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82867U - 电子设备设置台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设置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82867U
CN203282867U CN2013202935103U CN201320293510U CN203282867U CN 203282867 U CN203282867 U CN 203282867U CN 2013202935103 U CN2013202935103 U CN 2013202935103U CN 201320293510 U CN201320293510 U CN 201320293510U CN 203282867 U CN203282867 U CN 2032828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table
electronic equipment
equipment setting
cable
pri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935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山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828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8286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设置台,使电子设备的维护等的操作效率提高,电子设备设置台(70)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第一载置台(71),其能够载置电子设备(5),该电子设备具有在使用者操作时进行主要操作的主操作部以及进行辅助操作的副操作部;第二载置台(72),其支承上述第一载置台(71);以及旋转部件(74),其位于上述第一载置台(71)与上述第二载置台(72)之间,任一方的面固定于上述第一载置台(71)或者上述第二载置台(72)中的任意一方。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设置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置电子设备等的电子设备设置台。
背景技术
根据使用状况,存在供使用者从多个操作面实行规定的操作的电子设备。一般像这样的电子设备,普遍的情况是在近前设置操作频率高的主操作部,在后方等设置其他的副操作部。作为这种电子设备,举例说明有将信息印刷至从一侧供给并从另一侧排出的连续纸张的打印机等。这种打印机将印刷前的连续纸张配置于后方并进行供给,将印刷有信息的连续纸张从设置有操作面板等的主操作部的前方排出。在平常的使用中,主操作部侧以朝向使用者侧的方式被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连续纸张,举例说明有例如被称为折叠式记录纸(fanfoldpaper)的带有导孔(卡合孔)的折叠的连续帐票。折叠式记录纸构成为,每一页的交界线形成为虚线从而能够切断,并且该折叠式记录纸以在虚线部位交替地向相反方向折叠的层叠状态收纳于打印机的供给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2470号公报
在上述作为电子设备的打印机中,例如在对连续纸张进行更换等的副操作中,使用者需要绕到打印机后侧等的副操作部侧来进行连续纸张的更换、放置等操作。因此,操作麻烦。并且,需要在副操作部侧确保操作空间,存在空间效率变差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一种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第一载置台,该第一载置台能够载置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在使用者操作时进行主要操作的主操作部以及在使用者操作时进行辅助操作的副操作部;第二载置台,该第二载置台支承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与所述第二载置台之间,任一方的面固定于所述第一载置台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中的任意一方。
应用例2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二载置台,在载置于所述第一载置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主操作部或者所述副操作部到达与所述使用者进行主要操作的位置亦即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时,所述第一载置台被暂时保持。
根据这些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能够在能够旋转的第一载置台载置电子设备。而且,能够使电子设备旋转至在电子设备的平常使用时进行操作的主操作部以及例如在维护等中进行使用的副操作部与使用者进行主要操作的位置亦即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不移动的情况下操作电子设备的主操作部以及副操作部。其结果是,能够简单地进行维护等作业。另外,能够在主操作位置进行作业,不需要多余的操作空间,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应用例3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具备架体,所述第二载置台以能够朝所述主操作位置方向抽出的方式嵌插于该架体。
根据该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能够将搭载电子设备的第一载置台及第二载置台以能够插拔的方式保持于架体。另外,对于维护作业等情况,将第二载置台向主操作位置方向抽出,从而能够使载置电子设备的第一载置台旋转至电子设备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使用者的作业空间,使用者能够在不移动的情况下操作电子设备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维护等作业。
应用例4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能够层叠。
根据该结构,搭载电子设备的多个架体能够沿纵向层叠。另外,对于所搭载的电子设备而言,在进行维护作业等的情况下,将第二载置台向主操作位置抽出,从而能够使载置电子设备的第一载置台旋转至电子设备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电子设备层叠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作业效率。另外,利用层叠,能够使空间效率进一步提高。
应用例5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配置成:利用至少一个以上的固定件将载置于所述第一载置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缆线的一部分至少固定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所述缆线的除被固定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能够自由移动。
应用例6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具备限制所述缆线的动作的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缆线的能够移动的部分的动作。
根据这些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能够将电子设备的缆线分类为在抽出第二载置台的动作、使第一载置台旋转的动作中,利用固定件固定于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第二载置台的固定部分和能够自由移动的自由移动部分。对于缆线的自由移动部分而言,通过限制缆线的动作的限制部来限制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因此缆线的自由移动部分能够平滑地移动。因此,能够减少缆线的夹持、不合理的弯曲,能够减少缆线的损坏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应用例7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是保持所述缆线的一部分、且能够朝向消除伴随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的动作的所述缆线的突出或者松弛的方向移动的钩扣。
根据该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能够消除缆线伴随第二载置台的移动以及/或者第一载置台的旋转的突出或者松弛。因此,能够减小缆线的自由移动部分的过大的负载,并且能够限制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
应用例8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的圆弧部,所述缆线的所述能够自由移动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载置台旋转时沿着所述圆弧部。
根据该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在载置电子设备的第一载置台旋转时,能够使电子设备的缆线沿着形成于旋转部件的侧面的圆弧部。因此,能够限制缆线的自由移动部分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
应用例9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第二载置台的间隔件,所述缆线的能够移动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载置台旋转时以及/或者在所述第二载置台移动时,在由所述间隔件形成的空间内进行动作。
根据该结构,电子设备设置台能够在载置电子设备的第一载置台旋转时、第二载置台移动时,将电子设备的缆线的动作限定在由间隔件形成的空间内。因此,能够限制缆线的自由移动部分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
应用例10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是将信息记录至从所述副操作部侧供给的连续纸张,并将其排出至所述主操作部侧的打印机。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一载置台载置打印机。而且,例如在更换连续纸张时,通过将第二载置台从架体抽出并使第一载置台旋转,从而能够使作为副操作部的连续纸张的供给侧朝向使用者侧。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不采取移动、不合理的姿势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折叠式记录纸的更换、向打印机的纸的放置。其结果是,能够实现作业效率的提高、空间效率的提高。
应用例11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置台是至少在所述副操作部侧具有开口部的箱形的连续纸张收纳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打印机所使用的连续纸张收纳于兼用作第一载置台的连续纸张收纳部。而且,在将连续纸张放置于打印机时,使连续纸张收纳部的开口部朝向使用者侧,从开口部抽出连续纸张的前端,将连续纸张放置于打印机。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续纸张的更换、向打印机的纸的放置,并且能够实现空间效率的提高。
应用例12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纸张收纳部还在所述主操作部侧具有开口部。
根据该结构,在打印机的平常的使用状态下,能够目视确认收纳于连续纸张收纳部的连续纸张的剩余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打印机主体结构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应用于打印机的连续帐票的例子的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图。
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例子的图。
图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图。
图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在以下的说明所参照的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及图示,有时以使部件乃至部分的纵横比例与实际比例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个例子,以将信息印刷至连续纸张的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电子设备的打印机)
首先,参照图1~图3对作为电子设备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1是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打印机主体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打印机主体的结构的示意剖视图。此外,图1及图2所示的X方向表示连续纸张的输送方向,Y方向表示连续纸张的宽度方向,Z方向表示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打印机是如下类型的商用打印机,即,从打印机后侧供给下述作为连续纸张的折叠式记录纸来印刷信息,并向打印机前侧排纸。
如图1所示,打印机5在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构成的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下述打印机主体7(参照图2)。在壳体10的图中前面中央开口有排纸口14,在排纸口14的X方向后面开口有供纸口15。在排纸口14设置有接受印刷结束的连续帐票的排纸托盘16。在壳体10的前面的Y方向两侧,设置有由表示动作状态的LED灯等组成的显示部17。并且,从壳体10的后面安装有电源缆线、USB等的通信缆线等的缆线19(参照图5)。
如图2所示,打印机主体7具有墨水供给机构20、印刷机构25、纸输送装置40、底盘50以及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墨水供给机构20具有收纳墨盒21a、21b的墨盒收纳部22b、未图示的墨水加压部以及同样未图示的墨水供给管。墨盒收纳部22b分别设置于墨水盖18a的里侧的底盘50。收纳于墨盒收纳部22b的墨盒21a、21b的墨水被墨水加压部加压,而后经由墨水供给管被输送至印刷机构25。
印刷机构25具有喷墨头26、滑架28以及滑架进给机构30。喷墨头26具有多个喷嘴27(参照图3),该喷嘴27将由供给机构20供给的墨水作为墨滴喷出,喷墨头26以将喷嘴27朝向图2中Z方向下方,即朝向连续帐票侧的方式搭载于滑架28。滑架28能够移动地被支承于沿纸张宽度方向(Y方向)延伸的滑架轴29,并利用滑架进给机构30而沿Y方向往复移动。滑架进给机构30具有滑架电机32和由滑架电机32驱动的同步带33。滑架28由于被固定于同步带33,因此随着同步带33的行驶而沿纸张宽度方向(Y方向)往复移动。
如图3所示,纸输送装置40具备纸输送路径41、第一输送机构43、第二输送机构53、第三输送机构63以及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纸输送路径41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即,将图1及图2所示的打印机5和打印机主体7的供纸口15作为起点,经由印刷机构25的基于喷墨头26的印刷位置A,并将排纸口14作为终点沿图3中的X方向延伸。而且,沿着纸输送路径41从上游侧到下游侧依次设置有第一输送机构43、第二输送机构53、印刷机构25及第三输送机构63。此外,该纸输送装置40是输送具有导孔Q1(卡合孔)的连续帐票R(参照图4)的装置。
第一输送机构43设置于供纸口15附近且由一对拉纸器44构成。拉纸器44具备可插入连续帐票R的导孔Q1的拉纸销(卡合部)45、在外周面隔着规定间隔形成有拉纸销45的拉纸带46、架设有拉纸带46的驱动链轮47以及从动链轮48。一对拉纸器44以与处于被输送的连续帐票R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导孔Q1相对应的方式配置于纸输送路径41的Y方向两侧。
第二输送机构53沿着纸输送路径41设置于第一输送机构43与基于喷墨头26的印刷位置A之间。第二输送机构53具有第一送纸辊55和第一压纸辊58。第一送纸辊55构成为包括由橡胶等弹性体等形成的圆柱形状的辊56及贯通辊56的轴向的辊轴57,并以横穿纸输送路径41的方式设置于纸输送路径41的Z方向下侧。第一压纸辊58具有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被轴支承的圆柱形状的辊,并配置为利用从Z方向上方施加的作用力将在纸输送路径41输送的连续帐票R按压于第一送纸辊55。
第三输送机构63沿着纸输送路径41设置于基于喷墨头26的印刷位置A与排纸口14之间。第三输送机构63与第二输送机构53同样地具有第二送纸辊65及第二压纸辊68。第二送纸辊65构成为包括由橡胶等弹性体等形成的圆柱形状的辊66及贯穿辊66的轴向的辊轴67,并以横穿纸输送路径41的方式设置于纸输送路径41的Z方向下侧。第二压纸辊68具有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被轴支承的圆柱形状的辊,并配置为利用从Z方向上方施加的作用力将在纸输送路径41输送的连续帐票R按压于第二送纸辊65。
(关于连续纸张)
此处,参照图4对上述打印机所使用的连续纸张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连续纸张的例子的图。并且,图4所示的X方向、Y方向表示与图1所示的X方向、Y方向同样的方向。例如,被称为折叠式记录纸36的带有导孔Q1(卡合孔)的折叠的连续帐票适于用作连续纸张R。
如图4所示,折叠式记录纸36构成为,在纸张的Y方向两侧边缘36a、36b以沿X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呈列状地形成有导孔Q1,能够通过在X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地设置的虚线38将折叠式记录纸36一张一张地分开。折叠式记录纸36以在虚线38部位交替地向相反方向折叠,以层叠状态被收纳于打印机5的供给部。
上述打印机5从位于打印机5的后侧的供纸口15供给作为连续纸张R的折叠式记录纸36,由纸输送装置40沿着纸输送路径41输送,利用印刷机构25印刷信息,并将该折叠式记录纸36从位于打印机5前侧的排纸口14排出。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电子设备设置台)
此处,参照图5及图6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进行说明。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图,图5(a)是电子设备设置台的立体图,图5(b)是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说明限制部的例子的图,图6(a)是从底面侧观察搭载打印机的第一载置台的立体图,图6(b)是使搭载打印机的第一载置台旋转而从底面侧观察的俯视图。此外,以下应用上述打印机5作为电子设备,并将主操作部定义为设置有排纸口14、排纸托盘16以及显示部17的部分,将副操作部定义为设置有供纸口15的部分来进行说明。另外,主操作位置是使用、操作打印机5的使用者面对主操作部的位置。
如图5(a)、图5(b)所示,电子设备设置台70具备第一载置台71、第二载置台72、旋转部件74以及限制打印机5的缆线19的移动的限制部80,在第一载置台71的顶面71c搭载打印机5。第二载置台72形成为四边形的板状,在一面(顶面72a)的任意位置形成有孔部72c,从孔部72c隔着相等的距离至少设置有两个止转件73。止转件73具有限制下述旋转部件74以孔部72c为中心的旋转运动的功能,且例如作为突起部73a而形成。第二载置台72具有作为基台的功能,并固定于打印机5的设置位置。
第一载置台71形成为对置的两个侧面侧开口并具有开口部71a、71b的箱形,并经由旋转部件74而配置于第二载置台72的顶面72a。在箱形的第一载置台71的顶面71c上载置打印机5。此时,打印机5被载置为使排纸口14及显示部17侧朝向在一方开口的开口部71a侧。因此,打印机5的供纸口15侧朝向在另一方开口的开口部71b侧。
旋转部件74形成为侧面具有圆弧部74a的所谓的圆板状,并在旋转中心设置有轴75。在旋转部件74的一方的面以埋入的状态设置有能够朝以轴75为旋转中心时的旋转方向旋转的辊77。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部件74固定于第一载置台71的底面71d。通过将旋转部件74的轴75嵌入第二载置台72的孔部72c,从而将安装有旋转部件74的第一载置台71自由旋转地安装于第二载置台72。
此时,设置于旋转部件74的辊77随着旋转部件74的旋转而在第二载置台72的顶面72a上向旋转方向转动。具有突起部73a的止转件73设置于辊77的转动轨迹上。突起部73a形成于在所搭载的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到达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时与辊77抵靠的位置。此外,突起部73a可以形成为凹形,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壁的台阶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设置台70能够将第二载置台72作为基台而设置,并且能够在第二载置台72上的可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搭载打印机5。另外,当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到达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时,第一载置台71使设置于旋转部件74的辊77与设置于第二载置台72的止转件73的突起部73a抵靠。因此,能够将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及副操作部保持于供使用者操作的位置亦即主操作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6对限制打印机5的缆线19的移动的限制部80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设置于打印机5的背面的缆线19沿着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的附近的侧面71e被固定钩扣81固定,并被朝下方拉绕。使被朝下方拉绕的缆线19弯曲,在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的附近沿着开口部71b的底面侧被固定钩扣81固定。离打印机5侧最远部分的钩扣是朝图中箭头H方向被弹簧等弹性部件84施力的可动钩扣83。可动钩扣83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槽86移动槽86的长度的量。缆线19的被这些固定钩扣81及可动钩扣83固定的部分与第一载置台71形成为一体。缆线19的该部分成为固定部分19a。
缆线19的剩下的部分成为所谓的自由可动部分19b。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b位于在第一载置台71和第二载置台72之间形成的与旋转部件74的厚度相当的空间。
(关于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动作)
此处,同样地参照图5及图6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70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对于作为电子设备的打印机5,以更换作为连续纸张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5(a)所示的平常的使用状态下,以使作为主操作部的打印机5的前面侧朝向使用者侧(主操作位置:图中箭头K)的状态,将打印机5搭载于电子设备设置台70的第一载置台71的顶面71c。图4所示的折叠式记录纸36以层叠的状态收纳于箱形的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所收纳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前端从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被抽出,被放置于位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5的背面侧的供纸口15。折叠式记录纸36由图2所示的纸输送装置40沿着纸输送路径41输送,通过印刷机构25印刷信息,从位于打印机5的前面侧(主操作部)的排纸口14被排出。
图4所示的折叠式记录纸36由于在虚线38部位交替地向相反方向折叠,因此,随着折叠式记录纸36的输送,从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依次被供给至打印机5的供纸口15。使用者借助虚线38将所排出的折叠式记录纸36按一份或者多份分开并发行。此时,由于第一载置台71的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面也作为开口部71a而开口,因此,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剩余量。
对于收纳于图5所示的第一载置台71的折叠式记录纸36被用完而进行折叠式记录纸36更换的情况,使用者使第一载置台71向箭头M方向旋转。对于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而言,通过使设置于第一载置台71的旋转部件74的辊77抵靠于第二载置台72一方的止转件73,由此使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打印机5的副操作部)在朝向使用者侧的位置停止(未图示)。
使用者从对置的开口部71b将新的折叠式记录纸36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然后,从开口部71b抽出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前端,并将其放置于打印机5的供纸口15。此时只要使折叠式记录纸36的导孔Q1(参照图4)成为与打印机5的拉纸器44的拉纸销45(参照图3)卡合的状态就足够了。
之后,使用者使第一载置台71朝向与箭头M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对于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而言,通过使设置于第一载置台71的旋转部件74的辊77与第二载置台72的另一方的止转件73抵靠,由此使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a(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在朝向使用者侧的位置停止。使用者操作设置于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的例如送纸按钮,将折叠式记录纸36输送至能够印刷的位置,从而完成折叠式记录纸36的更换。
在使搭载有打印机5的第一载置台71旋转时,打印机5的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b以沿着旋转部件74的侧面的圆弧部74a的方式移动。在随着自由可动部分19b的移动而缆线19被突出的情况下,可动钩扣83向消除突出的方向(箭头H的反方向)移动来消除突出,从而消除旋转动作的延迟。
若折叠式记录纸36的放置完成,则使用者使第一载置台71朝向与箭头M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缆线19随着第一载置台71的反向旋转一边慢慢地松弛一边返回到最初的位置。对于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b松弛的情况,可动钩扣83向消除松弛的方向(箭头H方向)移动来消除松弛,从而限制缆线19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
以下,记载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1)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能够在第一载置台71载置打印机5,而且,在对折叠式记录纸36进行更换等副操作时,能够使第一载置台71旋转,并能够使打印机5的供纸口15朝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主操作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不采取移动、不合理的姿势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折叠式记录纸36的更换、向打印机5的纸的放置。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操作效率的提高、空间效率的提高。
(2)在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中,打印机5的缆线19具有固定部分19a和自由可动部分19b,上述固定部分19a被固定钩扣81及可动钩扣83限制于第一载置台71,上述自由可动部分19b位于在第一载置台71和第二载置台72之间形成的与旋转部件74的厚度相当的空间。并且,旋转部件74的侧面形成为圆弧状。因此,在搭载有打印机5的第一载置台71的正反旋转动作中,利用可动钩扣83能够减少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b的突出、松弛。并且,自由可动部分19b被限制为至少沿着旋转部件74的侧面的圆弧部74a。因此,能够限制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b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并能够减少缆线19的损坏等。
(3)在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中,在平常的打印机5可动时,收纳折叠式记录纸36的第一载置台71的与使用者的主操作位置相对的面也作为开口部71a而开口。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剩余量。其结果是,即使折叠式记录纸36突然用完,也能够防止作业中断。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电子设备设置台)
此处,参照图6、图7及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进行说明。图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图。图8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的例子的图,图8(a)是从第一载置台的背面观察的平常状态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图,图8(b)是表示在该图中抽出第二载置台的状态的图,图8(c)是表示使第一载置台旋转180°的状态的图。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是能够设置多台作为电子设备的打印机的设置台。以下,以设置例如三台的情况为例对打印机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及内容,使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70A具有架体90。架体90具备形成为比第二载置台72大一圈的四边形的板状的顶板91、中板92、底板93以及经由中板92的四个角将顶板91的四个角和底板93的四个角连结的四根柱94。将顶板91和中板92的间隔以及中板92和底板93的间隔设定为比上述打印机5、第一载置台71、第二载置台72以及旋转部件74层叠的高度高。
该电子设备设置台70A能够在顶板91、中板92以及底板93各设置一台打印机5,合计设置3台。将顶板91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载置台72而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70,并在顶板91搭载一台打印机5。将剩下的两台设置于中板92以及底板93部分。
电子设备设置台70A在顶板91和中板92之间以及中板92和底板93之间分别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载置台71、第二载置台72、旋转部件74、限制打印机5的缆线19移动的限制部80A以及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以下,由于中板92以及底板93部分的构造大体上相同,因此,主要对中板92部分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中板92部分设置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载置台72以能够抽出的方式配置。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具有轨道支承部件96和可滑动地嵌合于轨道支承部件96的导轨97。轨道支承部件96设置于中板92的对置的两边,导轨97设置于第二载置台72的对置的两边。因此,第二载置台72以能够相对于架体90的中板92向箭头K方向被抽出或者推入的方式配置。
此外,对于该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的构造,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是经由辊而能够使轨道支承部件96和导轨97嵌合,也可以具备台阶等卡合部而能够滑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该能够抽出、推入的第二载置台72设置有经由旋转部件74能够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在第一载置台71的顶面71c搭载打印机5。
接下来,参照图6(a)及图8(a)对电子设备设置台70A中的限制打印机5的缆线19移动的限制部80A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设置于打印机5的背面的缆线19沿着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的附近的侧面71e,由固定钩扣81固定并朝下方拉绕。使朝下方拉绕的缆线19弯曲,在第一载置台71的底面71d的开口部71b的附近沿着开口部71b的底面侧被固定钩扣81固定。其中,离打印机5侧最远部分的钩扣是朝图中箭头H方向被弹簧等弹性部件84施力并且能够移动的可动钩扣83。可动钩扣83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槽86移动槽86的长度的量。缆线19的被固定钩扣81及可动钩扣83固定的部分与第一载置台71形成为一体,成为第一固定部分19A。
如图8(a)所示,缆线19的剩下的部分中靠近电源等供给部的部分在第一载置台71的侧面71e侧沿着中板92的一边暂且被抽出,被固定钩扣81固定于中板92。缆线19的被固定的部分成为第二固定部分19B。缆线19剩下的部分成为自由可动部分19C。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C分类为沿着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的底面71d的长度的第一可动部分19D以及沿着中板92的第二固定部分19B配置的第二可动部分19E。此外,图中箭头K的方向成为主操作位置。
(关于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动作)
此处,同样地参照图7及图8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设置台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以相对于设置于中板的打印机更换折叠式记录纸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7及图8(a)所示的平常的使用状态下,将打印机5以使作为主操作部的打印机5的前侧面朝向使用者侧的状态,在电子设备设置台70A的架体90的中板92部分搭载于第一载置台71的顶面71c。图4所示的折叠式记录纸36以层叠的状态收纳于箱形的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所收纳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前端从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被抽出,被放置于位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5的背面侧的供纸口15。折叠式记录纸36由图2所示的纸输送装置40沿着纸输送路径41输送,通过印刷机构25印刷信息,并从位于打印机5的前面侧(主操作部)的排纸口14被排出。
折叠式记录纸36由于在虚线38部位交替地向相反方向折叠,因此,随着折叠式记录纸36的输送,从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依次被供给至打印机5的供纸口15。使用者通过虚线38将排出的折叠式记录纸36按一份或者多份分开并发行。此时,由于第一载置台71的与主操作位置相对的面也作为开口部71a而开口,因此,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的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剩余量。
对于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折叠式记录纸36被用完而进行折叠式记录纸36更换的情况,使用者如图8(b)所示地将第二载置台72沿箭头K方向(朝近前)抽出。此时,优选在第二载置台72的靠使用者侧设置拉手。第二载置台72通过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而从架体90被抽出。此时,打印机5的缆线19的第二可动部分19E随着第二载置台72的抽出动作同样地沿箭头K方向移动。缆线19的第一可动部分19D追随第一固定部分19A的能够移动的可动钩扣83和第二可动部分19E的动作。在第一可动部分19D和第二可动部分19E的动作中,对于缆线19松弛的情况,可动钩扣83向消除松弛的方向(H方向)移动,从而消除抽出动作的延迟。
如图8(c)所示,在第二载置台72被充分抽出的状态下,使用者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第一载置台71向箭头M方向旋转。对于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而言,通过使设置于第一载置台71的旋转部件74的辊77与第二载置台72一方的止转件73抵靠,由此使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b(打印机5的副操作部)在朝向使用者侧(箭头K方向)的位置停止。在使搭载有打印机5的第一载置台71旋转时,缆线19的第一可动部分19D及第二可动部分19E,特别是第一可动部分19D被限制为沿着旋转部件74的侧面的圆弧部74a。在第一可动部分19D和第二可动部分19E的动作中,对于缆线19突出的情况,可动钩扣83向消除突出的方向(箭头H反方向)移动,从而消除旋转动作的延迟。
使用者从对置的开口部71b将新的折叠式记录纸36收纳于第一载置台71的内部。然后,从开口部71b抽出折叠式记录纸36的前端,将其放置于打印机5的供纸口15。此时只要使折叠式记录纸36的导孔Q1成为与打印机5的拉纸器44的拉纸销45卡合的状态就足够了。
之后,使用者使第一载置台71朝向与箭头M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对于旋转的第一载置台71而言,通过使设置于第一载置台71的旋转部件74的辊77与第二载置台72另一方的止转件73抵靠,由此使第一载置台71的开口部71a(打印机5的主操作部)在朝向使用者侧的位置停止。之后,使用者将第二载置台72推入架体90的内部。此时,缆线19进行与第二载置台72的抽出动作相反的动作而返回到最初的位置。此时,在第一可动部分19D和第二可动部分19E的动作中,对于缆线19的松弛的情况,可动钩扣83向消除松弛的方向移动来消除松弛,从而限制缆线19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
此外,在第一可动部件19D和第二可动部件19E的动作中,为了进一步限制移动,优选适当安装间隔件或者盖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载置台71、第二载置台72、旋转部件74、中板92、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5的轨道支承部件96以及导轨97等作为间隔件发挥功能。
以下,记载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1)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A通过使用架体90,能够在一定的设置面积的位置,以层叠状态设置多台打印机5。因此,能够实现打印机5的设置空间效率的提高。
(2)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A在对于设置于架体90的内部的打印机5进行折叠式记录纸36的更换等副操作时,能够将第二载置台72朝主操作位置方向抽出,能够进一步使第一载置台71旋转。因此,能够以确保操作空间的状态,使打印机5的供纸口15朝向使用者进行操作的主操作位置。其结果是,使用者能够在不采取移动、不合理的姿势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折叠式记录纸36的更换、向打印机5的纸的放置。因此,能够实现操作效率的提高、空间效率的提高。
(3)在上述电子设备设置台70A中,打印机5的缆线19通过固定钩扣81以及可动钩扣83被分类为第一固定部分19A、第二固定部分19B及自由可动部分19C。在第二载置台72的抽出、推入动作中,能够利用可动钩扣83减少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C的突出、松弛。在第一载置台71旋转时,自由可动部分19C被限制为至少沿着旋转部件74的侧面的圆弧部74a。因此,能够限制缆线19的自由可动部分19C的意外动作、不合理动作,能够减少缆线19的损坏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增加各种变形。例如上述实施例以外的变形例如下所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采用打印机5作为电子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从多个方向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的电子设备就都可以应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一载置台71旋转的辊77以埋入的状态设置于旋转部件74的下表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辊77也能够以旋转部位比旋转部件74稍露出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载置台71的底面71d。
附图标记说明:
5...打印机;14...排纸口;15...供纸口;19...缆线;19A...第一固定部分;19B...第二固定部分;19C...自由可动部分;19D...第一可动部分;19E...第二可动部分;19a...固定部分;19b...自由可动部分;25...印刷机构;36...折叠式记录纸;70、70A...电子设备设置台;71...第一载置台;72...第二载置台;74...旋转部件;74a...圆弧部;80、80A...限制部;81...固定钩扣;83...可动钩扣;90...架体;91...顶板;92...中板;93...底板;95...第二载置台抽出机构;96...轨道支承部件;97...导轨。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至少具备:
第一载置台,该第一载置台能够载置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在使用者操作时进行主要操作的主操作部以及在使用者操作时进行辅助操作的副操作部;
第二载置台,该第二载置台支承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
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与所述第二载置台之间,任一方的面固定于所述第一载置台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中的任意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载置台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第二载置台,
在载置于所述第一载置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主操作部或者所述副操作部到达与所述使用者进行主要操作的位置亦即主操作位置相对的位置时,所述第一载置台被暂时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具备架体,所述第二载置台以能够朝所述主操作位置方向抽出的方式嵌插于该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架体能够层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配置成:利用至少一个以上的固定件将载置于所述第一载置台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缆线的一部分至少固定于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所述缆线的除被固定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能够自由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设置台具备限制所述缆线的动作的限制部,
所述限制部限制所述缆线的能够移动的部分的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保持所述缆线的一部分、且能够朝向消除伴随所述第一载置台以及/或者所述第二载置台的动作的所述缆线的突出或者松弛的方向移动的钩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形成于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的圆弧部,
所述缆线的所述能够自由移动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载置台旋转时沿着所述圆弧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设置于所述第二载置台的间隔件,
所述缆线的能够移动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载置台旋转时以及/或者在所述第二载置台移动时,在由所述间隔件形成的空间内进行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是将信息记录至从所述副操作部侧供给的连续纸张,并将其排出至所述主操作部侧的打印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载置台是至少在所述副操作部侧具有开口部的箱形的连续纸张收纳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设置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纸张收纳部还在所述主操作部侧具有开口部。
CN2013202935103U 2012-06-11 2013-05-27 电子设备设置台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828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1638A JP2013256012A (ja) 2012-06-11 2012-06-11 電子機器設置台
JP2012-131638 2012-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82867U true CN203282867U (zh) 2013-11-13

Family

ID=4953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9351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282867U (zh) 2012-06-11 2013-05-27 电子设备设置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3256012A (zh)
CN (1) CN2032828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6080A (zh) * 2019-11-06 2019-12-31 徐州太平洋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移动支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6080A (zh) * 2019-11-06 2019-12-31 徐州太平洋印务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移动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56012A (ja) 201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62836U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202412940U (zh) 压板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8688347A (zh) 记录装置
CN100455440C (zh) 阵列喷墨头及具有其的喷墨成像设备
CN205097721U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8237778B (zh) 打印系统以及增设单元
CN101830124B (zh) 扫描打印一体设备
CN203282867U (zh) 电子设备设置台
CN205651796U (zh) 一种喷墨打印机模块布置结构
CN204249549U (zh) 喷墨打印机
CN102991124A (zh) 喷墨记录设备
CN104890380A (zh) 打印机
US8733077B2 (en) Transmission line guide chains and dividers for transmission line guide chains
CN202656615U (zh) 喷墨式记录装置
CN202623531U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20130127949A1 (en) Printer and printhead moving mechanism
CN103708269A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4507650A (zh) 介质加工装置及介质加工方法
CN101024347A (zh) 双打印模块的事务机装置
US9278553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medium receiving tray having recess for storing feeding unit
CN103317844B (zh) 页宽式打印装置
CN103722900A (zh) 记录装置
CN201703039U (zh) 多种票据便携式打印机
CN102126360B (zh) 打印机
CN205364856U (zh) 打印机导纸结构及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13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