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66671U - 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66671U CN203166671U CN 201220033047 CN201220033047U CN203166671U CN 203166671 U CN203166671 U CN 203166671U CN 201220033047 CN201220033047 CN 201220033047 CN 201220033047 U CN201220033047 U CN 201220033047U CN 203166671 U CN203166671 U CN 2031666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tuberance
- motor
- cap
- parts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Rotational Drive Of Disk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马达,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旋转部。旋转部包括:转子轭;防拔部件,其固定在转子轭的盖部。防拔部件包括:与盖部的下表面接触的下固定部;从下固定部向下突出的多个下突出部;插入到多个盖部贯通孔中的多个上突出部;在下突出部的下部朝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并且位于靠近静止部或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的防拔部。下固定部具有相对于下突出部所处位置中的垂直于径向的假想面而言,位于与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部位。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包括: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位于与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记录盘驱动装置,包括上述马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有的马达在旋转部设置防拔部件。通过该防拔部件防止旋转部从静止部分离。
在日本特开2004-248332号公报中,公开了安装在转子轭的插通孔处的防拔的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包括轴环部、安装爪以及扣件。轴环部在插通孔的周围挂在转子轭的上表面。安装爪位于插通孔的下方。该接合部件通过轴环部及安装爪固定于转子轭。扣件通过插通孔向下延伸,扣件前端的突起部与轴承外壳的扣合部非接触地接合。由此,防止转子从定子拔出。另外,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转子轭的下表面与安装爪之间设定间隙,在径向,扣件与插通孔的内侧面之间设定间隙。
在日本特开2007-31899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防止主轴马达的旋转部件脱离的环状的接合部。该接合部是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制造的。在接合部设置从环状的主体部向上方突出的多个接合突起,接合突起通过插入在转子外壳所形成的结合孔,接合部固定于转子外壳。
在日本特开2006-196139号公报中公开的盘驱动装置中,将转台的上表面的盘保持部和防拔部设置为同一部件。防拔部通过转台上形成的贯通孔向基底部突出。前端的扣件部扣合于形成在轴承保持部的外周壁的扣合部上。
在日本特开2005-323420号公报中公开的无刷马达中,防拔部件通过粘接、螺丝固定等而固定于设置在旋转轴周围的固定部。
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43936号公报中公开的主轴马达中,在转子轭设置孔部。该孔部具有径向宽度大的宽幅部和比宽幅部宽度窄的窄幅部。作为防拔部件的挡板具有环状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在转子轭固定挡板时,突出部从宽幅部的下方插入,主体部与转子轭的下表面接触。通过挡板相对于转子轭旋转,突出部向窄幅部内移动,突出部的前端在窄幅部的周围与转子轭的上表面对置。
然而,为了容易实现马达制造的自动化,容易且牢固地将防拔部件固定于转子轭是有必要的。在日本特开2004-248332号公报中,虽然不用粘接剂就能将防拔部件固定于转子轭,但是在防拔部件与转子轭之间设置了间隙。因此,防拔部件相对于转子轭有发生晃荡的可能。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43936号公报中,也有挡板相对于转子轭发生晃荡的可能。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196139号公报中,由于光盘保持部与防拔部件为同一部件,金属模具的设计变得复杂化了。
并且,在搭载在记录盘驱动装置的马达,设置有在转子轭上保持记录盘的夹持装置。有的夹持装置设置有利用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的弹力保持记录盘的爪部件。将防拔部件固定在盘载置部上的情况下,有必要避开防拔部件与爪部件及弹性部件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马达中,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实现基于防拔部件的防拔。
本发明所示例的一方面的马达,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旋转部,其在静止部的上方,被轴承机构支撑成能够相对于静止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旋转部包括: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轭;和防拔部件,其固定于转子轭的盖部,且防止旋转部从静止部分离。防拔部件为一体部件,其包括:下固定部,其与盖部的下表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多个下突出部,其从下固定部向下突出;多个上突出部,其从多个下突出部向上突出,且插入到形成于盖部的多个盖部贯通孔;多个防拔部,其在多个下突出部的下部向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且位于靠近静止部或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下固定部具有如下部位,即,该部位是相对于假想面而言位于与设置在下突出部的下部的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所述假想面处于下突出部在下固定部所处的位置、且垂直于径向。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具有: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 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至少一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在与上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上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
本发明所示例的一方面的记录盘驱动装置,包括:使记录盘旋转的上述的马达;对上述记录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的存取部;容纳上述马达及上述存取部的外壳。
通过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进行基于防拔部件的防拔。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记录盘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马达的剖面图。
图3是马达的剖面图。
图4是贯通孔形成部的横截面图。
图5是防拔部件的平面图。
图6是防拔部件的剖面图。
图7是防拔部件的剖面图。
图8是马达的剖面图。
图9是防拔部件的平面图。
图10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11是马达的平面图。
图12是马达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马达组装流程的图。
图14是防拔部件的原始部件的平面图。
图15是防拔部件及盘载置部的剖面图。
图16是防拔部件及预压磁铁的剖面图。
图17是旋转部的剖面图。
图18是旋转部、静止部及轴承机构的剖面图。
图19是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20是贯通孔形成部的其他例子的横截面图。
图21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横截面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
图23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2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
图25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
图2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防拔部件的平面图。
图28是马达的剖面图。
图29是旋转部、静止部及轴承机构的剖面图。
图30是轴承外壳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3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防拔部件的平面图。
图32是防拔部件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33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其它例子的横截面图。
图34是表示定子的其它例子的马达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1a 马达
2 静止部
3 轴承机构
4 旋转部
5 夹持装置
6、6a 防拔部件
8a~8d 贯通孔形成部
9 记录盘
10 记录盘驱动装置
11 存取部
12 外壳
41 转子轭
52 爪部件
61 下固定部
63 下突出部
69 (防拔部件的)原始部件
81 中央部
83、813、842、853、862 外侧接触部
91 中央孔
92 假想面
221b (定子铁心的)突起部
321a 凸缘部
411 盘载置部
611 抵接部
611a~611f 防拔周围部
621 上突出部
621b、627a (上突出部的)前端部
623、626 突起部
631、631a~631c 防拔部
811、821、841、852、861 内侧接触部
J1 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入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周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盘驱动装置的剖面图。记录盘驱动装置10包括:马达1;存取部11;箱体形状的外壳12,其将上述马达1和存取部11容纳在内部。马达1为高度从几毫米到十几毫米的薄型形状。在马达1中,下述的夹持装置5嵌合在记录盘9的中央孔91中,利用夹持装置5固定记录盘9。存取部11包括:头111;头移动机构112。头111是对记录盘9进行信息读取和/或写入的光读取机构。作为记录盘9,例如利用蓝光盘。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光盘。
头移动机构112使头111相对于马达1及记录盘9移动。头111具有光射出部和光接收部。光射出部向记录盘9的下表面射出激光,光接收部接收来自记录盘9的反射光。外壳12在上部具有将记录盘9放入记录盘驱动装置10内和从记录盘驱动装置10取出时可开合的盖部121。在记录盘驱动装置10中,记录盘9通过马达1旋转,头移动机构112将头111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对记录盘9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
图2是马达1的纵向剖面图。用双点划线表示记录盘9。马达1包括:作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轴承机构3;作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4;夹持装置5。旋转部4位于静止部2及轴承机构3的上方,且被轴承机构3支撑为可相对于静止部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夹持装置5设置在旋转部4的上部。
静止部2包括:大致板状的基底部21;定子22;环状的定子保持部件23;电路板24。基底部21由金属形成。在设置于基底部21中央的轴承保持架211,安装有轴承机构3。在基底部21中,通过将轴承保持架211的周围的部位折弯成向上方突出的台状,来增加轴承保持架211的刚性。并且,由于轴承保持架211为向下折弯的部位,所以比其为向上折弯的部位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轴承机构3周围的空间。
定子22设置在轴承机构3的径向外侧,包括定子铁芯221、形成于定子铁芯221的多个线圈222。定子铁芯221由层压钢板形成。电路板24配置于基底部21。定子保持部件23设置在轴承机构3的周围且位于比定子22的上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在静止部2中,通过将定子铁芯221设置在定子保持部件23的外周,间接地将定子22固定于轴承机构3。
图3是将轴承机构3附近扩大表示的示意图。轴承机构3包括:轴31;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外壳32;套筒33;润滑油34。轴承外壳32是由磁性材料经过冲压加工成型的。由此,轴承外壳32能够廉价地制造。轴承外壳32的下部固定在轴承保持架211的内侧。润滑油34保持在轴承外壳32的内侧。
在轴承外壳32的圆筒部321的外侧面安装定子保持部件23。圆筒部321的上部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外侧突出。以下,将上部叫做“凸缘部321a”。凸缘部321a通过拉深加工成型可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在轴承外壳32中,凸缘部321a的位置、即轴承外壳32的上端位置,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低于线圈222的上端222a的位置。在轴承外壳32的底部322的内底面设置圆板状的止推板35。止推板35与套筒33的下端接触,被套筒33按压固定。
套筒33由含油多孔质烧结金属形成,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轴承外 壳32的内侧面321b。另外,也可遍及轴承外壳32的内侧面321b的整个轴向而压入套筒33。套筒33的上部331从轴承外壳32突出。套筒33的内侧面332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套筒33的在径向上支撑轴31的部位333位于比轴承外壳32与轴承保持架211之间的压入部位更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在将固定了套筒33的轴承外壳32的下部压入轴承保持架211时,防止套筒33发生歪斜。并且,通过内侧面332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大幅度凹陷,即使万一套筒33的内侧面332发生歪斜,也可以防止对轴31的旋转产生影响。
在马达1中,由于插入套筒33的轴31的下端隔着止推板35与轴承外壳32的底部322接触,轴31在推力方向被稳定支撑。并且,轴31隔着润滑油34在径向上被套筒33支撑。
如图2所示,旋转部4包括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轭41、转子磁铁42、环状的预压磁铁43、环状橡胶44、环状的防拔部件6。转子轭41由磁性材料形成,覆盖定子22。转子轭41包括盖部、圆筒部412、圆筒状的轴固定部413,盖部成为盘载置部411。盘载置部411大致垂直于中心轴线J1,延展到夹持装置5的周围。盘载置部411具有形成多个盖部贯通孔81的多个贯通孔形成部8。多个盖部贯通孔81沿着周向等间距设置(参照图11)。图4是将图2的贯通孔形成部8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面进行切断的剖面图。图4的右侧对应径向内侧。盖部贯通孔81在俯视时为朝向径向外侧成凸状的V字形。盖部贯通孔81在径向上的最大宽度大约为0.8mm,与盘载置部411的板厚同等程度或者大于其板厚。由此,能够容易地通过冲压设置盖部贯通孔81。图2所示的环状橡胶44设置在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的外周。记录盘9隔着环状橡胶44间接地载置在盘载置部411上。
圆筒部412从盘载置部411的外周向下延伸。在圆筒部412的内侧面安装转子磁铁42。转子磁铁42与定子22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对置。在驱动马达1时,转子磁铁42与定子22之间产生磁作用。轴固定部413设置在盘载置部411的中央。轴31的上部插入到轴固定部413中。
预压磁铁43与轴承外壳32的凸缘部321a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对置,且设置在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上。预压磁铁43在周向上被多极 滋化。由此,与单极磁化相比磁圈变小,减少了对其他部件的磁影响。
在旋转部4中,预压磁铁43与凸缘部321a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重叠且靠近凸缘部321a配置,由此,预压磁铁43与轴承机构3之间产生充分的磁作用。预压磁铁43位于比定子22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预压磁铁43的外周面位于比定子22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防止预压磁铁43与定子22之间产生磁干扰。从而,与将预压磁铁43设置在定子22的上部的情况相比,马达1降低了预压磁铁43对定子22的电特性的影响。防拔部件6固定于盘载置部411。马达1具有在不存在防拔部件6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将轴31从套筒33拔出的结构。通过设置防拔部件6,防止了旋转部4从静止部2分离。防拔部件6通过对金属的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容易成型。
图5是防拔部件6的俯视图。图6及图7分别是在图5的箭头A及B处将防拔部件6切断的剖面图。图7还表示从内侧看到的形状。如图5至图7所示,防拔部件6包括与中心轴线J1垂直的圆弧状的三个抵接部611、三个上突出部621、三个下突出部63、图5及图6所示的三个脱落防止部64。防拔部件6为单一部件。在防拔部件6中,上突出部621等各部位为板状,各部位的板厚大约为0.3mm。
下突出部63及脱落防止部64向比抵接部611更下侧突出。在下突出部63的下部,设置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防拔部631。上突出部621在周向上位于与下突出部63相同的位置,且从下突出部63向上侧突出。上突出部621具有朝向径向内侧呈凸状的突起部623。并且,如图6所示,在上突出部621中,在突起部623的上侧设置朝向上方且朝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部621a。在图5至图7中表示上突出部621与中心轴线J1平行地延伸的状态。但是,如图8所示,在将防拔部件6固定于盘载置部411的状态下,上突出部621朝向盘载置部411径向外侧弯曲。
如图5所示,三个抵接部611沿着周向等间距排列。上突出部621及下突出部63在周向上等间距设置在三个抵接部611之间,并且在比防拔部63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抵接部611连接成环状。脱落防止部64在周向上位于下突出部63之间。
如图9所示,在防拔部件6的位于图9的左上方及右上方的抵接部 611中,位于图9的上侧的下突出部63周围的部位611a,相对于该下突出部63的垂直于径向的假想面92而言,位于与设置在该下突出部63的下部的防拔部631相反的一侧。以下,将各下突出部63所处位置中的垂直于径向的假想面92简称为“假想面92”。
同样,在位于图9的下侧及右上方的抵接部611中,位于图9右下方的下突出部63的周围的部位611b,相对于该下突出部63所处位置中的假想面92而言,位于与设置在该下突出部63的下部的防拔部631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下侧及左上方的抵接部611中,位于左下方的突出部63的周围的部位611c,相对于该下突出部63所处位置中的假想面92而言,位于与设置在该下突出部63的下部的防拔部631相反的一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抵接部611的部位611a-611c的每一个称为“防拔周围部”。
如图8所示,在旋转部4中,防拔部6的抵接部611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接触。上突出部621压入到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中。上突出部621的位于比盘载置部411更上侧的位置的部位,向径向外侧弯曲,下表面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如上所述,图4所示的俯视盖部贯通孔81时的形状为朝向径向外侧呈凸状的V字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上突出部621向径向外侧弯曲。
图10是将图8所示的贯通孔形成部8及上突出部621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面切断的剖面图。在贯通孔形成部8中,盖部贯通孔81的边缘部80中,在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811,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即突起部623接触。以下,将部位811称为“内侧接触部811”。并且,在边缘部80中,在径向外侧位于朝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812的两端的部位813,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以下,将部位813称为“外侧接触部813”。内侧接触部811,在周向上位于两个外侧接触部813之间。即,在外侧接触部813的个数为2,内侧接触部811的个数为1的情况下,在周向上一个内侧接触部811位于两个外侧接触部813之间。
如图8所示,三个抵接部611及三个上突出部621夹持盘载置部411。由此,固定防拔部件6相对于盘载置部411的平行于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位置。以下,将三个抵接部611统称为“下固定部61”,将三个上突 出部621统称为“上固定部62”。下固定部61位于比定子22的线圈222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因此,不会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使马达1变大,可以确保线圈222的卷线空间。
下突出部63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在径向上位于定子22和轴承外壳32之间。防拔部631从下突出部63的下部向径向内侧突出,位于靠近作为轴承机构3的一部分的凸缘部321a的下方的位置。防拔部631位于比定子铁心221的径向内侧的上端221a更靠下方的位置。在马达1中,对旋转部4施加从静止部2离开的方向的力时,由于防拔部631与凸缘部321a接触,防止了旋转部4从静止部2分离。
在脱落防止部64中,端部641向预压磁铁43的下表面的下方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压磁铁43及脱落防止部64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及径向上保持50μm左右的间隔。另外,预压磁铁43及脱落防止部64也可互相接触。
在马达1中,假设由于外部施加的力使得预压磁铁43从盘载置部411分离,由于预压磁铁43与脱落防止部64的端部641接触,所以限制了预压磁铁43的向下移动。如此,通过利用防拔部件6的一部分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预压磁铁43的脱落。在马达1中,由于不需另外设置防止预压磁铁43脱落的部件,所以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防拔部件6中,下突出部63及脱落防止部64靠近预压磁铁43的外周设置,通过简单的结构限制了预压磁铁43由于外部施加的力而发生的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压磁铁43与下突出部63成在径向上稍稍分离的状态。但是,不限于此,预压磁铁43与下突出部63也可互相接触。即,预压磁铁43位于比下突出部63更靠径向内侧且比轴3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图11是马达1的俯视图。在图11中,省略了夹持装置5的细节图示,用虚线表示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及防拔部件6的上突出部621。夹持装置5包括中心壳51、三个爪部件52、三个螺旋弹簧53、三个调芯爪54。中心壳5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中空且厚的圆板状。三个爪部件52沿周向排列,且从中心壳51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周向上,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位于爪部件52之间。即,盖部贯通孔81 在周向上配置在多个爪部件52之间。螺旋弹簧53容纳在中心壳51内,对爪部件52施加向径向外侧的力。在马达1中,也可以用橡胶等其他弹性部件代替螺旋弹簧。三个调芯爪54分别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爪部件52之间。
如图12所示,爪部件52包括爪部主体521、翼部522。爪部主体521具有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下表面521a。翼部522设置在爪部主体521的周向的两侧。翼部522的下表面522a成为在径向弯曲的大致圆筒面状。
记录盘9固定到盘载置部411上时,通过记录盘9与爪部主体521接触,爪部主体521在图12中朝顺时针方向稍稍转动的同时,向径向内侧移动。这时,翼部522的下表面522a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滑动接触。记录盘9通过图11的调芯爪54与中心轴线J1对齐中心载置到盘载置部411上。这时,如图2所示,爪部主体521的前端移动到记录盘9的上侧的同时,爪部件52被螺旋弹簧53按压而恢复到径向外侧。爪部件52与记录盘9的中央孔91的上侧的边缘接触。如此,在夹持装置5中,爪部主体521的前端在上下方向及径向移动。记录盘9被爪部件52受到朝向径向外侧及向下的力,而固定到盘载置部411上。
接着,参照图13对马达1的组装流程,特别是旋转部4的组装流程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通过用冲压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切来成型出防拔部件6的原始部件69。在防拔部件6中,原始部件69的环状的主体部与下固定部61相对应。从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与上突出部621相对应。另外,位于向该外侧突出的部位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下突出部63相对应。在原始部件69中,上突出部621与下突出部63沿着径向排列,通过下突出部63从原始部件69的主体部向下弯曲,从而上突出部621朝向上方。在向该外侧突出的部位的周向的两侧,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部位与脱落防止部64相对应。
以下,对原始部件69的各部位附加与防拔部件6的所对应的部位相同的符号,用同样的名称说明。
首先,通过上突出部621在中央部稍稍弯曲,成型图6中的倾斜部621a。在倾斜部621a成型的同时,通过在倾斜部621a的径向内侧上突 出部621的一部分向上突出,成型图6的突起部623。另外,突起部623在倾斜部621a之前成型也可,在其后成型也可。并且,下突出部63的前端向上侧弯曲,在下突出部63的前端,形成图6及图7的防拔部631。脱落防止部64的前端也向上侧弯曲。
接着,在下突出部63与下固定部61之间的附加标记65的位置,下突出部63从下固定部61向下弯曲。以下,将标记符号65的位置的部位称为“弯曲部65”。此时,与下突出部63在径向排列的上突出部621朝向上方。并且,在脱落防止部64与下固定部61之间的标记符号66的位置,脱落防止部64从下固定部61向下弯曲。通过以上的流程,成型防拔部件6(步骤S1)。
另一方面,在防拔部件6成型的同时,通过冲压成型图2的转子轭41(步骤S2)。此时,如图15所示,在转子轭41的盘载置部411中,通过冲压进行半冲切加工而形成向上凹陷的凹部。并且,凹部的底部通过从下方向上方冲孔而形成盖部贯通孔81。另外,也可以在盖部贯通孔81形成以后再形成凹部。在盖部贯通孔81中,用包括中心轴线J1的面切断的下侧的边缘414b的剖面,平滑地凸起、即成大致圆弧状。以下,将边缘414b称为“下侧边缘414b”。
接着,如图16所示,将下突出部63及脱落防止部64插入到保持件93的孔内。然后,在脱落防止部64的前端641处配置预压磁铁43(步骤S3)。
防拔部件6及预压磁铁43一边保持大致一定的相对位置,一边如图15所示上突出部621插入到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内(步骤S4)。
在插入的中途,在盖部贯通孔81中,上突出部621的前端部621b位于盖部贯通孔81的大体中央位置。并且,至少任意一个上突出部621的倾斜部621a,与盖部贯通孔81的下侧边缘414b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滑动接触的同时,下部621c与盖部贯通孔81的内侧面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滑动接触。
通过下固定部61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接触,完成转子轭41向 防拔部件6上的载置。预压磁铁43通过磁作用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接触。如图10所示,在盖部贯通孔81内,上突出部621的突起部623与内侧接触部811在径向上接触。即,插入盖部贯通孔81的上突出部621具有朝内侧接触部811呈凸状的突起部623。在内侧接触部811的周向的两侧,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与外侧接触部813在径向上接触。由此,上突出部621成为压入于贯通孔形成部8的状态,上突出部621在径向上的位置被固定。
接下来,如图17中箭头89所示,上突出部621中位于比盖部贯通孔81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朝向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向径向外侧、即向在径向上与防拔部631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上突出部621的一部分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由作为多个上突出部621的上固定部62及下固定部61夹持盘载置部411。如此,防拔部件6相对于盘载置部411的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步骤S5)。在马达1中,通过利用铆接固定,能够将防拔部件6容易地固定到盘载置部411。
在防拔部件6中,图14所示的上突出部621的周向的宽度设定得比弯曲部65的周向的宽度小。通过这样的设定,将上突出部621向盘载置部411上表面弯曲时所需要的力比使弯曲部65塑性变形的力小。如此,在固定防拔部件6时,防止了图17中防拔部631的朝向发生变化。
在转子轭41中,在图2的盘载置部411的外周及圆筒部412分别安装环状橡胶44及转子磁铁42,组装旋转部4。另外,也可以在将防拔部件6安装到转子轭41之前安装环状橡胶44及转子磁铁42。并且,如图2所示,在盘载置部411上安装夹持装置5(步骤S6)。
另一方面,静止部2及轴承机构3另行组装,轴承机构3安装在静止部2。如图18所示,将旋转部4配置到轴承机构3的上方,使防拔部件6的防拔部631与轴承外壳32的凸缘部321a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旋转部4朝轴承机构3下降,防拔部631与凸缘部321a接触。防拔部631发生弹性变形,当旋转部4进一步下降时,防拔部631由于复原力而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防拔部631位于靠近凸缘321a的下方的位 置。
如上所述,经由轴承机构3组装旋转部4和静止部2(步骤S7)。
按照上述说明,在马达1中,使下固定部61抵靠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并且使上固定部62通过铆接与盖部贯通孔81的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如此,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将防拔部件6容易且牢固地固定到盘载置部411。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实现马达1的制造自动化。
在防拔部件6中,防拔周边部611a-611c及上突出部621向比下突出部6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延伸,防拔部631向比下突出部63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突出。在马达1驱动时,通过旋转部4向上移动而防拔部631与凸缘部321a接触,即使向防拔部631作用不仅朝下的力也作用径向外侧的力,防拔周边部611a-611c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之间作用有互相挤压的力。由此,防止了下突出部63倾斜而防拔部631向径向外侧移动。
并且,由于上突出部621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中,防止了盖部贯通孔81与上突出部621之间产生径向的间隙。如上所述,防拔部631受到朝向径向外侧的力时,由于防拔周边部611a-611c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之间作用有互相挤压的力,所以在这些部件之间产生径向的摩擦力。由此,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在上下两处被约束径向的移动,所以即使向防拔部631施加朝向径向外侧的力,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发生倾斜。
如此,在马达1中,通过在贯通孔形成部8设置内侧接触部811及外侧接触部813这样简单的结构,可以更可靠地进行利用防拔部件6的防拔。
通过下固定部61在比防拔部63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将下突出部63环状连接,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更有效地防止下突出部63的倾斜。由于防拔部件6为环形,所以在将防拔部件6固定到盘载置部411的作业中,防拔部件6的处理变得容易。
在贯通孔形成部8中,由于俯视盖部贯通孔81时的形状呈V字形,上突出部621在三点被固定。如此,能够将盖部贯通孔81形成简单的 形状且稳定地防止上突出部621在盖部贯通孔81内的径向移动。通过利用V字形的贯通孔形成部8,与矩形的贯通孔形成部相比,不需要为了将上突出部621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而将盖部贯通孔81的径向宽度设计得极小。并且,也不需要将防拔部件6的板厚增大,能够容易地防止防拔部件6与马达1的其他部件间的干扰。通过在上突出部621设置朝内侧接触部811呈凸状的突起部623,能够充分确保盖部贯通孔81内足够的压入量,能够稳定地将上突出部621固定到贯通孔形成部8。
并且,由于上固定部62及下固定部63一起朝向径向外侧,所以能够将防拔部件6更牢固地固定于盘载置部411。
在旋转部4中,在周向上,通过将上突出部621设置在夹持装置5的爪部件52之间,在安装记录盘9时,防止了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滑动接触的爪部件52对上突出部621的干涉。如此,在马达1中,不需要考虑爪部件52与防拔部件6之间的干涉,马达1的设计变得容易,且避免了夹持装置5在中心轴线方向变厚。由于定子22借助定子保持部件23固定到轴承外壳32,所以与将定子铁心221直接固定到轴承外壳32的情况相比,简化了定子铁心221的形状。
在马达1中,通过在比下突出部63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设置下固定部61,与下固定部61位于轴承机构3的附近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下固定部61的配置空间。凸缘部321a位于比线圈222的上端222a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不用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加大马达1,也能够将预压磁铁43设置在轴承外壳32和盘载置部411之间。凸缘部321a与预压磁铁43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上,隔着间隙对置。由于预压磁铁43对凸缘部321a产生磁作用,所以不需要另外在轴承机构3设置磁性部件。其结果,减少了部件数。在旋转部4中,不使用粘接剂将预压磁铁43设于转子轭41。通过这样的设计,马达1的自动化制造变得容易。在轴承机构3中,由于套筒33的上部331从轴承外壳32突出,因此确保了作为套筒33的内表面332的轴承面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距离。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下突出部63之间设置脱落防止部64。因此,与在下突出部63设置脱落防止部的情况相比,脱落防止部64能够容易且更高精度地成型。通过在上突出部621设置倾斜部621a,在将防拔部件6固定到盘载置部411时,即使上突出部621与盖部贯通 孔81在轴向上稍微偏离,也能将上突出部621容易地插入到盖部贯通孔81中。
并且,在盖部贯通孔81中,下侧边缘414b的剖面平滑凸起、即下侧边缘414b朝盖部贯通孔81的内侧平滑弯曲。由此,防拔部件6的上突出部621插入到盖部贯通孔81时,能够增大上突出部621相对于盖部贯通孔81的容许偏离量,能够容易地将上突出部621插入到盖部贯通孔81中。因此,马达1的自动化制造更容易实现。
在静止部2中,定子保持部件23位于比定子22的上端、即线圈222的上端222a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更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可以充分确保向定子保持部件23延伸的下突出部63的长度。由此,在组装旋转部4及静止部2时,能够使下突出部63充分弯曲,将防拔部631插入到凸缘部321a的下方。在防拔部件6中,通过防拔部631在定子22与轴承外壳32之间位于比定子22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能够不增大马达1便实现防拔。
在马达1中,由于不使用粘结剂将防拔部件6固定到盘载置部411,所以减少了马达1的组装工时。并且,与通过焊接固定防拔部件6的方法相比,防止了焊接时颗粒状的熔融金属也就是焊接球的飞散。也不需要通过外观检查来确认焊接球有无的作业。
在马达1中,与在轴承机构内进行防拔的构造的马达相比,不需要为了安装防拔部件所进行的对轴和轴承外壳的加工,降低了制造成本。也防止了套筒的轴向长度变短。
图19是表示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在防拔部件6中,上突出部621的上端部621b比下部621c细。即,各上突出部621的前端部的周向的宽度比各上突出部的盖部贯通孔内的部位的周向宽度小。在周向上,前端部621b的宽度远比图4所示的贯通孔形成部8的边缘部80中大致径向延伸的两个侧部814之间的宽度小。将防拔部件6固定到盘载置部411时,上突出部621的前端部621b通过盖部贯通孔81的两个侧部814之间的空间,向盘载置部411的上方移动。上突出部621的下部621c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中。在防拔部件6中,由于上突出部621的前端部621b细,所以前端部621b不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中,或者, 压入的程度变小,能够更容易地将上突出部621插入。
图20是表示贯通孔形成部的其他例子的图。盖部贯通孔81具有俯视时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呈U字形的中央部82。确切地说,是在U字形的部位的周向两侧具有向周向延展的部位的形状。在贯通孔形成部8a中,在中央部82的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821是与上突出部621的突起部623在径向上接触的内侧接触部。并且,位于在中央部82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陷部822的两侧的部位83,是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在径向上接触的外侧接触部。
通过将盖部贯通孔81的中央部82设为大致U字形,上突出部621在三点被固定。如此,在贯通孔形成部8a中,可以用简单的结构防止上突出部621的径向移动。
图21是表示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在防拔部件的上突出部621的一部分上,设置朝径向内侧以呈凸状的方式弯曲成V字形的部位622。以下,将部位622称为“弯曲部622”。贯通孔形成部8b俯视时呈矩形。在贯通孔形成部8b内,位于弯曲部622的径向内侧的中间部624与贯通孔形成部8b的边缘部84中处于径向内侧的部位841在径向上接触。即,部位841成为与弯曲部622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的内侧接触部。中间部624的两侧的端部625与边缘部84的径向外侧的部位842在径向上接触。即,部位842成为与弯曲部622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的外侧接触部。由此,上突出部621的径向位置被固定。在防拔部件中,弯曲部622通过两个外侧接触部及在周向上位于两个外侧接触部之间内侧接触部而被稳定地固定。
(第二实施方式)
图2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图。在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马达中,在定子铁心221设置向径向内侧稍稍突出的突起部221b。在防拔部件6中,在下突出部63的下部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防拔部631。防拔部631位于靠近突起部221b的下方的位置。上突出部621向径向内侧弯曲,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并且,上突出部621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626。即,插入盖部贯通孔81中的上突出部621具有朝向外侧接触部813呈凸状的突起部626。上突 出部621在设置突起部626的位置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c。
在下固定部61设置向比下突出部63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的防拔周边部611d。即,防拔周边部611d相对于下突出部63所处位置中的垂直于径向的假想面而言,位于与防拔部631相反的一侧。下固定部61与接触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的预压磁铁43的下表面接触、即通过预压磁铁43间接地与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接触。
如图23所示,俯视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时的形状是朝图23的右侧、即朝径向内侧呈凸状的V字形。在贯通孔形成部8c中,边缘部80中在径向内侧位于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851的两侧的两个部位852,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以下,将部位852称为“内侧接触部852”。并且,边缘部80中在径向外侧朝径向内侧突出的部位853,与作为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的突起部626接触。以下,将部位853称为“外侧接触部853”。在周向上,外侧接触部853位于两个内侧接触部852之间。即,内侧接触部852的个数为2,外侧接触部853的个数为1时,在周向上,一个外侧接触部853位于两个内侧接触部852之间。上突出部621通过被内侧接触部852及外部接触部853夹持,成为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c的状态,径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如图22所示,由于防拔部631位于靠近作为静止部2的一部分的突起部221b的下方的位置,实现了旋转部4的防拔。在马达驱动时,通过定子铁心221与防拔部631接触,即使对防拔部631作用朝向径向内侧的力,通过在防拔周边部611d与预压磁铁43之间作用互相挤压的力,防止了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发生倾斜。
并且,通过将上突出部621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c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在上下两处在径向上被约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的倾斜。其结果,更加可靠地防止了防拔部631从定子22脱落。在上突出部621中,通过设置如图23所示的朝外侧接触部853呈凸状的突起部626,能够充分地确保盖部贯通孔81内的压入量。
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盖部贯通孔,也可以设成将如图20所示的盖部贯通孔81左右反转后的形状。即,也可设成俯视时包含向径向内侧呈凸状的U字形部位的盖部贯通孔。
(第三实施方式)
图24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剖面图。图25是将图24所示的贯通孔形成部8的附近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面切断的剖面图。在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中,设置由树脂成型的防拔部件6a。防拔部件6a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对同样的结构标记同样的符号进行说明。
防拔部件6a具有板状的上突出部627。图25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上突出部627的前端部627a的周向上的宽度比盖部贯通孔81的相同方向的宽度大。防拔部件6a的其他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防拔部件6相同。
将上突出部627插入到盖部贯通孔81时,前端部627a在盖部贯通孔81内在周向发生弹性形变且向上方移动。前端部627a移动到盘载置部411的上方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合。并且,上突出部627的下部627b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8中。
在马达中,即使对图24所示的防拔部631作用朝向径向外侧的力,由于下固定部61的防拔周边部611e与盘载置部411的接触、以及上突出部621向贯通孔形成部8的压入,防止了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7的倾斜。另外,在上突出部627中插入盖部贯通孔81时发生弹性变形的部位也可以是其他部位,作为通过暂时发生弹性变形的部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来限制防拔部件6a的轴向移动的接合结构的卡扣(snap-fit)结构,可以设成各种各样的样式。
(第四实施方式)
图2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图。在搭载了马达1a的记录盘驱动装置中,将记录盘9在载置在设于记录盘驱动装置的外壳上的可动托盘的状态下插入外壳内或从外壳中取出。
在盘载置部411的上部的中央,通过树脂注塑成型来设置盘保持部5a。盘保持部5a具有多个从上部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的爪55。并且,在周向上,在多个爪55之间,在盘保持部5a的下部设置切口部56。在盘保持部5a还设有夹紧磁铁57及夹紧轭58。在旋转部4中,在与切口部56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设置防拔部件6的上突出部621。马达1a的其他的结构与图2的马达1相同。
当记录盘9插入到记录盘驱动装置时,记录盘9的中央孔91配置在马达1a的盘保持部5a的上方。与此同时,马达1a上升,盘保持部5a嵌合到记录盘9的中央孔91。并且,通过夹紧磁铁57,将记录盘9夹紧在盘载置部411与夹板13之间。这时,记录盘9的中央孔91与爪55接触,爪55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在盘保持部5a中,通过利用爪55的弹性变形,能够将记录盘9的中心准确地定位到中心轴线J1上。
马达1a中,使下固定部61抵靠在盘载置部411的下表面,并且使上固定部62通过铆接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通过简单的构造能够容易且牢固地将防拔部件6固定于盘载置部411。
在马达1a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对防拔部631作用朝向径向外侧的力,通过防拔周边部611f及上突出部621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接触、以及上突出部621向贯通孔形成部8的压入,防止了下突出部63及上突出部621发生倾斜。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一样。
(第五实施方式)
图27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防拔部件6及凸缘部321a的俯视图。凸缘部321a具有径向宽度小的部位711。以下,将部位711称为“窄幅部711”。并且,将凸缘部321a的径向宽度比窄幅部711大的部位称为“宽幅部712”。通过设置窄幅部711,俯视凸缘部321a时的形状关于中心轴线J1呈非对称。
窄幅部711的径向外侧的边缘的半径比从中心轴线J1到防拔部631的前端的距离小。轴承外壳32的其他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轴承外壳32相同。马达的其他结构也与马达1相同。在以下 的说明中,要区别三个防拔部631时,从图27的右下方的防拔部开始逆时针称为“第一至第三防拔部631a-631c”
在周向上窄幅部711存在的范围所对应的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角度θ1(以下简称为“窄幅部711的角度θ1”),比从第一防拔部631a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1向第二防拔部631b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2的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逆时针旋转的角度θ2大。另外,准确地说,第一防拔部631a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1指的是第一防拔部631a的与宽幅部712重叠的部位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1。第二防拔部631b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2也是一样的。
并且,窄幅部711的角度θ1,比从第一防拔部631a的第三防拔部631c侧的端部651向第三防拔部631c的第一防拔部631a侧的端部653的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逆时针旋转的角度θ3小。通过窄幅部711的角度θ1在上述的范围内,马达1旋转时,第一至第三防拔部631a-631c的任意一个的整体总是存在于窄幅部711的外侧。而且,剩下的两个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上位于宽幅部712的下方。
在马达1中,如图28所示的旋转部4向上移动时,两个防拔部631与凸缘部321a的宽幅部712接触。其他的一个防拔部631位于窄幅部711的外侧,不与凸缘部321a接触。如图27所示,由于三个防拔部631沿着周向等间距设置,所以宽幅部712与两个防拔部631接触的接触位置存在于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不到180度的范围之内。如此,由于接触位置所存在的范围、即通过防拔部件6限制旋转部4向上方移动的范围不到180度,所以以使防拔部件6的窄幅部711附近的部位朝上的方式旋转部4整体稍稍倾斜。
其结果,图28所示的轴31与套筒33的内侧面332紧密接触。轴31与套筒33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在马达1中,能够增大将防拔部件6从轴承外壳32分离所需的拔出力。
另一方面,在组装马达1时,如图29所示,将轴31插入到套筒33中时,在中心轴线J1准确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将旋转部4通过夹具进行固定的状态下向下压下旋转部4。此时,三个防拔部631中的一个防 拔部631非接触地通过窄幅部711。
然而,如图28所示,在轴承外壳32的凸缘部321a中,由于窄幅部711的径向的宽度小于宽幅部712的径向的宽度,所以预压磁铁43与窄幅部711之间的周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磁性吸引力比预压磁铁43与宽幅部712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小。马达1旋转时,凸缘部321a与预压磁铁43之间生成朝向宽幅部712侧使轴31倾斜的力、即所谓的侧压。特别是在马达1低速旋转时,由于侧压,轴31维持相对于静止部2向一定方向倾斜的状态。由此,在低速旋转时,防止了马达1的旋转的摆动。
以上,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将预压磁铁设置在旋转部的结构的马达中,由于预压磁铁旋转,所以即使例如预压磁铁只有一半磁化或预压磁铁的形状在周向上变化,也不能够使轴31向一定方向倾斜。另一方面,在马达1中,凸缘部321a的径向宽度在周向上变化,换言之,由于凸缘部321a的径向宽度在周向上不是一定,所以能够容易产生使轴31向一定方向倾斜的侧压。
并且,通过使防拔部631与边缘部321a的接触位置在不到180度的范围内存在不均匀,在对旋转部4施加向上的力的情况下,使轴32倾斜,也就是说产生颠倒力矩。其结果,能够增大拔出力,能够提高插拔比。在马达1中,通过提高插拔比,能够减小将轴31插入到套筒33时所需的力。以下,将该力称为“插入力”。
通过将插入力缩小,将轴31插入到套筒33时,轴31对止推板35的冲击也减小,防止了止推板35的损伤。对轴承外壳32的底部322的冲击也变小,防止因底部322的变形带来的轴31的旋转的摆动。并且,插入时对旋转部4的各部件的冲击也降低了。并且,也降低了对马达1的各部件的组装精度的影响。因此提高了马达1的生产率。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可在防拔部件6上设置四个以上的防拔部63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定窄幅部711的周向上的范围使得至少两个防拔部631位于窄幅部711的外侧。由此,将轴31插入到套筒33中时,至少两个防拔部631与凸缘部321a非接触地通过。另外,即使位于窄幅部711外侧的防拔部631只有一个也能够得到侧压。
并且,将宽幅部712设计为只与在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不到180度范围内存在的防拔部631重叠。对旋转部4施加向上的力时,宽幅部712只与多个防拔部631的一部分接触。旋转部4稍稍倾斜,轴31与套筒33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大拔出力,提高插拔比。
图30是表示轴承外壳32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在图3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预压磁铁43。俯视时,凸缘部321a的径向外侧的边缘即外侧边缘72包括第一外侧边缘721和第二外侧边缘722。第一外侧边缘72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圆弧形。第二外侧边缘722是连接第一外侧边缘721的两端的直线形。凸缘部321a能够容易地通过冲压加工来以低成本制造。
在凸缘部321a中,径向内侧的边缘即内侧边缘73与第二外侧边缘722之间的在径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第二外侧边缘722的中央而变小。因此,凸缘部321a与预压磁铁43之间的在周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磁性吸引力,在第二外侧边缘722的中央附近变得最小。马达1旋转时,以使轴31向与凸缘部321a的第二外侧边缘722相反的一侧倾斜的方式产生侧压。特别是在马达1低速旋转时,维持轴31向一定方向倾斜的状态。由此,与图28所示的马达1一样,在低速旋转时,防止了马达1的旋转的摆动。
(第六实施方式)
图31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防拔部件6的图。图31中,轴承外壳32的凸缘部321a用双点划线表示。在防拔部件6中,图27的防拔部件6的第一至第三防拔部631a-631c中省略了第三防拔部631c,俯视时的防拔部件6的形状为关于中心轴线J1不对称。在防拔部件6中,防拔部631存在于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不到180度的范围内。防拔部件6的其他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1的防拔部件6相同。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其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对图2的旋转部4施加向上的力时,在防拔部件6中,以使没有设置防拔部631的部位、即图31中的左下方的部位朝向中心轴线J1方向上的上方的方式旋转部4整体稍稍倾斜。图3所示的轴31与套筒33的内侧面332接触,产生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大拔出力,提高插拔比。 因此,使减小插入力的设计成为可能。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防拔部631的个数也可以为2以外的其他数量。由于至少一个防拔部631存在于在凸缘部321a的下方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不到180度的范围内,所以能使旋转部4倾斜。第六实施方式中,对旋转部4施加向上的力时,由于全部的防拔部631总是与凸缘部321a接触,因此能够使拔出力一定。在防拔部件6中,也可通过增大没有设置防拔部631的部位在径向上的宽度,来防止防拔部件6的重量的偏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有各种各样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拔部件6的上突出部621,不必一定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也可以通过与盖部贯通孔81的上侧的边缘接触而将防拔部件6固定到盘载置部411。并且,如图32所示,也可以通过使上突出部621的与盘载置部411对置的面的一部分凹陷,来避免与盖部贯通孔81的上侧的边缘的接触,使上突出部621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固定马达1的其他部件时,也可通过使上突出部621从上方接触该部件,来间接地与盘载置部411的上表面接触。第二、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也是一样的。只要防拔部件6通过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中而牢固地固定到盘载置部411,那么省略上突出部621的位于盘载置部411上方的部位也可以。
在防拔部件中,上突出部的压入到贯通孔形成部的部位的形状可对照盖部贯通孔的形状而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如图33所示,也可以通过使上突出部621的一部分在垂直于中心轴线J1的面内以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式弯曲,来压入到矩形的贯通孔形成部8d中。这种情况下,在贯通孔形成部8d中,边缘部80的径向内侧的部位861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在一点接触。即,在该部位861设置一个内侧接触部。边缘部80的径向外侧的部位862与上突出部62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在一点接触。即,在该部位862设置一个外侧接触部。如此,在马达中,通过在贯通孔形成部的在周向上的不同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外 侧接触部及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能够将防拔部件固定到盖部贯通孔内。
盖部贯通孔的形状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为了在三点固定上突出部621的径向的位置,优选盖部贯通孔包括朝向径向呈凸状的V字形或U字形的部位。另外,V字形、U字形指的是对于周向弯折或弯曲的形状,表示除了整体呈直线的形状以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使突起部221b的前端部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距离在周向上变化,来将对旋转部4施加向上的力时的防拔部631与突起部221b之间的抵接位置,设在不到180度的范围。由此,旋转部4倾斜,通过轴31与套筒33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能增大拔出力。并且,也可通过将防拔部631设置在不到180度的范围,使旋转部4倾斜。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图15所示的上突出部621的倾斜部621a,也可以朝向上方且径向外侧倾斜。这种情况下,将防拔部件6插入到盘载置部411的盖部贯通孔81中时,倾斜部621a与下侧边缘414b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滑动接触且向上移动。然后,上突出部621的下部621c与多个盖部贯通孔81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由此固定防拔部件6的径向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也可省略定子保持部件23,并且使定子铁心221的内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来将定子铁心221直接固定在轴承外壳32的外周。
上突出部621及下突出部63的个数也可以分别是三个以外的个数。为了防止预压磁铁43向径向移动优选下突出部63在周向上大致等间距设置三个以上。
并且,上突出部621与下突出部63的个数也可以不同。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上突出部621的任意一个与下突出部63的任意一个在周向上只位于相同位置。第二至第六实施方式也是一样的。
上述实施方式中,预压磁铁43也可以设置在凸缘部321a的上表 面。即,也可将凸缘部321a作为轭使用,并且预压磁铁43与盘载置部411之间也产生磁作用。换言之,在马达1中,盘载置部411及轴承外壳32中的至少一方由磁性材料形成,在另一方的与该一方对置的位置上设置预压磁铁43。由此,不必在与预压磁铁43对置的位置上另行设置磁性部件。
预压磁铁43也可以设置在比图2所示的位置更远离中心轴线J1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预压磁铁43在与静止部2之间、例如与定子铁心22之间产生磁作用。在转子轭41中,记录盘9借助环状橡胶44间接地载置在盘载置部411,但也可省略环状橡胶44直接载置在盘载置部44的上表面上。
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设置止推板35,在轴承外壳32的底部322的内底面与轴31的前端之间形成树脂层,但也可以通过将底部322的内底面及轴31的前端的至少一方用树脂进行涂敷来形成树脂层。
上述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轴承外壳32的上端与定子22的上端位于同一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不在中心轴线J1方向上增大马达1便能在轴承外壳32与盘载置部411之间配置预压磁铁43。在夹持装置5中,爪部件52也可以是只在上下方向和径向中的一方上移动的构造。
只要将多个盖部贯通孔81的每一个,在周向上配置在多个爪部件52的任意爪部件52之间的话,盖部贯通孔81与爪部件52就不必一定在周向上交替存在。即使爪部件52与盘载置部411不滑动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将各盖部贯通孔81在周向上配置在爪部件52之间,能够容易防止爪部件52与上突出部621的干涉。马达1也可以是将转子磁铁配置在定子内侧的内转子型。并且,也可在转子轭的上侧另行设置盘载置部。将防拔部件6、6a固定到转子轭41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齿轮传动马达等其他马达上。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种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互相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作为记录盘驱动装置的薄型马达。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作为风扇用马达等记录盘驱动装置以外的马达使用。
Claims (17)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静止部;
轴承机构;
旋转部,其在所述静止部的上方,通过所述轴承机构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能旋转;
所述旋转部包括:
有盖圆筒状的转子轭;
防拔部件,其固定在所述转子轭的盖部,防止所述旋转部从所述静止部分离;
所述防拔部件为一体部件,
所述防拔部件包括:
下固定部,其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盖部的下表面接触;
下突出部,其从所述下固定部向下方突出;
上突出部,其从所述下突出部向上方突出,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盖部的盖部贯通孔;
防拔部,其在所述下突出部的下部向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位于靠近所述静止部或所述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
所述下固定部具有如下部位,即,该部位是相对于假想面而言位于与设置在所述下突出部的下部的所述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所述假想面处于所述下突出部在所述下固定部所处的位置、且垂直于径向;
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包括:
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
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在与所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的个数为2,所述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的个数为1,在周向上,一个内侧接触部位于两个外侧接触部之间;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的个数为2,所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的个数为1,在周向上,一个外侧接触部位于两个内侧接触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出部为板状,
所述盖部贯通孔包含俯视时向径向内侧或外侧呈凸状的V字形或U字形的部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插入所述盖部贯通孔的上突出部具有朝所述一个内侧接触部或所述一个外侧接触部呈凸状的突起部。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出部的位于比所述盖部更靠上方的位置的部位朝向径向内侧或外侧弯曲。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上突出部的盖部贯通孔内的部位的周向的宽度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突出部具有朝向上方且朝向径向内侧的倾斜部。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拔部向径向内侧突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突出部具有多个,
所述下固定部在比所述防拔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将所述多个下突出部连接成环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拔部件的原始部件为通过用冲压加工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切而成的部件,
在所述原始部件中上突出部与下突出部沿着径向排列,
通过所述下突出部从所述原始部件的主体部向下方弯曲,所述上突 出部朝向上方。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包括夹持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旋转部的上部,嵌入到记录盘的中央孔,
所述盖部在所述夹持装置的周围延展,所述记录盘直接或间接地载置在所述盖部上,
所述夹持装置具有多个爪部件,所述多个爪部件排列在周向上,并且通过前端在上下方向或径向上移动来将所述记录盘固定在所述盖部上,
所述盖部贯通孔在周向上配置在所述多个爪部件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旋转部包括环状的预压磁铁,
所述预压磁铁位于比所述下突出部更靠径向内侧且比所述轴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压磁铁的外周面位于比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的径向的宽度在周向上变化。
1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机构包括有底圆筒形状的轴承外壳,
所述轴承外壳在上端具有向径向外侧延展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预压磁铁在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16.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机构在所述轴承外壳的径向内侧还具有圆筒形状的套筒,所述轴承外壳的上部从所述套筒突出。
17.一种记录盘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记录盘旋转的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对所述记录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的存取部;
容纳所述马达及所述存取部的外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23290A JP2012165541A (ja) | 2011-02-04 | 2011-02-04 |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11-023290 | 2011-02-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66671U true CN203166671U (zh) | 2013-08-28 |
Family
ID=46844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03304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66671U (zh) | 2011-02-04 | 2012-02-02 | 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2165541A (zh) |
CN (1) | CN203166671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187976A (ja) | 2012-03-07 | 2013-09-19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7155746B2 (ja) * | 2018-08-22 | 2022-10-1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2023007377A (ja) * | 2021-07-05 | 2023-01-18 | Kyb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WO2023281905A1 (ja) * | 2021-07-05 | 2023-01-12 | Kyb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及び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43936B1 (ko) * | 2005-11-04 | 2006-11-10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스핀들 모터 |
JP5092420B2 (ja) * | 2007-01-25 | 2012-12-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2011
- 2011-02-04 JP JP2011023290A patent/JP2012165541A/ja active Pending
-
2012
- 2012-02-02 CN CN 201220033047 patent/CN20316667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2165541A (ja) | 2012-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66671U (zh) | 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 | |
US9369019B1 (en) |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 |
KR20010052262A (ko) | 디스크 구동용 모터를 배치하는 프레임플레이트의 프레스가공방법 | |
CN101183546B (zh) | 夹持机构、无电刷电动机和盘驱动装置 | |
US7457078B2 (en) | Magnetic disk apparatus with reduced disk fluttering by placing a groove in the peripheral wall of the housing | |
US20090161253A1 (en) | Bearing mechanism, motor and storage disk drive apparatus | |
CN101996658B (zh) | 旋转台 | |
US20140001928A1 (en) | Spindle motor | |
CN103578505A (zh) | 主轴电机及包含该主轴电机的硬盘驱动器 | |
CN103296790A (zh) |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
CN102737648B (zh) | 机壳部件、马达单元、盘驱动装置及机壳部件的制造方法 | |
US20090001844A1 (en) | Motor adopting improved mechanism | |
CN101996656B (zh) | 电动机、记录光盘驱动装置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
US20060126977A1 (en) | Fluid Dynamic Pressure Bearing Device, and Spindle Motor and Recording Disk Driving Apparatus | |
CN203151285U (zh) | 马达、盘驱动装置以及风扇 | |
CN202997786U (zh) | 马达 | |
CN202142922U (zh) | 电动机及盘驱动装置 | |
CN102957244B (zh) |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
CN104518600A (zh) | 主轴电机和包括该主轴电机的硬盘驱动器 | |
CN101996654A (zh) | 马达及记录光盘驱动装置 | |
JP2011067084A (ja) | モータおよび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
CN203205995U (zh) |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
CN203027058U (zh) | 盘旋转用马达以及具备该盘旋转用马达的盘驱动装置 | |
JP2007066397A (ja) | 磁気テープ巻取り用リ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6272377B2 (ja) | ディスク回転用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20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