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608995U - 折叠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折叠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608995U CN202608995U CN 201220257830 CN201220257830U CN202608995U CN 202608995 U CN202608995 U CN 202608995U CN 201220257830 CN201220257830 CN 201220257830 CN 201220257830 U CN201220257830 U CN 201220257830U CN 202608995 U CN202608995 U CN 20260899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ddle
- vehicle frame
- vertical rod
- rotating shaft
- cross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车架的前端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车把立管,车架的后端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鞍座前立杆和鞍座后立杆,鞍座前后两端分别铰接于鞍座前、后立杆的上端,车把立管的上端与第一连杆的前端相铰接,第二连杆的后端与鞍座后立杆下端相连接并与其保持同步转动,同时,第一连杆的后端与第二连杆的前端相互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车把与鞍座的同步折叠,折叠非常方便,此外,通过采用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的车架结构,不仅使车体的整体结构较为牢固,而且折叠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使自行车外部结构显得较为简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具体是指一种可折叠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一般结构都较为紧凑,而且折叠后体积较小,非常适合于人们外出携带。现有的大部分折叠自行车基本上都是沿车架的中垂线进行左右折叠,如专利号为ZL 95225197.3(授权公告号为 CN 224284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可折叠自行车》,该折叠自行车在中立管的下端装有一个转动副式折叠锁紧装置,在该转动副式折叠锁紧装置上开有一销孔,孔内安装有一弹簧锁紧销,销上引出一拉线,拉线可安置于车身的任何部位,折叠时只需要拉起锁紧销,前三角架即可以中立管为轴心旋转至与后三角架相贴,实现折叠。虽然该折叠自行车经折叠后车身前后尺寸缩短一半,但厚度增大,而且车把和鞍座无法进行折叠,给携带会带来一定不便。
为改进上述折叠自行车的不足,申请号为02158267.X(公开号为CN 142826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折叠自行车》,该折叠自行车在车梁后部横向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水平轴向的铰链,后叉架通过铰链与车梁相连接,车把立管的下端与前叉立管之间有铰接及锁紧装置,鞍座与鞍管及鞍管下部与车梁之间有铰链;折叠时,首先向下、向前旋转或推动后叉,使后叉和后轮处于车梁的下方,然后向后旋转车把立管,使车把折叠于车梁之上,最后,向前、向下旋转鞍管,使其折叠于车把立管之上。可见该折叠自行车在折叠后不会增加车身厚度,而且还实现了车把和鞍座的折叠,使折叠后的车身体积更小,携带更为方便。但是,由上述折叠过程可以看到,该折叠自行车需要对后叉架、车把及鞍座进行分步折叠,折叠较为费时。此外,该折叠自行车与上述《可折叠自行车》给出的折叠自行车同样具有车架单薄,车身整体结构强度不高的缺点。
综上所述,有待对现有的折叠自行车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折叠方便并能对车把和鞍座进行同步折叠的折叠自行车。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牢固的折叠自行车。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后外部结构较为简洁的折叠自行车。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用于支撑车把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车把立管,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上端高出于车架顶部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鞍座前立杆和鞍座后立杆,所述鞍座前后两端分别铰接于上述鞍座前立杆、后立杆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与所述车把立管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与所述的鞍座后立杆下端相连接并与鞍座后立杆保持同步转动,同时,所述的第一连杆自前端向后下方延伸,所述的第二连杆自后端向前下方延伸,且第一连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杆前端相互铰接。
为了使前轮能与车把及鞍座进行同步折叠,所述车架前端还设有一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并位于所述车把立管下方的前叉立管,该前叉立管的下端与一第三连杆的前端相铰接,该第三连杆的后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立杆的前端及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相铰接。前轮通过前叉安装在前叉立管上,这样,在车把和鞍座进行折叠的同时,在第三连杆的带动下,前轮被转动收纳至车架下方,从而使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携带更为方便;另外,自行车在未折叠状态下时,前叉立管与车把立管处于同一直线上并相互卡合在一起。
为了进一步减小折叠后的自行车的体积,所述车架的后下端部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后叉,在车架的后下端部还设有将向前转动后的后叉固定在车架下方的限位挡块。在限位挡块作用下,后叉和后轮被限位在车架下方。
为了使折叠自行车的结构较为牢固,所述的车架包括分别位于车体左右两侧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在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的顶部分别具有前后向分布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在第一横杆底部与第二横杆底部之间自前向后依次通过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相连接,且上述各转轴均垂直于所述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车把立管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前立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后立杆的下端固定在第三转轴上。 通过位于车体两侧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以及安装在第一、第二横杆之间的各个转轴,使车体的结构强度更好。当然,除了采用上述的双侧车架外,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单侧车架,但单侧车架的结构强度较低,折叠后自行车的外部结构也不够简洁。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的鞍座前立杆、后立杆均为两根,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所述车把立管的上端安装有车把立杆,所述车把安装在该车把立杆上,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之间,所述的车把立杆嵌入在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之间。这样,在车把立杆、鞍座前、后立杆及鞍座在同步折叠过程中便不会相互阻挡,折叠可顺利进行,而且折叠后上述部件还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从而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外部结构较为简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选,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第一鞍座和第二鞍座及所述车把的左把手和右把手均分别受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阻挡而限位。这样,当第一、第二鞍座转动至与第一、第二横杆相抵靠后便不再转动,同样地,当左、右把手转动至与第一、第二横杆相抵靠后便不再转动。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转轴下方设有第四转轴,该第四转轴连接所述的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并与该第一转轴相平行,所述前叉立管的上端固定在该第四转轴上。通过第四转轴的设置,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车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还便于前叉立管作顺利转动。
为了使骑行更为舒适,所述的鞍座后立杆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这样,骑车时将后背靠在鞍座靠背,可缓解运动疲劳,增加舒适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该折叠自行车的鞍座、鞍座前、后立杆及位于鞍座前、后立杆间的车架构成四杆机构,并且位于车架后端与鞍座后立杆同步转动的第二连杆能通过第一连杆带动车把立管进行同步转动,使得在鞍座向前转动至靠近车架的过程中,车把立管带动车把同步向后转动直至靠近车架,从而实现了车把与鞍座的同步折叠,折叠非常方便。此外,由于本发明还采用了由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构成的车架结构,不仅使得车体的整体结构较为牢固,而且折叠后各部件位于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之间,使自行车的外部结构显得较为简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左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折叠自行车部分折叠时的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折叠自行车完全折叠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5所示折叠自行车的左视图。
为使图形简洁,动力部件未在图中表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叠自行车的车架由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构成,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分别设于车体的左右两侧,这种双侧车架的自行车结构更为牢固,而且自行车的各组件经折叠后均位于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之间的内部空间中,使折叠后的自行车外部结构更为简洁。当然,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单侧车架结构。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顶部分别具有前后向水平分布的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在第一横杆13的底部自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轴孔51、第二轴孔52和第三轴孔53共三个轴孔,在第二横杆14的底部自前向后也依次设有相对应的第一轴孔51、第二轴孔52和第三轴孔53共三个轴孔,在上述两个第一轴孔51之间安装有第一转轴41,在上述两个第二轴孔52之间安装有第二转轴42,在上述两个第三轴孔53之间安装有第三转轴43,并且上述各转轴均垂直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此外,在第一车架11的前端位于第一轴孔51的下方处设有第四轴孔54,在第二车架12的前端位于第一轴孔51的下方处设有第四轴孔54,第四转轴44安装在上述两个第四轴孔54之间并与第一转轴41相平行。
鞍座前立杆22为两根,位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并且两鞍座前立杆22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二转轴42的两端,这样,随着第二转轴42的转动,鞍座前立杆22便能相对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作前后转动,两鞍座前立杆22的上端高出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并分别与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的前端相铰接。对应地,鞍座后立杆23为两根,位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并且两鞍座后立杆23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三转轴43的两端,这样,随着第三转轴43的转动,鞍座前立杆22能相对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作前后转动,两鞍座后立杆23的上端高出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并分别与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的后端相铰接,且两鞍座后立杆23向上延伸形成鞍座靠背26。此外,第二连杆32的后端固定在第三转轴43上从而与两鞍座后立杆23保持同步转动,且该第二连杆32从其后端向前下方延伸设置。这样,鞍座、鞍座前、后立杆及位于第二、三转轴之间的横杆共同构成四杆机构,该四杆机构工作时,鞍座向前下方转动并直至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分别受在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的阻挡而限位,并且该四杆机构工作的同时可带动第二连杆32向后作同步转动。
车把立管2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41上并斜向后上方设置,这样,随着第一转轴的转动,车把立管21便能相对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作前后转动。在车把立管21的上端安装车把立杆24,车把的左车把61和右车把62安装在车把立杆24的顶端。前叉立管25的上端固定在第四转轴44上并斜向前下方设置,在车把立管21和前叉立管25的相对端面上设有相互卡合的卡合结构27,自行车在未折叠状态下,车把立管21与前叉立管25处于同一直线上并相互卡合成一体,这样,在行车过程中,便无法对车把立管21及车把立杆24等部件进行折叠,保证行车安全。前叉72及前轮82固定在前叉立管25的下方,前叉立管25的下端通过连接片34与第三连杆33的前端相铰接,第三连杆33的后端与上述第二连杆32的前端相铰接,同时,第三连杆33的后端还与第一连杆31的后端相铰接,第一连杆31从其后端斜向前上方设置并且其前端铰接于车把立管21的上端。这样,当上述四杆机构工作带动第二连杆32向后同步转动的同时,第二连杆32可带动第三连杆33及第一连杆31向后移动。第三连杆33向后移动可带动前叉立管25及固定在前叉立管25上的前叉72、前轮82等部件向后转动,并直至收纳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前端内部;第一连杆31向后移动可带动车把立管21、车把立杆24及车把向后转动,并直至左、右车把分别受第一、第二横杆的阻挡而限位,以实现鞍座、车把立杆及前轮的同步折叠。反之,向后转动车把立管21、车把立杆24及车把,其通过第一连杆31来最终带动前叉立管25及上述四杆机构进行动作,也能实现车把立杆、前轮及鞍座的同步折叠,具体可参考上述动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后轮折叠机构,具体地,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后下端部之间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后叉71,后轮81安装在后叉71上,在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的后下端部分别设有一个限位挡块9。折叠后轮81时,转动后轮81使其收纳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后端内部,此时,限位挡块9可阻挡后叉71作反向转动,从而使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更小,携带更为方便。
为增强车体的结构牢固度,并同时也便于各部件进行顺利折叠,鞍座前立杆22、后立杆23均为两根,且均分别位于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鞍座则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两鞍座后立杆23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之间,而车把立杆24嵌入在两鞍座后立杆23之间。这样,在车把立杆24、鞍座前立杆22、后立杆23及鞍座在同步折叠过程中便不会相互阻挡,折叠可顺利进行。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及第三连杆33也均采用两根,在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的底部还通过加固杆10相连,以此来进一步增强该折叠自行车的整体结构牢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多种改型或改进,比如,本发明中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均可以分别用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等类似的连接件来替代,这些均被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折叠自行车,包括车架、设于车架前上方的车把及设于车架后上方的鞍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用于支撑车把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车把立管(21),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上端高出于车架顶部并能相对该车架作前后转动的鞍座前立杆(22)和鞍座后立杆(23),所述鞍座前后两端分别铰接于上述鞍座前立杆(22)、后立杆(23)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杆(31)的前端与所述车把立管(21)的上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32)的后端与所述的鞍座后立杆(23)下端相连接并与鞍座后立杆(23)保持同步转动,同时,所述的第一连杆(31)自前端向后下方延伸,所述的第二连杆(32)自后端向前下方延伸,且第一连杆(31)的后端与所述第二连杆(32)前端相互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端还设有一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并位于所述车把立管(21)下方的前叉立管(25),该前叉立管(25)的下端与一第三连杆(33)的前端相铰接,该第三连杆(33)的后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立杆(32)的前端及所述第一连杆(31)的后端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下端部设有能相对车架作前后转动的后叉(71),在车架的后下端部还设有将向前转动后的后叉(71)固定在车架下方的限位挡块(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包括分别位于车体左右两侧的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在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的顶部分别具有前后向分布的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在第一横杆底部与第二横杆底部之间自前向后依次通过第一转轴(41)、第二转轴(42)和第三转轴(43)相连接,且上述各转轴均垂直于所述的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所述车把立管(2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前立杆(22)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的鞍座后立杆(23)的下端固定在第三转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前立杆(22)、后立杆(23)均为两根,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之间,所述的鞍座包括左右分离的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所述车把立管(21)的上端安装有车把立杆(24),所述车把安装在该车把立杆上,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23)嵌入在上述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之间,所述的车把立杆(24)嵌入在所述的两鞍座后立杆(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在自行车折叠状态下,所述的第一鞍座(51)和第二鞍座(52)及所述车把的左把手(61)和右把手(62)均分别受所述第一横杆(13)和第二横杆(14)的阻挡而限位。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转轴(41)下方设有第四转轴(44),该第四转轴(44)连接所述的第一车架(11)和第二车架(12)并与该第一转轴(41)相平行,所述前叉立管(25)的上端固定在该第四转轴(44)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鞍座后立杆(23)向上延伸并形成有鞍座靠背(2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57830 CN202608995U (zh) | 2012-06-04 | 2012-06-04 | 折叠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257830 CN202608995U (zh) | 2012-06-04 | 2012-06-04 | 折叠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608995U true CN202608995U (zh) | 2012-12-19 |
Family
ID=47342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25783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08995U (zh) | 2012-06-04 | 2012-06-04 | 折叠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60899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0665A (zh) * | 2012-06-04 | 2012-10-03 | 郑牧之 | 折叠自行车 |
CN102700664A (zh) * | 2012-06-04 | 2012-10-03 | 孙银花 |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 |
WO2016041524A1 (zh) * | 2014-09-18 | 2016-03-24 | 江苏天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翻座箱式折叠电动车 |
CN109178179A (zh) * | 2018-08-28 | 2019-01-11 | 尉江 | 一种折叠电动车 |
-
2012
- 2012-06-04 CN CN 201220257830 patent/CN20260899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0665A (zh) * | 2012-06-04 | 2012-10-03 | 郑牧之 | 折叠自行车 |
CN102700664A (zh) * | 2012-06-04 | 2012-10-03 | 孙银花 |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 |
WO2016041524A1 (zh) * | 2014-09-18 | 2016-03-24 | 江苏天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翻座箱式折叠电动车 |
CN109178179A (zh) * | 2018-08-28 | 2019-01-11 | 尉江 | 一种折叠电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608995U (zh) | 折叠自行车 | |
CN102700663B (zh) | 一步到位的折叠自行车 | |
CN205854245U (zh) | 儿童推车 | |
CN204150182U (zh) | 一种能拆卸的多功能躺车 | |
CN102700665B (zh) | 折叠自行车 | |
CN203199118U (zh) | 折叠电动自行车 | |
CN202987397U (zh) | 一种钢管结构轻量化双座电动三轮车车架 | |
CN201951638U (zh) | 儿童三轮车 | |
CN202987396U (zh) | 一种钢管结构轻量化双座电动三轮车 | |
WO2010111955A1 (zh) | 一种低座椅坐式三轮车及其主车架 | |
CN201385731Y (zh) | 前驱动后转向躺式三轮自行车 | |
CN202728466U (zh) | 一步到位的折叠自行车 | |
CN209126890U (zh) | 一种多用途的折叠三轮车操作机构、三轮车 | |
CN202716990U (zh) |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 | |
CN206456496U (zh) | 一种三轮车减震叉架 | |
CN207389413U (zh) | 一种多功能折叠儿童车 | |
CN102700664A (zh) | 鞍座有利健康的自行车 | |
CN102745290B (zh) | 一种折叠自行车 | |
CN208585304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6826725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1362286Y (zh) | 一种可折叠的儿童推车 | |
CN207536077U (zh) | 折叠自行车 | |
CN204279816U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动车 | |
CN104554578A (zh) | 一种多功能电动车 | |
CN201272387Y (zh) | 可折叠的儿童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 Termination date: 2013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