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饰件焊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饰件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塑料制品来说,其成型模具的型芯大小或型芯形状已无法满足现市场对于塑料制品的要求。需要通过焊接工艺将多个塑料制品焊接在一起,从而增大整体制品的体积大小,或是组成所需立体形状,以满足使用要求。
传统的塑料制品焊接工艺,即将塑料制品摆放在工作台上,使焊接面朝上,外观面与工作台接触,通过焊接器从上至下在塑料制品的焊接面进行焊接。上述传统工艺,塑料制品的外观面直接与工作台接触,一方面,易因操作不当导致外观面划伤或磨损,对塑料制品的外观造成影响,外观质量下降;严重时会导致产品报废,降低良品率;另一方面,塑料制品外观面朝下焊接面朝上的放置方式,使得在整个的焊接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观测到塑料制品外观面的实际情况,摆放是否发生偏移,塑料制品在焊接过程中是否发生移动导致焊接偏差,外观面是否发生划伤或磨损等,都无法观测,也就无法做到及时调整或及时控制,只有至焊接结束后才可对塑料制品进行检测,焊接过程不可控,降低了焊接合格率和焊接精度,导致焊料不必要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焊接件外观质量的内饰件焊接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内饰件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支撑板焊头;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焊头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下方;所述支撑板设置有允许内饰件的待焊部件插入的通孔;所述焊头移动后可插入所述通孔内,焊接所述内饰件的待焊部件。
优选地是,所述焊头设置于焊头固定板上;所述焊头固定板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下方。
优选地是,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焊头固定板移动。
优选地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一活塞杆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安装于第一气缸固定板上;所述第一气缸固定板通过第一导向柱与支撑板连接;所述焊头固定板套装在所述第一导向柱上,并可沿第一导向柱移动地设置。
优选地是,所述焊头为热熔焊头。
优选地是,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
优选地是,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压板升降。
优选地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通过第二气缸固定板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气缸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导向柱;所述压板套装在所述第二导向柱上,并可沿所述第二导向柱移动地设置;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二活塞杆与所述压板连接。
优选地是,所述压板设置有与内饰件形状相适应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设有弹性层。
优选地是,还包括接近开关,所述压板靠近所述接近开关时,所述接近开关发出电信号。
优选地是,还包括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接近开关发出电信号时,所述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饰件焊接装置,提供支撑板,将内饰件的外观面向上、焊接面向下地摆放在支撑板的上表面。焊头从支撑板的下方插入通孔与待焊接工件的背面接触后,进行焊接,避免外观面直接与工作台接触,防止其划伤或磨损,提高了待焊接工件外观面的质量,提高了工件品质。焊接过程中,工人可观察内饰件的外观面,方便确定外观面是否会因焊接过度而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饰件焊接装置,将待焊接工件外观面向上、焊接面向下的摆放方式,方便工作人员在焊接过程中对焊接件的外观面进行实时监控,若待焊接工件之间发生偏移、或外观面意外划伤或损坏,可及时停止焊接,并对上述问题进行补救,提高了焊接精准度和产品品质,避免在待焊接工件对位不准或存在外观面缺陷的情况下继续焊接,从而避免焊料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饰件焊接装置,通过增设压板将待焊接工件压紧在支撑板上,避免焊接件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移动而产生偏差,提高了焊接稳定性和焊接精准度。因压板上设有与焊接件形状相适应的凹槽,可使待焊接工件在压紧过程中保持原有形状,凹槽内还设有弹性层,在压板与待焊接工件刚接触时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避免待焊接工件发生变形。为不影响工作人员观察焊接件,压板和弹性层均采用透明材料制得。
压板及焊接器均可相对与支撑板移动,焊接结束后,压板及焊接器移动并脱离工件,方便工件的取出。同时采用驱动装置为压板及焊接器的移动提供驱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2所示,内饰件焊接装置,包括机架1、支撑板2和多个焊头31。支撑板2水平设置在机架1上。支撑板2上设置有通孔22。
焊头31为热熔焊头。多个平行设置的焊头31安装于焊头固定板32上。每个焊头31与支撑板2上的一个通孔22位置相对。焊头31上升过程中,可插入通孔22内。
支撑板2的下表面23上设有四个第一导向柱24。第一气缸51安装于第一气缸固定板52上。第一气缸固定板52通过四个第一导向柱24与支撑板2连接。焊头固定板32套装在第一导向柱24上,并可沿第一导向柱24移动地设置。第一气缸51的第一活塞杆56与焊头固定板32连接。第一气缸51通过第一活塞杆56驱动焊头固定板32升降。
内饰件焊接装置还包括压板6,压板6设有与待焊接工件4的形状相适应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凹槽的内壁设有弹性层(图中未示出),压板6和弹性层为透明材料制得。支撑板2的上表面21上设有四个第二导向柱25,第二导向柱25竖直设置在上表面21的四个顶角处。压板6穿过第二导向柱25且可沿第二导向柱25相对于支撑板2做升降运动。内饰件焊接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即第二气缸53,第二气缸53通过第二气缸固定板54固定设置支架1上。第二气缸53的第二活塞杆57与压板6连接,用于驱动压板6做升降运动。压板6下降并靠近支撑板2,凹槽的内壁与待焊接工件4的外观面41接触,通过弹性层缓冲压力,使待焊接工件4别压紧在支撑板2的上表面,且无形变,弹性层同时可避免待焊接工件4的外观面41划伤,起到保护作用;压板6上升并远离支撑板2,使待焊接工件4从压板6的凹槽内脱离。
焊头固定板32和压板6的移动均通过驱动装置提供驱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内饰件焊接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内饰件焊接装置还包括接近开关9,设置在机架1上。当异物进入光栅保护器9的保护范围,如进入压板6与支撑板2之间,光栅保护器9控制压板停止移动,并向设置在机架1上的报警装置10发送电子信号,报警装置10随即发出光报警信号和声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饰件焊接装置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初始状态,压板6位于如图2所示的位置;将待焊接工件4放置在支撑板2的上表面21,使待焊接工件4的焊接面朝下放置。开启第二气缸53,通过第二气缸53驱动压板6沿第二导向柱25下降并慢慢靠近支撑板2的上表面,使凹槽的内壁与待焊接工件4的外观面41接触,将焊接件4压紧在支撑板2上。然后开启第一气缸51,第一气缸51驱动焊头固定板32沿第一导向柱24上升并靠近支撑板2的下表面,使焊头31插入通孔22内并与待焊接工件4的焊接面接触,进行焊接。焊接完成后,焊头固定板32和压板6分别通过第一气缸51和第二气缸53驱动,远离支撑板2地移动,使焊头31脱离通孔22,凹槽内壁脱离待焊接工件4,将待焊接工件4从支撑板2上取下。至此一轮焊接工艺结束,可进行下一轮焊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下、水平、竖直,均以图2为参考,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使用的相对概念。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