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00434U -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00434U
CN202400434U CN2011204575160U CN201120457516U CN202400434U CN 202400434 U CN202400434 U CN 202400434U CN 2011204575160 U CN2011204575160 U CN 2011204575160U CN 201120457516 U CN201120457516 U CN 201120457516U CN 202400434 U CN202400434 U CN 202400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tatic
loam cake
antistatic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45751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素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45751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400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00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004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包括上盖带,所述上盖带从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中间层和热封层,所述热封层能够与载带黏接,所述上表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抗静电层,所述上盖带的两边侧端面设有第三抗静电层,所述热封层的下表面中间部位设有第二抗静电层。所述第二抗静电层为涂覆质量差但黏性较好的抗静电剂,所述第一抗静电层和第三抗静电层为涂覆静电消散质量好的抗静电剂。所述热封层的整个下表面均设有第二抗静电层。所述第一抗静电层、所述第三抗静电层及所述第二抗静电层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防止静电层。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很好的实现上盖带与载带的黏合,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止静电的产生,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盖带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背景技术
其中,该方法应用于包装、运输和机器手臂自动取出载带上的电子组件,组装在电路板上,更特别是,本发明针对用于均匀的密封和剥去上盖带消除静电和节约静电剂更有效的保护电子组件的结构和方法。
电子零组件运送带(电子零组件运送体、被动组件)的封带滚动条是通过自动零组件馈送机等,将电子零组件置入与原件配合的载带上的凹槽里,在载带的上面覆盖一层塑料厚度在50-60微米的上盖带,通过热力棒让上盖带与载带黏合在一起具密封性,卷成滚动条状予以运送。这种技术一般采用封带机进行的,在使用电子零组件的过程中,需要将卷成滚动条状的电子零组件,通过运送带将上盖带剥开,再用机器手臂拿出置于载带的凹槽里面的电子零组件,在电路板上进行安装,这种自动安装系统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主要趋势。
按照现有的方法只能上面产生的静电由上表层消散,下面产生的静电由下表层消散;对于使用在这一电子零组件的上盖面所要求的功能,具体而言,有:
1.对于上盖带与载带的黏合强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20g-80g,且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需在20g以内)。
2.在热压的环境下能得到剥开上盖带强度的稳定性,且不论温度或黏合对象如何均能得到适当的黏合力。
3.要能避免机器手臂以0.015秒/pc(目前最快)剥开上胶带,拿出凹槽里面的电子零组件,此时因会产生静电,所以要想把静电排出就要让剥开上盖带的速度在0.015秒/pc以下,才不会出现因静电产生而使电子零组件故障,或因静电产生而使上盖带黏住零件,造成机械手臂无法正确捉着零件的安装而产生不当制程的损坏等。
由于现在电子零组件越来越小,对静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原有的产品防静电的策略也比较多,但效果不好,举例如下;
1.原有的产品在上盖带的表层和底层加入一般型的抗静电剂、导电塑料、微小颗粒金属等,加入一般型的抗静电剂以后,上盖带与载带之间的黏合性好但是抗静电的效果不好;
2.加入导电塑料以后上盖带和载带之间的抗静电好,但是黏合性不好,而且价格高;
3.加入微小颗粒金属以后,上盖带和载带之间的抗静电好,但是黏合性强度效果不好;因此无法满足一般要求强度高低在20g以下,而且价格高。
另外,上盖带与载带黏合的效果采用一种塑料黏合性最好,但加入抗静电剂以后想要达到防静电好、剥开上盖带强度均匀,现有技术是很难做到;原来的做法是将约700mm全幅宽的上盖带薄膜,实施上、下两面的抗静电涂布后再切成5.3mm及9.3mm等细条的上盖带产品,其中因分条的边侧端面无抗静电剂,形成上、下层的绝缘断层现象,只有上下两面分别有导静电的效果,这样做的话会像在下层涂布质量较好的抗静电剂以求得较好的导电效果,会直接影响热封层与载带的热封稳定的效果。
且,因经热封后静电剂会混入热封层的胶中,导致撕开上盖带时会产生静电的原因,且静电只能靠热封层的下表面排除;当机器手臂自动揭开上盖带的时候两边的热封线撕开力不均匀而导致载带震动后电子零组件会掉落或者位置会跑掉,从而导致漏工程和不良。
现有电子零件的载带上端所黏覆的上盖带,因其制作工艺中须将700mm全幅宽的上盖带薄膜实施上、下两面的抗静电涂布后再切成5.3mm及9.3mm等细条的上盖带产品,其中因分条后的细条上盖带两边侧端面在被切割时形成无抗静剂层,形成上、下层的绝缘断层现象,只有上下两面虽有导静电的效果,但,热封层下表面的防静电层受上盖带两边侧端面无抗静剂的断层影响而无法快速排出静电,因而造成静电使装载的电子零件有受损。
盖带的四层结构,是由基材、连接层、热熔胶层、防静电剂层,都是公知技术,而采用PVC和PE复合树脂材料所构成的连接层也是公知技术;
上下两表面层含有防静电剂层的结构,此技术结构方式显示于美国专利US5,208,103(请参阅附件图一,是摘自该案的第二图)及US6,709,702(请参阅附件图二,是摘自该案的第一图)上;及日本特许出愿公开番号JP2001-171727的专利及台湾发明专利第200538282号上;
参见现有技术公开的内容,虽显见有于上下两表面层涂布有防静电剂层的结构,但,其中两端边侧面在前置作业时,在整片板面上再切割成条状上盖带时,受到切割因素,而致两端边侧面的防静电剂层为断层式(即绝缘)无连续性,因而造成静电消散无法有效排导延出,为其技术缺失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实现上盖带与载带的黏合,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止产生静电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包括上盖带,所述上盖带从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中间层和热封层,所述热封层能够与载带黏接,所述上表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抗静电层,所述上盖带的两边侧端面设有第三抗静电层,所述热封层的下表面中间部位设有第二抗静电层。
所述第二抗静电层为涂覆质量差但黏性较好的抗静电剂,所述第一抗静电层和第三抗静电层为涂覆静电消散质量好的抗静电剂。
所述热封层的整个下表面均设有第二抗静电层。
所述第一抗静电层、所述第三抗静电层及所述第二抗静电层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防止静电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上表层的上表面和热封层的下表面经由两边侧端面相连接形成了一整体连接性防静电层,当静电以光速相同的速度发生的时候,可由上盖带上下表面整体将静电加倍快速的排除,防止静电对载带内电子零组件的影响;
2.再有,热封层的下表面与载带可以实现较均匀的黏接,因此上盖带与载带之间的黏接强度均匀,不会出现在剥离时受力不稳而使电子零组件掉落的现象。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荷消散方法,是以内表面层(热封层面),其防静电剂层不是全面涂布,而是采用局部条状的涂布技术方法,涂布防静电剂层,不须热封处理;其次,本实用新型提出在上盖带两边侧端面处涂布防静电剂,通过两边侧端面的抗静电剂的连接层可将静电迅速由内面层(热封层面)经两边侧端面导引到上盖带的外表面层(基材面),达到进一步防静电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列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盖带与载带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载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盖带         (11)上表层
(12)中间层        (13)热封层
(2)载带           (3)两条热封线
(110)上表面       (130)下表面
(14)两边侧端面
(21)第一抗静电层  (22)第二抗静电层
(23)第三抗静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包括上盖带1,上盖带1从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11、中间层12和热封层13,热封层13能够与载带2黏接,上表层1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抗静电层21,上盖带1的两边侧端面14设有第三抗静电层23,热封层13的下表面中间部位设有第二抗静电层22。
本实用新型仅在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只是中间部分涂有抗静电剂,形成弟三抗静电层23(如图1所示),而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的左右边缘无涂抗静电剂、形成良好的热封线3;采用上述结构,当左右两条热封线3产生静电时,可由第二抗静电层22及经由第三抗静电层23连接的第一抗静电层21传导出,得到整体静电消散的效果。
上述采用两条无涂抗静电剂的热封线3与载带2进行黏接,可使得上盖带1与载带2剥离时的撕开力更稳,其中,两条热封线3都能使撕开力每边最高最低差做到10g以下,更加方便上盖带1与载带2的剥离,而且抗静电剂的使用量减少,从而降低了上盖带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热封层13下表面的抗静电层21为涂覆质量差但黏性较好的抗静电剂,上盖带11的两边侧端面14及上表层11的上表面的抗静电层21为涂覆静电消散质量好的抗静电剂。
在上述方案中,涂布的抗静电剂为:
1.界面活性剂:例如-离子型(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型有机化合物。
2.各种金属盐、碱土属金属盐、胺基酸类。
3.导电剂:例如奈米微粒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黑以及导电高分子化合物;中间层可加入有机防止起静电剂:例如氯化2-羟乙基三甲胺、甲基丙乙酸甲酯及2-甲基咪坐的混合物。
外层、中间层、热封层均可由一层的结构到三层的结构。
上述方案中,上表层材料选自纸、聚乙烯的两轴延伸膜、聚丙烯的两轴延伸膜、聚酯的两轴延伸膜或尼龙的两轴延伸膜。
中间层材料选自聚乙烯类、α-聚烯类、乙烯共聚物的乙烯丙烯酸、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烯乙基丙烯酸、乙烯乙基丙烯酸酯、乙烯乙基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离子树脂、氢化物、弹性体类、增黏剂、氧化剂、抗紫外线剂、抗黏剂、滑剂。
弹性体类如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或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聚氨甲酸酯(Polyurethane,PU)、三元乙稀丙稀橡胶(EPDM)或聚异丁烯。
内层的热封层材料为:聚乙烯类、α-聚烯类、乙烯共聚物的乙烯丙烯酸、乙烯丙烯酸甲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烯乙基丙烯酸、乙烯乙基丙烯酸酯、乙烯乙基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离子树脂、氢化物、弹性体类、增黏剂、氧化剂、抗紫外线剂、抗黏剂、滑剂。
弹性体类如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或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聚氨甲酸酯、三元乙稀丙稀橡胶或聚异丁烯。
参见图3,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热封层13的整个下表面130均涂有抗静电剂,形成第二抗静电层22(如4图所示),第一抗静电层21、第三抗静电层23及第二抗静电层22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防止静电层。即在上盖带1的两边侧端面14也涂布有第三抗静剂层23连接上表层11的第一抗静剂层21与下表层13的第二抗静剂层22而形成一抗静剂层的连续面,因此,在上盖带1的上表层11所涂布第一抗静电层21与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所涂布的第二抗静电层22通过两边侧端面所涂布有的第三抗静电层23而形成连续性抗静电剂层,因而能将产生的静电引导到上表层的第一抗静电层21上,达到静电消散的效果。
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涉及上盖带端面电荷消散方法,主要用于上盖带1与载带2的密封过程中,其中,上盖带1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表层11、中间层12和热封层13,热封层13可与载带2黏接,在进行黏接时,首先应在上表层11的上表面110(参见图1),上盖带1的两边侧端面14及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涂上抗静电剂,分别形成第一抗静电层21、第三抗静电层23及第二抗静电层22,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抗静电层21、第三抗静电层23及第二抗静电层22形成了一整体连接性防静电层,当拉开上盖带1会有静电发生的时候,可经由两边侧端面14的第三抗静电层23连结于上表层11的上表面110的第一抗静电层21及热封层13下表面130的第二抗静电层22,同时引导排除静电;其中,第一抗静电层21、第三抗静电层23可采用质量较好的抗静电剂,而第二抗静电层22采用质量较差但黏合性较好的抗静电剂,这样还可以保证热封层13与载带2之间的黏合均匀性,避免出现在上盖带1与载带2剥离时由于受力不稳而使电子零组件掉落的现象出现;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的抗静电剂可直接加在该热封层13内,或者在热封层13的下表面130作全面涂布一层抗静电层21。热封层全面涂布不影响热封的抗静电剂。
表1和表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验数据表:
表1:剥离带电量(V)测试
Figure BDA0000109475350000061
表2:静电消散时间测试(秒)
Figure BDA0000109475350000062
本发实用新型的上盖带与载带剥离时的剥离带电量(V)测试及静电消散时间测试(秒)如下:
由表1实验数据图表可明显看出、本发明的上盖带有端面涂布其剥离带电量(V)测试值(数值在-2~2V之间)比无端面涂布的剥离带电量(V)测试值(数值在6~12V之间)低;证明有端面涂布其抗静电效果较优;
此外,由表2可知,有端面涂布其静电消散时间测试值(热封面0.14秒),也比无端面涂布的静电消散时间测试值(热封面20秒)小;证明有端面涂布其静电消散效果较优;
从数据中可明显看出有端面涂布的上盖带,其剥离(将上盖带与载带剥离时产生的静电压)带电量(V)较低(接近零伏特值、V值小且稳定);静电消散时间测试值也较快(消散时间值小),所以端面涂布是有效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包括上盖带,所述上盖带从上至下依次为上表层、中间层和热封层,所述热封层能够与载带黏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层的上表面设有第一抗静电层,所述上盖带的两边侧端面设有第三抗静电层,所述热封层的下表面中间部位设有第二抗静电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抗静电层为涂覆质量差但黏性较好的抗静电剂,所述第一抗静电层和第三抗静电层为涂覆静电消散质量好的抗静电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封层的整个下表面均设有第二抗静电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静电层、所述第三抗静电层及所述第二抗静电层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防止静电层。
CN2011204575160U 2011-11-17 2011-11-17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00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575160U CN202400434U (zh) 2011-11-17 2011-11-17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4575160U CN202400434U (zh) 2011-11-17 2011-11-17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00434U true CN202400434U (zh) 2012-08-29

Family

ID=46698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457516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00434U (zh) 2011-11-17 2011-11-17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4004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0553A (zh) * 2013-11-19 2014-02-26 贵溪若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md热封型上盖带
CN103862773A (zh) * 2014-03-07 2014-06-18 宜兴市王者塑封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封性能抗静电复合薄膜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0553A (zh) * 2013-11-19 2014-02-26 贵溪若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md热封型上盖带
CN103600553B (zh) * 2013-11-19 2015-12-30 江西若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md热封型上盖带
CN103862773A (zh) * 2014-03-07 2014-06-18 宜兴市王者塑封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封性能抗静电复合薄膜
CN103862773B (zh) * 2014-03-07 2016-04-27 宜兴市王者塑封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封性能抗静电复合薄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1700B (zh) 覆蓋帶
CN1777547B (zh) 电子部件的带包装用盖带
CN103153810B (zh) 电子部件包装用盖带
CN101636267B (zh) 剥离片及粘合体
CN103492289B (zh) 覆盖膜
EP2695735B1 (en) Cover film
CN103153811B (zh) 覆盖膜
JP2006327624A (ja) カバー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787224B2 (en) Cover tape for packag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CN102470964A (zh) 电子部件包装用上带和电子部件包装体
CN103946328A (zh) 表面保护膜
CN101648622A (zh) 一种上盖带端面电荷消散方法
CN202400434U (zh) 一种具有消除静电的上盖带结构
CN105492337A (zh) 覆盖膜及电子零件包装体
US9681595B2 (en) Cover tape
CN101302406B (zh) 包装材料用层压带
JP4334858B2 (ja) 電子部品のテーピング包装用カバーテープ
JP2011121602A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体の剥離帯電量低減方法
JPWO2019193701A1 (ja) 保護フィルム、電解液注入口の周囲に電解液が付着することを防止する方法、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35270B2 (ja) 電池用ラミネート外装材及びラミネート電池
JP2001341239A (ja) 帯電防止フィルム及び該帯電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用剥離フィルム並びに粘着テープ又はシート
JPH07121570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TW201313571A (zh) 上蓋帶端面電荷消散方法
JP4826018B2 (ja) キャリアテープ蓋体
CN1224687A (zh) 封装用复合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9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