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64624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64624U CN202564624U CN2011202915558U CN201120291555U CN202564624U CN 202564624 U CN202564624 U CN 202564624U CN 2011202915558 U CN2011202915558 U CN 2011202915558U CN 201120291555 U CN201120291555 U CN 201120291555U CN 202564624 U CN202564624 U CN 2025646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groove
- insulating body
- slot
- accepting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88472 Ilex paraguar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006—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coupling part being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duplex wall receptac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凹设有至少一插槽,绝缘本体于插槽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向前延伸有二第一导接槽以及一第二导接槽分别连通插槽;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第一收容槽,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且自第一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通过第一导接槽显露于插槽中;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第二收容槽,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连接部,且自第二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通过第二导接槽显露于插槽中;其中,第二端子具有侧向偏移的一延伸部,延伸部进入第一收容槽与第一端子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绝缘本体在延伸部与相邻的另一延伸部之间形成一隔间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两电子卡至一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电脑等电子消费产品功能的日益多样化,而笔记本电脑现有的体积以及空间又有限制,为了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各种堆叠式卡缘连接器便应运而生,例如上下堆叠式、前后堆叠式等。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用以固定并电性连接两电子卡至一电路板,其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上、下两个插槽以分别收容一所述电子卡的前缘,所述上、下插槽的上方及下方分别设有多个端子槽以容设多个所述导电端子。
然而,当所述绝缘本体的所述上、下插槽分别匹配所述一电子卡时,为了使所述二电子卡能够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需分别设置多排分布的多个所述导电端子去导接每一所述电子卡,所述绝缘本体后端需对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开设有相应数量的多个收容槽用来插接所述导电端子。与传统的插置所述一电子卡的卡缘连接器相比,所述绝缘本体内排布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数目越来越多,使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的所述收容槽的槽壁可以延展的空间大致减少一半,因而相邻所述导电端子之间距离太小,导致根本无法设置所述收容槽的所述槽壁,或者即使勉强设置,所述收容槽的所述槽壁也因为变得太薄,从而影响所述绝缘本体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且容易因所述收容槽的所述槽壁较薄而发生所述绝缘本体破裂或损坏的现象,使得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产品的品质需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大端子间的距离,以提供足够空间在绝缘本体后端设置收容槽的槽壁,或增加槽壁的厚度,从而提高绝缘本体机械 性能及电气性能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凹设有至少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前延伸有二第一导接槽以及一第二导接槽分别连通所述插槽;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且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所述插槽中;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连接部,且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导接槽显露于所述插槽中;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侧向偏移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延伸部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一隔间壁。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具有一第三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与所述延伸部大致呈前后排列。
进一步,所述第三端子自所述第三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三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第四端子,所述第四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前端插入,其具有一第四接触部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凹设有呈上下排置的二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前延伸有上下排置的二第一导接槽以及二第二导接槽,每一所述插槽分别与一所述第一导接槽以及一所述第二导接槽相连通;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二第一连接部,且自所述二第一连接部分别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第二连接部,且自所述二第二连接部分别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二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侧向偏移的至少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延伸部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一隔间壁。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底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二第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第二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设有一挡块,位于二所述第二导接槽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由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自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偏移有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且所述延伸部相应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部相应部分另外开槽,而是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偏移所述延伸部处具有足够距离可以形成所述隔间壁,或可使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相邻所述第一收容槽之间的部分槽壁的厚度增加,从而保证所述绝缘本体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满足所述电连接器产品的品质需求;且能够避免因后端无法设置所述槽壁,或所述槽壁较薄而发生所述绝缘本体破裂或损坏的现象;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延伸部相应部分另外开槽,从而减少了所述绝缘本体的开槽数量,利于所述绝缘本体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成型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二电子卡与一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剖视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于第一收容槽上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局部剖视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于第二收容槽上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电连接器 100 电子卡 10 电路板 20
绝缘本体 1 插槽 11 第一收容槽 12
第二收容槽 13 通槽 14 第一导接槽 15
第二导接槽 16 隔间壁 17 挡块 18
第一端子 21 第一连接部 211 第一接触部 212
第一固持部 213 第二端子 22 第二连接部 221
延伸部 222 转折段 2221 连接段 2222
第二接触部 223 第二固持部 224 第三端子 23
第三连接部 231 第三接触部 232 第三固持部 233
第四端子 24 第四接触部 241 第四固持部 242
基部 30 串连部 40 弯折段 41
固持段 42 第一容置孔 50 第二容置孔 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2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插置二电子卡10,并电性连接所述二电子卡10至一电路板20上(如图1所示),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21、多个第二端子22、多个第三端子23及多个第四端子24。
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凹设有二插槽11以分别收容所述二电子卡10的前缘,且所述二插槽11呈上下排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插槽11的数目也可为一。通过设于所述电子卡10的前缘的电性接点电性接触所述电连接器100相应的导电端子,以达成所述二电子卡10和所述电路板20之间的电性导通。
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插槽11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12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13,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和多个所述第二收容槽13呈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与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3之间设有一通槽14相连通,多个所述通槽14相互连通,在其它实 施例中,多个所述通槽14相互之间也可不连通,或者所述通槽14的数目也可为一,所述通槽14连通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和多个所述第二收容槽13。
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2向前延伸有二第一导接槽15,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3向前延伸一第二导接槽16,所述第一导接槽15和所述第二导接槽16分别连通所述插槽11。
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分别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1具有一第一连接部211,且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212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15显露于所述插槽11中。所述第一端子21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向前延伸有一第一固持部213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开设的一第一固持槽,以使所述第一端子21稳固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且所述第一固持部213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12下方。
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分别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槽13,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一第二连接部221,且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223通过所述第二导接槽16显露于所述插槽11中。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向前延伸有一第二固持部224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开设的一第二固持槽,以使所述第二端子22稳固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且所述第二固持部224位于所述第二接触部223下方。
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的一延伸部222,所述延伸部222经所述通槽14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且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部222与所述第一端子21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
所述延伸部222具有一转折段2221,所述转折段2221经所述通槽14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1。所述延伸部222具有一连接段2222连接所述转折段2221,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12大致呈前后排列。
即使所述延伸部222的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存在稍许偏移而仅大致呈前后排列,只要在所述延伸部222与其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壁间形成足够空间可以设置隔间壁,就可以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功效。
所述第一收容槽12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而所述第二收容槽13未贯穿所述绝缘本体1底部,其末端大致与所述第二端子22处于较低位置的所述延伸部222的所述转折段2221末端的高度齐平。所述绝缘本体1在所述延伸部222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部222之间形成一隔间壁17。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连接段2222另外开槽, 而是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所述延伸部222处形成所述隔间壁17。
多个所述第三端子23,分别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每一所述第三端子23具有一第三连接部231,且所述第三连接部231相应部分与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部222的所述连接段2222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第三端子23自所述第三连接部231向前延伸有一第三接触部232,所述第三接触部232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15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11中。所述第三端子23自所述第三连接部231向前延伸有一第三固持部233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开设的一第三固持槽,以使所述第三端子23稳固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且所述第三固持部233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232的下方。
多个所述第四端子24,分别对应自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插入,且每一所述第四端子24具有一第四接触部241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11中。所述第四端子24自所述第四接触部241向下弯折延伸有一第四固持部242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开设的一第四固持槽,以使所述第四端子24稳固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
组装时,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先将多个所述第三端子23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对应装入,使得多个所述第三端子23的所述第三连接部231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然后将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对应装入,使得多个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收容槽13,所述延伸部222经所述通槽14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2,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231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大致呈前后排列,且所述第二接触部223通过所述第二导接槽16显露于所述插槽11中。
接着将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自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对应装入,使得多个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与所述连接段2222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第一接触部212通过所述第一导接槽15显露于所述插槽11中。最后再将多个所述第四端子24自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分别对应装入,使得每一所述第四端子24的所述第四接触部241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11中。
第一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 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的所述延伸部222,所述延伸部222经所述通槽14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2,所述延伸部222的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大致呈前后排列。
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延伸部222的所述连接段2222另外开槽,而是于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所述延伸部222处形成所述隔间壁17,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相邻所述第一收容槽12之间的部分槽壁的厚度增加。在产品组装过程中,能够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所述槽壁发生变形、破裂,保证所述绝缘本体1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进而满足所述电连接器100产品的品质需求。
请参照图5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与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3之间设有上下排置的二所述通槽14相连通,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多个所述通槽14相互连通。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2向前延伸有二所述第一导接槽15,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3向前延伸二所述第二导接槽16,每一所述插槽11分别与一所述第一导接槽15以及一所述第二导接槽16相连通。所述第一端子21具有二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且自所述二第一连接部211分别向前延伸一所述第一接触部212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15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11中。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3内设有一挡块18,所述挡块18位于二所述第二导接槽16之间。
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二所述第二连接部221,自所述二第二连接部221分别侧向偏移一所述延伸部222,所述二延伸部222分别经一所述通槽14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2,每一所述延伸部222具有一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三所述转折段2221分别经所述二通槽14连接所述二第二连接部221及所述二连接段2222。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二第二连接部221分别向前延伸有一所述第二接触部223通过所述二第二导接槽16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11,即所述第二接触部223的数目也为二,且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二第二连接部221分别向前延伸有一所述第二固持部224进入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开设的二所述第二固持槽,以使所述第二端子22稳固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
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连接段2222另外开槽,而是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所述延伸部222处形成所述隔间壁17以 及所述挡块18,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相邻所述第一收容槽12之间的部分槽壁的厚度增加。在产品组装过程中,能够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所述槽壁发生变形、破裂,保证所述绝缘本体1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进而满足所述电连接器100产品的品质需求。
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只通过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二第一接触部212和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二第二接触部223,分别导接所述二电子卡10前缘的电性接点,以达成与所述电路板20的电性导接,并没有包括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三端子23及所述第四端子24。由于所述第一端子21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所述第二端子22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1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且所述连接段22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故其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达到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述目的。
第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所述第一端子21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向下延伸一基部30,所述第二端子22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侧向偏移有所述延伸部222的同时,自所述延伸部222侧向偏移一串连部40,所述串连部40具有一弯折段41连接所述延伸部222,及一固持段42连接所述弯折段41。所述绝缘本体1对应所述基部30和所述串连部40的所述固持段42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容置孔50及多个第二容置孔60,所述第一容置孔50与所述第一收容槽12相连通,以此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对所述第二端子22的固持效果更好,且同样可以达到上述实施例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自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偏移有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经所述通槽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延伸部的所述连接段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段另外开槽,而是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偏移所述延伸部处形成所述隔间壁(或所述挡块),即所述第一收容槽的部分槽壁可以延展的空间变大,使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相邻所述第一收容槽之间的部分具有足够空间可以设置所述槽壁,或可使所述槽壁的厚度增加,从而保证所述绝缘本体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进而满足所述电连接器产品的品质需求;且能够避免因后端无法设置所述槽壁,或所述槽壁较薄而发生所述绝缘本体破裂或 损坏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自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偏移有所述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经所述通槽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延伸部的所述连接段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应部分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大致呈前后排列。所述绝缘本体后端不需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连接段另外开槽,从而减少了所述绝缘本体的开槽数量,利于所述绝缘本体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成型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
3.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绝缘本体一体成型,且所述绝缘本体前端凹设有所述二插槽供所述二电子卡插置,所述二电子卡以堆栈的方式通过所述电连接器同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上,使得所述电路板的布局及空间得到有效地利用,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满足了所述电连接器产品朝向小型化发展的需求。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凹设有至少一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前延伸有二第一导接槽以及一第二导接槽分别连通所述插槽;
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一第一连接部,且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所述插槽中;
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一第二连接部,且自所述第二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导接槽显露于所述插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侧向偏移的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
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延伸部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一隔间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具有一第三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与所述延伸部大致呈前后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子自所述第三连接部向前延伸有一第三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第四端子,所述第四端子自所述绝缘本体前端插入,其具有一第四接触部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前端凹设有呈上下排置的二插槽,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插槽后端设有相邻的多个第一收容槽以及多个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二收容槽向前延伸有上下排置的二第一导接槽以及二第二导接槽,每一所述插槽分别与一所述第一导接槽以及一所述第二导接槽相连通;
多个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二第一连接部,且自所述二第一连接部分别向前延伸有一第一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一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多个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第二连接部,且自 所述二第二连接部分别向前延伸有一第二接触部通过一所述第二导接槽显露于对应的所述插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侧向偏移的至少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与所述第一端子相应部分大致呈前后排列;
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延伸部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一隔间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所述延伸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所述绝缘本体底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二第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具有二第二固持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内设有一挡块,位于二所述第二导接槽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2915558U CN202564624U (zh) | 2011-08-12 | 2011-08-12 | 电连接器 |
US13/293,895 US8425252B2 (en) | 2011-08-12 | 2011-11-10 | Electrical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2915558U CN202564624U (zh) | 2011-08-12 | 2011-08-12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64624U true CN202564624U (zh) | 2012-11-28 |
Family
ID=47214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291555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624U (zh) | 2011-08-12 | 2011-08-12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25252B2 (zh) |
CN (1) | CN202564624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56662B2 (en) * | 2011-12-01 | 2013-10-15 | Proconn Technology Co., Ltd. | Card connector |
JP6052497B2 (ja) * | 2012-11-13 | 2016-12-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気接続手段 |
CN107799935B (zh) * | 2016-09-06 | 2019-08-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缘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207691045U (zh) * | 2017-12-19 | 2018-08-03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缘连接器 |
US11594834B2 (en) * | 2020-04-30 | 2023-02-28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CN116034519A (zh) * | 2020-08-05 | 2023-04-28 | 海拉有限双合股份公司 | 用于电子连接用于电力转向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组件的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76737B1 (en) * | 1995-02-24 | 2001-01-23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Duplex connector assembly for use with plural cards |
US6116957A (en) * | 1997-12-17 | 2000-09-12 |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circuit boards |
US6699068B2 (en) * | 2001-12-26 | 2004-03-02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Stacked connector assembly |
JP4755568B2 (ja) * | 2006-11-02 | 2011-08-24 | 日本モ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 基板用コネクタ |
TWM385845U (en) * | 2010-03-23 | 2010-08-01 | Chang Nai Chien | Built-in USB 3.0 female connector |
-
2011
- 2011-08-12 CN CN2011202915558U patent/CN20256462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1-11-10 US US13/293,895 patent/US84252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425252B2 (en) | 2013-04-23 |
US20130040498A1 (en) | 2013-0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64624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730745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1638995U (zh) | 连接器 | |
CN201430309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36467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567511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201029192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08312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1397913Y (zh) | 堆叠式电连接器 | |
CN20349141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779696A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322536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363688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20230848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79328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205100U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2237595A (zh) | 导电结构 | |
CN20138356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440490U (zh) | 卡缘连接器 | |
CN103368008A (zh) | 具有分离式键位防呆键的卡缘连接器 | |
CN202454855U (zh) | 扩充式堆栈型连接器总成 | |
CN102013593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201590579U (zh) | 层叠式电连接器 | |
CN201927781U (zh) | 堆叠式电连接器 | |
CN202142693U (zh) | Usb连接器改良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