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59664U -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59664U
CN203759664U CN201420085450.0U CN201420085450U CN203759664U CN 203759664 U CN203759664 U CN 203759664U CN 201420085450 U CN201420085450 U CN 201420085450U CN 203759664 U CN203759664 U CN 203759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strate
electrodes
those
contact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08545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伟智
周建良
陈国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59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5966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条第一导线。第一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第一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第一导线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且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第一导线与第二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第一导线至少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缩减边框宽度。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无线移动通信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面板(touch panel)作为输入装置。触控面板按照感测形式的不同大致上可区分为电阻式触控面板、电容式触控面板、光学式触控面板、声波式触控面板以及电磁式触控面板。由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触控面板具有反应时间快、可靠度佳以及解析度高(high definition)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手持电子装置上。
图1是现有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一般而言,触控面板10通常是将分别沿两个不同方向(例如是图1中的方向X与Y)延伸且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配置在基板16上,其中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分别连接信号传输线18a与18b,且信号传输线18a与18b汇集至位于基板16一侧的接合区19。如此,可供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 board,简称FPC)接合至触控面板10的接合区19,可以使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通过信号传输线18a与18b而与软性电路板或其他电子装置电性连接。
信号传输线18a与18b(图1是以信号传输线18a为例)会配置在基板16的周边。此时,触控面板10需在基板16的周边上预留设置信号传输线18a的空间,使得触控面板10的边框(border)的宽度增加。再者,图1仅示出少数的电极与信号传输线作为示意,实际上触控面板10具有更多的电极与信号传输线。当触控面板10的电极与信号传输线的数量增加时,触控面板10势必须配置更大的边框,才能容纳信号传输线。此种作法使触控面板10不利于应用在要求窄边框的电子产品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具有窄边化(zero border)的设计而能降低边框(border)宽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降低边框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多个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以及多条第一导线。第一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的一侧。第一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电性绝缘。第二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第一导线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且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第一导线与第二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第一导线至少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由所连接的第一电极朝向一接合端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极各自通过至少一间距划分成多个子电极。至少一间距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至少部分第一导线通过至少一间距以连接至对应的第一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极所具有的子电极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极中至少两者所具有的子电极的数量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多个虚拟电极,配置在至少一间距内,其中各虚拟电极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各虚拟电极位于至少一子电极与至少一第一导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极各自具有至少一狭缝图案,各狭缝图案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部分第一电极的至少一端具有一内缩区。内缩区重叠于最外侧的两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一,第一导线位于内缩区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内缩区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越接近接合端者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越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对应于内缩区的第二电极具有一本体部以及多个补偿部,补偿部从本体部沿第一方向朝相邻的第二电极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补偿部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等于各补偿部所对应的内缩区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导线中至少两者的线宽彼此不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面板还包括多条第二导线,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且对应地连接第二电极。第二导线与第一电极彼此电性绝缘。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显示介质层。第二基板面对第一基板。显示介质层配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都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一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位于显示介质层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的相对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二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位于显示介质层与第一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绝缘层,配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电极、绝缘层与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的同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第三基板,面对第一基板,且第一基板位于第二基板与第三基板之间,其中第一电极、绝缘层与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三基板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彩色滤光阵列,设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其中之一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控显示装置还包括一像素阵列,设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其中之一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介质层为一液晶层、有机发光层、电泳材料层、电湿润显示介质层或上述的组合。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上,而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线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且第一导线至少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的空间,且第一导线可通过对应的第二电极遮蔽。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缩减边框宽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沿I-I’剖线的一示意图;
图2C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沿I-I’剖线的另一示意图;
图2D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另一实施例的周边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图7的触控面板的电容值的变化趋势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一。
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二;
图10C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三;
图10D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四;
图10E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五;
图10F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六。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100a、100b、100c、200、200a、200b:触控面板;
12、120a、120b、120c、120d、220a、220b、220c、220d:第一电极;
14、130a、130b、130c、230a、230b、230c、230d:第二电极;
16:基板;
18a、18b:信号传输线;
19:接合区;
50、50a、50b、50c、50d、50e:触控显示装置;
52:第二基板;
54:显示介质层;
56:绝缘层;
58:第三基板;
102:覆盖板;
1022:透光区;
1024:周边区;
104:粘着层;
110、210:第一基板;
112、212:接合端;
122:子电极;
124a、124b:狭缝图案;
140、240、240a、240b、240c、240d:第一导线;
150、250:第二导线;
160:虚拟电极;
202:饰边层;
204:装饰层;
204a:第一装饰层;
204b:第二装饰层;
204c:底装饰层;
206:缓冲层;
208:遮光层;
209:外框层;
209a:第一外框层;
209b:第二外框层;
232:本体部;
234:补偿部;
A:正投影面积;
A1、A2、A3:区域;
AM:像素阵列;
C、C1、C2、C3:通道;
CF:彩色滤光阵列;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G1、G2、G3、G4、G5、G6、G7、G8、G9:间距;
L:光线;
R1、R2、R3、R4、R5、R6:内缩区;
w1、w2、w3、w4、w5:宽度;
X、Y: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多条第一导线1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150。图2A将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示出为实线,而其余被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遮蔽的构件在图2A中以虚线示出(例如是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一导线140)。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侧。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侧。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不同,例如相交。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例如是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的感应电极。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彼此电性绝缘,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相交,据此通过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之间的互电容变化提供触控感测功能,在此,当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为驱动电极时,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为感测电极;当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为驱动电极时,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为感测电极。第一基板110可以是塑胶基板、玻璃基板或薄膜基板,其厚度为0.1mm至2mm。另外,在一选择的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也可以用一整面绝缘层来取代,绝缘层材质可以是有机绝缘材、无机绝缘材(如SiO2及/或SiNx)。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4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侧,并且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而第二导线15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侧,并且对应地连接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第一导线140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彼此电性绝缘,而第二导线150与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彼此电性绝缘。第一导线140与第二导线150分别由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延伸至位于第一基板110一侧的接合端112,以使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可以通过第一导线140、第二导线150与接合端112上所接合的软性电路板(未示出)或电子装置(未示出)接合。
为了实现窄边化的设计而缩减触控面板100的边框宽度,本实施例将第一导线140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中间,且第一导线140至少位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由所连接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朝向接合端112延伸。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之中的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各自通过间距G1、间距G2与间距G3划分成两个子电极122,而第一电极120a设置为连续的电极。换言之,第一电极120b的两相邻子电极122之间具有间距G1,而第一电极120c的两子电极122之间以及第一电极120d的两子电极122之间也分别具有间距G2与间距G3。因此,为使第一电极120a与所有子电极122都能通过第一导线140连接至接合端112所接合的电路,其中一条第一导线140连接第一电极120a,而其余第一导线140分别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中的子电极122。
在本实施例中,间距G1至间距G3对应于第二电极130b,且各间距G1至间距G3位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至少其中一个,例如是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第一导线140通过间距G1至间距G3以连接至对应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间距G1至间距G3的宽度可以一致或不一致,且各间距G1至间距G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1小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2。也就是说,虽然间距G1至间距G3存在于相邻的两个子电极122之间,这些子电极122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仍部分地重叠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而可以实现两电极之间的电容耦合。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各间距G1至间距G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1也可以等于或略大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2,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各自所具有的子电极122的数量相同(均各自具有两个子电极122),且各间距G1至间距G3所对应的第二电极相同(均为第二电极130b)。如此一来,重叠于同一第二电极130b的正投影的间距G1至间距G3相互连通而形成通道C。所有第一导线140都位于通道C内,并且各个第一导线140连接第一电极120a或对应的子电极12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间距G1至间距G3以及位于间距G1至间距G3中的第一导线140均位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因此间距G1至间距G3与第一导线140可视为是隐藏在第二电极130b的下方。如此,通过间距G1至间距G3的第一导线140可以通过第二电极130b遮蔽而不影响触控面板100的视觉效果,且将第一导线140配置间距G1至间距G3中,则第一基板110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140的空间。据此,可以缩减触控面板100的边框宽度,达到窄边化的设计。
图2B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沿I-I’剖线的一示意图。图2C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沿I-I’剖线的另一示意图。请参考图2A至图2C,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导线140位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可定义成,当光线L从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方向射入触控面板100时,或者是当使用者从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方向观看触控面板100时,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产生投影即为正投影,且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具有正投影面积A,而第一导线140位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A内。如此,第一导线140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10的方向上可以受到第二电极130b的遮蔽而不影响触控面板100的视觉效果,且第一基板110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140的空间,已使触控面板100达到窄边化的设计。
此外,请参考图2C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可以将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对两侧。之后,才将覆盖板102通过粘着层104覆盖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而使触控面板100形成单片双层薄膜式(GF2)形式的触控面板。此时,第一基板110可以是薄膜基板、塑胶基板或玻璃基板,而覆盖板102为一透明覆盖板,透明覆盖板可包括玻璃覆盖板、塑胶覆盖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例如防刮)、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的覆盖板,透明覆盖板的厚度可介于0.2mm至2mm。选用透明覆盖板的覆盖板102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且透明覆盖板是具有85%以上的透光度。另外,覆盖板102也可以选择在面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一侧设置一防污镀膜(Anti-SmudgeCoating)。如此,第一基板110可以承载并分离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而覆盖板102同样可用于保护触控面板100。之后,触控面板100可在通过覆盖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的粘着层104贴附在其他构件上(例如是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基板)。
再者,请参考图2A与图2C,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也可以将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而将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覆盖板102上。之后,覆盖板102通过粘着层104而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一侧,并覆盖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上。第一基板110可以是薄膜基板或塑胶基板,覆盖板102可以是如上所述的透明覆盖板,而使触控面板100形成双基板(G/G)形式的触控面板。或者,第一基板110可以是薄膜基板,而覆盖板102采用如上所述的透明覆盖板,而使触控面板100形成单一玻璃基板与单一塑胶薄膜(G/F)形式的触控面板。换言之,第一基板110的材质可依据需求作调整,而覆盖板102可以用来承载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并同时用于保护触控面板100。
另外,图2A所示的触控面板100也可在透明覆盖板周围设置一装饰层,装饰层可以是黑色油墨或光阻,也可以选择彩色的装饰层。图2D是图2A的触控面板在另一实施例的周边结构的剖视示意图。请参考图2D,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覆盖板102具有透光区1022以及周边区1024,周边区1024设置在透光区1022的至少一侧。在透光区1022内可设置前述各实施例的触控元件(例如是图2C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此不再赘述。触控面板100包括覆盖板102、饰边层202、装饰层204、缓冲层206、遮光层208以及外框层209。覆盖板102为透明覆盖板,其透光度在85%以上均在此范畴内。覆盖板102可包括玻璃覆盖板、塑胶覆盖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例如防刮)、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例如触控面板100)的覆盖板,且覆盖板102的厚度可介于0.2mm至2mm。覆盖板102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或3D形状的强化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另外,触控面板100也可以选择在覆盖板102面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一侧面设置防污镀膜(Anti-Smudge Coating)。饰边层202设置在周边区1024靠近透光区1022的边缘,且饰边层202可以包含油墨材料或是光阻材料。装饰层204可选择性地为一复合层,例如包括第一装饰层204a与第二装饰层204b由下而上依序堆叠于覆盖板102上。本实施例的第二装饰层204b的图形范围大于第一装饰层204a的图形范围,因此第二装饰层204b包覆了第一装饰层204a的侧边。此外,装饰层204还包括底装饰层204c设于第一装饰层204a的下侧,其中底装饰层204c的图形范围大于第一装饰层204a与第二装饰层204b的图形范围,且底装饰层204c在接近透光区1022的内侧边较第一装饰层204a和第二装饰层204b的内侧边更接近透光区1022。在另一实施例中,触控面板也可以选择性省略掉第二装饰层204b。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饰层204a、第二装饰层204b与底装饰层204c皆由同色系的彩色油墨或光阻材料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其中二层同颜色,剩余的一层是另一种颜色,另外,装饰层204也可以使用单层光阻。缓冲层206设置在装饰层204之上,全面覆盖整个覆盖板102的表面且包覆了装饰层204。缓冲层206较佳由透明绝缘材料所构成,其材料举例为氧化硅、氮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铌、油墨材料及光阻材料的至少其中之一,且缓冲层206的堆叠结构可以依光学需求而为单层或多层的堆叠结构,例如为上述材料的其中两者以上的多层堆叠。遮光层208可以是油墨材料或是光阻材料,且其覆盖至少部分缓冲层206与装饰层204,并且缓冲层206位于遮光层208与装饰层204之间。外框层209设于周边区1024的外侧,外框层209部分覆盖遮光层208、缓冲层206以及装饰层204,其中外框层209可为复合层,包括第一外框层209a与第二外框层209b,较佳地,两者的材料不相同,或是分别为不同色系的材料层。遮光层208与第二外框层209b可具有深色系或暗色系颜色,可以遮蔽后方的电子元件,而装饰层204与第一外框层209a可具有浅色系颜色以使触控面板100具有较明亮的外观,但不以此为限。再者,遮光层208的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简称OD)值高于装饰层204的光学密度值。较佳地,装饰层204的光学密度值可小于2.5。上述装饰层204的堆叠方式与层数不限于本实施例图示所揭示的架构,可视设计需求而有不同的堆叠架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a与触控面板100的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100a中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中至少两者所具有的子电极122的数量不相同,且各间距G4至间距G9各自对应不同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而第一导线140位于多个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各自具有互相分离的多个子电极122。具体而言,第一电极120b通过间距G4划分成两个子电极122,且间距G4位于第二电极130a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第一电极120c通过间距G5与间距G6划分成三个子电极122,且间距G5与间距G6分别位于第二电极130a以及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同样地,第一电极120d通过间距G7、间距G8与间距G9划分成四个子电极122,且间距G7、间距G8与间距G9分别位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有关于间距G4至间距G9位于对应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的定义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多加赘述。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间距G4至间距G9的宽度可以一致或不一致。各间距G4至间距G9分别位于第二电极130a、第二电极130b与第二电极130c的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而各间距G4至间距G9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举例而言,间距G4的宽度w1小于第二电极130a的宽度w2。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各间距G4至间距G9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或略大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
间距G4、间距G5与间距G7皆位于第二电极130a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且相互连通而形成通道C1。间距G6与间距G8都位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且相互连通而形成通道C2,而间距G9位于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积内而且形成通道C3。此时,第一导线140通过对应的间距G4至间距G9所构成的通道C1至通道C3,并且由所连接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或子电极122)朝向接合端112延伸。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将部分第一电极120c至第一电极120d切割成较多段的子电极122,以形成多条对应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通道C1至通道C3,而将第一导线140分散在通道C1至通道C3内。此外,将第一导线140配置在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可以使触控面板100a维持具有触控感测功能,且第一基板110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140的空间。据此,可以降低触控面板100a的边框宽度,达到窄边化的设计。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100a可具有如图2B与图2C的剖面图或者图2D的示意图所示的配置方式,也即图3所述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对应于图2B与图2C的描述,且触控面板100a所使用的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b与前述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a类似,其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100b还包括多个虚拟电极(dummy electrode)160,其配置在由间距G4至间距G9所构成的通道C1与通道C2内且不接触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b具有类似触控面板100a的组成,其类似的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类似的功能。然而,当光线通过触控面板时,若子电极122之间的间距G4至间距G9的宽度过大,会产生亮度不均或是视觉效果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本实施例采取将虚拟电极160配置于通道C1与通道C2内,其中各虚拟电极160位于对应的通道C1与通道C2内,且位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至少其中一个,例如是第二电极130a与第二电极130b,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各虚拟电极160位于至少一个子电极122与至少一个第一导线140之间。如此,可以改善触控面板100b因间距G4至间距G9的宽度过大而降低的视觉效果。类似地,本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100b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对应于图2B与图2C的描述,且触控面板100b所使用的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c与前述的第二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a类似,其主要差异在于,触控面板100c的部分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各自具有至少一狭缝图案124a或狭缝图案124b。具体而言,触控面板100c具有类似触控面板100a的组成,其类似的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且具有类似的功能。当第一导线140对应配置在由间距G4至间距G9所形成的通道C1至通道C3内时,条状的第一导线140之间彼此相隔一距离而形成狭缝(slit)般的视觉效果。此时,设置有第一导线140的区域与未设置有第一导线140的区域将有显著的视觉差异。因此,本实施例采取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上配置狭缝图案124a或狭缝图案124b,其中狭缝图案124a为位于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c上并对应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多个条状开口,而狭缝图案124b为位于间距内的多个条状电极。
在本实施例中,各狭缝图案124a与狭缝图案124b位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至少其中一个,例如是所有的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在第一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狭缝图案124a未截断其对应的第一电极120a与子电极122,故狭缝图案124a不影响对应的第一电极120a与子电极122的电性导通,而狭缝图案124b不接触第一电极120a、子电极122与第一导线140,故狭缝图案124b不影响触控面板100b中各构件的电性独立。由此可知,狭缝图案124a可使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c中不具有对应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间距G4至间距G9之处具有类似于在间距G4至G9中配置第一导线140所形成的狭缝般的视觉效果,而狭缝图案124b可以填补间距内未配置有第一导线140的区域,以改善触控面板100c的视觉效果。类似地,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c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对应于图2B与图2C的描述,且触控面板100c所使用的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多条第一导线2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250。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各自沿第一方向D1延伸并且沿着第二方向D2依序排列,而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各自沿第二方向D2延伸并且沿着第一方向D1依序排列。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分别连接于第一导线240,而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分别连接于第二导线250。同时,第一基板210用来承载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多条第一导线240以及多条第二导线250这些构件至少一部份,并且提供使用者触碰。
为了实现窄边化的设计而降低触控面板200的边框宽度,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一端具有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重叠于最外侧的第二电极230a,第一导线240位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中。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越接近接合端212者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越小。换言之,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沿第二方向D2依序递减,以使部分的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一侧可以分别定义出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20a也可以选择地具有内缩区。也即,第一电极220a在第一方向D1的宽度最大,而第一电极220d在第一方向D1的宽度最小。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的宽度依序递减,故对应不同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3至宽度w5依序递增。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重叠于第二电极230a,且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3至宽度w5小于其所对应的第二电极230a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此时,重叠于同一第二电极230a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形成通道,第一导线240位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所形成的通道中。如此,第一导线240位于第二电极230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由所连接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朝向接合端212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位于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一端,且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以及位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中的第一导线240均位于第二电极230a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而位于第一基板210的侧边,故相较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不需要将部分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切割成多个子电极,而能以连续一体的电极图案制作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再者,将第一导线240配置在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内,第一基板210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240的空间。据此,可以降低触控面板200的边框宽度,达到窄边化的设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30b至第二电极230d为条状电极,但对应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的第二电极230a具有条状的本体部232以及多个从本体部232侧边突出的补偿部234。具体而言,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具有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且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3至宽度w5依序递增,因此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与条状的本体部232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面积依序递减。如此,会使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初始电容值不相同。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二电极230a配置成具有多个补偿部234。补偿部234从本体部232沿第一方向D1朝相邻的第二电极230b突出并分别对应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且各补偿部234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设置为等于各补偿部234所对应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因此本实施例的补偿部234的面积也是沿第二方向依序改变。如此,通过补偿部234的设计,可以使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重叠于第二电极230a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面积相等,以降低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差异。
图7是图6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图8是图7的触控面板的电容值的变化趋势图。请参考图6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以图7中的区域A1至区域A3作为模拟,其中区域A1至区域A3分别为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c在不具有补偿部234的情况下重叠于第二电极230a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的重叠区域。由于第一电极220a不具有内缩区,而第一电极220b与第一电极220c的内缩区R1与内缩区R2依序递增,故本实施例的区域A1至区域A3的面积依序递减。比较区域A1至区域A3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与电容差异值相对于第二电极230a是否具有补偿部234的结果如下表:
表一:电容值比较表
区域 不具有补偿部 具有补偿部
A1 1.1538 1.1702
A2 0.7532 0.9132
A3 0.5423 0.8087
表二:电容差异值比较表
区域 不具有补偿部 具有补偿部
A1-A2 0.4006(34.72%) 0.257(21.90%)
A1-A3 0.6115(53.00%) 0.3615(31%)
由此可知,当第二电极230a未配置补偿部234时,区域A1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a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1.1538皮法拉(picofarad,简称pF),区域A2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b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0.7532皮法拉,而区域A3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0.5423皮法拉,其趋势如图8所示。
相对地,当第二电极230a配置补偿部234时,第一电极220a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重叠区域维持为区域A1,但第一电极220b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重叠区域变成区域A2与其所对应的补偿部234,而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重叠区域变成区域A3与其所对应的补偿部234。此时,区域A1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a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1.1702皮法拉,区域A2与其所对应的补偿部234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b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0.9132皮法拉,而区域A3与其所对应的补偿部234所对应的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约为0.8087皮法拉,其趋势如图8所示。因此,通过补偿部的设计,可以使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的差异降低。再者,上述的比较结果是在补偿部234设置为让第二电极230a重叠于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c的重叠面积大致相等来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适当调整补偿部234的面积,可以使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c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电容值更为接近。据此,通过在对应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且位于第一基板210最外侧的第二电极230a上配置补偿部234,可以改善触控面板200的边缘的感测效果。此外,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的图2B与图2C中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且在触控面板200采用如图2B与图2C所示的覆盖板102之后,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9A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a与前述的第五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200类似,其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两端都分别具有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位于同一侧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对应地重叠于最外侧的第二电极230a与第二电极230d,而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位于对应于第二电极230a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所形成的通道中或者位于对应于第二电极230d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所形成的通道中。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电极230a与第二电极230d在第一基板210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由所连接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朝向接合端212延伸。因此,触控面板200a也同样具有类似于触控面板200的功能。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的第二电极230a与第二电极230d具有条状的本体部232以及多个从本体部232侧边突出的补偿部234。关于补偿部234的说明可以参考前述的第五实施例。如此,通过补偿部234的设计,可以补偿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初始电容值的差异。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中至少两者的线宽彼此不相同。由于各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所连接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不相同,且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的位置与布线长度也不同。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设置成线宽不一致,例如是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的线宽依序递减,可以降低第二电极230a或第二电极230d的阻抗差异。上述将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的线宽不一致的设计也可以应用在前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类似地,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a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的图2B与图2C中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且触控面板200a所使用的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考图9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b与前述的第五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200以及第六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200a类似,其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两端都分别具有内缩区,但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宽度相等。因此,对应不同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左侧的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越接近接合端212者宽度(在第一方向D1上)越大,但对应不同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右侧的内缩区R4至内缩区R6越接近接合端212者宽度(在第一方向D1上)越小。举例而言,如图9B所示,第一电极220b的两端的内缩区R1与内缩区R4大小不一致,且第一电极220d的两端的内缩区R3与内缩区R6大小不一致。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两端都配置内缩区而形成用以配置第一导线240a至第一导线240d的通道,并且对应于内缩区R1至内缩区R3的第二电极230a与对应于内缩区R4至内缩区R6的第二电极230d具有条状的本体部232以及多个从本体部232侧边突出的补偿部234。如此,通过补偿部234的设计,可以补偿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之间的初始电容值的差异。再者,本实施例将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设计成宽度相等,可以使第一电极220b至第一电极220d的阻抗更为接近。类似地,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00b的第一电极220a至第一电极220d与第二电极230a至第二电极230d的相对位置与配置关系可以参考前述的图2B与图2C中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且触控面板200b所使用的覆盖板102也可依据需求配置如图2D所示的装饰层,在此不多加赘述。
图10A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一。图10B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二。图10C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三。图10D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四。图10E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五。图10F是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可能实施例的示意图六。请先参考图10A,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包括上述的六个实施例中的触控面板的其中之一(以下的说明是以触控面板100为例)、第二基板52以及显示介质层54。第二基板52面对第一基板110。显示介质层54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之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A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之间,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分别位于显示介质层54的相对两侧。
此外,触控显示装置50还包括彩色滤光阵列CF与像素阵列AM。彩色滤光阵列CF设置在第一基板110上,以使第一基板110形成一彩色滤光基板,而第二基板52上可选择地设置有像素阵列AM,以使第二基板52形成一像素阵列基板,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可以分别是像素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基板。当然,像素阵列AM与彩色滤光阵列CF可以整合在一起而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其中之一上。
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之间的显示介质层54为一液晶层、有机发光层、电泳材料层、电湿润显示介质层或上述的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52与显示介质层54的种类。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通过形成彩色滤光基板的第一基板110、形成像素阵列基板的第二基板52以及显示介质层54提供显示影像的功能,并通过触控面板100提供触控功能,其中触控面板100具有窄边化的设计,因此应用触控面板100的触控显示装置50同样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降低边框宽度,有利于触控显示装置50朝向轻薄化的趋势。
请参考图10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a类似于触控显示装置50,其主要差异在于,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B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52之间,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都位于显示介质层54与第一基板110之间。更进一步地说,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彩色滤光阵列CF依序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并面对像素阵列AM。此外,触控显示装置50a还包括多个绝缘层56,分别配置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之间以及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彩色滤光阵列CF之间,以分离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彩色滤光阵列CF。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a通过形成彩色滤光基板的第一基板110、形成像素阵列基板的第二基板52以及显示介质层54提供显示影像的功能,并通过触控面板100提供触控功能,且具有窄边化的设计。
请参考图10C,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b类似于触控显示装置50与触控显示装置50a,其主要差异在于,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C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位于显示介质层54与第二基板52之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第二基板52的像素阵列AM上,彩色滤光阵列CF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并面对第二基板52,而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相对于彩色滤光阵列CF的另一表面上。此外,触控显示装置50b也可如图2C所示配置覆盖板102与粘着层104。覆盖板102通过粘着层104覆盖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用以保护触控显示装置50b。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b同样具有显示影像以及触控功能,且具有窄边化的设计。
请参考图10D,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c类似于触控显示装置50至触控显示装置50b,其主要差异在于,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D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位于显示介质层54与第一基板110之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彩色滤光阵列CF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并面对第二基板52,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彩色滤光阵列CF上并面对像素阵列AM,其中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与彩色滤光阵列CF之间也可以配置绝缘层(未示出),而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相对于彩色滤光阵列CF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的另一表面上。类似地,触控显示装置50c也可如图2C所示配置覆盖板102与粘着层104。覆盖板102通过粘着层104覆盖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用以保护触控显示装置50c。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c同样具有显示影像以及触控功能,且具有窄边化的设计。
请参考图10E,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d类似于触控显示装置50至触控显示装置50c,其主要差异在于,触控显示装置50d还包括绝缘层56,配置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E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之间,且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绝缘层56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侧。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彩色滤光阵列CF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并面对第二基板52的像素阵列AM,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相对于彩色滤光阵列CF的另一表面上,绝缘层56配置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而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绝缘层56上。类似地,触控显示装置50d也可如图2C所示配置覆盖板102与粘着层104。覆盖板102通过粘着层104覆盖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用以保护触控显示装置50d。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d同样具有显示影像以及触控功能,且具有窄边化的设计。
请参考图10F,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50e类似于触控显示装置50至触控显示装置50d,其主要差异在于,触控显示装置50e还包括绝缘层56与第三基板58。绝缘层56配置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图10F仅示出第一电极120a,而第一电极120b至第一电极120d可参照图2的说明)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之间。第三基板58面对第一基板110,且第一基板110位于第二基板52与第三基板58之间,其中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绝缘层56与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的同一侧且位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三基板58之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彩色滤光阵列CF配置在第一基板110上并面对第二基板52的像素阵列AM,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配置在第一基板110相对于彩色滤光阵列CF的另一表面上,绝缘层56,例如是光学胶层,配置在第一电极120a至第一电极120d上,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配置在第三基板58上,且第三基板58以第二电极130a至第二电极130c面向第一基板110而配置或是贴附在绝缘层56上。此外,第三基板58也具备前述的覆盖板102的保护功能。如此,触控显示装置50e同样具有显示影像以及触控功能,且具有窄边化的设计。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100至200a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触控显示装置50至触控显示装置50e,以使触控显示装置50至触控显示装置50e同样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降低边框宽度。
此外,图10C至图10F所示的覆盖板102及第三基板58为一透明覆盖板,透明覆盖板可包括玻璃覆盖板、塑胶覆盖板或其他具有高机械强度材质所形成具有保护(例如防刮)、覆盖或是美化其对应装置的覆盖板,透明覆盖板的厚度可介于0.2mm至2mm。透明覆盖板可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或前述的组合,例如为2.5D玻璃,但并不以此为限。透明覆盖板是具有85%以上的透光度。另外,也可以选择在透明覆盖板面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一侧设置一防污镀膜(Anti-Smudge Coating)。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配置在第一基板上,而对应地连接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线配置在第一基板上,并且第一导线至少位于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的边框不需预留设置第一导线的空间,且第一导线可通过对应的第二电机遮蔽。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具有窄边化的设计,而能降低边框宽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7)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多个第一电极,配置在该第一基板的一侧,该些第一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电极,与该些第一电极电性绝缘,该些第二电极彼此平行排列,并且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不同;以及
多条第一导线,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上,并且对应地连接该些第一电极,该些第一导线与该些第二电极彼此电性绝缘,且该些第一导线至少位于该些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中一个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该些第一导线并由所连接的该些第一电极朝向接合端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些第一电极各自通过至少一间距划分成多个子电极,该至少一间距位于该些第二电极的该至少其中一个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至少部分该些第一导线通过该至少一间距以连接至对应的该些第一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间距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二电极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些第一电极所具有的该些子电极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些第一电极中至少两者所具有的该些子电极的数量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虚拟电极,配置在该至少一间距内,其中各该虚拟电极位于该些第二电极的该至少其中一个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并且各该虚拟电极位于至少一子电极与至少一第一导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些第一电极各自具有至少一狭缝图案,各该狭缝图案位于该些第二电极的该至少其中一个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该些第一电极的至少一端具有内缩区,该内缩区重叠于最外侧的该两第二电极的至少其一,该些第一导线位于该些内缩区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内缩区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对应的该第二电极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越接近该接合端者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宽度越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对应于该些内缩区的该第二电极具有本体部以及多个补偿部,该些补偿部从该本体部沿该第一方向朝相邻的该第二电极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补偿部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等于各该补偿部所对应的该内缩区在该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线中至少两者的线宽彼此不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条第二导线,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上,并且对应地连接该些第二电极,该些第二导线与该些第一电极彼此电性绝缘。
15.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所述的触控面板;
第二基板,面对该第一基板;以及
显示介质层,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都位于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分别位于该显示介质层的相对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配置在该第一基板的相对两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位于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位于该显示介质层与该第一基板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层,配置在该些第一电极与该些第二电极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电极、该绝缘层与该些第二电极配置在该第一基板的同一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基板,面对该第一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三基板之间,其中该些第一电极、该绝缘层与该些第二电极配置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三基板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彩色滤光阵列,设置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其中之一上。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像素阵列,设置在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其中之一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显示介质层为液晶层、有机发光层、电泳材料层、电湿润显示介质层或上述的组合。
CN201420085450.0U 2014-01-17 2014-02-27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596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1776A TW201530398A (zh) 2014-01-17 2014-01-17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TW103101776 2014-0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59664U true CN203759664U (zh) 2014-08-06

Family

ID=512549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85450.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59664U (zh) 2014-01-17 2014-02-27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201410068681.5A Pending CN104793777A (zh) 2014-01-17 2014-02-27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68681.5A Pending CN104793777A (zh) 2014-01-17 2014-02-27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3759664U (zh)
TW (1) TW20153039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5324A (zh) * 2015-02-17 2015-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4793777A (zh) * 2014-01-17 2015-07-2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105319753A (zh) * 2015-11-18 2016-02-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7250961A (zh) * 2015-02-24 2017-10-13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触控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07450788A (zh) * 2017-09-19 2017-1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124780A1 (zh) * 2018-12-18 2020-06-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6841A (zh) * 2015-08-18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泳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6502441B (zh) * 2015-09-07 2020-02-07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6201109B (zh) * 2016-07-29 2019-02-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596527B (zh) * 2016-12-14 2017-08-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US20180348909A1 (en) * 2017-05-30 2018-12-06 Egalax_Empia Technology Inc. Touch panel
TWI649599B (zh) 2017-08-31 2019-0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08268176B (zh) * 2018-02-11 2020-10-3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适用于窄边框触控面板的线路布局结构
CN111104008A (zh) * 2018-10-29 2020-05-05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93677B1 (ko) * 2011-01-18 2017-1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8994673B2 (en) * 2011-12-09 2015-03-31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with integrated touch screen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s provided in inactive regions of display panel
CN103208248B (zh) * 2012-01-17 2016-02-24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TW201530398A (zh) * 2014-01-17 2015-08-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3777A (zh) * 2014-01-17 2015-07-22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15324A (zh) * 2015-02-17 2015-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10001872B2 (en) 2015-02-17 2018-06-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In-cell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250961A (zh) * 2015-02-24 2017-10-13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触控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105319753A (zh) * 2015-11-18 2016-02-1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
CN107450788A (zh) * 2017-09-19 2017-12-0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124780A1 (zh) * 2018-12-18 2020-06-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3777A (zh) 2015-07-22
TW201530398A (zh) 2015-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59664U (zh) 触控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67939U (zh)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965622B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CN103439818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05528126B (zh) 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及其布局
CN103941901A (zh) 触控面板
CN102768599B (zh) 触控面板
CN108153443A (zh) 触控显示设备
WO2012015177A2 (ko) 전극 배선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정전용량 터치 센서
CN201867784U (zh) 一种电容触摸感应装置
CN104598074A (zh) 一种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3049119A (zh)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10147192A1 (en)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CN101458410B (zh) 触控液晶显示装置
CN108255359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46057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932736A (zh) 触控面板
CN104850295A (zh) 触控显示装置及彩色滤光片基板
CN102122223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45992B (zh) 透光触控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2084018U (zh) 触控面板
TWM405012U (en) Resistance-type touch panel
CN205507728U (zh) 触控面板
CN101989159B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104461110B (zh) 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2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