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96176U - 轮毂单元 - Google Patents

轮毂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96176U
CN202896176U CN 201220336843 CN201220336843U CN202896176U CN 202896176 U CN202896176 U CN 202896176U CN 201220336843 CN201220336843 CN 201220336843 CN 201220336843 U CN201220336843 U CN 201220336843U CN 202896176 U CN202896176 U CN 202896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r
oil slinger
seal ring
section
siding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368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若林达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08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35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08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35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96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961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毂单元,其实现了如下结构:其为实用的结构,制造时难以产生因制造时的粘接剂的溢出等引起的不良情况,而且,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在塑料磁铁制成的编码器(20a)的内周缘部,卡定弹性材料制成且呈圆环状的密封圈(24)。而且,通过该密封圈(24),在整周堵塞甩油环(13)的曲面部(17)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的开口部。

Description

轮毂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汽车的车轮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悬架装置的轮毂单元,尤其涉及具备编码器和由甩油环和密封圈构成的组合密封圈的轮毂单元,所述组合密封圈存在于旋转侧轨道圈和静止侧轨道圈的相互相向的周面彼此之间,并堵塞设置有多个滚动体的环状空间的端部开口,所述编码器附接固定在该甩油环的轴向内侧面。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知晓用于将汽车的车轮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悬架装置的轮毂单元(参照日本特开第2008-233110号公报、日本特开第2009-185965号公报)。图8及图9中示出这种以往的轮毂单元的第1例。轮毂单元1由作为静止侧轨道圈的外圈2和与该外圈2同心配置并作为旋转侧轨道圈的轮毂3构成。在设于外圈2的内周面的、分别为静止侧轨道的多列外圈轨道4和设于轮毂3的外周面的、分别为旋转侧轨道的多列内圈轨道5之间,按照各列分别配置有作为滚动体的多个滚珠6。这些滚珠6分别通过保持器7滚动自如地保持。通过这样的结构,轮毂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固定于悬架装置的外圈2的内径侧。 
在外圈2的内周面和轮毂3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多个滚珠6的环状空间8的两端开口,分别通过第一密封圈9和组合密封圈10在整周被堵塞。第一密封圈9具备金属板制成的第一金属芯(芯金)11和弹性材料制成的多个第一密封唇12。在将第一金属芯11通过过盈配合内嵌到外圈2的一端部的状态下,各个第一密封唇12的顶端缘在整周与轮毂3的中间部外周面滑动接触。 
另一方面,组合密封圈10具备甩油环13和第二密封圈14。甩油环13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形而以截面呈L形的形态整体形成为 圆环状,并由如下部分构成:圆筒部15;从该圆筒部15的轴向端缘朝径向外侧弯折的圆环部16;和存在于所述圆筒部15和圆环部16之间的连续部的、截面为圆弧形的曲面部17。通过将圆筒部15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在轮毂3、更具体而言外嵌在与轮毂主体一起构成轮毂3的内圈21的端部外周面,由此,将该甩油环13固定在轮毂3上。此外,第二密封圈14具备金属板制成的第二金属芯18和弹性材料制成的多个第二密封唇19。在第二金属芯18通过过盈配合内嵌在外圈2的另一端部的状态下,各个第二密封唇19的顶端缘在整周与甩油环13的表面滑动接触。 
此外,为了能够测定结合固定在轮毂3的车轮的旋转速度,在构成组合密封圈10的甩油环13的圆环部16的轴向内侧面,如图9所示,在整周附接固定有圆环状的编码器20。另外,本说明书中,在轴向上“内”是指,在朝汽车组装的状态下、车身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即各图的右侧。与此相对,将各图的左侧即宽度方向端部侧在轴向上称为“外”。该编码器20由橡胶磁铁、塑料磁铁等永磁铁构成,在轴向磁化。磁化在圆周方向上交替且等间隔地进行。因此,S极和N极在圆周方向上交替且等间隔地配置在作为被检测面的编码器20的轴向内侧面。使传感器的检测部与这样的编码器20的被检测面相向,从而自如地测定与轮毂3一起旋转的车轮的旋转速度。而且,表示被测定的车轮的旋转速度的信号利用在防锁死刹车系统(ABS)或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车辆的行驶稳定化装置的控制中。另外,该轮毂单元的例子中,将用于安装编码器20的甩油环13设为磁性金属制,由此,使该甩油环13具有作为背轭的功能,确保从编码器20的被检测面出入的磁通量的强度(密度)。 
然而,若只是将构成组合密封圈10的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外嵌固定在轮毂3的端部,则并不一定能充分确保圆筒部15的内周面和轮毂3的端部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面的密封性。即,即使在将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在轮毂3的端部的状态下,也无法避免在该嵌合部存在微小间隙。在水分侵入该微小间隙的情况下,圆筒部 15的内周面和轮毂3的端部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会腐蚀,因该腐蚀部分的体积增加,导致圆筒部15的内周面和轮毂3的端部外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扩大,水分可能会通过该扩大了的间隙侵入环状空间8内。水分向环状空间8内的侵入成为因润滑脂的劣化而导致轮毂单元的耐久性降低的原因,因此并不令人满意。 
作为用于防止因这样的原因而导致轮毂单元1的耐久性降低的结构,在日本特开第2009-185965号公报中,记载有改善密封性的结构。图10及图11中,作为以往结构的第2例,示出日本特开第2009-185965号公报中记载的结构。在该以往结构的组合密封圈10a的情况下,在存在于编码器20的内周缘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22,在整周填充具有油面粘接性的粘接剂23,所述编码器20附接固定在甩油环13的曲面部17的内周面及甩油环13的圆环部16的轴向内侧面,所述内圈21外嵌固定在轮毂主体的轴向内端部并与该轮毂主体一起构成轮毂3。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和内圈21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 
但该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制造工序中充分注意,以使得粘接剂23不从间隙22溢出。其理由是因为,当溢出的粘接剂附着到轨道面或编码器20的表面并固化时,可能会在轮毂单元1运转时产生有害的振动、或者不能精度好地进行利用了编码器20的旋转速度检测。 
日本特开第2007-187318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弹性材料制成的编码器的内周缘形成密封唇,使该密封唇与邻接于轮毂的等速万向节的外周面抵接,由此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但是,这样的结构需要与轮毂邻接地设置等速万向节。此外,对于混入了大量的磁性粉末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唇而言,可能未必能够确保足够的密封性。 
此外,日本特开第2008-303907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在构成甩油环的圆筒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定槽中,卡定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圈,从而确保该圆筒部的内周面和轮毂的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但是,由于构成甩油环的金属板的厚度尺寸本来就小,因此,通过这样的卡定槽兼顾甩油环的强度确保和需要的密封性的确保是非 常困难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8-233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09-185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第2007-187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第2008-30390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情况,提供如下一种结构:其为实用的结构,制造时难以产生因粘接剂的溢出等引起的不良情况,而且,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的圆筒部和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毂单元,所述轮毂单元具备:旋转侧轨道圈及静止侧轨道圈,其彼此同心配置;旋转侧轨道和静止侧轨道,其分别设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及静止侧轨道圈的彼此相向的周面;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设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和静止侧轨道之间;组合密封圈,其由甩油环和密封圈构成,所述组合密封圈存在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和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相互相向的周面彼此之间,堵塞配置有所述滚动体的环状空间的端部开口;和编码器,其由在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中混入了强磁性粉末的塑料磁铁制成,所述编码器整体形成为圆环状,使轴向内侧面的磁气特性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变化。 
所述甩油环通过对磁性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形而以截面呈L形的形态整体形成为圆环状,该甩油环具备:圆筒部,其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一部分嵌合固定在与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周面相向的部分;圆环部,其从该圆筒部的轴向端缘朝所述静止侧轨道圈在径向上弯折并伸长;曲面部,其存在于所述圆筒部和圆环部之间的连续部且截面为圆弧形。 
此外,所述密封圈具备:金属芯,其在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一部分嵌合固定在与所述甩油环相向的部分;多个密封唇,其各自的基端部支承在该金属芯,所述密封唇的顶端部在整周与所述甩油环的表面 滑动接触。 
尤其是,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单元中,所述编码器与该甩油环同心地附接固定在所述甩油环的圆环部的轴向内侧面,并且,具备在整周堵塞在所述甩油环的曲面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的开口部的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形态中,在整周堵塞所述开口部的机构由形成为圆环状并由弹性材料制成并且卡定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的密封圈构成。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编码器还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使构成该编码器的合成树脂熔融变形而形成,所述按压部将所述密封圈卡定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 
更优选为,所述编码器还具备在该编码器的周缘的一部分形成并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所述按压部通过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的剩余部使比所述台阶面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朝径向熔融变形而形成,在所述台阶面和按压部之间,夹持所述密封圈的径向单个半部(片半部),该密封圈的径向另一端侧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可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所述编码器还具备朝向径向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在该编码器的轴向内侧面的一部分形成于在径向设置有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的靠端部的部分,所述按压部通过在所述编码器的轴向内侧面的剩余部使比该台阶面更靠在径向设置有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的靠端缘的部分朝径向熔融变形而形成,在所述台阶面和按压部之间,夹持所述密封圈的轴向外半部,在该密封圈的轴向内端部设置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密封唇,该密封唇的顶端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编码器还具备:在该编码器的周缘的一部分形成并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从该台阶面的圆周方向多处以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的多个卡定销部;由分体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形成为圆环状的按压板,在将各个所述卡定销部穿插于在所述密封 圈及与该密封圈的轴向内侧面侧重合的所述按压板的彼此匹配的部分形成的多个通孔内的状态下,通过在各个所述卡定销部的顶端部设置的凸缘状的按压部,将所述密封圈夹持在所述按压板和台阶面之间,使该密封圈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该情况下,优选使所述密封圈的、与抵接到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周面的所述周缘相反侧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另一形态中,在整周堵塞所述开口部的机构是通过加热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而形成并具备在整周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紧密接触的周面的密封用变形部。 
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构成所述密封用变形部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填充存在于所述甩油环的弯曲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完全堵塞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和所述编码器的内周缘之间部分的间隙。 
可代替上述结构而构成为,所述密封用变形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在比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紧密接触,在该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和所述密封用变形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环状间隙。 
优选的是,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且比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在周向上形成有凹槽,构成所述密封用变形部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填充该凹槽。 
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比所述凹槽更靠嵌合固定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直径为能够通过过盈配合嵌合该圆筒部的尺寸;在比所述凹槽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直径为能够松缓地通过该圆筒部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轮毂单元,难以产生因制造时的粘接剂的溢出等引起的不良情况,而且,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的圆筒部和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组装了编码器的组合密封圈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A)、(B)、(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2例至第4例的、与图1的右下部相当的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与图1的右下部相当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与图1的右下部相当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7例的、组装了编码器的组合密封圈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8例的、与图1的右下部相当的图。 
图7(A)、(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9例及第10例的、与图1的右下部相当的图。 
图8是示出以往已知的附带组装了编码器的组合密封圈的轮毂单元的第1例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X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提高了密封性的、以往结构的附带组装了编码器的密封圈的轮毂单元的第2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Y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轮毂单元 
2 外圈 
3 轮毂 
4 外圈轨道 
5 内圈轨道 
6 滚珠 
7 保持器 
8 环状空间 
9 第一密封圈 
10、10a、10b、10c 组合密封圈 
11 第一金属芯 
12 第一密封唇 
13 甩油环 
14 第二密封圈 
15 圆筒部 
16 圆环部 
17 曲面部 
18 第二金属芯 
19 第二密封唇 
20、20a、20b 编码器 
21、21a 内圈 
22 间隙 
23 粘接剂 
24、24a、24b、24c、24d、24e 第三密封圈 
25、25a、25b 台阶面 
26、26a、26b 按压部 
27、27a、27b 突出壁 
28、28a 卡定槽 
29、29a 第一凹槽 
30 基部 
31 第三密封唇 
32 卡定销部 
33 按压板 
34、34a、34b 密封用变形部 
37 环状间隙 
38 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1例。另外,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构成组合密封圈10b的甩油环13的圆环部16的轴向内侧面所贴附固定的编码器20a的内周缘,卡定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三密封圈24,通过该第三密封圈24,堵塞编码器20a的内周缘和构成轮毂3的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22;以及为了实现上述结构而卡定第三密封圈24的方法。其他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基本上与图8~图11所示的以往结构一样,因此省略或简化重复的图示和说明,以下,以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为主进行说明。 
编码器20a由在热塑性合成树脂中混入强磁性粉末而获得的塑料磁铁构成。此外,甩油环13通过对作为磁性金属板的SUS430等铁素体类不锈钢板实施冲压加工而获得。而且,编码器20a通过粘接剂附接固定在甩油环13的圆环部16。另外,优选的是,在圆环部16上形成微小的凹凸,制造时,使粘接剂进入该凹凸,在涂覆于圆环部16的粘接剂半硬化的状态下,进行编码器20a的注塑成型,对该粘接剂进行二次加热而促进硬化,由此,可提高编码器20a和圆环部16之间的粘接强度。另外,关于构成编码器20a的塑料磁铁的组成(磁性粉末的混合比例、合成树脂的种类),与以往结构一样。 
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器20a的内周缘部,卡定O型圈这样的弹性材料制成且呈圆环状的第三密封圈24。因此,预先在编码器20a的内周缘的轴向中间部,形成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25。此外,在该编码器20a的内周缘的剩余部、且比该台阶面25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在整周形成按压部26或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按压部26。该按压部26并不一定需要在整周形成,只要能够压住第三密封圈24就足够了。考虑到形成的容易性,在圆周方向多处间断地形成狭缝的结构是有利的。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构成第三密封圈24的弹性材料,能够举出橡胶等弹性体,但除此之外也可使用聚氨酯泡沫这样的海绵状材料。此外,图1中,以自由状态描绘了第三密封圈24。 
总之,按压部26如下形成:在编码器20a的注塑成型时,在该编码器20a的轴向内侧面的径向内端部,在整周或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短圆筒状或带有缺口的圆筒状(欠円筒状)的突出壁27,一边加热该突出壁27一边使其向径向内侧熔融变形,从而形成按压部26。而且,使第三密封圈24卡定到通过该按压部26、台阶面25、和编码器20a的内周缘而在三方被包围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卡定槽28中。卡定作业是在将突出壁27形成为按压部26的同时进行的。由于该第三密封圈24的截面直径比卡定槽28的径向深度大,因此,该第三密封圈24的内径侧端部处于比该卡定槽28的开口部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另外,图示的例中,在突出壁27的周围部分,在整周形成第一凹槽29。该第一凹槽29的设置目的在于:使加热突出壁27而形成为按压部26时所使用的焊接装置容易进入,并且,防止熔融热向编码器20a侧传热,以便能够不损伤编码器20a的被检测面地进行按压部26的加工。 
甩油环13将在内周缘部卡定有第三密封圈24的编码器20a附接固定在圆环部16的轴向内侧面,当将甩油环13外嵌在构成轮毂3的内圈21时,第三密封圈24在内圈21的外周面和卡定槽28的底面之间呈弹性地被压缩。而且,通过第三密封圈24,甩油环13的曲面部17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22的开口部在整周被堵塞。其结果是,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不管加热熔融突出壁27来形成卡定槽28的作业和在编码器20a的内径侧部分设置第三密封圈24的作业的顺序。例如,可预先使突出壁27熔融变形来形成卡定槽28,然后安装第三密封圈24。或者,也可以先将该第三密封圈24配置在编码器20a的内径侧部分,然后使突出壁27加热熔融来形成卡定槽28。 
[实施方式的第2例~第4例] 
图2(A)~(C)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2例~第4例。这些例子中,卡定在编码器20a的内周缘的第三密封圈24a、24b及24c的形状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情况不同。首先,图2(A)所示的第2 例的情况下,使用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内周面侧成为凸面的第三密封圈24a。此外,图2(B)所示的第3例的情况下,使用内周缘侧变尖且截面形状为楔形的第三密封圈24b。此外,图2(C)所示的第3例的情况下,使用截面形状为大致V形的第三密封圈24c。另外,除第三密封圈24a、24b及24c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一样。 
另外,图2(C)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第三密封圈24c需要使用一般作为密封圈使用的、橡胶等弹性体制成的材料。与此相对,图2(A)、(B)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及第3例的第三密封圈24a及24b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同样地,弹性体制成的材料当然可使用聚氨酯泡沫这样的海绵状的材料。此外,图2中,第三密封圈24a~24c均以自由状态被描绘。 
[实施方式的第5例]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5例。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器20a的轴向内侧面的靠径向内端部分,形成朝向径向内侧的台阶面25a。此外,通过使在该轴向内侧面的径向内端部设置的圆筒状或带有缺口的圆筒状的突出壁27a朝径向外侧熔融变形,由此形成按压部26a。而且,在该按压部26a和台阶面25a之间,夹持构成第三密封圈24d的轴向外半部并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形状的基部30。该第三密封圈24d也具备从基部30的内周面的轴向内端部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第三密封唇31。而且,在将基部30支承固定在编码器20a的内周缘部的状态下,使第三密封唇31的顶端缘(内周缘)在整周与构成轮毂3的内圈21的外周面抵接。另外,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突出壁27a朝径向外侧熔融变形而形成为按压部26a,因此,即便使该突出壁27a形成为整周连续的圆筒状,也能够精度好地形成该按压部26a。此外,在组装本实施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使突出壁27a熔融变形而形成为按压部26a之后,在该按压部26a和台阶面25a之间的卡定槽28a中内嵌基部30。另外,除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密封圈24d的形状及其支承结构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一 样。 
[实施方式的第6例]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6例。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器20a的内周缘部分,形成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25b。而且,在该台阶面25b的圆周方向多处,以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有卡定销部32。而且,将这些卡定销部32穿插于在第三密封圈24e及与该第三密封圈24e的轴向内侧面侧重合的按压板33的彼此匹配的部分分别形成的通孔内,该按压板33由分体的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为圆环状。此外,通过加热使在卡定销部32的顶端部从按压板33的轴向内侧面突出的部分朝外径变大的方向熔融变形,从而形成凸缘状的按压部26b。而且,通过在该按压部26b和台阶面25b之间夹持第三密封圈24e和按压板33,由此将第三密封圈24e卡定在编码器20b的内周缘部。此外,使第三密封圈24e的内周缘在整周与构成轮毂3的内圈21的外周面抵接。 
另外,本实施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仅通过在卡定销部32的顶端部形成的按压部26b,不能充分增大压住按压板33的力,存在并不一定能够充分确保第三密封圈24e和台阶面25b之间的抵接部的密封性的可能性。考虑到这一点,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三密封圈24e的外周缘也形成为薄壁的唇形状,且使该外周缘在整周与编码器20a的内周缘的一部分抵接,从而确保编码器20b和第三密封圈24e之间的密封性。除第三密封圈24e的形状及其支承结构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一样。 
[实施方式的第7例]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7例。另外,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构成组合密封圈10c的甩油环13的圆环部16的轴向内侧面所附接固定的编码器20b的内周缘部,加热构成该编码器20b的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而形成密封用变形部34,通过该密封用变形部34,堵塞编码器20b的内周缘和构成轮毂3的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22。实施方式的第7例中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基本与实施方式的 第1例~第6例一样。 
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编码器20b的内周缘部形成有密封用变形部34。因此,在编码器20b的轴向内侧面的径向内端部,在整周预先形成短圆筒状的突出壁27b,一边加热该突出壁27b一边使其朝径向内侧塑性变形或熔融后固化,从而形成为密封用变形部34。该密封用变形部34的内周面与内圈21的外周面紧密接触,由此,内圈21的外周面和编码器20b的内周缘之间部分的间隙22完全被堵塞。另外,本实施例的情况也与第1例~第6例同样地,在突出壁27b的周围部分在整周形成第一凹槽29a,以使得能够不损伤编码器20b的被检测面地进行密封用变形部34的加工。此外,第一凹槽29a也起到防止密封用变形部34成形后热收缩时的影响波及到编码器20b的被检测面部分而导致该被检测面部分歪斜的功能。 
另外,为了更完全地堵塞内圈21的外周面和编码器20b的内周缘之间部分的间隙22,也可在内圈21的外周面中的与密封用变形部34的内周面紧密接触的部分,预先以半硬化状态涂覆通过二次加热促进硬化的粘接剂。总之,密封用变形部34的形成作业是在将附接固定有编码器20b的甩油环13外嵌固定到内圈21之后进行。因此,在加热突出壁27b而形成密封用变形部34时,为了防止随着合成树脂的骤冷而导致该密封用变形部34的内周面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粘接性降低,优选在加工该密封用变形部34时预先加温内圈21。加温的程度为使合成树脂具有可塑性的程度,具体而言,在聚酰胺树脂的情况下,约60~105℃即可,因此,不会对内圈21的硬度等带来影响。 
在将甩油环13外嵌固定在内圈21,并在编码器20b的内周缘部形成有密封用变形部34的状态下,通过该密封用变形部34,在整周堵塞包括在甩油环13的曲面部17和内圈2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22的开口部在内的整个该间隙22。其结果是,能够长期充分确保构成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和外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 
尤其是,构成编码器20b的合成树脂的线膨胀系数大到构成内圈21的轴承钢的线膨胀系数的数倍至数十倍,因此,密封用变形部34 的内周面伴随着成形后的热收缩而强有力地压住内圈21的外周面。其结果是,构成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和外圈21的外周面之间的嵌合部的表面压力变得足够高,该嵌合部的密封性非常好。另外,从防止甩油环13的蠕变这方面来看,该嵌合部的表面压力变高起到有利作用。 
[实施方式的第8例]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8例。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密封用变形部34a和内圈21的外周面在比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紧密接触。而且,在该圆筒部15的轴向内端部和密封用变形部34a之间部分(甩油环13的曲面部17的径向内侧部分),设置环状间隙37。形成密封用变形部34a时,在包括该环状间隙37部分在内从突出壁27b到密封用变形部34a的周围部分存在的空气因温度上升而膨胀。而且,封入环状间隙37内的空气的压力伴随着这之后的温度降低进行收缩,变成负压。此外,编码器20b和密封用变形部34a在径向未直接重叠,在它们之间存在第一凹槽29a,因此,对于密封用变形部34a欲朝径向内侧位移这种情况,编码器20b不会成为大的阻力。即,编码器20b不会将密封用变形部34a朝径向外侧拉拽。其结果是,处于密封用变形部34a被内圈21的外周面压住的趋势,该密封用变形部34a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除了密封用变形部34a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之外,其他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7例一样。 
[实施方式的第9例及第10例]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9例及第10例。首先,在图7(A)所示的第9例的情况下,在内圈21a的外周面且比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在整周形成第二凹槽38。而且,将构成密封用变形部34b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在整周填充到第二凹槽38内。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密封用变形部34b的内周面和内圈21a的外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而且,与接触面的截面形状的弯曲程度相应地,从确保密封性这方面来看是有利的。此外,由于第二凹槽38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比内圈21a的外周面中的外嵌甩 油环13的圆筒部15的部分粗糙,因此,从防止该甩油环13蠕变这方面来看也是有利的。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该蠕变防止效果,也可将第二凹槽38的形状形成为螺旋状或者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不连续。 
另一方面,在图7(B)所示的第10例的结构中,使内圈21a的轴向内端部的外周面构成为:比第二凹槽38更靠嵌合固定甩油环13的圆筒部15的轴向外侧的外径D,大于比第二凹槽38更靠轴向内侧部分的外径d(D>d)。若如上所述构成,则能够实现甩油环13向内圈21a外嵌的作业的容易化、提高上述内圈21a和甩油环13之间的嵌合部的密封性。即,第9例的情况下,圆筒部15从第二凹槽38的轴向内侧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在内圈21a,因此,通过大的力按压甩油环13的行程变长,不仅外嵌作业麻烦,而且容易在圆筒部15的内周面产生轴向擦伤。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仅在比第二凹槽38更靠轴向外侧的部分使圆筒部15通过过盈配合外嵌在内圈21a就足够了,因此,甩油环13的外嵌作业的困难化和因轴向擦伤等引起的密封性变差都可得到抑制。实施方式的第9例及第10例中的其他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7例一样。 
工业实用性 
图示的各例示出了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内圈旋转型轮毂单元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外圈旋转型轮毂单元。该情况下,对于图示的各例,使各部分的结构在径向上内外颠倒。 

Claims (12)

1.一种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单元具备:
旋转侧轨道圈及静止侧轨道圈,其彼此同心配置;
旋转侧轨道和静止侧轨道,其分别设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及静止侧轨道圈的彼此相向的周面上;
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设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和静止侧轨道之间;
组合密封圈,其由甩油环和密封圈构成,所述组合密封圈存在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和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相互相向的周面彼此之间,堵塞配置有所述滚动体的环状空间的端部开口;和
编码器,其由在具有热塑性的合成树脂中混入了强磁性粉末的塑料磁铁制成,所述编码器整体形成为圆环状,使轴向内侧面的磁气特性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变化,
所述甩油环通过对磁性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形而以截面呈L形的形态整体形成为圆环状,该甩油环具备:圆筒部,其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一部分嵌合固定在与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周面相向的部分;圆环部,其从该圆筒部的轴向端缘朝所述静止侧轨道圈在径向上弯折并伸长;截面为圆弧形的曲面部,其存在于所述圆筒部和圆环部之间的连续部,
所述密封圈具备:金属芯,其在所述静止侧轨道圈的一部分嵌合固定在与所述甩油环相向的部分;多个密封唇,其各自的基端部支承在该金属芯,所述密封唇的顶端部在整周与所述甩油环的表面滑动接触,
所述编码器与该甩油环同心地附接固定在所述甩油环的圆环部的轴向内侧面,并且,具备在整周堵塞在所述甩油环的曲面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存在的间隙的开口部的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整周堵塞所述开口部的机构是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卡定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的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器还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通过使构成该编码器的合成树脂熔融变形而形成,所述按压部将所述密封圈卡定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
4.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器还具备在该编码器的周缘的一部分形成并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所述按压部通过在所述编码器的周缘的剩余部使比所述台阶面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朝径向熔融变形而形成,在所述台阶面和按压部之间,夹持所述密封圈的径向单个半部,该密封圈的径向另一端侧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器还具备朝向径向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在该编码器的轴向内侧面的一部分形成于在径向设置有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的靠端部的部分,所述按压部通过在所述编码器的轴向内侧面的剩余部、使比该台阶面更靠在径向设置有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的靠端缘的部分朝径向熔融变形而形成,在所述台阶面和按压部之间,夹持所述密封圈的轴向外半部,在该密封圈的轴向内端部设置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密封唇,该密封唇的顶端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器还具备:在该编码器的周缘的一部分形成并朝向轴向内侧的台阶面;从该台阶面的圆周方向多处以朝轴向内侧突出的状态形成的多个卡定销部;由分体的合成树脂制成且形成为圆环状的按压板,在将各个所述卡定销部穿插于在所述密封圈及与该密封圈的轴向内侧面侧重合的所述按压板的彼此匹配的部分形成的多个通孔内的状态下,通过在各个所述卡定销部的顶端部设置的凸缘状的按压部,将所述密封圈夹持在所述按压板和台阶面之间,使该密封圈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密封圈的、与抵接到所述旋转侧轨道圈周面的所述周缘相反侧的周缘,在整周呈弹性地与所述台阶面抵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整周堵塞所述开口部的机构是通过加热所述编码器的周缘部而形成并具备在整周与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紧密接触的周面的密封用变形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密封用变形部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填充存在于所述甩油环的弯曲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完全堵塞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和所述编码器的内周缘之间部分的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用变形部和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在比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紧密接触,在该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和所述密封用变形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环状间隙。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且比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的轴向内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在周向上形成有凹槽,构成所述密封用变形部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填充该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毂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凹槽更靠嵌合固定所述甩油环的圆筒部这一侧,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直径为能够通过过盈配合嵌合该圆筒部的尺寸;在比所述凹槽更靠轴向内侧的部分,所述旋转侧轨道圈的周面的直径为能够松缓地通过该圆筒部的尺寸。
CN 201220336843 2011-10-05 2012-07-11 轮毂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9617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0869 2011-10-05
JP2011220868A JP5853562B2 (ja) 2011-10-05 2011-10-05 エンコーダ及び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220869A JP5853563B2 (ja) 2011-10-05 2011-10-05 エンコーダ及び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220868 2011-10-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96176U true CN202896176U (zh) 2013-04-24

Family

ID=4811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3684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96176U (zh) 2011-10-05 2012-07-11 轮毂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9617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1707A (zh) * 2015-09-28 2017-06-06 斯凯孚公司 用于车轮轴承的密封单元
CN106949243A (zh) * 2016-12-02 2017-07-14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轮毂单元内密封圈
CN107401551A (zh) * 2016-05-18 2017-11-2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7893852A (zh) * 2016-10-04 2018-04-10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密封组件和密封机构
CN116103770A (zh) * 2022-12-05 2023-05-12 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短纤的挤出装置及生产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1707A (zh) * 2015-09-28 2017-06-06 斯凯孚公司 用于车轮轴承的密封单元
CN107401551A (zh) * 2016-05-18 2017-11-28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7401551B (zh) * 2016-05-18 2020-09-15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7893852A (zh) * 2016-10-04 2018-04-10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密封组件和密封机构
CN107893852B (zh) * 2016-10-04 2022-01-11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密封组件和密封机构
CN106949243A (zh) * 2016-12-02 2017-07-14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轮毂单元内密封圈
CN116103770A (zh) * 2022-12-05 2023-05-12 福建经纬新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短纤的挤出装置及生产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96176U (zh) 轮毂单元
CN103124642B (zh) 车轮轴承装置
CN101415964B (zh) 密封装置
CN103477103B (zh) 车轮轴承装置
CN105605095B (zh) 带编码装置的车轮支撑用滚动轴承单元
US7800361B2 (en) Magnetic encoder
CN104903690B (zh) 磁载荷传感器及电动制动装置
CN105637245B (zh) 带编码器的组合密封圈和带编码器的滚动轴承单元
US20100061671A1 (en) Wheel Bearing Apparatus Incorporated With A Wheel Speed Detecting Apparatus
CN202690765U (zh) 轴承用密封装置
WO2009098851A1 (ja) 回転検出装置付き車輪用軸受装置
CN102483094A (zh) 机动两轮车用车轮的转速检测用的带编码器的球轴承以及使用了该球轴承的机动两轮车用车轮的转速检测装置
JP5853563B2 (ja) エンコーダ及び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ハ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09185965A (ja) 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JP2007101405A (ja) エンコーダ付き転がり軸受
JP2013079701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0151279A (ja) 回転速度検出装置付き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2224265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925452B2 (ja) 磁気エンコーダ
JP2007333142A (ja) 転がり軸受
JP2013079900A (ja) エンコーダ及び組み合わせシールリング付ハブユニット
JP4952087B2 (ja) 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JP2009014417A (ja) 着磁パルサリング
JP2007163397A (ja) 着磁パルサリング
JP2012172710A (ja) 密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