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05854U -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305854U
CN203305854U CN2011900007119U CN201190000711U CN203305854U CN 203305854 U CN203305854 U CN 203305854U CN 2011900007119 U CN2011900007119 U CN 2011900007119U CN 201190000711 U CN201190000711 U CN 201190000711U CN 203305854 U CN203305854 U CN 203305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pair
vehicle seat
framework
seat u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900007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山玄太
藤泽英树
中村雅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305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30585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具备:一对第一臂,它们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形成座椅坐垫以及座椅靠背中的一方的第一骨架的第一框架连结;第二臂,其配置于上述第一臂之间,并固定于形成座椅坐垫以及座椅靠背中的另一方的第二骨架的第二框架;一对斜倚器,它们在分别被一对第一臂和第二臂夹持的状态下与一对第一臂和第二臂接合;以及驱动源,其使第一臂和第二臂进行相对转动。一对第一臂在与斜倚器的轴平行的轴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框架连结,在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设置有锁定机构,当从正交于一对第一臂的转动轴和第一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锁定机构在第一臂之间与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彼此卡合,从而限制相互间的转动。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中,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例如在车辆冲撞时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载荷变得较大、且配置有肩带锚固件的一侧设置有一对公知的斜倚器(recliner),由此确保针对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较大的载荷的强度。另外,驱动源(电动马达)与斜倚器驱动连结,与斜倚器结合的下臂和上臂在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而能够进行相对转动。下臂固定于形成座椅坐垫的骨架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上臂固定于形成座椅坐垫的骨架骨架的上部侧面框架,从而能够变更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1663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中,通常使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当对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时,其驱动速度基本恒定,从而并不存在问题,然而例如当乘坐于车辆后侧的坐席的乘客欲从配置于车辆前侧的车门到达车外等时,在使配置成将车辆后侧的座位隔开的座椅靠背大幅度地倾倒时,存在可能会感到驱动速度较慢的问题。另外,对于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而言,本来就要求其良好的耐载荷性能,并且还希望其实现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该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具有良好的耐载荷性能,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能够迅速地变更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在该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中,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坐垫、座椅靠背、形成座椅坐垫及座椅靠背的第一骨架的第一框架、以及形成座椅坐垫及座椅靠背的第二骨架的第二框架,斜倚装置具备:一对第一臂,它们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一侧与第一框架连结;第二臂,其配置于第一臂之间并固定于第二框架;一对斜倚器,它们以分别夹持于一对第一臂和第二臂的状态而与一对第一臂和第二臂接合;以及驱动源,其使第一臂和第二臂进行相对转动以变更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一对第一臂在与斜倚器的轴平行的轴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框架连结,该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设置有锁定机构,当从正交于一对第一臂的转动轴和第一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该锁定机构在第一臂之间与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卡合,从而能够限制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的转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锁定机构针对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的相互转动的限制解除,能够迅速地变更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其结果,例如,能够迅速地使配置成将车辆后侧的座位隔开的座椅靠背倾倒,从而能够使得乘坐于车辆后侧的座位的乘客迅速地从配置于车辆前侧的车门到达车外。
另外,锁定机构从正交于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在第一臂之间与一对第一臂和第一框架卡合,因此能够抑制转动轴方向、即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即便对座椅靠背施加较大的载荷,也能够通过该锁定机构、两个斜倚器良好地承受载荷。即、在锁定机构是从正交于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在偏离第一臂之间的位置卡合的结构的情况下,若对座椅靠背施加有较大的载荷,则存在产生扭转力而不对两个斜倚器均匀地施加载荷的担忧,并需要例如加厚第一臂、第一框架的板厚以承受扭转力,但是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优选地,第一框架可以是形成座椅坐垫的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锁定机构可以配置成比上述斜倚器靠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框架是形成座椅坐垫的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锁定机构配置成比斜倚器靠下方、即配置于座椅坐垫侧,因此不会因锁定机构而使车辆座椅(座椅靠背)特别大型化,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置。即、在将第一框架作为形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上部侧面框架并且将锁定机构配置成比斜倚器靠上方的结构中,难以在与原本较薄的座椅靠背内部配置锁定机构,所以存在需要加厚座椅靠背的可能性,但是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避免该问题。
优选地,锁定机构可以是通过单个闩锁和单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锁定机构是通过单个闩锁和单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因此例如与简单地将闩锁设置于设置成一对的每个第一臂的情况等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良好地承受对座椅靠背施加有较大的载荷时的载荷。即,在简单地将闩锁设置于每个第一臂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实现使闩锁与撞针均匀地卡合而均匀地承受载荷的高精度的构造,因此会产生未对两个斜倚器均匀地施加载荷的担忧,但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避免该问题。
优选地,当从正交于下臂的转动轴和下部侧面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闩锁机构可以仅在下臂之间与下臂和下部侧面框架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闩锁机构形成为当从正交于下臂的转动轴和下部侧面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仅在下臂之间与下臂和下部侧面框架卡合的结构,因此例如与闩锁机构的一部分在偏离下臂之间的位置卡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车辆座椅在宽度方向更加小型化,并且能够更好地承受载荷。
优选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是配置有用于支承肩带的肩带锚固件的一侧。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车辆碰撞时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载荷较大、且配置有用于支承肩带的肩带锚固件的一侧,配置有一对斜倚器,所以能够确保针对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较大的载荷的强度。而且,例如,将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未配置有肩带锚固件的一侧)的斜倚器设为一个,由此既能确保强度又能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整体的小型化。
优选地,第一臂的比斜倚器靠下方的前侧可以在与斜倚器的轴平行的轴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框架连结。
优选地,上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可以具备延伸板,该延伸板固定于第一框架的比第一臂靠下方的后侧端部,并从该后侧端部进一步向后侧延伸,撞针可以以与斜倚器的轴平行的方式设置于延伸板。
优选地,上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可以具备一对闩锁组件板,该闩锁组件板固定于一对第一臂的比斜倚器靠下方的后侧,一对第一臂的固定有闩锁组件板的部位被折弯以使该对第一臂间的间隔缩小,闩锁组件板以分别与一对第一臂的内侧接触的方式具有间隔地被固定。
优选地,锁定机构可以是通过单个闩锁和单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在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闩锁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闩锁组件板转动,闩锁具有用于与撞针卡合的卡合槽。
优选地,上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可以具备闩锁一体板,该闩锁一体板在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被固定于闩锁,并与闩锁一体地转动。
优选地,长孔可以形成于闩锁组件板,闩锁一体板具有通过使该闩锁一体板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弹簧固定片,该弹簧固定片在与该闩锁一体板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从上述长孔向外部突出。
优选地,上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可以具备卡定板,该卡定板能够在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在闩锁与撞针卡合的状态下将闩锁的转动卡定,上述卡定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闩锁组件板转动。
优选地,上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可以具备操作板,该操作板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与卡定板连结且配置于闩锁组件板的外侧,操作板具有将自身折弯而形成的第一弹簧固定片,设置于闩锁一体板的弹簧固定片是第二弹簧固定片,第一弹簧固定片和第二弹簧固定片与朝使它们接近的一侧施力的弹簧连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部的局部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部的局部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部的局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部的局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骨架部的局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6对将本实用新型具体化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车辆地板上安装有座椅坐垫2,座椅靠背3支承于座椅坐垫2的后端部,并且在该座椅靠背3设置有肩带锚固件3a,从就坐于上述座椅坐垫2的乘客观察时该肩带锚固件3a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WD的左侧的肩部。该肩带锚固件3a支承安全带4,该安全带4例如卷绕在内置于座椅靠背3的ELR(Emergency Locking Retractor:紧急锁紧式安全带卷收器)等的卷取装置。即、安全带4具有分别保持乘客的腰部以及上半身部的腰带(lap belt)4a以及肩带4b,上述肩带锚固件3a支承肩带4b(导出的端部)。车辆用座椅1通过从肩带锚固件3a导出的安全带4而在乘客的腰部的左右两点与左肩的一点这三点处支承该乘客。即、该车辆用座椅1是将三点式安全带及其周边构造组装为一体的所谓三点式带安全带座椅(组装有安全带的座椅)。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宽度方向上的肩带锚固件3a被配置于面对车身(车门等)的车外侧(也称为“外侧”)。在该肩带锚固件3a(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当由于车辆碰撞等而将乘客抛向座椅前侧时,通过用于限制乘客的安全带4(肩带4b)而对座椅靠背3施加倒向座椅前侧的方向的较大的载荷。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骨架部的局部(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下方配置有作为形成座椅坐垫2(参照图1)的骨架的第一框架的下部侧面框架11(图中仅示出其后端侧的一部分),在该下部侧面框架11的后端的上方配置有作为形成座椅靠背3(参照图1)的骨架的第二框架的上部侧面框架12。
如图2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配置有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作为一对(参照图3)第一臂的一对下臂13与上述下部侧面框架11连结,作为配置于一对上臂13之间的第二臂的一对上臂14固定于上述上部侧面框架12。此外,图3是从后侧观察车辆用座椅1的骨架部的局部的后视图,详细而言,图3是在后方的稍下方沿图2的箭头A观察除了下部侧面框架11之外的部件的图。而且,如图3所示,一对公知的齿轮式的斜倚器15分别以夹持于上臂14和下臂13之间的状态而与该上臂14和下臂13接合。此外,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未配置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一个下臂、一个上臂以及一个斜倚器。
而且,肩带锚固件3a侧(外侧)的一对斜倚器15和相反侧(内侧)的一个斜倚器(省略图示)通过轴16(参照图3)而连结。而且,例如,若借助作为固定于内侧的上臂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7的驱动力来对轴16进行驱动以使之旋转,则与斜倚器15结合的下臂13和上臂14进行相对转动。因此,例如,乘客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部件来驱动电动马达17,从而能够变更上部侧面框架12(座椅靠背3)相对于下部侧面框架11(座椅坐垫2)的倾斜角度。
此处,如图2所示,下臂13在与斜倚器15的轴L1平行的轴L2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而与下部侧面框架11连结。而且,在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设置有作为锁定机构的闩锁机构21,当从正交于下臂13的转动轴和下部侧面框架11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该闩锁机构21在一对下臂13之间与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卡合,从而能够限制下臂13以及下部侧面框架11的相对转动。
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下臂13的比斜倚器15靠下方的前侧在轴L2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下部侧面框架11连结。
另外,在下部侧面框架11的比下臂13靠下方的后侧端部固定有从后侧端部进一步向后侧延伸的延伸板22,在延伸板22设置有近似圆柱形的撞针23,该撞针23以与斜倚器15的轴L1平行(在图2、图4、以及图5中向纸面近前侧)的方式延伸。
另外,在一对下臂13的比斜倚器15靠下方的后侧固定有一对(参照图3)闩锁组件板24。详细而言,如图3所示,一对下臂13中的供闩锁组件板24固定的部位被折弯成该一对下臂13的间隔缩小,闩锁组件板24以分别与下臂13的内侧接触的方式具有间隔地被固定。
而且,一个闩锁25以能够相对于闩组件板24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一对闩锁组件板24之间。该闩锁25具有用于与上述撞针23卡合(啮合)的卡合槽25a。另外,在一对闩锁组件板24之间,在闩锁25固定有闩锁一体板26,该闩锁一体板26与该锁闩25一体地转动。闩锁一体板26具有通过使板26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弹簧固定片26a,弹簧固定片26a沿与板26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图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从形成于闩锁组件板24的长孔24a(参照图4)向外部突出。
另外,在一对闩锁组件板24之间,卡定板27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闩锁组件板24转动,该卡定板27在闩锁25与撞针23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将闩锁25的转动卡定(即能够保持闩锁25与撞针23的卡合状态)。如图4所示,该卡定板27构成为,在闩锁25与撞针23卡合的状态下与闩锁25啮合并将该闩25的转动卡定,从而保持闩锁25与撞针23的卡合状态,进而限制下臂13相对于下部侧面框架11的转动。另外,配置于闩锁组件板24的外侧(图4中纸面近前侧)的操作板28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与该卡定板27连结。
操作板28具有将自身折弯而形成的弹簧固定片28a,弹簧固定片28a以及上述闩锁一体板26的弹簧固定片26a与向使二者接近的一侧施力弹簧29连结。另外,线材固定部28b折弯形成于操作板28,线缆30的一端与线材固定部28b连结。例如,线缆30的另一端与配置于上述座椅靠背3的背后的操作杆31(参照图2)连结。而且,若操作杆31(线缆30)处于被拉伸的状态,则卡定板27与操作板28一起转动,并且将基于卡定板27的对闩锁25的转动的卡定解除(参照图5以及图6)。而且,若在该状态下朝倒向前侧的方向按压座椅靠背3,则如图5及图6所示,下臂13相对于下部侧面框架11转动,并且座椅靠背3大幅度地倒向前侧。另外,此后若在未拉伸操作杆31(线缆30)的状态下提升座椅靠背3以使其立起,则如图2及图4所示,闩锁25与撞针23卡合(啮合),并且卡定板27因弹簧29的力而进行转动,由此与闩锁25啮合,进而将该闩锁25的转动卡定。由此,闩锁25与撞针23卡合的状态得以保持,进而下臂13相对于下部侧面框架11的转动受到限制。
接下来,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性的作用效果进行叙述。
(1)下臂13(第一臂)在与斜倚器15的轴L1平行的轴L2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下部侧面框架11(第一框架)连结。而且,在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设置有闩锁机构21,该闩锁机构21通过与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卡合而能够限制下臂13以及下部侧面框架11的相对转动,因此通过解除闩锁机构21的限制而能够迅速地变更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坐垫2的倾斜角度。其结果,例如能够迅速地使配置成将车辆后侧的座位隔开的座椅靠背3倾倒,乘坐于车辆后侧的座位上的乘客能够迅速地从配置于车辆前侧的车门到达车外。
另外,当从正交于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闩锁机构21在下臂13之间与下臂13及下部侧面框架11卡合,因此能够抑制转动轴方向、亦即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即便(在车辆碰撞等时)对座椅靠背3施加有较大的载荷,也能够通过该闩锁机构21、两个斜倚器15良好地承受载荷。即、若使闩锁机构21构成为从正交于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在偏离下臂13之间的位置卡合,则存在产生扭转力而不对两个斜倚器15均匀地施加载荷的担忧,并需要例如加厚下臂13、下部侧面框架11的板厚以承受扭转力,但是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2)第一框架是形成座椅坐垫2的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11,闩锁机构21配置成比斜倚器15靠下方、亦即座椅坐垫2侧,因此能够容易(不会因为闩锁机构21而使车辆座椅(座椅靠背3)大型化)配置。即、在将第一框架作为形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上部侧面框架并且将闩锁机构21配置成比斜倚器15靠上方的结构中,难以在原本较薄的座椅靠背3内部配置闩锁机构21,所以存在需要加厚座椅靠背3的可能性,但是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避免上述问题。
(3)将能够限制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的相互间的相对转动的锁定机构作为闩锁机构21,利用单个闩锁25和单个撞针23来限制该闩锁机构21的转动。由此,例如,同简单地以与设置为一对的每个下臂13对应的方式设置两个闩锁的情况等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良好地承受较大的载荷施加于座椅靠背3时的载荷。即、在简单地将两个闩锁设置于每个下臂13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实现使上述闩锁与撞针(同时)均匀地卡合而均匀地承受载荷的高精度的构造,因此会产生未对两个斜倚器15均匀地施加载荷的担忧,但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避免该问题。
(4)闩锁机构21是从正交于下臂13的转动轴和下部侧面框架11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仅在下臂13之间与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卡合的结构,因此例如与闩锁机构21的一部分在偏离下臂13之间的位置卡合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车辆座椅在宽度方向的大小更加小型化,并且能够更好地承受载荷。
(5)例如,在车辆碰撞时施加于座椅靠背3的载荷较大、且配置有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配置有一对斜倚器15,因此能够确保针对施加于座椅靠背3的较大的载荷的强度。而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配置于车辆用座椅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另一侧(未配置有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的斜倚器设为一个,从而既能确保强度又能使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整体大小小型化。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是形成座椅坐垫2的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11,闩锁机构21配置成比斜倚器15靠下方,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框架作为形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上部侧面框架,并将闩锁机构21配置成比斜倚器15靠上方。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设置为能够转动并将闩锁机构21(锁定机构)设置于这些部件,但是也可以将上臂和上部侧面框架设置为能够转动并将锁定机构设置于这些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限制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彼此间的转动(相对转动)的锁定机构是利用单个闩锁25和单个撞针23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2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其变更为其他锁定机构。例如,也可以将其变更为通过多个闩锁、多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也可以变更为能够通过销的插拔来限制转动的其他锁定机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锁定机构也在下臂13(第一臂)之间与下臂13和下部侧面框架11卡合,并由此限制上述两个部件的相对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闩锁机构21是从正交于下臂13的转动轴和下部侧面框架11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仅在下臂13之间互相卡合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闩锁机构21的一部分在偏离下臂13之间的位置卡合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配置有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配置一对斜倚器15,在未配置有肩带锚固件3a的一侧仅配置一个斜倚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配置一对斜倚器15。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坐垫;座椅靠背;形成所述座椅坐垫以及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一骨架的第一框架;以及形成所述座椅坐垫以及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二骨架的第二框架, 
所述斜倚装置具备: 
一对第一臂,它们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框架连结; 
第二臂,其配置于所述第一臂之间,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框架; 
一对斜倚器,它们以分别被所述一对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夹持的状态与所述一对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接合;以及 
驱动源,其使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进行相对转动,由此变更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倾斜角度, 
所述一对第一臂在与所述斜倚器的轴平行的轴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框架连结,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设置有锁定机构,当从正交于所述一对第一臂的转动轴和所述第一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观察时,该锁定机构在所述第一臂之间与所述一对第一臂和所述第一框架卡合,从而能够限制所述一对第一臂以及所述第一框架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框架是形成所述座椅坐垫的骨架的下部侧面框架, 
所述锁定机构配置成比所述斜倚器靠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是通过单个闩锁和单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正交于所述第一臂的转动轴和所述第一框架的转动轴的方向 观察时,所述锁定机构仅在所述第一臂之间与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一框架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侧是配置有用于支承肩带的肩带锚固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臂的比所述斜倚器靠下方的前侧,在与所述斜倚器的轴平行的轴心处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框架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具备延伸板,其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的比所述第一臂靠下方的后侧端部,并从该后侧端部进一步向后侧延伸,所述撞针以与所述斜倚器的轴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延伸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具备一对闩锁组件板,它们固定于所述一对第一臂的比所述斜倚器靠下方的后侧,所述一对第一臂的固定有所述闩锁组件板的部位被折弯以使该一对第一臂之间的间隔缩窄,所述闩锁组件板以分别与该一对第一臂的内侧接触的方式具有间隔地被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是通过单个闩锁和单个撞针来限制转动的闩锁机构,在所述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所述闩锁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闩锁组件板转动,所述闩锁具有与所述撞针卡合的卡合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具备闩锁一体板,其在所述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被固定于所述闩锁,并与所述闩锁一体地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闩锁组件板形成有长孔,所述闩锁一体板具有通过使该闩锁一体板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的弹簧固定片,该弹簧固定片在与该闩锁一体板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从所述长孔向外部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具备卡定板,其能够在所述一对闩锁组件板之间在所述闩锁与所述撞针卡合的状态下将闩锁的转动卡定,所述卡定板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闩锁组件板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还具备操作板,所述操作板以能够一体转动的方式与所述卡定板连结且配置于所述闩锁组件板的外侧,所述操作板具有将自身折弯而形成的第一弹簧固定片,设置于所述闩锁一体板的弹簧固定片是第二弹簧固定片,所述第一弹簧固定片和所述第二弹簧固定片与向使它们接近的一侧施力的弹簧连结。 
CN2011900007119U 2010-09-28 2011-09-28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058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6615A JP2012071641A (ja) 2010-09-28 2010-09-28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0-216615 2010-09-28
PCT/JP2011/072137 WO2012043602A1 (ja) 2010-09-28 2011-09-28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305854U true CN203305854U (zh) 2013-11-27

Family

ID=45893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9000071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305854U (zh) 2010-09-28 2011-09-28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71641A (zh)
CN (1) CN203305854U (zh)
WO (1) WO201204360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10843617A (zh) * 2018-08-20 2020-02-28 塔捷斯工程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2977195A (zh) * 2019-12-13 2021-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座椅靠背调节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47946A1 (de) * 1982-12-24 1984-07-05 Keip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o Kg, 5630 Remscheid Gelenkbeschlag fuer fahrzeugsitze
JPS6237536U (zh) * 1985-08-27 1987-03-05
JP5380858B2 (ja) * 2008-02-27 2014-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7005A (zh) * 2017-12-15 2019-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09987005B (zh) * 2017-12-15 2021-06-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座椅装置
CN110843617A (zh) * 2018-08-20 2020-02-28 塔捷斯工程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2977195A (zh) * 2019-12-13 2021-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座椅靠背调节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43602A1 (ja) 2012-04-05
JP2012071641A (ja)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71395A (en) Foldable seat and in particular a rear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CN203305854U (zh) 车辆用座椅斜倚装置
CN103221259B (zh) 车辆座椅
US9156383B2 (en) Locking unit for a vehicle seat
CN103068624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易入机构
DE112010002825T5 (de) Fahrzeugsitz
CN207190846U (zh) 汽车座椅靠背解锁机构及汽车座椅和汽车
CN105060089B (zh) 一种用于飞行器起吊和翻转的吊具结构
CN101981266A (zh) 小型车辆的门装置
CN201784488U (zh) 一种儿童座椅挂钩的装饰罩
JP2001105864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KR20090128871A (ko) 폴딩 시트백 힌지유닛
CN205706579U (zh) 一种布置有三点式安全带的后排汽车座椅骨架
CN106256615A (zh) 具有安全带约束系统的机动车
CN209938383U (zh) 一种独立的汽车座椅靠背锁
CN203766557U (zh) 汽车座椅的解锁装置
CN2920735Y (zh) 汽车座椅四向头枕骨架
CN215513341U (zh) 一种座垫解锁防误操作结构
CN204870624U (zh) 一种汽车座椅折叠机构
KR100388418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탈부착장치
CN207902218U (zh) 儿童座椅及其防翻转机构
JP2012131425A (ja) 後部座席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の取付構造
KR20220030647A (ko) 차량용 시트벨트 버클의 록킹장치
KR101662552B1 (ko) 시트백의 조립구조
CN205185904U (zh) 一种分体座椅靠背防翻转装置和分体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