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76208U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76208U CN203176208U CN 201320097007 CN201320097007U CN203176208U CN 203176208 U CN203176208 U CN 203176208U CN 201320097007 CN201320097007 CN 201320097007 CN 201320097007 U CN201320097007 U CN 201320097007U CN 203176208 U CN203176208 U CN 2031762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iding sleeve
- rotating shaft
- clutch
- shift fork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包括第一执行总成、第二执行总成、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执行总成为第一操纵气缸,第一操纵气缸内的第一动力推杆与第一操纵转轴的顶部铰连,第一操纵转轴的中部通过第一拨叉通过内滑套与第一离合器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为第二操纵气缸,第二操纵气缸内的第二动力推杆与第二操纵转轴的顶部铰连,第二操纵转轴的中部通过第二拨叉通过外滑套与第二离合器相配合;所述第一操纵转轴、第二操纵转轴均垂直于第一离合器的内输出轴设置。本设计不仅采用气缸作为动力元件,提高了操纵系统控制精度,而且采用操纵转轴的设计,缩短了双离合器输出轴的长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合器操纵机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具体适用于增强动力源控制的精确性、节约双离合器轴向布置空间。
背景技术
离合器作为汽车传动系统中的一个独立部件,它不但承担着传递发动机扭矩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分离与结合的动作,实现变速器的换挡。MT(Manual Transmission 手动挡变速器)、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等车在换挡时需切断动力,动力切断后再次接合时会引起传动系统的冲击,同时也造成了能量损失,影响车辆的舒适度和动力性能。为从根本上解决AMT切断动力换档带来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能够利用双离合器的特点使车辆在动力不中断的情况下自动换挡,即通过切换运行两个离合器实现对变速箱的自动控制,不仅使汽车的驾驶更简便,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舒适度与安全性。而双离合器的操纵机构是实现双离合器重要部分,通过驱动两个离合器分时工作,使车辆在动力不中断的情况下实现换挡。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69917.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干式双离合器电动执行机构,包括箱体、与离合器压盘I相配合的膜片弹簧I和与离合器压盘II相配合的膜片弹簧II,还包括固定套、电机I、与电机I轴固定连接的蜗杆I、电机II,与电机II轴固定连接的蜗杆II、端面凸轮套I,滑套I、端面凸轮套II和滑套II;所述端面凸轮套I和端面凸轮套II端面设置端面凸轮;电机I和电机II通过端面凸轮驱动滑套I和滑套II压缩膜片弹簧I和膜片弹簧II完成换挡。
虽然该发明能够实现双离合器的自动控制,但其仍有以下缺陷:
1、该发明采用电机作为动力元件不易控制。电机的特点在于不间断旋转,电机将旋转的动力传递给驱动滑套,然而滑套的运动范围是一定的,电机的旋转圈数却不易控制,如果电机的旋转圈数过多,滑套到达其额定位置后不能再向前运动使电机空转,容易对电机造成损伤,引发操纵机构故障。
2、该发明采用电机作为动力源增大了双离合器的轴向尺寸。电机的输出轴必须与双离合器轴线垂直设置,在无形中加大了双离合器的轴向长度,增大了双离合器的布置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动力元件控制精度低、双离合器轴向尺寸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元件控制精度高、双离合器轴向尺寸短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包括操纵总成与双离合器,所述操纵总成包括第一执行总成和第二执行总成,所述双离合器包括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执行总成通过内滑套与第一离合器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通过外滑套与第二离合器相配合;
所述第一执行总成为第一操纵气缸,所述第一操纵气缸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的另一端通过内滑套与第一离合器相配合;
所述第二执行总成为第二操纵气缸,所述第二操纵气缸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的另一端通过外滑套与第二离合器相配合。
所述第一操纵气缸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的顶部铰连,第一操纵转轴的中部通过第一拨叉与内滑套的后端相配合,内滑套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一离合器相配合的内结合轴承;
所述第二操纵气缸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的顶部铰连,第二操纵转轴的中部通过第二拨叉与外滑套的后端相配合,外滑套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二离合器相配合的外结合轴承;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第二操纵转轴均垂直于第一离合器的内输出轴设置。
所述第一动力推杆的一端与第一操纵气缸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的一端铰连,第一摇臂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推杆的一端与第二操纵气缸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的一端铰连,第二摇臂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拨叉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拨叉固定部和第一U型叉,所述第一拨叉固定部通过第一平键、第一固定螺栓与第一操纵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叉与内滑套的后端相配合;
所述第二拨叉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拨叉固定部和第二U型叉,所述第二拨叉固定部通过第二平键、第二固定螺栓与第二操纵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叉与外滑套的后端相配合。
所述内滑套包括内结合轴承座、内拨叉卡环和内滑套筒,所述内结合轴承座的后端通过内滑套筒与内拨叉卡环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结合轴承座的外部套设有内结合轴承,所述内拨叉卡环与第一U型叉相配合;
所述外滑套套设于内滑套筒的外部,所述外滑套包括外结合轴承座、外拨叉卡环和外滑套筒,所述外结合轴承座的后端通过外滑套筒与外拨叉卡环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结合轴承座的外部套设有外结合轴承,所述外拨叉卡环与第二U型叉相配合。
所述操纵总成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壳体底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的顶部穿过第一定位孔与第一摇臂固定连接,第一操纵转轴的底端设置于第一定位槽内;
所述第二操纵转轴的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与第二摇臂固定连接,第二操纵转轴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定位槽内。
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槽均通过第一耐磨环与第一操纵转轴旋转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槽均通过第二耐磨环与第二操纵转轴旋转配合。
所述壳体的顶部与安装支架的底部固定连接,安装支架的侧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操纵气缸和第二操纵气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中采用操纵气缸作为动力源,在商用车上的气动力相较于电能更易获得,更加节约能源,且可通过控制操纵气缸的行程来精确控制操纵转轴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内、外滑套运动行程的精确控制,提高了操纵系统的控制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避免了各零件因受力过大发生损坏,延长了使用寿命。因此,本设计控制更加稳定、精确,使用寿命长。
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中利用两个操纵转轴来控制内、外滑套的运动,将两个操纵气缸布置于壳体外部,相对于内置式操纵气缸节约了布置空间,缩短了双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轴向距离,从而缩短了双离合器输出轴的长度,不仅节约了双离合器的布置空间,而且提高了双离合器输出轴的机械强度。因此,本设计节约轴向布置空间、提高了双离合器输出轴的机械强度。
3、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中操纵气缸的动力推杆通过摇臂与操纵转轴旋转配合,操纵转轴的中部通过拨叉与滑套的后端相配合;摇臂将推杆的推、拉力转换成操纵转轴的旋转力,拨叉将操纵转轴的旋转力转换成对滑套的推、拉力;巧妙转换力的方向,布置合理、易于控制。因此,本设计受力转换巧妙,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第一操纵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第二拨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内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操纵总成1、双离合器2、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内输出轴21、第一执行总成3、第一操纵气缸31、第一动力推杆32、第一操纵转轴33、第一摇臂34、第二执行总成4、第二操纵气缸41、第二动力推杆42、第二操纵转轴43、第二摇臂44、内滑套5、内结合轴承座51、内拨叉卡环52、内结合轴承53、内滑套筒54、外滑套6、外结合轴承座61、外拨叉卡环62、外结合轴承63、外滑套筒64、第一拨叉7、第一拨叉固定部71、第一U型叉72、第一平键73、第一固定螺栓74、第二拨叉8、第二拨叉固定部81、第二U型叉82、第二平键83、第二固定螺栓84、壳体9、第一定位孔91、第二定位孔92、第一定位槽93、第二定位槽94、第一耐磨环95、第二耐磨环96、内安装支架9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7,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包括操纵总成1与双离合器2,所述操纵总成1包括第一执行总成3和第二执行总成4,所述双离合器2包括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通过内滑套5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通过外滑套6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
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为第一操纵气缸31,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通过内滑套5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
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为第二操纵气缸41,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通过外滑套6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
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铰连,第一操纵转轴33的中部通过第一拨叉7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内滑套5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的内结合轴承53;
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铰连,第二操纵转轴43的中部通过第二拨叉8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外滑套6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的外结合轴承63;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第二操纵转轴43均垂直于第一离合器C1的内输出轴21设置。
所述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与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34的一端铰连,第一摇臂34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与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44的一端铰连,第二摇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拨叉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拨叉固定部71和第一U型叉72,所述第一拨叉固定部71通过第一平键73、第一固定螺栓74与第一操纵转轴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叉72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
所述第二拨叉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拨叉固定部81和第二U型叉82,所述第二拨叉固定部81通过第二平键83、第二固定螺栓84与第二操纵转轴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叉82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
所述内滑套5包括内结合轴承座51、内拨叉卡环52和内滑套筒54,所述内结合轴承座51的后端通过内滑套筒54与内拨叉卡环5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结合轴承座51的外部套设有内结合轴承53,所述内拨叉卡环52与第一U型叉72相配合;
所述外滑套6套设于内滑套筒54的外部,所述外滑套6包括外结合轴承座61、外拨叉卡环62和外滑套筒64,所述外结合轴承座61的后端通过外滑套筒64与外拨叉卡环6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结合轴承座61的外部套设有外结合轴承63,所述外拨叉卡环62与第二U型叉82相配合。
所述操纵总成1还包括壳体9,所述壳体9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91和第二定位孔92,所述壳体9底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93和第二定位槽94;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穿过第一定位孔91与第一摇臂34固定连接,第一操纵转轴33的底端设置于第一定位槽93内;
所述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92与第二摇臂44固定连接,第二操纵转轴43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定位槽94内。
所述第一定位孔91、第一定位槽93均通过第一耐磨环95与第一操纵转轴33旋转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孔92、第二定位槽94均通过第二耐磨环96与第二操纵转轴43旋转配合。
所述壳体9的顶部与安装支架97的底部固定连接,安装支架97的侧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操纵气缸31和第二操纵气缸41。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动力源:传统的DCT一般适用于小型汽车,双离合器的操纵机构一般采用电能作为动力源,而本设计是针对商用车设计,在商用车上气动力相较于电能更易获得,使用的气动力是车上现有的气路,无需损耗其他能源;而汽车上的电动力来自于电瓶,电瓶需要定期维护、充电,且小型电机的使用需要不间断供电,耗电量较大、成本更高,且电机控制精度较低,零件易磨损,需要定期维护,因此使用电动力需要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故在商用车DCT操纵系统中采用气动力更加合理的优化了资源配置。
操纵气缸:不同规格的操纵气缸其内活塞的行程不同,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活塞行程的第一操纵气缸31和第二操纵气缸41;第一操纵气缸31活塞的行程为定值,确定了第一动力推杆32的位移量,由于第一摇臂34的长度一定,故第一操纵转轴33的旋转角度是固定的,第一拨叉7的旋转角度也为定值,第一拨叉7推动内滑套5运动的行程也是一个定值;同理,第二操纵气缸41活塞的行程为定值,确定了第二动力推杆42的位移量,由于第二摇臂44的长度一定,故第二操纵转轴43的旋转角度是固定的,第二拨叉8的旋转角度也为定值,第二拨叉8推动外滑套6运动的行程也是一个定值;由于操纵气缸性能稳定、控制精度高,使得整个操纵系统的性能更加稳定,预防了个零件由于控制精度低、受力过大,而发生损坏的情况,延长了零件使用寿命。
此外,所述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与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34的一端铰连,第一摇臂34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与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44的一端铰连,第二摇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固定连接。上述设计中活塞与动力推杆之间可进行小幅度旋转,当推杆推动摇臂时,推杆可小幅度的变换角度来适应摇臂绞连端的弧线运动轨迹,设计更加合理,便于摇臂的正常转动。
操纵转轴:第一操纵气缸31利用第一操纵转轴33来控制内滑套5的运动,第二操纵气缸41利用第二操纵转轴43来控制外滑套6的运动。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第一操纵气缸31直接控制内滑套5,第二操纵气缸41直接控制外滑套6而使双离合器输出轴增长的情况,节约了离合器的轴向布置空间,双离合器输出轴的长度越短,其机械强度越高、传递扭矩性能越好。
力的传递过程:第一摇臂34将第一动力推杆32的推、拉力转换成第一操纵转轴33的旋转力,第一拨叉7随第一操纵转轴33同步旋转,第一拨叉7端部的第一U型叉72控制内滑套5的前进或后退;第二摇臂44将第二动力推杆42的推、拉力转换成第二操纵转轴43的旋转力,第二拨叉8随第二操纵转轴43同步旋转,第二拨叉8端部的第二U型叉82控制外滑套6的前进或后退。这样的设计力的转换方式巧妙,易精确操控内滑套5、外滑套6的运动行程。
实施例1: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包括操纵总成1与双离合器2,所述操纵总成1包括第一执行总成3和第二执行总成4,所述双离合器2包括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通过内滑套5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通过外滑套6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为第一操纵气缸31,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内滑套5的前端设置有内结合轴承53,所述内结合轴承53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为第二操纵气缸41,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外滑套6的前端设置有外结合轴承63,所述外结合轴承63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34的一端绞连,第一摇臂34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操纵转轴33的中部通过第一拨叉7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所述第一拨叉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拨叉固定部71和第一U型叉72,所述内滑套5包括内结合轴承座51、内拨叉卡环52和内滑套筒54,所述第一拨叉固定部71通过第一平键73、第一固定螺栓74与第一操纵转轴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叉72与内拨叉卡环52的外侧相配合,内拨叉卡环52的前端通过内滑套筒54与内结合轴承座5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结合轴承座51的外部套设有内结合轴承53,内滑套5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的内结合轴承53;
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44的一端铰连,第二摇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操纵转轴43的中部通过第二拨叉8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所述第二拨叉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拨叉固定部81和第二U型叉82,所述外滑套6套设于内滑套筒54的外部,所述外滑套6包括外结合轴承座61、外拨叉卡环62和外滑套筒64,所述外结合轴承座61的外部套设有外结合轴承63,所述第二拨叉固定部81通过第二平键83、第二固定螺栓84与第二操纵转轴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叉82与外拨叉卡环62的外侧相配合,所述外拨叉卡环62的前端通过外滑套筒64与外结合轴承座61的后端固定连接,外滑套6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的外结合轴承63;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第二操纵转轴43均垂直于第一离合器C1的内输出轴21设置;
所述操纵总成1还包括壳体9,所述壳体9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91和第二定位孔92,所述壳体9底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93和第二定位槽94;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穿过第一定位孔91与第一摇臂34固定连接,第一操纵转轴33的底端设置于第一定位槽93内,所述第一定位孔91、第一定位槽93均通过第一耐磨环95与第一操纵转轴33旋转配合;所述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92与第二摇臂44固定连接,第二操纵转轴43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定位槽94内,所述第二定位孔92、第二定位槽94均通过第二耐磨环96与第二操纵转轴43旋转配合;所述壳体9的顶部与安装支架97的底部固定连接,安装支架97的侧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操纵气缸31和第二操纵气缸41。
当双离合器2交替动作时,执行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离合器C1结合:第一操纵气缸31进气,第一操纵气缸31内活塞推动第一动力推杆32向前运动,第一动力推杆32通过推动第一摇臂34使第一操纵转轴33沿着其轴向逆时针旋转,第一拨叉7随第一操纵转轴33同步旋转,第一拨叉7端部的第一U型叉72推动内滑套5和内结合轴承53向前运动,使第一离合器C1与飞轮结合共同旋转;同时第二操纵气缸41排气,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带动第二动力推杆42向后运动,第二动力推杆42通过拉动第二摇臂44使第二操纵转轴43沿着其轴向逆时针旋转,第二拨叉8随第二操纵转轴43同步旋转,第二拨叉8端部的第二U型叉82发生旋转,外滑套6和外结合轴承63失去向前的推力在第二离合器C2向后的推力作用下向后运动,第二离合器C2与飞轮分离。
第二离合器C2结合:第二操纵气缸41进气,第二操纵气缸41内活塞推动第二动力推杆42向前运动,第二动力推杆42通过推动第二摇臂44使第二操纵转轴43沿着其轴向顺时针旋转,第二拨叉8随第二操纵转轴43同步旋转,第二拨叉8端部的第二U型叉82推动外滑套6和外结合轴承63向前运动,使第二离合器C2与飞轮结合共同旋转;同时第一操纵气缸31排气,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带动第一动力推杆32向后运动,第一动力推杆32通过拉动第一摇臂34使第一操纵转轴33沿着其轴向顺时针旋转,第一拨叉7随第一操纵转轴33同步旋转,第一拨叉7端部的第一U型叉72发生旋转,内滑套5和内结合轴承53失去向前的推力在第一离合器C1向后的推力作用下向后运动,第一离合器C1与飞轮分离。
Claims (8)
1.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包括操纵总成(1)与双离合器(2),所述操纵总成(1)包括第一执行总成(3)和第二执行总成(4),所述双离合器(2)包括第一离合器(C1)和第二离合器(C2);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通过内滑套(5)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通过外滑套(6)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执行总成(3)为第一操纵气缸(31),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通过内滑套(5)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
所述第二执行总成(4)为第二操纵气缸(41),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通过外滑套(6)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活塞与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铰连,第一操纵转轴(33)的中部通过第一拨叉(7)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内滑套(5)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一离合器(C1)相配合的内结合轴承(53);
所述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活塞与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铰连,第二操纵转轴(43)的中部通过第二拨叉(8)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外滑套(6)的前端套设有与第二离合器(C2)相配合的外结合轴承(63);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第二操纵转轴(43)均垂直于第一离合器(C1)的内输出轴(21)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动力推杆(32)的一端与第一操纵气缸(3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一动力推杆(32)的另一端与第一摇臂(34)的一端绞连,第一摇臂(34)的另一端与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动力推杆(42)的一端与第二操纵气缸(41)内的气动活塞旋转配合,第二动力推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摇臂(44)的一端绞连,第二摇臂(44)的另一端与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拨叉(7)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拨叉固定部(71)和第一U型叉(72),所述第一拨叉固定部(71)通过第一平键(73)、第一固定螺栓(74)与第一操纵转轴(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叉(72)与内滑套(5)的后端相配合;
所述第二拨叉(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拨叉固定部(81)和第二U型叉(82),所述第二拨叉固定部(81)通过第二平键(83)、第二固定螺栓(84)与第二操纵转轴(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叉(82)与外滑套(6)的后端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滑套(5)包括内结合轴承座(51)、内拨叉卡环(52)和内滑套筒(54),所述内结合轴承座(51)的后端通过内滑套筒(54)与内拨叉卡环(5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结合轴承座(51)的外部套设有内结合轴承(53),所述内拨叉卡环(52)与第一U型叉(72)相配合;
所述外滑套(6)套设于内滑套筒(54)的外部,所述外滑套(6)包括外结合轴承座(61)、外拨叉卡环(62)和外滑套筒(64),所述外结合轴承座(61)的后端通过外滑套筒(64)与外拨叉卡环(6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结合轴承座(61)的外部套设有外结合轴承(63),所述外拨叉卡环(62)与第二U型叉(82)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总成(1)还包括壳体(9),所述壳体(9)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定位孔(91)和第二定位孔(92),所述壳体(9)底部内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槽(93)和第二定位槽(94);
所述第一操纵转轴(33)的顶部穿过第一定位孔(91)与第一摇臂(34)固定连接,第一操纵转轴(33)的底端设置于第一定位槽(93)内;
所述第二操纵转轴(43)的顶端穿过第二定位孔(92)与第二摇臂(44)固定连接,第二操纵转轴(43)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定位槽(94)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孔(91)、第一定位槽(93)均通过第一耐磨环(95)与第一操纵转轴(33)旋转配合;所述第二定位孔(92)、第二定位槽(94)均通过第二耐磨环(96)与第二操纵转轴(43)旋转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9)的顶部与安装支架(97)的底部固定连接,安装支架(97)的侧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操纵气缸(31)和第二操纵气缸(4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7007 CN203176208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097007 CN203176208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76208U true CN203176208U (zh) | 2013-09-04 |
Family
ID=49072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097007 Expired - Lifetime CN203176208U (zh) | 2013-03-04 | 2013-03-04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7620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6467A (zh) * | 2013-03-04 | 2013-07-17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CN110307303A (zh) * | 2019-06-06 | 2019-10-08 |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 农业机械 |
-
2013
- 2013-03-04 CN CN 201320097007 patent/CN20317620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6467A (zh) * | 2013-03-04 | 2013-07-17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CN103206467B (zh) * | 2013-03-04 | 2015-09-09 | 东风汽车公司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CN110307303A (zh) * | 2019-06-06 | 2019-10-08 | 丰疆智能科技研究院(常州)有限公司 | 农业机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37265B (zh) | 机械智能化自适应两档自动变速驱动总成 | |
CN102966733B (zh) | 一种amt变速器选换挡机构互锁系统 | |
CN204077347U (zh) | 摩托车油电并联式混合动力发动机 | |
CN201566464U (zh) | 燃油汽车改装电动汽车的电机与变速器联接机构 | |
CN203176208U (zh)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
CN110686076B (zh) | 纯电动汽车两挡变速器 | |
CN109624689B (zh) | 一种电动飞行汽车的轮毂电机 | |
CN113212142A (zh) | 一种多模态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CN201309404Y (zh) | 一种带有自动离合器的混合动力车 | |
CN104210349B (zh) | 三轮摩托车油电混合动力并联式发动机 | |
CN102410079A (zh) | 一种新型机械增压器结构及应用于机械增压器结构的电磁离合机构 | |
CN103206467B (zh) | 一种用于dct的双离合器操纵系统 | |
CN107178609A (zh) | 电控气动高低速挡位换挡机构 | |
CN215360902U (zh) |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 |
CN102878269A (zh) | 齿轮式汽车自动变速箱 | |
CN107696857B (zh) | 一种汽车机械节能器 | |
CN211039647U (zh) | 一种变速箱用取力器 | |
CN201685975U (zh) | 手动自动中置式传动电驱动变速器 | |
CN114877035A (zh) | 带单向自适应接合装置的变速器系统及其换档控制方法 | |
CN210258002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动一体化系统 | |
CN203258047U (zh) | 直线移动式变速操纵机构 | |
CN113212143A (zh) |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汽车 | |
CN209278461U (zh) | 两档机械式变速箱换挡机构 | |
CN210949838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自动换挡执行器 | |
CN202320264U (zh) | 一种齿轮啮合调节速比的并联式液力缓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after: DONGFENG MOTOR Corp. Address before: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Patentee before: 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04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