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50337U - 拖船系统 - Google Patents

拖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50337U
CN203450337U CN201320337399.3U CN201320337399U CN203450337U CN 203450337 U CN203450337 U CN 203450337U CN 201320337399 U CN201320337399 U CN 201320337399U CN 203450337 U CN203450337 U CN 2034503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p
holder structure
car body
side board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373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可祥
陈存裕
陈子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EXING SHIPYAR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EXING SHIPYAR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EXING SHIPYAR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EXING SHIPYARD
Priority to CN2013203373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503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503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5033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拖船系统,属于船舶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拖船系统在拉船过程中费时费力、损伤船体的问题。本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和设于纵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的车体和设于车体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沿纵导轨滚动的驱动结构一,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集控室位于纵导轨远离水源的一端上,集控室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省时省力、结构设计合理等优点。

Description

拖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拖船系统,特别是一种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或将船舶拖送至水中的拖船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在航行时由于触礁或碰撞导致船舶损伤后,需要将船舶拖上岸后方可对其进行维修,传统的做法是:将拉索的一端与位于水中的船舶连接,在岸上通过牵引机构拖拽拉索的另一端,使船舶上岸。在拉船的过程中,船舶与地面产生巨大的摩擦,致使船舶破损严重;而且在拖拽的过程中,船舶本体会发生形变,导致船舶的各项系数发生改变,影响船舶的使用性能,这种拖拽船舶的工作,多数还是利用人力来完成的,费时费力。
船舶在岸上或船坞内建造或维修后需要送入江海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小型船只在下水时,在船体下放很多气囊,船体下滑时,与船体接触的气囊发生滚动,使船体向前移到前一气囊上,通过气囊的不断交替直至船体进入水中。由于气囊的承载力小,这种使船下水的方式只适合较小的船只,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使气囊产生滚动,就不能对气囊进行约束,致使船体下滑的安全性变差。
大型船舶下水一般都是通过斜面船台滑道滑动,这种船舶下水下滑船台由滑道和滑脚组成,船舶建造或维修时船体两侧被支墩支起,将钢壳木质滑脚绑缚在船底,在完成工作下水前同时去掉所有支墩使船体通过滑脚落到滑道上,放开拉的绳索或阻绊装置,船舶在重力向下分力的作用下向下滑移,滑移速度很快。船舶下水船台铺设有两条有一定斜度的混凝土面或钢面滑道,滑脚木质面和滑道面对偶,对偶面间的摩擦系数大,为了能够使船舶顺利下滑,大都在船舶下水滑道上表面制作一层腊面,再在上面涂敷很厚的一层润滑脂,用于减小滑动摩擦力和减少产生的摩擦热。这样在船舶下水前需用大量的人在几百米长的滑道上灌制蜡层和涂敷润滑脂,工作量很大,每次需要消耗大量的润滑脂,人工费用和使用润滑脂的费用很高,特别是大量的润滑脂被带入江海中,污染水域,所以这种在船舶下水滑道上直接涂敷润滑脂的方式已经被环保部门和城市治污项目列为取缔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省时省力、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将船舶从水中拖上岸或者将船舶拖送至水中的拖船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和设于纵导轨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的车体和设于车体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所述的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沿纵导轨滚动的驱动结构一,所述的车体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所述的集控室位于纵导轨远离水源的一端上,所述的集控室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
本拖船系统中,集控室的下部设有车轮,该车轮在导轨上滚动,在连接臂的作用下集控室与船托结构同步沿导轨移动,连接臂的长度可调节,可用于控制集控室与船托结构之间的距离。当有船舶需要被拖上岸时,工人在集控室内进行操作,控制驱动结构一工作,使驱动结构一推动车体向水源方向移动。当车体移动到水中且位于船舶的下方时,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一停止工作,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顶升平台上升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驱动结构二停止工作。此时集控室再控制驱动结构一,使驱动结构一带动车体沿导轨向河岸方向移动,将船舶拖上岸。当集控室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使顶升平台下降后,工人对船舶进行维修。将上面的操作顺序反过来操作,可将修好的船舶运回到水里去。本拖船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拖船时减少工人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进行,不影响船舶的设计参数,有效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驱动结构一包括若干设于车体下部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与纵导轨相垂直设置,上述的车轮套设于该液压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集控室内设有液压油柜,所述的液压油柜通过进油管和回油管与所述的液压马达连接,所述的进油管上设有液压油泵。
当车体需要移动时,液压油泵开始工作,将液压油柜中的液压油从进油管内输送至液压马达处,液压马达工作,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车轮转动,实现车体在导轨上移动,从液压马达内出来的液压油经回油管返回到液压油柜内。该结构能实现对液压油的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液压马达功率大,可托运大型船舶。
其中,纵导轨的数量为六条且相互平行设置,将液压马达排成六排,分别位于六条不同的纵轨道上,每排液压马达的数量为4至12个。
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驱动结构二包括若干设于车体与顶升平台之间的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下部固连在车体上,其上部与顶升平台的下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千斤顶通过进油管和回油管与上述的液压油柜相连接。
当顶升平台需要上升时,液压油柜中的液压油经进油管进入至千斤顶内,千斤顶将顶升平台顶起,当顶升平台到达到船底位置时,液压油柜停止供油,使千斤顶长时间处于这种伸长状态。反之,则使千斤顶内的液压油返回到液压油柜中。千斤顶分四排分布在车体上,每排由至少两个千斤顶组成,用于均匀将顶升平台支撑,使每个千斤顶能均匀承受船舶的重量。
在上述的拖船系统中,所述的船托结构为三个:第一船托结构、第二船托结构和第三船托结构,所述的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二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相连接,所述的第三船托结构通过牵引钢索与第二船托结构相连接,上述的集控室通过连接臂与第一船托结构相连接。
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三船托结构用于支撑船舶的两端,第二船托结构用于支撑船舶的中部位置,其中在船托结构上均设置有活络接头,与集控室相连接的连接臂与第一船托结构上的活络接头相连接,与第一船托结构相连接的连接臂与第二船托结构上的活络接头相连接,可使第一船托结构与第二船托结构在斜坡与平地之间平滑过渡。
在上述的拖船结构中,所述的顶升平台包括中板、位于中板左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左侧板和位于中板右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右侧板,所述的中板至少由4个均匀设置的千斤顶支撑,所述的左侧板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支撑,该千斤顶的上部与左侧板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的右侧板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支撑,所述千斤顶的上部与右侧板的下侧面铰接。
当拖运平底型船舶时,位于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下部的千斤顶同时工作,将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同时向上顶,使中板、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表面能同时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与船底的接触面积大,可有效将船舶托起。当拖运尖底船舶时,中板下部的千斤顶不工作,左侧板和右侧板下部的千斤顶同时工作,千斤顶在向上顶的过程中,左侧板与右侧板的边缘逐渐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千斤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其上部与左侧板和右侧板相铰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将会绕着铰接点转动,最终使左侧板和右侧板与尖底船舶底部的斜面相抵靠,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拖船结构中,所述左侧板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一,所述连接板一的下端延伸至车体处并与该车体相铰接,所述的铰接点位于中板的下部;所述右侧板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二,所述连接板二的下端延伸至车体处并与该车体相铰接,所述的铰接点位于中板的下部。设置的连接板一可增强左侧板的稳定性,连接板二可增强右侧板的稳定性。
本拖船结构还包括两组与上述纵导轨相垂直设置的横导轨,两组所述的横导轨之间的距离小于船舶的长度,所述的横导轨与纵导轨相交设置,所述的横导轨上设有横移平板车,所述横移平板车的下部设有能沿横导轨滚动的车轮。
当船舶沿着纵导轨上岸后,位于横导轨上的横移平板车移动到船舶的底部,将船舶进行支撑,然后横移平板车在动力结构的作用下沿着横导轨移动,将船舶带入到维修处进行维修。该处的动力结构可以是横移平板车以为的动力,也可以是设置在横移平板车上的动力结构。
在上述的拖船结构中,所述的横移平板车包括位于中部的升降平台和设于升降平台两侧的用于驱动车轮沿横导轨滚动的电机箱,所述的横移平板车上设有控制电机箱工作或停止的控制中心和信号接收器,控制中心分别与电机箱和信号接收器相连接。
操作时,用遥控器远程对准信号接收器发送信号,信号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对其进行判断,根据信号指示控制电机箱的工作或停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拖船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结构设计合理、拖船时减少工人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进行,不影响船舶的设计参数,有效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将船舶输送至岸上后,通过横移平板车还能将船舶进一步输送至维修点,不影响第二只船舶的拖运;该结构可拖运不同类别的船舶,适用范围广,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结构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托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托结构另一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横移平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纵导轨;11、第一船托结构;12、第二船托结构;13、第三船托结构;21、车轮;22、车体;3、集控室;4、连接臂;41、牵引钢索;51、液压马达;52、液压油柜;53、进油管;54、回油管;55、液压油泵;6、千斤顶;61、中板;62、左侧板;63、右侧板;64、连接板一;65、连接板二;7、横移平板车;71、升降平台;72、电机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1和设于纵导轨1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船托结构为三个:第一船托结构11、第二船托结构12和第三船托结构13,第一船托结构11与第二船托结构12通过连接臂4相连接,第三船托结构13通过牵引钢索41与第二船托结构12相连接。第一船托结构11与第三船托结构13用于支撑船舶的两端,第二船托结构12用于支撑船舶的中部位置,其中在船托结构上均设置有活络接头,与第一船托结构11相连接的连接臂4与第二船托结构12上的活络接头相连接,可使第一船托结构11与第二船托结构12在斜坡与平地之间平滑过渡。
如图3和图4所示,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21的车体22和设于车体22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21沿纵导轨1滚动的驱动结构一,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如图1所示,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3,集控室3位于纵导轨1远离水源的一端上,集控室3通过连接臂4与第一船托结构11相连接。
本拖船系统中,集控室3的下部设有车轮21,该车轮21在导轨上滚动,在连接臂4的作用下集控室3与船托结构同步沿导轨移动,连接臂4的长度可调节,可用于控制集控室3与船托结构之间的距离。当有船舶需要被拖上岸时,工人在集控室3内进行操作,控制驱动结构一工作,使驱动结构一推动车体22向水源方向移动。当车体22移动到水中且位于船舶的下方时,集控室3控制驱动结构一停止工作,集控室3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顶升平台上升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驱动结构二停止工作。此时集控室3再控制驱动结构一,使驱动结构一带动车体22沿导轨向河岸方向移动,将船舶拖上岸。当集控室3控制驱动结构二工作,使顶升平台下降后,工人对船舶进行维修。将上面的操作顺序反过来操作,可将修好的船舶运回到水里去。本拖船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拖船时减少工人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在不损伤船体的前提下进行,不影响船舶的设计参数,有效延长了船舶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驱动结构一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下部的液压马达51,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与纵导轨1相垂直设置,车轮21套设于该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上,集控室3内设有液压油柜52,液压油柜52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液压马达51连接,进油管53上设有液压油泵55。
当车体22需要移动时,液压油泵55开始工作,将液压油柜52中的液压油从进油管53内输送至液压马达51处,液压马达51工作,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车轮21转动,实现车体22在导轨上移动,从液压马达51内出来的液压油经回油管54返回到液压油柜52内。该结构能实现对液压油的循环使用,节约能源,液压马达51功率大,可托运大型船舶。其中,纵导轨1的数量为六条且相互平行设置,将液压马达51排成六排,分别位于六条不同的纵轨道上,每排液压马达51的数量为4至12个。
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结构二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与顶升平台之间的千斤顶6,千斤顶6的下部固连在车体22上,其上部与顶升平台的下侧面相连接,千斤顶6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液压油柜52相连接。当顶升平台需要上升时,液压油柜52中的液压油经进油管53进入至千斤顶6内,千斤顶6将顶升平台顶起,当顶升平台到达到船底位置时,液压油柜52停止供油,使千斤顶6长时间处于这种伸长状态。反之,则使千斤顶6内的液压油返回到液压油柜52中。千斤顶6分四排分布在车体22上,每排由至少两个千斤顶6组成,用于均匀将顶升平台支撑,使每个千斤顶6能均匀承受船舶的重量。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顶升平台包括中板61、位于中板61左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左侧板62和位于中板61右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右侧板63,中板61至少由4个均匀设置的千斤顶6支撑,左侧板62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6支撑,该千斤顶6的上部与左侧板62的下侧面铰接,右侧板63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6支撑,千斤顶6的上部与右侧板63的下侧面铰接。
当拖运平底型船舶时,位于中板61、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下部的千斤顶6同时工作,将中板61、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同时向上顶,使中板61、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的上表面能同时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与船底的接触面积大,可有效将船舶托起。当拖运尖底船舶时,中板61下部的千斤顶6不工作,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下部的千斤顶6同时工作,千斤顶6在向上顶的过程中,左侧板62与右侧板63的边缘逐渐与船底进行接触,由于千斤顶6位于同一直线上且其上部与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相铰接,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将会绕着铰接点转动,最终使左侧板62和右侧板63与尖底船舶底部的斜面相抵靠,保证了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左侧板62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一64,连接板一64的下端延伸至车体22处并与该车体22相铰接,铰接点位于中板61的下部。如图3和图4所示,右侧板63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二65,连接板二65的下端延伸至车体22处并与该车体22相铰接,铰接点位于中板61的下部。设置的连接板一64可增强左侧板62的稳定性,连接板二65可增强右侧板63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本拖船结构还包括两组与上述纵导轨1相垂直设置的横导轨,两组横导轨之间的距离小于船舶的长度,横导轨与纵导轨1相交设置,横导轨上设有横移平板车7,横移平板车7的下部设有能沿横导轨滚动的车轮21。
当船舶沿着纵导轨1上岸后,位于横导轨上的横移平板车7移动到船舶的底部,将船舶进行支撑,然后横移平板车7在动力结构的作用下沿着横导轨移动,将船舶带入到维修处进行维修。该处的动力结构可以是横移平板车7以为的动力,也可以是设置在横移平板车7上的动力结构。
如图5所示,横移平板车7包括位于中部的升降平台71和设于升降平台71两侧的用于驱动车轮21沿横导轨滚动的电机箱72,横移平板车7上设有控制电机箱72工作或停止的控制中心和信号接收器,控制中心分别与电机箱72和信号接收器相连接。操作时,用遥控器远程对准信号接收器发送信号,信号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对其进行判断,根据信号指示控制电机箱72的工作或停止。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拖船系统,包括一端延伸至水中的纵导轨(1)和设于纵导轨(1)上的至少两个用于托船的船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包括其下部具有车轮(21)的车体(22)和设于车体(22)上的用于与船体的下表面相贴合的顶升平台,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车轮(21)沿纵导轨(1)滚动的驱动结构一,所述的车体(22)上设有用于驱动顶升平台垂直升降的驱动结构二,本拖船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结构一和驱动结构二工作或停止的集控室(3),所述的集控室(3)位于纵导轨(1)远离水源的一端上,所述的集控室(3)与相邻的船托结构通过连接臂(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结构一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下部的液压马达(51),所述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与纵导轨(1)相垂直设置,上述的车轮(21)套设于该液压马达(51)的输出轴上,所述的集控室(3)内设有液压油柜(52),所述的液压油柜(52)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所述的液压马达(51)连接,所述的进油管(53)上设有液压油泵(5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结构二包括若干设于车体(22)与顶升平台之间的千斤顶(6),所述千斤顶(6)的下部固连在车体(22)上,其上部与顶升平台的下侧面相连接,所述的千斤顶(6)通过进油管(53)和回油管(54)与上述的液压油柜(5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托结构为三个:第一船托结构(11)、第二船托结构(12)和第三船托结构(13),所述的第一船托结构(11)与第二船托结构(12)通过连接臂(4)相连接,所述的第三船托结构(13)通过牵引钢索(41)与第二船托结构(12)相连接,上述的集控室(3)通过连接臂(4)与第一船托结构(1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升平台包括中板(61)、位于中板(61)左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左侧板(62)和位于中板(61)右侧的可单独升降的右侧板(63),所述的中板(61)至少由4个均匀设置的千斤顶(6)支撑,所述的左侧板(62)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6)支撑,该千斤顶(6)的上部与左侧板(62)的下侧面铰接,所述的右侧板(63)至少由2个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千斤顶(6)支撑,所述千斤顶(6)的上部与右侧板(63)的下侧面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62)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一(64),所述连接板一(64)的下端延伸至车体(22)处并与该车体(22)相铰接,所述右侧板(63)的下侧铰接有连接板二(65),所述连接板二(65)的下端延伸至车体(22)处并与该车体(22)相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本拖船结构还包括两组与上述纵导轨(1)相垂直设置的横导轨,两组所述的横导轨之间的距离小于船舶的长度,所述的横导轨与纵导轨(1)相交设置,所述的横导轨上设有横移平板车(7),所述横移平板车(7)的下部设有能沿横导轨滚动的车轮(2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拖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移平板车(7)包括位于中部的升降平台(71)和设于升降平台(71)两侧的用于驱动车轮(21)沿横导轨滚动的电机箱(72),所述的横移平板车(7)上设有控制电机箱(72)工作或停止的控制中心和信号接收器,所述的控制中心分别与电机箱(72)和信号接收器相连接。
CN201320337399.3U 2013-06-13 2013-06-13 拖船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03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37399.3U CN203450337U (zh) 2013-06-13 2013-06-13 拖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337399.3U CN203450337U (zh) 2013-06-13 2013-06-13 拖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50337U true CN203450337U (zh) 2014-02-26

Family

ID=5013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37399.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50337U (zh) 2013-06-13 2013-06-13 拖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503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4754A (zh) * 2013-06-13 2013-08-28 浙江合兴船厂 拖船系统
CN105083474A (zh) * 2015-08-04 2015-11-25 屈绍金 一种拖船揽机稳控操作系统
CN106516043A (zh) * 2016-11-22 2017-03-22 淮北智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陆地造船辅助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4754A (zh) * 2013-06-13 2013-08-28 浙江合兴船厂 拖船系统
CN103264754B (zh) * 2013-06-13 2016-12-28 浙江合兴船厂 拖船系统
CN105083474A (zh) * 2015-08-04 2015-11-25 屈绍金 一种拖船揽机稳控操作系统
CN105083474B (zh) * 2015-08-04 2017-05-31 珠海太平洋粤新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拖船揽机稳控操作系统
CN106516043A (zh) * 2016-11-22 2017-03-22 淮北智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陆地造船辅助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58836U (zh) 液压驱动平板车
CN103264754B (zh) 拖船系统
WO2019000758A1 (zh) 一种平地移船下水方法
CN203450337U (zh) 拖船系统
CN111645810B (zh) 一种带有浮力调节搭载平台的多功能工作船及其作业方法
CN113120188A (zh) 一种下水构件的过驳方法
CN104527947B (zh) 一种船台下水滑车
CN101941510A (zh) 一种提高集装箱(或散杂货)船舶装卸效率的方法及设备
CN205819494U (zh) 固定码头自适应登船舷梯
CN204056234U (zh) 一种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
CN104118534A (zh) 轨道式拖船系统
CN103979083B (zh) 一种用于导管架组块浮托的自航驳船及其作业方法
CN203623946U (zh) 浮箱式船舶下水系统
CN113548161B (zh) 一种半船跨海整船顶升方法
EP3409573B1 (en) A transport
CN215883984U (zh) 岸基拖船装置
US7390140B2 (en) Marine pier system
CN103587663A (zh) 浮箱式船舶下水系统
CN201560431U (zh) 出运沉箱用胶囊台车
CN109533226A (zh) 一种用于船舶的纵横向移船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1224480Y (zh) 陆地船舶建造、维修、搬运的系统装置
CN104420453A (zh) 一种自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整体合拢方法
CN208746211U (zh) 一种船舶上排及下水装置
CN201280218Y (zh) 自牵引移动升船和移船的锚碇系统
CN113650756A (zh) 一种多设备联合移船工装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