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62886U -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862886U
CN203862886U CN201420307005.4U CN201420307005U CN203862886U CN 203862886 U CN203862886 U CN 203862886U CN 201420307005 U CN201420307005 U CN 201420307005U CN 203862886 U CN203862886 U CN 2038628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direction
material pressing
pressing core
di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30700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文军
刘春雨
阮林凡
何鹏申
黄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42030700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8628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8628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86288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前者包括侧向压料芯,向侧向压料芯施加侧向压料力的施力结构,及使侧向压料芯复位至起始位的弹性复位结构,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正向压料芯滑动配合连接,施力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施力单体,施力单体包括形成于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上模座之间的一对导滑定位面,一对导滑定位面的设置位置使得上模座在下行过程中通过一对导滑定位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侧向压料芯滑动并定位至侧向压料位。实用新型侧向压料机构的结构可以有效利用冲压模具的有限空间,进而使得冲压模具具有结构紧凑和设计成本低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冲压模具领域,尤其涉及冲压模具中的侧向压料机构及设置有该种侧向压料机构的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中,对于板料在翻边整形位置上方具有较大坡度的生产工况,例如汽车侧围,仅通过安装在上模座上的正向压料芯压料将无法提供充足的压料力,进而无法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这就通常需要增加侧向压料机构进行侧向压料,该侧向压料机构基本包括侧向压料芯,用于限定侧向压料芯的压料方向的导向结构,用于限定侧向压料芯的运动行程的行程限位结构,及用于为侧向压料芯提供侧向压料力的弹性元件等,该侧向压料机构均是安装在对应的工作斜楔滑块上,为了能够在工作斜楔滑块上设置该侧向压料机构,就需要在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中为设置该侧向压料机构提供足够的空间,这将直接导致模具设计和制造成本的增加;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基于生产效率、模具开发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要求模具结构具有比较紧凑的结构,这将直接影响侧向压料机构的设计,而侧向压料机构设计的好坏最终将影响生成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侧向压料机构存在的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有效利用冲压模具空间的侧向压料机构及结构紧凑的冲压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包括侧向压料芯,向所述侧向压料芯施加侧向压料力的施力结构,及使所述侧向压料芯复位至起始位的弹性复位结构,所述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正向压料芯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施力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施力单体,每个施力单体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上模座之间的一对导滑定位面,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的设置位置使得所述上模座在下行过程中通过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的相互作用推动所述侧向压料芯滑动并定位至侧向压料位。
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的构成斜楔结构的一对导滑斜面。
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的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定位平面,所述一对第一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一对第一定位平面在所述侧向压料芯位于所述侧向压料位期间相互抵靠。
优选的是,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上的第二定位平面,所述第二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二定位平面在所述起始位与所述上模座的第一定位平面相互抵靠;及/或,
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上模座上的第三定位平面,所述第三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三定位平面在所述起始位与所述侧向压料芯的第一定位平面相互抵靠。
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复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正向压料芯之间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导向柱和弹簧,所述导向柱沿所述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固定安装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且压缩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与所述侧向压料芯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弹性复位件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连接,所述顶板抵靠在所述侧向压料芯上,所述弹簧压缩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与所述顶板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侧向压料芯为分段式结构,各段侧向压料芯彼此独立地与所述正向压料芯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弹性复位结构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所述正向压料芯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弹性复位件;所述施力结构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施力单体。
优选的是,所述各段侧向压料芯中至少有一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与对应段侧向压料芯在至少一点处的法线方向一致。
优选的是,所述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使得各段侧向压料芯在由各自的起始位向各自的侧向压料位滑动的过程中逐渐聚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悬挂于所述上模座上的正向压料芯,设置有凸模镶块的凸模滑块,设置有凹模镶块的凹模滑块,用于驱动所述凸模滑块滑动的凸模驱动块,用于驱动所述凹模滑块滑动的凹模驱动块,以及侧向压料机构,所述凸模滑块与所述凹模滑块均与所述下模座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凸模驱动块和所述凹模驱动块均安装于所述上模座上,所述侧向压料机构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
优选的是,所述正向压料芯、侧向压料机构、凸模驱动块、凹模驱动块、凸模滑块及凹模滑块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所述上模座在下行时顺次完成以下动作:正向压料芯到达正向压料位,凸模驱动块驱动凸模滑块运动至凸模工作位,施力结构推动所述侧向压料芯到达侧向压料位,凹模驱动块驱动凹模滑块运动至凹模工作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机构安装于正向压料芯上,这使得其只需占用位于正向压料芯与安装在下模座内的凸模镶块和凹模镶块之间的空间,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对侧向压料机构和正向压料芯各自所占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对冲压模具空间的有效利用,进而使得冲压模具具有结构紧凑和设计成本低的特点;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机构因其安装位置与现有侧向压料机构不同,所以设计为通过一对驱动斜面驱动侧向压料芯运动的同时向侧向压料芯提供侧向压料力,这相对现有侧向压料机构通过氮气缸提供侧向压料力的结构,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冲压模具的一种实施结构的剖视图,图中的侧向压料芯处于侧向压料位;
图2为图1所示冲压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的侧向压料芯处于起始位;
图3为示出图1所示侧向压料机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侧向压料机构和正向压料芯的仰视图;
图5为图4所示正向压料芯的仰视图;
图6为图4所示侧向压料机构的仰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第一侧向压料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第二侧向压料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A-上模座;                       B-下模座;
1-侧向压料机构;                 101-侧向压料芯;
101a-第一侧向压料芯;            101b-第二侧向压料芯;
102-作用块;                     103-压料驱动块;
104-顶块;                       105-弹簧;
106-导向柱;                     107-导板;
108-压板;                       108a-左压板;
108b-右压板;                    109-顶板;
110-连接板;                     126-垫块;
125a、125b-侧面导板;            2-凹模导滑斜面;
3-凹模滑块;                     4-凹模镶块;
5-正向压料芯;                   6-凸模驱动块;
7-平导板;                       8-第一斜楔导板;
9-第二斜楔导板;                 10-凸模滑块;
12-凸模镶块;                    507-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机构1包括侧向压料芯101,向侧向压料芯101施加侧向压料力的施力结构,及使侧向压料芯101复位至起始位的弹性复位结构,该复位动作即为上模座A在冲压模具完成对板料的翻边整形操作进行回程上行时,随着侧向压料芯101与板料逐渐分离而使侧向压料芯101回程至起始位的动作,因此,该弹性复位结构具有使侧向压料芯101在未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在起始位的作用。在此,由于现有的侧向压料机构是安装于与下模座B滑动配合的凹模滑块上,可以在凹模滑块的带动下向对板料进行侧向压料的侧向压料位运动,因此,现有的侧向压料机构中,弹性复位结构与施力结构通常为同一结构,而且主要通过氮气缸实现,而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芯11是悬挂于上模座A上的正向压料芯5滑动配合连接,这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复位结构和施力结构与现有的由氮气缸实现的弹性复位结构和施力结构存在实质性的区别,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机构1的施力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施力单体,每个施力单体包括形成于侧向压料芯101与上模座A之间的一对导滑定位面,该对导滑定位面的设置位置使得上模座A在下行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对导滑定位面的相互作用下克服上述弹性复位结构施加的复位作用力推动侧向压料芯101滑动至侧向压料位,并使该侧向压料芯101在侧向压料位可以在一对导滑定位面相互挤压的作用下与支撑在下模座B上的板料紧密地抵靠在一起,进而向板料施加至少具有水平分量的侧向压料力。由此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施力结构具有推动侧向压料芯101滑动至侧向压料位及在侧向压料位向侧向压料芯施加侧向压料力的双重作用。上述弹性复位结构可根据需要安装于正向压料芯5与侧向压料芯101之间,或者安装于上模座A与侧向压料芯101之间。
上述的形成于侧向压料芯101与上模座A之间的一对导滑定位面可一对导滑斜面1021、1031,该对导滑斜面1021、1031构成斜楔结构,即二者的设置位置使得上模座A在下行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对导滑斜面1021、1031的相互作用下克服上述弹性复位结构施加的复位作用力推动侧向压料芯101滑动至侧向压料位,并且该侧向压料芯101在侧向压料位可以在一对导滑斜面1021、1031相互挤压的作用下与支撑在下模座B上的板料紧密地抵靠在一起,进而向板料施加至少具有水平分量的侧向压料力。
上述的施力单体通过一对导滑斜面1021、1031提供侧向压料力的结构适合于上模座A在侧向压料芯101到达侧向压料位后无需进一步下行的应用场合,而为了提高侧向压料机构的压料稳定性,冲压模具的动作过程通常设计为在侧向压料芯101在到达侧向压料位实现对板料的侧向压料后,再驱动凹模滑块3运动至凹模工作位完成对板料的翻边整形操作,该凹模工作位即为凹模滑块3所在的使凹模镶块4与凸模镶块12配合完成对板料的翻边整形操作的位置,这就要求上模座A在侧向压料芯101到达侧向压料位后需要进一步下行,以利用安装于上模座A上的凹模驱动块驱动凹模滑块3运动至凹模工作位。在该种应用场合下,为了使侧向压料芯101在上模座A进一步下行时可以保持在侧向压料位上,并且可以在侧向压料位向板料施加侧向压料力,上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可以包括形成于侧向压料芯101与上模座A之间的沿竖向设置的一对第一定位平面1022、1032,该对第一定位平面1022、1032在如图1所示的侧向压料芯101已到达侧向压料位的状态下相互抵靠,本实用新型中“相互抵靠”的含义为:相互抵靠的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进而可以在不影响上模座A进一步下行的情况下为板料提供可靠的侧向压料力,而且该侧向压料力无沿竖直方向的分力,因此可以在所能提供的侧向压料力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侧向压料。在该实施例中,在侧向压料芯101一侧,导滑斜面1021和第一定位平面1022可以从上至下顺次承接,对应地,在上模座A一侧,第一定位平面1032和导滑斜面1031可以从上至下顺次承接。
为了使侧向压料芯101可以更加可靠地保持的起始位,如图8所示,上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可包括形成于侧向压料芯101上的第二定位平面1023,该第二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二定位平面1023在起始位与上模座A的第一定位平面1032相抵靠,对于该实施例,侧向压料芯101一侧的第二定位平面1023、导滑斜面1021和第一定位平面1022可以从上至下顺次承接。同理,上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可包括形成于上模座A上的第三定位平面1033,该第三定位平面1033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三定位平面1033在起始位与侧向压料芯101的第一定位平面1022相抵靠,对于该实施例,上模座A一侧的第一定位平面1032、导滑斜面1031和第三定位平面1033可以从上至下顺次承接。而上述一对导滑斜面1021、1031也可以在侧向压料芯101位于起始位时相抵靠。
上述一对导滑定位面作为侧向压料机构的施力结构,在使用中经常会产生相互摩擦作用,这使得这些作用面比较易于磨损,而这些作用面在磨损后就会影响侧向压料机构的定位精度及压料效果,因此,就需要定期维护这些作用面,为了能够在无需更换侧向压料芯101与上模座A的情况下,提供新的作用面,上述一对导滑定位面可以形成于安装在侧向压料芯101上的作用块102及安装在上模座A上的压料驱动块103之间,这样,只需定期更换该作用块102及压料驱动块103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在侧向压料芯101与作用块102之间增设如图7和图8所示的垫块的方式调节作用块102与压料驱动块103之间的间隙,进而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力大小。
上述侧向压料芯101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的滑动配合连接结构可以包括:在侧向压料芯101的两侧面设置侧面导滑块,侧向压料芯101通过侧面导板与正向压料芯5上形成的滑槽滑动配合连接,该滑槽在约束侧向压料芯101的滑动方向的同时,还可以约束侧向压料芯101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自由度,为了便于安装该侧向压料芯101,该滑槽可通过在正向压料芯5上可拆卸式地固定安装压板108的方式形成,该压板108通常包括设置与侧向压料芯101两侧的左压板108a和右压板108b;及/或,在侧向压料芯101的顶面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平导板107、507及/或V型导板。
对于面积较大的板料,通常要求侧向压料芯101具有较长的长度,以在板料上形成范围尽可能大地侧向压料区,在该种情况下,为了使弹性复位结构可以对侧向压料芯101进行可靠地复位,该弹性复位结构可包括设置在侧向压料芯101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件,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侧向压料力是由施力结构提供,因此,该弹性复位件可以选择相对氮气缸而言成本低廉很多的弹簧、弹片、弹簧柱塞等弹性元件。图1至图8示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弹性复位件结构,该弹性复位件包括导向柱106和弹簧105,该导向柱106沿侧向压料芯101的滑动方向固定安装于正向压料芯5上,该弹簧105套设于导向柱101上,且压缩于正向压料芯5与侧向压料芯101之间。
为了增加弹性复位件与侧向压料芯10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复位的可靠性,该弹性复位件还可设置用于与侧向压料芯101相抵的顶板109,该顶板109与导向柱106滑动配合连接,而弹簧105则压缩于该顶板109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
由于弹性复位件在上述一种实施例中的弹簧105及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顶板109始终与侧向压料芯11相抵靠,所以弹簧105及/或顶板109在通常情况下基本不会从导向柱106上滑脱,但为了避免弹性复位件在安装过程中及在侧向压料机构因损坏而失去各部分之间的约束关系时出现上述滑脱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弹性复位件还可包括设置于导向柱106上的限位件,以防止弹簧105及/或顶板109从导向柱106上滑脱,例如可以在导向柱106的自由端设置一个类似螺帽的堵头。
另外,为了防止正向压料芯5因弹性施力结构的长期作用而损坏,上述弹性复位件还可以包括固定安装于该正向压料芯5上的顶块104,而上述导向柱106则固定安装在该顶块104上,弹簧105则压缩于顶块104与侧向压料芯101或者顶板109之间。这样,如果顶块104损坏,则只需更换顶块104即可,而无需对作为冲压模具主体结构的正向压料芯5进行更换或者修补,可以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为了有效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冲压模具的有效空间,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可在正向压料芯5的底面上形成用于安装上述侧向压料机构的安装槽,该安装槽至少在后侧壁上开设后端开口而使侧向压料芯101与上模座A之间形成上述各作用面,侧向压料芯101的用于与板料相抵靠的压料作用部经该安装槽向外伸出,而上述弹性复位结构即可安装于侧向压料芯101和安装槽的与上述后侧壁相对的前侧壁之间。
为了便于通过调整侧向压料芯101的作用位置及滑动方向而使设计出的冲压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芯101可以采用分段式结构,图3至图7示出了侧向压料芯101采用两段式结构的一种实施例,该侧向压料芯101包括第一侧向压料芯101a和第二侧向压料芯101b,各段侧向压料芯彼此独立地与正向压料芯5滑动配合连接,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而上述施力结构则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上模座A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施力单体,以使每段侧向压料芯均可在与各自相对应的施力单体的作用下运动至与各自相对应的侧向压料位,为了使每段侧向压料芯均可在上模座A回程上行时复位至与各自的起始位,上述弹性复位结构则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上述弹性复位件。另外,侧向压料芯101采用分段式结构设计还可使得侧向压料机构的设计更加灵活,可以根据板料形状选择合适的配合结构以获得结构更加紧凑的冲压模具,而且对于整体长度较长的侧向压料芯,该种分段式结构还有利于增加侧向压料芯的强度。
对于该种分段式结构设计,可在相邻两段侧向压料芯之间设置一块连接板110,该连接板110安装于正向压料芯5上,以在连接板110与正向压料芯5之间形成供分设在连接板110两侧的两段侧向压料芯滑动的滑槽,如图3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在第一侧向压料芯101a与第二侧向压料芯101b之间设置连接板10,第一侧向压料芯101a通过两侧的侧面导板125a分别与正向压料芯5的利用左压板108a形成滑槽及利用连接板10形成的滑槽滑动配合连接,第二侧向压料芯101b通过两侧的侧面导板125b分别与正向压料芯5的利用右压板108b形成滑槽及利用连接板10形成的滑槽滑动配合连接。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侧向压料机构可以向板料提供更加可靠的侧向压料力,上述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与对应段侧向压料芯在至少一点处的法线方向一致,特别是使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与对应段侧向压料芯在尽可能多的作用点处的法线方向一致,由于各段侧向压料芯的轮廓形状与板料在对应侧向压料区的轮廓形状一致,以使各段侧向压料芯可以在各自的侧向压料位与板料在对应侧向压料区相贴合,因此,该特征也即为: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与板料在对应侧向压料区的至少一点处的法线方向一致,这样,可以在相同配置的情况下提供更有效的侧向压料力,例如,对于如图3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第一侧向压料芯101a的滑动方向P2即为第一侧向压料芯101a在划线位置处的法线方向,第二侧向压料芯101b的滑动方向P1即为第二侧向压料芯101b在划线位置处的法线方向。
为了使冲压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优选使得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使得各段侧向压料芯在由各自的起始位向各自的侧向压料位滑动的过程中逐渐聚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A,下模座B,正向压料芯5,设置有凸模镶块12的凸模滑块10,设置有凹模镶块4的凹模滑块3,用于驱动凸模滑块10滑动的凸模驱动块6,用于驱动凹模滑块3滑动的凹模驱动块,以及上述侧向压料机构1,正向压料芯5悬挂于上模座A上,即正向压料芯5在随上模座A下行而与板料接触之后,与上模座A沿竖直方向滑动配合,凸模滑块10与所述凹模滑块3均与下模座B滑动配合连接,凸模驱动块6和凹模驱动块均安装于上模座A上,凹模驱动块与凹模滑块3之间形成一对导滑斜面2,而凸模驱动块6与凸模滑块10之间通过斜楔导板8和斜楔导板9提供一对导滑斜面及一对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定位平面。
上述正向压料芯5、侧向压料机构1、凸模驱动块6、凹模驱动块、凸模滑块10及凹模滑块3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上模座A在下行时顺次完成以下动作:正向压料芯5到达正向压料位,凸模驱动块6驱动凸模滑块10运动至凸模工作位,施力结构推动侧向压料芯101到达侧向压料位,凹模驱动块驱动凹模滑块3运动至凹模工作位。该种动作顺序有利于保证翻边整形操作的加工精度及加工质量。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包括侧向压料芯,向所述侧向压料芯施加侧向压料力的施力结构,及使所述侧向压料芯复位至起始位的弹性复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正向压料芯滑动配合连接;所述施力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施力单体,每个施力单体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冲压模具的上模座之间的一对导滑定位面,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的设置位置使得所述上模座在下行过程中通过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的相互作用推动所述侧向压料芯滑动并定位至侧向压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的构成斜楔结构的一对导滑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的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第一定位平面,所述一对第一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一对第一定位平面在所述侧向压料芯位于所述侧向压料位期间相互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上的第二定位平面,所述第二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二定位平面在所述起始位与所述上模座的第一定位平面相互抵靠;及/或,
所述一对导滑定位面还包括形成于所述上模座上的第三定位平面,所述第三定位平面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三定位平面在所述起始位与所述侧向压料芯的第一定位平面相互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侧向压料芯与所述正向压料芯之间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导向柱和弹簧,所述导向柱沿所述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固定安装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上,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且压缩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与所述侧向压料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压料芯为分段式结构,各段侧向压料芯彼此独立地与所述正向压料芯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弹性复位结构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所述正向压料芯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弹性复位件;所述施力结构在每段侧向压料芯与所述上模座之间各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施力单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段侧向压料芯中至少有一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与对应段侧向压料芯在至少一点处的法线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段侧向压料芯的滑动方向使得各段侧向压料芯在由各自的起始位向各自的侧向压料位滑动的过程中逐渐聚合。
9.一种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座,下模座,悬挂于所述上模座上的正向压料芯,设置有凸模镶块的凸模滑块,设置有凹模镶块的凹模滑块,用于驱动所述凸模滑块滑动的凸模驱动块,用于驱动所述凹模滑块滑动的凹模驱动块,以及侧向压料机构,所述凸模滑块与所述凹模滑块均与所述下模座滑动配合连接,所述凸模驱动块和所述凹模驱动块均安装于所述上模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压料机构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向压料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压料芯、侧向压料机构、凸模驱动块、凹模驱动块、凸模滑块及凹模滑块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所述上模座在下行时顺次完成以下动作:正向压料芯到达正向压料位,凸模驱动块驱动凸模滑块运动至凸模工作位,施力结构推动所述侧向压料芯到达侧向压料位,凹模驱动块驱动凹模滑块运动至凹模工作位。
CN201420307005.4U 2014-06-09 2014-06-09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628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7005.4U CN203862886U (zh) 2014-06-09 2014-06-09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307005.4U CN203862886U (zh) 2014-06-09 2014-06-09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862886U true CN203862886U (zh) 2014-10-08

Family

ID=5164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307005.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862886U (zh) 2014-06-09 2014-06-09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8628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8659A (zh) * 2014-06-09 2014-09-1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N104707903A (zh) * 2015-04-03 2015-06-1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覆盖件顶盖外板尾部冲压成型工艺及其冲压模具
CN107552646A (zh) * 2017-09-29 2018-01-0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复动压料芯及冲压模具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28659A (zh) * 2014-06-09 2014-09-10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N104028659B (zh) * 2014-06-09 2016-06-08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N104707903A (zh) * 2015-04-03 2015-06-17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覆盖件顶盖外板尾部冲压成型工艺及其冲压模具
CN107552646A (zh) * 2017-09-29 2018-01-0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复动压料芯及冲压模具
CN107552646B (zh) * 2017-09-29 2019-05-28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复动压料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35995U (zh) 一种工程用铸型尼龙滑轮托辊轴承的压装设备
CN203887022U (zh) 修冲模具
CN203862886U (zh)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N104028659A (zh) 一种侧向压料机构及冲压模具
CN103639303A (zh) 一种斜楔模具
CN204892625U (zh) 一种气动压平折弯模具
CN105537398A (zh) 应用于汽车模具中的一种斜楔翻孔机构
CN110842079A (zh) 一种斜楔浮动冲孔机构
CN204735625U (zh) 一种冲压模具结构
CN204135652U (zh) 通用型压平治具
CN201931017U (zh) 一种转换器接插件的折弯冲压模具
CN205309137U (zh) 燃烧器火排铆压模
CN201702958U (zh) 一种压力机工作台结构
CN212370949U (zh) 一种斜楔浮动冲孔机构
CN103522576A (zh) 粉末成形机下冲回弹机构
CN209156888U (zh) 一种用于多角度侧冲孔、侧修边加工的模具
CN203972560U (zh) 带液压油缸的挠度补偿机构
CN202700921U (zh) 清洗机中的工装底板定位装置
CN204076836U (zh) 汽车稳定杆卡箍与橡胶衬套的装配模具
CN202683685U (zh) 一种折弯机
CN205732581U (zh) 一种复合模具
CN203680859U (zh) 粉末成形机下冲回弹装置
CN202667460U (zh) 内藏式斜楔机构
CN201969806U (zh) 弯曲翻板脱模机构
CN203992092U (zh) 用于多工位级进模具的托料送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608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