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36662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36662U
CN203536662U CN201320561397.2U CN201320561397U CN203536662U CN 203536662 U CN203536662 U CN 203536662U CN 201320561397 U CN201320561397 U CN 201320561397U CN 203536662 U CN203536662 U CN 2035366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ite
coaxial connector
moved end
circuit board
insulat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613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尚儒
袁延显
支华辉
彭春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613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366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36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3666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电路板上,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固定部和一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位于所述固定部一侧,自所述固定部一侧延伸形成一支撑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一静端子,设有一第一焊接部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自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一动端子,设有一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通过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支撑部,所述静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从而防止所述静端子变形。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指一种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同轴连接器,如图9,用以供一对接装置M自上而下插接,包括一绝缘本体a、实现开关功能的一静端子b和一动端子c,所述绝缘本体a具有一容腔a1,所述静端子b和所述动端子c分别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a,所述静端子b具有一第一接触部b1进入所述容腔a1内,所述动端子c具有一第二接触部c1进入所述容腔a1内。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固定于一电路板N之前,所述第二接触部c1搭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b1的上表面。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固定于电路板N后,当对接装置M第一次向下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对接装置M下压所述第二接触部c1,所述第二接触部c1向下弹性变形,与所述第一接触部b1发生刮擦后向下跨越过所述第一接触部b1,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c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b1下方,直至所述第二接触部c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b1脱离而形成断路。当所述对接装置M离开所述同轴连接器后,所述第二接触部c1由于不受外力施压而向上发生弹性回复,于是所述第二接触部c1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b1而形成通路。但是,所述对接装置M下压所述第二接触部c1时,所述第二接触部c1对所述第一接触部b1产生向下的作用力,由于所述绝缘本体a无支撑结构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b1,造成所述第一接触部b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c1一起向下变形,从而所述动端子c与所述静端子b不易脱离,进而不能实现开关功能。 
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静端子变形的同轴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电路板上,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固定部和一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位于所述固定部一侧,自所述固定部一侧延伸形成一支撑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一静端子,设有一第一焊接部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自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形成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自所述连接部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一动端子,设有一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
进一步,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之前,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方。 
进一步,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之前 ,所述第二接触部搭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二接触部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上,使得所述第一导引面导引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顶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引面吻合的一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上。 
进一步,当一对接装置向下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对接装置下压所述动端子,所述动端子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脱离。 
进一步,当所述对接装置离开所述同轴连接器后,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抵接于所述电路板。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方,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 
进一步,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静端子均配合所述绝缘本体的成型而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中。 
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其下方物件间具有间隙,所述动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的一弹性臂接合所述承接部,当所述弹性臂被下压时,所述弹性臂带动所述承接部一起向下移动,藉所述承接部抵持其下方物件以防止所述第二接触部过度向下移动。 
进一步,所述下方物件为电路板。 
进一步,所述承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动端子下方的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的一凸部,所述动端子设有一孔与所述凸部接合。 
进一步,所述基部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连接的一弹性部和自所述弹性部延伸的一延伸部,所述弹性部的厚度薄于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的一第一下表面,及与所述第一下表面连接的一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下表面至所述下方物件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静端子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所述第二下表 面为斜面,当所述承接部抵持其下方物件时,所述第二下表面呈一水平面与所述下方物件抵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支撑部,所述静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因而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防止所述静端子向下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与电路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同轴连接器倒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未装入静端子和动端子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装入静端子和动端子后的立体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平面剖视图;
图6为对接装置插入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前的平面剖视图;
图7为对接装置插入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后的平面剖视图;
图8为对接装置离开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后的平面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的组合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同轴连接器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路板 200 插针 300    
下绝缘座 1 收容槽 11 固持槽 12
收容空间 13 倾斜面 14 第一固定部 15
第二固定部 16 支撑部 17 承接部 18
基部 181 凸部 182 弹性部 1811
延伸部 1812 凹口 1813 第一下表面 1814
第二下表面 1815        
静端子 2 第一接触部 21 第一导引面 211
连接部 22 第一连料部 23 第一焊接部 24
动端子 3 第二接触部 31 分支 311
凸起 312 第二导引面 313 弹性臂 32
321 受压部 322 第二连料部 33
第二焊接部 34        
上绝缘座 4 对接腔 40 内壁 41
下壁面 42 定位块 43 凹陷部 44
挡止部 45 让位槽 46    
外壳 5 套筒部 51 底板部 52
卡接部 511 接地脚 5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和图6,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电路板200上,并供具有一插针300的一对接装置(未图示)向下插接,包括:一绝缘本体,由一下绝缘座1及装设于所述下绝缘座1上的一上绝缘座4组成;实现开关功能的一静端子2及一动端子3,固定于所述下绝缘座1内;一外壳5,包覆于所述上绝缘座4和所述下绝缘座1。 
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下绝缘座1大致呈四方体构造,所述下绝缘座1于中央位置设有一收容空间13贯穿所述下绝缘座1的顶面和底面,所述收容空间13具有四个侧壁,为方便所述上绝缘座4顺利组装于所述下绝缘座1上,其中两个相对的所述侧壁的上端被制成朝所述收容空间13倾斜的倾斜面14(也就是说,所述收容空间13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用于引导所述上绝缘座4;自另外两个相对的所述侧壁延伸形成一第一固定部15和一第二固定部16,自所述第一固定部15一侧延伸形成一支撑部17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自所述第二固定部16一侧延伸形成一承接部18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3内。 
    请参照图1,图2,图6,所述承接部18包括一基部181及自所述基部18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凸部182,所述基部181尺寸大于所述凸部182,所述基部181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连接的一弹性部1811和自所述弹性部1811延伸形成的一延伸部1812,所述弹性部1811的厚度薄于所述延伸部1812,同时所述弹性部1811的宽度窄于所述延伸部1812,从而保证所述弹性部1811具有良好的弹性。所述延伸部1812远离所述弹性部1811的一端设有向靠近所述弹性部1811的方向凹陷的一凹口1813。所述延伸部1812具有与所述弹性部1811连接的一第一下表面1814,及与所述第一下表面1814连接的一第二下表面1815,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与其下方物件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至所述下方物件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支撑部17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为斜面,当所述承接部18抵持其下方物件时,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呈一水平面与所述下方物件抵持,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方物件为电路板200(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下方物件也可为所述下绝缘座1的底壁或其它);所述第一下表面1814也为斜面,且所述第一下表面1814至所述下方物件(即电路板200)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支撑部17的方向逐渐增大。 
请参照图2,所述下绝缘座1底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凹设有一收容槽11,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13的一侧且与所述收容空间13连通,所述收容槽11呈梯形且内窄外宽。所述下表面12的四个角落分别凹设有一固持槽12。 
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静端子2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导引面2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引面211为斜面,且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顶面之间形成一钝角,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触部21向其边缘方向厚度逐渐变薄。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水平延伸形成一连接部22,自所述连接部22相对两侧分别朝远离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料部23,自所述连接部22向下弯折并朝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一焊接部24。 
请参照图1至图2,所述动端子3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1,自所述第二接触部31水平延伸形成一弹性臂32,自所述弹性臂32相对两侧分别朝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料部33,自所述弹性臂32向下弯折并朝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一第二焊接部34。 
请参照图1和图5,所述第二接触部31分叉形成有二分支311,所述分支311末端朝所述第一导引面211凸设有一凸起312,所述凸起312的底面具有与所述第一导引面211吻合的第二导引面313(即,所述第二导引面313与所述第一导引面211平行)。 
请参照图1和图4,所述弹性臂32设有一孔321,用于与所述凸部182接合,所述弹性臂32于所述孔321与所述分叉处之间设有一受压部322供所述对接装置的所述插针300下压。 
请参照图1,图2和图6,所述上绝缘座4大致呈柱状,所述上绝缘座4的中央开设有一对接腔40供所述对接装置的所述插针300插入,所述对接腔40的内壁41呈倒圆锥形(也就是说,所述对接腔40的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变小),用以引导所述插针300插入。所述上绝缘座4具有一下壁面42,用于搭接于所述下绝缘座1的顶面上,所述下壁面42向下凸设有两个定位块43,所述定位块43的外侧呈倾斜状,以与所述倾斜面14相吻合,于两个所述定位块43之间向上凹陷形成一凹陷部44与所述对接腔40相贯通,所述凹陷部44的尺寸略大于所述动端子3以及所述静端子2。自两个所述定位块43延伸形成相对的两个挡止部45对应所述动端子3的两个所述分支311,两个所述挡止部45之间的间隙形成一让位槽46连通所述凹陷部44,所述让位槽46位于所述静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正上方,用以让位所述第一接触部21,避免所述挡止部45触碰到所述第一接触部21。 
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外壳5为金属材料冲压形成,具有接地的功能。所述外壳5包括上下设置的一套筒部51和一底板部52,所述套筒部51与所述底板部52光滑过渡地上下衔接。所述套筒部51的外表设有一卡接部511用以供对接装置卡扣,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511为设于所述套筒部51外围的一环形凹槽。所述底板部52具有朝内弯折且水平延伸的四接地脚521。 
请参照图1、图5及图6,组装时,首先,所述静端子2与所述动端子3相对设置,且所述静端子2与所述动端子3均配合所述下绝缘座1的成型而埋设于所述下绝缘座1中(也就是说,所述静端子2和所述动端子3均采用insert molding方式固定于所述下绝缘座1内)。于是,所述第一接触部21搭接于所述支撑部17上,所述连接部2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部15,所述第一连料部23末端露出所述下绝缘座1,所述第一焊接部24进入所述收容槽11。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两个所述分支311夹持所述第一接触部21,所述第二导引面313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211上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顶面,所述弹性臂32位于所述承接部18的所述基部181上方,所述孔321与所述凸部182接合,所述第二连料部33末端露出所述下绝缘座1,所述第二焊接部34进入所述收容槽11。 
其次,所述上绝缘座4采用insert molding方式固定于所述外壳5的所述套筒部51内。 
接着,将所述上绝缘座4与所述外壳5一起安装固定于所述下绝缘座1上。于是,所述对接腔40与所述收容空间13连通,所述定位块43对应所述二倾斜面14装入所述收容空间13,所述挡止部45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所述分支311上方且所述挡止部45抵接于所述分支311的末端,所述底板部52包覆所述下绝缘座1,所述接地脚521进入所述固持槽12内,因而所述接地脚521可起夹紧所述上绝缘座4和所述下绝缘座1的作用,使二者结合更加紧密可靠。 
请参照图1及图6,然后,将组装好的所述同轴连接器放入高温锡炉,将所述第一焊接部24与所述第二焊接部34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00,使得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00上,同时,所述支撑部17抵接于所述电路板200上。此过程,锡炉内温度很高,所述下绝缘座1易受热软化,由于所述同轴连接器未焊接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00(未图示)之前,进一步,在所述对接装置第一次插接所述同轴连接器之前,所述第二接触部3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上方,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31搭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上(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触部31也可悬空处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上方),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导引面313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211上,故避免了所述动端子3因塑胶软化而造成的向下倾斜或趴下,而导致所述动端子3最终与所述静端子2抵接正向力不足而接触不良的现象。 
请参照图6至图7,当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200后,所述对接装置第一次向下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插针300穿过所述对接腔40进入所述收容空间13直至下压所述受压部322(此时,所述插针300的轴向中心线L经过所述承接部18),所述受压部322受所述插针300的压力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承接部18向下移动,同时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下弹性变形而向下移动,且在所述第一导引面211的导引下跨越过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3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下方,进而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脱离。 
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脱离后,所述承接部18可挡止所述动端子3过度向下移动,具体而言,由于所述弹性部1811提供弹性,故所述承接部18可随着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一起向下移动,所述第一下表面1814与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的交界处最先接触所述电路板200,并对其产生挡止作用,随着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继续向下移动,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从左到右(按照图6中的方向)依序与所述电路板200接触,直至所述第二下表面1815呈一水平面与所述电路板200抵持,故所述承接部18不能再向下移动,进而由于所述承接部18的挡止作用,所述动端子3也不再向下移动。 
请参照图8,随后,所述插针300向上拔出所述同轴连接器(即所述对接装置离开所述同轴连接器后),所述第二接触部31由于不受外力施压而向上发生弹性回复,所述承接部18由于所述弹性部1811提供弹性也发生弹性回复,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接触部31的顶面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底面)。 
请参照图7及图8,此后,每当所述对接装置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脱离而形成断路;每当所述对接装置离开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使得在所述静端子2与所述动端子3之间形成了预应力,提供了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1相抵接的正向力,进一步,是提供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正向力,从而可在所述同轴连接器工作时,凭借这正向力来维持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1间的电性连接,从而使得所述静端子2与所述动端子3保持电性导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静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面211,可导引所述动端子3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下移动,因而可实现所述第二接触部31移动至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下方而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脱离,即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静端子2能顺利脱离,从而保证良好的开关功能。
2.由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支撑部17,所述静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1搭接于所述支撑部17上,因而所述支撑部17支撑所述第一接触部21,防止所述静端子2向下变形。 
3.由于所述静端子2和所述动端子3分别配合所述绝缘本体的成型而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中(也就是说,所述静端子2和所述动端子3均采用insert molding工艺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故可方便所述动端子3和所述静端子2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中,且该结构容易制造且尺寸稳定,提高了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4.由于所述动端子3的所述弹性臂32带动所述承接部18一起向下移动,藉所述承接部18抵持其下方物件(本实施例中下方物件为电路板200,其它实施例中可为其它)以防止所述动端子3过度向下移动,故所述动端子3无需另设一个结构来防止所述动端子3过度下移,从而所述动端子3结构简单。 
5.由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挡止部45压在所述第二接触部31上方,所述挡止部45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上移动,故可防止所述第二接触部31向上翘起,从而保证所述动端子3与所述静端子2良好接触。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以焊接于一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固定部和一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位于所述固定部一侧,自所述固定部一侧延伸形成一支撑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一静端子,设有一第一焊接部用以焊接于所述电路板,自所述第一焊接部延伸形成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自所述连接部延伸形成一第一接触部搭接于所述支撑部上;
    一动端子,设有一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且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之前,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轴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之前 ,所述第二接触部搭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面,所述第二接触部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上,使得所述第一导引面导引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顶面低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顶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引面吻合的一第二导引面,所述第二导引面搭接于所述第一导引面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当一对接装置向下插入所述同轴连接器时,所述对接装置下压所述动端子,所述动端子向下移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脱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对接装置离开所述同轴连接器后,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抵接所述第一接触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抵接于所述电路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方,所述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和所述静端子均配合所述绝缘本体的成型而埋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中。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其下方物件间具有间隙,所述动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的一弹性臂接合所述承接部,当所述弹性臂被下压时,所述弹性臂带动所述承接部一起向下移动,藉所述承接部抵持其下方物件以防止所述第二接触部过度向下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物件为电路板。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动端子下方的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的一凸部,所述动端子设有一孔与所述凸部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包括与所述绝缘本体连接的一弹性部和自所述弹性部延伸的一延伸部,所述弹性部的厚度薄于所述延伸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弹性部连接的一第一下表面,及与所述第一下表面连接的一第二下表面,所述第二下表面至所述下方物件间的距离沿靠近所述静端子的方向逐渐增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表面为斜面,当所述承接部抵持其下方物件时,所述第二下表面呈一水平面与所述下方物件抵持。
CN201320561397.2U 2013-09-11 2013-09-11 同轴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36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61397.2U CN203536662U (zh) 2013-09-11 2013-09-11 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61397.2U CN203536662U (zh) 2013-09-11 2013-09-11 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36662U true CN203536662U (zh) 2014-04-09

Family

ID=50422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6139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36662U (zh) 2013-09-11 2013-09-11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366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1066A (zh) * 2017-04-24 2017-07-04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1066A (zh) * 2017-04-24 2017-07-04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CN106921066B (zh) * 2017-04-24 2019-10-25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536663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1708305U (zh) 移动存储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CN105322340A (zh) 电连接器
CN105470770A (zh)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02503139U (zh) 电连接器
CN102820593B (zh) 同轴连接器及一种电连接器的正向力提供方法
CN203733991U (zh) Hdmi插座连接器及其撕裂成型的端子料带
CN202856076U (zh) 卡缘连接器
CN203536675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2503164U (zh) 电连接器
CN203536662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102280792B (zh)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024743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3466391U (zh) 开关端子及其电连接器
CN201113010Y (zh) 电连接器
CN203631859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3378428A (zh)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焊接于电路板上的方法
CN205565221U (zh) 电连接器
CN201185253Y (zh) Sim卡连接器
CN205051053U (zh) 可正反插的一体成型式插头连接器
CN201294290Y (zh) 绝缘本体
CN206639962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3180157U (zh) 板对板式电池连接器
CN20305618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