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45600U -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45600U
CN203445600U CN201320326688.3U CN201320326688U CN203445600U CN 203445600 U CN203445600 U CN 203445600U CN 201320326688 U CN201320326688 U CN 201320326688U CN 203445600 U CN203445600 U CN 203445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gnal
threshold
circui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266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司杜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45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4560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 H02M3/33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02M3/337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in a push-pull configuration of the parallel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一种集成电路,其包括接收反馈信号的第一引脚、接收指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的电流信号的第二引脚,以及耦合到所述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的开关电路,开关电路响应于所述反馈信号来确定提供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且进一步响应于电流信号来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值,并且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停止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阈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在现有技术中,系统成本压力成为重要的考虑。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系统成本,提供提供改善的对负载电流的调节,并提供对可能发生的强瞬态超负荷以及其它短路情况的保护。

Description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大体上涉及功率控制器,且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谐振变换器或类似物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谐振变换器是一种开关功率变换器,其中在相对较高频率下工作的谐振槽路被用来将能量传送到输出端。谐振变换器应用通常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以控制高效率功率级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驱动功率级晶体管,提供轻负载工作控制,并且提供其它有用的控制功能。同时,系统成本压力已经导致越来越需要提供这些控制功能的低引脚数集成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系统成本压力成为重要的考虑,并且需要提供改善的对负载电流的调节,并提供对可能发生的强瞬态超负荷以及其它短路情况的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谐振变换器(100)的控制电路(140),其包括:第一控制器端子(207),其用于提供上驱动信号;第二控制器端子(210),其用于提供下驱动信号;第三控制器端子(203),其用于接收反馈信号;第四控制器端子(201),其用于接收指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的电流信号;以及开关电路(300),其耦合到所 述第一控制器端子(207)、第二控制器端子(210)、第三控制器端子(203)和第四控制器端子(201),并且响应于所述反馈信号来确定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进一步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来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值,并且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停止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阈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馈信号是电流,所述开关电路(300)通过增大所述电流来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所述值,并且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所述电流的增大而增大所述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包括:放电网络(326),其耦合在所述第一控制器端子与参考电压端子之间,其中所述放电网络(326)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使所述反馈信号放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激活所述放电网络(326)达预定时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而非线性地调制所述预定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成电路(200),其包括:第一引脚(203),其用于接收反馈信号;第二引脚(201),其用于接收指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的电流信号;以及开关电路(300),其耦合到所述第一引脚(203)和第二引脚(201),并且响应于所述反馈信号来确定提供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进一步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来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值,并且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停止提供所述上驱动 信号和下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阈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三引脚(207),其用于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以及第四引脚(210),其用于提供所述下驱动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电路(200)的总引脚数目小于或等于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包括:压控振荡器(312),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一引脚(203)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以及驱动器(316),其具有耦合到所述压控振荡器(312)的所述输出端的输出端,和用于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电路(300)进一步包括:第一比较器(322),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二引脚(201)上的第一端子、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端子,以及输出端子;以及放电网络(326/400),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二引脚(203)上的第一端子、耦合到参考电压端子的第二端子、以及耦合到所述第一比较器(322)的所述输出端子的控制端子,其中所述放电网络(326/400)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使所述反馈信号放电,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进一步测量所述电流信号相对于时间的变化速率,并且响应于超过预定变化速率的所述变化速率而增大所述放电网络的激活频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在此公开的用于谐振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利用比现有控制电路更少引脚数的集成电路提供了过流保护。在本实用新型的例如图1-3的示例中,可以利用具有仅仅9个集成电路引脚的集成电路实现该控制电路。从而,与现有的谐振控制器相比,该控制电路降低了系统成本。该控制电路响应于反馈信号调整上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且在 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利用电流信号的值来改变反馈信号的值。当电流信号超过较高的第二阈值时,诸如,在负载上存在短路时可能发生,控制电路停止提供该上和下驱动信号。以这样的方式,控制电路在超负荷和过电流事件期间,提供改善的调节,以将负载电流调节到安全级别,并提供对在负载中可能发生的强瞬态超负荷以及其它短路情况的保护。 
附图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参看附图可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并且明白本实用新型的众多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案的电感器-电感器-电容器(“LLC”)谐振变换器; 
图2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用于图1的LLC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 
图3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图2的集成电路中包括开关电路的部分; 
图4以示意图形式示出图3的开关电路的开关式电流宿(current sink);以及 
图5示出包括图1的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波形的时序图。 
在不同图式中使用相同参考符号来指示相似或同样的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案的电感器-电感器-电容器(“LLC”)谐振变换器100。LLC谐振变换器100大体上包括变压器110、初级电路120、次级电路130以及控制电路140。 
变压器110包括初级绕组112、次级绕组114以及次级绕组116。初级绕组112具有连接到谐振电感器128的第一端子上的第一端子以及用于提供标记为“VCS”的电压的第二端子。初级绕组112电感性地耦合到次级绕组114和次级绕组116上。次级绕组114具有连接到二极管132的阳极上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次级绕组116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二极管134的阳极上的第二端子。 
初级电路120包括上晶体管122、下晶体管124、去耦电容器125、谐振电容器126以及谐振电感器128。晶体管122具有连接到控制电路140的上输出端上的栅极电极、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上的漏极电极以及连接到控制电路140的HB输出端、晶体管124的漏极电极和谐振电感器128的第二电极上的源极电极。晶体管124具有连接到控制电路140的下输出端上的栅极电极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源极电极。去耦电容器125具有连接到电源电压端子上的第一电极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电极。谐振电容器126具有连接到初级绕组112的第二端子上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 
次级电路130包括次级二极管132、次级二极管134、次级滤波电容器136以及次级负载电阻器138。二极管132具有用于提供标记为“V输出”的信号的阴极。次级滤波电容器136具有连接到二极管132的阴极上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次级负载电阻器138具有连接 到二极管132的阴极上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 
控制电路140具有用于接收“V输出”的第一输入端和用于接收“VCS”的第二输入端,以及分别连接到晶体管122和124的栅极上的上输出端和下输出端。 
在工作中,对于变压器110来说,通过初级绕组112的变动交变电流在变压器110的铁心中形成变动磁通量,这导致跨初级绕组112的变动交变电压。通过电感耦合,变动磁通量在次级绕组114和次级绕组116的线圈中形成变动磁场。如所已知的,在次级绕组中感生的电压是跨次级绕组112的电压的数学函数,并且由次级绕组114和116中的匝数分别与初级绕组112中的匝数的比率界定。电流将响应于在次级绕组114和116中所感生的电压而流过次级负载138。 
对于初级电路120来说,由晶体管122和晶体管124形成的电路提供变动交变电流,所述变动交变电流进一步提供跨初级绕组112以及由谐振电容器126和谐振电感器128形成的谐振槽路的感生交变电压。随着变动交变电流流过次级绕组114和次级绕组116,所述次级绕组将阻抗反射回给初级电路120。谐振电容器126、谐振电感器128以及所反射的负载进行工作来划分感生的交变电压,并且在谐振槽路以其谐振频率进行工作时产生跨初级绕组112的最大电压。谐振频率是谐振槽路实现最大增益所在的工作点,并且由电路的电抗部件引起的阻抗的虚部彼此抵消。谐振频率也是初级绕组112将最大能量传送到次级绕组114和次级绕组116所在的工作点。 
然而,有时使用远离谐振频率的频率偏移来补偿轻微的次级加载或意外的工作条件,如在连接到变压器110上的初 级电路120或次级电路130中流动的过载电流。随着频率偏移,越来越少的能量被有效地从初级电路120传送到次级电路130。在各种工作条件和频率变化下,由额外电路用来补偿这些条件的VCS提供反馈作为对通过初级绕组112的电流或跨初级绕组112的电压的指示。 
取决于流过次级电路130的交变电流的方向,跨次级绕组114或者次级绕组116的电压将上升到次级二极管132或者次级二极管134传导电流所在的点。电流流过次级滤波电容器136和次级负载电阻器138以形成“V输出”。LLC谐振变换器100调节V输出的值,并且将V输出作为反馈电压提供到额外电路以补偿工作条件。V输出提供对次级电路130的工作条件的直接指示。 
虽然已知的谐振变换器通常在过载和过电流条件期间被锁断,但是控制电路140提供在继续工作的模式与锁断谐振变换器100的模式之间的选择。使用由反馈输入V输出和VCS提供的信息进行工作,控制电路140提供对电路交变电流和电路交变电压的调节,以提供对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频率的控制。另外,控制电路140提供可调整的频率偏移、反应时间以及频率偏移深度,并且在过载和过电流条件期间分别提供过载保护(“OLP”)和过电流保护(“OCP”)保护。控制电路140进一步提供在过载和过电流事件期间将初级电路120的电流调节到安全电平的改进调节,以及对在次级电路130中可能发生的强瞬时过载和其它短路条件的保护。 
图2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图1的LLC谐振变换器100的控制电路140。控制电路140大体上包括集成电路200、OCP电路220、V输出调节电路240以及OCP网络250。 
集成电路200包括标记为“OCP”的第一端子201、标记为“跳跃/x”的第二端子202、标记为“Rt”的第三端子203、标记为“GND”的第四端子204、标记为“VCC”的第五端子205、标记为“Vboot”的第六端子206、标记为“Mupper”的第七端子207、标记为半桥连接(“HB”)的第八端子208、第九未用端子(图2中未展示)以及标记为“Mlower”的第十端子210。端子201连接到二极管224的阴极、电阻器225的第一端子以及电容器226的第一端子上。端子203连接到电阻器246的第一端子、电阻器247的第一端子、电阻器248的第一端子、电阻器252的第一端子以及电阻器256的第一端子上。 
OCP电路220包括电容器221、电阻器222、二极管223、二极管224、电阻器225以及电容器226。电容器221具有用于接收VCS的第一端子以及连接到电阻器222的第一端子上的第二端子。电阻器222具有连接到二极管223的阴极和二极管224的阳极上的第二端子。二极管223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阳极。电阻器225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电容器226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 
V输出调节电路240包括齐纳二极管241、电阻器242、光耦合器243、电阻器246、电阻器247、电阻器248以及电容器249、光耦合器243包括发光二极管(“LED”)244和光电晶体管245。齐纳二极管241具有用于接收“V输出”的阴极以及连接到电阻器242的第一端子上的阳极。电阻器242具有连接到LED244的阳极上的第二端子。LED244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阴极以及以光学方式耦合到光电晶体管245的基极端子上的光源。光电晶体管245具有连接到电阻器246的第一端子上的集电极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发射极端子。电阻器247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电阻器248具有连接到CSS电容器249的第一端 子上的第二端子。电容器249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 
OCP网络250包括电阻器252、电容器254、电阻器256以及二极管258。电阻器252具有连接到电容器254的第一端子和二极管258的阳极上的第二端子。电容器254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第二端子。二极管258具有连接到电阻器256的第一端子上的阴极。 
在工作中,控制电路140在控制反应时间和频率偏移深度调整的同时大体上实施OLP和OCP。集成电路200提供若干种功能,包括对晶体管122和晶体管124的驱动、用以提供OLP和OLC的芯片上电路与芯片外电路的协作、自动恢复、故障锁断、变暗保护、软起动以及次级电路130的轻负载条件下的控制。 
集成电路200使用在端子208的电压转变时对端子203上存在的噪声进行过滤的跟踪与保持系统向端子203提供电流。端子208在由上部晶体管122的源极和下部晶体管124的漏极形成的共用节点正在浮动的时期期间向上部MOSFET驱动器引脚207提供返回路径。端子202在没有软起动序列的情况下重新起动LLC谐振变换器100。端子206电容性地耦合到端子208以提供自举电源。集成电路200只有九个功能引脚,而以10引脚半导体封装来实施。 
经由电容器221和电阻器222,OCP电路220从初级绕组112接收VCS,并且交变电流(“AC”)将VCS耦合到二极管223和二极管224。二极管223和二极管224对VCS进行整流,并且将VCS的经整流版本提供到电阻器225和电容器226。电阻器225和电容器226感测所述经调节的VCS并且将其存储在端子201处以供由集成电路200感测。 
基于流出端子203的电流,依据在端子203处的芯片外和芯片上的电路协作,控制电路140大体上在过载和短路条件期间提供对频率偏移的控制。V输出调节电路240接收反馈V输出,并且将V输出提供到齐纳二极管241和电阻器242的串联拓扑。齐纳二极管241和电阻器242将V输出的电流限值提供到光耦合器243。光耦合器243提供对可能在V输出与集成电路200的端子203之间发生的高电压或快速变化的电压的隔离和保护。在过载、过电流和轻次级负载条件期间,V输出增大,并且作为响应,发光二极管(“LED”)244将越来越多的光能提供到光电晶体管245的基极。随着通过光耦合器243的电流增大,流自端子203的电流增大。随着流自端子203的电流增大,控制电路140的工作频率增大以提供对V输出的调节。电阻器246限制通过光耦合器243的电流,因而限制LLC谐振变换器100的最大工作频率。 
电阻器247提供用于供端子203界定LLC谐振变换器100的最小工作频率的电流路径。当集成电路200上电并且对端子电流、端子电压和工作频率进行排序时,电阻器248和电容器249界定软起动参数,其中包括起动频率和软起动时间。 
OCP网络250界定频率偏移反应时间以控制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反应速度。OCP网络250进一步促进流畅且无振荡的频率转变以限制初级绕组112中的电流。如可以看到的,OCP网络250的电容器254选择性地通过经由电阻器252的路径或通过经由电阻器256和二极管258的路径来放电。电阻器252界定在OLP和OCP条件期间的最大频率偏移深度。当频率在工作期间发生偏移时,电阻器256限制电容器254的放电电流,并且界定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频率。当端子203被短接到电源接地端子时,二极管258界定比经由电阻器252的放电时间快的经由电阻器256的放电时间。 
图3以部分方框图和部分示意图形式示出图2的集成电路200的包括开关电路300的部分。开关电路300大体上包括压控振荡器(“VCO”)312、驱动器和跟踪与保持同步逻辑(“DTHS”)314、驱动器316、第一比较器322、单触发发生器(“OS”)324、晶体管326、OCP计数器328、第二比较器332、OLP定时器334、第三比较器342、OCP锁存器344以及OR门350。 
VCO312具有连接到端子203和晶体管326的漏极端子上的输入端,以及连接到DTHS314的第一输入端上的输出端。DTHS314具有连接到驱动器316的第一输入端上的第一输出端以及连接到OS发生器324的第一输入端上的第二输出端。驱动器316具有连接到OR门350的输出端上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到端子207上的第一输出端以及连接到端子210上的第二输出端。 
第一比较器322具有连接到端子201上的正输入端、用于接收标记为“Vref_fs_start”的第一参考电压的负输入端以及连接到OS发生器324的第二输入端上的输出端。OS发生器324具有连接到晶体管326的栅极端子上的第一输出端以及连接到OCP计数器328的输入端上的第二输出端。晶体管326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源极端子。OCP计数器328具有连接到OR门350的第一输入端上的输出端。 
第二比较器332具有连接到端子201上的正输入端、连接到标记为“Vref_OLP”的第二参考电压上的负输入端以及连接到OLP定时器334的输入端上的输出端。OLP定时器334具有连接到OR门350的第二输入端上的输出端。 
第三比较器342具有连接到端子201上的正输入端、连接到标记为“Vref_latch”的第三参考电压上的负输入端以及 连接到OCP锁存器344的输入端上的输出端。OCP锁存器344具有连接到OR门350的第三输入端上的输出端。 
在工作中,VCO312、DTHS314以及OS发生器324的反馈拓扑打开跟踪与保持窗口。如所实施的,跟踪与保持窗口的持续时间随着工作频率增大而自动减小。在过载或过电流条件期间,如果在端子201上所测量的电压或电流值超过电压Vref_fs_start,那么作为响应,比较器322启用OS发生器324。同端子201与Vref_fs_start之间的电压差成比例,OS发生器324通过提供具有可调整的脉冲宽度的栅极电压以接通晶体管326来做出响应。如果端子201与Vref_fs_start之间的电压差大于特定值,那么OS发生器324将把放电脉冲的宽度延伸到后续开关循环中。可调整的脉冲宽度的持续时间被大体上调制为对在端子201处提供的电流或电压信号的线性或者非线性响应。 
OS发生器324和晶体管326形成与芯片外电路部件协作的放电网络。在传导期间,芯片上晶体管326作为开关来工作,并且在内部将端子203短接到接地。返回参看图2,电容器254经由二极管258和电阻器256放电。VCO312、DTHS314和驱动器316协作以启用频率偏移机制以便在下一个开关循环中向LLC谐振变换器100提供较高的经调节工作频率。基于流过初级电路120的电流的值来逐个循环地确定频率偏移工作。DTHS314控制驱动器316,并且驱动器316按用以实现LLC谐振变换器100的频率偏移的脉冲宽度交替地驱动端子207和端子210。如果V输出反馈信号指示高波动,那么驱动器316可根据需要来调节次级电路130的V 输出。另外,OS324将放电脉冲提供到OCP计数器328。在计数特定数目的脉冲之后,OCP计数器328将OR门350的输入端驱动到逻辑1。 
在过载或过电流条件期间,比较器332和OLP定时器334在不启用上述频率偏移机制的情况下提供保护。这种保护在需要精确的OLP阈值调整而不偏移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频率时是有用的。如果在端子201上所测量的电压或电流值超过电压Vref_OLP,所述电压Vref_OLP通常是比Vref_fs_start低的值,那么作为响应,比较器332启用OLP定时器334以开始计数。如果OLP定时器334达到特定端子计数,那么OLP定时器334将OR门350的输入端驱动到逻辑1。 
在过电流条件期间,比较器342和OCP锁存器344也在不启用上述频率偏移机制的情况下提供保护。对于LLC谐振变换器100来说,这种保护可用以补偿较小的频率偏移工作或者较长的反应时间。OCP锁存器344尤其可用于例如次级电路130的短路等条件。如果在端子201上所测量的电压或电流值超过电压Vref_latch,所述电压Vref_latch通常是比Vref_OLP和Vref_fs_start高的值,那么作为响应,比较器342启用OCP锁存器344。OCP锁存器344将OR门350的输入端驱动到逻辑1,从而指示LLC谐振变换器100应立即锁断。 
OR门350依据OCP计数器328、OLP定时器334或OCP锁存器344而选择性地停用驱动器316。作为响应,驱动器316停止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并且不驱动端子207和端子210达特定时间(如果端子201上的电压超过Vref_fs_start或Vref_OLP)或者直到LLC谐振变换器100被复位为止(如果端子201上的电压超过Vref_latch)。作为响应,在恢复正常工作之前,集成电路200起始自动恢复阶段或将需要被复位。 
图4以示意图形式示出图3的开关电路300的开关式电流宿400。开关式电流宿400大体上包括放电网络晶体管410 和电流源420。放电网络晶体管410具有连接到OS发生器324的第一输出端上的栅极端子、连接到端子203上的漏极端子以及连接到电流源420的第一端子上的源极端子。电流源420具有连接到电源接地端子上的输出第二端子。 
在工作中,开关式电流宿400提供感测基于时间的电压变化的开关式电流源420,以增大来自端子203的电流。晶体管410的栅极端子处的放电脉冲宽度通常是固定宽度并且基于端子201处的电压电平或电流宿而被线性地调制(或在替代实施方案中被非线性地调制)。通过用开关式电流源400替代晶体管326,用户可更精确地设置OCP控制回路的响应性。 
图5示出包括图1的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波形的时序图500。在图5中,横轴表示以毫秒(ms)为单位的时间,并且纵轴表示以伏特为单位的电压。横轴示出两个所关注的特定时间,其中一个时间被标记为“t1”并且一个时间被标记为“t2”。纵轴示出两个所关注的电压,即参考电压Vref_latch和参考电压Vref_fs_start。时序图500包括表示Mupper信号的电压的波形510、表示Mlower信号的电压的波形520、表示端子201的电压的波形530以及表示晶体管326的栅极上的电压的波形540。图5用网状线示出每个波形中的变化或波动。 
在工作中,波形510表示由端子207提供的驱动电压,并且波形520表示由端子210提供的驱动电压。在时隙t1与t2之间以毫秒为单位展示LLC谐振变换器100的工作。应注意,图5未展示比较器332和OLP定时器334的工作。 
当端子201处的电压在t1附近超过Vref_fs_start时,作为响应,控制电路140启用频率偏移机制。频率随着端子201 处的电压持续增大而逐个循环地增大。OS324使放电脉冲宽度540与端子201处的电压增大成比例地增大。在正常条件下,频率偏移将保持初级电流被调节,并且OCP电压将保持稳定。然而,在例如连接到次级绕组上的负载的短路等一些条件下,端子201处的电压将继续增大,这在图5中由t1与t2之间的波形530展示。当端子201处的电压在t2处最终超过Vref_latch时,比较器342设置OCP锁存器344以立即锁断LLC谐振变换器100。 
以上公开的主题应被视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所附权利要求书意图涵盖落于权利要求书的真实范围内的所有此类修改、增强和其它实施方案。举例来说,在所示出的实施方案中,集成电路200使用10引脚封装的9个引脚,但是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集成电路200可具有较大或较小数目的引脚。 
在所示出的实施方案中,电容器254具有在比电容器249的值低大约100倍的范围内的值,但是这个关系可被改变以改变频率控制回路的响应性。另外,电阻器256或二极管258可被消除。在替代实施方案中,如果不需要包括单独软起动和OCP参数调整的能力并且软起动周期较短,那么电阻器252和电容器254可被消除并且端子203将通过向电容器249供应电流来提供频率偏移。 
此外,二极管258可由具有较低最大前向电压的肖特基放电二极管来取代,以减少由温度变化造成的放电时间误差。 
应注意,谐振变换器100可使用各种类型的电流和电压传感器,包括电荷泵电流传感器、电流感测变压器、芯片外谐振线圈上的辅助绕组或标准电流感测电阻器。 
此外,可仅在将端子210提供到LLC谐振变换器100的下部晶体管124时测量端子201上的电压电平。如果需要的话,可在后续循环中使用相同的放电脉冲宽度。 
对于开关电路300来说,可省略OLP定时器334,并且可使用OCP计数器328来代替OLP定时器334。 
对于开关电路300来说,可相对于时间来测量反馈信号端子201的电流或电压的变化速率,并且可响应于反馈信号端子201的电流或电压的变化速率超过特定变化速率而增大放电网络的激活频率。 
对于开关电路300来说,可在提供端子207或端子210的特定时间内逐个循环地或者并不逐个循环地对端子201电压或端子201电流进行取样,以便补偿初级电流或电压波动。 
因此,在法律所允许的最大程度上,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的最广许可解释来确定,而不应由前述详细描述限定或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谐振变换器(100)的控制电路(140),其包括: 
第一控制器端子(207),其用于提供上驱动信号; 
第二控制器端子(210),其用于提供下驱动信号; 
第三控制器端子(203),其用于接收反馈信号; 
第四控制器端子(201),其用于接收指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的电流信号;以及 
开关电路(300),其耦合到所述第一控制器端子(207)、第二控制器端子(210)、第三控制器端子(203)和第四控制器端子(201),并且响应于所述反馈信号来确定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进一步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来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值,并且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停止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阈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140),其中所述反馈信号是电流,所述开关电路(300)通过增大所述电流来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所述值,并且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所述电流的增大而增大所述频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140),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包括: 
放电网络(326),其耦合在所述第一控制器端子与参考电压端子之间,其中所述放电网络(326)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使所述反馈信号放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电路(140),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激活所述放电网络(326)达预定时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电路(140),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而非线性地调制所述预定时间。 
6.一种集成电路(200),其包括: 
第一引脚(203),其用于接收反馈信号; 
第二引脚(201),其用于接收指示变压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的电流信号;以及 
开关电路(300),其耦合到所述第一引脚(203)和第二引脚(201),并且响应于所述反馈信号来确定提供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频率,并进一步响应于所述电流信号来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一阈值时改变所述反馈信号的值,并且在所述电流信号超过第二阈值时停止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所述第二阈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200),其进一步包括: 
第三引脚(207),其用于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以及 
第四引脚(210),其用于提供所述下驱动信号。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200),其中所述集成电路(200)的总引脚数目小于或等于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集成电路(200),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包括: 
压控振荡器(312),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一引脚(203)的输 入端,和输出端;以及 
驱动器(316),其具有耦合到所述压控振荡器(312)的所述输出端的输出端,和用于提供所述上驱动信号和下驱动信号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200),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进一步包括: 
第一比较器(322),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二引脚(201)上的第一端子、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端子,以及输出端子;以及 
放电网络(326/400),其具有耦合到所述第二引脚(203)上的第一端子、耦合到参考电压端子的第二端子、以及耦合到所述第一比较器(322)的所述输出端子的控制端子,其中所述放电网络(326/400)响应于超过所述第一阈值的所述电流信号而使所述反馈信号放电, 
其中所述开关电路(300)进一步测量所述电流信号相对于时间的变化速率,并且响应于超过预定变化速率的所述变化速率而增大所述放电网络的激活频率。 
CN201320326688.3U 2012-06-20 2013-06-07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560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527,800 2012-06-20
US13/527,800 US8755199B2 (en) 2012-06-20 2012-06-20 Control circuit for a resonant converter or the like and method theref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45600U true CN203445600U (zh) 2014-02-19

Family

ID=49774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26688.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45600U (zh) 2012-06-20 2013-06-07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755199B2 (zh)
CN (1) CN203445600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3755A (zh) * 2014-12-12 2016-06-22 三星Sdi株式会社 栅极驱动器及驱动该栅极驱动器的方法
CN105763032A (zh) * 2014-12-15 2016-07-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59322A (zh) * 2016-06-22 2016-10-26 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lc谐振变换器电路
CN106469977A (zh) * 2015-08-20 2017-03-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负载的保护设备、电压转换器和用于保护电负载的方法
CN106558979A (zh) * 2015-09-29 2017-04-05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
CN109995245A (zh) * 2019-04-29 2019-07-09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和谐振变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70483A1 (en) * 2011-09-20 2013-03-21 Yu-Yun Huang Controlling Method, Power Supply, Power Controller, and Power Controlling Method
CN103219705B (zh) * 2013-03-12 2016-02-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半桥谐振变换器的短路保护方法及装置
DE102016000034B4 (de) * 2016-01-04 2023-04-20 Liebherr-Elektronik Gmbh Festkörperstromsteuerung mit halbanalogem Überstromschutz
WO2017137406A1 (en) * 2016-02-12 2017-08-17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Dc/dc resonant converters an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using resonant converters,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s.
ES2751062T3 (es) 2016-04-14 2020-03-30 Signify Holding Bv Convertidores resonantes de medio puente, circuitos que los utilizan y procedimientos de control correspondientes
US10291130B2 (en) * 2016-06-02 2019-05-14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utput signal of power converter
JP6848446B2 (ja) * 2017-01-11 2021-03-2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US10622883B2 (en) * 2018-06-18 2020-04-14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of a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
US10826402B1 (en) * 2019-09-05 2020-11-03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s and systems of controlling switching frequency of LLC resonant power converters
US10998035B1 (en) * 2019-10-17 2021-05-04 Micron Technology, Inc. Power-efficient generation of voltage
CN110635708A (zh) * 2019-11-06 2019-12-31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电源、高压脉冲调制器以及放疗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4129B2 (en) * 1999-07-22 2004-10-12 02 Micro International Limited High-efficiency adaptive DC/AC converter
JP2003339188A (ja) * 2002-05-21 2003-11-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ニアモータの駆動装置
US7885085B2 (en) * 2007-01-22 2011-02-08 Power Integrations, Inc. Cascaded PFC and resonant mode power converters
US7848117B2 (en) * 2007-01-22 2010-12-07 Power Integrations, Inc.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resonant mode power converter
US7911812B2 (en) * 2007-01-22 2011-03-22 Power Integrations, Inc. Control arrangement for a PFC power converter
US8102164B2 (en) * 2008-06-19 2012-01-24 Power Integrations, Inc.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onverter control offset
CN103107708B (zh) * 2011-11-15 2015-05-13 登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谐振式转换电路及谐振控制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3755A (zh) * 2014-12-12 2016-06-22 三星Sdi株式会社 栅极驱动器及驱动该栅极驱动器的方法
CN105763032A (zh) * 2014-12-15 2016-07-13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966864B2 (en) 2014-12-15 2018-05-08 Delta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5763032B (zh) * 2014-12-15 2018-07-0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69977A (zh) * 2015-08-20 2017-03-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负载的保护设备、电压转换器和用于保护电负载的方法
CN106558979A (zh) * 2015-09-29 2017-04-05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
CN106558979B (zh) * 2015-09-29 2020-01-07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
CN106059322A (zh) * 2016-06-22 2016-10-26 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lc谐振变换器电路
CN106059322B (zh) * 2016-06-22 2018-06-29 泰华智慧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lc谐振变换器电路
CN109995245A (zh) * 2019-04-29 2019-07-09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和谐振变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55199B2 (en) 2014-06-17
US20130343096A1 (en)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45600U (zh) 用于谐振变换器的控制电路以及集成电路
CN209120065U (zh) 反激式电源变换器
US10879791B2 (en) DC/DC resonant converters an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using resonant converters,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s
CN102497107B (zh) 开关电源控制器及开关电源
TWI483518B (zh) 用於接收輸入電壓的開關調製器的控制電路及在開關調製器中利用接通時間恆定體系控制主開關和低端開關的方法
CN1890865B (zh) 降低具有pfc控制器和pwm控制器的电源转换器功耗的装置
CN108702085B (zh) Dc/dc谐振转换器和使用谐振转换器的功率因数校正以及对应的控制方法
CN103716949A (zh) 用于与功率变换器一起使用的控制器及其操作方法
US10355578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with main switching device and secondary switching device
CN105305848A (zh) 操作在边界导通模式中的无桥式升压pfc变换器的升压电感消磁检测
CN105305805B (zh) 功率因数修正装置
CN103248230A (zh) 开关稳压器
CN103532391A (zh) 用于功率变换器的控制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03856058B (zh) 电压转换电路以及电压转换控制器
CN108702086B (zh) Dc/dc谐振转换器和使用谐振转换器的功率因数校正以及对应的控制方法
CN110380628A (zh) 一种电源转换控制芯片及电源适配器
CN102844974A (zh) 开关控制电路以及开关电源装置
CN101657056A (zh) 用于驱动至少一个半导体光源的电路装置
US20170207695A1 (en) Control device for a pfc converter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
CN103079323A (zh) 无辅助绕组供电的非隔离led驱动电路
CN202043321U (zh) 一种led驱动电源
CN101854124A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使用于电源转换器的方法
CN102055338B (zh) 恒定电压输出电路
CN105655983B (zh) 输出短路的保护方法及保护电路
CN203788149U (zh) 反激式隔离型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