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11783U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511783U
CN203511783U CN201320653376.3U CN201320653376U CN203511783U CN 203511783 U CN203511783 U CN 203511783U CN 201320653376 U CN201320653376 U CN 201320653376U CN 203511783 U CN203511783 U CN 203511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engine
car body
master cylinder
engine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6533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藤考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13206533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511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511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51178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为,发动机支架(51)与主缸(62)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沿着车体长度方向相向而对。基于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断裂开的发动机支架(51)的一部分与主缸(62)碰撞而使主缸(62)转动,从而带动与主缸(62)连接的制动踏板(63)向的车体前侧移动,因而能够防止制动踏板(63)向驾驶席侧移动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前部结构,特别涉及车体前部结构中的发动机支架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体前部结构中,支承发动机的发动机支架被设置在前纵梁上。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结构。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制动装置的主缸配置在发动机室内的结构。该主缸经由制动助力器而与车内的制动踏板连接。
汽车的前部受到碰撞时(以下称为前碰撞),发动机有时会向后方移动而碰到上述主缸。因此,需要采取对策来防止主缸与制动踏板一起向驾驶席侧移动。这样一来,就需要增加防止该移动的部件,导致汽车造价增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28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292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利用汽车现有的部件来防止前碰撞时制动踏板向驾驶席侧移动的车体前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被设置成从前纵梁向车体内侧延伸的发动机支架;及配置在比该发动机支架更靠近车体后方的位置上、且与制动踏板连接的主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架与所述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沿着车体长度方向相向而对。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优点在于,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制动踏板不会向驾驶席侧移动。即,在因汽车受到前碰撞而发动机支架断裂开,其一部分随同发动机向汽车后方移动的情况下,该发动机支架的一部分会碰撞到主缸,而且,碰撞位置为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下部。因此,受到碰撞力的作用后,主缸会向车体的后上方转动而带动与其下部连接的制动踏板向车体前方移动。这样,受到前碰撞时,制动踏板便不会向驾驶席侧移动,而是向驾驶席的对面侧移动。因而,不用增加新的部件,即,不增加汽车的造价,便能防止前碰撞时制动踏板向驾驶席侧移动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发动机支架中,在连接所述前纵梁的部分与连接发动机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脆弱部。
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发动机支架容易在脆弱部断裂开,因而,随同发动机向车体后方移动的发动机支架的一部分能更准确地与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碰撞。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发动机支架中的所述连接发动机的部分,设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长部。
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利用所述延长部,能更准确地与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碰撞,并将碰撞负载施加于主缸。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主缸被倾斜配置为,以向车体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向车体前方延伸。
该结构的优点在于,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发动机支架的一部分碰撞到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时,主缸更容易向车体的后上方转动而带动制动踏板向远离驾驶席的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支架及制动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支架及制动操作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实施方式中的制动操作装置移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箭头FR标示出车体长度方向上的前侧;箭头R标示出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箭头L标示出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箭头UP标示出汽车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车体前方是指车体长度方向上的前方;车体后方是指车体长度方向上的后方;车体内侧是指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车体右侧是指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右侧;车体左侧是指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左侧。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1R、1L)(虚线所示)、及副车架2。
设置在车体右侧的前纵梁1R、及设置在车体左侧的前纵梁1L分别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且各自的前端部固定连接着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保险杠加强件3。
副车架2用于支承动力装置4(虚线所示)等,并构成前悬架装置。副车架2包括,前横梁21、后横梁22、右纵梁23R、和左纵梁23L。前横梁21位于各前纵梁(1R、1L)的下方,且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后横梁22比前横梁21更靠近车体后方。该后横梁22也位于各前纵梁(1R、1L)的下方,且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右纵梁23R、左纵梁23L的前端分别与前横梁21连结在一起。右纵梁23R、左纵梁23L的后端分别与后横梁22连接在一起。因此,副车架2的俯视形状为框状。
前纵梁(1R、1L)及副车架2支承着动力装置4(虚线所示)。该动力装置4是将发动机41、变速器42、及差速机构(未图示)组装成一体而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动力装置4为横置型,即,发动机41的输出轴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
前纵梁(1R、1L)及副车架2上设置有发动机支架(51-54)。通过这些发动机支架(51-54),动力装置4得到弹性支承。
位于车体右侧的前纵梁1R上安装着第1发动机支架51。该第1发动机支架弹性支承着发动机41的前端(图1中的右端)。位于车体左侧的左纵梁23L上安装着第2发动机支架52。该第2发动机支架52弹性支承着变速器42的后端(图1中的左端)。前横梁21上安装着第3发动机支架53。该第3发动机支架53弹性支承着变速器42的侧面(图1中上侧的面)。后横梁22上安装着第4发动机支架54。该第4发动机支架54弹性支承着变速器42的侧面(图1中下侧的面)。
各发动机支架(51-54)例如可以采用,在同轴上套装的金属制内筒与外筒之间配置作为弹性体的橡胶衬套的结构。另外,第1发动机支架51的内筒及外筒中的一方与发动机41连接,另一方与前纵梁1R连接;第2发动机支架52的内筒及外筒中的一方与变速器42连接,另一方与左纵梁23L连接;第3发动机支架53的内筒及外筒中的一方与变速器42连接,另一方与前横梁21连接;第4发动机支架54的内筒及外筒中的一方与变速器42连接,另一方与后横梁22连接。
下面,对制动操作装置6进行说明。如图2(第1发动机支架51及制动操作装置6的俯视图)及图3(第1发动机支架51及制动操作装置6的侧视图)所示那样,发动机室内设置有制动操作装置6的制动助力器61及主缸62。另外,车内设置有制动踏板63。
制动助力器61借助于向车内延伸的推杆64而与制动踏板63连接。制动助力器61用于增大驾驶者施加于制动踏板63上的踩踏力。主缸62用于将被制动助力器61增大后的压力转换成液压。主缸62上设置有储存了制动液的储液罐65。
制动操作装置6被构成为,当驾驶者踩踏制动踏板63时,推杆64向车体前方移动,使制动助力器61增大驾驶者的踩踏力,然后,被增大的踩踏力通过主缸62而被转换成液压,该液压被传递到各车轮上所具备的制动缸。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与第1发动机支架51的配置位置相比,制动操作装置6更靠近车体后方。另外,第1发动机支架51上设置有连接发动机41的托架55。该托架55从前纵梁1R向车体内侧延伸。另外,该托架55上设置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长部56。该延长部56还具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同时向车体内侧倾斜的倾斜面57。该托架55例如采用刚性较低的铝制品等较佳。另外,在该第1发动机支架51中,连接前纵梁1R的部分与连接发动机41的部分之间,设置有脆弱部(图2中A所示的部分)。因此,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向汽车后方施加的负载通过动力装置4而施加于第1发动机支架51时,托架55中的该脆弱部分A比其他部分更容易断裂开,从而,托架55上形成的延长部56能够随同动力装置4向汽车后方移动(参照图4)。
另一方面,制动操作装置6的主缸62大致呈圆柱形。该主缸62被倾斜配置为,以向车体的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向车体前方延伸,而且该主缸62的低于其重心位置(图3中的G位置)的部位与托架55沿车体长度方向相向而对。因此,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该主缸62的下部位于托架55的移动轨迹上,更具体而言,是位于延长部56上形成的倾斜面57的移动轨迹上。
下面,对汽车受到前碰撞时的状况进行说明。当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如图4所示那样(该图4示出汽车前部的右侧部分受到偏置碰撞时的状况),作用于动力装置4的前碰撞负载传递到第1发动机支架51,而使第1发动机支架51的托架55断裂开。因此,随着动力装置4向汽车后方移动,留在该动力装置4侧的托架55的延长部56也向汽车后方移动。如上所述那样,主缸62的下部位于该延长部56的移动轨迹上。因而,向汽车后方移动的延长部56,特别是该延长部56的倾斜面57会与主缸62的下部碰撞。当延长部56与主缸62的下部碰撞时,如图5所示那样,主缸62的上端向车体后上方转动,从而带动通过制动助力器61而与主缸62的下部连接的制动踏板63向车体前方移动(图5中的箭头B所示)。这样一来,制动踏板63便不会向驾驶席侧移动,反而向驾驶席的对面侧移动。因而,不用增加新的部件,即,不增加汽车的造价,便能够防止汽车受到前碰撞时制动踏板63向驾驶席侧移动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制动操作装置6配置在车体右侧(方向盘在右侧的汽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同样能应用于制动操作装置配置在车体左侧的汽车(方向盘在左侧的汽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发动机支架51的延长部56具有倾斜面57。但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该倾斜面57不是必须的,只要是延长部56的一部分能与主缸62碰撞的构造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传统的汽车(只装设有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的汽车),也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装设有发动机和电动马达作为动力源的汽车)。

Claims (4)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包括被设置成从前纵梁向车体内侧延伸的发动机支架;及配置在比该发动机支架更靠近车体后方的位置上、且与制动踏板连接的主缸,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支架与所述主缸的低于其重心位置的部位沿着车体长度方向相向而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支架中,在连接所述前纵梁的部分与连接发动机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脆弱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支架中的所述连接发动机的部分,设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延长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缸被倾斜配置为,以向车体前上方倾斜的状态向车体前方延伸。
CN201320653376.3U 2013-10-22 2013-10-22 车体前部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1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53376.3U CN203511783U (zh) 2013-10-22 2013-10-22 车体前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653376.3U CN203511783U (zh) 2013-10-22 2013-10-22 车体前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511783U true CN203511783U (zh) 2014-04-02

Family

ID=50370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5337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511783U (zh) 2013-10-22 2013-10-22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5117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1855A (zh) * 2019-04-03 2020-10-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动液压产生装置的支承构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1855A (zh) * 2019-04-03 2020-10-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动液压产生装置的支承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59670B (zh) 牵引电机弹性悬挂转向架
CN106364491B (zh) 悬挂式运输系统
RU2015117912A (ru) Шасси для грузовых автомобилей
CN103832440A (zh)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驱动系统
CN203651909U (zh) 一种具有副车架的承载式车身
CN203511783U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203864797U (zh) 一种汽车高承载车架
CN202754029U (zh) 前副车架
CN204674579U (zh) 牵引电机弹性悬挂转向架
CN204775505U (zh) 一种前车体双横梁通道结构
CN201580438U (zh) 轿车用焊接梯形车架
CN203793334U (zh) 一种低地板列车转向架驱动系统
CN204210415U (zh) 一种倒车防撞减震装置
CN104354610A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电动滑轨
CN204488929U (zh) 双能源通用功能车架
CN20933642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双轮边驱动桥结构
CN203402195U (zh) 一种转向架驱动装置
CN203558124U (zh) 一种纯电动重载垃圾运输车底盘
CN104442656A (zh) 一种倒车防撞减震装置
CN202765095U (zh) 牵引车的车架和公铁两用牵引车
CN104527792A (zh) 双能源通用功能车架
CN203046802U (zh) 一种独立悬挂机构
CN204641882U (zh) 一种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02186440U (zh) 驾驶室气囊后悬置装置
CN201362293Y (zh) 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