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7918U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7918U
CN203517918U CN201320643421.7U CN201320643421U CN203517918U CN 203517918 U CN203517918 U CN 203517918U CN 201320643421 U CN201320643421 U CN 201320643421U CN 203517918 U CN203517918 U CN 203517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placement section
heating device
food placement
connect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434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留彰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7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791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能够在抑制门与食品放置部的无效接触的同时,增加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在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箱体(10)中,上壁(2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下壁(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门(13)呈向箱体(10)的外部侧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以下端部为中心以铰链盖状开关开口(20)。作为食品放置部的烤架(14)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后侧与门(1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由连接构件(11)连接。因此,伴随门(13)的开关,烤架(14)通过开口(20)出入。当门(13)打开到最大限度时,烤架(14)从前端部至与连接构件(11)的连接部分的跟前为止从开口(20)突出。即,烤架(14)露出一半以上。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烹调食品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加热烹调器(例如面包烤炉(toaster oven))具备箱体。所述箱体中收容有食品放置部(例如烤架),以及配置在食品放置部上方的加热部(例如红外加热器)(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加热烹调器具有的箱体呈长方体状。因此,箱体的左右侧壁分别成为连接了各长方形状的上壁、下壁和后壁的长方形状。箱体的前部形成开口,所述开口由门开关。
门以其下端部为中心、呈铰链盖状对开口进行开关。食品放置部能通过开口出入。并且,门的下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部连接。因此,门的开/关与食品放置部的出/入联动。
当加热烹调器的使用者将门打开时,食品放置部的前部从箱体的内部突出。使用者在食品放置部上放置食品(例如面包)并关门。在关门同时,食品放置部回到箱体的内部。而后,通过加热部发热,对放置在食品放置部上的食品加热烹调。
门是在其中央部嵌入透明玻璃板的框状体。因此,即使在门关闭的状态下,通过玻璃板也能视觉辨认箱体的内部。可是,加热烹调器通常放置在低于使用者的胸口的高度上。因此,透过门的玻璃板视觉辨认箱体的内部时,使用者往往为了将自己的脸位于门的正面而要弯腰。这是因为,门、进而玻璃板相对于下壁垂直配置,从上方俯瞰时不能深入观察到箱体的内部。
但是,为提高食品的进出便利性,或清扫箱体的内部时的作业性等,考虑加大箱体的开口。
因此公开了一种加热烹调器(参照专利文献2),箱体的左右侧壁分别呈与各长方形状的下壁和后壁连接的直角三角形状。
专利文献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左右侧壁的斜边,相当于长方形状的左右侧壁的对角线。因此,相比箱体具有各长方形状的左右侧壁和上壁的情况,专利文献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的开口较大。
此外,关闭的门沿左右侧壁的斜边向后方倾斜。因此,使用者从上方俯瞰时,可以透过门的玻璃板视觉辨认箱体的内部。
但是,专利文献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配置在食品放置部上方的加热部没有被上壁覆盖。所以,如果门打开则加热部露出。因此,加热烹调结束后,当加热烹调器冷却前开门时,使用者有可能误碰残留余热的高温加热部。
因此,优选加热烹调器的关闭的门向后方倾斜,且配置在食品放置部上方的加热部被上壁覆盖(参照专利文献3、4)。
专利文献3、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箱体的左右侧壁分别呈与各长方形状的下壁和后壁连接的直角梯形。
专利文献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中左右侧壁的斜边,长于长方形状的左右侧壁的上下方向的一边。因此,相比箱体分别具有长方形状的左右侧壁的情况,专利文献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的开口较大。
此外,关闭的门沿左右侧壁的斜边向后方倾斜。因此,使用者如果从上方俯瞰,可以透过门的玻璃板视觉辨认箱体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394616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217131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报第3719201号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报第3307355号
专利文献3、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同样,门的下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部连接。
优选门打开时的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较大。可是,专利文献1、3、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即使门开到最大限度,也仅有食品放置部的前部突出。
专利文献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中门与食品放置部并不是联动结构。因此,专利文献2没有记载用于增加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的技术特征。
可是,即使门打开时食品放置部大幅突出,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接触门后,会妨碍食品放置部向前方突出,从而产生不能增加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的问题。特别是,在关闭的门向后方倾斜的结构中,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之间的空间上的余量容易失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在抑制门与食品放置部的无效接触的同时,能够增加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包括:箱体,具有上壁、下壁、前壁和后壁,且所述前壁上形成有开口;开关所述开口的铰链盖状的门;食品放置部,收容在所述箱体中,放置应加热烹调的食品;连接构件,连接所述食品放置部与所述门,以使所述食品放置部伴随所述门的打开而通过所述开口出来、伴随所述门的关闭而通过所述开口没入;以及加热部,收容在所述箱体中,且配置在所述食品放置部上方,并被所述上壁覆盖,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壁从所述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短于所述下壁从所述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所述连接构件连接所述食品放置部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后侧与所述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所述门呈向所述箱体的外部侧突出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所述箱体包括:外箱,具有所述前壁、后壁、以及连接所述前壁和后壁的第一侧壁;以及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内箱,所述内箱收容在所述外箱中,并收容有所述食品放置部和加热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适当长度对置的第二侧壁,所述前壁和第二侧壁上分别形成有长孔,所述连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食品放置部通过所述第二侧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通过所述前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所述门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透明构件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所述加热部呈杆状,并具有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对应的长度,且所述加热部以左右方向的横向姿势配置在没入的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当所述门关闭时,所述门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前方,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具备箱体、门、食品放置部、连接构件和加热部。
箱体上壁从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短于下壁从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因此,前壁向后方倾斜。
前壁上形成有开口。相比前壁设置成与下壁垂直的情况,能将所述开口形成得较大。
配置在食品放置部上方的加热部收容在箱体中,并被上壁覆盖。因此,即使门打开,使用者误碰加热部的可能性也很低。
开口通过铰链盖状的门开关。关闭的门沿前壁向后方倾斜。关闭的门的上端部位于下端部后方。此时,关闭的门上端部在前后方向的配置位置,在门的下端部与加热部之间。
另外,门在向箱体的外部侧突出的方向上呈弯曲或折曲的形状。因此,从箱体的内部观察关闭的门时,门呈凹状。因此,相比门呈平面状的情况,箱体的内部空间变大。
食品放置部伴随门的开/关、通过箱体的开口出/入。因此,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后侧与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由连接构件连接。
使用者开门后,食品放置部从箱体的内部突出。
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有时会受制于设计上的制约条件。所述制约条件是指,即使让食品放置部最大限度突出的情况下,也不能让连接构件与食品放置部的连接部分从下壁的前端部向前方前进。相比在食品放置部的前部进行连接的情况,当食品放置部与连接构件在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后侧进行连接时,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到连接部分为止的长度变长。因此,能使食品放置部大幅突出。
此外,相比在门的下部连接的情况,门与连接构件在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连接时,由于连接部分离开铰链位置,所以连接部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距离变长。因此,开门后食品放置部会大幅突出。
假设,关闭的情况下向后方倾斜的门呈平面状时,在开门的中途,要向前方突出的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接触门,会妨碍其向前方的突出。其结果不能加大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
另一方面,如果门呈向箱体的外部侧突出的形状,由于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之间产生空间性余量,所以抑制了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与门接触。即,不会妨碍食品放置部向前方突出。因此,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变大。
使用者在突出的食品放置部上放置食品并关门。关门的同时,食品放置部没入箱体的内部。而后,用加热部对食品放置部上放置的食品加热烹调。
本实用新型的箱体由外箱和内箱组成。
外箱具有前壁、后壁和第一侧壁。第一侧壁与前壁和后壁连接。内箱具有与第一侧壁间隔适当距离对置的第二侧壁。以下将第一(和第二)侧壁作为外箱(和内箱)的左壁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右壁。由于外箱和内箱的左壁之间相互间隔适当距离,所以两者之间设有空间。
内箱被收容在外箱中,并与外箱的前壁的开口连通。内箱收容食品放置部和加热部。即,内箱的内部作为烹调空间发挥功能。食品放置部相对于内箱出入。
连接构件配置在左壁彼此之间的空间中。即,连接构件配置在烹调空间的外部。因此,与在烹调空间中配置有连接构件的情况不同,烹调空间不会因浪费而变得狭小。
连接构件与食品放置部之间设有左壁,但是两者经左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连接构件与门之间设有前壁,但是两者经前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门的一部分或全部透明。关闭的门沿前壁向后方倾斜。因此,使用者通过从上方俯视可以视觉辨认箱体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部呈杆状,以左右方向的横向姿势配置。
加热部的配置位置为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上方。此外,加热部的长度与食品放置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对应。因此,加热部发出的辐射热,均匀传递到食品放置部的前后左右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关闭的门上,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门的铰链位置前方。因此,可以扩大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之间的空间性余量。
连接构件与门的连接位置位于门的铰链位置后方。因此,相比位于门的铰链位置前方,连接构件与门的连接位置在开门时的食品放置部的突出量变大。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食品放置部与连接构件比以往更靠后侧连接,而关闭的门与连接构件比以往更靠上侧连接。并且,关闭的门在向前方突出的方向上弯曲或折曲。因此,能抑制门与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的无效接触,且增加食品放置部的最大突出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省略了加热烹调器的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主视剖面图。
图4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门开始打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门大幅打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表示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到最大限度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加热烹调器的作用效果的、与图4对应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加热烹调器的作用效果的、与图7对应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加热烹调器
10  箱体
11、12  连接构件
13  门
14  烤架(食品放置部)
15  上加热器(加热部)
2  外箱
20 开口
21 上壁
22 下壁
23 前壁
24 后壁
25 左壁(第一侧壁)
26 右壁(第一侧壁)
27、28 长孔
3  内箱
35 左壁(第二侧壁)
36 右壁(第二侧壁)
37、38 长孔
B   面包(食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表示其实施方式的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烹调器1例示了面包烤炉,但是不限于此。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省略了加热烹调器1的后述门13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和图4是表示加热烹调器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主视剖面图和侧视图。
图5是表示门13开始打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表示门13大幅打开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表示门13打开到最大限度状态的示意性侧视图。
以下,将图1~图3的上下左右作为加热烹调器1的上下左右,图1~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身边侧和里侧作为加热烹调器1的前侧和后侧。图4~图7的上下左右为加热烹调器1的上下前后,图4~图7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里侧和身边侧为加热烹调器1的左侧和右侧。即,图4~图7为加热烹调器1的右侧视图。
加热烹调器1具备箱体10。箱体10是具备外箱2和内箱3的双重结构。外箱2的内表面与内箱3的外表面之间设有空间(以下称为箱体10内空间)。因此,外箱2和内箱3的各后述上壁21、31,下壁22、32,后壁24、34,左壁25、35及右壁26、36分别间隔适当长度对置。
外箱2一体具有上壁21、下壁22、前壁23、后壁24、左壁(第一侧壁)25和右壁(第一侧壁)26。
上壁21和下壁22分别呈横向姿势配置的平板状。后壁24、左壁25和右壁26分别呈纵向配置的平板状。上壁21、下壁22和后壁24分别呈长方形状。上壁21从后壁24突出的突出长度(即上壁2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以下称纵深),短于下壁22的纵深。左壁25和右壁26呈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斜边呈向外侧凸出的曲线状。
前壁23的下部与下壁22垂直配置。前壁23的下部上设有操作部231、231。各操作部231使用回转式旋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按钮的结构。操作部231接收使用者的操作。使用者对操作部231的操作内容,供给到加热烹调器1的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部对应于操作部231的操作内容控制装置各部分的动作,执行各种处理。
前壁23的下部以外(即从上下方向中央部持续到上部的部分),呈朝向外侧突出的曲面状。
前壁23上形成有正面观察为长方形状的开口20和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的长孔27、28。
开口20的周缘部包含于前壁23的、呈曲面状的部分。开口20的上边部配置在开口20的下边部后侧。
长孔27、28形成在开口20的周缘部的左右两侧。
下壁22的四角上突出设置有脚部221,221,…。
下壁22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底部开口。下壁22的底部开口由接收面包屑的接收器皿222从外侧封闭。接收器皿222能装拆地安装在下壁22的外表面上。
开口20由门13开关。面包(食品)B通过开放的开口20进出。
门13采用透明的耐热玻璃板(透明构件)。门13的内表面(后面)上形成金属皮膜。因此,门13具有热反射性。门13具有沿前壁23的外表面(前面)的形状。因此,关闭的门13从上部横跨上下方向中央部、在向箱体10的外部侧突出的方向上弯曲,下部与下壁22垂直。
另外,门13可以整体弯曲,也可以折线状折曲。此外,也可以通过整体弯曲或折曲朝箱体10的外部侧突出。
门13以其下端部为中心、铰链盖状开关开口20。门13的上端部表面(前面)突出设置有把手部131。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31开关门13。
内箱3一体具有上壁31、下壁32、后壁34、左壁(第二侧壁)35和右壁(第二侧壁)36。内箱3设有前部开口。内箱3的前部开口与开口20连通。下壁32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底部开口。下壁32的底部开口与外箱2的下壁22的底部开口连通。
左壁35和右壁36上形成有前后方向的直线状的长孔37、38。
内箱3作为烹调室发挥功能。因此,内箱3中收容有烤架(食品放置部)14,以及上加热器(加热部)15和下加热器16。以下,将上加热器15和下加热器16统称上下加热器15、16。
烤架14在内箱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以横向姿势配置,具有覆盖内箱3的下壁的形状和尺寸。烤架14上能装拆地载置例如面包B。一个面包B通常放置在烤架14的前后左右方向中央部,但是不限于此。从面包B上落下的面包屑,穿过烤架14的网眼以及外箱2和内箱3的底部开口,由接收器皿222承接。
当门13打开时,烤架14穿过开口20从内箱3突出。当门13关闭时,烤架14通过开口20没入内箱3。出入时的烤架14在维持横向姿势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门13和烤架14分别由两根棒状的连接构件11、12连接。
连接构件11连接烤架14的左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心部后侧(以下称左侧的烤架14连接部位),以及门13的左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以下称左侧的门13连接部位)。同样,连接构件12连接右侧的烤架14连接部位和右侧的门13连接部位。
首先说明连接构件11。
门13关闭时,连接构件11以倾斜姿势配置在左壁25、35间的箱体10内空间中。此时,连接构件11的一端部位于另一端部的上方和前方。以下,将连接构件11的一端部称上前端部,另一端部为下后端部。
卡合轴111从连接构件11的上前端部向左右方向突出。连接构件11的下后端部能转动地支承卡合轴112。
门13具有未图示的轴支承部作为左侧的门13连接部位。连接构件11的上前端部通过插通外箱2的前壁23的长孔27,从箱体10内空间向箱体10的外部突出。卡合轴111由门13左侧的轴支承部能转动地支承。
卡合轴112通过插通内箱3的左壁35的长孔37,从箱体10内空间向箱体3的内部突出。卡合轴112的右端部利用例如焊接安装在烤架14连接部位上。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11在分别以两端部为中心能摇动的状态下、被门13和烤架14支承。
接着说明连接构件12。
连接构件12的结构与连接构件11的结构相同。门13关闭时,连接构件12以倾斜姿势配置在右壁26、36间的箱体10内空间中。卡合轴121从连接构件12的上前端部向左右方向突出。连接构件12的下后端部能转动地支承卡合轴122。
门13具有未图示的轴支承部作为右侧的门13连接部位。连接构件12的上前端部穿过长孔28向箱体10的外部突出。卡合轴121被门13的右侧的轴支承部能转动地支承。
卡合轴122通过长孔38向内箱3的内部突出。并且,卡合轴122的右端部安装在烤架14连接部位上。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12在分别以两端部为中心能摇动的状态下、被门13和烤架14支承。
门13开关时,连接构件11、12在长孔27、28的内部上下移动,卡合轴112、122在长孔37、38的内部前后移动。即,连接构件11、12边以上前端部为中心摇动、边沿长孔27、28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边以各个下后端部为中心摇动、边沿长孔37、38在前后方向移动。其结果,伴随门13的开关,烤架14在维持横向姿态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移动。
门13完全关闭后,烤架14向后方的移动结束。
内箱3的内部的开口20附近设有未图示的止动件。将门13开到最大限度时,连接构件11、12各自与烤架14连接部位的连接部分,抵接止动件。其结果,烤架14朝向前方的移动结束。另外,长孔37、38的前端内表面也可以作为止动件发挥功能。
上下加热器15、16分别呈杆状。上下加热器15、16以左右方向的横向姿态相互平行地配置。
上加热器15的上侧被上壁21、31覆盖。烤架14没入内箱3时,上加热器15配置在烤架1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上方。
烤架14没入内箱3的情况下,下加热器16配置在烤架1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下方。
因此,即使打开开口20,从开口20插入内箱3内部的使用者的手,误碰上下加热器15、16之一的可能性很低。
上下加热器15、16分别采用例如玻璃管和封入玻璃管的线圈状的电热线。上下加热器15、16各自的长度,约等于烤架1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
上加热器15的左右两端部上,分别连接有四棱柱状的支承构件151、151。支承构件151、151嵌合固定在形成于左壁35和右壁36上的通孔中。
同样,下加热器16的左右两端部上,分别连接有四棱柱状的导向构件161、161。导向构件161、161嵌合固定在形成于左壁35和右壁36的通孔中。
从上下加热器15、16发出红外线和可见光。
从上下加热器15、16发出的红外线入射门13后,被门13反射。此时,反射的红外线的至少一部分入射放置在烤架14上的面包B。
从上下加热器15、16发出的红外线直接入射面包B或反射后入射面包B,加热面包B。
从上下加热器15、16发出的可见光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或被内箱3的内部存在的物体反射后,透过门13向箱体10的外部射出。
使用者在烤架14上放置面包B并关闭门13。关闭门13的同时,烤架14没入内箱3的内部。而后,用上下加热器15、16加热烹调面包B。
上下加热器15、16的配置位置为烤架1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上方和下方。此外,上下加热器15、16各自的长度与烤架1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对应。因此,如果使用上下加热器15、16,可以均匀加热烹调烤架14的上下左右方向中央部上放置的面包B。
图8和图9是用于说明加热烹调器1的作用效果的示意性侧视图。图8表示了具备长方体状的箱体110和平板状的门130的加热烹调器100的内部结构,与图4对应。图9表示了加热烹调器100的门130打开到最大限度的状态,与图7对应。
箱体110的开口20a和箱体10的开口20,在上边部和下边部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距离(即从下边部至上边部的高度)相同。可是,箱体110的开口20a的、上边部和下边部的前后方向的配置位置相同。
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开口20的上边部配置在下边部后侧。因此,加热烹调器1的开口20大于加热烹调器100的开口20a。此外,在面包B通过加热烹调器100的开口20a进出时,手的动作容易受到箱体110的上壁210的妨碍。另一方面,面包B通过加热烹调器1的开口20进出时,手的动作不易受到上壁21的妨碍。
在加热烹调器1中,关闭的门13的上端部侧位于下端部侧后方。即,门13在弯曲的同时向后方倾斜。因此,在上下加热器15、16还发出可见光的加热烹调中,如果使用者从上方俯视,能通过门13容易地视觉辨认内箱3的内部。另一方面,加热烹调器100的情况下,为通过关闭的门130视觉辨认内箱300的内部,使用者需要弯腰。
加热烹调器1的内箱3的内部比加热烹调器100的内箱300的内部狭小。但是,加热烹调器1的内箱3的内部与内箱300内部相比,省去了内箱300内部的前上部左右的部分。尽管内箱3、300的内部作为烹调空间发挥功能,但是烹调空间的前上部通常没有用到(例如没有配置面包B)。因此,在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内箱3的内部缩小的部分能够有效用于提高内箱3的内部温度。
门130和烤架14由连接构件11、12连接。但是,图8和图9中未图示连接构件12。门130与连接构件11、12各自的连接部分,和门13与连接构件11、12各自的连接部分对应。具体而言,从门130的铰链位置13h至其分别与连接构件11、12的连接部分为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即高度),与从门13的铰链位置13h至门13连接部位为止的高度相等。但是,尽管门130与连接构件11、12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铰链位置13h相等,然而门13与连接构件11、12各自的连接部分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在铰链位置13h后侧。
加热烹调器100中的连接构件11、12分别与烤架14的连接部分,在加热烹调器1中的烤架14连接部位前侧。具体而言,加热烹调器100中的连接构件11、12分别与烤架14的连接部分,位于烤架14的前后方向中心部。
使用者把持把手部131并打开门13(或门130)后,烤架14从内箱3(或内箱300)的内部突出。
在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下部的突出长度,是从烤架14的前端部至烤架14连接部位的纵深。
加热烹调器100的情况下,烤架14的、从开口20a周缘下部的突出长度,是从烤架14的前端部至烤架14与连接构件11、12的连接部分的纵深。即,加热烹调器1中的烤架14的突出长度,比加热烹调器100中的烤架14的突出长度长。由于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门13向外侧弯曲,所以门13与烤架14的前端部之间存在空间上的余量。因此,即使烤架14大幅突出,也能够抑制烤架14的前端部与还未完全打开的门13接触。
另外,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上部的突出长度,比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下部的突出长度更长。因此,难以妨碍向突出的烤架14上放置面包B或从烤架14取出面包B的、使用者的动作。
另一方面,加热烹调器100的情况下,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上部的突出长度,与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下部的突出长度相同。因此,容易妨碍向突出的烤架14上放置面包B或从烤架14取出面包B的使用者的动作。
在加热烹调器100中,为增加烤架14的突出长度,可以考虑将烤架14移动到能使烤架14与连接构件11、12的连接部分从开口20a向外部突出为止。可是此时,由于烤架14与连接构件11、12的连接部分容易触碰使用者的眼睛,所以有可能损害加热烹调器100的美观。此外,还需要单独设置止动件,以结束烤架14向前方的移动。
可是,连接构件11、12配置在内箱3的外部即烹调空间的外部。因此,连接构件11、12不会使烹调空间变小。换言之,烹调空间宽大。此外,尽管内箱3的内部容易附着污迹,但是连接构件11、12难以被污染。以上的结果,内箱3的内部清扫容易,且不必清扫连接构件11、12。即,清扫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在加热烹调器1中,从内箱3的内部观察时,门13呈凹状的曲面状。因此,内箱3的内部比门13为平板状时更为宽广。
相比门13为平板状的情况,曲面状的门13可以使反射的热量(即红外线)集中入射烤架14。如果加热烹调器1是对流型的面包烤炉,则热风可以沿门13的内表面形状高效循环。
实施方式2.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加热烹调器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0与实施方式1的图4对应。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与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器1结构大体相同。以下,针对其与实施方式1的差异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和实施方式1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中,关闭的门13中的、与烤架14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以下称对置部分13a),位于门13的铰链位置13h前方。
侧视图中对置部分13a的曲率半径小于实施方式1的门13的曲率半径。
前壁23呈与门13的弯曲形状对应的曲面状。
烤架14连接部位位于实施方式1的烤架14连接部位后侧。对应所述部分,长孔37、38向后侧加长设置。
从门13的铰链位置13h至门13连接部位的高度,与实施方式1中的从门13的铰链位置13h至门13连接部位的高度相等。
门13连接部位的前后方向的配置位置在铰链位置13h后侧。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烤架14的、从开口20周缘下部的突出长度,也是从烤架14的前端部至烤架14连接部位的纵深。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烤架14的突出长度比实施方式1中的烤架14的突出长度更长。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情况下,由于门13的对置部分13a进一步向外侧弯曲,所以门13与烤架14的前端部之间的空间上的富余大。因此,即使烤架14进一步大幅突出,也能抑制烤架14的前端部接触尚未完全打开的门13。
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为示例性说明,而不是限制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说明,还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实质性相同的方案以及在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此外,只要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加热烹调器1中可以包含实施方式1、2未公开的构成要素。

Claims (9)

1.一种加热烹调器,包括:
箱体,具有上壁、下壁、前壁和后壁,且所述前壁上形成有开口;
开关所述开口的铰链盖状的门;
食品放置部,收容在所述箱体中,放置应加热烹调的食品;
连接构件,连接所述食品放置部与所述门,以使所述食品放置部伴随所述门的打开而通过所述开口出来、伴随所述门的关闭而通过所述开口没入;以及
加热部,收容在所述箱体中,且配置在所述食品放置部上方,并被所述上壁覆盖,
所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壁从所述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短于所述下壁从所述后壁突出的突出长度,
所述连接构件连接所述食品放置部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后侧与所述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
所述门呈向所述箱体的外部侧突出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包括:
外箱,具有所述前壁、后壁、以及连接所述前壁和后壁的第一侧壁;以及
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内箱,所述内箱收容在所述外箱中,并收容有所述食品放置部和加热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适当长度对置的第二侧壁,
所述前壁和第二侧壁上分别形成有长孔,
所述连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空间,
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食品放置部通过所述第二侧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
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通过所述前壁上形成的长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的至少一部分使用透明构件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呈杆状,并具有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对应的长度,且所述加热部以左右方向的横向姿势配置在没入的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呈杆状,并具有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左右方向长度对应的长度,且所述加热部以左右方向的横向姿势配置在没入的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门关闭时,所述门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前方,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后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门关闭时,所述门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前方,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后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门关闭时,所述门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前方,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门关闭时,所述门与所述食品放置部的前端部相对的部分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前方,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门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门的铰链位置后方。
CN201320643421.7U 2012-10-19 2013-10-18 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79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2040 2012-10-19
JP2012232040A JP2014085029A (ja) 2012-10-19 2012-10-19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7918U true CN203517918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6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4342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17918U (zh) 2012-10-19 2013-10-18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85029A (zh)
CN (1) CN2035179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6560A (zh) * 2018-09-21 2019-12-03 安徽恒春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化炉对流系统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98569A (zh) * 1975-02-24 1976-08-30
JPS55128736A (en) * 1979-03-27 1980-10-04 Tokyo Electric Co Ltd Cooking unit
JPS55128735A (en) * 1979-03-27 1980-10-04 Tokyo Electric Co Ltd Cooking unit
JPS56136212U (zh) * 1980-03-17 1981-10-15
JPS59133906U (ja) * 1983-02-28 1984-09-0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調理機
JPH09152137A (ja) * 1995-11-29 1997-06-10 Hitachi Home Tec Ltd 加熱調理装置
JP3821112B2 (ja) * 2003-05-20 2006-09-13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26560A (zh) * 2018-09-21 2019-12-03 安徽恒春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化炉对流系统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5029A (ja) 2014-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3013B1 (en) Multi-purpose cooking appliance
US9615007B2 (en) Oven camera assembly
CN203517918U (zh) 加热烹调器
CN102257328B (zh) 家用器具尤其烤箱
US2790886A (en) Domestic appliance
US6917018B1 (en) Electric oven with reconfigurable heating elements
JP590355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9138526A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N105492320A (zh) 用于航空器厨房的烤焙用具
CN205306808U (zh) 煎烤器烹饪模式的自动切换结构及自动切换烹饪模式的煎烤器
CN212066522U (zh) 一种自动煎烤翻面机构及电烤箱
CN105212772B (zh) 一种电烤箱的底盘结构
JP6037907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617472B2 (ja) グリル付コンロ
US2633841A (en) Door and drawer assembly for cooking ranges
JP7386416B2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N217952390U (zh) 烤盘支架和微波炉
CN218528519U (zh) 一种烧烤炉的门体结构
EP3378364A1 (fr) Appareil de cuisson muni d'un mecanisme a bras articulés
JP2840542B2 (ja) 調理器
KR200287673Y1 (ko) 가스조리기의구이그릴개폐장치
JP5100549B2 (ja) ガス調理器具
JPS605282Y2 (ja) 調理器
JP3166056U (ja)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CN114947554A (zh) 烤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