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13010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13010Y CN201113010Y CNU2007200407526U CN200720040752U CN201113010Y CN 201113010 Y CN201113010 Y CN 201113010Y CN U2007200407526 U CNU2007200407526 U CN U2007200407526U CN 200720040752 U CN200720040752 U CN 200720040752U CN 201113010 Y CN201113010 Y CN 20111301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contact site
- holding parts
- fixed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插接孔及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相邻设置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所述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分别设有可相互接触或断开的接触部,在可动端子的移动方向上,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间的正对面积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接触部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大小相同,使该正对面积被控制至最小,从而降低了两导电端子间的串扰,改善了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低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对于在高数据速率电连接器中产生的串扰(crosstalk)是电连接器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串扰主要是源自于两相邻导电端子的相互作用,其与两相临导电端子间的正对面积有较大关联,正对面积越大,产生的串扰越大,从而使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降低,如中国专利公告第2667738Y号揭示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相邻设置的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可动端子具有弹性臂及设于弹性臂上并凸伸入插接孔内的绝缘体,该两端子水平设置于绝缘本体内,通过对接插头抵压可动端子的绝缘体,使可动端子向下移动而与固定端子接触,然而,在可动端子的移动方向上,两端子间的正对面积较大,该正对面积与固定端子的面积大小相等,使得该两端子之间的串扰较大,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低串扰的电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插接孔及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相邻设置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所述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分别设有可相互接触或断开的接触部,在可动端子的移动方向上,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间的正对面积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接触部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大小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较,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减小相邻的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部及使该两导电端子之间相互错开设置的部分增多,使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间的正对面积较小,该正对面积为两端子接触部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如此设计,该正对面积被控制至最小,从而大范围地降低了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之间的串扰,改善了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开关端子相互接触前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方式中开关端子相互接触前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再一实施方式中开关端子相互接触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及固持于绝缘本体3后端的后盖3。
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自主体部10前端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及贯穿主体部10与对接部11的插接孔12。主体部10包括顶部13、底部14及连接顶部13及底部14相对设置的两侧部15,在底部14前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用以固持定位的凸部142;自主体部1后表面16向前延伸有用于收容导电端子2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收容槽161、162、163、164、165,这些收容槽161、162、163、164、165均与插接孔12相连通,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收容槽161、162、163、164由主体部10右侧向左侧依次排布,第五收容槽165位于第二收容槽162与第三收容槽163之间,第一收容槽161与第四收容槽164竖直设置,第二、第三及第五收容槽162、163、165包括水平设置的部分及竖直设置的部分,在绝缘本体1底部1还设有延伸出后表面16的凹槽143,该凹槽143设于与第五收容槽165相对应并设于其下方;主体部10后端还设有自后表面16角端位置处向前延伸的四个固持孔166。
导电端子2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导电端子21、22、23、24、25,其中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可相互接触或断开,第二导电端子22为固定端子,第三导电端子23为可动端子。
第一导电端子21为竖直状,其包括固持部210、自固持部210前端向后弯折并沿对接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的弹性臂211及自固持部210后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15,固持部210的侧边设有卡扣部213及凸尖214,弹性臂211具有向内侧凸出的圆弧形接触部212;第二导电端子22由一片状金属弯折形成,其包括水平设置的基部221、自基部221前端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臂224及自基部221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25,延伸部224末端延伸有缩小的接触部222,焊接脚225顶端具有扩大的固持部220,固持部220内侧设有卡扣部223;第三导电端子23包括水平设置的固持部230、自固持部230前端向后延伸的弹性臂231、设于弹性臂231末端的接触部232及自固持部230竖直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35,固持部230的侧边设有卡扣部233,固持部230前端外侧还设有向下弯折的固持片236,在弹性臂231上靠近接触部232位置处设有一绝缘体234,绝缘体234在对接插头(未图示)的作用下可使接触部232向下移动;第四导电端子24与第一导电端子23结构相似,其包括固持部240、自固持部240前端向前弯折并沿对接插头的插接方向延伸的弹性臂241及自固持部240后端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45,弹性臂241具有向内侧凸出的圆弧形接触部242;第五导电端子25包括竖直设置的主体部250、分别自主体部250上、下端向前延伸的上、下延伸臂251、253及自下延伸臂253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55,上、下延伸臂251、253内侧分别设有卡扣部256、257,在上延伸臂251后部顶端具有向内侧垂直弯折延伸的固持部254。
后盖3包括与绝缘本体1后端相同大小的后端部30及自后端部30向前延伸对应绝缘本体1固持孔166位置处的固持部31,后端部30中央设有一竖直凹槽32,用于收容第五导电端子25主体部250。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时,各导电端子2分别自绝缘本体1后表面16向前收容于对应收容槽161、162、163、164、165内,其焊接脚215、225、235、245、255延伸出绝缘本体1底部14,第一、第四及第五导电端子21、24、25上的接触部212、242、252及第三导电端子23上的绝缘体234分别凸伸入插接孔12内,用以与对接插头(未图示)对接,其中,第一导电端子21通过其固持部210上的卡扣部213及凸尖214与第一收容槽161内壁配合,使第一导电端子21紧密固持于于绝缘本体1内;第二导电端子22基部221水平插置于第二收容槽162内,固持部224上的卡扣部223与第二收容槽162内壁配合,使第二导电端子22紧密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第三导电端子23通过固持部230外侧的卡扣部233及固持片236与第三收容槽163内壁配合,使第三导电端子23紧密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其接触部232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2的正上方,可参照图5所示,在对接插头(未图示)抵压第三导电端子23上的绝缘体234的作用下,第三导电端子23接触部232可向下移动与第二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2接触,形成电性连接;第四导电端子24通过其固持部240上的卡扣部243及凸尖244与第四收容槽164内壁配合,使第四导电端子24紧密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第五导电端子25通过其上、下延伸臂251、253上的卡扣部256、257及固持部254与第五收容槽165及绝缘本体1底部14凹槽143配合,使第五导电端子25固持于绝缘本体1,其主体部250凸露于绝缘本体1后表面16,最后通过后盖3上的固持部31收容于绝缘本体1后端的固持孔166内,使后盖3固持于绝缘本体1后端用以封闭插接孔12的后端,同时将第五导电端子25主体部250收容于后盖3竖直凹槽32内,增加第五导电端子25的固持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完成。
由于相邻的两导电体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串扰,串扰的大小与两导电体之间的正对面积大小及距离极为相关,正对面积越大,距离越小,串扰就越大,在电连接器领域,串扰主要产生于相邻的两导电端子间,所以控制连接器内相邻的导电端子间的正对面积及距离,是降低串扰的主要解决手段。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中,由于相邻的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在电连接器100工作时,需相互接触或断开,所以降低该电连接器100的串扰只有通过减小两者间的正对面积来实现,请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左右错开设置,第二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2位于第三导电端子23接触部232的正下方,而第二导电端子22除接触部222外的其他部位均位于第三导电端子的下方外侧,所以在第三导电端子23移动方向上,两导电端子22、23之间的正对面积与第二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2大小相同,而第二导电端子22接触部222面积较小,导致该正对面积较小,使第二导电端子22与第三导电端子23间产生的串扰得到较大范围的降低,从而改善了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除上述实施方式外还可以有其他较多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另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所示,第二导电端子26为固定端子,而第三导电端子27为可动端子,第二导电端子26包括基部261、自基部261的一端向内侧延伸的延伸臂264及自基部261另一端向下延伸的焊接脚265,延伸臂264末端具有向上凸出并具有圆弧形接触面266的接触部262,焊接脚265顶端具有扩大的固持部260,第三导电端子27包括水平设置并大致为“U”形的固持部270、自固持部270中部向上及向后延伸的弹性臂271及设有弹性臂271末端的接触部272,弹性臂271设有凸伸入绝缘本体1插接孔12内的绝缘体274,绝缘体274与接触部272相邻设置,绝缘体274在对接插头的作用下,弹性臂271可向下移动,使第三导电端子27接触部272与第二导电端子接触部262接触。由于第二导电端子26与第三导电端子27之间除了接触部262、272外,其他部位之间左右及前后相互错开设置,使第二导电端子26接触部262位于第三导电端子27接触部272的正下方,而第二导电端子26除接触部262外的其他部位均位于第三导电端子27的下方外侧,所以在第三导电端子27移动方向上,两导电端子26、27间的正对面积较小,该正对面积与第二导电端子26接触部262大小相同,如此设计,两导电端子26、27间产生的串扰也得到较大范围的降低,从而也改善了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再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7所示,第二导电端子28为固定端子,而第三导电端子29为可动端子,第二导电端子28与第三导电端子29均竖直设置,第二导电端子28包括竖直设置的固持部280、自固持部280顶端向内侧延伸并与固持部280垂直的延伸臂281、自固持部280底端向前弯折延伸并与固持部垂直的延伸部283及自延伸部283前端向下垂直延伸的焊接脚285,延伸臂281进一步延伸有接触部282,第三导电端子29包括固持部290、自固持部290一端向上竖直延伸的弹性臂291、自固持部290另一端向前延伸并与固持部290垂直的延伸部293及自延伸部293前端向下竖直延伸的焊接脚295,弹性臂291的末端设有位于第二导电端子28接触部282前方的接触部292,弹性臂291上还设有凸伸入绝缘本体1插接孔12内的绝缘体294,绝缘体294受到对接插头向后的抵压力时,接触部294向后移动并与第二导电端子28接触部282接触,由于第二导电端子28与第三导电端子29左右及前后错开设置,使得第二导电端子28接触部282设于第三导电端子29接触部292的后方,而第二导电端子28除接触部28外的其他部位均位于第三导电端子29的外侧,所以在第三导电端子29移动方向上,第二导电端子28与第三导电端子29间的正对面积较小,该正对面积与第三导电端子29接触部292大小相同,如此设计,两导电端子28、29间产生的串扰也得到较大范围的降低,从而改善了电连接器100的数据传输效果。
上述三个实施方式通过减小相邻的可动端子23、27、29与固定端子22、26、28的接触部222、262、292及使该两导电端子22、23、26、27、28、29相互错开设置的部分增多,使可动端子23、27、29与固定端子22、26、28间正对面积较小,该正对面积为两端子22、23、26、27、28、29接触部222、232、262、272、282、292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如此设计,该正对面积被控制至最小,从而大范围地降低了可动端子23、27、29与固定端子22、26、28之间的串扰,改善了电连接器的数据传输效果。
Claims (10)
1.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插接孔及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相邻设置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所述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分别设有可相互接触或断开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在可动端子的移动方向上,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间的正对面积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接触部之间相互接触的面积大小相同。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具有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上设有凸伸入插接孔内的绝缘体,可动端子接触部设于弹性臂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基部、自基部延伸的延伸臂及自基部向下延伸的焊接脚,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设于延伸臂末端并位于可动端子接触部的正下方,所述固定端子基部、延伸臂及焊接脚均设于可动端子的下方外侧。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基部水平设置,固定端子延伸臂自基部的一端向内侧延伸,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自延伸臂末端延伸而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自延伸臂末端向上凸伸并具有圆弧形接触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竖直设置,其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向上竖直延伸的弹性臂、自固持部向后延伸并与固持部垂直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竖直向下延伸的焊接脚,可动端子接触部自弹性臂一端向内延伸而成。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竖直设置,其包括竖直设置的固持部、自固持部顶端延伸并与固持部垂直的延伸臂、自固持部向后弯折延伸并与固持部垂直的延伸部及自延伸部向下延伸的焊接脚,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设于延伸臂末端。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设于可动端子接触部的后方,所述固定端子固持部、延伸臂、延伸部及焊接脚均位于可动端子的外侧。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一端延伸的对接部,所述插接孔贯穿主体部与对接部。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固持于绝缘本体后端的第五导电端子,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固定在绝缘本体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用以固持第五导电端子及封闭插接孔的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407526U CN201113010Y (zh) | 2007-07-16 | 2007-07-16 | 电连接器 |
JP2008004545U JP3144830U (ja) | 2007-07-16 | 2008-07-03 | 電気コネクタ |
US12/218,738 US7682173B2 (en) | 2007-07-16 | 2008-07-16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407526U CN201113010Y (zh) | 2007-07-16 | 2007-07-16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13010Y true CN201113010Y (zh) | 2008-09-10 |
Family
ID=3996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40752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13010Y (zh) | 2007-07-16 | 2007-07-1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82173B2 (zh) |
JP (1) | JP3144830U (zh) |
CN (1) | CN201113010Y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96706B1 (en) * | 2009-12-08 | 2011-03-01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Audio jack connector |
EP2793318A1 (en) | 2012-05-16 | 2014-10-22 |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 Electric connector |
JP5605455B1 (ja) * | 2013-04-22 | 2014-10-15 | Smk株式会社 | スイッチ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
JP1606268S (zh) * | 2017-09-11 | 2018-06-11 | ||
DE102018000204A1 (de) * | 2018-01-12 | 2019-07-18 | Kostal Kontakt Systeme Gmbh |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6065Y2 (zh) * | 1984-12-30 | 1992-08-26 | ||
JPH0449834Y2 (zh) * | 1988-05-16 | 1992-11-24 | ||
JP2002531926A (ja) * | 1998-12-02 | 2002-09-24 | エフシーアイ | 切り替え装置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
CN2667738Y (zh) * | 2003-10-31 | 2004-12-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语音插座连接器 |
TWM267682U (en) * | 2004-09-17 | 2005-06-1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770127Y (zh) * | 2004-12-14 | 2006-04-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
2007
- 2007-07-16 CN CNU2007200407526U patent/CN20111301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7-03 JP JP2008004545U patent/JP3144830U/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7-16 US US12/218,738 patent/US768217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144830U (ja) | 2008-09-11 |
US7682173B2 (en) | 2010-03-23 |
US20090023340A1 (en) | 2009-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1306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74861Y (zh) | 语音插座 | |
CN2017418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4239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301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266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2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1787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373754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92778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315772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39799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874867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01112948Y (zh) | 电连接器及其开关 | |
CN2682649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2651467U (zh) | 一种免打线的网络连接器 | |
CN20192773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76588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1937038U (zh) | 二合一电连接模块 | |
CN201303096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280051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60980Y (zh) | 连接器结构 | |
CN202142669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9713479A (zh) | 电连接器 | |
CN2629253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0 Termination date: 2012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