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61832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61832U
CN203561832U CN201320604799.6U CN201320604799U CN203561832U CN 203561832 U CN203561832 U CN 203561832U CN 201320604799 U CN201320604799 U CN 201320604799U CN 203561832 U CN203561832 U CN 203561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region
pair
guide part
rake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047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立松弘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61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6183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如打印机(1),其具有形成墨盒开口部(5)的主体外壳(2)、以及从上侧装配在主体外壳(2)上的顶盖(7),在顶盖(7)上,设有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主体外壳(2)上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在主体外壳(2)上设有一对导向槽(51),当装配顶盖(7)时,将一对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铅垂方向上侧导向到下侧。并且,在右侧导向槽(51)上设有第1倾斜面(54),该第1倾斜面倾斜设成,一对导向槽(51)的左右方向的间隔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变短。采用本实用新型,能获得开闭部件即顶盖取下作业的顺利化。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一种打印机,具有:对用于将图像形成在打印纸上的各种处理设备进行保持的主体框架;以及覆盖主体框架周围的外壳。
作为这种打印机,提出了这样一种打印机:例如其外壳具有将主体框架上表面覆盖的顶盖、以及将主体左右两表面分别覆盖的侧盖,在顶盖上设有当对打印机进行维修保养时能够进行开闭的开闭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在这种打印机中,在装配有顶盖状态的主体框架上,装配有侧盖,侧盖利用螺丝而被固定在顶盖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69126号公报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在各种处理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时,即使将开闭盖开放,开放区域也狭窄,有时不能对各种处理设备进行充分维修保养。在这种情况下,取下顶盖,以将主体框架的上表面开放。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由于侧盖被固定在顶盖上,要取下顶盖,首先必须取下侧盖。因此,顶盖的取下作业变得繁杂,进而打印机的维修保养作业变得繁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开闭部件取下作业顺利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框体,该框体形成有向铅垂方向的上侧开放的开口部;以及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构成为从铅垂方向的上侧装配在所述框体上。
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具有一对轴部,该一对轴部互相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并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所述框体上,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以所述一对轴部为支点,摆动到将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放位置、以及将所述开口部闭合的闭合位置。
所述框体具有一对导向部,该一对导向部互相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构成为当装配所述开闭部件时,将所述一对轴部分别从铅垂方向的上侧导向到下侧。
在所述一对导向部的至少一方设有倾斜部,该倾斜部倾斜成,所述一对导向部的相对方向的间隔随着从铅垂方向的上侧朝向下侧而变短。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框体具有一对导向部,故当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时,开闭部件的一对轴部利用一对导向部而从上侧被导向到下侧。因此,能将开闭部件从上侧装配在框体上。
另外,由于在一对导向部的至少一方设有倾斜部,故随着开闭部件从上侧向下侧被装配在框体上,由具有倾斜部的导向部被导向的轴部与倾斜部接触,利用倾斜部而被推向相对方向的内侧。因此,能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所不希望的脱离。
其结果,能获得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顺利化,同时能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所不希望的脱离。
另一方面,在将开闭部件从框体上取下的情况,只要用比轴部与倾斜部的摩擦力大的力将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向上方提起,一对轴部就通过一对导向部从下侧被向上侧导向。这样,随着轴部的移动,倾斜部对于轴部的推压得到缓和,进而被解除。因此,能将开闭部件从框体上取下。
其结果,能将开闭部件从框体上容易地取下,能实现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取下作业顺利化。其结果,能获得图像形成装置的维修保养作业顺利化。
(2)另外,所述开闭部件也可将所述一对轴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一侧的第1轴部弹性支承为可沿所述相对方向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开闭部件弹性支承第1轴部,故在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时,当轴部与倾斜部接触被推压时,能使第1轴部向相对方向的另一方侧弹性地移动。
因此,在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时,能抑制轴部还有开闭部件产生破损的现象。
另外,由于第1轴部可弹性地移动,故在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以及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取下作业这两个作业时,能减小移动开闭部件所必须的力。因此,能实现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以及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取下作业这两个作业的进一步顺利化。
(3)另外,所述开闭部件也可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构成为向所述相对方向可弹性变形,对所述第1轴部进行支承;以及狭槽,该狭槽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形成在所述第1轴部的相反侧,构成为允许所述支承部弹性变形。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第1轴部由支承部支承,相对于支承部而在第1轴部的相反侧形成有狭槽,故能可靠地允许支承部向相反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弹性变形,当第1轴部由倾斜部推压时,能可靠地使第1轴部向相反方向的另一方侧移动。
(4)另外,也可还具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与所述狭槽卡合,对所述支承部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
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将锁定部件与狭槽卡合,从而能限制支承部的弹性变形。因此,在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的状态下,只要将锁定部件与狭槽卡合,就能限制支承部的弹性变形,限制第1轴部向相对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移动。其结果,能可靠地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5)另外,所述倾斜部也可具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所述第1倾斜部设在所述一对导向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一侧的所述导向部上,所述第2倾斜部设在所述一对导向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导向部上。在该情况,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采用这种结构,当将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时,相对方向的一方侧的轴部与第1倾斜部接触被推压,同时,相对方向的另一方侧的轴部与第2倾斜部接触被推压。因此,能更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另外,由于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与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故当将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时,能使第1倾斜部及第2倾斜部分别以适当的推压力推压所对应的轴部。
(6)另外,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大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与第1轴部对应的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故在开闭部件相对于框体的装配作业时、以及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取下作业时,分别能使第1轴部可靠地向相对方向弹性移动。
(7)另外,所述框体也可具有:构成为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部;以及对所述图像形成部进行支承的主框架,
另外,所述主框架也可具有能相对旋转地分别收纳所述一对轴部的轴承部。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主框架具有轴承部,故在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的状态下,一对轴部分别可相对旋转地放入所对应的轴承部内。因此,能确保以一对轴部为支点的开闭部件向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的顺利摆动。
(8)另外,所述轴承部也可配置成,当向所述铅垂方向投影后,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所述导向部重合。
采用这种结构,由于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向铅垂方向投影后不与导向部重合的状态,故在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的状态下,即使向上方提起开闭部件,一对轴部也不由导向部导向。因此,能可靠地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9)另外,所述框体也可具有副框架,该副框架设有所述一对导向部,且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而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和铅垂方向这两方向相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相邻配置。
另外,所述一对导向部分别具有:第1导向部,该第1导向部形成为沿所述铅垂方向延伸,具有所述倾斜部;以及第2导向部,该第2导向部构成为从所述第1导向部连续并向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当装配所述开闭部件时将所述一对轴部分别从所述第1导向部向所述轴承部导向。
采用这种结构,在开闭部件装配在框体上的状态下,即使向上方提起开闭部件,由于轴承部和向铅垂方向延伸的第1导向部因向正交方向延伸的第2导向部而分开,故一对轴部未被第1导向部导向。因此,能更进一步可靠地抑制开闭部件从框体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实用新型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获得开闭部件取下作业的顺利化。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从左前侧看到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表示顶盖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
图3是从右前侧看到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表示顶盖处于开放位置的状态。
图4表示从左前侧看到图1所示的内侧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5(a)表示从左前侧看到图4所示的右侧的主框架和副框架的相邻部分的立体图,图5(b)表示从右前侧看到图4所示的左侧的主框架和副框架的相邻部分的立体图。
图6表示从后上侧看到图2所示的顶盖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顶盖相对于内侧外壳的装配及取下动作的说明图,图7(a)是顶盖及副框架的右视图,表示轴部配置在所对应的导向槽的上侧的状态,图7(b)表示图7(a)所示的顶盖及副框架的A-A剖视图。
图8是接着图7而用于说明顶盖相对于内侧外壳的装配及取下动作的说明图,图8(a)是顶盖及副框架的右视图,表示轴部与所对应的导向槽嵌合的状态,图8(b)表示图8(a)所示的顶盖及副框架的B-B剖视图。
图9是接着图8而用于说明顶盖相对于内侧外壳的装配及取下动作的说明图,表示顶盖装配在内侧外壳上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10是接着图9而用于说明顶盖相对于内侧外壳的装配及取下动作的说明图,表示从左上侧看到在顶盖上装配有锁定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2   主体外壳
4   图像形成部
5   墨盒开口部
7   顶盖
45  主框架
46  副框架
50  轴承槽
51  导向槽
52  第1导向槽
53  第2导向槽
54  第1倾斜面
66  第1轴部
67  第2轴部
68  支承部
69  狭槽
73  锁定部件
80  第2倾斜面
P   打印纸
θ1  第1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θ2  第2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一例子的打印机1,是一体地具有如下部件的复合机:作为框体一例子的主体外壳2;以及设在主体外壳2的上侧、读取纸张图像信息的平板扫描器30。
主体外壳2形成为大致箱形状,在其内部空间收容有:供纸部3,该供纸部3构成为供给作为记录介质一例子的打印纸P;以及图像形成部4,该图像形成部4构成为在所供给的打印纸P上形成图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到方向的情况,以将打印机1放成水平的状态为基准,而将图1的纸面右侧设为后侧,将图1的纸面左侧设为前侧。另外,以从前侧看到打印机1时设为左右的基准,图1的纸面跟前侧为右侧,纸面里侧为左侧。另外,图1的纸面上侧为上侧,纸面下侧为下侧。即,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分别是水平方向,上下方向是铅垂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是相对方向的一例子,右侧是相对方向的一方侧,左侧是相对方向的另一方侧。另外,前后方向是正交方向的一例子,后侧是正交方向的一方侧,前侧是正交方向的另一方侧。
(1)主体外壳
在主体外壳2上,形成有作为开口部一例子的墨盒开口部5以及打印纸开口部6。
墨盒开口部5是为了对后述的处理卡盒15进行装拆而形成的,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向上下方向贯通形成。即,墨盒开口部5形成为主体外壳2向上方开放。打印纸开口部6是为了导入打印纸P而形成的,在主体外壳2前端部的下端部中,向前后方向贯通形成。
另外,对于主体外壳2,在其上端部设有作为开闭部件一例子的顶盖7,在其前端部设有供纸罩盖8。
顶盖7设成,以后述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为支点,而可摆动到将墨盒开口部5闭合的闭合位置、以及如图3所示那样将墨盒开口部5开放的开放位置。另外,在平板扫描器30配置在后述的起立位置的状态下,顶盖7被摆动到闭合位置和开放位置。
供纸罩盖8如图1所示被设成,以其下端部为支点而可摆动到将打印纸开口部6闭合的闭合位置和将打印纸开口部6开放的开放位置。另外,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配置在开放位置的供纸罩盖8,用假想线表示配置在闭合位置的供纸罩盖8。
(2)供纸部
供纸部3具有设在主体外壳2底部上的打印纸放置部9。并且,在供纸罩盖8配置在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打印纸P的前侧部分堆叠在供纸罩盖8的上表面上,同时其后侧部分通过打印纸开口部6而堆叠在打印纸放置部9内。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4具有处理卡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
处理卡盒15,在供纸部3后侧部分的上侧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处理卡盒15具有硒鼓盒18和显影盒19,硒鼓盒18构成为相对于主体外壳2可装拆;显影盒19构成为在该硒鼓盒18上可装拆。
硒鼓盒18具有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电晕充电器22。
感光鼓20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可旋转地设在硒鼓盒18的后侧部分。
转印辊21以从后侧压接在感光鼓20上的状态而配置在感光鼓20的后侧,可旋转地设在硒鼓盒18上。
电晕充电器22隔开间隔地与感光鼓20的前上侧相对配置。
显影盒19配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具有显影框架25。
在显影框架25上,设有显影辊34、供给辊33和层厚限制刮片35。
显影辊34以其上侧部分及后侧部分露出的状态而可旋转地设在显影框架25的后端部上,从前下侧与感光鼓20接触。
供给辊33以从前下侧与显影辊34接触的状态而配置在显影辊34的前下侧,且可旋转地设在显影框架25上。
层厚限制刮片35以从前侧与显影辊34接触的状态而支承在显影框架25上。
另外,在显影框架25内,在供给辊33及层厚限制刮片35的前侧空间,收容有作为显影剂一例子的调色剂。
扫描单元16在主体外壳2内配置在处理卡盒15的前侧。扫描单元16向感光鼓20射出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L,将感光鼓20的周面曝光。
定影单元17在主体外壳2内配置在硒鼓盒18后侧部分的上侧。定影单元17具有加热辊38、以及从后上侧压接在加热辊38上的加压辊39。
(4)图像形成动作
显影盒19的显影框架25内的调色剂,被供给到供给辊33,再被供给到显影辊34,在供给辊33与显影辊34之间被摩擦带电为正极性。供给到显影辊34的调色剂,其厚度随着显影辊34的旋转而被层厚限制刮片35所限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而承载在显影辊34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感光鼓20的表面,在利用电晕充电器22而被均匀带电后,由扫描单元16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0的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并且,通过承载在显影辊34上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0周面上的静电潜像,从而调色剂像承载在感光鼓20的周面上。
堆叠在打印纸放置部9上的打印纸P,利用拾起辊11的旋转而被送到供纸辊12与供纸摩擦块13之间,利用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一张一张分开。然后,分开后的打印纸P利用供纸辊12的旋转而被输送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供纸通道14,以规定时间一张一张地被供给到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并且,当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时,在打印纸P上被转印调色剂像,形成图像。接着,打印纸P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时,受到加热辊38及加压辊39的加热及加压。此时,图像被热定影在打印纸P上。然后,打印纸P被输送到一对排纸辊40之间,并利用一对排纸辊40而排出到设于顶盖7的排纸托盘41。
如此,打印纸P由打印纸放置部9供纸,通过感光鼓20与转印辊21之间,接着通过加热辊38与加压辊39之间,之后沿侧面看时大致C字状的输送通道被输送以被排出到排纸托盘41。
(5)平板扫描器
平板扫描器30与排纸托盘41的上方隔开间隔而配置。详细地说,如图2及图3所示,平板扫描器30其后端部从下侧被支承在后述的副框架46上,其左右两端部借助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方柱形状的支承框架36而从下侧支承在后述的一对主框架45上。另外,平板扫描器30设成,以其后端部为支点,可摆动到如图2所示那样沿前后方向而倾倒的倾倒位置、以及如图3所示那样沿将前上方和后下方连接起来的方向而起立的起立位置。
平板扫描器30是一种所谓的CIS方式即密接传感器方式的平板扫描器。在平板扫描器30中,如图2所示,在配置为倾倒位置的状态下,在纸张位于压盖31与玻璃面32之间之后,通过滑动未图示的传感器,读取纸张的图像信息。并且,基于所读取的纸张图像信息,在平板扫描器30中如上述那样能在打印纸P上形成图像。
2.主体外壳的详细结构
主体外壳2如图2及图4所示,具有:构成打印机1外形的外侧外壳44;以及设在外侧外壳44内侧的内侧外壳43。
外侧外壳44如图2所示,将内侧外壳43的左右两侧及前侧覆盖,在其前壁形成有上述的打印纸开口部6,且设有上述的供纸罩盖8。
内侧外壳43如图4所示,具有: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的一对主框架45;以及与一对主框架45的后侧相邻配置的副框架46。
一对主框架45分别形成为侧面看时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如图1所示,在一对主框架45间支承有上述的供纸部3及图像形成部4。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一对主框架45上分别形成有左右方向相对的作为轴承部一例子的轴承槽50。轴承槽50形成在主框架45的后端缘的上侧部分,并形成为从主框架45后端缘向前方凹陷的侧面视图大致呈半圆形状。
如图10所示,副框架46形成为向后方开放的水平截面大致为コ字状,且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后方及下方开放的大致托盘状。
另外,副框架46具有一对侧板47。一对侧板47如图4所示,在左右方向互相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其左右方向间隔形成为与一对主框架45左右方向间隔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外,一对侧板47分别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看时大致呈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其上下方向长度形成为与主框架45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一对侧板47分别形成为,其作为导向部一例子的导向槽51在左右方向相对。即,导向槽51在左右方向互相隔开间隔而相对地一个一个形成在各侧板47上,即在副框架46上形成一对。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提到一对导向槽51左右的情况,将右侧的导向槽51设为右导向槽51R,将左侧的导向槽51设为左导向槽51L。
一对导向槽51分别形成在侧板47左右方向内侧面的前侧部分的上端部上,并形成为从侧板47的左右方向内侧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凹陷。
详细地说,一对导向槽51分别具有作为第1导向部一例子的第1导向槽52、以及作为第2导向部一例子的第2导向槽53。
第1导向槽52形成为从侧板47上端缘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另外,第1导向槽52的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与后述的第1轴部66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
第2导向槽53形成为从第1导向槽52下端部连续并向前方延伸至侧板47前端缘。由此,第2导向槽53向前方开放。另外,第2导向槽53的上下方向长度形成为与后述的第1轴部66外径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外,在与第2导向槽53对应的侧板47的前端缘形成有凹槽57。凹槽57形成为分别沿后述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周面且侧面视图呈大致圆弧形状,并从侧板47的前端缘向后方凹陷。
另外,如图5(a)及图7(b)所示,右导向槽51R中的第1导向槽52的左面被划分为倾斜部及作为第1倾斜部一例子的第1倾斜面54和第1铅垂面55。
如图7(b)所示,第1倾斜面54形成为随着从侧板47的上端缘朝向下方而向左方倾斜。即,第1倾斜面54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倾斜成,其一对导向槽51的第1导向槽52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变短。
第1铅垂面55形成为从第1倾斜面54的下端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
另一方面,左导向槽51L中的第1导向槽52的右面,仅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铅垂面56形成。
另外,如图5(a)所示,右导向槽51R中的第2导向槽53形成为其左面与第1铅垂面55同一个面,如图5(b)所示,左导向槽51L中的第2导向槽53形成为,其右面与第2铅垂面56同一个面。
并且,如图5(a)及图5(b)所示,副框架46,其侧板47的凹槽57在前后方向与所对应的轴承槽50相对地与一对主框架45后侧相邻配置。
由此,导向槽51的第2导向槽53和所对应的轴承槽50在前后方向连通。另外,凹槽57和轴承槽50划分了向左右方向贯通的插通孔58。
此外,轴承槽50配置在各导向槽51的前侧,当向上下方向投影后,配置成不与导向槽51重合。另外,轴承槽50和各导向槽51的第1导向槽52,因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导向槽53而在前后方向分离。
3.顶盖的详细结构
顶盖7如图6所示,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一体地具有主体部60、一对延伸部61和外壳连接部62。
如图7(a)所示,主体部60侧面看时形成为大致曲柄状,且如图6所示,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在主体部60的前侧部分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的排纸托盘41的凹部63。凹部63形成在主体部60前侧部分的俯看时大致中央部分,并形成为从主体部60上表面向下方凹陷。
一对延伸部61形成为,分别从主体部60前端部的左右两端部连续、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的俯看时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一对延伸部61在顶盖7装配在主体外壳2上的状态下,配置在支承框架36的前侧。
如图7(a)所示,外壳连接部62形成为从主体部60后端部连续并向下方突出的侧面看时大致为矩形,且如图6所示向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在外壳连接部62上形成有狭槽69。狭槽69形成为从外壳连接部62下端缘的右端部向上方被切去的后面看时呈大致コ字状。
另外,在外壳连接部62中,狭槽69右侧的部分形成为支承部68。支承部68形成为从主体部60后端部的右端部向下方突出的侧面看时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由此,支承部68可向左右方向挠曲地弹性变形,狭槽69配置成允许支承部68向左方弹性变形。
另外,在外壳连接部62上,一体地设有作为一对轴部一例子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
第1轴部66形成为从支承部68右面的下端部向右方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即,第1轴部66相对支承部68而配置在狭槽69的相反侧地由支承部68支承,通过支承部68向左右方向挠曲地弹性变形而沿左右方向可移动。
第2轴部67形成为从外壳连接部62左端面的下端部向左方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第2轴部67的外径形成为与第1轴部66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并且,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当向左右方向投影后互相一致地在左右方向互相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
4.锁定部件
另外,如图10所示,打印机1具有与内侧外壳43分开部件的锁定部件73。
锁定部件73一体地具有支承板74、一对突出部75和嵌合部76。
支承板74形成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俯看时大致矩形的大致平板形状。
一对突出部75设在支承板74上表面的右侧部分,且在左右方向互相隔开间隔而相对配置。另外,一对突出部75分别形成为从支承板74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侧面看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大致平板形状,且其前端缘沿上下方向延伸。
嵌合部76形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方筒形状,且其左右方向长度形成为与狭槽69的左右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另外,嵌合部76的后端缘与一对突出部75的前端部连接。
并且,锁定部件73,其嵌合部76从后侧与顶盖7的狭槽69嵌合地配置在顶盖7的右后侧且副框架46的上侧。
5.顶盖相对于内侧外壳的装配
接着,说明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
要在主体外壳2上装配顶盖7,则如图7(a)及图7(b)所示,以第1轴部66被配置在右导向槽51R的第1导向槽52上侧、同时第2轴部67被配置在左导向槽51L的第1导向槽52上侧的状态,将顶盖7配置在内侧外壳43的上侧。
并且,使顶盖7向下方移动。
这样,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上侧嵌合在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内,从上侧向下侧由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导向。
此时,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1轴部66的右端面与右导向槽51R的第1导向槽52的第1倾斜面54接触,同时,第2轴部67的左端面与左导向槽51L的第1导向槽52的第2铅垂面56接触。
并且,随着顶盖7向下方移动,第1轴部66的右端面就与第1倾斜面54滑动摩擦,并向下方移动,第2轴部67的左端面与第2铅垂面56滑动摩擦,并向下方移动。
这样,第1轴部66,随着向下方移动而受到第1倾斜面54的向左方的推压。由此,支承部68以第1轴部66的突出量而向左方弹性变形,第1轴部66向左方移动。
并且,如图9所示,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到达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的最深部即下端部时,从上侧与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的底面抵接。由此,顶盖7的进一步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
此时,第1轴部66的右端面与右导向槽51R的第1铅垂面55接触,支承部68弹性变形后的状态被维持。
接着,使顶盖7向前方移动。
这样,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向第2导向槽53移动,利用第2导向槽53而被导向到前方。
此时,第1轴部66的右端面与右导向槽51R的第2导向槽53的左面接触、滑动摩擦,同时,第2轴部67的左端面与左导向槽51L的第2导向槽53的右面接触、滑动摩擦。
并且,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由第2导向槽53进一步被导向到前方时,到达所对应的轴承槽50。即,第2导向槽53将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第1导向槽52导向到轴承槽50。
此时,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后侧被放入所对应的轴承槽50内,在左右方向与所对应的插通孔58相对。这样,支承部68复原,第1轴部66插通在右侧的插通孔58内,同时第2轴部67插通在左侧的插通孔58内。
由此,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可相对旋转地被放入所对应的轴承槽50内,同时从后侧被支承在所对应的凹槽57内。
接着,如图10所示,以嵌合部76从后侧与狭槽69嵌合的状态,将锁定部件73从后侧装配在顶盖7上。由此,支承部68向左方的弹性变形被限制。
如上所述,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结束。
6.顶盖从内侧外壳上取下
要将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取下,则按与上述的装配作业相反的顺序来操作。
具体来说,首先,将锁定部件73从顶盖7上取下,使嵌合部76脱离狭槽69。
接着,使支承部68向左方弹性变形,在使第1轴部66脱离右侧的插通孔58后,在使支承部68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使顶盖7向右方移动,使第2轴部67脱离左侧的插通孔58。
接着,使顶盖7向后方移动。
这样,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前侧嵌合在所对应的第2导向槽53内,由第2导向槽53导向而向后方移动。
并且,如图9所示,当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从第2导向槽53向第1导向槽52移动、到达第1导向槽52下端部时,从前侧与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的后端缘抵接。
由此,顶盖7的进一步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
此时,第1轴部66的右端面与右导向槽51R的第1铅垂面55接触,第2轴部67的左端面与左导向槽51L的第2铅垂面56接触。
接着,用比第1轴部66与第1铅垂面55的摩擦力和第2轴部67与第2铅垂面56的摩擦力的总和还大的力,使顶盖7向上方移动。
这样,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由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导向,而向上方移动。此时,第1轴部66的右端面在与第1铅垂面55滑动摩擦后,到达第1倾斜面54,与第1倾斜面54滑动摩擦。
因此,随着第1轴部66向上方的移动,由第1倾斜面54对第1轴部66的推压得到缓和,支承部68的弹性变形被消除。由此,第1轴部66逐渐向右方移动。
并且,当进一步使顶盖7向上方移动时,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就分别脱离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
由此,结束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取下。
在这种打印机1中,在供纸部3及图像形成部4等收容在主体外壳2内的部件产生故障的情况等,在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取下后的状态下,进行供纸部3及图像形成部4等的修理或更换等维修保养。
7.作用效果
(1)在打印机1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一对侧框架47上分别形成有导向槽51。
因此,如图7~图8所示,当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时,顶盖7的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由所对应的导向槽51而从上侧导向到下侧。其结果,能将顶盖7从上侧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
另外,在右导向槽51R的左面形成有第1倾斜面54。因此,如图8(a)及图8(b)所示,随着顶盖7从上侧向下侧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第1轴部66与第1倾斜面54接触,并受到第1倾斜面54的向左方的推压。其结果,能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因此,能获得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的顺利化,同时能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另一方面,在将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取下的情况,只要用比第1轴部66的右端面与第1倾斜面54的摩擦力和第2轴部67的左端面与第2铅垂面56的摩擦力的总和还大的力将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而向上方提起,则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由所对应的导向槽51的第1导向槽52从下侧导向到上侧。这样,随着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的移动,第1倾斜面54对第1轴部66的推压得到缓和,进而被消除。因此,能将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取下。
其结果,能容易地将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取下,能获得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取下作业的顺利化。其结果,能获得打印机1维修保养的顺利化。
(2)另外,如图6所示,顶盖7将第1轴部66弹性支承为可沿左右方向移动。因此,在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时,如图8(a)及图8(b)所示,当第1轴部66与第1倾斜面54接触被推压时,能使第1轴部66向左方弹性地移动。
其结果,在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时,能抑制第1轴部66、还有支承第1轴部66的顶盖7产生破损的现象。
另外,由于第1轴部66可弹性移动,故在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时、以及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取下作业这两个作业时,能减少使顶盖7移动所需的力。因此,能实现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以及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取下作业这两个作业的进一步顺利化。
(3)另外,如图6所示,顶盖7的外壳连接部62具有:构成为可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对第1轴部66进行支承的支承部68;以及构成为相对于支承部68而在第1轴部66的相反侧、允许支承部68弹性变形的狭槽69。
因此,能可靠地允许支承部68向左方的弹性变形,当第1轴部66由第1倾斜面54推压时,能可靠地使第1轴部66向左方移动。
(4)另外,如图10所示,打印机1具有锁定部件73,锁定部件73具有嵌合部76。
并且,锁定部件73,以嵌合部76从后侧嵌合在外壳连接部62的狭槽69内的状态而配置在顶盖7的后侧。即,嵌合部76与狭槽69卡合。
因此,在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的状态下,能限制支承部68向左方的弹性变形,能限制第1轴部66向左方的移动。因此,能可靠地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的不希望的脱离。
(5)另外,如图1及图4所示,内侧外壳43具有对图像形成装置4进行支承的一对主框架45。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一对主框架45分别形成有可相对旋转地放入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的轴承槽50。
因此,如图9所示,在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的状态下,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分别可相对旋转地被放入所对应的轴承槽50内。其结果,可确保顶盖7以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为支点的向开放位置和闭合位置的顺利摆动。
(6)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轴承槽50被配置成,当向上下方向投影后不与导向槽51重合。
因此,在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的状态下,即使顶盖7向上方被提起,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也不被导向槽51导向。因此,能可靠地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7)另外,如图4所示,内侧外壳43具有与一对主框架45的后侧相邻配置的副框架46。
另外,在副框架46的一对侧板47上分别形成有导向槽51,各导向槽51具有向上下方向延伸、设有第1倾斜面54的第1导向槽52、以及从第1导向槽52下端部连续并向前方延伸的第2导向槽53。
并且,在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的状态下,如图7~图8所示,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在分别由所对应的第1导向槽52从上侧导向到下侧后,如图9所示,由第2导向槽53向轴承槽50导向到前方。
另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轴承槽50与第1导向槽52利用第2导向槽53而分离。
因此,在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的状态下,即使顶盖7向上方被提起,第1轴部66及第2轴部67也不由所对应的导向槽51的第1导向槽52导向。其结果,能更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8.变形例
如图7(b)所示,在上述的打印机1中,仅由沿上下方向的第2铅垂面56形成左导向槽51L中的第1导向槽52的右面,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7(b)中的假想线所示,左导向槽51L中的第1导向槽52的右面也可具有作为第2倾斜部一例子的第2倾斜面80。
具体来说,第2倾斜面80形成为随着从侧板47上端缘朝向下方而向右方倾斜。即,第2倾斜面80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倾斜成一对导向槽51中的第1导向槽52左右方向的间隔变短。
在该变形例中,第2倾斜面80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θ2,形成为比第1倾斜面54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θ1小。
采用这种变形例,当将顶盖7装配在内侧外壳43上时,则如图8(b)所示,第1轴部66与第1倾斜面54接触而被推压,同时,第2轴部67与第2倾斜面80接触而被推压。因此,能更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不希望的脱离。
另外,由于第1倾斜面54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θ1形成为大于第2倾斜面80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θ2,故分别在顶盖7相对于内侧外壳43的装配作业时以及顶盖7从内侧外壳43上的取下作业时,能使第1轴部66向左方可靠地弹性移动。
另外,由这种变形例也可获得与上述的实施形态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的实施形态及变形例可适当组合。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该框体形成有向铅垂方向的上侧开放的开口部;以及
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构成为从铅垂方向的上侧装配在所述框体上,
所述开闭部件具有一对轴部,
该一对轴部互相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并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所述框体上,
所述开闭部件构成为以所述一对轴部为支点,摆动到将所述开口部开放的开放位置、以及将所述开口部闭合的闭合位置,
所述框体具有一对导向部,
该一对导向部互相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构成为当装配所述开闭部件时,将所述一对轴部分别从铅垂方向的上侧导向到下侧,
在所述一对导向部的至少一方设有倾斜部,
该倾斜部倾斜成,所述一对导向部的相对方向的间隔随着从铅垂方向的上侧朝向下侧而变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部件将所述一对轴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一侧的第1轴部弹性支承为可沿所述相对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部件具有:
支承部,该支承部构成为向所述相对方向可弹性变形,对所述第1轴部进行支承;以及
狭槽,该狭槽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形成在所述第1轴部的相反侧,构成为允许所述支承部弹性变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与所述狭槽卡合,对所述支承部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具有第1倾斜部和第2倾斜部,
所述第1倾斜部设在所述一对导向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一侧的所述导向部上,
所述第2倾斜部设在所述一对导向部中配置于所述相对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导向部上,
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2倾斜部的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
构成为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部;以及
对所述图像形成部进行支承的主框架,
所述主框架具有能相对旋转地分别收纳所述一对轴部的轴承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配置成,当向所述铅垂方向投影后,所述轴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不与所述导向部重合。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副框架,
该副框架设有所述一对导向部,且相对于所述主框架而在与所述相对方向和铅垂方向这两方向相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侧相邻配置,
所述一对导向部分别具有:
第1导向部,该第1导向部形成为沿所述铅垂方向延伸,具有所述倾斜部;以及
第2导向部,该第2导向部构成为从所述第1导向部连续并向所述正交方向的另一侧延伸,当装配所述开闭部件时将所述一对轴部分别从所述第1导向部向所述轴承部导向。
CN201320604799.6U 2012-11-30 2013-09-2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618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3107 2012-11-30
JP2012263107A JP6036232B2 (ja) 2012-11-30 2012-11-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61832U true CN203561832U (zh) 2014-04-23

Family

ID=50511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0479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61832U (zh) 2012-11-30 2013-09-2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36232B2 (zh)
CN (1) CN20356183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08289U (zh) * 1980-01-19 1981-08-22
JPS60185371U (ja) * 1984-05-18 1985-12-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キヤビネツトの把手具
JPH0163178U (zh) * 1987-10-19 1989-04-24
JPH0731565Y2 (ja) * 1989-06-30 1995-07-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筐体構造
JPH04258481A (ja) * 1991-02-13 1992-09-14 Canon Inc 開閉装置
JP4016503B2 (ja) * 1998-09-24 2007-12-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開閉蓋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JP2006202972A (ja) * 2005-01-20 2006-08-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カード挿入スロットの開閉蓋構造
JP2007165637A (ja) * 2005-12-14 2007-06-28 Sony Corp 開閉蓋の開閉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36232B2 (ja) 2016-11-30
JP2014109632A (ja)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57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32806B2 (ja) 現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0443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48312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CN102262387B (zh) 可动地安装有可拆卸地保持调色剂箱的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335722B2 (en) Drum unit removably mountable to supporting unit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551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77650B (zh) 成像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829828B2 (en) Developer supplier with biasing member that biases a main unit shutter and causes a developer container to rotate,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developer container included in the developer supplier
US9684263B2 (en) Developer supplier,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ontainer included in the developer supplier
US10859971B2 (en)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36165A (zh) 成像装置
JP20100788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器
EP3088963B1 (en) Developer supplier,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656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3561832U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83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调色剂容器
JP2010276872A (ja) 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96061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CN10386967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3088964B1 (en) Developer supplier, develop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ontainer included in the developer supplier
CN104520772B (zh) 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20774A (zh) 处理盒
CN10379280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64472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