接近梯级3一侧的乘降板2。机框4由在作为与建筑物的分隔的垂直面板4a和垂直面板4a上安装的呈L字形的L字面板4b构成。另外,构成该乘降板2的顶板2a的表面上施加有兼备乘客防滑和外观设计性的几何学的蚀刻花纹。所述乘降板2的顶板2a通常由厚度为1~2mm左右的钢板冲压而制成,在乘降板顶板2a的下表面上,如图5和如图6所示,配置有断面为“コ”型的乘降板支撑部5,机框4通过该乘降板支撑部5的底面放置于所述L字面板4b的上表面而对乘降板2进行支撑。
然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L字面板4b的上表面配置有碰撞吸收部10。该碰撞吸收部10是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具有缓冲性的细长的板,通过贴附于所述L字面板4b的上表面而配置。因此,如果将乘降板2放置于机框4,则如图7~9所示,乘降板2上的乘降板支撑部5的底面就会放置于贴附在机框4的L字面板4b的上表面的碰撞吸收部10上。箭头符号a指示的是将乘降板2放置于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的方向。
这样,在本实例的自动扶梯1中,由于在放置乘降板2的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配置有由橡胶和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10,从而即使在乘降板2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2施加碰撞,构成L字面板4b上配置的碰撞吸收部10的橡胶和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碰撞,所以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通过在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配置碰撞吸收部10,不需要在乘降板2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对实施例1中的碰撞吸收部10的配置进行了变更的例子。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不像实施例1那样将碰撞吸收部10贴附在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而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コ”字型的乘降板支撑部5的底面上贴附有碰撞吸收部20,该碰撞吸收部20是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的软质材料构成的具有缓冲性的细长的板。箭头符号b指示的是将乘降板2放置于机框4的L字面板4b上的方向。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在乘客板2的下表面设置的“コ”字型的乘降板支撑部5的底面上配置有碰撞吸收部20,从而即使在乘降板2上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2施加碰撞,构成L字面板4b上配置的碰撞吸收部20的橡胶和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碰撞,所以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在乘客板2的下表面设置的“コ”字型的乘降板支撑部5的底面配置有碰撞吸收部20,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2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所以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乘降板30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2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不像实施例1、2那样将碰撞吸收部10、20设置在乘降板2和机框4之间,而是如图12所示,在乘降板30自身设置了碰撞吸收部31。
本实施例中的乘降板30具备表面金属板30a和背面框架30b,构成为将碰撞吸收部31夹入到表面金属板30a和背面框架30b之间。该碰撞吸收部31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的软质材料构成并具有缓冲性。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在乘客板30的表面金属板30a和背面框架30b之间夹入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31的结构,从而即使在乘降板30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30施加碰撞,构成夹入到乘降板30的碰撞吸收部31的橡胶或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了碰撞,所以乘降板30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在乘客板30的表面金属板30a和背面框架30b之间夹入碰撞吸收部31的结构,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30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30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另外,关于碰撞吸收部31,既可以采用螺旋弹簧和板簧等的弹簧材料而使其具有缓冲性,也可以并用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与弹簧材料而构成。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乘降板40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2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不像实施例1、2那样将碰撞吸收部10、20设置在乘降板2和机框4之间,而是如图13所示,在乘降板40自身设置了碰撞吸收部41。
关于本实施例中的乘降板40,背面框架40a的上表面设置有构成乘降板40的表面的碰撞吸收部41。该碰撞吸收部41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的软质材料构成并具有缓冲性。当然,优选为在碰撞吸收部分41的表面上形成有几何学的凹凸花纹。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乘降板40的背面框架40a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构成乘降板40的表面的碰撞吸收部41,从而即使在乘降板40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40施加碰撞,构成乘降板40的上表面的碰撞吸收部41的橡胶和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碰撞,所以乘降板40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乘降板4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构成乘降板40的表面的碰撞吸收部41,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40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40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使用背面框架40a,而采用通过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来形成整个乘客板而得到的碰撞吸收部。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乘降板支撑部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支撑板部5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的构成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50由橡胶或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并具有缓冲性,如图14所示,将乘降板支撑部自身作为碰撞吸收部50而贴附于乘降板2的下表面。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上,由于将由橡胶、弹性体等的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5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即使在乘降板2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2施加碰撞,构成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50的橡胶和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碰撞,所以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将由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5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因而不需要在乘降板2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另外,关于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50,也可以构成为不贴附于乘降板2上,而是贴附于L字面板4b的上表面。
【实施例6】
在实施例6中,乘降板支撑部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支撑板部5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5中的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50进行变形的例子,本实施例中的构成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60由螺旋弹簧构成并具有缓冲性。
即,如图15所示,将乘降板支撑部自身作为由螺旋弹簧组成的碰撞吸收部60而安装在乘降板2的下表面。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将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6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即使在乘降板2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2施加碰撞,构成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60的螺旋弹簧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了碰撞,所以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将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6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2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关于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60,也可以被构成不安装于乘降板2上,而安装于L字面板4b的上表面。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中,乘降板支撑部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支撑板部5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6中的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60进行变形的例子,本实施例中的构成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70由具有缓冲性的板簧构成。
即,如图16所示,将乘降板支撑部自身作为由板簧组成的碰撞吸收部70而安装在乘降板2的下表面。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将由板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7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即使在乘降板2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2施加碰撞,构成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70的板簧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了碰撞,所以乘降板2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将由板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70作为乘降板支撑部,因而不需要在乘降板2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2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关于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70,也可以构成为不安装于乘降板2上,而安装于L字面板4b的上表面。
【实施例8】
在实施例8中,乘降板和乘降板支撑部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2、乘降板支撑板部5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将乘降板80a和乘降板支撑部80b通过橡胶、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软质材料一体形成并作为碰撞吸收部80。当然,优选为在碰撞吸收部80中的乘降板80a的表面上形成有几何学的凹凸花纹。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上,由于将乘降板80a和乘降板支撑部80b通过橡胶、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软质材料一体形成并作为碰撞吸收部80,从而即使在乘降板80a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80a施加碰撞,由于构成乘降板80a和乘降板支撑部80b的碰撞吸收部80是橡胶和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软质材料,所以会由于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了碰撞,因而乘降板80a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将由橡胶、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软质材料构成的乘降板80a和乘降板支撑部80b作为碰撞吸收部80,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80a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80a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中,乘降板和乘降板支撑部自身具有缓冲性。另外,除了实施例1中的乘降板2、乘降板支撑板部5和碰撞吸收部10以外,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一样,所以其说明援用实施例1。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乘降板90具备表面金属板90a和背面框架90b,被构成为在表面金属板90a和背面框架90b之间夹入碰撞吸收部91。该碰撞吸收部91由橡胶、者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并具有缓冲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乘降板支撑部是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92。即,将乘降板支撑部自身作为由螺旋弹簧组成的碰撞吸收部92而安装于乘降板90中的背面框架90b的下表面。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自动扶梯中,由于是在表面金属板90a和背面框架90b之间夹入由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构成的碰撞吸收部91的构成,并且,将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92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即使在乘降板90上有乘客跌倒等而对乘降板90施加碰撞,由于乘降板90中夹入的构成碰撞吸收部91的橡胶、弹性体等具有缓冲性的软质材料会因为该碰撞而变形,并且构成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92的螺旋弹簧也会因为该碰撞而变形,通过该变形吸收了碰撞,因而乘降板90对乘客的碰撞减轻,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是在乘降板90的表面金属板90a和背面框架90b之间夹入碰撞吸收部91的构成,并且,将由螺旋弹簧构成的碰撞吸收部92作为乘降板支撑部,从而不需要在乘降板90的表面上覆盖乘降口覆盖物等,所以乘降板90的表面上形成的几何学的凹凸花纹露出来,因而能够保持美观,另外,由于能够发挥基于几何学的凹凸花纹的防滑效果,因而能够对安全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另外,关于乘降板90的碰撞吸收部91,可以使用螺旋弹簧、板簧等弹簧材料而使其具有缓冲性,也可以是并用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与弹簧材料的构成。另外,既可以采用实施例4中说明了的乘降板40来代替本实施例的乘降板90,也可以是由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来构成了整个乘降板。进一步地,关于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92,也可以构成为不安装于乘降板90,而安装于L字面板4b的上表面。另外,也可以采用实施例5中说明了的由橡胶、弹性体等软质材料组成的碰撞吸收部50或实施例7中说明了的由板簧组成的碰撞吸收部70,来代替本实施例的作为乘降板支撑部的碰撞吸收部92。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以自动扶梯作为乘客输送机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移动的人行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范例而提出,并不意在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超出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范围和主旨中,同样地也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以及与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械室,其形成于乘客输送机的乘降口的地板下部; 
乘降板,其与建筑物的地板面相邻地配置于所述乘降口的地板面,使所述机械室闭塞并且拆卸自如; 
乘降板支撑部,其配设于所述乘降板的背面;以及 
所述乘客输送机的机框,其通过所述乘降板支撑部对所述乘降板进行支撑, 
在所述乘降板具备使所述乘降板相对于所述机框而言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或者 
在所述乘降板与所述机框之间具备使所述乘降板相对于所述机框而言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或者 
在所述乘降板具备使所述乘降板相对于所述机框而言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并且,在所述乘降板与所述机框之间也具备使所述乘降板相对于所述机框而言具有缓冲性的碰撞吸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部由软质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部由弹簧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部设置于与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接触的所述机框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吸收部设置于与所述机框接触的所述乘降板支撑部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具备表面金属板和背面框架, 
所述碰撞吸收部介于表面金属板和背面框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在其表面构成有所述碰撞吸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整体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整体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和所述乘降板支撑部的整体被一体化而构成所述碰撞吸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降板构成由软质材料组成的碰撞吸收部, 
所述乘降板支撑部构成由弹簧材料组成的碰撞吸收部。 
CN201320834642.2U 2013-09-10 2013-12-17 乘客输送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771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7732A JP5730366B2 (ja) 2013-09-10 2013-09-10 乗客コンベア
JP2013-187732 2013-09-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77717U true CN203877717U (zh) 2014-10-15

Family

ID=5167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34642.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77717U (zh) 2013-09-10 2013-12-17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30366B2 (zh)
CN (1) CN2038777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8801A (zh) * 2015-12-17 2018-10-2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人员运送设备的地板盖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5270U (ja) * 1981-09-21 1983-03-26 株式会社東芝 エスカレ−タまたは動く歩道の乗降口
JPS61162484A (ja) * 1985-01-09 1986-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床装置
JPH0240061Y2 (zh) * 1985-07-08 1990-10-25
JPH0313508Y2 (zh) * 1986-03-18 1991-03-27
JP2006176258A (ja) * 2004-12-21 2006-07-0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自動運転方式マンコンベア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8801A (zh) * 2015-12-17 2018-10-2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人员运送设备的地板盖件
CN108698801B (zh) * 2015-12-17 2020-03-06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人员运送设备的地板盖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54735A (ja) 2015-03-23
JP5730366B2 (ja)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51319U (zh) 一种限高杆
CN203877717U (zh) 乘客输送机
CN203639762U (zh) 一种铁路轨下垫板
US7444783B1 (en) Rodent entrance blocking device and method
CN206938794U (zh) 一种图书专用静音运输小车
CN106512417A (zh) 一种轨道车用轨道自适应清理架
CN203306900U (zh) 乘客输送机
CN100999217A (zh) 列车安全踏板
CN207957466U (zh) 一种双层减震式安全电梯
CN210446214U (zh) 架层以及酒架
CN207986438U (zh) 一种新型电梯缓冲装置
CN215165848U (zh) 一种低噪音井盖
CN104947552A (zh) 复合结构重载弹性垫板及其设计方法
CN206691061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保险杠
CN109235912B (zh) 一种建筑物边柱防护平台
JP3035583U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の緩衝装置
CN215752992U (zh)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
CN206940209U (zh) 一种购物电梯框架外部保护装置
CN217382201U (zh) 一种用于巡检机器人的行走装置及巡检机器人
CN210139969U (zh) 一种农业撒药用无人机
CN204416861U (zh) 用于电梯的防震消声轿底板
CN220521075U (zh) 一种建筑设计用桥梁基座防护装置
CN203740838U (zh) 乘客输送机
CN221052280U (zh) 降噪路基箱
JPS5830237B2 (ja) マンコンベアの欄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