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03714U -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03714U
CN202703714U CN 201220311367 CN201220311367U CN202703714U CN 202703714 U CN202703714 U CN 202703714U CN 201220311367 CN201220311367 CN 201220311367 CN 201220311367 U CN201220311367 U CN 201220311367U CN 202703714 U CN202703714 U CN 202703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all
column
wall
skeleton
under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1136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保锋
董晓坤
魏建华
许志强
牛海燕
张�杰
张超尘
梁荣朝
吕应召
闫治祥
杨玉川
张晨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Yutong Bu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31136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03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03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037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该车身包括底架,底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左侧围骨架和右侧围骨架,左、右侧围骨架中的至少一个侧围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门框架,底架包括位于各门框架所在的侧围骨架底部与该门框架对侧的侧围骨架底部之间桥接的入口底架,相邻入口底架之间连接过渡底架,入口底架与所述过渡底架齐平设置。本实用新型入口底架与所述过渡底架齐平设置,使得门框架底部及车内各部分地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乘客在上下车的过程中不需要踩踏台阶,乘客的上下车非常方便,不容易出现乘客拥堵现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底架存在台阶结构造成乘客上下车不便经常出现拥堵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101503099B授权公告日为2011.01.26的中国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大型矩形管底架的大客车全承载车身,包括底架,底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左侧围骨架和右侧围骨架,底架包括不同高度的三级,每级高度差相同,即构成底架矩形钢的高度尺寸,由于底架存在高度差使得底架的各级连接处具有台阶结构,乘客上下车时需通过台阶结构,由于台阶结构的存在,不仅增加了车身的高度,而且对乘客的上下车造成不便,经常会出现乘客拥堵在各门框架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底架存在台阶结构造成乘客上下车不便经常出现拥堵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该车身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左侧围骨架和右侧围骨架,所述左、右侧围骨架中的至少一个侧围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门框架,所述的底架包括位于各门框架所在的侧围骨架底部与该门框架对侧的侧围骨架底部之间桥接的入口底架,相邻入口底架之间连接过渡底架,所述入口底架与所述过渡底架齐平设置。
该公交车车身还包括底部分别固连在所述底架前、后端上的前、后围骨架以及分别与所述前、后围骨架和所述左、右侧围骨架顶部固连的顶盖骨架,所述前、后围骨架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的前、后端固连,所述底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及顶盖骨架通过各个连接点构成一个具有多个封闭力环结构的整体承载框架。
所述左、右侧围骨架均包括下端与底架固连且上端与顶盖骨架的顶盖纵梁及相应顶盖横梁固连的侧围主立柱。
在所述左、右侧围骨架的上部均设有侧窗上纵梁,所述侧窗上纵梁与同侧的各所述侧围主立柱固连,在同侧的相邻两侧围主立柱之间设有与主立柱平行的侧围辅立柱,所述侧围辅立柱下端与侧窗上纵梁固连且其上端与顶盖骨架的顶盖纵梁固连。
在所述的侧窗上纵梁上设有斜撑,所述斜撑上端与所述的顶盖纵梁固定连接,斜撑下端与所述侧窗上纵梁固连。
所述侧窗上纵梁下方与门框架正对的位置设有门上连接梁。
所述的前围骨架包括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前围右立柱、前围顶横梁和前围底横梁,前围左立柱与前围右立柱的顶端分别与前围顶横梁的左右两端连接,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和前围右立柱通过前围底横梁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和前围右立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前端的底架横梁固连,所述前围左立柱和所述前围右立柱的中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中的侧窗下纵梁的前端固连;所述前围左立柱和前围右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侧窗上纵梁的前端固连,所述前围顶横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顶盖前端连接件固连。
所述的后围骨架包括后围左立柱、后围右立柱和后围顶横梁,后围左立柱与后围右立柱的顶端分别与后围顶横梁的左右两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侧窗上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中部分别与所述侧窗下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盖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下端固连于所述底架后端。
所述的底架主要由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纵梁和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横梁固连构成。
本实用新型入口底架与所述过渡底架齐平设置,使得门框架底部及车内各部分地面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乘客在上下车的过程中不需要踩踏台阶,乘客的上下车非常方便,不容易出现乘客拥堵现象;同时由于没有台阶结构的存在,增加了乘客的站立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底架存在台阶结构造成乘客上下车不便经常出现拥堵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身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身的右视图;
图3是图1中前围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后围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A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的实施例,如图1~5所示,该车身包括底架5,底架5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左侧围骨架2和右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有前门框35和后门框36,右侧围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门框架,分别为前、后门框处对应的前门框架30和后门框架31,底架5包括位于各门框架所在的侧围骨架与该门框架对侧的侧围骨架底部之间桥接的前、后入口底架,相邻入口底架之间连接过渡底架及设置于后入口底架后方的后底架,前、后入口底架与过渡底架齐平设置,前、后门框架均为低高度门框架,前、后入口底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400mm;该公交车车身还包括底部分别固连在底架5前、后端上的前、后围骨架1、4以及分别与前、后围骨架1、4和左、右侧围骨架顶部固连的顶盖骨架3,前、后围骨架分别与左、右侧围骨架的前、后端固连,所述底架5、前围骨架1、后围骨架4、左侧围骨架2、右侧围骨架及顶盖骨架3通过各个连接点构成一个具有多个封闭力环结构的整体承载框架。
底架5由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纵梁和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横梁构成,底架横梁包括位于底架5前端的底架前端下横梁28及底架前端上横梁27,底架横梁包括底架下横梁32、底架上横梁34及位于底架5后端的底架尾横梁29,在底架下横梁32与底架上横梁34之间还焊接固连有底架斜撑33。
左、右侧围骨架均包括下端与底架5固连且上端与顶盖骨架3的顶盖纵梁25及相应顶盖横梁24固连的侧围主立柱16,在左、右侧围骨架的上部均设有侧窗上纵梁15,侧窗上纵梁15与同侧的各侧围主立柱16固连,在同侧的相邻两侧围主立柱16之间设有与主立柱平行的侧围辅立柱14,侧围辅立柱14下端与侧窗上纵梁15固连且其上端与顶盖骨架3的顶盖纵梁25固连,在侧窗上纵梁15上设有斜撑18,斜撑18上端与顶盖纵梁25固定连接,斜撑18下端与侧窗上纵梁15固连,侧窗上纵梁15下方与门框架30、31正对的位置设有门上连接梁23,左、右侧围骨架还包括设于车窗下方的侧窗下纵梁17、侧围下部斜撑19、舱门立柱20、舱门下横梁21,侧围门下连接梁22,舱门立柱20下端与舱门下横梁21焊接固连,舱门立柱20上端与侧窗下纵梁17焊接固连,侧围下部斜撑19上端与对应的侧窗下纵梁17焊接固连,侧围下部斜撑19下端与舱门下横梁21焊接固连。
前围骨架1包括前围左立柱6、前围左二立柱7、前围右二立柱8、前围右立柱9、前围顶横梁10和前围底横梁40,前围左立柱6与前围右立柱9的顶端分别与前围顶横梁10的左右两端连接;前围左立柱6、前围左二立柱7、前围右二立柱8和前围右立柱9的下端分别与底架5前端的底架前端下横梁28焊接固连,前围左立柱6和前围右立柱9的中部分别与左、右侧围骨架中的侧围门下连接梁22的前端焊接固连;前围左立柱6和前围右立柱9的上端与所述侧窗上纵梁15的前端焊接固连;前围顶横梁10与所述顶盖骨架3中的顶盖前端连接件26的前端焊接固连;后围骨架4包括后围左立柱11、后围右立柱12和后围顶横梁13,后围左立柱11与后围右立柱12的顶端分别与后围顶横梁13的左右两端固连;顶盖骨架3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顶盖横梁24、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顶盖纵梁25和多个顶盖前段连接件26,各顶盖横梁24与各顶盖纵梁25交错固连,各顶盖前端连接件26的后端分别与对应顶盖横梁24的前端焊接固连。
后围左立柱11和后围右立柱12的上端分别与侧窗上纵梁15的后端固连;后围左立柱11和后围右立柱12的中部分别与所述侧窗下纵梁17的后端固连;后围左立柱11和后围右立柱12的上端分别与对应顶盖纵梁25的后端固连;后围左立柱11和后围右立柱12的下端焊接固连于底架5后端的底架后端下横梁30上。这样前后围骨架、左右侧围骨架、顶盖骨架3和底架5就固连成一个整体框架。舱门立柱20上端与侧窗下纵梁17连接的、相邻两个侧围下部斜撑19上端的连接点、该两个侧围下部斜撑其中一个侧围下部斜撑上端与侧窗下纵梁17的连接点,以上三个连接点为同一连接点;侧围立柱16下端与舱门下横梁21的连接点、相邻两个侧围下部斜撑19下端的连接点、该两个侧围下部斜撑其中一个侧围下部斜撑下端与舱门下横梁21的连接点、底架后端下横梁30与舱门下横梁21的连接点,以上四个连接点为同一连接点;侧围立柱16上端与侧窗上纵梁15的连接点、侧围辅立柱14下端与侧窗上纵梁15的连接点、侧围辅立柱14上端与顶盖纵梁25的连接点、以及顶盖纵梁25与顶盖横梁24的连接点,以上四个连接点在同一平面内。舱门立柱20、舱门下横梁21、侧窗下纵梁17、侧围上部斜撑18、侧围下部斜撑19、侧围主立柱16、侧窗上纵梁15、侧围辅立柱14、顶盖纵梁25、顶盖横梁24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力环。
若某一部分受力,力就会通过各种相连接的件传到骨架各个部分,有效地将力分散,若左侧围骨架2中的侧围主立柱16受到撞击力,这样一部分力将沿着与侧围主立柱16相连的侧窗下纵梁17、舱门下横梁21分散下去,同时还有一部分力将沿着底架下横梁30、底架斜撑33、底架上横梁29分散到与其相连的底架5上,沿着侧窗下纵梁17分散的力传递到与其相连的侧围下部斜撑19上,力又沿着侧围下部斜撑19继续分散下去,部分传到舱门下横梁21,舱门下横梁21将受到的部分力传递到舱门立柱20上,侧围主立柱16将受到的部分力传递到侧窗上纵梁15上,侧窗上纵梁15将受到的部分力分散到与之相连的其它侧围主立柱16上和侧围辅立柱14上,侧围辅立柱14将受到的力传到顶盖骨架3的顶盖纵梁25上,顶盖纵梁25又将受到的力传递到与之相连的各个顶盖横梁24上,顶盖横梁24又将力传递到另一侧围骨架上,再通过另一侧围骨架上相连接的各个部件传递到底架5上等。
这样局部受到的撞击力通过各种相连接的纵梁、斜撑、横梁等件传递到整车骨架各处,形成上下封闭力环、前后封闭力环,一处处的传递、分散,使力逐次消弱,一处受力,整车骨架各处就受力,而附在骨架的内外涨拉蒙皮同时也承受力的分散,这就形成全承载骨架结构。同时,乘客上下车区31与前乘客行走站立区37齐平设置,可方便乘客的上下车和增大乘客乘车空间;后乘客行走站立区与前乘客行走站立区37也是齐平设置,进一步增大了乘客乘车空间,提高了车厢后部乘客的流通速度。
上述实施例中全承载结构中所述的各横梁、纵梁和斜撑均由矩形管构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矩形管可用圆管代替矩形管,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前、后门框架之间的右侧围骨架上还可以设置其它的门框架;前、后门框还可以设置于左侧围骨架2上或在左、右侧围骨架上均设置前、后门框。

Claims (9)

1.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该车身包括底架,所述底架的左右两端分别固连左侧围骨架和右侧围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中的至少一个侧围骨架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两个门框架,所述的底架包括位于各门框架所在的侧围骨架底部与该门框架对侧的侧围骨架底部之间桥接的入口底架,相邻入口底架之间连接过渡底架,所述入口底架与所述过渡底架齐平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该公交车车身还包括底部分别固连在所述底架前、后端上的前、后围骨架以及分别与所述前、后围骨架和所述左、右侧围骨架顶部固连的顶盖骨架,所述前、后围骨架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的前、后端固连,所述底架、前围骨架、后围骨架、左侧围骨架、右侧围骨架及顶盖骨架通过各个连接点构成一个具有多个封闭力环结构的整体承载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均包括下端与底架固连且上端与顶盖骨架的顶盖纵梁及相应顶盖横梁固连的侧围主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侧围骨架的上部均设有侧窗上纵梁,所述侧窗上纵梁与同侧的各所述侧围主立柱固连,在同侧的相邻两侧围主立柱之间设有与主立柱平行的侧围辅立柱,所述侧围辅立柱下端与侧窗上纵梁固连且其上端与顶盖骨架的顶盖纵梁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侧窗上纵梁上设有斜撑,所述斜撑上端与所述的顶盖纵梁固定连接,斜撑下端与所述侧窗上纵梁固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窗上纵梁下方与门框架正对的位置设有门上连接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围骨架包括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前围右立柱、前围顶横梁和前围底横梁,前围左立柱与前围右立柱的顶端分别与前围顶横梁的左右两端连接,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和前围右立柱通过前围底横梁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前围左立柱、前围左二立柱、前围右二立柱和前围右立柱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前端的底架横梁固连,所述前围左立柱和所述前围右立柱的中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侧围骨架中的侧窗下纵梁的前端固连;所述前围左立柱和前围右立柱的上端与所述侧窗上纵梁的前端固连,所述前围顶横梁与所述顶盖骨架的顶盖前端连接件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围骨架包括后围左立柱、后围右立柱和后围顶横梁,后围左立柱与后围右立柱的顶端分别与后围顶横梁的左右两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侧窗上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中部分别与所述侧窗下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盖纵梁的后端固连,所述后围左立柱和后围右立柱的下端固连于所述底架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架主要由沿左右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纵梁和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的多个底架横梁固连构成。
CN 201220311367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3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11367 CN202703714U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11367 CN202703714U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03714U true CN202703714U (zh) 2013-01-30

Family

ID=47584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11367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03714U (zh) 2012-06-29 2012-06-29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037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36755A (zh) * 2016-12-28 2017-11-10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车车身
CN108082290A (zh) * 2016-11-22 2018-05-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客车的侧面结构
CN109178009A (zh) * 2018-11-08 2019-01-11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2290A (zh) * 2016-11-22 2018-05-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客车的侧面结构
CN107336755A (zh) * 2016-12-28 2017-11-10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车车身
CN107336755B (zh) * 2016-12-28 2018-08-03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车车身
CN109178009A (zh) * 2018-11-08 2019-01-11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及100%低地板轨道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99070U (zh) 用于车辆的、及用于具有通道的车辆的能量分配侧面结构
CN204323486U (zh) 轻型纯电动客车及其底盘车架
CN100404347C (zh) 一种全承载车身
CN106240587A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头结构
CN102358349A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骨架结构
CN202279156U (zh) 低入口全承载式公交车车身结构
CN205292639U (zh) 一种城轨车辆司机室结构
CN103640631B (zh) 全承载式电动公交客车的底架及具有其的电动公交客车
CN202264822U (zh) 一种全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
CN202703714U (zh) 一种低地板全承载公交车车身
CN205930933U (zh) 一种电动汽车车身地板结构
WO2017202229A1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CN111376986B (zh) 汽车车身骨架前部结构
US20150191180A1 (en) Traction head part
CN106476896A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105015622B (zh) 一种公交车骨架
CN107719472B (zh) 一种两段式客车底架及使用该客车底架的客车
US3279843A (en) Truck cab construction
CN101823508A (zh) 顶盖骨架安装结构以及包括该顶盖骨架安装结构的汽车
CN104512482B (zh) 车身构造
CN108068911B (zh) 具有不对称结构的机动车辆
CN110626370A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及其车体
CN201890273U (zh) 一种轿车门槛外板的支撑板
CN206107343U (zh) 一种车身骨架及具有该车身骨架的汽车
CN210793171U (zh) 一种悬挂式空轨及其车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