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76561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76561U
CN203376561U CN201320370011.XU CN201320370011U CN203376561U CN 203376561 U CN203376561 U CN 203376561U CN 201320370011 U CN201320370011 U CN 201320370011U CN 203376561 U CN203376561 U CN 203376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age formation
formation unit
handling knob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37001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赤石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aph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76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7656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单元安装部;图像形成单元,具备像载持体,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自由插拔;写入头,向上述像载持体写入图像信息;支撑部件,将上述写入头支撑成向接近位置和分离位置自由移动,该接近位置为使上述写入头相对于安装在上述单元安装部中的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述像载持体接近的位置,该分离位置为从该接近位置离开的位置;施力部件,将该支撑部件向上述接近位置方向施力;锁定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支撑部件并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的锁定部和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并能够使上述支撑部件移动的卡合部;以及操作部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参照:本申请主张以2012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168178为基础的优先权,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如下机构:在从安装部取出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从打印位置的分离和图像形成单元从安装部的锁定解除,在向安装部安装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向打印位置的复原和图像形成单元向安装部的锁定。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一般为,使感光体鼓均匀地带电而进行初始化,通过光写入在该感光体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将该静电潜像调色剂像化,而将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转印到纸张等转印材料上,并通过定影器使其定影。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纸张传送单元、图像形成单元、转印带单元、定影单元等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单元类,一般采用通过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框架而被定位、保持的方式。
这些单元若由于一定期间的使用而寿命耗尽或者产生污损,则需要进行与新品的更换、清扫等维护作业。因此,上述单元类大多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安装部进行装卸。
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2004-354690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装置,将图像形成单元(处理盒)在解除与安装部之间的锁定(卡止)之后,向长边方向即主扫描方向拉出。
但是,在该日本公开专利的特开2004-354690号公报中虽然记载了在将处理盒(图像形成单元)从安装部拔离时使写入头与处理盒分离、将处理盒与安装部之间的卡止(锁定)解除,但关于解除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记载。
通常,一般而言,使用手柄等使写入头从感光体鼓分离,然后将与感光体鼓成为一体的图像形成单元向主扫描方向拉出。在安装图像形成单元时,也通过手柄等使写入头从打印位置分离之后将图像形成单元向主扫描方向压入而安装。
然而,根据该方法,用户需要进行操作手柄的作业、和把持图像形成单元的把手来拉拔或者压入的作业这两个作业,存在花费时间劳力的问题。
特别是,在全彩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一般对4种图像形成单元进行装卸,因此在为了使正确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安装到正确位置的安装部而按照每个颜色使手柄的操作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点:产生因手柄的操作错误而不能够将图像形成单元从安装部拉拔等不良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如下机构:在从安装部取出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从打印位置的隔离和图像形成单元从安装部的锁定解除,在向安装部安装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向打印位置的复原和图像形成单元向安装部的锁定。
为了解决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单元安装部;图像形成单元,具备像载持体,能够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自由插拔;写入头,向上述像载持体写入图像信息;支撑部件,将上述写入头支撑成能够向接近位置和分离位置自由移动,该接近位置为使上述写入头相对于安装在上述单元安装部中的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述像载持体接近的位置,该分离位置为从该接近位置离开的位置;施力部件,将该支撑部件向上述接近位置方向施力;锁定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支撑部件并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的锁定部和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并能够使上述支撑部件移动的卡合部;以及操作部件,具备与上述支撑部件卡合的连动部,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能够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的插拔无关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自由移动,该第一位置为上述连动部与上述支撑部件成为非卡合的位置,该第二位置为在将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安装结束时经由上述连动部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分离位置强制移动而能够将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的位置。
在上述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为,上述锁定部构成为,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安装于上述单元安装部而上述支撑部件处于上述接近位置时,成为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而阻止该图像形成单元的脱拔的锁定姿势,在上述支撑部件处于上述分离位置时,为了允许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插拔而以非锁定姿势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上述卡合部构成为,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的插拔中途,与上述锁定部卡合而反抗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分离位置移动,在将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安装结束时,能够基于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接近位置移动。
此外,上述锁定部具有朝向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的安装方向依次形成的倾斜面部、与该倾斜面部连续的平面部以及在该平面部的终端形成的台阶部,上述卡合部具备:滑动摩擦部,沿着上述安装方向形成;以及缺口部,通过上述滑动摩擦部在上述安装方向的后端侧被切缺而形成,通过上述台阶部解除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合。
此外,上述操作部件是以通过进行90度转动而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式被轴支承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前表面部的捏手部件,上述连动部具有:圆弧槽,在上述捏手部件的背面,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附近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以圆弧状形成;长孔,在上述前表面部,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下方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铅垂地形成;升降部件,保持在上述前表面部;以及升降销,一端轴支承于上述升降部件,另一端贯通上述长孔而与上述圆弧槽卡合。
并且,上述升降销构成为,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上述下方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上述附近位置,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
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如下机构:在从安装部取出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从打印位置的分离和图像形成单元从安装部的锁定解除,在向安装部安装图像形成单元时,通过一次操作来进行写入头向打印位置的复原和图像形成单元向安装部的锁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全彩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装置主体)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3(a)是将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图像形成部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取出而横向排列地表示的主视图,图3(b)是其立体图。
图4(a)是将实施例1的打印机的前门打开时向外部露出的图像形成部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前方部分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下游侧的2个图像形成单元被卸下的安装部的状态的图。
图5是打印机的图像形成单元向单元安装部安装前或者从单元安装部拔离后的单体时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将图像形成单元向单元安装部安装之前的状态的图,图6(b)是开始了安装的图,图6(c)是表示安装结束但还未锁定的状态的图,图6(d)是表示安装结束且已锁定的状态的图。
图7(a)是图6(c)的状态时的单元前表面罩的主视图,图7(b)是在与其捏手成为一体的捏手圆板的背面的边缘周围处立设的圆环部的截面图,图7(c)是仅将释放曲柄取出而表示的图,图7(d)是图7(a)的单元前表面罩的后视图,图7(e)是将图7(d)的曲柄支架除去而表示的图。
图8(a)是表示图6(d)的状态、使捏手向横向转动90度后的单元前表面罩的主视图,图8(b)是捏手圆板的背面的圆环部的截面图,图8(c)是图8(a)的单元前表面罩的后视图,图8(d)是将图8(c)的曲柄支架除去而表示的图,图8(e)是将图6(d)的右端部变化为锁定状态后的状态局部地再次表示的图。
图9(a)是从与成为捏手一体的捏手圆板的背面观察圆环部和圆弧槽时的图,图9(b)是将对圆弧槽求出的特征表示为图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全彩的图像形成装置(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或者装置主体)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打印机1(以下也称为装置主体1),是电子照片式且二次转印方式的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2、转印带单元3、调色剂供给部4、供纸部5、带式定影单元6以及两面印刷用传送单元7。
上述图像形成部2为了通过所谓背面转印方式向转印带8的下部行走部表面8a转印调色剂图像,而采用以与该转印带8的下部行走部表面8a接触的方式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从该图的右侧向左侧)以多级式并列设置有4个图像形成单元9(9k、9c、9m、9y)的结构。
上述4个图像形成单元9中,上游侧的3个图像形成单元9y、9m及9c分别形成减法混色的三原色即黄(Y)、品红(M)、青(C)的颜色调色剂的单色图像。
此外,图像形成单元9k主要形成文字或图像的黑暗部分等使用的黑(K)调色剂的黑白图像。上述各图像形成单元9为除了显影图像的调色剂的颜色以外全部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以黄(Y)的调色剂用图像形成单元9y为例来说明其结构。
图像形成单元9的最上部具有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体鼓10。该感光体鼓10的周面例如由有机光导电性材料构成。与该感光体鼓10的周面抵接或者环绕其附近地配置有清洁器11、带电辊12、光写入头13及显影器14的显影辊15。
如箭头b所示,写入头13以能够移动到接近位置和分离位置的方式保持在装置主体1的框架上,所述接近位置为写入头13相对于感光体鼓10接近的打印时的位置,所述分离位置为在维护时等将图像形成单元9向装置主体前方拉出之际写入头13向下方下降而从感光体鼓10离开的位置。
显影器14具备覆盖其外部的单元壳体16、设置在其内部的隔壁17、显影辊15、第一搅拌传送螺杆18及第二搅拌传送螺杆19。虽然未特别图示,但第一及第二搅拌传送螺杆18及19由螺杆轴、与该螺杆轴构成为一体而旋转的翅片结构。
该显影器14被从调色剂供给部4的调色剂补给容器20(20y、20m、20c、20k)如该图中的Y、M、C、K所示那样供给有黄(Y)、品红(M)、青(C)、黑(K)中的任意调色剂。
转印带单元3具备:环状的上述转印带8,在装置主体的几乎中央,在图的左右方向上以扁平环状延伸;以及驱动辊21和从动辊22,挂架该转印带8而使转印带8向图的箭头a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
在上述转印带8上,与单元一体地组装有一次转印辊23。一次转印辊23经由转印带8与感光体鼓10压接,向在下方循环移动的转印带8的下部行走部表面8a上直接转印(一次转印)调色剂像。
转印带8为了将该调色剂像进一步向纸张转印(二次转印)而传送到向纸张的二次转印部24。二次转印部24由与驱动辊21邻接地配置在下游侧(图中的上方)的转印辅助辊25和经由转印带8与该转印辅助辊25压接的二次转印辊26来形成。
在转印带8上配置有带清洁器27。带清洁器27具备与转印带8的挂架在从动辊22上的表面相抵接的清洁片28。此外,从带清洁器27的左方到下方,相邻接地以自由装卸的方式配置有废调色剂回收容器29。
带清洁器27通过清洁片28将残留在转印带8的表面上的废调色剂擦取而除去,通过未图示的传送螺杆将该废调色剂送入废调色剂回收容器29。
调色剂供给部4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具备在转印带8的上部行走部的上方配置的4个调色剂补给容器20(20y、20m、20c、20k)。如上所述,在4个调色剂补给容器20中收容有黄(Y)、品红(M)、青(C)、黑(K)的调色剂。
虽然在图1中被隐藏在转印带单元3的里侧而看不到,但这4个调色剂补给容器20经由与各个安装部的调色剂供给口连续的调色剂供给路,与分别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9的显影器14连结。
虽然未特别图示,但该调色剂供给部4以能够在图1所示的印刷执行时位置与比其靠上方的维护位置之间进行升降的方式经由安装部保持在打印机1主体的框架上。
供纸部5具有配置成上下两段的2个供纸盒30(30a、30b)。在2个供纸盒30的供纸口(图的右方)附近分别配置有纸张取出辊31、递送辊32、分离辊33及等待传送辊对34。
在等待传送辊对34的纸张传送方向(图的铅垂上方),由转印带8、转印辅助辊25、二次转印辊26形成上述的向纸张的二次转印部24。
在该二次转印部24的下游(图中上方)侧配置有带式热定影单元6,在带式热定影单元6的进一步下游侧配设有将定影后的纸张从带式热定影单元6传出的传出辊对36、以及将该传出的纸张向在装置上面形成的排纸托盘37排出的排纸辊对38。
两面印刷用传送单元7的外表面(图的右方外侧面)兼作为将打印机1的内部从侧面相对于外部开放或者遮挡的开闭部件。
该两面印刷用传送单元7具备返送路39,该返送路39包括:从排纸辊对38紧跟前向图的右横向分支的开始返送路39a;从该开始返送路39a向下方弯曲的中间返送路39b;以及向与上述相反的左横向弯曲而最终使返送纸张反转的终端返送路39c。
此外,在返送路39的中途配置有5组返送辊对41(41a、41b、41c、41d、41e)。上述终端返送路39c的出口合流到向与供纸部5下方的供纸盒30b对应的等待传送辊对34的传送路。
图2是上述结构的打印机1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2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1相同的编号。如图2所示,打印机1具备在前方带有把手的前门40a,在右侧面也具备带有把手的开闭部件40b。在开闭部件40b上一体化有图1所示的两面印刷用传送单元7。
该打印机1为,如图1所示,不是向纸张直接转印调色剂像的方式,而是经由转印带8在由等待传送辊对35沿铅垂方向传送到二次转印部的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像,进一步沿铅垂方向传送纸张而将转印调色剂像定影到纸张上的方式。
因此,在对纸张传送路上产生的卡纸等不良状况进行恢复的维护处理时,仅通过将图2所示的右侧的开闭部件40b开放就能够应对。
即,卡纸等不良状况是不会产生在集中于图1左侧的套件类的配设部的,因此,套件类等消耗品的装卸操作构成为,将图2所示的前门40a打开,沿长边方向(前门方向)对套件类进行更换操作。
图3(a)是将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部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取出而横向并排表示的主视图,(b)是其立体图。另外,在图3(a)、(b)中,对于与图1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图3(a)、(b)所示,图像形成部2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9(9k、9c、9m、9y)在正面具备捏手42。在捏手42的右端部,通过印刷、刻印或者成型而形成的三角记号43以三角的一角朝向捏手42的外端部的方式配置。
在图3中,将捏手42以水平位置进行表示,但实际上如后述那样,在图像形成单元9被从图像形成部2的安装部向外取出时,捏手42处于垂直位置。因此,在该情况下,三角记号43的一角向上。
在捏手42周围的单元前表面罩44上,在图像形成单元9被安装到图像形成部2的安装部而如图3(a)、(b)所示那样捏手42横向扭转了90度时、与捏手42的三角记号43的向外的一角相对的位置处,也配置有通过印刷、刻印或者成型而形成的三角印45。
同样,在捏手42周围的单元前表面罩44上,在图像形成单元9被从图像形成部2的安装部向前方拉出之际捏手42纵向扭转了90度时、与捏手42的三角记号43的向上的一角相对的位置处,也配置有通过印刷、刻印或者成型而形成的三角印46。
此外,在图3(b)中,在单元前表面罩44的被切缺的形状的右上部分,突出有感光体鼓10和清洁器11的前端部共用罩47,显影器14和带电辊12的前端部成为被隐藏在单元前表面罩44后方的形状。
图4(a)是将打印机1的前门40a(参照图2)打开时向外部露出的图像形成部2的4个图像形成单元9的前方部分的立体图,(b)是表示下游侧的2个图像形成单元9被卸下的单元安装部的状态的图。
此外,在图4(a)、(b)中,对于与图3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如图4(b)所示,单元安装部48设置在装置主体1的框架49上。
单元安装部48在中央部的长框状的壳体51内以上下自由滑动的方式保持有头单元52。在头单元52的上表面,沿长边方向配置有对感光体鼓10进行光写入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元件阵列53。
在壳体51上,头单元52的附图右侧的部分形成稍微向下方凹陷的长槽54。长槽54的右侧形成有导轨57,该导轨57包括进一步向右方形成平面的平面部55和从平面部55的右端纵向直立的立设部56。
头单元52的下部向长框状的壳体51的下方延伸而形成头支撑部件50。在该头支撑部件50,从下表面前端向前方水平地突出设置而形成有曲柄卡合部58。
此外,在头支撑部件50的下部前端部,以沿着左侧面的方式配置有兼作为锁定部的头分离手柄59。头分离手柄59与头支撑部件50一体地设置,形成有倾斜面部61、与倾斜面部61连续的平面部62、以及从平面部61的终端向下方铅垂地弯曲的手柄台阶部63。
图5是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单元9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前或者从单元安装部48拔离后的单体时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对于与图4(a)、(b)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4(a)、(b)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图5中示出了:为了将与单元安装部48之间的锁定解除,而将三角记号43向与单元前表面罩44上部的三角印46对置的纵向位置转动90度的捏手42;以及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时与头分离手柄59卡合的显影器14的单元壳体16的底部。
此外,还示出了在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时,与单元安装部48的长槽54卡合的带电辊12的壳体、以及与导轨57的立设部56和平面部55卡合的清洁器11的壳体侧面11a和壳体底部11b。
图6(a)是表示将图像形成单元9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之前的状态的图,该图(b)是表示开始了安装的图,该图(c)是表示安装结束而还未锁定的状态的图,该图(d)表示安装结束且已锁定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6(a)、(b)、(c)、(d)中,将图的右侧设为装置的前部,将图的左侧设为装置的后部。
此外,在图6(a)、(b)、(c)、(d)中,对于与图4(b)所示的结构部分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4(b)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此外,在图6(a)、(b)中以将长框状壳体51的侧部的壳体框板除去了的状态来表示单元安装部48。
此外,在图6(a)、(b)中,仅将图像形成单元9的显影器14及单元壳体16下方的部分单纯表示为剖面。此外,在图6(c)、(d)中,用实线或者虚线来简略地表示在图6(a)、(b)中单纯表示为剖面的部分以外的部分。
如图6(a)所示,头单元52在底部的前后2个部位卡止有抬起弹簧64的上端部。由此,头单元52始终被抬起施力,以便LED元件阵列53上升到与感光体鼓10的周面接近的打印位置。
该头单元52的前部和后部被单元安装部48的长框状的壳体51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保持成能够上下升降。头单元52的升降动作是与头支撑部件50的上下运动连动而进行的。
头支撑部件50的装置前方的上下运动的动作使头单元52的前部上下运动,并且变换为在头单元52的下方遍及前后地延伸的连接轴65的旋转。连接轴65的旋转在头单元52的后部变换为上下运动。
由此,与头支撑部件50的上下运动相对应地,头单元52整体上下移动。在图6(a)中,图像形成单元9如箭头c所示那样,开始向单元安装部48的安装。
首先,显影器14的单元壳体16底部的插入方向前端与头分离手柄59的倾斜面部61抵接而一边与倾斜面部61滑动接触一边爬升到平面部62上。图像形成单元9的与单元安装部48的卡合上部,虽然未特别图示,但被单元安装部48的框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固定了上下位置。
由此,头分离手柄59相对于图像形成单元9被相对地向下方压下而下降。与该头分离手柄59的下降相连动地,头单元52如图6(b)所示那样反抗抬起弹簧64的作用力而几乎下降到连接轴65的位置。即,从打印位置分离。
如此,在图像形成单元9开始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的同时,头单元52从打印位置分离,因此即使图像形成单元9就这样被继续压入单元安装部48,也不会产生感光体鼓10与LED元件阵列53接触那样的不良状况。
最终,若如图6(c)所示,图像形成单元9的前端部被压入到单元安装部48,则显影器14的单元壳体16的底部(滑动摩擦部16a)前端所形成的单元台阶部66到达能够与头支撑部件50的手柄台阶部63卡合的位置。即,单元壳体16底部(滑动摩擦部16a)的缺口部16b到达与头分离手柄59对置的位置。
相对于此稍微提前地,在带有捏手42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背面配置的、详细后述的连动机构的升降部件即释放曲柄67的锁定卡合板78,以从上方压入的方式与头支撑部件50的曲柄卡合部58卡合,因此头支撑部件50保持不动。
此后,如图6(d)所示,详细情况将后述,若使捏手42向图4(a)、(b)所示的横向扭转而向锁定位置转动90度,则连动机构的释放曲柄67向上方移动而将向头支撑部件50的按压解除。
通过该解除,与头单元52成为一体的头支撑部件50通过抬起弹簧64的作用力,与头单元52一起上升。由此,单元台阶部66与手柄台阶部63卡合,并且LED元件阵列53向打印位置(向感光体鼓10的光写入位置)复原。
图7(a)是图6(c)的状态时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主视图,图7(b)是在与该捏手42成一体的捏手圆板68的背面的边缘周围处立设的圆环部的截面图,图7(c)是仅将释放曲柄67取出而表示的图,图7(d)是图7(a)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后视图,图7(e)是将图7(d)的曲柄支架除去而表示的图。
如图7(a)所示,捏手42被转动到三角记号43与三角印46相对的锁定解除位置。如图7(b)所示,具有在捏手圆板68背面的边缘周围处立设的圆环部69。通过上述捏手42、捏手圆板68及圆环部69作为整体而形成捏手部件。此外,在捏手圆板68的中央具有使捏手部件进行转动的轴支承部71。
如此,圆环部69形成捏手部件的边缘部。在由该圆环部69和捏手圆板68形成的圆环空间的内部,从与轴支承部71邻接的位置到与圆环部69邻接的位置,以圆弧状形成有圆弧槽72。
此外,在单元前表面罩44上,从与轴支承部71的下方邻接的位置到与圆环部69邻接的位置,铅垂地形成有长孔73。图7(c)所示的释放曲柄67的升降销74的前端从图7(b)的朝向纸面进深方向的一侧,贯通长孔73而嵌入到圆弧槽72。
在捏手部件向图7(a)、(b)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转动时,升降销74如图7(b)所示那样,位于与长孔73的捏手部件的边缘部(圆环部69)邻接的位置,并且位于与圆弧槽72的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
升降销74为中空的销,如图7(c)所示那样,在释放曲柄67的横长部75的中央,被支撑轴76轴支承成旋转自如。在横长部75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向上下两个方向突出的定位滑动板77,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锁定卡合板78。
配置有该释放曲柄67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背面如图7(d)所示,通过几乎覆盖下半部分的曲柄支架79,抑制了释放曲柄67的脱落。此外,经由单元前表面罩44来支撑捏手42的轴支承部71的轴端被铆接于把手支架80。
如将该曲柄支架79除去后的图7(e)所示,释放曲柄67的定位滑动板77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入于在单元前表面罩44的背面固定设置的两根纵轨道81,该释放曲柄67与升降销74一起被禁止横向的移动。
释放曲柄67在锁定解除位置处由于如图7(b)所示那样升降销74位于最下端部,因此如图7(e)所示,释放曲柄67整体下降到最下端部,从而通过锁定卡合板78的下部将头分离手柄59的曲柄卡合部58从上方压下。这是图6(c)所示的状态。
之后,为了使图7(a)所示的捏手42的三角记号43与单元前表面罩44的横的三角印45一致,若使捏手42向箭头d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则图7(b)所示的圆环部69及圆弧槽72也向箭头e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图8(a)示出了图6(d)的状态,是使捏手42横向转动了90度后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主视图,图8(b)是捏手圆板68背面的圆环部69的截面图,图8(c)是图8(a)的单元前表面罩44的后视图,图8(d)是将图8(c)的曲柄支架79除去而表示的图,图8(e)是局部地再次表示图6(d)的右端部变化为锁定状态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8(a)所示,捏手42转动到三角记号43与三角印45相对的锁定位置。如图8(b)所示,在捏手圆板68的背面,圆弧槽72与圆环部69一起从图7(b)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通过该旋转,释放曲柄67的升降销74沿着圆弧槽72和长孔73移动,而位于与长孔73的轴支承部71的下方邻接的位置并且位于与圆弧槽72的轴支承部71邻接的位置。即,升降销74上升到上下运动的最上部。
通过升降销74上升到最上部,从而如图8(d)所示,释放曲柄67整体上升,因此释放曲柄67的锁定卡合板78也上升,将相对于头支撑部件50的曲柄卡合部58的按压解除。
通过该解除,如图8(e)所示,与头单元52成一体的头支撑部件50由于抬起弹簧64(参照图6(a)、(b))的作用力,而与头单元52一起上升。
由此,单元台阶部66与手柄台阶部63卡合,从而图像形成单元9被锁定于单元安装部48。此外,与此同时,头单元52的LED元件阵列53复原到打印位置(向感光体鼓10的光写入位置)。
此外,在向单元安装部48安装图像形成单元9时,无论单元前表面罩44的捏手42是在横向的锁定位置还是在纵向的锁定解除位置,如图6(a)、(b)所示,都能够插入单元安装部48。
但是,在插入的最终阶段,在捏手42转动到锁定解除位置时成为图6(c)所示的状态,在捏手42转动到锁定位置时自动地成为图6(d)所示的状态。
此外,在从单元安装部48拔离图像形成单元9时,除非是将捏手42转动到锁定解除位置之后,否则单元台阶部66与手柄台阶部63的卡合不会被解除因而单元安装部48与图像形成单元9的锁定不被解除,所以不能够从单元安装部48拉出图像形成单元9。
如果将捏手42转动到锁定解除位置而将锁定解除,则与此相连动地,头单元52与头支撑部件50一起下降而从感光体鼓10分离,因此能够安全地将图像形成单元9从单元安装部48拉出。
实施例2
此外,关于在上述单元安装部48中使用的连动机构,如果是通常的连动机构,那么随着捏手42的转动的进行而被压缩的抬起弹簧64的弹簧负载会变强,从而要求转动捏手42的使用者有较强的力。然而,在本例子中构成为将受到弹簧负载的区间内的捏手42的转动负荷的变动保持为均匀。
由此,能够与弹簧负载的强弱无关地始终用一定的较弱的力来转动捏手42。以下,关于其形状结构,作为实施例2进行说明。
图9(a)是从与捏手42成一体的捏手圆板68的背面观察圆环部69和圆弧槽72时的图,图9(b)是将圆弧槽72所要求的特征表示在图表中的图。
此外,在图9(a)中,对于与图7(a)、(b)、图8(a)、(b)相同的结构部分,赋予与图7(a)、(b)、图8(a)、(b)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此外,用实线来表示本来应作为透视图而用虚线表示的捏手42。
此外,图9(b)所示的图表,横轴表示捏手42、即圆弧槽72转动的角度,纵轴表示沿着圆弧槽72和长孔73移动的升降销74离轴支承部71的距离。
图9(a)示出了嵌入圆弧槽72而沿着圆弧槽72和长孔73(参照图7(b)、图8(b),其中,由于图7(b)、图8(b)是从正面观察的剖面,因此圆弧槽72的形状与图9(a)线对称地反转)而移动的升降销74的轴心(以下称作升降销74)的移动轨迹82。
此外,图9(a)所示的移动轨迹82为相对于圆弧槽72的相对轨迹,实际的升降销74的移动轨迹82是沿着图7(b)、图8(b)所示的长孔73而上下移动的铅垂线。在图9(a)中,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升降销74处于由最下部的位置84表示的位置。
在图9(a)中,通过r(θ)的函数来表示移动轨迹82和离轴支承部71的距离。此外,在升降销74处于与轴支承部71邻接的最上方位置(在图9(a)所示的与圆弧槽72之间的相对位置中为由位置83表示的位置)时,将从该位置和轴支承部71穿过的横轴作为θ=0的基准线。
此外,将以轴支承部71为中心并穿过位置83的圆85的半径设为最小半径r0。最小半径r0表示升降销74相对于轴支承部71的最近距离。此外,将从上述升降销74所位于的最下部的位置84穿过的圆86的半径设为最大半径R。
此外,将位置84和轴支承部71连结的直线与θ=0的基准线所成的角度,在图中为90°,将此时的角度θ设为最大旋转角Θ“θ=Θ”。此时,将圆弧槽72经由升降销74及中间的连动部件使头单元52从最上部向最下部、或者从最下部向最上部移动的功量设为W,将捏手42(=捏手圆板68)的单位旋转的圆弧槽72的功量设为ω。
在此,若将ω设为取规定的恒定值的常数,则成为:
dW/dθ=ω=Const(恒定值)。
在此,若将抬起弹簧64的弹簧常数设为k,来根据上述式子导出圆弧槽72的轨迹82的半径r与旋转角θ的关系,则成为:
(1/2)k·r(θ)^2-k·r0·r(θ)=ω·θ。
因此,如果向上述式子中带入最大半径R和最大旋转角Θ,则成为:
(1/2)k·R^2-k·r0·R=ω·Θ。
根据上述式子来限制圆弧槽72的形状的自由度。例如,如果决定了最大半径和最大旋转角,则单位旋转的功量确定。若根据限制条件而确定了变量,则圆弧槽72的形状由下式来决定。
r(θ)=r0±√(r0+(2ω·θ/k))。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含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单元安装部;
图像形成单元,具备像载持体,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自由插拔;
写入头,向上述像载持体写入图像信息;
支撑部件,将上述写入头支撑成向接近位置和分离位置自由移动,该接近位置为使上述写入头相对于安装在上述单元安装部中的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述像载持体接近的位置,该分离位置为从该接近位置离开的位置;
施力部件,将该支撑部件向上述接近位置方向施力;
锁定机构,具有设置于上述支撑部件并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的锁定部和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并能够使上述支撑部件移动的卡合部;以及
操作部件,具备与上述支撑部件卡合的连动部,设置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的插拔无关地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自由移动,该第一位置为上述连动部与上述支撑部件成为非卡合的位置,该第二位置为在将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安装结束时经由上述连动部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分离位置强制移动而能够将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构成为,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被安装于上述单元安装部而上述支撑部件处于上述接近位置时,成为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而阻止该图像形成单元的脱拔的锁定姿势,在上述支撑部件处于上述分离位置时,为了允许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插拔而以非锁定姿势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卡合,
上述卡合部构成为,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上述单元安装部的插拔中途,与上述锁定部卡合而反抗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分离位置移动,在将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安装结束时,能够基于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使上述支撑部件向上述接近位置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部具有朝向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向上述单元安装部的安装方向依次形成的倾斜面部、与该倾斜面部连续的平面部以及在该平面部的终端形成的台阶部,
上述卡合部具备:滑动摩擦部,沿着上述安装方向形成;以及缺口部,通过上述滑动摩擦部在上述安装方向的后端侧被切缺而形成,通过上述台阶部解除与上述锁定部的卡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是以通过进行90度转动而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式被轴支承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前表面部的捏手部件,
上述连动部具有:
圆弧槽,在上述捏手部件的背面,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附近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以圆弧状形成;
长孔,在上述前表面部,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下方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铅垂地形成;
升降部件,保持在上述前表面部;以及
升降销,一端轴支承于上述升降部件,另一端贯通上述长孔而与上述圆弧槽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升降销构成为,
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上述下方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上述附近位置,
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是以通过进行90度转动而能够获得上述第一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的方式轴支承在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前表面部的捏手部件,
上述连动部具有:
圆弧槽,在上述捏手部件的背面,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附近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以圆弧状形成;
长孔,在上述前表面部,从上述轴支承的位置的下方位置到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铅垂地形成;
升降部件,保持在上述前表面部;以及
升降销,一端轴支承于上述升降部件,另一端贯通上述长孔而与上述圆弧槽卡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升降销构成为,
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二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一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上述下方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上述附近位置,
在上述捏手部件从上述第一位置转动到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另一端位于上述长孔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并且位于上述圆弧槽的与上述捏手部件的边缘部邻接的位置。
CN201320370011.XU 2012-07-30 2013-06-26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7656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8178 2012-07-30
JP2012168178A JP5594331B2 (ja) 2012-07-30 2012-07-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76561U true CN203376561U (zh) 2014-01-01

Family

ID=49839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37001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76561U (zh) 2012-07-30 2013-06-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594331B2 (zh)
CN (1) CN20337656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9763B (zh) * 2020-12-17 2022-07-19 云侠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办公用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4174A (ja) * 1989-04-26 1990-11-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212973A (ja) * 1990-12-07 1992-08-04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631042B2 (ja) * 1999-04-07 2005-03-2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50969B2 (ja) * 2006-12-08 2013-07-3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像保持体ユニット
JP2011175258A (ja) * 2010-02-01 2011-09-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663B2 (ja) * 2010-09-15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26206A (ja) 2014-02-06
JP5594331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759C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94237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andem type photosensitive unit
CN10285478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1930790B1 (en) Transfer uni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US99960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which unlocking operation for unlocking toner container locked to apparatus main body is input
JP4777211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83648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360418B2 (en) Sheet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81939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1306327B1 (en) Sheet containing apparatus,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444099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adjusting member of position of center of gravity
CN102004406A (zh) 电子照相式成像设备
CN101377637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7132737A (zh) 显影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687889B2 (ja) 記録媒体積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31976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106043A1 (en) Sheet-medium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74162B2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54558B (zh) 旋转式显影单元及调色剂供应容器
US20130228962A1 (en) Sheet feed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18203401A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3376561U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561919B2 (en) Paper feeding cassett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29703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20815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onfigured to control a carrying speed of a recording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1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Graph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asio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