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31727U -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31727U
CN202931727U CN201220413530.5U CN201220413530U CN202931727U CN 202931727 U CN202931727 U CN 202931727U CN 201220413530 U CN201220413530 U CN 201220413530U CN 202931727 U CN202931727 U CN 2029317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zzle
cover plate
heat abstractor
heat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1353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永田
薛松
景佰亨
郭雨龙
刘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22041353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317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317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3172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的基板、与所述基板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的盖板,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之上且与所述流体流道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所述液孔与导流管密封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采用整体设计的铜制板或者铝制板作为散热板,而是采用模块化的可分散的贴附于发热元器件上的散热装置形成该散热板,因此可以明显的降低散热板的重量和成本。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对发热单元进行散热冷却的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具有电子芯片和功率器件的发热单元的热耗越来越大,以致各种用以冷却这些发热电子芯片和功率器件的散热装置不断的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实现。 
其中,一种较为高效的冷却方式就是液体冷却。目前,随着流体冷却技术的不断被推广使用,研发人员已研发出各种形式的流体冷却板来满足液冷方式的实际需要。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420059448.2的中国专利文献即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构造的CPU液冷装置,其包括设置在计算机机壳内、主板上的CPU,和与CPU接触的散热器,其中,所述散热器是由内部为中空构造的散热板与导热腔体连接成为一体,导热腔体外壁与CPU紧密接触;散热板内充有低沸点冷却液,散热板上开有可注入低沸点冷却液的注液口。 
但目前的流体冷却板主要采用大块的整体的铜制板或者铝制板进行设计。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会使得流体冷却板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重,而且由于其一体设计,从而使得其对不同的发热单元的适应性较差。 
为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流体冷却板的体积和重量、让流体冷却板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发热单元,以及让发热单元能够方便快捷地与流体通断,以实现发热单元与整个系统方便快捷分离的冷却板便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以克服散热板不能模块化地装配到发热单元的各个发热元器件上,或发热单元不能方便快捷的与整个系统分离的缺陷。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的基板、与所述基板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的盖板,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所述液孔与导流管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流体流道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 
优选地,所述基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以及,所述盖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固定于发热单元之上的固定机构。 
一种散热板,包括至少一个通过导流管连通起来的且通过导热材料与发热单元上的发热元器件贴合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的基板、与所述基板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的盖板,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所述液孔与导流管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流体流道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 
优选地,所述基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以及,所述盖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固定于发热单元之上的固定机构。 
优选地,所述散热板还包括用以固定进液导流管以及出液导流管的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以及分别连接至进液导流管以及出液导流管的快速流体连接器。 
优选地,所述快速流体连接器包括快速接头阳头以及快速接头阴头,所述快速接头阳头的一端与进液导流管或出液导流管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快速接头阴头。 
通过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需要采用整体设计的铜制板或者铝制板作为散热板,而是采用模块化的可分散的贴附于发热元器件上的散热装置 形成该散热板,因此可以明显的降低散热板的重量和成本;并且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了快速流体连接器与进出导流管连接,因此可以实现发热单元与流体的快速通断,达到该液冷散热板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并且其能够适应各种发热单元冷却的要求。除此之外,由于该散热板包括的散热装置可以由铜铝结合而形式,因此在实际应用当中一定程度上不但可以降低该散热板的重量和成本,并且还可以增加散热板的耐压强度,从而使得该散热板不易受流道内液体的高压而变形。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使用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异效果,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以及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具体的,参照图1a、图1b以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装置1,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4的基板3、与所述基板3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4的盖板8,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3或盖板8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4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5、6),所述液孔(5、6)与导流管(9、10)密封连接。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流体流道4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4。除此之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难想到,其他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曲折的流体流道4同样 适用,甚至呈直线状的流体流道4也能够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1。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基板3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以及,所述盖板8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更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3由铜制材料一体制成,所述盖板8由铝制材料制成。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散热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3或盖板8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1固定于发热单元之上的固定机构7。例如,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设置于基板3的侧部之上且具有螺孔的侧耳以及能够通过所述螺孔与发热元件相固定的固定螺钉(图中未示出)。具体实施时,所述固定机构7可以平均的分布于所述基板3的四周,也可以对称的予以分布。 
继续参照图1a以及图1b所示,图1a为单个的散热装置1的正面示意图,图1b为散热装置1的底面贴合发热元器件2的示意图。在使用散热装置1过程中,通过使用导热材料为界面材料将发热元器件2贴合在散热装置1的底面上。散热装置1内部通流体,流体将发热元器件2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带走,达到冷却发热元器件2的目的。 
如图2所示,左图中,基板3为一整块铜制金属组成,在基板3内有流体流道4以及液孔5和6。在基板3的四周有用于固定散热装置1的固定机构7。图1a中的散热装置1是由基板3和盖板8组成,其中,所述基板3是铜制材料,盖板8使用铜制材料或铝合金制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板,包括至少一个通过导流管(如9、10)连通起来的且通过导热材料与发热单元15上的发热元器件2贴合的散热装置1,所述散热装置1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4的基板3、与所述基板3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4的盖板8,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3或盖板8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4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如5、6),所述液孔(如5、6)与导流管(如9、10)密封连接。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流体流道4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4。同样地,除此之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难想到,其他呈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曲折的流体流道4同样适用,甚至呈直线状的流体流道4也能够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装置1。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基板3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以及,所述盖板8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更为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3由铜制 材料一体制成,所述盖板8由铝制材料制成。 
优选实施方式下,所述散热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3或盖板8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1固定于发热单元15之上的固定机构7。例如,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设置于基板3的侧部之上且具有螺孔的侧耳以及能够通过所述螺孔与发热元件15相固定的固定螺钉。具体实施时,所述固定机构7可以平均的分布于所述基板3的四周,也可以对称的予以分布。 
更为优选地,所述散热板还包括用以固定进液导流管(图中未示出)以及出液导流管(图中未示出)的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以及分别连接至进液导流管以及出液导流管的快速流体连接器14。具体实施时,所述快速流体连接器14包括快速接头阳头12以及快速接头阴头13,所述快速接头阳头12的一端与进液导流管或出液导流管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快速接头阴头13。 
如图3所示,使用串联的导流管9和并联的导流管10将散热装置1以串联或并联的形式组合起来,将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分别连接进出液导流管。快速接头阳头12与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连接,快速接头阴头13和快速接头阳头12连接,共同组成快速流体连接器14。至此,散热板形成。 
如图4所示,将散热板的散热装置1固定在发热单元15上,快速流体连接器14和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固定在发热单元15的面板16上。每个散热装置1的底面贴合一个或多个发热器件2。这样,整个散热板就固定在发热单元15上。在散热板的导流管9中通入流体,流体可以将发热单元15中的各个发热元器件2的热带走从而实现对各个发热元器件2的冷却。在使用过程中,快速接头阴头13和快速接头阳头12可以被人工的快速通断,通断过程没有流体泄漏,使得整个组件的使用非常方便。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首先,用普通铣或者铸造等工艺制作散热装置1的基板3。在基板3中使用普通的铣或铸造的工艺制作出流体流道4、进出液孔5和6、固定机构7。采用普通铣或铸造工艺制作盖板8。 
将盖板8嵌入基板3中,采用钎焊或者摩擦搅拌焊的工艺将盖板8与基板3牢牢结合。如果基板3和盖板8都采用铜制材料,则焊接工艺可使用钎焊或摩擦搅拌焊等方式;如果基板3为铜制材料和盖板8为铝合金制材料,则焊接工艺采用摩擦搅拌焊等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铝合金制作的盖板8与铜制基板3以摩擦搅拌焊等焊接方式结合。由于铝合金较铜在相同的体积下更轻,成本更低,而且强度更高,所以这种形式的散热板不但可以降低散热板的成本和重量,而且可以提高散热板整体的耐压强度,使散热板不易变形。 
把各个导流管9和10插入散热装置1中的进出液孔5和6中,与散热板进行焊接等形式地密封。 
然后,用铣或铸造等工艺制作一个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将进出液导流管9焊接在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内。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和快速接头阳头12之间采用橡胶垫片或O型圈密封。这样,整个散热板组装完成。 
最后,把整个组装好的散热板安装在需要冷却的发热单元15上,散热装置1固定在发热单元15上,快速接头阳头12和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11固定在面板16上。将散热板的两个快速接头14分别接入提供流体的管路上,即可实现对发热单元15的冷却。 
本实用新型使用适应发热元器件大小的模块化散热装置形成整体的散热板,可以降低散热板的整体重量和成本。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创新的应用一种铜铝相结合的散热装置,即散热装置的基板采用铜制材料一体形成,而其盖板采用铝制材料形成,因此其不但可以降低散热装置的整体重量和成本,并且还能够增加散热装置的耐压强度,从而使该散热装置不易变形。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板不能模块化地装配到发热单元的各个发热元器件上,或发热单元不能方便快捷的与整个系统分离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且能够适应发热单元上的发热元器件大小的散热装置在发热单元内进行串并联以形成一整体的散热板,并且使用快速流体连接器作为该散热板的进出液接头,从而实现散热板有效地冷却发热单元内各个主要的发热元器件的目的,并且该散热板能够方便快速地与系统分离,使得该散热板的使用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的基板、与所述基板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的盖板,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所述液孔与导流管密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流道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所述盖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固定于发热单元之上的固定机构。
5.一种散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通过导流管连通起来的且通过导热材料与发热单元上的发热元器件贴合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其间布有曲折流体流道的基板、与所述基板相扣以密封所述流体流道的盖板,以及布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之侧面且与所述流体流道贯通的至少两个液孔,所述液孔与导流管密封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流道为S型的曲折流体流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一体制成,所述盖板由铜制或铝制材料制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或盖板侧部的用于将该散热装置固定于发热单元之上的固定机构。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以固定进液导流管以及出液导流管的进出液导流管固定机构,以及分别连接至进液导流管以及出液导流管的快速流体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流体连接器包括快速接头阳头以及快速接头阴头,所述快速接头阳头的一端与进液导流管或出液导流管相连,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快速接头阴头。 
CN201220413530.5U 2012-08-20 2012-08-20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317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13530.5U CN202931727U (zh) 2012-08-20 2012-08-20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13530.5U CN202931727U (zh) 2012-08-20 2012-08-20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31727U true CN202931727U (zh) 2013-05-08

Family

ID=48221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1353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31727U (zh) 2012-08-20 2012-08-20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31727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01633A (zh) * 2014-12-15 2015-04-08 刘坚 一种液冷散热板和机器壳体
CN104617085A (zh) * 2013-11-04 2015-05-13 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叠加组装式功率模块
CN106252309A (zh) * 2016-09-26 2016-12-21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用于高热流密度芯片的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WO2017049867A1 (zh) * 2015-09-21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106681461A (zh) * 2017-01-06 2017-05-17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的散热结构
CN106975897A (zh) * 2016-01-15 2017-07-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器及其加工和装配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7085A (zh) * 2013-11-04 2015-05-13 江苏宏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叠加组装式功率模块
CN104501633A (zh) * 2014-12-15 2015-04-08 刘坚 一种液冷散热板和机器壳体
WO2017049867A1 (zh) * 2015-09-21 2017-03-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106975897A (zh) * 2016-01-15 2017-07-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散热器及其加工和装配方法
CN106252309A (zh) * 2016-09-26 2016-12-21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用于高热流密度芯片的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CN106681461A (zh) * 2017-01-06 2017-05-17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产品的散热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31727U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105390636B (zh) 电池箱
CN106455456B (zh) 一种铜铝复合水冷板及其加工制作方法、水冷散热方法
CN204651303U (zh) 一种电子元件散热冷板
CN205069814U (zh) 带换热功能的电池包
CN204392764U (zh) 一种水冷板
CN205213192U (zh) 一种冷却壳体及具有所述冷却壳体的电机控制器
CN103715472A (zh) 冷却水套及汽车动力电池系统
CN202364520U (zh) 型材式水冷板电子散热器
CN108028444A (zh) 电池系统和组装电池系统的方法
CN108270050A (zh) 一种动力电池一体化液冷箱体
CN207320173U (zh) 一种带有均热功能的方形电池
CN201898129U (zh) 爆炸环境用内外热交换水冷系统
WO2017049867A1 (zh) 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CN20490538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及汽车
CN207611345U (zh) 一体式服务器水冷散热器
CN104362410B (zh) 水冷电池模组
CN202941080U (zh) 储液型散热器
CN207864044U (zh) 一种发动机散热器
CN206042669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101893398A (zh) 型材热管一体化散热器
CN206976438U (zh) 一种电池包
CN205052051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的风冷、水冷混合散热模块
CN110571207B (zh) 液态金属复合微纳米颗粒流体装置
CN204007211U (zh) 液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