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78530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78530U
CN203478530U CN201320597927.9U CN201320597927U CN203478530U CN 203478530 U CN203478530 U CN 203478530U CN 201320597927 U CN201320597927 U CN 201320597927U CN 203478530 U CN203478530 U CN 203478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heat insulating
insulating member
air conditioner
indoo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979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富正直
平木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78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785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容易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在热交换器(20)的后方配置有第1框架(50)和位于第1框架(50)后方的第2框架(60)。并且,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的背面安装有隔热部件(70)。隔热部件(70)被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夹持,由此被固定于涡旋部(50b)。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进气口,在下部形成有排气口;以及被收纳在壳体内的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扇。从进气口吸入的空气在通过热交换器后,沿着涡旋部(底架)而流动,并从排气口被吹出。
在所述空调室内机中,在制冷运转时,在低温的空气沿着涡旋部而流动时,涡旋部被冷却。在此,如果被冷却的涡旋部与涡旋部的背面侧的空气产生温度差,将在涡旋部的背面产生结露。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涡旋部的背面粘接有防止结露用的隔热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6346号公报
但是,如果利用粘接剂等粘接隔热部件,则隔热部件相对于涡旋部的定位变困难。另外,作为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的背面的其它方法采用螺纹固定或粘贴等,但是基于螺纹固定的固定方式需要在多处对隔热部件进行螺纹固定,因而固定工序变烦杂。另外,基于粘贴的固定方式与基于粘接剂的粘接同样地,隔热部件相对于涡旋部的定位变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的空调室内机。
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在从进气口到排气口的空气流路中配置的热交换器,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框架,其具有涡旋部,该涡旋部用于使在所述热交换器中通过的空气朝向所述排气口流动;第2框架,其配置在所述第1框架的后方;以及隔热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涡旋部的背面,所述隔热部件被所述涡旋部和所述第2框架夹持。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利用涡旋部和第2框架夹持在涡旋部的背面配置的隔热部件,能够容易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
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利用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下部形成有进气口。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利用第1框架和第2框架容易地使进气口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2框架具有朝向所述隔热部件凸出而且在所述进气口的长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凸出部,所述隔热部件被所述涡旋部的背面和所述凸出部夹持。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框架的凸出部在进气口的长度方向上分离配置,凸出部不堵塞进气口整体。因此,与在进气口的长度方向整体配置凸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室内机内部被吸入的气流受到阻力。
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所述隔热部件形成有面对所述第2框架的凹部,所述凸出部被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凸出部嵌入在隔热部件的凹部中,由此能够防止凸出部的偏移和晃动。并且,即使是由于突出部向凹部的深度方向移动而使得凹部的深度变深时,对外观的影响也比在平面上重新形成槽时小。另外,在凹部和凸出部是大致相同的尺寸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凸出部的定位。
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四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将所述隔热部件定位的定位部。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能够利用定位部容易地进行隔热部件相对于所述框架的定位。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在上述的说明中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在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通过利用涡旋部和第2框架夹持隔热部件,能够容易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
在实用新型第二方面中,能够利用第1框架和第2框架容易地使进气口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在实用新型第三方面中,第2框架的凸出部在进气口的长度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进气口整体未被凸出部堵塞。因此,与在进气口的长度方向整体配置凸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室内机内部被吸入的气流受到阻力。
在实用新型第四方面中,第2框架的凸出部嵌入隔热部件的凹部中,由此能够防止凸出部的偏移和晃动。并且,即使是隔热部件的凹部的深度由于凸出部而变深时,与在平面上重新形成槽相比,外观上也不易差异。另外,在凹部和凸出部是大致相同的尺寸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凸出部的定位。
在实用新型第五方面中,能够利用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定位部容易地进行隔热部件相对于所述框架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图。
图3的(a)是概要表示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b)是表示第1框架和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4是第1框架、隔热部件和第2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第1框架安装了隔热部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在第1框架安装了第2框架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的(a)是表示在第1框架安装了第2框架时的状态的仰视图,(b)是(a)所示的隔热部件的凸出部周边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0主体壳体;10b前面面板;11排气口;12下进气口;13上进气口;20热交换器;30室内风扇;50第1框架;50a吹出端部;50b涡旋部;50c排水盘;50c-1第1承接部;50c-2第2承接部;50d安装部;50e连通口;50f第1面;50g第2面;50h热交换器支撑部;50h-1第1热交换器支撑部;50h-2第2热交换器支撑部;51、52、53、55a~55i凸起(定位部);54a~54g台阶部(定位部);60第2框架;60a背面部;60a-1凸出部;60b连接部;60c配管空间构成部;70隔热部件;100空调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
空调室内机100如图1、2所示是壁挂式的室内机,具有主体壳体10、在主体壳体10的内部配置的热交换器20、室内风扇30、过滤器40、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另外,在第1框架50的背面安装有防止结露用的隔热部件70。
[主体壳体10]
主体壳体10如图1、2所示具有前面格栅10a、前面面板10b和安装板10c,通过安装板10c被安装于设置侧壁110(参照图3)。前面面板10b覆盖前面格栅10a的前表面,前面面板10b的上端由前面格栅10a支撑着转动自如,并能够以合页方式进行动作。安装板10c被配置在主体壳体10的后端部。
如图2所示,由前面格栅10a、前面面板10b和第1框架50形成立体空间,在该立体空间中配置有热交换器20、室内风扇30和过滤器40。并且,在第1框架50的后方,在安装板10c的前方配置有第2框架60。
热交换器20形成为从侧面观察两端朝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且被安装于第1框架50。在热交换器20中,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室内风扇30配置在热交换器20的下方,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接触热交换器20并通过,然后吹出到室内。
过滤器40配置在主体壳体10的前面格栅10a和热交换器20之间,将朝向热交换器20而流入的空气中所包含的尘埃去除。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0的下面部形成有排气口11和下进气口12,在主体壳体10的上面部形成有上进气口13。
如图1、2所示,两个挡板21、22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于排气口11。挡板21、22被安装成相对于前面格栅10a转动自如,并调整从排气口11吹出的空气的风向(吹出方向),且能够对排气口11进行开闭。并且,从排气口11沿着第1框架50形成吹出路径14。排气口11通过吹出路径14与主体壳体10的内部连接。
在排气口11的后方形成的下进气口12如图2所示是利用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形成的开口。并且,在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之间形成下吸入路径15,下进气口12通过下吸入路径15与主体壳体10的内部连接。下吸入路径15隔着第1框架50而与吹出路径14相邻。并且,在下进气口12配置有通过开闭机构16的转动对下进气口12进行开闭的风门(shutter)17。
下进气口12附近的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30的驱动经过下进气口12、下吸入路径15、过滤器40和热交换器20被吸入到室内风扇30,然后通过吹出路径14从排气口11吹出。
另一方面,上进气口13附近的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30的驱动经过上进气口13、过滤器40和热交换器20被吸入到室内风扇30,然后通过吹出路径14从排气口11吹出。
下面,参照图3~图7说明第1框架50、第2框架60和隔热部件70。另外,图3的(a)表示第1框架50、第2框架60和隔热部件70等的示意剖视图,但省略了表示剖面的剖面线。
在主体壳体10内,如图3的(a)所示,从安装板18朝向前方依次配置有第2框架60、隔热部件70和第1框架50。
<第1框架>
第1框架50如图3所示具有吹出端部50a、涡旋部50b、排水盘50c、安装部50d、连通口50e和热交换器支撑部50h。并且,在第1框架50形成有被配置在热交换器20侧的第1面(表面)50f、和位于第1面50f相反侧的第2面(背面)50g。第2面50g是配置在安装板18侧的面。
吹出端部50a是第1框架50的一端部(图3所示的下端部),设于排气口11的附近。吹出端部50a相对于涡旋部50b弯曲,由此被安装在主体壳体10上。
涡旋部50b是从吹出端部50a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弯曲状的壁部。涡旋部50b构成将从室内风扇30送出的空气引导到排气口11的吹出路径14,涡旋部50b的第1面(表面)50f构成吹出路径14的一面。
排水盘50c从涡旋部50b分支而构成,具有从涡旋部50b向斜后方延伸的第1承接部50c-1、和从涡旋部50b向斜前方延伸的第2承接部50c-2。第1承接部50c-1和第2承接部50c-2都配置在热交换器20的下方,构成接收从热交换器20滴下的液体的托盘。排水盘50c的宽度如图3的(b)所示比热交换器20的宽度略窄。
并且,如图3的(a)所示,在涡旋部50b的第2面(背面)50g和排水盘50c的第1承接部50c-1的第2面(背面)50g安装有隔热部件70。
安装部50d是第1框架50的另一端部(图3所示的上端部),是朝向安装板18延伸的壁部。安装部50d被固定于安装板18,由此第1框架50能够支撑热交换器20等重量物。
并且,在排水盘50c的第1承接部50c-1和安装部50d之间设有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部50i。在连接部50i形成有如图3的(b)所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通口50e。从下进气口12被吸入并经过下吸入路径15的空气,通过连通口50e被送入热交换器20。
并且,如图3的(b)所示,在第1框架5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左右两端部)设有热交换器支撑部50h。热交换器支撑部50h具有在第1框架50的右端部设置的第1热交换器支撑部50h-1、和在第1框架50的左端部设置的第2热交换器支撑部50h-2,利用这些支撑部支撑热交换器20的左右两端部。
<第2框架>
第2框架60如图3的(a)所示与第1框架50一起构成下进气口12和下吸入路径15,具有背面部60a、连接部60b和配管空间构成部60c。并且,在第2框架60形成有面对第1框架50及隔热部件70的第3面(表面)60d和其相反侧的第4面(背面)60e。第4面60e是面对安装板18的面。
背面部60a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沿着安装板18配置。并且,如图2及图3的(a)所示,在背面部60a设有朝向第1框架50凸出的凸出部60a-1。
配管空间构成部60c是这样的壁部:配置在背面部60a的下方,从背面部60a的下端朝向第1框架50延伸,然后朝向下方弯曲。在由配管空间构成部60c和安装板18形成的空间中收纳将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100连接起来的配管等。
并且,在配管空间构成部60c设有朝向隔热部件70凸出的凸起60c-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4个凸起60c-1、60c-2、60c-3、60c-4沿宽度方向分离设置于配管空间构成部60c。凸起60c-1、60c-2、60c-3、60c-4的宽度方向厚度比较薄。
连接部60b配置在背面部60a的上方,从背面部60a的上端朝向第1框架50延伸,并在第1框架50的连接部50i与连通口50e的上方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之间形成从下进气口12一直连通到连通口50e的空间。由此,从下进气口12被吸入的空气在通过下吸入路径15后,通过连通口50e被有效地导入热交换器20。
<隔热部件>
隔热部件70如图2、3所示是从侧面观察沿着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倾斜的部件,利用泡沫聚苯乙烯等构成。并且,在隔热部件70的背面设有朝向第2框架60凸出的凸出部70a-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4个凸出部70a-1、70a-2、70a-3、70a-4沿宽度方向分离设置于隔热部件70的背面。并且,在隔热部件70的宽度中央附近形成有槽71(参照图4)。在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侧时,如图2、3所示,隔热部件70的凸出部70a-1与第2框架60的凸起60c-1接触。
下面,说明将隔热部件70固定于第1框架50的方法。
如图4所示,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的背面安装隔热部件70。在此,在第1框架50的背面,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左右两端)设有朝向隔热部件70凸出的凸起(定位部)51、52。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也设有朝向隔热部件70凸出的凸起(定位部)53。因此,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时,沿着第1框架50的凸起51、52配置隔热部件70的宽度方向两端(左右两端),并且将第1框架50的凸起53嵌入隔热部件70的槽71中,由此能够进行隔热部件70在宽度方向的对位(参照图5)。
并且,在第1框架50的背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台阶部(定位部)54a、54b、54c、54d、54e、54f、54g。并且,在第1框架50的背面的下部,沿着宽度方向排列设有朝向隔热部件70凸出的多个凸起(定位部)55a、55b、55c、55d(也参照图5的凸起(定位部)55e、55f、55g、55h、55i)。因此,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时,沿着第1框架50的台阶部54a~54g的下表面配置隔热部件70的上端,并且沿着第1框架50的凸起55a~55i的上表面配置隔热部件70的下端,由此能够进行隔热部件70在上下方向的对位(参照图2和图5)。
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后,接着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侧(参照图6)。这样,如图2所示,隔热部件70被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的凸起60c-1夹持。并且,隔热部件70被第1框架的第1承接部50c-1(排水盘50c的一部分)和第2框架60的凸出部60a-1(背面部60a的一部分)夹持。
在此,参照图7说明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状态。
从下进气口12侧观察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状态时,如图7的(a)所示,隔热部件70的凸出部70a-1、70a-2、70a-3、70a-4由第2框架60的凸起60c-1、60c-2、60c-3、60c-4支撑着。具体地讲,如图7的(b)的放大图所示,在凸出部70a-1的后端部形成有面对第2框架60的凹部70a-11,第2框架60的凸起(支撑部)60c-1被配置在凹部70a-11的内部。并且,凸起60c-1与凹部70a-11的底面接触。凹部70a-11的宽度比凸起60c-1的宽度略宽。
并且,与凸出部70a-1同样地,在凸出部70a-2、70a-3、70a-4的后端部也形成有面对第2框架60的凹部70a-12、70a-13、70a-14。第2框架60的凸起(支撑部)60c-2、60c-3、60c-4被配置在凹部70a-12、70a-13、70a-14的内部。并且,凸起60c-2、60c-3、60c-4与凹部70a-12、70a-13、70a-14的底面接触。凹部70a-12、70a-13、70a-14的宽度比凸起60c-2、60c-3、60c-4的宽度略宽。
(第1框架和第2框架的作用)
(1)通过利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夹持隔热部件70,能够容易将隔热部件70固定于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
过去,通过螺纹固定、粘贴或者粘接来固定隔热部件70,但是基于螺纹固定的固定方式需要在多处对隔热部件70进行螺纹固定,因而装配工序数增加。另外,基于粘贴或者粘接的固定方式,隔热部件70的定位困难。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利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夹持隔热部件70即可。并且,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1框架50时,沿着第1框架50的定位部即凸起51、52和台阶部54a~54g、55a~55i配置隔热部件70的外表面,并且在隔热部件70的槽71内配置第1框架50的定位部即凸起53,由此能够进行隔热部件70的宽度方向的定位和上下方向的定位。因此,相比过去的固定方法能够容易进行固定。
(2)热交换器20等重量物由第1框架50支撑着。第1框架50不经由第2框架60即被固定于设置侧壁110。即,第1框架50的吹出端部50a、涡旋部50b、排水盘50c、安装部50d和热交换器支撑部50h形成为一体。并且,利用一体的第1框架50的热交换器支撑部50h支撑热交换器20等重量物。因此,与支撑重量物的框架和被固定于设置侧壁110的框架分体形成的情况相比,消除了在连接分体的框架的连接部分的脆弱性,能够提高第1框架50的强度。
如果假设将这两个框架分开形成为支撑热交换器等重量物的前侧框架、和支撑前侧框架承受的重量并被固定于壁上的背面侧框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前侧框架和背面侧框架的连接足够牢靠,以便使前侧框架不会因重量物的重量而落下。但是,需要使前侧框架和背面侧框架的连接足够牢靠。然而,在前侧框架和背面侧框架是分体的结构中,很难避免其连接部分的脆弱性。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支撑重量物的第1框架50自身被固定于设置侧壁110,因而能够足以支撑重量物。
另外,形成下吸入路径15和下进气口12的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分别由分体的框架构成,因而也弥补了模具的制约。即,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等框架通常使用模具通过注塑成形等而形成。但是,由于模具的制约,难以一体形成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因为在将成形材料注入模具中来一体形成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的情况下,将无法从模具中取出框架或者取出困难。另外,例如即使是能够一体形成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也限定于能够从模具取出的框架形状,框架形状的自由度降低。因此,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分别使用第1框架50用的模具和第2框架60用的模具而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分体形成构成下吸入路径15的一面的第1框架50和构成下吸入路径15的另一面的第2框架60,因而弥补了模具的制约。并且,两个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形成为面状,容易从模具中取出。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特征)
通过利用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夹持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的背面安装的隔热部件70,能够容易将隔热部件70固定于涡旋部50b。
另外,能够利用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容易使空调室内机100的下进气口12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框架60的背面部60a形成的凸起60c-1、60c-2、60c-3、60c-4沿空调室内机100的下进气口12的宽度方向分离配置,凸起60c-1、60c-2、60c-3、60c-4不堵塞下进气口12整体。因此,与在下进气口12的宽度方向整体配置凸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向空调室内机100内部被吸入的气流受到阻力。
此外,在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的背面侧的状态下,第2框架60的所述凸起60c-1、60c-2、60c-3、60c-4嵌入隔热部件70的凹部70a-11~70a-14中,因而能够防止凸起60c-1、60c-2、60c-3、60c-4的偏移和晃动。并且,即使是所述凸起60c-1、60c-2、60c-3、60c-4向凹部70a-11~70a-14的深度方向移动而使得凹部的深度变深时,对外观的影响也比在平面上重新形成槽时小。
另外,在第1框架50设有进行隔热部件70的定位的凸起51、52、53、55a~55i和台阶部54a~54g,因而能够容易进行隔热部件70相对于第1框架50的定位。
以上根据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为具体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所表示,而是由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所表示,而且包含与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1框架50后,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但也可以在将隔热部件70安装于第2框架60后,将第2框架60安装于第1框架5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隔热部件70的定位的定位部,在第1框架50设置了凸起51、52、53、55a~55i和台阶部54a~54g,但也可以在第2框架60设置定位部。另外,也可以仅在第2框架60设置定位部。另外,定位部也可以不设于第1框架50和第2框架6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隔热部件70的定位的定位部,在第1框架50设置了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部(凸起51、52、53)、和高度方向上的定位部(凸起55a~55i和台阶部54a~54g),但也可以仅设置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部,还可以仅设置高度方向上的定位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夹持隔热部件70时,利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的凸起60c-1~60c-4进行夹持,并且利用第1框架的第1承接部50c-1(排水盘50c的一部分)和第2框架60的凸出部60a-1(背面部60a的一部分)进行夹持,但是夹持隔热部件70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配管空间构成部60c以进一步接近第1框架50的方式延伸,利用涡旋部50b和配管空间构成部60c的第3面(表面)60d夹持隔热部件70。并且,也可以利用第1框架50的涡旋部50b和第2框架60的背面部60a夹持隔热部件7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隔热部件70的背面设有4个凸出部70a-1、70a-2、70a-3、70a-4,但凸出部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等能够变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4个凸出部70a-1、70a-2、70a-3、70a-4形成有面对第2框架60的凹部70a-11、70a-12、70a-13、70a-14,但也可以不形成凹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所述凹部70a-11、70a-12、70a-13、70a-14的宽度比凸起60c-1、60c-2、60c-3、60c-4的宽度略宽,但是凹部的宽度也可以与凸起的宽度大致相同。通过设为大致相同的宽度,能够进行隔热部件70相对于第2框架60的定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容易将隔热部件固定于涡旋部的结构,因而能够应用于空调室内机。

Claims (5)

1.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在从进气口到排气口的空气流路中配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第1框架,其具有涡旋部,该涡旋部用于使在所述热交换器中通过的空气朝向所述排气口流动;
第2框架,其配置在所述第1框架的后方;以及
隔热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涡旋部的背面,
所述隔热部件被所述涡旋部和所述第2框架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下部形成有进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框架具有朝向所述隔热部件凸出而且在所述进气口的长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凸出部,
所述隔热部件被所述涡旋部的背面和所述凸出部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热部件形成有面对所述第2框架的凹部,
所述凸出部被配置在所述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框架和所述第2框架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将所述隔热部件定位的定位部。
CN201320597927.9U 2012-09-28 2013-09-26 空调室内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5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5581A JP5668739B2 (ja) 2012-09-28 2012-09-28 空調室内機
JP2012-215581 2012-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78530U true CN203478530U (zh) 2014-03-12

Family

ID=50226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97927.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530U (zh) 2012-09-28 2013-09-2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668739B2 (zh)
CN (1) CN20347853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752A (zh) * 2015-08-21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10494698A (zh) * 2017-04-14 2019-1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2392B2 (ja) 2014-07-23 2017-12-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09A (en) * 1854-11-28 Planing-machine
JP2000205644A (ja) * 1999-01-20 2000-07-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116346A (ja) * 1999-10-20 2001-04-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207162A (ja) * 2002-01-17 2003-07-2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断熱構造
JP4920618B2 (ja) * 2008-03-05 2012-04-18 株式会社コロナ 空気調和機
JP5305782B2 (ja) * 2008-08-21 2013-10-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EP2157377B1 (en) * 2008-08-21 2017-05-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Indoor unit of an airconditioner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ross-flow fa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9752A (zh) * 2015-08-21 2018-04-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10494698A (zh) * 2017-04-14 2019-11-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68739B2 (ja) 2015-02-12
JP2014070761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5349B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03946640B (zh) 嵌入式空调机
CN201875822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
CN203478530U (zh) 空调室内机
JPWO2002081977A1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換気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826020B1 (ko) 공기조화기
WO2020155352A1 (zh) 窗式空调器
JP5401355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3912926B (zh) 室外单元
CN101078556B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01231024A (zh) 空调器
CN203298462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过滤装置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420468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3478436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073002B1 (ko) 공기조화기
JP3596422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WO2009133909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3791644B (zh) 制冷机组
CN208108276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6687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0106592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7383237U (zh) 一种帐篷空调空气滤网安装结构
CN104094065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KR10073745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17685354U (zh) 出风面板、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