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93814U -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 Google Patents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93814U
CN203093814U CN 201220745053 CN201220745053U CN203093814U CN 203093814 U CN203093814 U CN 203093814U CN 201220745053 CN201220745053 CN 201220745053 CN 201220745053 U CN201220745053 U CN 201220745053U CN 203093814 U CN203093814 U CN 203093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ody
handle
drawstring
boss
vehicle ce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4505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勇
张亚芳
解胜凯
赵东明
张红霞
宋广晶
邓维松
刘振高
郭聪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74505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93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93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938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所述拉手本体总成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所述第一拉手本体通过拉手安装支座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车辆。

Description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车辆顶篷的拉手,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车辆的安全也成为用户关注的首要问题。汽车顶篷上的拉手作为汽车内部的部件,其作用是使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为乘客提供手握的支撑点,避免在紧急刹车及其他突发情况时,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车辆顶篷拉手的性能直接决定乘客乘坐的安全性。 
目前,市场上的车辆顶篷拉手一般通过螺钉或者其它卡接结构安装在车辆顶篷上,可分为直拉式和可折叠式两种。其中直拉式拉手一般为注塑成型的塑料件,直接安装在车辆顶篷上,拉手本身不能进行其它活动;而折叠式拉手是通过阻尼和弹簧使拉手本体与拉手安装支座结合,从而使拉手在使用时下拉,不使用时自动回位。 
然而,上述的两种拉手存在以下的缺陷:拉手在布置时是针对正常成年人乘坐车辆时手部使用位置进行相关设计的,其于车内的安装布置对于身高正常的成年人来讲尚可满足使用方便的目的,且在紧急刹车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可以配合安全带有效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但在实际的乘员中,有很多中、小学生,这类人群的一大部分人,身高相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身高要矮很多,因此,拉手对于这类人群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在遇到紧急刹车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时,可能会对乘客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能够保证乘坐者人身安全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所述拉手本体总成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所述第一拉手本体通过拉手安装支座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的拉带,所述拉带的一端固连第一拉手本体上设置的第一拉带固定杆,另一端通过弹性回位机构固连第二拉手本体上设置的第二拉带固定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弹性回位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二拉带固定杆上的弹簧卷筒,在弹簧卷筒内设有拉力弹簧,所述拉带与拉力弹簧固连。 
作为再进一步的限定: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拉带未被拉出时使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配合卡紧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的第一限位机构,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限位机构。 
作为对第一限位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上的凸台、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与凸台相配合卡紧的第一凹槽。 
作为第一限位机构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将当凸台安装到第一凹槽内时能够控制其安装轨迹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第一凹槽内的限位点,设于凸台上、用于限位点滑动的导轨,以及设于凸台上的限位面,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安装到一起时限位点设于导轨内,限位面与导轨末端相连。 
作为对导轨的限定:所述导轨包括分别设于凸台上的横向导轨与竖向导轨,横向导轨的左端连通竖向导轨的底端,限位面设于竖向导轨的顶端。 
作为对第二限位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与第二拉带固定杆固定的旋钮,旋钮上设有旋钮凸台,所述旋钮凸台与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凹槽配合卡紧。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1)本实用新型包括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的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当乘客的身高相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身高较低时,可以将第一拉手本体拉出,即可调整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满足身高较矮的乘客的需求,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2)连接机构一端直接固连在设于第一拉手本体上的第一拉带固定杆上,令一端通过弹性回位机构固连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拉带固定杆上,当乘客不再需要第一拉手本体降低高度时,在弹性回位机构的作用力下,拉带会带动第一拉手本体回位到原来的高度,方便操作;
(3)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在正常情况下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相接触,可以令拉带长度最短,即使有外力作用到第一拉手本体上,由于第一限位机构的作用,拉带也不会被拉长;而当乘客的身高较低时,可以解除限位,然后对第一拉手本体施加一外力即可将拉带拉长,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就会降低,方便乘客的使用;
(4)本实用新型还设有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与第二拉带固定杆相连的旋钮,所述旋钮通过设于旋钮上的旋钮凸台与设于第二拉手本体上的第二凹槽进行限位,进一步保证对拉带长度的限定;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限位机构中包括导轨和限位点,当将第一拉手本体与第二拉手本体接触安装到一起时,通过限位点与导轨的配合可以令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综上可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调节第一拉手本体的高度,就能够满足不同身高用户的不同需求。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有拉手安装支座3的第二拉手本体2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物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有拉手安装支座3的第二拉手本体22的剖视图。    
图中:1—拉手本体总成,21—第一拉手本体,22—第二拉手本体,3—拉手安装支座,4—拉带,51—第一拉带固定杆,52—第二拉带固定杆,6弹簧卷筒,7—旋钮,8—旋钮凸台,91—第一凹槽,92—第二凹槽,10—凸台,11—限位点,12—限位面,131—横向导轨,132—竖向导轨,141—第一矩形孔,142—第二矩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拉手本体总成1,所述拉手本体总成1包括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其中第一拉手本体21用于乘客手握,第二拉手本体22通过拉手安装支座3固定设于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通过长度可以调节的拉带4相连接。
为了方便拉带4的安装,在第一拉手本体21上设有第一拉带固定杆51,拉带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拉带固定杆51上;在第二拉手本体22上设有第二拉带固定杆52,在第二拉带固定杆52上设有弹簧卷筒6,拉带4的另一端固定在设于弹簧卷筒6的拉力弹簧上,正常情况下拉带4被卷在拉带固定杆上,拉带4的打开长度最短,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接触。 
正常情况下,为了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接触时,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相对固定,在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机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21上的凸台10、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的第一凹槽91,所述第一凹槽91的形状、尺寸与凸台10相吻合,使用时,凸台10与第一凹槽91配合卡紧,同时,在第一凹槽91内设有限位点11,在凸台10上设有限位面12,限位面12控制限位点11所能到达的高度,令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的限位效果更好。 
当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安装配合时,为了控制限位点11的滑动轨迹,在凸台10上还设有横向导轨131与竖向导轨132,所述横向导轨131的左端连通竖向导轨132的底端,安装时,令凸台10的右端插入第一凹槽91的左端,此时限位点11位于横向导轨131的右端,然后向右移动第一拉手本体21,凸台10会自右而左地插入到第一凹槽91中,同时限位点11会沿横向导轨131自右而左滑动,当到达横向导轨131的最左端时,继续沿竖向导轨132自下而上滑动,直至限位点11碰到限位面12,安装完成。 
为了进一步保证正常情况下拉带4不被轻易拉出,在第一拉手本体22上设有第二限位机构,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旋钮7、设于旋钮7上的旋钮凸台8、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的第二凹槽92,拉带4不被拉出时,旋钮凸台8与第二凹槽92配合卡紧。 
此外,为了美观,本实施例将第一拉带固定杆51与第二拉带固定杆52分别设置在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内,其中,拉带4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拉带固定杆5上,另一端由设于凸台10上的第一矩形孔141伸出,经由设于第二凹槽92内的第二矩形孔142后,固连在拉力弹簧上。 
本实施例在正常情况下(乘客为正常身高的成年人),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通过第二限位的机构配合卡紧,乘客只需握住第一拉手本体21即可。 
当有身高较矮的乘客乘坐车辆时,由于拉手本体21设置的较高,乘客需要令胳膊一直处于高空悬浮状态才能握住拉手本体1,此过程极易造成乘客的疲劳,而且固定力不够不能够很好地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为了使乘客更加轻松地乘坐车辆,同时又体现拉手的安全作用,可以向左拉动第一拉手本体21,令其与拉手本体22脱离,从而解除对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的限位,然后向拉手相反的方向拉动旋钮7,令旋钮凸台8与第二凹槽92也解除限位,接着按照规定的方向向外拉第一拉手本体21,拉带4会被拉长,第一拉手本体21的高度也会被降低,方便乘客手握;使用完毕后,只要松开手,在拉力弹簧的作用下,拉带4会被重新卷回到拉带固定杆上,第一拉手本体21会重新与第二拉手本体22接触,人工再次将凸台10安装到第一凹槽91中即可。 
本实施例结构简单,可以根据乘客的身高改变拉手本体总成高度,满足不同成乘客的需求,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Claims (8)

1.一种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包括拉手本体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本体总成(1)包括固定在车辆顶篷上的第一拉手本体(21)、用于乘客乘坐时手握的第二拉手本体(22),所述第一拉手本体(21)通过拉手安装支座(3)固定安装在车辆顶篷的钣金上,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机构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用于连接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的拉带(4),所述拉带(4)的一端固连第一拉手本体(21)上设置的第一拉带固定杆(51),另一端通过弹性回位机构固连第二拉手本体(22)上设置的第二拉带固定杆(5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二拉带固定杆(52)上的弹簧卷筒(6),在弹簧卷筒(6)内设有拉力弹簧,所述拉带(4)与拉力弹簧固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用于拉带(4)未被拉出时使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配合卡紧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之间的第一限位机构,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的第二限位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一拉手本体(21)上的凸台(10)、以及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与凸台(10)相配合卡紧的第一凹槽(9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机构还包括用于将凸台(10)安装到第一凹槽(91)内时能控制其安装轨迹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于第一凹槽(91)内的限位点(11),设于凸台(10)上、用于限位点(11)滑动的导轨,以及设于凸台(10)上的限位面(12),第一拉手本体(21)与第二拉手本体(22)安装到一起时限位点(11)设于导轨内,限位面(12)与导轨末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包括分别设于凸台(10)上的横向导轨(131)与竖向导轨(132),横向导轨(131)的左端连通竖向导轨(132)的底端,限位面(12)设于竖向导轨(132)的顶端。
8.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与第二拉带固定杆(52)固定的旋钮(7),旋钮(7)上设有旋钮凸台(8),所述旋钮凸台(8)与设于第二拉手本体(22)上的第二凹槽(92)配合卡紧。
CN 201220745053 2012-12-31 2012-12-31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93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45053 CN203093814U (zh) 2012-12-31 2012-12-31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45053 CN203093814U (zh) 2012-12-31 2012-12-31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93814U true CN203093814U (zh) 2013-07-31

Family

ID=48845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45053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93814U (zh) 2012-12-31 2012-12-31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938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2531A (zh) * 2016-07-27 2018-0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拉手总成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2531A (zh) * 2016-07-27 2018-02-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拉手总成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06717U (zh) 可拉伸遮阳板
CN203093814U (zh) 高度可调节的车辆顶篷拉手
DE102014219176A1 (de) Verkehrsmittelsitz
CN205646666U (zh) 汽车线束管夹
CN208198336U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安全带支架
CN205916074U (zh) 一种侧气帘导向支架及车辆
CN110303964A (zh) 一种汽车顶棚扶手装置
CN205034037U (zh) 一种全包围式多功能汽车扶手箱
CN203157964U (zh) 一种刹车辅助装置
CN203271401U (zh) 一种带弹簧的自动调节轮距装置
CN210591544U (zh) 弹出式无线充电桌板
CN110439415A (zh) 车用可供电玻璃升降器
CN103287301A (zh) 一种公交车可伸缩的拉把结构
CN203157928U (zh) 双边可调节式汽车安全带
CN203547317U (zh) 车门限位器
CN207225299U (zh) 一种汽车后排安全气囊
CN208118895U (zh) 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壳体及空气净化器
CN204674426U (zh) 一种车用安全拉手
CN2640979Y (zh) 空分、气体压缩设备箱式车载、撬装、特种车用上开门
CN202699915U (zh) 客车灭火器固定装置
CN211892949U (zh) 一种汽车座椅护板
CN2498032Y (zh) 出租车司机自闭式防弹防爆安全装置
CN110303953B (zh) 一种汽车副驾驶坐垫翻转机构
CN208068349U (zh) 一种用于线路板的切割装置
CN209756871U (zh) 汽车扶手定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anghai Harvard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297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Vehicle roof handle with adjustable heigh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511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