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9900U -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69900U
CN203769900U CN201420152900.3U CN201420152900U CN203769900U CN 203769900 U CN203769900 U CN 203769900U CN 201420152900 U CN201420152900 U CN 201420152900U CN 203769900 U CN203769900 U CN 203769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tube
back pressure
variable back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15290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2015290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69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69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699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包括外壳、外管、内管、螺旋套件和可变回压件,外壳为中空管状,两端分别为进口与出口,外管为中空管状,设于外壳的内部,外管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在此空间内设有隔热吸音层;内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管的内部,螺旋套件设在内管内部,可变回压件位于内管内部,包括中空管及设于中空管一端的外扩部,外扩部朝向内管进气口方向并连接在内管进气口一端,中空管的另一端的端头在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与内管进气口之间。为不同排量的汽车提供智慧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做到满足回压又不因排气产生气阻,提升发动机的加速顺畅度,提升滑动性能达到省油目的。

Description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装置,尤其涉及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属于车辆排气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涡流排气装置设计中只解决了汽车高速行驶中排气的顺畅度,使排气更加顺畅了,由于现有装置的回压依靠装置两端的各具有缩管段来提供,就使汽车需要的回压固定化了,而各类汽车所需的回压是变化的。因此,现有的装置不能适应于各种不同的汽车。难以做到在提升汽车高速行驶时排气的顺畅度且能兼顾大幅度提升汽车的扭力,从而使汽车起步时动力十足,爬坡时扭力强劲;高速行驶时因排气顺畅度提高使排气压力小于曲轴惯性,从而汽车的滑行距离更远,节油效果更好。
现有的涡流排气装置改装排气管后,吸出了原排气管的气阻,使汽车在高速行驶时排气的顺畅度提高,但同时牺牲了低扭,虽然通过在内管两端设有回缩的穿透孔的缩管段,由于排气的气流过带有穿透孔的缩管段时,回压损失大半,再加上人造龙卷风的吸引力吸出气阻,仅对排气的顺畅度提高有利,但同时造成排气管毫无阻碍,中低转混合在未完全燃烧完时便被排出,将造成扭力的损失,且当引擎回油时,排气管内的回压过低,废气极有可能回流至燃烧室之可能。且其外管上的孔使得排气管中的积水可以进入隔热层,进而对装置产生腐蚀,缩短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解决现有装置不能适应于各种不同的汽车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变回压排气装置,进而适应于不同的汽车,获得更好的动力性能,延长装置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包括外壳、外管、内管、螺旋套件和可变回压件。
外壳为两端细、中间粗的中空管状结构,两端分别为进口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扩大的内部空间。
外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壳的内部,外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外壳的进口与出口,外管的管径小于外壳中间较粗部位的管径,在外管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在此空间内设有隔热吸音层。
内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管的内部,内管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与出气口且分别连接于外壳的进口与出口,内管的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内侧端各具有一个缩管段,且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大于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且该内管于该两个缩管段之间的部位为扩大的内部容室,缩管段的侧壁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
螺旋套件设在内管内部包括轴心管及固设于轴心管外表面的多个螺旋状的叶片,叶片的外侧边连接在内管的内壁上,叶片上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轴心管位于内管的中心位置,且轴心管朝向外壳出口的一端设有外扩部。
可变回压件包括中空管及设于中空管一端的外扩部,可变回压件位于内管内部,其外扩部朝向内管进气口方向并连接在内管进气口一端,中空管的另一端的端头在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与内管进气口之间。
进一步的,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比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大1/3。
进一步的,轴心管外表面连接有3个至8个带有弧度的呈螺旋状的叶片。
进一步的,螺旋套件的轴心管长度小于内管的内部容室的长度。
进一步的,可变回压件外扩部的直径及中空管的长度随汽车的排量不同而改变。
进一步的,可变回压件的中空管同内管的进气口一端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设有外壳、外管、内管、螺旋套件和可变回压件,螺旋套件轴心管朝向外壳出口的一端设有外扩部,根据汽车不同的排量计算出可变回压件的外扩部的直径以及中空管的长短,再将其和内管进气口一端相连接,使废气在此处产生合适回压。为不同排量的汽车提供智慧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将汽车的被动挤压式排气变为主动式吸覆式排气,在低扭排气量还没有达到设计工作量原理时起到阻力产生高回压作用,以更低的转速输出更大的扭力,减少起步时所需的喷油量。当排气量达到设计的工作量原理时,产生推力、拉力、吸出排气,避免排气产生气阻问题,做到满足回压又不因排气产生气阻。提升发动机的加速顺畅度,提升滑动性能达到省油目的。
又因高压的废气波被高速排出气缸时,它后面产生的低气压便是回压,又因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下会排出不同速率的废气波,产生不同的回压要求,因此本装置的优点就突显出来了。本装置成本极低,满足不同排量汽车的需求,又因本装置在排气过程中螺旋套件利用了螺旋的原理产生的吸力,螺旋套件中的轴心管外扩部朝向出口方向,这样利用了螺旋套件产生的人造龙卷风吸引力使得往外排气的吸力会更强,会把排气管积累的污水一同吸出,又因本装置的外管同外壳两端的连接是无缝连接,且外管是整体结构,在外管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不会使内管因排气产生的积水穿过外管使隔热吸音层的材料产生积水进而因长时间的使用腐蚀本装置、缩短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的螺旋套件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1、外壳,2、外管,3、内管,4、螺旋套件,5、隔热吸音层,6、可变回压件,3a、进气口,3b、出气口,3c1、缩管段,3c2、缩管段,3d1、孔洞,4a、轴心管,4a1、中心孔,4a2、外扩部,4b、叶片,4b1、孔洞,6a1、外扩部,6a2、回压内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所示,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包括外壳1、外管2、内管3、螺旋套件4和可变回压件6。
外壳1为两端细、中间粗的中空管状结构,两端分别为进口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扩大的内部空间。
外管2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壳1的内部,外管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外壳1的进口与出口,外管2的管径小于外壳1中间较粗部位的管径,在外管2的外侧面与外壳1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在此空间内设有隔热吸音层5。
内管3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管的内部,内管3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3a与出气口3b且分别连接于外壳1的进口与出口,内管3的进气口3a与出气口3b的内侧端各具有一个缩管段3c1和3c2,且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3c1长度大于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3c2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比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大1/3。
且该内管于该两个缩管段之间的部位为扩大的内部容室,两个缩管段的侧壁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3d1。
如图1、2、3所示,螺旋套件设在内管内部。螺旋套件4包括轴心管4a及固设于轴心管外表面的多个螺旋状的叶片4b,轴心管内部有中心孔4a1,轴心管外表面连接有3个至8个带有弧度的呈螺旋状的叶片4b。在本实施例中,叶片数量为5个。叶片的外侧边连接在内管的内壁上,叶片上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4b1,轴心管位于内管的中心位置,且轴心管朝向外壳出口的一端设有外扩部4a2。螺旋套件的轴心管长度小于内管的内部容室的长度。
如图1、2、3、4所示,可变回压件6包括中空管及设于中空管一端的外扩部6a1,中空管作为回压内缩部6a2。可变回压件位于内管3内部,其外扩部6a1朝向内管进气口3a方向并连接在内管进气口一端,中空管的另一端的端头在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与内管进气口之间。可变回压件的中空管同内管的进气口一端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可变回压件6由钢管制成,它同进气口3a相连接,外扩部6a1同进气口3a的端口部相齐且无缝连接。
可变回压件外扩部的直径及中空管的长度随汽车的排量不同而改变。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安装于排气管,其前部安装三元转换器,其后部安装消音器,当废气由外壳1的进口流进时,由可变回压件回压内缩部6a2进行第一次压缩,之后借由内管3的缩管段3c1的作用,使废气进行第二次压缩,然后流入后方的螺旋套件4,且因螺旋套件是位于内管之中,经由叶片4b而使气体产生螺旋,螺旋套件的轴心管4a为中空状态,故当废气经由叶片4b产生如漩涡般气流形成人造龙卷风时,中心孔4a1部分会呈真空状态,借此真空状态,对前方的三元转换器产生吸力,让三元转换器前方的气体借此吸力而加速通过三元转换器。
排气过程废气波向前的推力、借由螺旋套件产生人造龙卷风的吸力、废气通过可变回压件6的回压内缩部6a2因文氏管原理产生的拉力,这三种力量共同产生作用于三元转换器时,可快速将三元转换器的积碳废气产生的积水顺势带出,同时可将过高的温度略降低,让内燃机保持稳定的温度,还可以把由于安装多个三元转换器带来的气阻一同吸出,然后再经由另一侧的缩管段3c2,出气口3b作三次压缩以及再一次膨胀废气流至后方的消音器中。
本实用新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设有外壳、外管、内管、螺旋套件和可变回压件,采用SUS304不锈钢制成。螺旋套件轴心管朝向外壳出口的一端设有外扩部;根据汽车不同的排量计算出可变回压件的外扩部的直径以及中空管的长短,再将其和内管进气口一端相连接,使废气在此处产生合适回压。为不同排量的汽车提供智慧型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将汽车的被动挤压式排气变为主动式吸覆式排气,在低扭排气量还没有达到设计工作量原理时起到阻力产生高回压作用,以更低的转速输出更大的扭力,减少起步时所需的喷油量。当排气量达到设计的工作量原理时,产生推力、拉力、吸出排气,避免排气产生气阻问题,做到满足回压又不因排气产生气阻。提升发动机的加速顺畅度,提升滑动性能达到省油目的。又因高压的废气波被高速排出气缸时,它后面产生的低气压便是回压,又因发动机在不同的转速下会排出不同速率的废气波,产生不同的回压要求,因此本装置的优点就突显出来了。本装置成本极低,满足不同排量汽车的需求,又因本装置在排气过程中螺旋套件利用了螺旋的原理产生的吸力,螺旋套件中的轴心管外扩部朝向外壳的出口方向,这样利用了螺旋套件产生的人造龙卷风吸引力使得往外排气的吸力会更强,会把排气管积累的污水一同吸出,又因本装置的外管同外壳两端的连接是无缝连接,且外管是整体结构,在外管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不会使内管因排气产生的积水穿过外管使隔热吸音层的材料产生积水进而因长时间的使用腐蚀本装置、缩短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外管、内管、螺旋套件和可变回压件,
外壳为两端细、中间粗的中空管状结构,两端分别为进口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间具有扩大的内部空间;
外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壳的内部,外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外壳的进口与出口,外管的管径小于外壳中间较粗部位的管径,在外管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在此空间内设有隔热吸音层;
内管为中空管状结构,设于外管的内部,内管的两端分别为进气口与出气口且分别连接于外壳的进口与出口,内管的进气口与出气口的内侧端各具有一个缩管段,且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大于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且该内管于该两个缩管段之间的部位为扩大的内部容室,缩管段的侧壁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
螺旋套件设在内管内部,包括轴心管及固设于轴心管外表面的多个螺旋状的叶片,叶片的外侧边连接在内管的内壁上,叶片上设有数个贯穿的孔洞,轴心管位于内管的中心位置,且轴心管朝向外壳出口的一端设有外扩部;
可变回压件包括中空管及设于中空管一端的外扩部,可变回压件位于内管内部,其外扩部朝向内管进气口方向并连接在内管进气口一端,中空管的另一端的端头在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与内管进气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进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比出气口的内侧端的缩管段长度大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轴心管外表面连接有3个至8个带有弧度的呈螺旋状的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套件的轴心管长度小于内管的内部容室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变回压件外扩部的直径及中空管的长度随汽车的排量不同而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可变回压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可变回压件的中空管同内管的进气口一端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空间。
CN201420152900.3U 2014-04-01 2014-04-01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9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2900.3U CN203769900U (zh) 2014-04-01 2014-04-01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152900.3U CN203769900U (zh) 2014-04-01 2014-04-01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69900U true CN203769900U (zh) 2014-08-13

Family

ID=51287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15290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69900U (zh) 2014-04-01 2014-04-01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699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9992A (zh) * 2015-07-24 2015-11-04 邓厚才 带有回压型直排消音鼓的双鼓燕子尾汽车排气装置
CN106812578A (zh) * 2015-11-30 2017-06-09 王显城 引擎排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19992A (zh) * 2015-07-24 2015-11-04 邓厚才 带有回压型直排消音鼓的双鼓燕子尾汽车排气装置
CN106812578A (zh) * 2015-11-30 2017-06-09 王显城 引擎排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54664Y (zh) 变频式消声器
CN104948263B (zh) 一种扩张共振复合型消声器
CN203769900U (zh) 可变回压排气装置
CN202833034U (zh) 一种双重消音的消音器
CN201865727U (zh) 降低内燃机噪音的消声装置
CN202768127U (zh) 汽车消音器
CN107013386B (zh) 一种发动机可变进气歧管
CN201330635Y (zh) 一种摩托车
CN201461039U (zh) 竞技类汽车发动机排气消音装置
CN101270686A (zh) 柴油机废气可用能提前回收排气系统
CN203296894U (zh) 汽车发动机的涡流排气系统
CN203783689U (zh) 一种汽车增压发动机泄气噪音消音装置
CN204646679U (zh) 一种罗茨风机放空及消除噪声装置
CN201818347U (zh) 一种汽车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CN204476515U (zh) 柴油机车动力车头的消声器
CN203271891U (zh) 半壳式排气歧管
CN203783703U (zh) 消声器
CN203335144U (zh) 涡轮增压器消声器
CN203189081U (zh) 用于摩托车的回转式排气消声器
CN102536411A (zh) 直列四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
CN203547839U (zh) 柴油机多腔式消声器
CN201934170U (zh) 柴油发电机用多级消音器
CN204357596U (zh) 一种内插管式增压进气歧管
CN109057933A (zh) 两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排气歧管
CN201448140U (zh) 一种摩托车消声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Chen Ke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to Pay the Fee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Chen Ke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