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4008A - 触控模块 - Google Patents

触控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4008A
CN111104008A CN201811267692.0A CN201811267692A CN111104008A CN 111104008 A CN111104008 A CN 111104008A CN 201811267692 A CN201811267692 A CN 201811267692A CN 111104008 A CN111104008 A CN 111104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s
disposed
touch module
electrod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676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贺勋
魏财魁
叶财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mei Xiame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mei Xiame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mei Xiame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mei Xiame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676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4008A/zh
Priority to TW108200562U priority patent/TWM576688U/zh
Priority to TW108101250A priority patent/TWI6996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4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40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interrupting or reflecting a light beam, e.g. optical touch-scre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Abstract

一种触控模块,具有一透光区及位于透光区的一侧的一周边区。触控模块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及与第一电极层分离的一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触控电极与导线。导线从触控电极向外延伸进行电连接。本发明把导线设置于可显示的透光区内,使导线穿过多个触控电极之间而延伸至周边区,藉此减少周边区域的面积,实现窄边框或无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触控模块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较大透光区域的触控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触控模块包括位于透光区的接收电极层及发射电极层,以及位于透光区四周的不透光的连接结构、走线图案及软性电路板。接收电极层及发射电极层通过连接结构电性连接至走线图案,并进一步地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
传统上,通过精细蚀刻金属薄层来形成极细的金属线路(即走线图案),以减少四周的不透光区面积。然而,精细蚀刻制程的成本高,且良率低。此外,触控模块的四周仍存在不透光的连接结构及走线图案,无法实现无边框化。再者,当触控模块设计为可弯折时,连接结构容易因弯折而从走线图案上剥离。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揭示内容的一态样系提供一种触控模块,具有一透光区及位于透光区的一侧的一周边区。触控模块包括一第一电极层及与第一电极层分离的一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包括一第一电极、多个第二电极、一第一导线及复数条第二导线。第一电极位于透光区,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二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第一电极靠近周边区的一第一侧,其中多个第二电极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第一导线连接第一电极,并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穿过多个第二电极之间至周边区。复数条第二导线分别连接多个第二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周边区。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电极为一对第二电极,该对第二电极中之一者设置于第一导线的一第一侧,且该对第二电极中之另一者设置于相对于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更包括一第三电极及一第三导线。第三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多个第二电极靠近周边区的一侧及第一导线的一第一侧,其中第三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导线连接第三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周边区。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更包括多个第四电极及复数条第四导线。多个第四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第三电极靠近周边区的一侧,其中多个第四电极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三导线延伸穿过多个第四电极之间。复数条第四导线分别连接多个第四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周边区。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更包括一第五电极、多个第六电极、一第五导线及复数条第六导线。第五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多个第二电极靠近周边区的一侧及第一导线的与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其中第五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三电极对齐。多个第六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第五电极靠近周边区的一侧,其中多个第六电极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且在第一方向上与多个第四电极对齐。第五导线连接第五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穿过多个第六电极之间至周边区。复数条第六导线分别连接多个第六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至周边区。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更包括一第七电极及一第七导线。第七电极位于透光区,并设置于第一电极的与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其中第七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七导线连接第七电极,并沿着第二方向延伸通过第一电极的一第三侧至周边区,其中第三侧与第一侧相邻。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位于周边区的一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一第一连接部、多个第二连接部及一桥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导线电性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分别与多个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桥接部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位于周边区的一走线图案。走线图案包括一第一走线及一第二走线。第一走线连接第一连接部,且第二走线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中之一者。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线及多个第二导线为金属奈米线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氧化铟锡导电层、金属网格导电层、导电高分子层或奈米碳管导电层。
在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方式中,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一可挠基板。
以下将以实施方式对上述之说明作详细的描述,并对本揭示内容的技术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显示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2A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B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C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2D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沿着第2C图的线A-A'及线B-B'截取的触控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触控显示设备
10 显示面板
20、20” 触控模块
200 第一电极层
211、212a~212d、213、214a~214f、215、216a~216f、217、218 电极
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227、228 导线
300 基板
400 第二电极层
411、412、413、414 电极
421、422、423、424 导线
500 连接结构
511、512a、512b、513a、513b、514a、514b 连接部
521、522、523 桥接部
600 走线图案
601、602、603、604 走线
700 绝缘层
D1、D2 方向
R1 透光区
R2 周边区
R3 区域
S1~S4、SL、SR 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揭示内容的叙述更加详尽与完备,下文针对了本揭示内容的实施态样与具体实施例提出了说明性的描述;但这并非实施或运用本揭示内容具体实施例的唯一形式。以下所揭露的各实施例,在有益的情形下可相互组合或取代,也可在一实施例中附加其他的实施例,而无须进一步的记载或说明。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叙述许多特定细节以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以下的实施例。然而,可在无此等特定细节之情况下实践本揭示内容的实施例。
再者,空间相对用语,例如「下方」、「之下」、「上方」、「之上」等,这是为了便于叙述一组件或特征与另一组件或特征之间的相对关系。这些空间上的相对用语的真实意义包含其他的方位。例如,当图式上下翻转180度时,一组件与另一组件之间的关系,可能从「下方」、「之下」变成「上方」、「之上」。此外,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上的相对叙述也应作同样的解释。
第1图绘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显示设备1的爆炸示意图。请参照第1图,触控显示设备1包括显示面板10及触控模块20。详言之,触控模块20包括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及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0与第二电极层400之间的基板300。更详细言之,触控模块20是设置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上,因此显示面板10所发射的光可穿透第一电极层200、基板300及第二电极层400至触控显示设备1的外部。
显示面板1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无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面板,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200为发射电极层,且第二电极层400为接收电极层。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层200为接收电极层,且第二电极层400为发射电极层。此外,第一电极层200及第二电极层400的位置可互换。
在一实施方式中,基板300为可透光的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其他适合之透明的硬式或可挠基板。
请同时参照第2A图,第2A图绘示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20的俯视示意图。须说明的是,在第2A图中省略了基板300以便更清楚地理解电极及导线之间的关系。触控模块20具有一透光区R1及位于透光区R1的一侧的一周边区R2。除了第一电极层200、第二电极层400及基板300之外,触控模块20还包括位于周边区R2的连接结构500及走线图案600。须说明的是,透光区R1对应于显示面板10(如第1图所示)的显示区域,而周边区R2则例如可对应于覆盖于触控模块20上的一玻璃盖板的遮蔽区,因此位于周边区R2中的连接结构500或走线图案600等组件在触控显示设备1外部是不可见的,但不限于此。
第一电极层200包括第一电极211、一对第二电极212a、212b、及另一对第二电极212c、212d。第一电极211位于透光区R1,并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电极对212a、212b及第二电极对212c、212d位于透光区R1,并设置于第一电极211靠近周边区R2的第一侧S1。更详细言之,如第2A图所示,第二电极对212a、212b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且各第二电极212a、212b本身亦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类似地,第二电极对212c、212d亦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
第一电极层200还包括第一导线221、一对第二导线222a、222b及另一对第二导线222c、222d。第一导线221连接第一电极211,并沿着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二电极对212a、212b之间及第二电极对212c、212d之间至周边区R2。更详细言之,第二电极212a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一侧SL,而第二电极212b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二侧SR,其中第二侧SR与第一侧SL相对。类似地,第二电极212c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一侧SL,而第二电极212d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二侧SR。
第二导线对222a、222b分别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一侧SL及第二侧SR,并分别连接第二电极对212a、212b。此外,第二导线对222a、222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二电极对212c、212d之间至周边区R2。类似地,第二导线对222c、222d分别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一侧SL及第二侧SR,并分别连接第二电极对212c、212d。此外,第二导线对222c、222d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至周边区R2。
请同时参照第2B图,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一电极层200除了第2A图标示的组件外,还可以包含第三电极213、第四电极对214a、214b、第四电极对214c、214d、第四电极对214e、214f、第五电极215、第六电极对216a、216b、第六电极对216c、216d及第六电极对216e、216f。此外,第一电极层200更包含第三导线223、一对第四导线224a、224b、一对第四导线224c、224d及一对第四导线224e、224f、第五导线225、一对第六导线226a、226b、一对第六导线226c、226d及一对第六导线226e、226f。
具体地,第三电极213及第五电极215位于透光区R1并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第三电极213及第五电极215设置于第二电极对212c、212d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更具体地,第三电极213及第五电极215分别设置于第一导线221的第二侧SR及第一侧SL,且在第一方向D1上,第三电极213与第五电极215对齐。
第四电极对214a、214b、第四电极对214c、214d及第四电极对214e、214f位于透光区R1,并设置于第三电极213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及第一导线221的第二侧SR。类似地,第六电极对216a、216b、第六电极对216c、216d及第六电极对216e、216f位于透光区R1,并设置于第五电极215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及第一导线221的第一侧SL。更详细言之,第四电极对214a、214b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第四电极对214c、214d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且第四电极对214e、214f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类似地,第六电极对216a、216b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第六电极对216c、216d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且第六电极对216e、216f彼此分离,并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此外,在第一方向D1上,第四电极对214a、214b与第六电极对216a、216b对齐,第四电极对214c、214d与第六电极对216c、216d对齐,且第四电极对214e、214f与第六电极对216e、216f对齐。
第三导线223连接第三电极213,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四电极对214a、214b之间、第四电极对214c、214d之间及第四电极对214e、214f之间至周边区R2。更详细言之,第四电极214a、第四电极214c及第四电极214e设置于第三导线223的一侧,且第四电极214b、第四电极214d及第四电极214f则设置于第三导线223的另一侧。
第四导线对224a、224b分别设置于第三导线223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四电极对214a、214b。此外,第四导线对224a、224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四电极对214c、214d之间及第四电极对214e、214f之间至周边区R2。类似地,第四导线对224c、224d分别设置于第三导线223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四电极对214c、214d。此外,第四导线对224c、224d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四电极对214e、214f之间至周边区R2。同样类似地,第四导线对224e、224f分别设置于第三导线223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四电极对214e、214f。此外,第四导线对224e、224f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至周边区R2。
第五导线225连接第五电极215,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六电极对216a、216b之间、第六电极对216c、216d之间及第六电极对216e、216f之间至周边区R2。更详细言之,第六电极216a、第六电极216c及第六电极216e设置于第五导线225的一侧,且第六电极216b、第六电极216d及第六电极216f则设置于第五导线225的另一侧。
第六导线对226a、226b分别设置于第五导线225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六电极对216a、216b。此外,第六导线对226a、226b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六电极对216c、216d之间及第六电极对216e、216f之间至周边区R2。类似地,第六导线对226c、226d分别设置于第五导线225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六电极对216c、216d。此外,第六导线对226c、226d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穿过第六电极对216e、216f之间至周边区R2。同样类似地,第六导线对226e、226f分别设置于第五导线225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接第六电极对216e、216f。此外,第六导线对226e、226f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至周边区R2。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211、212a~212d、213、214a~214f、215、216a~216f、217、218包括可透光的透明电极材料或导电奈米线,而导线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包括可透光的导电奈米线或金属网格,以使显示面板10所发射的光可穿透第一电极层200及第二电极层400。透明电极材料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其它具有高透光性及良好导电性之透明导电材料或前述材料堆栈。导电奈米线例如银奈米线或铜奈米线等金属奈米线导电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极211、212a~212d、213、214a~214f、215、216a~216f、217、218与导线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可以采用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且可选择性地于相同的图案化制程中一并形成,以达到制程简化的功效。前述透明导电材料包括金属奈米线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氧化铟锡导电层、金属网格导电层、导电高分子层或奈米碳管导电层。
需特别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透明导电材料,本发明较佳是采用金属奈米线导电层,例如银奈米线导电层。因为金属氧化物膜的材料特性较易脆裂,遇到弯曲应力时易于受到破坏。且铟锡氧化物需要真空腔、较高的沉积温度和/或高退火温度以获得高传导性,因此金属氧化物薄膜的造价高昂。而导电高分子材料一般具有较低的传导值和较高的光吸收,并且缺乏化学和长期稳定性。因此,相较于其他导电材料材料,本发明采用的金属奈米线导电层更适合运用于可挠式显示设备,尤其可以降低了连接结构与走线图案因弯折而断路的风险。
作为导线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的形成方式,例如是先涂布诸如银浆等导电材料后,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所需的导线图案。可替代地,可实施印刷制程以直接形成所需的导线图案。
在本揭示内容的各种实施方式中,形成彼此分离的多个电极(例如藉由蚀刻等图案化制程来执行),并且在分离的电极之间形成多条导线以电性连接分离的电极至周边区R2。由于第一电极层200的导线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被分散设置于第一电极层200的电极间隙中(即对应于显示区域中),且可选择性地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制作,相较于触控模块的四周皆具有不透光组件的现有技术(即不透光连接结构及不透光走线图案设置于触控模块的四周以将发射电极及接收电极电性连接至软性电路板),本揭示内容的连接结构500及走线图案600可仅设置于触控模块20的其中一边(如第2A图及第2B图所示)。换言之,周边区R2可仅位于透光区R1的一侧。如此一来,增加了触控模块20的透光区域,可实现触控显示设备1的无边框化。如前所述,形成走线图案的精细蚀刻制程的成本高,且良率低。本揭示内容可藉由导线来取代传统触控模块四周的一部分走线图案,从而节省了成本,并增加良率。另一方面,当触控模块20设计为可弯折时,因连接结构500仅设置于触控模块20的其中一边,减少了连接结构500因弯折而从走线图案600上剥离的风险。
须说明的是,虽然在第2A图中,仅绘示了两对第二电极(即第二电极对212a、212b及第二电极对212c、212d),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211第一侧S1与第三电极213及第五电极215之间,可设置超过两对第二电极,例如三对、四对或五对以上。类似地,虽然在第2B图中,仅绘示了三对第四电极(即第四电极对214a、214b、第四电极对214c、214d及第四电极对214e、214f)及三对第六电极(即第六电极对216a、216b、第六电极对216c、216d及第六电极对216e、216f),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三电极213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可设置超过三对第四电极,且在第五电极215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可设置超过三对第六电极。
请参照第2A图,第二电极层400包括第一垂直电极411、第二垂直电极412、第三垂直电极413及第四垂直电极414,且第二电极层400还包括第一垂直导线421、第二垂直导线422、第三垂直导线423及第四垂直导线424。
第一垂直电极411、第二垂直电极412、第三垂直电极413及第四垂直电极414位于透光区R1,并且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垂直电极411、第二垂直电极412、第三垂直电极413及第四垂直电极414沿着第一方向D1彼此间隔排列。第一垂直导线421、第二垂直导线422、第三垂直导线423及第四垂直导线424分别连接第一垂直电极411、第二垂直电极412、第三垂直电极413及第四垂直电极414,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至周边区R2。
连接结构500将各导线(即第2A图的导线221、222a~222d、第2B图的导线223、224a~224f、225、226a~226f)与走线图案600中的走线电性连接。连接结构500及走线图案600的材料可以是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导电材料,例如金属等。请同时参照第2C图,第2C图绘示区域R3的局部放大图。如第2C图所示,连接结构500包括第一连接部511、两个第二连接部512a、512b、两个第三连接部513a、513b、两个第四连接部514a、514b、第一桥接部521、第二桥接部522及第三桥接部523。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三导线223电性连接,两个第二连接部512a、512b分别与第四导线224a及第四导线224b电性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513a、513b分别与第四导线224c及第四导线224d电性连接,且两个第四连接部514a、514b分别与第四导线224e及第四导线224f电性连接。
第一桥接部521的两端连接两个第二连接部512a、512b,第二桥接部522的两端连接两个第三连接部513a、513b,且第三桥接部523的两端连接两个第四连接部514a、514b。请参照第2D图,第2D图绘示沿着第2C图的线A-A'及线B-B'截取的触控模块20的剖面示意图。如第2D图所示,连接结构500包括一绝缘层700设置于第三桥接部523与第四导线对224c、224d之间。具体地,绝缘层700覆盖第四导线对224c、224d,从而分离第三桥接部523与第四导线对224c、224d。因此,第四导线对224e、224f可通过第三桥接部523彼此电性连接,而与其他导线绝缘。类似地,如第2C图所示,两个第二连接部512a、512b可通过第一桥接部521彼此电性连接,而与其他导线绝缘,且两个第三连接部513a、513b可通过第二桥接部522彼此电性连接,而与其他导线绝缘。
应当理解,通过桥接部521、522、523的设置,可减少走线图案600中的走线数量。详细而言,可仅设置一条走线来电性连接两条对应的导线。如第2C图所示,走线图案600包括第一走线601、第二走线602、第三走线603及第四走线604。第一走线601连接第一连接部511,第二走线602连接第二连接部512b,第三走线603连接第三连接部513b,且第四走线604连接第四连接部514b。据此,一方面,减少了不透光的走线图案600面积。另一方面,降低了走线图案600的制造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采用了内嵌式(in-cell)触控技术的习知的自容式触控显示设备中,各触控感测电极整合于对应的画素区域内。每个画素的各触控感测电极均连接一条透明导线,且透明导线延伸至周边区并电性连接至触控芯片的一个输入输出(I/O)接点。因此,触控芯片的输入输出接点数量大,导致触控芯片的成本高。相较于此,在本揭示内容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用以连接走线图案600的触控芯片(未绘示)的输入输出接点数量对应于第一电极层200及第二电极层400中的电极数量。因此,触控芯片的输入输出接点数量可大幅下降,从而降低触控芯片的成本。
请参照第3图,第3图绘示本揭示内容另一实施方式之触控模块20”的俯视示意图。须说明的是,在第3图中,与第2A图、第2B图相同或相似之组件被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关说明。第3图的触控模块20”与第2A图的触控模块20相似,差异在于,在第3图的触控模块20”中,仅设置一对第二电极212a、212b。在第三电极213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仅设置两对第四电极(即第四电极对214a、214b及第四电极对214c、214d),且在第五电极215靠近周边区R2的一侧,仅设置两对第六电极(即第六电极对216a、216b及第六电极对216c、216d)。
此外,在第3图的触控模块20”中,更包括第七电极217、第八电极218、第七导线227及第八导线228。具体地,第七电极217及第八电极218位于透光区R1,并设置于第一电极211的第二侧S2,其中第二侧S2与第一侧S1相对。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并沿着第二方向D2彼此间隔排列。第七导线227连接第七电极217,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通过第一电极211的第三侧S3至周边区R2,其中第三侧S3与第一侧S1相邻。第八导线228连接第八电极218,并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通过第一电极211的第四侧S4至周边区R2,其中第四侧S4与第三侧S3相对。
须说明的是,虽然在第3图中,仅绘示了一个第七电极217及一个第八电极218,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211的第二侧S2,可设置超过两个以上的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并且在第一电极211的第三侧S3及第四侧S4,可设置对应数量的导线连接第七电极及第八电极。
此外可理解的是,前述各实施方式仅为释例,其他实施方式之电极数量、形状、尺寸不限于此,例如各电极形状除了长条形之外亦可为波浪形,第一电极层200可包括复数个第一导线221,各导线221、222a~222d、223、224a~224f、225、226a~226f跨越的垂直电极411、412、413、414数量可增加等等。
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在此揭露的触控模块具有较大的透光区域,从而可实现触控显示设备的无边框化。此外,位于透光区的导线取代了传统触控模块四周的一部分走线图案,降低了成本,并增加了良率。再者,连接结构仅设置于触控模块的其中一边,减少了连接结构因弯折而从走线图案上剥离的风险。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但其他实施方式亦有可能。因此,所请请求项之精神与范围并不限定于此处实施方式所含之叙述。
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可明了,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一透光区及位于该透光区的一侧的一周边区,其中该触控模块包括:
一第一电极层,包括:
一第一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
复数个第二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靠近该周边区的一第一侧,其中该些第二电极彼此分离,且各该第二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
一第一导线,连接该第一电极,并沿着大致上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穿过该些第二电极之间至该周边区;以及
复数条第二导线,分别连接该些第二电极,且各该第二导线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至该周边区;以及
一第二电极层,与该第一电极层分离,且与该第一电极层相对。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些第二电极包括一对第二电极,该对第二电极中之一者设置于该第一导线的一第一侧,且该对第二电极中之另一者设置于相对于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更包括:
一第三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些第二电极靠近该周边区的一侧及该第一导线的一第一侧,其中该第三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一第三导线,连接该第三电极,并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至该周边区。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更包括:
复数个第四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第三电极靠近该周边区的一侧,其中该些第四电极彼此分离,各该第四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且该第三导线延伸穿过该些第四电极之间;以及
复数条第四导线,分别连接该些第四电极,且各该第四导线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至该周边区。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更包括:
一第五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些第二电极靠近该周边区的该侧及该第一导线的与该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其中该第五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并在该第一方向上与该第三电极对齐;
复数个第六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第五电极靠近该周边区的一侧,其中该些第六电极彼此分离,各该第六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排列,且在该第一方向上与该些第四电极对齐;
一第五导线,连接该第五电极,并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穿过该些第六电极之间至该周边区;以及
复数条第六导线,分别连接该些第六电极,且各该第六导线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至该周边区。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更包括:
一第七电极,位于该透光区,并设置于该第一电极的与该第一侧相对的一第二侧,其中该第七电极沿着该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一第七导线,连接该第七电极,并沿着该第二方向延伸通过该第一电极的一第三侧至该周边区,其中该第三侧与该第一侧相邻。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
一连接结构,位于该周边区,并包括:
一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一导线电性连接;
复数个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该些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以及
一桥接部,连接该些第二连接部。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
一走线图案,位于该周边区,并包括:
一第一走线,连接该第一连接部;以及
一第二走线,连接该些第二连接部中之一者。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其中该第一导线及该些第二导线为金属奈米线导电层、石墨烯导电层、氧化铟锡导电层、金属网格导电层、导电高分子层或奈米碳管导电层。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触控模块,进一步包括:
一可挠基板,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之间。
CN201811267692.0A 2018-10-29 2018-10-29 触控模块 Pending CN1111040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67692.0A CN111104008A (zh) 2018-10-29 2018-10-29 触控模块
TW108200562U TWM576688U (zh) 2018-10-29 2019-01-11 觸控模組
TW108101250A TWI699677B (zh) 2018-10-29 2019-01-11 觸控模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67692.0A CN111104008A (zh) 2018-10-29 2018-10-29 触控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4008A true CN111104008A (zh) 2020-05-05

Family

ID=66997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67692.0A Pending CN111104008A (zh) 2018-10-29 2018-10-29 触控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4008A (zh)
TW (2) TWM5766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34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4008A (zh) * 2018-10-29 2020-05-05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TWI765331B (zh) * 2020-08-28 2022-05-21 大陸商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模組、電子裝置及觸控位置偵測方法
US11442585B2 (en) 2020-10-05 2022-09-13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Touch display modul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touch 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30398A (zh) * 2014-01-17 2015-08-01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CN105159510B (zh) * 2015-08-26 2018-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104008A (zh) * 2018-10-29 2020-05-05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34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6688U (zh) 2019-04-11
TWI699677B (zh) 2020-07-21
TW202016713A (zh) 2020-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4008A (zh) 触控模块
US10019124B2 (en) Touch window
US20170277292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9952734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551657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876532B1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408441B (zh) 觸控顯示面板以及觸控基板
US9772727B2 (en) Touch panel
CN109285864B (zh) 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P2908228B1 (en) Touch window
US20140084992A1 (en) Touch panel
CN104808879B (zh) 触摸窗和触摸装置
US20150115293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TWI522855B (zh) 觸控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N108241456B (zh) 触控感测模组及其制作方法以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面板
TW201712495A (zh) 具天線之觸控面板
CN108829286B (zh) 触控显示装置
TW201913332A (zh) 觸控顯示裝置
CN205540641U (zh) 触摸窗
CN110323228A (zh) 基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装置
US11374066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ith shielding layer grounded through touch layer
JP2005252226A (ja) 表示パネル用のリードパッド構造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リードパッドアレイ構造
CN104335113A (zh) 用于mofet的掩膜层级减少
CN209400995U (zh) 触控模块
KR20190002262U (ko) 보조 전도선이 있는 터치 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