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70181U -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70181U
CN203770181U CN201420161390.6U CN201420161390U CN203770181U CN 203770181 U CN203770181 U CN 203770181U CN 201420161390 U CN201420161390 U CN 201420161390U CN 203770181 U CN203770181 U CN 203770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er fan
flabellum
casing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613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传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IXIAN RNEREN YOUY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IXIAN RNEREN YOU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IXIAN RNEREN YOUY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IXIAN RNEREN YOUY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1613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70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70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7018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包括用于为空气污染处理装置抽气的第一抽气风机,和用于回收能量的回收风机,以及用于将第一抽气风机抽出的空气引导给回收风机的导流机构,和应用被回收风机回收的能量的第二抽气风机,和框架。所述第一抽气风机采用的是含有多个隔离送风通道的加长式离心风机,在从动装置、送风单元和辅助支架的帮助下,所述加长式离心风机通过加大圆锥形的送风空气的进气口径来满足其叶轮对进风量的需求。所述回收风机和第二抽气风机在导流机构的引导下,高效的将从第一出气口排出的空气中的能量直接进行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为高效处理空气污染,特别是含有雾霾的空气提供了有力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气系统,尤其是一种设置了多个能量回收风机,在帮助空气污染处理装置提高抽气效率的同时将过滤后的空气的能量直接回收利用的抽气系统。
技术背景
当前处理雾霾和二氧化碳的方式不管是各国政府的措施还是科学界的技术手段,均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节能和减排上,这本身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我国目前的雾霾天气频发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随着人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灰霾、细颗粒物及二氧化碳等空气污染越来越影响地球生物的健康发展。为了人类及其它生物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可持续的,并可全天候的收集大气中污染物质的装置。
我们先分析一下生成雾霾的的原因,以确定清除雾霾最有效的技术手段。
雾霾应该是大气浮游层内的颗粒物在周期温度降低的时候,缺少阳光提供的温度或温度不足时的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说,雾霾基本都是在阴天出现的。这里说的大气浮游层指的是在不受除地球引力以外的力作用的状态下具有在大气中持久漂浮能力的颗粒物聚集的大气空间层,大气浮游层具有烘托浮游颗粒的基本大气升力条件,即地面效应。这里说的周期温度指的是在没有云层或其它干扰的情况下所在地方的所在季节的前一天太阳升起到第二天太阳升起之间的时间周期内的温度变化周期。这就是说雾霾通常是从晚上开始形成,然后影响到之后的白天吸收太阳能量的效率,进而需要在形成雨水或风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将其带回地面或吹向其它地方。
在现代生活中,太阳升起基本也就是人类开始活动的开始,经历了一天的人类活动会给大气中带来众多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较重的部分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慢慢降落,一部分会随因太阳提供的能量在地面引起的大气升力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在太阳落下温度降低时受地球引力牵引落回地面,还有一部分随大气升力上升到对流层随风扩散到其它地方。在这些颗粒物中,能够上升到对流层的绝大部分是因为受过燃烧等方式处理改变了分子结构的质量较轻的颗粒物,它们在燃烧过程中去除了没燃烧之前结合在一起的较重的部分,进而具备了可以在大气中漂浮的能力,这里就叫它浮游颗粒。这些浮游粒物会在随大气升力上升的过程中轻易的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这里叫它们水汽颗粒。浮游颗粒很轻,因此依附在水汽上的主动性很强,但在太阳的照射下水汽受热被迫和浮游颗粒分开而继续随升力向上或随风漂移。当没有阳光提供热量或热量不足不能形成有效对流时,由于与水汽结合,水汽颗粒的质量相对比浮游颗粒大,但浮游颗粒具有的浮游结构特征使单个水汽颗粒不能轻易回落地面,如果没有风的话它们就会同还没有与水汽结合的浮游颗粒一同漂浮在大气浮游层形成不同规模的雾霾气象。
这些特征使我们要即时处理这些浮游颗粒的方式就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增加水雾的同时采用风力或其它方式扰动该区域的空气使水汽颗粒与其附近的水汽分子或水汽颗粒结合,来增加其质量,进而被地球引力吸回地面。
另一种办法就是将它们收集起来,连同其它污染物一并处理。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将含有雾霾或其它污染的空气吸入一个特定的装置内并使该装置能够轻松收集通过该装置的空气里的细颗粒物或其它空气污染,申请号为201320681592.9的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将细颗粒物通过转动的过滤片收集在水溶液中的装置,其结构简单,处理空气中的污染物的效率高。但现有抽气装置在有过滤装置阻力的情况下吸入空气的效率太低,这一局限限制了我们在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达到之前解决雾霾问题的手段。
发明内容
为高效的处理大气污染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该系统在在抽取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外部有污染的空气的同时将经过过滤后的空气的能量高效回收,并将其直接传递给抽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包括用于为空气污染处理装置抽气的第一抽气风机,和用于回收能量的回收风机,以及用于将第一抽气风机抽出的空气引导给回收风机的导流机构,和应用被回收风机回收的能量的第二抽气风机,和框架。
所述第一抽气风机包括第一叶轮,和用于容纳第一叶轮的第一机壳,以及为第一叶轮提供空气的第一进气管道,和为第一叶轮提供动力的电机,所述第一机壳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机壳在第一抽气风机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管道通过过滤管道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抽气风机包括离心式、轴流式和斜流式等类型。
所述回收风机包括用于转换能量的扇叶滚筒,和转动轴,以及安装在转动轴两端的轴承A和轴承B;所述扇叶滚筒由多片扇叶组成并分别与转动轴连接,所述扇叶滚筒包含受力方向和阻力方向,所述受力方向为扇叶的迎风面面对的方向,所述阻力方向为扇叶的背风面面对的方向,所述扇叶的迎风面向背风面凹陷,其截面呈弧形;所述轴承A和轴承B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框架上。
所述导流机构包括导流腔和导流板,所述导流腔包括进风口、送风口和连接两者的腔壁,所述进风口与第一抽气风机的第一机壳的第一出气口连接,所述送风口设置在回收风机的受力方向一侧;所述导流板设置在回收风机的扇叶滚筒的外侧,所述导流板包括集风端和排气端以及两者之间的导流体,所述集风端安装在导流腔的送风口挡风的腔壁一侧,所述导流体呈弧形设置在扇叶滚筒的外侧并在保持流线型的同时尽量减小与扇叶滚筒的距离,以在不影响扇叶滚筒转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将从第一机壳排出的空气导给扇叶的迎风面。
所述第二抽气风机包括第二叶轮,和用于容纳第二叶轮的第二机壳,以及安装在第二叶轮上并带动其转动的第二传动轴,和为第二叶轮输送空气的第二进气管道,和用于将回收风机的转动轴和第二叶轮的第二传动轴连接的变速装置,所述第二机壳在第二抽气风机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输送管道将第二抽气风机抽出的空气向回收风机的扇叶滚筒的受力方向输送,以将其中的能量回收利用;所述变速装置将回收风机的转动轴的转动速度经过改变后传递给第二传动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气风机为含有多个送风通道的加长式离心风机,所述加长式离心风机包括多叶叶轮,和向多叶叶轮提供动力的电机,和用于将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内的空气向多叶叶轮输送的第一进气管道,和从动装置,和辅助支架,以及用于容纳多叶叶轮的第一机壳;所述多叶叶轮包括前盘、后盘,和设置在前盘和后盘之间的由多个被加长的叶片组成的叶片滚筒,以及三者之间形成的送风空腔,和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安装在后盘上并带动其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轴与电机的轴连接并随其转动;所述第一进气管道包括进气端和送风单元,所述进气端通过固定件安装在送风空腔的进气口并与第一机壳连接,所述送风单元的隔离管将多叶叶轮的送风空腔隔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隔离送风通道,所述隔离管的管道壁通过支撑骨架与进气端的管道壁连接,所述隔离管将送风空腔隔离成的多个隔离通风道用于将第一进气管道的空气均匀的输送到叶片滚筒的各个部位,以提高多叶叶轮效率;所述从动装置包括从动圈和从动轴承,所述从动圈与多叶叶轮的前盘连接,所述从动轴承安装在进气端在第一机壳内的一端,所述从动圈与从动轴承连接,所述从动装置用于确保多叶叶轮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辅助支架包括支撑架和与其连接的辅助套,以及辅助轴承,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骨架与隔离管的管道壁连接,所述辅助套安装在辅助轴承上,所述辅助轴承与第一传动轴在送风空腔内的一端连接并与多叶叶轮的轴心保持一致,所述辅助支架用于在随多叶叶轮的第一传动轴高速转动过程中确保送风单元的稳定性;所述第一机壳的第一出气口设置在多叶叶轮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机壳固定框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机壳在多叶叶轮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气口,在第一机壳上设置多个第一出气口有助于增加第一机壳的排气效率,以减小第一机壳内的压力,加强多叶叶轮外的空气流通性,进而提高第一抽气风机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回收单元包含多个回收风机,所述回收风机设置在第一机壳的各个第一出气口外,每个第一出气口和回收风机之间设置有导流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机构还设置有第一集风板和第二集风板,其分别与安装在扇叶滚筒的两端并与轴承座A和轴承座B连接,并与扇叶滚筒和转动轴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集风板和第二集风板将导流板夹在其中。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机构的导流腔的排气空腔呈梯形,所述导流腔的横向剖面的腔壁和腔壁在进风口的直线距离比在送风口的距离长,所述导流腔的纵向剖面的腔壁和腔壁在进风口的直线距离比在送风口的距离短,所述送风口的排气量不小于进风口的排气量。所述横向剖面指的是多叶叶轮的径向方向的导流腔的剖面,所述纵向剖面指的是与多叶叶轮的径向方向垂直的导流腔的剖面。
进一步的,所述扇叶滚筒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有挡风筒,组成扇叶滚筒的多片扇叶分别与挡风筒的外壁连接,所述挡风筒的内壁通过支架与转动轴连接。在扇叶滚筒和转动轴之间设置挡风筒的目的是扩大扇叶的迎风面的受力直径,将第一机壳排出的空气尽量集中作用在扇叶滚筒的扇叶的外径上,以挡风筒损耗较小的能量来最大化的提高扇叶滚筒的回收能量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气管道通过抽气管道与过滤管道连接,所述抽气管道上设置有防回流装置,所述防回流装置在不影响第二抽气风机的抽气效率的前提下,用于在第二抽气风机不能正常抽气的时候防止空气从抽气管道进入过滤管道,进而影响抽气系统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内抽气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叶片滚筒的叶片包括后盘端和前盘端,所述后盘端安装在后盘上,所述前盘端安装在前盘上,靠近后盘端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到离风端的径向距离大于靠近前盘端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到离风端的径向距离,靠近后盘端的所在部位的叶片滚筒的转动半径小于靠近前盘端的所在部位的转动半径。所述径向距离指的是在与叶轮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受风端和离风端之间的直线距离。所述受风端是叶片最初接触送风空腔内的空气的部位,所述离风端是送风空腔内的空气在叶片滚筒转动过程中叶片最后向空气施加作用力的部位。所述后盘端部位的结构强度强化后的叶片在叶片被加长后有助于增加多叶叶轮的实用性,并在叶片滚筒高速转动过程中由于比前盘端的所在径向部位拥有更多的作用点来对所在部位的空气施加作用力,进而在所在部位的叶片滚筒的转动半径小于前盘端的部位的转动半径的情况下,能够和前盘端的气体流通压力保持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多叶叶轮的送风空腔呈圆锥形,其后盘送风部位的直径小于前盘送风部位的直径,进而加大了送风空腔的进气口径。加大呈圆锥形的送风空腔的前盘送风部位,有助于叶片滚筒在加长叶片后,在叶片的后盘端有足够的强度带动前盘端的情况下,最大化的满足送风空腔的进气需求量,进而提高叶片滚筒的抽气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适用于空调,煤炉引风等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强大的抽气配置:相对于现有抽气装置使用的风机,本实用新型的加长式离心风机在从动装置、送风单元和辅助支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大进气口径来增加其对多叶叶轮对进气量的供应,叶片滚筒的叶片在强化了后盘端的强度后在保证其对前盘端的刚性控制力的同时,其比叶片的前盘端更多的对所在径向部位施加作用力的作用点弥补了其在叶片滚筒的所在部位的旋转直径小于前盘端的旋转直径的缺陷,在和前盘端的气体流通压力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减少了该部位的能耗。基于上述特征,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加长式离心风机的叶轮可以最大化的满足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对抽气强度和高效节能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加长式离心风机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稳定性高,防震性能强,抽气效率高,节能明显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2)高效的能量回收组合:本实用新型的回收风机在导流机构的帮助下,最大化的将第一抽气风机从第一机壳的第一出气口排出的空气的能量引导给扇叶滚筒的受力方向的扇叶的迎风面,在扇叶推动与其连接的转动轴的同时,通过第二抽气风机的变速装置改变了转动速度后,将其能量传递给第二抽气风机的第二叶轮的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带动第二叶轮高速转动过程中,将过滤管道的空气经抽气管道向第二机壳的第二出气口抛送,与第二出气口连接的输送管道将从第二出气口出来的空气输送给扇叶滚筒的受力方向,进而将第二叶轮施加给被其抛送的空气的能量直接传递给扇叶滚筒,并通过转动轴直接将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机构的导流腔在不影响第一出气口的出气量的前提下将经过其空腔的空气最大化的引导给扇叶滚筒的外径,第一集风板和第二集风板有效防止了从导流腔排出的空气流向其它地方的可能性,在导流板规定的流通路线上,从导流腔排出的空气的推动力最大化的作用在扇叶滚筒的扇叶的迎风面上,进而提高了扇叶滚筒的回收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回收风机和第二抽气风机在导流机构的帮助下最大化的应用了第一抽气风机的第一出气口排出的空气中的能量,其结构简单,回收和利用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中相应的标识指示相应的位置,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抽气风机与回收风机和第一抽气风机的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抽气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流机构将第一机壳内排出的空气导给回收风机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回收风机和第二抽气风机组合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抽气风机的电机一侧的透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抽气风机的第一进气管道一侧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叶叶轮的送风空腔和叶片滚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污染处理装置的过滤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的详细说明: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包括用于为空气污染处理装置抽气的第一抽气风机6,和用于回收能量的回收风机7,以及用于将第一抽气风机6抽出的空气引导给回收风机7的导流机构8,和应用被回收风机7回收的能量的第二抽气风机9,和框架10。
所述第一抽气风机6包括第一叶轮,和用于容纳第一叶轮的第一机壳601,以及为第一叶轮提供空气的第一进气管道602,和为第一叶轮提供动力的电机680,所述第一机壳601固定在框架10上,所述第一机壳601在第一抽气风机6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出气口603;所述第一进气管道602通过过滤管道5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抽气风机6包括离心式、轴流式和斜流式等类型。
所述回收风机7设置在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603,所述回收风机7包括用于转换能量的扇叶滚筒701,以及转动轴,和安装在转动轴704两端的轴承A和轴承B,所述轴承A和轴承B通过轴承座702固定在框架10上;所述扇叶滚筒701由多片扇叶703组成并分别与转动轴连接,所述扇叶滚筒701包含受力方向708和阻力方向709,所述受力方向708为扇叶703的迎风面706面对的方向,所述阻力方向709为扇叶703的背风面707面对的方向,所述扇叶703的迎风面706向背风面707凹陷,其截面呈弧形。所述扇叶703的迎风面706在接受风力作用的同时将所受作用力传递给转动轴704并推动转动轴704转动;所述扇叶703的背风面707在随转动轴704转动的过程中会将作用在其上面的力传递给转动轴704并阻止转动轴704转动。
所述导流机构8包括导流腔801和导流板812,所述导流腔801包括进风口809、送风口808和连接两者的腔壁,所述进风口809与第一抽气风机6的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603连接,所述送风口808设置在回收风机7的受力方向708一侧;所述导流板812设置在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的外侧,所述导流板812包括集风端802和排气端804以及两者之间的导流体803,所述集风端802安装在导流腔801的送风口808挡风的腔壁806一侧,所述导流体803呈弧形设置在扇叶滚筒701的外侧并在保持流线型的同时尽量减小与扇叶滚筒701的距离,以在不影响扇叶滚筒701转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将从第一机壳601排出的空气导给扇叶703的迎风面706。
所述第二抽气风机9包括第二叶轮902,和用于容纳第二叶轮902的第二机壳901,以及安装在第二叶轮902上并带动其转动的第二传动轴,和为第二叶轮902输送空气的第二进气管道907,和用于将回收风机7的转动轴704和第二叶轮902的第二传动轴连接的变速装置906,所述第二机壳901在第二抽气风机9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输送管道903将第二抽气风机9抽出的空气向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的受力方向708输送,以将其中的能量回收利用;所述变速装置906将回收风机7的转动轴704的转动速度经过改变后传递给第二传动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抽气风机6为含有多个送风通道的加长式离心风机,所述加长式离心风机包括多叶叶轮641,和向多叶叶轮641提供动力的电机680,和用于将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内的空气向多叶叶轮641输送的第一进气管道602,和从动装置,和辅助支架660,以及用于容纳多叶叶轮641的第一机壳601,和用于连接相关部件的框架10。所述多叶叶轮641包括前盘646、后盘645,和设置在前盘646和后盘645之间的由多个被加长的叶片组成的叶片滚筒644,以及三者之间形成的送风空腔642,和第一传动轴643,所述第一传动轴643安装在后盘645上并带动其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轴643与电机680的轴连接并随其转动;所述第一进气管道602包括进气端和送风单元,所述进气端通过固定件11安装在送风空腔的进气口642并与第一机壳601连接,所述送风单元的隔离管650将多叶叶轮641的送风空腔642隔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隔离送风通道651,所述隔离管650的管道壁通过支撑骨架652与进气端的管道壁连接,所述隔离管650将送风空腔642隔离成的多个隔离通风道651用于将第一进气管道602的空气均匀的输送到叶片滚筒641的各个部位,以提高多叶叶轮644效率;所述从动装置包括从动圈631和从动轴承630,所述从动圈631与多叶叶轮641的前盘646连接,所述从动轴承630安装在第一进气管道602的进气端在第一机壳601内的一端,所述从动圈631与从动轴承630连接,所述从动装置用于确保多叶叶轮641在高速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辅助支架660包括支撑架663和与其连接的辅助套662,以及辅助轴承661,所述支撑架663通过连接骨架与隔离管650的管道壁连接,所述辅助套662安装在辅助轴承661上,所述辅助轴承661与第一传动轴643在送风空腔642内的一端连接并与多叶叶轮641的轴心保持一致,所述辅助支架660用于在多叶叶轮641高速转动过程中借助第一传动轴643确保送风单元的稳定性;所述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设置在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机壳601固定框架10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机壳601在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气口603,在第一机壳601上设置多个第一出气口603有助于增加第一机壳601的排气效率,以减小第一机壳601内的压力,加强多叶叶轮641外的空气流通性,进而提高第一抽气风机6的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回收单元包含多个回收风机7,所述回收风机7设置在第一机壳601的各个第一出气口603外,每个第一出气口603和回收风机7之间设置有导流机构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流机构8还设置有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其分别安装在扇叶滚筒701的两端并与各自一端的轴承座702连接,所述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将导流板812夹在其中并与扇叶滚筒701和转动轴704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用于在不影响扇叶滚筒701和转动轴704转动的的情况下,进一步的将第一机壳601内排出的空气导给扇叶滚筒701的扇叶703的迎风面706。所述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与导流板812之间应注意气密性,以增加回收风机7的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流腔801的排气空腔呈梯形,所述导流腔801的横向剖面的腔壁806和腔壁807在进风口809的直线距离比送风口808的距离长,所述导流腔801的纵向剖面的腔壁810和腔壁811在进风口809的直线距离比在送风口808的距离短,所述送风口808的排气量不小于进风口809的排气量。所述横向剖面指的是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的导流腔801的剖面,所述纵向剖面指的是与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垂直的导流腔801的剖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扇叶滚筒71和转动轴704之间设置有挡风筒710,组成扇叶滚筒701的多片扇叶703分别与挡风筒710的外壁连接,所述挡风筒710的内壁通过支架705与转动轴704连接。在扇叶滚筒701和转动轴704之间设置挡风筒710的目的是扩大扇叶703的迎风面706的受力直径,将导流腔801和输送管道903排出的空气尽量集中作用在扇叶滚筒701的扇叶703的外径上,以挡风筒710损耗较小的能量来最大化的提高扇叶滚筒701的回收能量的效率。所述输送管道903的进风口904与第二机壳901上的第二出气口连接,其出气口905设置在扇叶滚筒701的受力方向7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进气管道907通过抽气管道908与过滤管道5连接,所述抽气管道908上设置有防回流装置909,所述防回流装置909在不影响第二抽气风机9的抽气效率的前提下,用于在第二抽气风机9不能正常抽气的时候防止空气从抽气管道908进入过滤管道5,进而影响抽气系统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内抽气的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叶片滚筒644的叶片647包括后盘端648和前盘端649,所述后盘端648安装在后盘645上,所述前盘端649安装在前盘646上,靠近后盘端648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636到离风端637的径向距离大于靠近前盘端649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636到离风端637的径向距离,靠近后盘端648的所在部位的叶片滚筒644的转动半径小于靠近前盘端649的所在部位的转动半径。所述径向距离指的是在与叶轮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受风端636和离风端637之间的直线距离。所述受风端636是叶片647最初接触送风空腔642内的空气的部位,所述离风端637是送风空腔642内的空气在叶片滚筒644转动过程中叶片647最后能够向空气施加作用力的部位。所述后盘端648部位的结构强度强化后的叶片滚筒644在叶片647被加长后有助于增加多叶叶轮641的实用性,并在叶片滚筒644高速转动过程中由于比前盘端649的所在径向部位拥有更多的作用点来对所在部位的空气施加作用力,进而在所在部位的叶片滚筒644的转动半径小于前盘端649的部位的转动半径的情况下,能够和前盘端649的气体流通压力一致保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多叶叶轮641的送风空腔642呈圆锥形,其后盘送风部位639的直径小于前盘送风部位638的直径,进而加大了送风空,642的进气口径。加大呈圆锥形的送风空腔642的前盘送风部位638的直径,有助于叶片滚筒644在加长叶片647后,在叶片647的后盘端648有足够的强度带动前盘端649的情况下,最大化的满足送风空腔642的进气需求量,进而提高叶片滚筒644的抽气效率。
所述叶片647被加长指的是以没有使用从动装置和送风单元的情况下,所在多叶离心风机的叶轮的前盘悬空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随后盘转动的叶片作为对比,使用从动装置来对前盘646进行滑动支撑,并增加送风单元来满足叶片647的各个部位对空气的需求的基础上,加长叶片647来增加叶轮的效率。
当启动电机680抽气系统开始工作的时候,在叶轮641的高速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连接的过滤管道5内的空气将通过第一抽气风机6的叶轮641将其径向对设置在机壳601上的多个第一出气口603抛送,这些空气通过各自经过的导流腔801吹向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的受力方向708,并在导流板812的协助下将其从叶片647上承接的能量最大化的传递给扇叶703的迎风面706,进而通过扇叶703推动转动轴704转动;与转动轴704连接的变速装置906将在把转动轴704的转动速度改变后带动第二传动轴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抽气风机9的第二叶轮902高速转动并通过抽气管道908将过滤管道5内的空气向设置在第二机壳901上的第二出气口抛送,与第二出气口连接的输送管道903将把从第二出气口出来的空气输送给扇叶滚筒701的受力方向708,进而将承接了第二叶轮902的能量的空气通过扇叶滚筒701的扇叶703将其回收并传递给第二叶轮902,最大化的应用了电机680的能量来提高抽气系统的效率。为防止回收风机7或第二抽气风机9出现问题不能正常抽气时让空气从抽气管道908进入过滤管道5影响抽气系统的效率,所述抽气管道908上设置有防回流装置909,所述防回流装置909的允许空气从过滤管道5进入第二机壳901内,但会有效阻止空气从第二机壳901的一端的抽气管道909进入过滤管道5内。
本实用新型的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适用于空调,煤炉引风等领域。
一种综合空气污染处理装置
一种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包括用于过滤细颗粒物的过滤箱3,和用于抽气的含有能量回收风机7的抽气系统,以及将污染空气引入过滤箱3的进气管网2,和用于收集经过过滤箱3过滤了细颗粒物后的空气内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收集通道4,和具有良好气密性的保温箱1。所述进气管网2安装在保温箱1的壁上并与过滤箱3的进气方向连接,所述过滤箱3的排气方向的排气管301通过过滤管道5与抽气系统的进气管道602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收集通道4安装在保温箱的壁上,所述保温箱1用于为过滤箱3、抽气系统提供保温环境,并将抽气系统抽进保温箱1的空气导给二氧化碳收集通道4,所述二氧化碳收集通道4在收集经过该通道的二氧化碳的同时将其余气体对外输送。
所述过滤箱3内设置有多个过滤片303,所述过滤片303安装在轴上,所述轴固定在挡水板A和挡水板B上,安装在轴上的过滤片303具有转动特征;所述挡水板A和挡水板B分别与各自所在部位的过滤箱3的内壁连接以防止集留在两者之间的水溶液流出,所述水溶液用于在过滤片303转动过程中收集经过过滤片303的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或其它污染物。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题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包括用于为空气污染处理装置抽气的第一抽气风机(6),和用于回收能量的回收风机(7),以及用于将第一抽气风机(6)抽出的空气引导给回收风机(7)的导流机构(8),和应用被回收风机(7)回收的能量的第二抽气风机(9),和框架(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抽气风机(6)包括第一叶轮,和用于容纳第一叶轮的第一机壳(601),以及为第一叶轮提供空气的第一进气管道(602),和为第一叶轮提供动力的电机(680),所述第一机壳(601)固定在框架(10)上,所述第一机壳(601)在第一抽气风机(6)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一出气口(603);所述第一进气管道(602)通过过滤管道(5)与空气污染处理装置连接; 
所述回收风机(7)设置在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603),所述回收风机(7)包括用于转换能量的扇叶滚筒(701),以及转动轴(704),和安装在转动轴(704)两端的轴承A和轴承B,所述轴承A和轴承B分别通过轴承座702固定在框架(10)上;所述扇叶滚筒(701)由多片扇叶(703)组成并分别与转动轴(704)连接,所述扇叶滚筒(701)包含受力方向(708)和阻力方向(709),所述受力方向(708)为扇叶(703)的迎风面(706)面对的方向,所述阻力方向(709)为扇叶(703)的背风面(707)面对的方向,所述扇叶(703)的迎风面(706)向背风面(707)凹陷,其截面呈弧形; 
所述导流机构(8)包括导流腔(801)和导流板(812),所述导流腔(801)包括进风口(809)、送风口(808)和连接两者的腔壁,所述进风口(809)与第一抽气风机(6)的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603)连接,所述送风口(808)设置在回收风机(7)的受力方向(708)一侧;所述导流板(812)设置在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的外侧,所述导流板(812)包括集风端(802)和排气端(804)以及两者之间的导流体(803),所述集风端(802)安装在导流腔(801)的送风口(808)挡风的腔壁(806)一侧,所述导流体(803)呈弧形设置在扇叶滚筒(701)的外侧; 
所述第二抽气风机(9)包括第二叶轮(902),和用于容纳第二叶轮(902)的第二机壳(901),以及安装在第二叶轮(902)上并带动其转动的第二传动轴,和为第二叶轮(902)输送空气的第二进气管道(907),和用于将回收风机(7)的转动轴(704)和第二传动轴连接的变速装置(906),所述第二机壳(901)在第二抽气风机(9)的气体流动方向设置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输送管道(903)将第二抽气风机(9)抽出的空气向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的受力方向(708)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 气风机(6)为含有多个送风通道的加长式离心风机,所述加长式离心风机包括多叶叶轮(641),和向多叶叶轮(641)提供动力的电机(680),和用于将空气污染处理装置内的空气向多叶叶轮(641)输送的第一进气管道(602),和从动装置,和辅助支架(660),以及用于容纳多叶叶轮(641)的第一机壳(601),和用于连接相关部件的框架(10),所述多叶叶轮(641)包括前盘(646)、后盘(645),和设置在前盘(646)和后盘(645)之间的由多个被加长的叶片组成的叶片滚筒(644),以及三者之间形成的送风空腔(642),和第一传动轴(643),所述第一传动轴(643)安装在后盘(645)上并带动其转动;所述第一传动轴(643)与电机(680)的轴连接并随其转动;所述第一进气管道(602)包括进气端和送风单元,所述进气端通过固定件(11)安装在送风空腔(642)的进气口并与第一机壳(601)连接,所述送风单元的隔离管(650)将多叶叶轮(641)的送风空腔(642)隔离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隔离送风通道(651),所述隔离管(650)的管道壁通过支撑骨架(652)与进气端的管道壁连接;所述从动装置包括从动圈(631)和从动轴承(630),所述从动圈(631)与多叶叶轮(641)的前盘(646)连接,所述从动轴承(630)安装在第一进气管道(602)的进气端在第一机壳(601)内的一端,所述从动圈(631)与从动轴承(630)连接;所述辅助支架(660)包括支撑架(663)和与其连接的辅助套(662),以及辅助轴承(661),所述支撑架(663)通过连接骨架与隔离管(650)的管道壁连接,所述辅助套(662)安装在辅助轴承(661)上,所述辅助轴承(661)与第一传动轴(643)在送风空腔(642)内的一端连接并与多叶叶轮(641)的轴心保持一致;所述第一机壳(601)的第一出气口(603)设置在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机壳(601)固定框架(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壳(601)在多叶叶轮(641)的径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气口(6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系统设置有多个回收风机(7)和第二抽气风机(9),所述回收风机(7)设置在第一机壳(601)的各个第一出气口(603)外,每个第一出气口(603)和回收风机(7)之间设置有导流机构(8),每个回收风机(7)配有第二抽气风机(9),并通过各自的转动轴(704)和变速装置(90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8)还设置有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其分别安装在扇叶滚筒(701)的两端并与各自一端的轴承座(702)连接,所述第一集风板(805)和第二集风板(813)将导流板(812)夹在其中并与扇叶滚筒(701)和转动轴(704)之间留有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机构(8)的导流腔(801)的排气空腔呈梯形,所述导流腔(801)的横向剖面的腔壁(806)和腔壁(807)在进风口(809)的直线距离比在送风口(808)的直线距离长,所述导流腔(801)的纵向剖面的腔壁(810)和腔壁(811)在进风口(809)的直线距离比在送风口(808)的直线距离短,所述送风口(808)的排气量不小于进风口(809)的排气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风机(7)的扇叶滚筒(701)和转动轴(704)之间设置有挡风筒(710),组成扇叶滚筒(701)的多片扇叶(703)分别与挡风筒(710)的外壁连接,所述挡风筒(710)的内壁通过支架(705)与转动轴(70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管道(907)通过抽气管道(908)与过滤管道(5)连接,所述抽气管道(908)上设置有防回流装置(909)。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滚筒(644)的叶片(647)包括后盘端(648)和前盘端(649),所述后盘端(648)安装在后盘(645)上,所述前盘端(649)安装在前盘(646)上,靠近后盘端(648)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636)到离风端(637)的径向距离大于靠近前盘端(649)的所在部位从受风端(636)到离风端(637)的径向距离,靠近后盘端(648)的所在部位的叶片滚筒(644)的转动半径小于靠近前盘端(649)的所在部位的转动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叶叶轮(641)的送风空腔(642)呈圆锥形,其后盘送风部位(639)的直径小于前盘送风部位(638)的直径。 
CN201420161390.6U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70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61390.6U CN203770181U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61390.6U CN203770181U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70181U true CN203770181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7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6139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70181U (zh) 2014-04-03 2014-04-03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701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3657A (zh) * 2021-12-09 2022-03-25 浙江上风高科专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柜式离心风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3657A (zh) * 2021-12-09 2022-03-25 浙江上风高科专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柜式离心风机
CN114233657B (zh) * 2021-12-09 2023-09-12 浙江上风高科专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柜式离心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3559A (zh)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CN101463801B (zh) 气流发电系统及方法
US20220074384A1 (en) Fluid flow energy extraction system and method related thereto
CN107741165A (zh) 一种节能除雾干湿混合冷却塔
CN203879691U (zh) 风力发电机组的散热系统和导流罩
CN105156144A (zh) 一种太阳能风泵互补型隧道自然通风系统及方法
CN105756976B (zh) 一种直联混流风机
CN205805613U (zh) 一种矿井回风加热系统
CN203770181U (zh) 一种含有能量回收风机的抽气系统
CN202056073U (zh) 一种箱式离心通风机
CN105909298A (zh) 隧道通风装置
CN204126915U (zh) 一种高推力可逆转隧道射流风机
CN204493083U (zh) 一种大功率水平轴的聚能风力机
CN105020833A (zh) 厂房换气装置
CN208536238U (zh) 一种无动力开敞式屋脊自然通风器
CN203892124U (zh) 一种利用余热或燃烧植物秸秆产生热风进行发电的装置
CN213514278U (zh) 一种有助于空气循环的可降温式引风装置
CN204164053U (zh) 一种隧道竖井顶部负压抽风装置
CN207501347U (zh) 一种电梯机房自流节能排风装置
CN208885564U (zh) 一种高效率的节能风机
CN104976140A (zh) 一种含有梯级叶轮的风机
CN102032202B (zh) 一种抽排气装置
CN204572514U (zh) 风机
CN220471813U (zh) 一种混合动力排气装置
CN204880535U (zh) 厂房换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5040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