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78930U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78930U
CN202878930U CN 201220510109 CN201220510109U CN202878930U CN 202878930 U CN202878930 U CN 202878930U CN 201220510109 CN201220510109 CN 201220510109 CN 201220510109 U CN201220510109 U CN 201220510109U CN 202878930 U CN202878930 U CN 2028789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striction section
sheet material
transport direction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51010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闲雄二
修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789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789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提高便利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部(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装载部(7A),以层叠状态装载有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送出机构(6),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送出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以及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托盘上所设置的可动限制部件。该可动限制部件与纸张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而限制纸张的移动,因此需要使用者根据纸张的大小使可动限制部件相对于供纸托盘变位。
由于需要使用者使该可动限制部件变位,因此存在难以说便利性良好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便利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图像形成部(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装载部(7A),以层叠状态装载有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送出机构(6),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送出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以及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其中,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技术方案2涉及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
技术方案3涉及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宽度方向两端侧分别都设置有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设置有开口形成部(10,10A,11),在两个上述第2限制部(9B)之间具有使上述装载部(7A)内外连通的开口部(10)。
技术方案4涉及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形成部(10、10A、11)在上述开口部(10)的上方侧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梁部(11)。
技术方案5涉及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形成部(10、10A、11)在相比上述第2限制部(9B)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并且相比上述第2限制部(9B)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具有上述开口部(10),设置有以连接上述开口部(10)的外边缘部中上述第2限制部(9B)侧的外边缘部(10A)与上述第2限制部(9B)的方式扩展的壁面(9C),上述壁面(9C)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
技术方案6涉及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前进侧设置有第3限制部(13、14),上述第3限制部(13、14)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上述第3限制部(13、14)能够在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的起立状态、和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不能够接触的倒伏状态之间变位。
技术方案7涉及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限制部(13,14)具有:抵接板(13A),接触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铰链部(13B),设置于上述抵接板(13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使上述抵接板(13A)能够摇动地连接于上述装载部(7A),并且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位;以及导向部(13F),设置于上述抵接板(13A),限制上述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变位。
技术方案8涉及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上述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内,并且通过从上述起立状态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变位而成为上述倒伏状态。
技术方案9涉及如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在与送出方向以及片材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上述装载部(7A)形成为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于送出方向的尺寸。
技术方案10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图像形成部(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装载部(7A),以层叠状态装载有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送出机构(6),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送出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以及限制部(9A,9B),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不设置上述限制部(9A,9B)而形成使上述装载部(7A)内外连通的开口(10)。
技术方案11涉及如技术方案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限制部(9A,9B)包括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技术方案12涉及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上方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念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纸托盘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纸托盘7的俯视图。
图5(a)是第3限制部13的立体图,图5(b)是第3限制部13的主视图。
图6(a)是表示第3限制部13的起立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第3限制部13的倒伏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的“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表示实施方式的一例。即,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特定事项等不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所表示的具体的单元、结构等。
以下,举出具体的例子并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1.图像形成装置(喷墨打印机)的概要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呈大致六面体的外观形状。而且,如图2所示,在构成外观设计面的框体3内容纳有在纸张等矩形状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
此外,图像形成部5是通过将微小的墨滴朝向片材喷射从而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5由喷射墨滴的记录头5A、与片材的间歇传送定时联动而使记录头5A在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托架5B等构成。顺便说一下,扫描方向是指:与记录头5A所相对的片材平行的方向,并且与该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图像形成部5的下方侧设定有装载向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的装载部7A。而且,在装载部7A中能够将两张以上的片材以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状态装载。因此,以下将上下方向又称为层叠方向。
而且,在片材的传送方向前进侧设置有排出通过图像形成部5形成了图像的片材的排纸托盘4。该排纸托盘4支撑于供纸托盘7。
另外,装载部7A设置于供纸托盘7,该供纸托盘7安装为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插拔。此外,排纸托盘4构成为能够与供纸托盘7一起移动。
而且,在供纸托盘7安装于装置主体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成为装载部7A整体容纳于装置主体内的状态。因此,在向装载部7A补充片材时,需要使用者将供纸托盘7以从装置主体向前拉出的方式拔出而使装载部7A处于露出的状态。
此外,装置主体是指:例如,在框体3及未图示的框架等的通常使用时,使用者不进行分解或拆卸的部位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1即装置主体的前面侧在前后方向上插拔供纸托盘7。
另外,如图2所示,在装置主体中设置有将装载于装载部7A的片材送出到图像形成部5的送出机构6。该送出机构6由供纸辊6A、保持部件6B、以及旋转力传递机构6C等构成。
供纸辊6A与装载于装载部7A的位于层叠方向上端的片材的上表面接触并旋转,从而对该片材施加传送力。保持部件6B是从供纸托盘7的上方侧向下方侧延伸的臂状的部件。而且,保持部件6B的上端侧能够摇动地组装于装置主体。另一方面,供纸辊6A能够旋转地组装于保持部件6B的下端侧。
旋转力传递机构6C由向供纸辊6A传递旋转力的齿轮、带等动力传递单元等构成。而且,供纸辊6A在片材的送出方向上配置于相比保持部件6B的摇动中心靠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位置。
由此,来自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旋转力传递机构6C等,传递到供纸辊6A的旋转轴,由此供纸辊6A旋转。此外,片材的送出方向是指与从供纸辊6A接收传送力而送出的片材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的送出方向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后方向一致。
2.供纸托盘等的详细结构
2.1供纸托盘的形状
如图3所示,供纸托盘7是采用树脂将构成装载部7A的大致矩形状的装载板7B与包围装载板7B的至少三个面的壁部7C、7D一体地成形的盘状的部件。
而且,一对壁部7C分别设置于装载部7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而相对。壁部7D设置于装载部7A的送出方向后退侧端部。此外,宽度方向是指与片材的送出方向以及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左右方向一致。
另外,在装载部7A的送出方向前进侧端部设置有限制部7E以及定位部7F。限制部7E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隙而形成两个,并且相比装载部7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
而且,限制部7E与装载部7A所装载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前端(前进侧的端边缘)接触,从而防止片材从装载部7A飞出。在将供纸托盘7插入安装于装置主体之后,定位部7F与装置主体接触,从而使供纸托盘7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
另外,在装载部7A的送出方向后退侧端部侧即壁部7D侧设置有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与装载部7A所装载的片材中的送出方向后端即送出方向后退侧的端边缘接触,从而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而且,如图4所示,第2限制部9B在宽度方向上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并且第2限制部9B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来进行片材的送出以及图像形成,因此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相对于宽度方向中央设置于对称的位置。
第1限制部9A形成于第1竖立设置部件8A的送出方向前进侧端部,该第1竖立设置部件8A配置于壁部7C与壁部7D连接的角部,并且第1限制部9A中与送出方向后退侧的端边缘接触的面成为与送出方向正交的平面形状。
而且,第1限制部9A形成为与壁部7C相同的高度,并且与壁部7C的内侧面正交而与壁部7C连接。该第1限制部9A碰到并接触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从而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另外,在第1竖立设置部件8A中第1限制部9A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以朝向送出方向后退侧且从平面观察呈R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8B。在第1竖立设置部件8A的上表面形成有隆起为圆屋顶状的突起状的凸起部8C。该凸起部8C为决定排纸托盘4的位置的定位部。
第2限制部9B形成于第2竖立设置部件8D的送出方向前进侧端部。该第2竖立设置部件8D是从壁部7D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突出的部件。第2限制部9B与第1限制部9A的弯曲部8B连续而形成,并且具有与送出方向正交的平面。而且,第2限制部9B的平面碰到并接触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从而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另外,第2限制部9B的高度尺寸低于第1限制部9A而设定为壁部7D的一半左右的高度尺寸。即,第2限制部9B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能够装载于供纸托盘7的片材的最大张数的高度尺寸对应的高度。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限制部9B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与150张左右对应的高度尺寸。
另一方面,第2限制部9B设定为相比后述的第3限制部13、14更靠近壁部7D侧。因此,第2限制部9B限制在装载于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相比第3限制部13、14位于壁部7D的情况下的片材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A5尺寸的片材以该片材的长边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式装载时,第2限制部9B的中央侧端边缘相比片材的送出方向后侧的左右端更配置于中央侧。
而且,通过第1限制部9A与第2限制部9B之间形成弯曲部8B,能够防止在装载片材时片材挂在第1限制部9A与第2限制部9B之间。
另外,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壁部7D,该壁部7D为平行于与装载板7B正交的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壁面、并且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成为与装载板7B即供纸托盘7一体地形成的结构。
另外,在宽度方向两端侧分别设置有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而且,如图3所示,在上述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即相比第2限制部9B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设置具有使装载部7A内外在插拔方向上连通的大致矩形状的开口部10的开口形成部。开口形成部除了具有开口部10以外,还具有后述的外边缘部10A、梁部11等。
开口部10为形成于壁部7D的孔形状,以使装载板7B的上表面与供纸托盘7的外部连通。而且,开口部10设置于供纸托盘7的前端中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规定开口部10的孔形状的上端以及宽度方向两端由壁部7D构成。另外,规定开口部10的孔形状的下端由装载板7B构成。
因此,开口部10的上端侧由梁状的梁部11构成,该梁状的梁部11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以连接开口部10的宽度方向两端。而且,梁部11与两个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一体地成形于壁部7D。另一方面,开口部10的下端成为越朝向送出方向前端越上升的倾斜状。另外,开口部10成为与第2限制部9B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
另外,开口部10相比第2限制部9B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而且,在开口部10的外边缘部中第2限制部9B侧的外边缘部10A侧,设置有以连接该外边缘部10A与第2限制部9B的方式扩展的壁面9C。因此,如图4所示,壁面9C构成为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此外,“连接外边缘部10A与第2限制部9B的壁面9C”的意思显然包括使外边缘部10A与第2限制部9B无间隙而一体地连续的情况,也包括在外边缘部10A与第2限制部9B之间设置间隙、台阶等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装载板7B的送出方向后退侧端部的壁部7D上设置有开口部10、梁部11、以及第1限制部9A和第2限制部9B。
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相对于宽度方向中央设置于对称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0位于宽度方向中央。
2.2供纸托盘的附属机构等
装载于供纸托盘7的片材中代表的片材为A4尺寸、A5尺寸等长方形状的片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纸托盘7中,需要以该片材的长度方向与供纸托盘7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装载片材。
即,形成装载部7A的装载板7B形成为前后方向短于宽度方向。在前后方向上能够装载于装载部7的最大尺寸设定为长边沿着宽度方向装载时的信纸尺寸(letter size)。因此,从限制部7E到第2限制部9B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与信纸尺寸的短边的长度对应。
另外,为了与各种尺寸的片材对应,如图3所示,在供纸托盘7中设置有相对于装载板7B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变位的一对可动导向件12、和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前进侧的第3限制部13、14。
而且,在使可动导向件12变位到最大宽度的位置,宽度方向上的最大装载尺寸设定为长边沿着宽度方向装载时的A4尺寸。
而且,从限制部7E到第1限制部9A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与短于信纸尺寸的短边的长度的A4尺寸的长度对应。此外,与信纸尺寸相比,A4尺寸是短边的长度较短,长边的长度较长的片材。
一对可动导向件12分别具有在送出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面12A。而且,引导面12A与装载于装载部7A的片材的宽度方向两端接触,从而限制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送出片材,因此一对可动导向件12以相对于宽度方向中央对称的方式机械联动而在宽度方向上变位。
另外,第3限制部13、14与装载于装载部7A的片材中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从而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而且,第3限制部13、14能够在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能够接触的起立状态、和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不能够接触的倒伏状态之间变位。
顺便说一下,第3限制部13相比第3限制部14配置于送出方向后退侧,并且是大于第3限制部14的尺寸的限制部。而且,在图3中,第3限制部13以起立状态表示,第3限制部14以倒伏状态表示。此外,第3限制部13、14均为同一结构,因此以下以第3限制部13为例说明第3限制部13、14的结构。
即,如图5(a)所示,第3限制部13由抵接板13A、铰链部13B以及导向部13F等构成。
抵接板13A为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的部位。铰链部13B是用于使抵接板13A能够摇动地连接于装载板7B且使第3限制部13在起立状态与倒伏状态之间能够摇动变位的部位。
铰链部13B形成于倒伏状态的抵接板13A的送出方向后退侧,并且在向倒伏状态或起立状态变位时,倒伏状态的抵接板13A的送出方向前进侧端部上升或下降。
如图5(b)所示,铰链部13B具有一对弹簧部13C以及一对摇动轴13D等。一对弹簧部13C分别是设置于抵接板13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且向与装载板7B的连接部侧延伸的臂状的弹性变形部。即,抵接板13A的下侧通过切去一部分而成为臂状。而且,各摇动轴13D设置于各弹簧部13C的延伸方向前端侧。
因此,如果弹簧部13C弯曲变形,则摇动轴13D即铰链部13B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位。此外,如图6(a)所示,摇动轴13D能够旋转地插入装载板7B上所设置的嵌合部13E。因此,抵接板13A以摇动轴13D为摇动中心在起立状态与倒伏状态之间摇动。
另外,如图5(a)和5(b)所示,在铰链部13B的延伸方向前端形成有短于摇动轴13D且突出的凸部13K。而且,如图6(b)所示,在装载板7B形成有在第3限制部13处于起立状态和倒伏状态时容纳凸部13K的容纳部13L、13M。
在容纳部13L与容纳部13M之间形成有朝向抵接板13A的中央侧突出的变形部13N。变形部13N向中央侧突出,从而在从起立状态向倒伏状态变位时以及在从倒伏状态向起立状态变位时凸部13K被变形部13N按压而使弹簧部13C弹性变形。
而且,在即将处于起立状态之前或即将处于倒伏状态之前,在容纳部13L、13M容纳有凸部13K,因此变形了的弹簧部13C恢复到原本的状态。由于该弹性变形的复原产生敲击感,因此对用户来说容易把握第3限制部13的变位状态。
另外,导向部13F限制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变位。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向部13F为半圆盘的部件,并且设置于抵接板13A中一对摇动轴13D之间的中间部位。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在装载板7B设置有夹着导向部13F且与导向部13F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盘面13G相对的一对限制面13H。
因此,如果抵接板13A即第3限制部13在宽度方向上变位,则一对限制面13H中任一限制面13H和与其相对的盘面13G滑动接触,因此限制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较大地变位。
另外,如图3所示,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内。详细而言,在宽度方向上,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形成有开口部10的区域内,进一步地说,位于装载部7A的宽度方向中的中央位置。即,如果使用者从正面目视开口部10,则如图1所示,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开口部10能够直接目视的位置。
而且,如图3所示,第3限制部13、14通过从起立状态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变位而成为倒伏状态。另一方面,在装载板7B设置有用于嵌入倒伏状态的第3限制部13、14的凹部13J。抵接板13A在起立状态下从装载板7B的上表面竖立设置,在倒伏状态下嵌入凹部13J,以使抵接板13A与装载板7B的装载板的上表面成同一面,或者不从上表面突出而相比上表面配置于下方位置。因此,如果第3限制部13、14处于倒伏状态,则从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成为不存在妨碍装载片材的突起部的状态。
此外,嵌合部13E和导向部13F配置于凹部13J内。在起立状态下,抵接板13A相对于装载板7B的上表面而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在该状态下,抵接板13A与形成凹部13J的壁13P抵接,从而妨碍90度以上的转动,保持起立状态。
3.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供纸托盘)的特征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2限制部9B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并且第2限制部9B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者不需要根据装载的片材的大小而使限制部件变位,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的便利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能够一体地形成,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制造成本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分别设置于宽度方向两端,并且在上述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设置有使装载部7A内外连通的开口部10。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开口部10容易目视确认装载于装载部7A的片材的剩余量等。即,在假设没有设置开口部10的情况下,如果不将供纸托盘7从装置主体卸下,就不能够目视确认片材的剩余量等,因此难以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方便性。
另外,即使是不能容纳于装载部7A的较大的片材等,通过从开口部10插入该片材等,也能够将该片材等供送到图像形成部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以片材的长度方向与装载部7A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将片材装载于装载部7A的结构”,实现供纸托盘7中与送出方向平行的部位的小型化,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的深度尺寸的小型化。
因此,存在信封等长度方向尺寸大的长的片材等不能装载于装载部7A的担忧。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从开口部10插入该片材等,因此不会导致装载部7A即图像形成装置1的大型化,对于长的片材等也能够对应。
此外,尽管在从开口部10插入该片材等时,处于该片材等的送出方向后端侧从装载部7A向外侧突出的状态,但在实用上没有问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开口部10的上方侧设置有以横跨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的方式延伸的梁部11。由此,能够将梁部11用作握持部。
即,假设本实施方式在将装载部7A相对于装置主体自由装卸的情况下,在装卸装载部7A时,需要用于使用者握持装载部7A的握持部。
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在开口部10的上方侧设置有以横跨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的方式延伸的梁部11,使用者从开口部10伸入手而能够将该梁部11用作握持部。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1的便利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连接开口部10的外边缘部中第2限制部9B侧的外边缘部10A与第2限制部9B的壁面9C,该壁面9C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开口部10难以目视第2限制部9B,因此抑制破坏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设计性等审美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壁面9C以及装载板7B设为黑色等暗色,并且在供纸托盘7的前面侧即供纸托盘7被安装于装置主体时,将构成外观设计面的部位设为白色等明色,由此供纸托盘7内部与前面侧的对比度变大,通过开口部10难以目视第2限制部9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相比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前进侧设置有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的第3限制部13、14,而且,第3限制部13、14能够在起立状态与倒伏状态之间变位。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即使对于相比能够对应的片材更小的片材也能够对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3限制部13、14具有接触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的抵接板13A、设置于抵接板13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的能够弹性变位的铰链部13B、以及限制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变位的导向部13F。
在此,假设一对铰链部13B中仅任一个较大地弹性变位,则较大地弹性变位的铰链部13B从装载部7A脱落的可能性高。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导向部13F,因此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不会较大地变位,能够使第3限制部13、14摇动。
因此,能够使设置于抵接板13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的铰链部13B分别均等地弹性变位,因此防止在第3限制部13、14摇动时从装载部7A脱落等的不良情况的发生于未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内,并且通过从起立状态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变位而成为倒伏状态。
在此,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内,因此在从开口部10插入不能容纳于装载部7A的较大的片材等时,如果第3限制部13、14处于起立状态,则具有该片材等与第3限制部13、14冲突而妨碍该片材等的插入的担忧。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限制部13、14从起立状态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变位,因此即使该片材等与第3限制部13、14冲突,第3限制部13、14伴随该片材等的插入而自动成为倒伏状态。因此,不会妨碍该片材等的插入。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喷墨打印机,但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壁部7D,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分别设置第1限制部9A和第2限制部9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壁面构成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使用圆柱、方柱等突起形状来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侧,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仅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设置开口部1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去掉开口部1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设置梁部11,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去掉梁部1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两个第2限制部9B之间的梁部11用作握持部,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将该梁部11仅用作设计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的壁面9C,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例如在第2限制部9B更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的情况等,去掉壁面9C。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第3限制部13、14,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第3限制部。此时,第3限制部13、14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宽度方向中央为基准进行片材的送出以及图像形成的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以宽度方向一端侧为基准进行片材的传送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实用新型只要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主旨吻合即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装载部(7A),以层叠状态装载有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
送出机构(6),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送出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以及
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其中,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
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宽度方向两端侧分别都设置有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
设置有开口形成部,在两个上述第2限制部(9B)之间具有使上述装载部(7A)内外连通的开口部(1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形成部在上述开口部(10)的上方侧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梁部(1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口形成部在相比上述第2限制部(9B)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并且相比上述第2限制部(9B)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具有上述开口部(10),
设置有以连接上述开口部(10)的外边缘部中上述第2限制部(9B)侧的外边缘部(10A)与上述第2限制部(9B)的方式扩展的壁面(9C),
上述壁面(9C)相对于宽度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前进侧设置有第3限制部(13、14),上述第3限制部(13、14)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上述第3限制部(13、14)能够在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的起立状态、和与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不能够接触的倒伏状态之间变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限制部(13,14)具有:
抵接板(13A),接触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
铰链部(13B),设置于上述抵接板(13A)的宽度方向两端侧,使上述抵接板(13A)能够摇动地连接于上述装载部(7A),并且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位;以及
导向部(13F),设置于上述抵接板(13A),限制上述抵接板(13A)在宽度方向上变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限制部(13,14)配置于从上述开口部(10)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的区域内,并且通过从上述起立状态朝向送出方向前进侧变位而成为上述倒伏状态。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在与送出方向以及片材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上述装载部(7A)形成为宽度方向的尺寸长于送出方向的尺寸。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具有:
图像形成部(5),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装载部(7A),以层叠状态装载有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供送的片材;
送出机构(6),向上述图像形成部(5)送出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以及
限制部(9A,9B),通过与装载于上述装载部(7A)的片材的送出方向后端接触,限制片材向送出方向后退侧移动,
其中,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不设置上述限制部(9A,9B)而形成使上述装载部(7A)内外连通的开口(1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9A,9B)包括第1限制部(9A)以及第2限制部(9B),
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
上述第2限制部(9B)相比上述第1限制部(9A)位于送出方向后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限制部(9A)以及上述第2限制部(9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的壁面。
CN 201220510109 2011-12-02 2012-09-2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789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5000A JP5879985B2 (ja) 2011-12-02 2011-12-0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65000 2011-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78930U true CN202878930U (zh) 2013-04-17

Family

ID=48070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51010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78930U (zh) 2011-12-02 2012-09-2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79985B2 (zh)
CN (1) CN20287893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9729B2 (ja) * 2019-06-20 2021-01-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19728B2 (ja) * 2019-06-20 2021-01-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4989A (ja) * 1995-03-09 1996-09-24 Canon Inc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25967A (ja) * 1998-07-13 2000-01-25 Alps Electric Co Ltd 給紙カセット
JP2006124096A (ja) * 2004-10-28 2006-05-18 Seiko Epson Corp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JP2008081247A (ja) * 2006-09-27 2008-04-10 Murata Mach Ltd 分離給紙装置
JP4868164B2 (ja) * 2007-09-28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トレイ、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16797A (ja) 2013-06-13
JP5879985B2 (ja) 2016-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6959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and sublimation printer
TWI280195B (en) Ink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CN10210756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US7731350B2 (en) Ink jet printer
US9300067B2 (en) Connector
US8708721B2 (en) Connector
CN202878930U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05071049U (zh) 一种智能手机及其卡托按键结构
CN101150644A (zh) 扫描装置
CN106574584A (zh) 燃料供给装置
US20150273846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202911299U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80072079A1 (en) Print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butting part for suppressing cover from opening due to impact from fall
CN203995110U (zh)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墨盒
CN102079454A (zh) 进给装置和具有所述进给装置的成像设备
CN204955733U (zh) 一种芯片和墨盒
US72703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688351A (zh) 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US7407268B2 (en) Cartridge alignment mechanism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5728C (zh) 打印机
US7290762B2 (en) Print media source for an imaging apparatus
KR100433553B1 (ko) 인쇄기기의 급지카세트
US11451676B2 (en) Extended oper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13948B2 (en) Connector for printer accessory
CN202784944U (zh) 图像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