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49104U - 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 Google Patents
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449104U CN202449104U CN2011205030147U CN201120503014U CN202449104U CN 202449104 U CN202449104 U CN 202449104U CN 2011205030147 U CN2011205030147 U CN 2011205030147U CN 201120503014 U CN201120503014 U CN 201120503014U CN 202449104 U CN202449104 U CN 2024491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surface
- bicycle saddle
- bearing surface
- marginarium
- saddle cush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10000002239 ischium bon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10000002640 perineum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1699 lower leg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3689 pubic bon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319 suppor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4392 genitali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31 blood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351 engineering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036 nerv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4 dys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624 hip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302 isch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44 nerve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862 numbness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056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197 pelv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61 pubic symphysi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50 repro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994 reproductive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872 soft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519 tiss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ttresses And Other Support Structures For Chairs And Be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定义一个虚拟中心轴线,该自行车座垫的座面区区隔出三个部位,为一个会阴(耻骨)部位、一个左坐骨部位及一个右坐骨部位,该座面区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虚拟中心轴线;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系揭示一种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背景技术
参照图20,为一种现有的自行车座垫的示意图。其揭露了常见的自行车座垫形状,通过提供适当的臀部压力分配,以令骑乘者获得躯干的支撑稳固性与乘坐舒适性。
以座垫而言,座垫理论上在一定的重量下,承受压力大小与支撑面积成反比,但自行车骑乘者的行为属循环动态,座垫必须有特定的形状才不致影响其骑乘性。自行车座垫与一般的座椅最大的不同处在于,自行车座垫为了要能提供骑乘时的稳固性及操控性,要以特定形状支撑并固定臀部,以防止身体产生的不稳定,并以较小的座垫面积提供骑乘者动态支撑与压力分布。
目前市场上已针对不同种类自行车的骑乘状况衍生出许多形状的座垫,并针对压力分布的需求,试图以不同支撑性(软硬度)的异质材料在座垫上配置。
参照图21,为一种现有的自行车座垫缓压结构的示意图,其具有一座垫本体91,且该座垫本体91以硬质材料制成呈前窄后宽状,于其后段宽大部设为两对称的承载部,其中于该座垫本体91两承载部可为凹入状且设有多数凸块911,并间设有多数嵌合孔;于该承载部各可对应嵌合一于结合面设有对应多数嵌合块的软质体92,可对应可动嵌合或拆卸;于该软质体92其结合面亦可对应该座垫本体91其承载部多数凸块911设有适形的多数凹孔921;该软质体92表面亦可对应该座垫本体91承载部多数凸块911设有适形的多数透穿孔者;该座垫本体91的两承载部,亦各可对应固定式结合一软质体92,而其所称固定方式,可为黏合、贴合,或是于座垫本体91射出制程中一体融合;此外,于该座垫本体91两承载部及所欲结合的软质体92,各可设多数对应透穿孔。
这种具有异材质的座垫,试图控制臀部的压力分布,进而提供骑乘者功能性支撑及改善舒适性,由此获得一定的功效。
根据人体骨盆结构及特性可知,坐骨结节(Ischial Tuberosity)处,是人体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人呈坐姿时,主要的身体重量绝大部分均由两块受力面积约25平方公分的坐骨结节所承受。
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处,在平面座面上时会产生最大压力点,在文献中以65公斤,175公分,平均年龄21.6岁的采样,受测最大压力点的平均距离为12.4公分,标准差为1.5公分。
而最大压力点的距离,除会跟着身高、性别、骨盘转动角度改变。在同样的身高下,最大压力点距离改变的最大因素为性别,上述平均值中,女性平均值为13.6公分,男性11.09公分。而另一个次要变因,则为骨盘旋转角度,以骨盘因身体向前倾而转动时,最大压力点距离大约可以每倾斜一度减少0.038公分的方式计算。最大骨盘转动倾斜60度时,最大压力点距离会减少2.3公分。以最常见的状况是正常自行车骑乘时会由于手握持把手高低位置不同,使骑乘者身体前倾而造成骨盘因身体向前倾而转动。
但实际自行车座垫为凸面,最大压力点的距离应以接近坐骨结节内侧缘与座垫凸面接触的距离为计算。若再加上骨盘转动等因素,实际座垫骑乘时,坐骨最大压力点距离应比上述平面最大压力点距离要小。而一般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公分。若加上骨盘转动及不同座垫受力变形产生的变异性,将导致最大压力点距离无法准确定义的情况。
且事实上,除上述主要变因外,许多研究亦证明,不同的骑乘强度(workload),亦会造成压力分布的改变。由此可知,在实际动态骑乘的状况下所造成的压力分布变化十分复杂,在设计自行车座垫时,无法以明确而固定尺寸进行设计(且与座垫外型、强度刚性及其选用材质,皆有相当大的关系)。
所以必须要以较大区域(Zone)的方式设计座垫接触区域来含括最大可能的变异。但事实上骑乘者对于座垫的要求,不仅只有因压力分布变异的主要考虑。然而,压力分布的配置与舒适性,甚至和骑乘者的健康有直接的关联性,因此受到较多的考虑与研究。
广义而言,座垫质量的要求除包括压力配置(使用者健康与安全)外,尚包含影响骑乘的稳固支撑及通风散热等重要性能。若再加上轻量化、外型与制造性成本等次要因素。要同时达到上述要求的座垫设计达到符合理想,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度。
以现有市场上许多形状的座垫,试图以不同支撑性(软硬度)的异质材料在座垫上进行定性配置,凭借外型曲线的变化,控制臀部压力分布的方式,所得到的成效都仅能满足单项或有限的功能,难以兼具前述广义座垫的所需。甚至为了舒适性而牺牲了一部分其它如稳固支撑的重要性能。
目前为增加舒适性的座垫设计,常将部分座垫中央的乘载面开口(cut-out)或甚至移掉座垫前(后)端,只保留坐骨结节接触部分的设计,这些都只能解决较小范围的问题;另常见座垫中间部分,以极软材质或辅以气垫、软网结构,在非动态或极低骑乘强度状态下,或可解决部分舒适性的问题,但骑乘强度增加时,由于各种骑乘者的座垫压力分布变化,会因为支撑及摩擦力不足产生滑动,导致骑乘者上半身稳定性减少,而影响骑乘操控性、降低骑乘效率。若辅以个人客制化座垫设计的方式,或可解决部分问题,但其经济性与泛用性不佳。
且一般自行车座垫,常由于骑乘者体重的压力合力方向,由中央向外侧形成更尖锐的凸面,迫使骑乘者接触座垫的坐骨结节有被迫向外移的趋势,而位于坐骨结节和耻骨联合区域的坐骨生殖区分布有大量血管、神经及软组织,在座垫中央凸面长期压迫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骑乘者会阴部神经(pudendal nerve)受损,或因生殖区的麻木和缺血,形成性功能障碍或甚至生殖系统受损等状况。
在一般平面座面上时,生殖区内的血管和大量神经就会受一定的压迫。若座面如常见自行车座垫的凸面外型时,其受压迫的程度与对人体组织的不良影响则相对更大。而座垫的后支撑性不佳时,其受力变形后,不但会加剧上述趋势,还会形成座垫前端鼻头部相对上翘,加大对骑乘者生殖器官的压力。
因此,本实用新型想排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术所遭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失,提供一种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本实用新型第一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可依据需要在受力时整体外部轮廓不产生太大变形时仍能提供舒适性所需的挠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该座面区能够一次射出,制造性佳,易于依不同需求客制支撑的功能性。
本实用新型第三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该座面区的支撑面的排列方式接近人体主要血管流动方向,能够减少阻断血液流动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第四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该支撑面与该空隙的设计在臀部压力下可提供良好的稳固性。该支撑面及空隙可依方向性功能需求调整该支撑面大小与角度,进一步提供绝佳稳固性的摩擦力增加骑乘操控性,并适用在各种骑乘强度的需求。当在骑乘时空气流经座面区下方的拱型肋而形成强烈对流,经由该支撑面之间的空隙提供极良好的通风散热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第五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座面区相对较软的情况下仍能提供足够以动态方式贴近臀部的接触面,进而在降低局部压力时仍能提供足够支撑稳固性的摩擦力。提升稳定性及骑乘操控性。
本实用新型第六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可大幅降低生殖区内的血管和大量神经的压迫压力并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性。
本实用新型第七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该座面区除左右坐骨结节最大压力附近产生较大凹陷外,该边缘区环绕的座面区为接近平面的微凹或微凸面,该边缘区的轮廓变形小。
本实用新型第八要改良的技术手段为,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相较,该座面区的材质较软,该座面区提供通风与柔软的效果,以供乘坐者较舒适的乘坐感受,该边缘区的材质较硬,该边缘区选用的材质具有强韧与高刚性的特点,以承受重力加速度与疲劳应力。该座面区能够提供较佳的乘坐舒适感受,该边缘区能够提供较佳的结构强度。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增加产品外观的优势。且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模块化量产,利用两组以上模具搭配组合,创造更多种组合规格,可降低开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定义一个虚拟中心轴线,该自行车座垫包含有一个座面区,该座面区区隔出三个部位,为一个会阴(耻骨)部位、一个左坐骨部位及一个右坐骨部位,该座面区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
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虚拟中心轴线;
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耻骨)部位并远离该右坐骨部位的一端延伸;
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耻骨)部位并远离该左坐骨部位的一端延伸。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且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60度,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60度。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具有一个第一端与一个第二端,该自行车座垫由第一端往第二端形成渐扩,该虚拟中心轴线通过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该座面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面,其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第二端的中间部位,该第二支撑面包括一个中心部、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第三脚,该第一脚、该第二脚与该第三脚皆由该中心部向外延伸,该第一脚、该第二脚与该第三脚彼此间隔,该第一脚位于该虚拟中心轴在线且朝向第二端,该第二脚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三脚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二支撑面区隔该会阴(耻骨)部位、该左坐骨部位及该右坐骨部位。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一脚,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二脚,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三脚。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第一支撑面呈I字型且该第一支撑面的形状为自行车链条。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座面区为一次射出成型。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座面区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一支撑面之间形成一个空隙。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之间形成一个空隙。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座面区包括数个拱型肋,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支撑面,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支撑面。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座面区包括数个拱型肋,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座面区镶埋于模穴内,以射出成型结合于该边缘区,该边缘区包覆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使镶埋射出成型的座垫具有较佳结构强度;
该边缘区形成一个嵌合缘、数个穿孔、一个第一贴合面与一个容纳空间,该嵌合缘环绕着该容纳空间,该数个穿孔环设于该嵌合缘,该第一贴合面位于该嵌合缘的外底面;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数个立柱与一个第二贴合面,该嵌合槽对应于该嵌合缘,该数个立柱环设于该嵌合槽,该嵌合槽环设于该座面区,该数个立柱环设于该嵌合槽,该第二贴合面位于该嵌合槽的内底面;
该边缘区的嵌合缘与该座面区的嵌合槽结合在一起,该座面区位于该容纳空间内,该嵌合槽包覆着该嵌合缘,该穿孔容纳该立柱,该第二贴合面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
该嵌合缘包括一个第一突缘部与一个第二突缘部,该第一突缘部与该第二突缘部之间形成阶级落差,该第一突缘部位于该第二突缘部与该边缘区的内周缘之间,该穿孔穿透该第一突缘部与该第二突缘部;
该嵌合槽包括一个第一凹缘部与一个第二凹缘部,该第一凹缘部邻近该座面区的外周缘,该第二凹缘部远离该座面区的外周缘,该立柱位于该第一凹缘部与该第二凹缘部相接处,该第一突缘部位于该第一凹缘部,该第二突缘部位于该第二凹缘部。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热压结合在一起,该边缘区呈框形,该边缘区形成一个嵌合缘、一个第一贴合面与一个容纳空间,该嵌合缘环绕着该容纳空间,该第一贴合面位于该嵌合缘的外底面;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与一个第二贴合面,该嵌合槽对应于该嵌合缘,该嵌合槽环设于该座面区,该第二贴合面位于该嵌合槽的内底面;
该座面区的嵌合槽嵌合于该边缘区的嵌合缘,令该座面区容纳于该容纳空间,该第二贴合面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
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中,具有一个第一端与一个第二端,其中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形成一个第一结合部与两个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一端,该第二结合部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二端;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形成两个凹缺,该两个凹缺位于该座面区的一端,该两个凹缺分别包覆着该两个第二结合部,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增加产品外观的优势,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模块化量产,利用两组以上模具搭配组合,创造更多种组合规格,降低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的上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的前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由图2的5-5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由图2的6-6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由图2的7-7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乘坐时的立体外观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乘坐时的上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乘坐时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乘坐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镶埋成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镶埋成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由图12的14-14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由图12的15-15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由图12的16-16剖面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热压结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热压结合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热压结合的剖视图;
图20为一种现有的自行车座垫的示意图;
图21为一种现有的自行车座垫缓压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背景技术:91-座垫本体;911-凸块;92-软质体;921-凹孔;
本实用新型:1-自行车座垫;101-第一端;102-第二端;L-虚拟中心轴线;10-边缘区;20-座面区;201-会阴(耻骨)部位;202-左坐骨部位;203-右坐骨部位;21-环形部;22-第一支撑面;23-第二支撑面;231-中心部;232-第一脚;233-第二脚;234-第三脚;24-拱型肋;25-空隙;1a-自行车座垫;101a-第一端;102a-第二端;10a-边缘区;11a-嵌合缘;111a-第一突缘部;112a-第二突缘部;12a-穿孔;13a-第一贴合面;14a-容纳空间;15a-第一结合部;16a-第二结合部;20a-座面区;201a-会阴(耻骨)部位;202a-左坐骨部位;203a-右坐骨部位;22a-第一支撑面;23a-第二支撑面;24a-拱型肋;25a-空隙;26a-嵌合槽;261a-第一凹缘部;262a-第二凹缘部;27a-立柱;28a-第二贴合面;29a-凹缺;30a-支撑杆;1b-自行车座垫;101b-第一端;102b-第二端;10b-边缘区;11b-嵌合缘;12b-第一贴合面;13b-容纳空间;14b-第一结合部;15b-第二结合部;20b-座面区;201b-会阴(耻骨)部位;202b-左坐骨部位;203b-右坐骨部位;22b-第一支撑面;23b-第二支撑面;24b-拱型肋;25b-空隙;26b-嵌合槽;27b-第二贴合面;28b-凹缺;30b-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后,此仅供说明的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的立体外观图、示意图与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1具有一个第一端101与一个第二端102,该自行车座垫1由第一端101往第二端102形成渐扩。该自行车座垫1定义一个虚拟中心轴线L,该虚拟中心轴线L通过该自行车座垫1的第一端101与第二端102。该自行车座垫1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10与一个座面区20,该边缘区10环绕着该座面区20。该边缘区10呈连续性曲面并与曲面法向量与受力方向由接近该座面区20的小角度变化到远离该座面区20而形成大角度,该座面区20支撑方式以弯矩力(bending)较多的方式逐渐变成剪力(shearing)较多的方式。因此可依据需要,控制该自行车座垫1在受力时整体外部轮廓不产生太大变形时仍能提供舒适性所需的挠度(flexibility)。
该座面区20以弯矩力(bending)支撑重量,该座面区20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第一端101设有数个环形部21。该座面区20区隔出三个部位,为一个会阴(耻骨)部位201、一个左坐骨部位202及一个右坐骨部位203。
该座面区20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supporting facets)22、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面23、数个拱型肋(arch ribs)24与数个空隙25。该座面区20能够采用工程塑料一次射出成型,其制造性佳,且易于依不同需求客制支撑的功能性。
该会阴(耻骨)部位201、该左坐骨部位202及该右坐骨部位203设有数个第一支撑面22,该第一支撑面22呈I字型且该第一支撑面22的形状近似自行车链条。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201的第一支撑面22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201的第一支撑面22皆平行于该虚拟中心轴线L。
位于该左坐骨部位202的第一支撑面22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左坐骨部位202的第一支撑面22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耻骨)部位201并远离该右坐骨部位203的一端延伸,且位于该左坐骨部位202的第一支撑面22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位于该左坐骨部位202的第一支撑面22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的最佳角度为60度。
位于该右坐骨部位203的第一支撑面22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右坐骨部位203的第一支撑面22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耻骨)部位201并远离该左坐骨部位202的一端延伸,且位于该右坐骨部位203的第一支撑面22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位于该右坐骨部位203的第一支撑面22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的最佳角度为60度。
该第二支撑面23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第二端102的中间部位,该第二支撑面23包括一个中心部231、一个第一脚232、一个第二脚233与一个第三脚234,该第一脚232、该第二脚233与该第三脚234皆由该中心部231向外延伸,该第一脚232、该第二脚233与该第三脚234彼此间隔120度。该第一脚232位于该虚拟中心轴线L上且朝向第二端102,该第二脚233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三脚234与该虚拟中心轴线L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二支撑面23能够区隔该会阴(耻骨)部位201、该左坐骨部位202及该右坐骨部位203。位于该会阴(耻骨)部位201的第一支撑面22皆平行于该第一脚232,位于该左坐骨部位202的第一支撑面22皆平行于该第二脚233,位于该右坐骨部位203的第一支撑面22皆平行于该第三脚234。该第一支撑面22的排列方式接近人体主要血管流动方向,能够减少阻断血液流动的阻力。
该拱型肋24以剪力维持刚性(rigidity)。该拱型肋24的两端分别垂直的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支撑面22,以及该拱型肋24的两端分别垂直的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面22与该第二支撑面23。该座面区20的第一支撑面22、第二支撑面23与拱型肋24结合后的厚度、连续方式及角度,配合该座面区20材质的调整、各区域软硬度及支撑性在设计或测试阶段可独立并在局部依需求调整支撑而不影响其它区域的支撑性。可产生局部较大变形,也就是说能较贴合臀部与接触面并能提供足够的整体支撑。传统连续性平面式或平面式开口结构设计或平面下方以连续直线肋强化的方式会由于易受到普松效应(Poisson Effect)而不易达成。
该第一支撑面22与该第一支撑面22之间形成该空隙25,该第一支撑面22与该第二支撑面23之间也形成该空隙。该第一支撑面22、该第二支撑面23与该空隙25的设计在臀部压力下可提供良好的稳固性。该第一支撑面22、该第二支撑面23与该空隙25如车胎纹路结构,可依方向性功能需求调整该第一支撑面22与该第二支撑面23的大小与角度,进一步提供绝佳稳固性的摩擦力并增加骑乘操控性,而适用在各种骑乘强度的需求。当在骑乘时空气流经座面区20下方的拱型肋24而形成强烈对流,经由该第一支撑面22、该第二支撑面23与该空隙25而能够提供极良好的通风散热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利用非平面的立体结构配置,其支撑元素包括该第一支撑面22、该第二支撑面23及该拱型肋24相连结。与平面开口相比,该第一支撑面22、该第二支撑面23及拱型肋24能以同时结合弯矩力与剪力的方式提供支撑,因此能提供较多挠度而仍有相当的支撑力。也就是说在座面区20相对较软的情况下仍能提供足够以动态方式贴近臀部的接触面,进而在降低局部压力时仍能提供足够支撑稳固性的摩擦力以提升稳定性及骑乘操控性。
参照图8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乘坐时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座垫1承受坐骨结节的压力而产生变形时,该座面区20除左右坐骨结节最大压力点附近产生较大凹陷外,该边缘区10环绕的座面区20为接近平面的微凹或微凸面,而该边缘区10变形不大,也就是说向上支撑面积几乎不缩小,因此可大幅降低生殖区内的血管和大量神经的压迫压力并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性。现有市场可见的座垫也有外框支撑软网的设计,在框内的座面由于过于柔软会形成曲率较大的凹面,虽然可大幅降低局部压力,在较高的骑乘强度下无法提供良好的稳固性。
该座面区20除左右坐骨结节承受最大压力处产生较大凹陷外,该边缘区10环绕的座面区20为接近平面的微凹或微凸面,该边缘区10的轮廓变形小。
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座垫1乘坐时能够承受压力变形,坐骨结节承受压力时通过该拱型肋24承受变形应力。该自行车座垫1骑乘而承受应力变形时,该边缘区10与该拱型肋24受应力以较多的剪力承受。座垫背面在骑乘受坐骨结节压力下产生变形。
参照图12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用镶埋成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1a具有一个第一端101a与一个第二端102a,该自行车座垫1a由第一端101a往第二端102a形成渐扩。该自行车座垫1a定义一个虚拟中心轴线L,该虚拟中心轴线L通过该自行车座垫1a的第一端101a与第二端102a。
该自行车座垫1a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10a与一个座面区20a,该座面区20a区隔出三个部位,分别为一个会阴(耻骨)部位201a、一个左坐骨部位202a及一个右坐骨部位203a。
该座面区20a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supporting facets)22a、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面23a、数个拱型肋(arch ribs)24a与数个空隙25a。该座面区20a能够采用工程塑料一次射出成型,其制造性佳,且易于依不同需求客制支撑的功能性。
该边缘区10a环绕着该座面区20a。该自行车座垫1a的边缘区10a与座面区20a为两件式,该边缘区10a呈框形,该边缘区10a形成一个嵌合缘11a、数个穿孔12a、一个第一贴合面13a、一个容纳空间14a、一个第一结合部15a与两个第二结合部16a。该嵌合缘11a环绕着该容纳空间14a,该嵌合缘11a包括一个第一突缘部111a与一个第二突缘部112a,该第一突缘部111a与该第二突缘部112a之间形成阶级落差。该第一突缘部111a位于该第二突缘部112a与该边缘区10a的内周缘之间,该数个穿孔12a环设于该嵌合缘11a,该穿孔12a穿透该第一突缘部111a与该第二突缘部112a。该第一贴合面13a位于该嵌合缘11a的外底面。该第一结合部15a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a的第一端101a,该第二结合部16a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a的第二端102a。该第一结合部15a与该第二结合部16a能够结合自行车座垫1a的支撑杆30a。
该座面区20a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26a、数个立柱27a、一个第二贴合面28a与两个凹缺29a,该嵌合槽26a对应于该嵌合缘11a,该数个立柱27a环设于该嵌合槽26a。该嵌合槽26a环设于该座面区20a,该嵌合槽26a包括一个第一凹缘部261a与一个第二凹缘部262a,该第一凹缘部261a的宽度小于该第二凹缘部262a的宽度。该第一凹缘部261a邻近该座面区20a的外周缘,该第二凹缘部262a远离该座面区20a的外周缘。该数个立柱27a环设于该嵌合槽26a,该立柱27a位于该第一凹缘部261a与该第二凹缘部262a相接处。该第二贴合面28a位于该嵌合槽26a的内底面。该两个凹缺29a位于该座面区20a的一端。
该座面区20a镶埋于模穴内,射出成型该边缘区10a,该边缘区10a包覆着该座面区20a,该边缘区10a与该座面区20a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使镶埋射出成型的自行车座垫1a具有较佳结构强度。该边缘区10a与该座面区20a相较,该座面区20a的材质较软,该座面区20a提供通风与柔软的效果,以供乘坐者较舒适的乘坐感受,该边缘区10a的材质较硬,该边缘区10a选用的材质具有强韧与高刚性的特点,以承受重力加速度与疲劳应力。该座面区20a能够提供较佳的乘坐舒适感受,该边缘区10a能够提供较佳的结构强度。该座面区20a与该边缘区10a能够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增加产品外观的优势。且该座面区20a与该边缘区10a能够模块化量产,利用两组以上模具搭配组合,创造更多种组合规格,可降低开发成本。
射出成型该边缘区10a时,该边缘区10a的嵌合缘11a与该座面区20a的嵌合槽26a结合在一起,该座面区20a位于该容纳空间14a内,该嵌合槽26a包覆着该嵌合缘11a,该第一突缘部111a位于该第一凹缘部261a,该第二突缘部112a位于该第二凹缘部262a,该穿孔12a容纳该立柱27a,该第二贴合面28a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13a。该两个凹缺29a分别包覆着该两个第二结合部16a。
参照图17至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采热压结合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1b具有一个第一端101b与一个第二端102b,该自行车座垫1b由第一端101b往第二端102b形成渐扩。
该自行车座垫1b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10b与一个座面区20b,该座面区20b以弯矩力(bending)支撑重量。该座面区20b区隔出三个部位,为一个会阴(耻骨)部位201b、一个左坐骨部位202b及一个右坐骨部位203b。
该座面区20b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supporting facets)22b、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面23b、数个拱型肋(arch ribs)24b与数个空隙25b。该座面区20b能够采用工程塑料一次射出成型,其制造性佳,且易于依不同需求客制支撑的功能性。
该边缘区10b环绕着该座面区20b。该自行车座垫1b的边缘区10b与座面区20b为两件式,该边缘区10b与该座面区20b热压结合在一起。该边缘区10b呈框形,该边缘区10b形成一个嵌合缘11b、一个第一贴合面12b、一个容纳空间13b、一个第一结合部14b与两个第二结合部15b。该嵌合缘11b环绕着该容纳空间13b,该第一贴合面12b位于该嵌合缘11b的外底面。该第一结合部14b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b的第一端101b,该第二结合部15b位于该自行车座垫1b的第二端102b。
该座面区20b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26b、一个第二贴合面27b与两个凹缺28b,该嵌合槽26b对应于该嵌合缘11b,该嵌合槽26b环设于该座面区20b。该第二贴合面27b位于该嵌合槽26b的内底面。该两个凹缺28b位于该座面区20b的一端。
该座面区20b的嵌合槽26b嵌合于该边缘区10b的嵌合缘11b,令该座面区20b容纳于该容纳空间13b,该第二贴合面27b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12b,该两个凹缺28b分别包覆着该两个第二结合部15b。该第一结合部14b与该第二结合部15b能够结合自行车座垫1b的支撑杆30b。
该座面区20b与该边缘区10b嵌合在一起后,再以热压的方式令两者结合。该边缘区10b与该座面区20b相较,该座面区20b的材质较软,该座面区20b提供通风与柔软的效果,以供乘坐者较舒适的乘坐感受,该边缘区10b的材质较硬,该边缘区10b选用的材质具有强韧与高刚性的特点,以承受重力加速度与疲劳应力。该座面区20b能够提供较佳的乘坐舒适感受,该边缘区10b能够提供较佳的结构强度。该座面区20b与该边缘区10b能够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增加产品外观的优势。且该座面区20b与该边缘区10b能够模块化量产,利用两组以上模具搭配组合,创造更多种组合规格,可降低开发成本。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可依据需要在受力时整体外部轮廓不产生太大变形时仍能提供舒适性所需的挠度。
2.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该座面区能够一次射出,制造性佳,易于依不同需求客制支撑的功能性。
3.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该座面区的支撑面的排列方式接近人体主要血管流动方向,能够减少阻断血液流动的阻力。
4.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该支撑面与该空隙的设计在臀部压力下可提供良好的稳固性。该支撑面及空隙可依方向性功能需求调整该支撑面大小与角度,进一步提供绝佳稳固性的摩擦力增加骑乘操控性,并适用在各种骑乘强度的需求。当在骑乘时空气流经座面区下方的拱型肋而形成强烈对流,经由该支撑面之间的空隙提供极良好的通风散热舒适性。
5.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座面区相对较软的情况下仍能提供足够以动态方式贴近臀部的接触面,进而在降低局部压力时仍能提供足够支撑稳固性的摩擦力。提升稳定性及骑乘操控性。
6.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可大幅降低生殖区内的血管和大量神经的压迫压力并能提供足够的支撑性。
7.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该座面区除左右坐骨结节最大压力附近产生较大凹陷外,该边缘区环绕的座面区为接近平面的微凹或微凸面,该边缘区的轮廓变形小。
8.本实用新型『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相较,该座面区的材质较软,该座面区提供通风与柔软的效果,以供乘坐者较舒适的乘坐感受,该边缘区的材质较硬,该边缘区选用的材质具有强韧与高刚性的特点,以承受重力加速度与疲劳应力。该座面区能够提供较佳的乘坐舒适感受,该边缘区能够提供较佳的结构强度。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增加产品外观的优势。且该座面区与该边缘区能够模块化量产,利用两组以上模具搭配组合,创造更多种组合规格,可降低开发成本。
惟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举凡数值的变更或等效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畴。
Claims (14)
1.一种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虚拟中心轴线,该自行车座垫包含有一个座面区,该座面区区隔出三个部位,为一个会阴部位、一个左坐骨部位及一个右坐骨部位,该座面区包括数个第一支撑面:
位于该会阴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且位于该会阴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虚拟中心轴线;
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部位并远离该右坐骨部位的一端延伸;
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排列方向皆相同,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的延伸方向为朝向该会阴部位并远离该左坐骨部位的一端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且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45~75度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60度,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6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第一端与一个第二端,该自行车座垫由第一端往第二端形成渐扩,该虚拟中心轴线通过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该座面区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面,其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第二端的中间部位,该第二支撑面包括一个中心部、一个第一脚、一个第二脚与一个第三脚,该第一脚、该第二脚与该第三脚皆由该中心部向外延伸,该第一脚、该第二脚与该第三脚彼此间隔,该第一脚位于该虚拟中心轴在线且朝向第二端,该第二脚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三脚与该虚拟中心轴线之间形成60度夹角,该第二支撑面区隔该会阴部位、该左坐骨部位及该右坐骨部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位于该会阴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一脚,位于该左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二脚,位于该右坐骨部位的第一支撑面皆平行于该第三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面呈I字型且该第一支撑面的形状为自行车链条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座面区为一次射出成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座面区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一支撑面之间形成一个空隙。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之间形成一个空隙。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座面区包括数个拱型肋,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支撑面,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支撑面。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座面区包括数个拱型肋,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该拱型肋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于该第一支撑面与该第二支撑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座面区镶埋于模穴内,以射出成型结合于该边缘区,该边缘区包覆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使镶埋射出成型的座垫具有较佳结构强度;
该边缘区形成一个嵌合缘、数个穿孔、一个第一贴合面与一个容纳空间,该嵌合缘环绕着该容纳空间,该数个穿孔环设于该嵌合缘,该第一贴合面位于该嵌合缘的外底面;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数个立柱与一个第二贴合面,该嵌合槽对应于该嵌合缘,该数个立柱环设于该嵌合槽,该嵌合槽环设于该座面区,该数个立柱环设于该嵌合槽,该第二贴合面位于该嵌合槽的内底面;
该边缘区的嵌合缘与该座面区的嵌合槽结合在一起,该座面区位于该容纳空间内,该嵌合槽包覆着该嵌合缘,该穿孔容纳该立柱,该第二贴合面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
该嵌合缘包括一个第一突缘部与一个第二突缘部,该第一突缘部与该第二突缘部之间形成阶级落差,该第一突缘部位于该第二突缘部与该边缘区的内周缘之间,该穿孔穿透该第一突缘部与该第二突缘部;
该嵌合槽包括一个第一凹缘部与一个第二凹缘部,该第一凹缘部邻近该座面区的外周缘,该第二凹缘部远离该座面区的外周缘,该立柱位于该第一凹缘部与该第二凹缘部相接处,该第一突缘部位于该第一凹缘部,该第二突缘部位于该第二凹缘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与该座面区热压结合在一起,该边缘区呈框形,该边缘区形成一个嵌合缘、一个第一贴合面与一个容纳空间,该嵌合缘环绕着该容纳空间,该第一贴合面位于该嵌合缘的外底面;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环设形成一个嵌合槽与一个第二贴合面,该嵌合槽对应于该嵌合缘,该嵌合槽环设于该座面区,该第二贴合面位于该嵌合槽的内底面;
该座面区的嵌合槽嵌合于该边缘区的嵌合缘,令该座面区容纳于该容纳空间,该第二贴合面包覆着该第一贴合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个第一端与一个第二端,其中该自行车座垫包括一个具有足够强度的边缘区,该边缘区环绕着该座面区,该边缘区形成一个第一结合部与两个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一端,该第二结合部位于该自行车座垫的第二端;
该座面区的外周缘形成两个凹缺,该两个凹缺位于该座面区的一端,该两个凹缺分别包覆着该两个第二结合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02386 | 2011-01-21 | ||
TW100102386 | 2011-01-21 | ||
TW100132600 | 2011-09-09 | ||
TW100132600A TW201231338A (en) | 2011-01-21 | 2011-09-09 | Bicycle seat cushion capable of relieving pressur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449104U true CN202449104U (zh) | 2012-09-26 |
Family
ID=4686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503014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49104U (zh) | 2011-01-21 | 2011-12-06 | 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44910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93129A (zh) * | 2012-09-27 | 2014-04-02 | 瑞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配合骑乘者大腿内侧移动变形的自行车座垫结构 |
-
2011
- 2011-12-06 CN CN2011205030147U patent/CN20244910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93129A (zh) * | 2012-09-27 | 2014-04-02 | 瑞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配合骑乘者大腿内侧移动变形的自行车座垫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62402B2 (en) | Vehicular seats | |
CN107031466B (zh) | 具有不同压力的区域的被动空气悬浮座椅舒适层 | |
US10165863B2 (en) | Thoracic region comfort seating system | |
US9114880B2 (en) | Aircraft seat back with improved comfort and reduced size | |
CN102946762A (zh) | 椅子 | |
CN106494279A (zh) | 用于车辆座椅总成的气囊系统 | |
US10144324B2 (en) | Seat back structure | |
CN204774820U (zh) | 一种蜂巢式发泡结构座椅 | |
CN105480156A (zh) | 隔板总成及包括该隔板总成的车辆 | |
CN202449104U (zh) | 可释放压力的自行车座垫 | |
WO2002085163A1 (en) | Sheet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 |
JP6577312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 |
US20190061853A1 (en) | Bicycle Saddle | |
CN112714621B (zh) | 缓冲垫 | |
CN101807226B (zh) | 轿车座椅靠背侧板优化设计方法 | |
JP2015098299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489419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 |
JP723931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パッド | |
CN207292167U (zh) | 一种重型特种汽车用驾驶室本体 | |
CN105564279A (zh) | 折叠座椅 | |
CN201052752Y (zh) | 多层结构的空调座椅 | |
CN205553981U (zh) | 一种前翼可调节睡眠头枕 | |
CN204245652U (zh) | 椅背结构 | |
CN203186486U (zh) | 自行车座管补强改良结构 | |
CN21880538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08 Address after: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after: Chen Weilong Address before: Taichung City, Taiwan, China Patentee before: Zepei International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