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55882U -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 Google Patents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655882U
CN203655882U CN201320788531.2U CN201320788531U CN203655882U CN 203655882 U CN203655882 U CN 203655882U CN 201320788531 U CN201320788531 U CN 201320788531U CN 203655882 U CN203655882 U CN 203655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ody
axle
spiral groove
statement
federally sponso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78853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鸿
叶振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78853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655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655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65588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心轴和第二心轴、第一轮体、第二轮体及联动件;第一、第二轮体分别套设于第一、第二心轴,且在第一、第二轮体周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另外,所述联动件的凸部还可以滚珠替代实施。

Description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轴式转轴,特别是指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安装于可折迭开合的电子装置中,使电子装置的两个机体(例如屏幕与底座)可对向翻转大于180度、甚至360度的反向迭合。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屏幕的使用率普及,也运用于一般可折迭开合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中,致使此类电子装置的一机体(例如屏幕、触控屏幕或是可承接平板电脑的插接机构)与另一机体(例如底座或本体)可对向翻转大于180度,其中在转轴方面的结构,可参阅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一种“翻转式转轴”(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361209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1339651Y),包括有连结件、平行的第一心轴与第二心轴、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以及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第二心轴穿设连结件,第一、第二齿轮分别套设于第一、第二心轴,第一、第二固定件分别固定于电子装置的屏幕及本体,当屏幕相对于本体开启时,转动的第一心轴带动第一齿轮并同时转动第二齿轮,从而经由第二心轴带动本体以相对于屏幕翻转,使彼此可对向翻转大于180度后在任一角度停止,以利于电子装置的触控式操作,或方便握持。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上述“翻转式转轴”是通过相互啮合的双齿轮形成精密的同步联动效果,使各齿轮的齿数固定并不易变化,若增减齿轮数还会影响双心轴之间的间距以及齿轮的设置数量,且易导致误差而使双齿轮间难以形成有效啮合,并有碍于同步联动效果,还会影响整体体积,均不利于制造、检测及组装工序上的便利性,也容易产生大量废品,因此降低上述影响,却能保有同步联动的功效,则改进上述所提的缺点即为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通过联动件各轴孔内的至少一个凸部搭配双轮体周侧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达到同步联动的功效,且通过将双轮体分别套设于双心轴,俾利于组装、拆卸和替换,亦使心轴、轮体以及联动件、还有其它组成构件均能做为共用件使用,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调整功效且可同步确切联动的双轴式转轴,通过将联动件改为两个两个部件彼此对接而成,使具有弹性调整的功效,并让两个两个部件的各凸部与各螺旋状沟槽壁面形成有效接触,以减少间隙产生,有助于双轮体旋转顺畅并维持同步联动,更能增加适用范围;又通过设置滚珠替代联动件的各凸部以分别与各螺旋状沟槽壁面形成滚动接触,有助于降低摩擦系数,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目的所实现的方式具有四个实施例,其中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第一心轴;第二心轴平行第一心轴;第一轮体套设于第一心轴,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套设于第二心轴,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联动件包含彼此对接的两个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连接件,具有两个轴孔;第一轮体,具有第一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一个轴孔,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具有第二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另一轴孔,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使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第一心轴;第二心轴平行第一心轴;第一轮体套设于第一心轴,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套设于第二心轴,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连接件,具有两个轴孔;第一轮体,具有第一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一个轴孔,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具有第二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另一轴孔,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使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据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可拆装的第一、第二轮体周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并将搭配的联动件以两个部件对接的技术手段组装于双轮体,使选用的至少一个凸部或是至少一个滚珠对应导入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形成接触而减少间隙产生,以保有同步联动的功效,还有助于增加适用范围,以对应日渐限缩且具多样性的组装空间,从而减少对双轴整体的影响,有利于灵活运用;且同一轮体可替换不同样态及尺寸的心轴,以增长或缩短整体体积;反之,同一心轴也可替换不同轮体,通过各轮体设置的相同或相异螺旋状沟槽样态及尺寸,有助于增加或减少联动件的轴向滑移距离,以及调整各轮体在各心轴上的设置位置,使本实用新型具有快速组装、拆卸和替换的功效,也使心轴、轮体以及联动件、还有其它组成构件均能作为共用件使用,以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的第一实施例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轴式转轴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的第三实施例图。
图6为图4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8为图4的双轴式转轴相对翻转呈180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4的双轴式转轴相对翻转呈360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双轴式转轴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第一、第三实施例的轮体周侧呈单一螺旋状沟槽的实施示意图。
图12为第二、第四实施例的轴心部由轮体的轴向轮面延伸而出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彼此平行的第一心轴10和第二心轴20、第一轮体30、第二轮体40以及联动件50。第一轮体30套设于第一心轴10,在第一轮体30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40套设于第二心轴20,在第二轮体40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联动件50,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53、54,各部件53、54分别具有两个凹部531、532、541、542和连接部533、543,各连接部533、543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531、532、541、542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50的两个轴孔501、502。第一、第二轮体30、40分别穿设联动件50的两个轴孔501、502,各轴孔501、502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在第一实施例中,各心轴分别通过采用具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的轮体,再搭配联动件50的一个轴孔501内壁的至少一个凸部,当一个心轴(例如第一心轴10)旋转时,该心轴会带动轮体(例如第一轮体30)转动,并同步带动联动件50以另一心轴(例如第二心轴20)为轴心旋转,使该轮体周侧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会推动所搭配的联动件50的至少一个凸部521、522,致使联动件50动作,而旋转状态的联动件50的至少一个凸部523、524(位于另一轴孔502内壁)会沿着另一心轴的轮体(例如第二心轴20的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形状移动,使联动件50形成轴向滑移,以达到同步联动的功效。
又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联动件50的两个部件53、54分为左、右两个部件53、54,左侧的部件53由上至下分别具有上凹部531、连接部533和下凹部532,右侧的部件54由上至下也分别具有上凹部541、连接部543和下凹部542。左、右两个部件53、54分别以位于中间的连接部533、543相互对接,使左、右侧的两个上凹部531、541形成一个具有径向缺口503,参阅图8的轴孔501,且使左、右侧的两个下凹部532、542形成另一具有径向缺口504,参阅图9的轴孔502,从而使联动件50具有弹性调整的功效,让各凸部的相对两侧壁面和各螺旋状沟槽的相对两侧壁面分别形成有效接触(例如各侧彼此对应的两壁面能够相互接触以减少间隙形成、或是在彼此接触时能降低作用力不均的情形发生),有助于第一、第二轮体30、40旋转顺畅并维持同步联动,更能增加适用范围,以适用于相异样态及尺寸的轮体;上述各连接部533、543能通过卡接、扣接或是螺接等方式相互对接,也可再通过一调整件(例如螺丝,图未示)穿设并螺接于各连接部533、543,以调整左、右两个部件53、54之间的松紧程度。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是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改进,所揭露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连接件60、第一轮体30、第二轮体40以及联动件50。连接件60具有两个轴孔61、62。第一轮体30具有第一轴心部34以轴向穿设连接件60的一轴孔61。在第一轮体30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40具有第二轴心部44以轴向穿设连接件60的另一轴孔62,在第二轮体40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联动件50包含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53、54,各部件53、54分别具有两个凹部531、532、541、542和连接部533、543。各连接部533、543相互对应连接,使各凹部531、532、541、542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50的两个轴孔501、502。第一、第二轮体30、40分别穿设联动件50的两个轴孔501、502。各轴孔501、502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第二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轮体30的第一轴心部34和第二轮体40的第二轴心部44分别是由第一、第二轮体30、40的轴心处、往轴向延伸出断面呈非圆形状的杆体,以穿设并可枢转于连接件60的各轴孔61、62,从而使各轮体与各轴心部分别可为一体加工成型。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第一螺旋状沟槽311和第二螺旋状沟槽312,联动件50的一个轴孔501的至少一个凸部包含有第一凸部521和第二凸部522,第一、第二凸部521、522分别对应导入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311、312中。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三螺旋状沟槽411和第四螺旋状沟槽412。联动件50的另一轴孔502的至少一个凸部包含有第三凸部523和第四凸部524。第三、第四凸部523、524分别对应导入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411、412中。所述各凸部521~524分别为设于各轴孔501、502中的弧曲状凸肋,第一、第二凸部521、522的弧曲状凸肋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上凹部531、541的弧凹壁面。各凸部的两端分别沿着各上凹部531、541的弧凹壁面而往相对方向延伸,并对应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311、312形状。而第三、第四凸部523、524的弧曲状凸肋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下凹部532、542的弧凹壁面。各凸部的两端分别沿着各上凹部532、542的弧凹壁面而往相对方向延伸,并对应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411、412形状。从而使各凸部为弧曲状凸肋时,能增加结构强度和延长可供磨耗效果,提升导引效果和延长使用寿命,更通过左、右两个部件分别夹持第一轮体周侧和第二轮体周侧以分散联动时所产生的应力影响,也能均衡施力。
如图5~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是对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改进,其区别在于:第三实施例的联动件50的两个轴孔501、502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因此相对于第三实施例的联动件的凸部而言,通过滚珠更利于接触螺旋状沟槽内的相对两壁面,并对各壁面产生作用力,有助于形成同步联动的功效;且当各滚珠分别沿着各螺旋状沟槽移动时,还能与各螺旋状沟槽的槽内侧壁形成滚动接触,以降低摩擦系数。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是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改进,所揭露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也包括:连接件60、第一轮体30、第二轮体40及联动件50。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联动件50的各轴孔501、502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区别还在于:第一轮体30的第一轴心部34和第二轮体40的第二轴心部44分别是由第一、第二轮体30、40的轴心处、往轴向延伸出断面呈非圆形状的杆体,以穿设并可枢转于连接件60的各轴孔61、62,从而使各轮体与各轴心部分别可为一体加工成型。
在上述第三、第四实施例中,为了使各轴孔中具有多数定位部以供单颗滚珠选择定位,联动件50的各轴孔501、502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部,其中一个轴孔501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包含有第一定位部561和第二定位部562,位于该轴孔501中的至少一个滚珠可定位于第一、第二定位部561、562;另一轴孔502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包含有第三定位部563和第四定位部564,位于另一轴孔502中的至少一个滚珠可定位于第三、第四定位部563、564。所述各定位部561~564分别为设于各轴孔501、502中的凹槽或通孔,第一、第二定位部561、562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上凹部531、541的弧凹壁面。第三、第四定位部563、564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下凹部532、542的弧凹壁面。
而且,第三、第四实施例的联动件50也能通过左、右两个部件53、54分别夹持第一、第二轮体30、40周侧以分散联动时所产生的应力影响,因此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轮体3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一螺旋状沟槽311和第二螺旋状沟槽312。第二轮体40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三螺旋状沟槽411和第四螺旋状沟槽412。联动件50的一个轴孔501的至少一个滚珠包含有第一滚珠551和第二滚珠552,第一、第二滚珠551、552分别对应导入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311、312中。连接件50的另一轴孔502的至少一个滚珠包含有第三滚珠553和第四滚珠554。第三、第四滚珠553、554分别对应导入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411、412中。从而使联动件的两个上凹部和两个下凹部分别夹持各轮体,以分散应力和均衡施力;而所述各滚珠551~554分别设于各轴孔501、502中的弧凹壁面,第一、第二滚珠551、552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上凹部531、541的弧凹壁面;而第三、第四滚珠553、554分别设于左、右两个部件53、54的下凹部532、542的弧凹壁面。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例的双轴式转轴还包括有连接件60,连接件60设有两个轴孔61、62,彼此平行的第一心轴10和第二心轴20分别穿设各轴孔61、62,且在第一、第二心轴10、20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11、21,如此在第一、第二轮体30、40通过各自的非圆轴孔33、43分别套设并卡合于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非圆杆体13、23后,会被各心轴止挡部11、21止挡定位,再通过连接件60止挡第一、第二轮体30、40,使联动件50轴向滑移于连接件60和各心轴止挡部11、21之间,从而将联动件50的轴向滑移距离限制在预设范围内;而且本实用新型还能方便调整,即通过增设垫片或连接件以方便调整各轮体在各心轴的设置位置,从而增加所能对应的组装空间。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例中,分别如图2、图3和图6、图7所示,为使第一、第二轮体30、40能进一步嵌固且定位于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心轴止挡部11、21,因第一、第二心轴10、20已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11、21,而在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相对两径向端分别设有挡块12、22,各挡块12、22分别邻接各心轴止挡部11、21,而对应于第一、第二轮体30、40的周缘分别设有嵌槽32、42。各挡块12、22分别对应嵌入各嵌槽32、42,使第一、第二轮体30、40分别套设且定位于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心轴止挡部11、21。在各实施例中,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轴向端部分别为断面呈非圆形且杆径相异的杆体13、14、23、24,在各非圆杆体13、14、23、24间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11、21,且第一、第二轮体30、40分别具有对应杆体断面形状的非圆轴孔,以分别套设于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部的非圆杆体13、23后形成卡合状态,还进一步被止挡于各心轴止挡部11、21,使第一、第二轮体10、20能随第一、第二心轴10、20旋转,再通过第一、第二轮体30、40的嵌槽32、42搭配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挡块12、22,形成嵌固定位姿态,以防各轮体轴向滑移松脱各心轴并利于组装,位于第一、第二心轴10、20的相对轴向端部的非圆杆体14、24则分别结合有固定片15、25,使本实用新型可直接通过各非圆杆体14、24或是间接通过各固定片15、25,以分别连接至可折迭开合的电子装置的两个机体(如底座和屏幕或插接装置)。
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分别如图2~4、图6~7和图10所示,各螺旋状沟槽311、312、411、412是呈360度环绕设置于各轮体(第一、第二轮体30、40)周侧,可使各螺旋状沟槽分别由各轮体的一轴向端轮面沿着各轮体周侧360度环绕至各轮体的相对轴向端轮面。但为了将各凸部或滚珠止挡于各螺旋状沟槽中,防止脱离,各螺旋状沟槽311、312、411、412的两端分别于各轮体周侧形成槽壁止挡部313、314、413、414。各螺旋状沟槽311、312、411、412的两个槽壁止挡部313、314、413、414是位于所在轮体周侧的同一径向侧表面,例如当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311、312分别呈360度环绕设置于第一轮体30周侧时,第一轮体30的各螺旋状沟槽(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的两个槽壁止挡部313、314是呈间隔设置于第一轮体30周侧的同一径向侧表面。同理可知,当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411、412分别呈360度环绕设置于第二轮体40周侧,第二轮体40的各螺旋状沟槽(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的两个槽壁止挡部413、414是呈间隔设置于第二轮体40周侧的同一径向侧。除此之外,还可使各螺旋状沟槽分别由各轮体的一轴向端轮面沿着各轮体周侧360度环绕至各轮体的相对轴向端轮面,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轮体30、40周侧,可设置单一螺旋状沟槽311、411,所述螺旋状沟槽311、411的一槽端穿出一轴向端轮面,从而方便将已对接而成的联动件50套接于各轮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的是,所述螺旋状沟槽的两槽端分别穿出轮体的两轴向端轮面,其中所述螺旋状沟槽的槽壁止挡部314、414可位于轴向端轮面的穿出口处。
再者,在这四个实施例中,如图2~4、图6~7和图10所示,第一、第二轮体30、40可轴向延长呈筒状,以利于调整联动件50的轴向滑移距离。各轮体周侧的双螺旋状沟槽可呈间隔对齐设置,或是非对齐设置,例如第一螺旋状沟槽311和第二螺旋状沟槽312分别在第一轮体30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而第三螺旋状沟槽411和第四螺旋状沟槽412分别在第二轮体40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所述渐次递延是指在同一轮体周侧的双螺旋状沟槽,其中一个螺旋状沟槽的起始和终止位置,会超过或落后另一螺旋状沟槽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所述各螺旋状沟槽可具有相同导引路程或是相异导引路程,以增加或减少对应的各凸部的移动范围。所述螺旋状沟槽的起始和终止位置也可分别为槽壁止挡部。
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各心轴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套设有摩擦扭力装置70。各摩擦扭力装置70包含有摩擦片71、定位件72、弹性件73、垫片74、紧迫件75。所述定位件72可为成对且彼此摩擦接触的活动轮和固定轮,也可为支架连接片76搭配活动定位轮实施,在各摩擦接触面设有相互对应的凹部和凸部,且在支架连接片76也具有两个轴孔可供第一、第二心轴10、20穿设,如此在第一轮体30旋转时、第二轮体40旋转时、或是第一轮体30和第二轮体40同步旋转时,均能产生扭力变化。所述支架连接片76不一定为必要构件,也可被连接件60替代,以搭配定位件72实施,也可产生扭力变化。
本实用新型虽为实现上述目的而揭露了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其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精神下,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修改均是可能的并且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       第一心轴
11       心轴止挡部     12       挡块
13、14   杆体           15       固定片
20       第二心轴
21       心轴止挡部     22       挡块
23、24   杆体           25       固定片
30       第一轮体
311      第一螺旋状沟槽 312      第二螺旋状沟槽
313、314 槽壁止挡部     32       嵌槽
33       轴孔           34       第一轴心部
40       第二轮体
411      第三螺旋状沟槽 412      第四螺旋状沟槽
413、414 槽壁止挡部     42       嵌槽
43       轴孔           44       第二轴心部
50       联动件
501、502 轴孔           503、504 缺口
521      第一凸部       522      第二凸部
523      第三凸部       524      第四凸部
53       左部件         54       右部件
531、532 凹部           541、542 凹部
533      连接部         543      连接部
551      第一滚珠       552      第二滚珠
553      第三滚珠       554      第四滚珠
561      第一定位部     562      第二定位部
563      第三定位部     564      第四定位部
60       连接件         61、62   轴孔
70       摩擦扭力装置   71       摩擦片
72       定位件         73       弹性件
74       垫片           75       紧迫件
76       支架连接片

Claims (15)

1.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
第一心轴;
第二心轴,其平行第一心轴;
第一轮体,套设于第一心轴,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
第二轮体,套设于第二心轴,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
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2.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
连接件,具有两个轴孔;
第一轮体,具有第一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一个轴孔,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
第二轮体,具有第二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另一轴孔,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
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使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凸部,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一螺旋状沟槽和第二螺旋状沟槽,联动件的一个轴孔的至少一个凸部包含有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第一、第二凸部分别对应导入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中;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三螺旋状沟槽和第四螺旋状沟槽;联动件的另一轴孔的至少一个凸部包含有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第三、第四凸部分别对应导入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状沟槽和第二螺旋状沟槽分别在第一轮体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而第三螺旋状沟槽和第四螺旋状沟槽分别在第二轮体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各凸部分别为设于各轴孔中的弧曲状凸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各螺旋状沟槽是呈360度环绕设置于各轮体周侧,各螺旋状沟槽的两端分别在各轮体周侧形成槽壁止挡部,各螺旋状沟槽的两个槽壁止挡部分别位于所在轮体周侧的同一径向侧表面。
7.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
第一心轴;
第二心轴,其平行第一心轴;
第一轮体,套设于第一心轴,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
第二轮体,套设于第二心轴,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
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8.一种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包括:
连接件,具有两个轴孔;
第一轮体,具有第一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一个轴孔,在第一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
第二轮体,具有第二轴心部以轴向穿设连接件的另一轴孔,在第二轮体周侧设有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以及
联动件,包含有彼此对接的两个部件,各部件分别具有两个凹部和连接部,各连接部相互对应连接,使各凹部彼此成对而分别形成联动件的两个轴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穿设联动件的两个轴孔,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滚珠,以分别对应导入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和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在联动件的各轴孔内壁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部,其中一个轴孔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包含有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位于该轴孔中的至少一个滚珠可定位于第一、第二定位部;另一轴孔的至少一个定位部包含有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位于另一轴孔中的至少一个滚珠可定位于第三、第四定位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一螺旋状沟槽和第二螺旋状沟槽;第二轮体的至少一个螺旋状沟槽包含有第三螺旋状沟槽和第四螺旋状沟槽;联动件的一个轴孔的至少一个滚珠包含有第一滚珠和第二滚珠,第一、第二滚珠分别对应导入第一、第二螺旋状沟槽中;连接件的另一轴孔的至少一个滚珠包含有第三滚珠和第四滚珠,第三、第四滚珠分别对应导入第三、第四螺旋状沟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螺旋状沟槽和第二螺旋状沟槽分别在第一轮体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而第三螺旋状沟槽和第四螺旋状沟槽分别在第二轮体周侧形成渐次递延环绕。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各螺旋状沟槽是呈360度环绕设置于各轮体周侧,各螺旋状沟槽的两端分别在各轮体周侧形成槽壁止挡部,各螺旋状沟槽的两个槽壁止挡部分别位于所在轮体周侧的同一径向侧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连接件,连接件设有两个轴孔,彼此平行的第一心轴和第二心轴分别穿设各轴孔,且在第一、第二心轴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联动件轴向滑移于连接件和各心轴止挡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心轴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且在第一、第二心轴的相对两径向侧分别设有挡块,各挡块分别邻接各心轴止挡部,而对应于第一、第二轮体的周缘分别设有嵌槽,各挡块分别对应嵌入各嵌槽,使第一、第二轮体分别定位于第一、第二心轴。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心轴的轴向端部分别为断面呈非圆形且杆径相异的杆体,在各心轴的两轴向端部间分别设有心轴止挡部,且第一、第二轮体分别具有对应杆体断面形状的非圆轴孔,以分别套设于第一、第二心轴的其中一个轴向端部的非圆杆体而形成卡合状态,还进一步被止挡于各心轴止挡部。
CN201320788531.2U 2013-12-03 2013-12-03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5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8531.2U CN203655882U (zh) 2013-12-03 2013-12-03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788531.2U CN203655882U (zh) 2013-12-03 2013-12-03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655882U true CN203655882U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22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788531.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55882U (zh) 2013-12-03 2013-12-03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6558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2059A (zh) * 2014-07-15 2014-11-05 东莞市冠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轴同步转动的枢纽器
CN104675844A (zh) * 2013-12-03 2015-06-03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5844A (zh) * 2013-12-03 2015-06-03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N104675844B (zh) * 2013-12-03 2018-01-26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N104132059A (zh) * 2014-07-15 2014-11-05 东莞市冠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轴同步转动的枢纽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75844A (zh)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N203655882U (zh) 可同步联动的双轴式转轴
CN109780048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03892354U (zh) 多轴连动式枢纽器
CN103930693A (zh) 蜗轮蜗杆副机构
CN103640639B (zh) 一种欠驱动行走机器人
CN107714333A (zh) 用于旋转座椅的锁定解锁装置及其在轮椅车上的应用
CN202597591U (zh) 一种减小蜗轮蜗杆传动间隙的高精度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CN203962677U (zh) 可交替旋转的双轴式铰链
CN203532506U (zh) 双轴同步式枢纽器
CN201898665U (zh) Pcb电路板的整平机结构模组
CN204493431U (zh) 双轴扭力枢轴器麻花同动传递机构
CN104281206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5064570U (zh) 扭力分散的枢纽器
CN106694652A (zh) 一种槽钢滚弯机
CN107433526A (zh) 一种双向电磁式台虎钳
CN203082153U (zh) 一种电动执行器的过载保护机构
CN203796894U (zh) 消隙齿轮
CN202727805U (zh) 一种大型立体雕刻机的顶尖驱动装置
CN105105950A (zh) 手摇移动升降装置
CN106077198B (zh) 一种汽车预热器弹片弯曲机构
CN207357973U (zh) 一种共板冲压机
CN201354797Y (zh) 转轴结构
CN103953719B (zh) 一种四齿轮驱动机构
CN103586809B (zh) 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