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96078U -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96078U CN202396078U CN2011203265646U CN201120326564U CN202396078U CN 202396078 U CN202396078 U CN 202396078U CN 2011203265646 U CN2011203265646 U CN 2011203265646U CN 201120326564 U CN201120326564 U CN 201120326564U CN 202396078 U CN202396078 U CN 2023960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ing substrate
- tooth
- terminal
- conductive part
- mentio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其可以使端子部向集电体的安装位置在多个单电池之间相同。具有:绝缘基板(26),其由梳状部位(21f)和与该梳状部位(21f)连接的一个柄(21g)构成,该梳状部位由多个齿(21a、21b、21c、21d)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21e)构成;多条配线(22、23、24、25),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26)上,分别从上述多个齿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上述柄的端部,使与上述多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上述柄的端部;以及端子部(22a、23a、24a、25a),其使导电材料在上述多个齿的前端露出,使上述多个齿的长度不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在层合型电池中,因为各单电池由于制造波动而其内部电阻或容量等存在波动,所以在将单电池串联连接时,各单电池的电压存在波动。从该电压波动较大的单电池开始会产生恶化,从而作为层合型电池的寿命受到限制。因此,希望测量各单电池的电压,根据该测量结果控制各单电池的电压,从而使全部单电池的电压相同。
因此,已知为了测量层合型电池(双极型二次电池)的各单电池的电压,而在各集电体上安装可弯曲(具有可弯性)的配线基板,将各单电池的电压向外部输出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00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配线基板具有: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和与该梳状部位连接的一个柄构成,该梳状部位由多个齿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构成;多条配线,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上,分别从上述多个齿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柄的端部,使与上述多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上述柄的端部。具有在多个齿的前端露出导电材料的端子部,将该端子部安装在相对应的集电体上。
但是,在上述配线基板中,因为多个齿的长度、端子部面积及端子部0和与该端子部相对应的集电体之间的粘接力都相同,所以在使端子部与从设置在集电体的上下两个表面上的电极活性物质的端部远离相同距离的位置的集电体粘接后,多个齿的松弛程度不同。因此,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层合型电池的情况下,与相对松弛的齿 相比,在相对不松弛的齿上作用相对较大的拉伸应力。在作用有这种相对较大拉伸应力的齿上,与作用有相对较小拉伸应力的齿相比,在端子部上发生接触不良的可能性较高。如果在配线基板上发生断线,则无法高精度地测量全部单电池层的电压。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其可以使端子部向集电体的安装位置在多个单电池间都相同。
本发明具有: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和与该梳状部位连接的一个柄构成,该梳状部位由多个齿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构成;多条配线,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上,分别从上述多个齿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上述柄的端部,使与上述多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上述柄的端部,具有在上述多个齿的前端露出导电材料的端子部,使上述多个齿的长度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配线基板上安装在电池堆上时,相对于作为层合型电池的结构要素的多个单电池,可以将多个端子部安装在集电体周缘部的同一个位置。其结果,与使多个齿的长度相同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高精度地测量多个单电池的各电压。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俯视图。
图3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纵剖视图。
图4是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及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各俯视图。
图5是将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安装在电池堆上的情况下的仅第1、第4端子部与集电体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6是将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安装在电池堆上的情况下的仅第1、第4端子部与集电体的连接部的放大图。
图7是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简略示意图。
图8是第2、第3、第4、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简略示意图。
图9是在将第2、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安装在电池堆上后,从配线基板侧观察的概略图。
图10是第6、第7、第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简略示意图。
图11是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13是双极型二次电池的局部放大概略纵剖视图。
图14是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5是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6是第1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安装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8是从上方观察安装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19是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0是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1是安装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2是从上方观察安装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俯视图。
图23是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以及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25是表示安装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以及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26是表示安装第1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以及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27是表示安装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以及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28是表示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以及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29是表示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轮廓图。
图30是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概略斜视图。
图31是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概略侧视图。
图32是第19、第2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简略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33B是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34是双极型二次电池的局部放大概略纵剖视图。
图35是仅取出两个强电耳片表示的斜视图。
图36是第2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俯视图。
图37是表示一个对比例1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另一个对比例1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在端子部的周缘具有绝缘部的情况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在端子部的周缘没有绝缘部的情况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附图中,为易于理解发明,存在将构成层合型电池的要素等的各层的厚度或形状夸张表示的情况。
图1是安装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电池堆2的概略纵剖视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除了强电耳片16、17之外的部分的俯视图。电池堆2是构成双极型二次电池的一个单元。在图1中,上方为铅直上方,下方为铅直下方。
矩形且为平板状的集电体4,由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或在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导电性填料的树脂形成。集电体4不限于树脂,也可以由金属形成。电池堆2具有四个(多个)双极型电极3,其分别在图1中水平方向放置的集电体4的铅直下表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5(正极),在集电体4的铅直上表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6(负极)。而且,负极活性物质层6与正极活性物质层5相比,表面积较大。各双极型电极3在铅直方向经由电解质层7层合(串联连接),形成一个电池堆2。
在这里,在使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双极型电极分别为上部双极型电极、下部双极型电极时,以使位于下部双极型电极的上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与位于上部双极型电极的下表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经由电解质层7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下部、上部的各双极型电极。
正极、负极的两个电极活性物质层5、6的水平方向的外周,形成为与集电体4的水平方向的外周相比窄一圈。在未设置这两个电极 活性物质层5、6的集电体4的周缘部(水平方向的全周),通过夹持具有规定宽度的密封材料11,使正极活性物质层5和负极活性物质层6绝缘,并且在图1中上下方向相对的两个电极活性物质层5、6之间产生规定的空间8。另外,密封材料11分别从两个活性物质层5、6的水平方向的端部远离一定空间地配置在外侧。
通过在上述空间8中填充液态或胶状的电解质9,形成电解质层7。
在填充电解质9的空间8中,设有由多孔薄膜形成的隔板12,利用该隔板12防止相对的两个电极活性物质层5、6电气接触。电解质9可以通过该隔板12。
此外,在电池堆2的最上部和最下部,在与电池堆2相比远离的位置,示意地表示强电耳片16、17。如后所述,安装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通过将五个电池堆2串联连接(模块化)而构成。在该双极型二次电池上,分别在最上部负极活性物质层6连接一个强电耳片16,在最下部正极活性物质层5连接另一个强电耳片17。在双极型二次电池充电后,作为正极端子起作用的是一个强电耳片16,在充电后作为负极端子起作用的是另一个强电耳片17。
由隔着电解质层7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及负极活性物质层6构成一个单电池层15(单电池)。因此,电池堆2也成为串联连接三个单电池层15的结构。
串联连接单电池层15的数量,在图1中为三个,但串联连接单电池层15的数量或串联连接后述电池堆的数量可以对应于实际希望的电压进行调节。
由此,如果在串联连接的多个单电池层15中,各电压不同,则作为电池堆2无法得到希望的电池电压。例如,如图3所示,使四个集电体4从铅直下方开始分别为第1集电体4a、第2集电体4b、第3集电体4c、第4集电体4d,另外,使三个单电池层15从铅直下方开始分别为第1单电池层15a、第2单电池层15b、第3单电池层15c。此时,第1单电池层15a的电压ΔV1,可以由经由第2集电体4b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1集电体4a得到的电压测得。
同样地,第2单电池层15b的电压ΔV2可以由经由第3集电体4c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2集电体4b得到的电压测得,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压ΔV3可以由经由第4集电体4d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3集电体4c得到的电压测得。
在作为层合型电池的电池堆2中,因为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由于制造波动而其内部电阻或容量等分别存在波动,所以在将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串联连接时,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会产生波动。该电压波动有各单电池层的电压大于基准值的情况,也有电压小于基准值的情况。因这种电压波动,从电压波动较大的单电池层开始会产生恶化,使作为层合型电池的寿命受到限制。因此,希望通过分别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V3,根据该测量结果控制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使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均相同。
因此,为了测量作为层合型电池的电池堆2的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考虑在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集电体上安装具有可弯性的配线基板,将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向外部取出。例如,准备图4上部所示的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具有:绝缘膜26(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21f和与该梳状部位21f连接的一个柄21g构成,该梳状部位21f由四个齿21a、21b、21c、21d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21e构成;四条配线22、23、24、25,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膜26上,分别从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柄21g的端部,使与四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柄21g的端部。另外,在图4上部中,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分别具有使导电材料露出的端子部22a、23a、24a、25a。在柄21g的端部(在图4上部中为右端)具有未图示的连接器。此外,柄21g为了可以从外部测量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必须穿过电池堆2(电池)或后述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外装材料,使连接器向外装材料的外部露出。因此,柄21g必须具 有一定程度的长度。
具体地说,配线基板21由以下五层构成:由聚酰亚胺类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基板;由绝缘体的粘接材料构成的第1粘接层;由作为导电体的铜构成的配线层;由绝缘体的粘接材料构成的第2粘接层;以及由聚酰亚胺类树脂材料构成的外壳层,为了在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即端子部22a、23a、24a、25a处使铜向表面露出,去除第2粘接层和外壳层。即,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由以下三层构成:由聚酰亚胺类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基板;由绝缘体的粘接材料构成的第1粘接层;以及由作为导电体的铜构成的配线层。另一方面,配线基板21因为具有由聚酰亚胺构成的绝缘基板,所以四个齿的背面也被由聚酰亚胺类树脂材料构成的绝缘基板包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厚度要求小于相对的集电体之间的间隔。
将该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如图37或图38所示,分别安装在电池堆2的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上。图37、图38分别是表示一个对比例1、另一个对比例1的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概略剖视图。而且,在图37所示的一个对比例1中,在端子部22a、23a、24a、25a的周缘形成绝缘部125、126、127、128,使留在中央的部分构成为导电部(将该导电部称为“露出导电部”)121、122、123、124。另一方面,在图38所示的另一个对比例1中,未形成绝缘部125、126、127、128。图4上部的配线基板21以可以看到露出导电部的一侧为纸面前侧而表示。并且,在露出导电部的纸面前侧设置导电性胶带(后述)。在这里,在图4上部,使四个端子部分别为第1端子部22a、第2端子部23a、第3端子部24a、第4端子部25a。为了将这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与四个集电体4a、4b、4c、4d电气连接,实施以下工序。即,在第1集电体4a的周缘部(在图37、图38中为右端部)设置导电性双面胶带(以下称为“导电性胶带”)111,在该导电性胶带111上方配置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然后,在第1端子部22a的上方配置密封材料11,并在其上载置第2集电体4b。在该第2集电体4b的周缘部(在图37、 图38中为右端部)设置导电性胶带112,在该导电性胶带112的上方配置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然后,在第2端子部23a的上方配置密封材料11,在其上方载置第3集电体4c。通过反复进行这种作业,使四个双极型电极3层合。然后,通过热压接工序使层合的四个双极型电极3热压接。密封材料11通过热融接而与集电体4a、4b、4c、4d粘接,并且,按压分别与四个集电体4a、4b、4c、4d相对应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从而电气连接。作为密封材料11,可以使用弹性体的PEO、PPO、PVdF、环氧树脂、硅树脂等。通过使用弹性体作为密封材料11,可以吸收由于集电体4a、4b、4c、4d和露出作为导电体的铜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热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应力,防止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剥落。
通过将配线基板21的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按照上述方式安装在电池堆2上,可以使与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接触的作为被测量对象的集电体4a、4b、4c、4d的电压(电位),通过连接器输出至外部。由此,通过在柄21g的端部设置连接器,可以以紧凑且较少的工时,测量各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
如果进一步说明,则在两个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中,除了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与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粘接的面积之外,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短及粗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面积、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也均相同。
在这里,因为齿的粗细是包含齿的宽度和厚度的概念,所以将齿的宽度和厚度单独定义。所谓齿的宽度,是指在图4的上部中,齿21a、21b、21c、21d上下方向的宽度。另外,在图4的上部中,齿21a、21b、21c、21d沿贯穿纸面的方向具有一定厚度。所谓齿的厚度,是指贯穿该纸面的方向的齿21a、21b、21c、21d的厚度。如果齿的厚度相同,则可以通过增加齿的宽度而使齿变粗。另外,如果齿的宽度相同,则可以通过增加齿的厚度而使齿变粗。在将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时,图4上部所示的上下方向为与集电体4a至 4d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另外,在图4上部中,贯穿纸面的方向为单电池层的层合方向。因此,在将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时,四个齿21a、21b、21c、21d分别在单电池层的层合方向(单电池的串联连接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与集电体的表面平行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
另外,在后述第1至第8实施方式中,所谓端子部的面积(以下也将该面积称为“端子部面积”),是指一个端子部的面积,而不是四个端子部面积总和的面积。此外,在后述的第9至第19实施方式中,有时将一条配线基板整体的端子部面积,即四个端子部面积总和称为端子部面积。另外,所谓端子部面积,在端子部周缘设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参照图37)是指包含绝缘部的面积,而在端子部的周缘没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参照图38),是指不包含绝缘部的面积。所谓露出导电部面积,在端子部的周缘存在绝缘部的情况下(参照图37),是指除了绝缘部之外、即只有露出导电部的面积。在端子部的周缘没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参照图38),露出导电部面积与端子部面积一致。另一方面,所谓粘接面积是指导电性胶带与露出导电部抵接的面积(也是与集电体抵接的面积)。简单地说,导电性胶带的面积就是粘接面积。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与粘接面积有关,粘接面积越大,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越强。导电性胶带的面积不变,而仅使露出导电部面积增加,则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不会增强。
在图4上部中,将导电性胶带111、112、113、114与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2、123、124重叠而表示。但是,因为如果使导电性胶带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重叠则很难观察,所以使导电性胶带111至114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相比略小而表示。实际上,如图37、图38所示,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同。而且,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不一定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同,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比可以略大或略小。在这种情况下,使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分别为第1导电性胶带111、第2导电性胶带112、第3导电性胶带113、第4导电性胶带114。
在这里,端子部和与该端子部相对应的集电体之间的粘接力(以下也简称为“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与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和粘接方法有关。如果是相同的粘接方法,则粘接面积越大粘接力越强。如果粘接面积相同,则粘接力由于粘接方法而不同。
由树脂形成的集电体4a至4d与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粘接,使用导电部件、超声波熔接、热压接中的至少一种。这是因为,在接触电阻比由金属形成的集电体大的树脂集电体(部件)4a至4d,与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粘接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导电部件的粘接、机械粘接、或用热进行粘接,可以减小树脂集电体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间的接触电阻。优选在树脂集电体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粘接后,使接触电阻小于或等于1Ω。
作为上述导电部件可以列举导电性胶带、导电性粘胶、导电性热硬化密封材料、导电性热可塑密封材料、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导电性胶带可以使用通常使用的材料。例如,已知在丙烯酸类的胶带上分散导电性填料的材料。导电性填料包含碳以及Fe、Ni、Al、Ag、Au、Cu等金属粒子。作为导电性胶带的粘接方式有层压方式等。上述各向异性导电性粘接剂的涂敷方法有压模涂敷、丝网印刷方式、喷墨式印刷方式等。
由此,在两个对比例1的各配线基板21中,因为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及粗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端子部面积、四个露出导电部面积、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均相同,所以在将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安装到相对应的集电体4a、4b、4c、4d上时,从设置在集电体的上下两个表面的电极活性物质5、6的端部(在图3中为右端),至其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安装位置的距离可能会产生波动。在电极活性物质层5、6上产生的电荷,从电极活性物质层5、6的端部经由各集电体4a、4b、4c、4d,向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移动。 因此,电极活性物质层5、6的端部与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距离越长,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的内部阻抗(电阻)越大。该内部阻抗的影响尤其在树脂集电体上更加显著。即,即使三个单电池层15、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正常,也会受到伴随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安装位置的波动的影响,从而无法准确地测量三个电压ΔV1、ΔV2、ΔV3。
参照图5对此进行说明。在这里,在图3中,使四个齿21a、21b、21c、21d从下方开始分别为第1齿21a、第2齿21b、第3齿21c、第4齿21d而进行区分。另外,使四条配线22、23、24、25分别为第1配线22、第2配线23、第3配线24、第4配线25而进行区分。图5仅将图3中使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经由第1导电性胶带111与第1集电体4a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使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经由第4导电性胶带114与第4集电体4d连接的连接部放大表示,而使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经由第2导电性胶带112与第2集电体4b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使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经由第3导电性胶带113与第3集电体4c连接的连接部省略而不表示。
在图5中,位于下方的第1集电体4a上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a的电荷,经由第1集电体4a从第1导电性胶带111向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流动,另外,在图5中,位于上方的第4集电体4d上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d的电荷,经由第4集电体4d从第4导电性胶带114向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流动。第1、第4各集电体4a、4d如前所述并不是金属,而是由在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或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导电性填料的树脂形成。即,在为树脂集电体的情况下,与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由金属形成的集电体相比,具有较大的内部阻抗(电阻)。因此,理想状态是,以使从两个负极活性物质层6a、6d的右端部至两个端子部22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4的距离相同的方式,将两个端子部22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4经由导电性胶带111、114安装到对应 的集电体4a、4d上。
但是,如果是图4上部所示的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则以图5中位于下方的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的安装位置为基准安装位置,可能将图5中位于上方的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与基准的安装位置相比向右侧偏离而安装。由此,如果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与基准的安装位置相比向右侧偏离而被安装,则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的电阻增大与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的长度变长相对应的量。即使从上下两个负极活性物质层6a、6d流出的电荷的量(电流值)相同,也因电阻增加而使电压降增大。即,在利用第4导线25测量第4集电体4d的电压的情况下,与期望的电压相比,也降低与第4集电体4d的电压降的增加相对应的量。其结果,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压ΔV3与期望的电压相比,预计会变小。即使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池特性没有异常,由于如上所述,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安装位置与基准安装位置相比向远处偏离,而误判为在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池特性中存在异常。
在图5中,对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安装位置与基准安装位置相比向右侧偏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对于第2、第3端子部23a、24a的露出导电部122、123的安装位置,也可能发生与基准安装位置相比向右侧偏离的情况。另外,受到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安装位置的影响,集电体的电压越向上方越低,单电池层的层合方向(在图3中为上下方向)厚度越增加或层合单电池层的数量越增加,这种倾向越大。即使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池性能没有异常,根据图4上部所示的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也会在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中产生波动。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如图4下部所示,与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不同,以将配线基板21安装在电池堆2上的情况下的柄21g的高度(位置)为基准,距离柄21g沿上下方向(单电池层的层合方向)越远的齿,使齿的长度越长。此外,也可以以除了柄21g之外的例如四个齿21a、21b、21c、21d 中某一个的高度(位置)为基准。可以将任意高度(位置)作为基准。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在端子部的周缘具有绝缘部的情况下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端子部面积增大则露出导电部的面积也增大。此外,端子部的周缘没有绝缘部的情况也同样为本发明的对象。例如,在图39中表示在端子部的周缘具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将配线基板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安装到电池堆上的状态,在图40中表示端子部的周缘没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将配线基板的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1124安装到电池堆上的状态。
对于本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具体地进行说明。图4下部是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俯视图。在图4的下部也将配线基板21的可以观察到露出导电部的一侧作为纸面前侧表示。并且,在露出导电部的纸面前侧设置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在将该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的状态下,因为在图4的上部上方为铅直方向上方,下方为铅直方向下方,所以下面在图4下部也将上方视为铅直方向上方,将下方视为铅直方向下方。
在这里,将在电池堆2上安装配线基板21的情况下的第1齿21a的高度作为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将第1齿21a的长度作为第1基准长度L1,将第1齿21a的宽度(粗细)作为第1基准宽度W1,将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作为第1基准面积S1,将第1导电性胶带111的粘接面积作为第1基准粘接面积Sad1。此时,使第2齿21b的长度长于第1基准长度L1,使第3齿21c的长度长于第2齿21b的长度,使第4齿21d的长度长于第3齿21c的长度。使第2、第3、第4齿21b、21c、21d的宽度与第1基准宽度W1相同,使第2、第3、第4端子部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2、123、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与第1基准面积S1相同,使第2、第3、第4导电性胶带112、113、114的粘接面积与第1基准粘接面积Sad1相同。
为了将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如图39所示,首先将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 121使用第1导电性胶带111粘接(安装)到第1集电体4a上方基准的安装位置。然后,因为第2齿21b与第1齿21a的长度差为充裕的量,所以利用这部分充裕的量,将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使用第2导电性胶带112粘接到第2集电体4b上的基准的安装位置。同样地,因为第3齿21c与第2齿21b的长度差为充裕的量,所以利用这部分充裕的量,将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使用第3导电性胶带113粘接到第3集电体4c上的基准的安装位置。同样地,因为第4齿21d与第3齿21c的长度差为充裕的量,所以利用这部分充裕的量,将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使用第4导电性胶带114粘接到第4集电体4d上的基准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说明。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2、123、124,经由导电性胶带111、112、113、114而与相对应的集电体4a至4d接触。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及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如后所述增大,意味着增大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的接触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改变接触面积,则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的接触电阻与变更前相比会发生变化。即,存在接触电阻大于变更前和小于变更前这两种情况。因此,在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上,接触电阻会产生波动。受到这种接触电阻的波动的影响,无法高精度地测量各集电体的电压。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与第1基准面积S1相比增加,且使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与第1基准粘接面积Sad1相比增加的情况下,预先测量接触电阻与第1基准面积S1及第1基准粘接面积Sad1时相比是否变化,在接触电阻与第1基准面积S1及第1基准粘接面积Sad1时相比变化的情况下,可以以与该变化量相当的电压,对所测量的四个集电体的电压进行校正。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通过使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从位于最外侧的齿开始依次变长,可以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分别安装到四个集电体4a、4b、4c、4d上的相同安装位置(基准的安装位置)。
图6是在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情况下,仅使第1、 第4端子部22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4经由第1、第4导电性胶带111、114与第1、第4集电体4a、4d连接的连接部放大表示,而使第2、第3端子部23a、24a的露出导电部122、123经由第2、第3导电性胶带112、113与第2、第3集电体4b、4c连接的连接部省略而不表示。如图6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情况下,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向第4集电体4d的安装位置与基准安装位置相同。如果安装位置相同,则从负极活性物质层6d经由第4导电性胶带114向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这种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的电阻,与从负极活性物质层6a 经由第1导电性胶带111向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这种电荷移动的集电体部分的电阻相同,从而产生相同的电压降。由此,可以减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的波动,高精度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
图30是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电池堆2的概略斜视图。另外,图31表示从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一侧观察的电池堆2的概略侧视图。此外,在图30、图31中,仅取出四个集电体4a、4b、4c、4d而表示。如图30、图31所示,可知配线基板21的主体21e位于从第1基准高度略微倾斜的位置。
此外,在图4的下部,柄21g的右端与未图示的连接器连接。该连接器如前所述,穿过外装材料而向外装材料之外露出,经由该连接器,可以与其他装置相连。
图7(a)是重新以简略示意图表示图4下部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图。在图7(a)中,为了方便,将第1端子部22a画得比第1齿21a的宽度即第1基准宽度W1更宽。如上所述,在配线基板21的简略示意图中,将除了端子部以外的部分的齿的宽度作为齿的宽度。在图7(a)中,将柄21g设置在最靠近第1基准高度的位置,而设置柄21g的高度(位置)基本上可以是任意位置。例如,如图7(b)所示,柄21g也可以在单电池层的层合方向(在图7中为上下方向)的正中央。图7(a)的配线基板21将可观察到露出导电 部121至124一侧作为纸面前侧而表示。端子部周缘的绝缘部省略而不表示。并且,在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纸面前侧设置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因为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和端子部22a、23a、24a、25a(露出导电部121至124)重叠而不易观察,所以使导电性胶带111至114与端子部22a、23a、24a、25a(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相比略小地表示。实际上,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与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面积相同(参照图7(c))。
而且,对于后述的简略示意图(图7(b)、图8、图10、图14、图16、图19、图20、图23、图36)的配线基板,配线基板也以可观察到露出导电部一侧作为纸面前侧而表示。端子部周缘的绝缘部省略而不表示。但是,在图8以后所示的简略示意图(仅图32除外)中,省略导电性胶带的表示,但并不是不使用导电性胶带。另外,除了图32之外,对于导电性胶带不做特别说明,但都使用与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同的面积(或接近的面积)的导电性胶带,粘接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
下面,对安装在电池堆2上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配线基板21的特征部分在于,使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各不相同。作为这种情况下的基本方法,是以第1基准高度处的齿的长度为基准(第1基准长度L1),使位于与第1基准高度不同的高度处的齿的长度长于第1基准长度L1。不一定如图7(a)、(b)所示,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使齿的长度越长。
图8(a)至(d)是以简略示意图表示第2、第3、第4、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图,是取代图7(a)、(b)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情况。在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将第4齿21d作为第1基准高度的齿,以第4齿21d、第3齿21c、第2齿21b、第1齿21a的顺序,使齿的长度变长。在图8(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将第3齿21c作为第1基准高度的齿,以第3齿21c、第1齿21a、第2齿21b、第4 齿21d的顺序,使齿的长度变长。在图8(c)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将第3齿21c作为第1基准高度的齿,以第3齿21c、第2齿21b、第4齿21d、第1齿21a的顺序,使齿的长度变长。在图8(d)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将第1齿21a作为第1基准高度的齿,以第1齿21a、第4齿21d、第3齿21c、第2齿21b的顺序,使齿的长度变长。
如上所述,不一定越是远离位于第1基准高度的齿,使齿的长度越长。根据图8(b)至(d)所示的第3、第4、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也可以将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均设定为无很大松弛的最适合长度。
例如,在图8(b)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中,可以无松弛地安装四个齿。例如,通过将第1齿21a的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安装在第1集电体4a上,将第2齿21b的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安装在第2集电体4b上,将第1齿21c的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安装在第3集电体4c上,将第4齿21d的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安装在第4集电体4d上,可以消除松弛。其中,作为这种情况下的单电池层的电压测量方法如下所述。即,利用从第1齿21a的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得到的电压和从第4齿21d的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得到的电压,测量第1单电池层15a的电压ΔV1,利用从第4齿21d的端子部26a的露出导电部124得到的电压和从第3齿21c的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得到的电压,测量第2单电池层15b的电压ΔV2,利用从第3齿21c的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3得到的电压和从第2齿21b的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得到的电压,测量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压ΔV3。
图9(a)、(b)是在将图8(a)、(b)所示的第2、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时,从配线基板21侧观察的概略纵剖视图。在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上,如图9(a)所示,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整齐排列在倾斜的位置,但在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上,如图9(b) 所示,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安装位置未整齐排列。这样,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不一定要整齐排列。而且,通过将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按照图9(b)所示的方式安装,防止四个齿松弛。
在这里,说明第1至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作用效果。
根据第1至第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具有:绝缘基板26,其由梳状部位21f和与该梳状部位21f连接的一个柄21g构成,该梳状部位21f由四个(多个)齿21a、21b、21c、21d和将这四个齿21a、21b、21c、21d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21e构成;多条配线22、23、24、25,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26上,分别从上述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柄21g的端部,使与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柄21g的端部;以及端子部22a、23a、24a、25a,其使导电材料在上述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露出,因为使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不同,所以在将配线基板21向电池堆2安装时,相对于作为层合型电池的构成要素的三个(多个)单电池层15a、15b、15c,可以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安装到集电体周缘部大致相同位置。其结果,与使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相同的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高精度地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单电池)的各电压ΔV1、ΔV2、ΔV3。
根据第1、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如图7(a)、(b)、图8(a)所示,因为使四个(多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从位于最外侧的齿21a或21d开始依次变长,所以在将配线基板21向电池堆2安装时,相对于作为层合型电池的构成要素的三个(多个)单电池层15a、15b、15c,可以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无浪费地安装在集电体周缘部大致相同位置。其结果,可以避免浪费,并且高精度地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各电压ΔV1、ΔV2、ΔV3。
另一方面,安装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电池堆2为,通 过将在一个集电体的下表面(一个表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5(正极)、在上表面(相对表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6(负极)的两个双极型电极3,以使正极活性物质层5和负极活性物质层6彼此相对的方式,隔着电解质层7层合,构成由隔着电解质层7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和负极活性物质层6构成的单电池层15(单电池),将三个(多个)该单电池层15串联连接,该电池堆具有用于分别进行这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测量的配线基板21,其包含以下部分而构成,即:绝缘膜26(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21f和与该梳状部位21f连接的一个柄21g构成,该梳状部位21f由四个(多个)齿21a、21b、21c、21d和将这多个齿21a、21b、21c、21d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21e构成;四条配线22、23、24、25,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膜26上,分别从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柄21g的端部,使与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柄21g的端部;以及端子部22a、23a、24a、25a,其使导电材料在四个齿21a、21b、21c、21d的前端露出,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粘接到相对应的集电体4a、4b、4c、4d上。在该电池堆2上,因为使四个齿21a、21b、21c、21d中,安装在位于远离预先设定的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的位置的集电体4b、4c、4d上的齿21b、21c、21d的长度,长于安装在位于第1基准高度(或位于第1基准高度附近)的集电体4a上的齿21a的长度。所以,在位于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位置的集电体4b、4c、4d,和位于第1基准高度(或位于第1基准高度附近)的集电体4a上,可以在集电体周缘部的相同位置安装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其结果,与将使四个齿21a、21b、21c、21d的长度相同的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2上的情况相比,可以高精度地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各电压ΔV1、ΔV2、ΔV3。
根据第1、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四个齿21a、21b、21c、21d中,因为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的齿,使齿的长度越长(参照图7(a)、(b)、图8(b)),所以相对于四 个集电体4a、4b、4c、4c,可以将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无浪费地安装在集电体周缘部大致相同位置。其结果,可以避免浪费,并且减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的波动,从而高精度地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各电压ΔV1、ΔV2、ΔV3。
根据第1、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因为使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124)向集电体4a、4b、4c、4d的安装位置,为从正极活性物质层5(正极)或负极活性物质层6(负极)的端部(在图3中为右部)远离大致相同的距离的位置,所以相对于四个集电体4a、4b、4c、4d,可以将全部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安装在集电体周缘部的大致相同位置,从而减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的波动,高精度地测量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各电压ΔV1、ΔV2、ΔV3。
根据安装在电池堆2上的第1、第2、第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集电体4a、4b、4c、4d使用在高分子材料中使用了导电部件的树脂集电体。树脂集电体因为与金属集电体相比具有弹性,而与配线基板21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更加紧贴,所以可以减轻伴随振动的拉伸应力,防止配线基板21的断线。
图10(a)至(c)是利用简略示意图表示第6、第7、第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图,取代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其中,图10(a)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以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为前提,进一步使四个齿的宽度(粗细)按照第4齿、第3齿、第2齿、第1齿的顺序增大。即,第4齿21d的宽度与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第4齿21d的宽度(第1基准宽度W1)相同,第3齿21c’的宽度宽于第1基准宽度W1,第2齿21b’的宽度宽于第3齿21c’的宽度,第1齿21a’的宽度宽于第2齿21b’的宽度。齿的宽度是指齿的粗细。这是因为配线基板21的整体形成为薄膜状,所以取代使齿变粗,而使齿的宽度增大。
图10(b)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以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为前提,并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以位于第1基准高度的第4齿为基准,按照第4齿、第3齿、第2齿、第1齿的顺序增大。即,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与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第1基准面积S1)相同,使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使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使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的露出导电部面积。
图10(c)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是将图10(a)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与图10(b)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组合的结构。
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串联连接的单电池层为多个的电池堆2的情况下,如果配线基板21的四个齿21a、21b、21c、21d宽度(粗细)相同,则因为越是远离位于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的齿,伴随振动作用于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拉伸应力越大,所以可能使在绝缘基板26上形成的配线22、23、24、25发生断线。根据第6、第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如图10(a)、(c)所示,使四个齿中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的齿,即按照第4齿21d、第3齿21c’、第2齿21b’、第1齿21a’的顺序,使齿的宽度(粗细)增大(变粗)。即,通过伴随拉伸应力增大而使齿的宽度(粗细)增大(变粗),可以防止伴随振动的配线22、23、24、25的断线。并且,作为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电池堆2的情况,考虑将电池堆2搭载在汽车上的情况。
根据第7、第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如图10(b)、(c)所示,四个齿中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第1基准位置)的齿,即按照第4齿21d、第3齿21c’、第2齿21b’、第1齿21a’的顺 序,使齿的前端所具有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及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增大。即,越是拉伸应力增大的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越大,从而可以减小伴随振动的拉伸应力,可以防止配线22、23、24、25的断线。
图32(a)、(b)是利用简略示意图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图。其中,图32(a)的配线基板21将可以观察到露出导电部121至124一侧作为纸面前侧,图32(b)将无法观察到露出导电部121至124一侧作为纸面前侧而表示。端子部周缘的绝缘部省略而不表示。并且,如图32(a)所示,在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纸面前侧设置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另一方面,图32(c)、(d)是利用简略示意图表示第2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的图。其中,图32(c)的配线基板21将可以观察到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一侧作为纸面前侧,图32(d)将无法观察到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一侧作为纸面前侧而表示。端子部周缘的绝缘部省略而不表示。并且,如图32(c)所示,在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纸面前侧设置导电性胶带111至114。到这里说明的第1至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对于后述的第9至第18的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也相同),在端子部的周缘有绝缘部的情况下,如果使端子部面积增大,则露出导电部面积也增大。但是,端子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存在即使增大端子部面积,露出导电部面积也不变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端子部形成的露出导电部全部相同,为第1基准面积S1。不管端子部面积如何,使露出导电部面积全部相同,为第1基准面积S1的原因在于,使露出导电部与集电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在各端子部中相同。
如上所述,在不管端子部面积如何,使露出导电部面积全部相同,为第1基准面积S1的情况下,在图32(a)、(b)、(c)、(d)所示的配线基板21的简略示意图中,因为不易清楚端子部面积、露出导电部面积、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的关系,所以在图33A、图33B中表示概略剖视图。即,图33A是表示第19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向集 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图33B是表示第20实施方式的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向集电体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剖视图。
图32(a)、(b)、图33A所示的第1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以在各端子部中使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全部相同,为第1基准面积S1为前提,使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按照第4导电性胶带114、第3导电性胶带113、第2导电性胶带112、第1导电性胶带111的顺序增大。端子部面积按照第4端子部25a、第3端子部24a’、第2端子部23a’、第1端子部22a’的顺序增大。此外,除了四个端子部及四个导电性胶带以外的结构,与图10(b)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相同。
图32(c)、(d)、图33B所示的第2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以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端子部面积同为面积S3为前提,使四个导电性胶带111至114的粘接面积,按照第4导电性胶带114、第3导电性胶带113、第2导电性胶带112、第1导电性胶带111的顺序增大。此外,除了四个端子部及四个导电性胶带以外的结构,与图10(b)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相同。
下面,图11是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概略纵剖视图,图12是从上方观察从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中除去强电耳片16、17这一部分的部分的俯视图。在图11中,上方为铅直上方,下方为铅直下方。
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是通过将五个(多个)图1至图3所示的电池堆2串联连接而构成的双极型二次电池。在这里,为了区别五个电池堆2,在图11中从铅直下方朝向铅直上方,为第1电池堆31、第2电池堆32、第3电池堆33、第4电池堆34、第5电池堆35。另外,为了区别分别安装在五个电池堆31至35上的五条配线基板21,在图11中从铅直下方朝向铅直上方,为第1配线基板41、第2配线基板42、第3配线基板43、第4配线基板44、第5配线基板45。
图11所示的双极型二次电池,实际如图13所示。在这里,图13表示将第1、第2、第3这三个电池堆31、32、33层合(串联连接)的状态下的一部分放大剖视图,第4、第5两个电池堆34、35的层合部分省略而不表示。
在如图13所示,在第1电池堆31的上方层合第2电池堆32时,使第1电池堆31的最上端的集电体(第4集电体4d)与第2电池堆32的最下端的集电体(第1集电体4a)的水平方向位置对齐,在这两个集电体的水平方向的周缘部,通过隔着与电池堆31、32的制作中使用的相同的密封材料11,使正极活性物质层5与负极活性物质层6绝缘,并且,在上下方向相对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与负极活性物质层6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间。而且,通过在该空间填充液体状或胶状的电解质,形成电解质层7。为了防止相对的两个活性物质层(5、6)电气接触,在电解质层7的内部设置隔板(12)。
然后,在第2电池堆32的上方层合第3电池堆33时,使用与在第1电池堆31的上方层合第2电池堆32的方法相同的方法。虽未图示,但在第3电池堆33的上方层合第4电池堆34时,及在第4电池堆34的上方层合第5电池堆35时,也使用与在第1电池堆31的上方层合第2电池堆32的方法相同的方法。由此,结束五个电池堆31至35的层合。然后,使位于第5电池堆35的最上端的负极活性物质层6与强电耳片16电气连接,另外,使位于第1电池堆31的最下端的正极活性物质层5与强电耳片17电气连接。
多个电池堆2的层合方法不限于图13所示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如图34所示,将图3所示的电池堆2直接进行层合。此外,在图34、图13中,当然可以将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和四个集电体使用导电性胶带粘接到每一条配线基板上。
如图11所示,使上下两端由强电耳片16、17夹持,将包含这两个强电耳片16、17的整体用层合薄膜(未图示)包覆,并由密封部53密封。强电耳片16、17实际如图37所示。在这里,图35是仅取出两个强电耳片16、17表示的斜视图。两个强电耳片16、17由平板状的导电部件形成为矩形,并且在一角具有凸出部16a、17a。 这两个凸出部16、17穿过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外装材料而向外部露出。
由此,在通过将五个电池堆31至35层合(串联连接)而构成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情况下,因为每一个电池堆需要一条配线基板,所以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整体需要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这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如图11所示需要将整体使用层合薄膜包覆,并在上下方向的某一个高度由密封部54密封。在这里,将位于密封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的位置处的电池堆的高度作为“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在这里,在图11中,将安装在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上的五条配线基板41、42、43、44、45从下方开始设为第1配线基板41、第2配线基板42、第3配线基板43、第4配线基板44、第5配线基板45而进行区分。
图14是安装在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上的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俯视图。在图14最上部,表示安装在第5电池堆35上的第5配线基板45的俯视图。另外,以与第5配线基板45相同的尺度,在图14的第二部分表示第4电池堆34上的第4配线基板44的俯视图,在图14的第三部分表示第3电池堆33上的第3配线基板43的俯视图,在图14的第四部分表示第2电池堆32上的第2配线基板42的俯视图,在图14的最下部表示第1电池堆31上的第1配线基板41的俯视图。
图14所示的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41至45,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全部与图8(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即,使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宽度为第2基准宽度W2,使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长度为第3基准长度L3,使第3配线基板43的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第1基准面积S1。这时,使第1、第2、第4、第5配线基板41、42、44、45的柄21g的宽度全部与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宽度相同,为第2基准宽度W2,使第1、第2、第4、第5配线基板41、42、44、45的柄21g的长度全部与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长度相同,为第3基准长度L3,使第1、第2、第4、第5配线基 板41、42、44、45的端子部25a、24a、23a、22a的露出导电部124至12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与第3配线基板43的端子部25a、24a、23a、22a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4至12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即第1基准面积S1相同。
在这里,因为柄的粗细也是包含柄的宽度和厚度的概念,所以将柄的宽度和厚度单独定义。所谓柄的宽度,是指在图14中,柄21g上下方向的宽度。另外,在图14中,柄21g沿贯穿纸面的方向具有一定厚度。所谓柄的厚度,是指贯穿该纸面的方向的柄21g的厚度。如果柄的厚度相同,则可以通过增加柄的宽度而使柄变粗。另外,如果柄的宽度相同,则可以通过增加柄的厚度而使柄变粗。
此外,在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41至45中,因为在各配线基板之间,柄21g的粗细及长度以及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全部相同,所以如果将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安装到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上,则在安装在位于距离第2基准高度最远位置的电池堆31、35上的配线基板(即第1、第5配线基板41、45)上,与安装在位于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31、35上的配线基板(即第3配线基板43)相比,作用较大的拉伸应力。由于该较大的拉伸应力,安装在位于距离第2基准高度最远位置的电池堆上的第1、第5配线基板41、45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容易从集电体剥离而发生接触不良。或者也可能断线。
因此,作为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如图11所示,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使配线基板的长度越长。
参照图15,对该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5是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俯视图。在图15上部表示安装在第3电池堆33(位于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第3配线基板43的俯视图。另外,以与第3配线基板43相同的尺度,在图15中部表示安装在第2、第4两个电池堆32、34上的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俯视图,在图15下部表示安装在第1、第5两个电池堆31、35上的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41、45的俯视图。
在这里,使安装在位于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33上的第3配线基板43的长度为第2基准长度L2。这时,使第2、第4配线基板42、44的长度长于第2基准长度L2,使第1、第5配线基板41、45的长度长于第2、第4配线基板42、44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配线基板41至45的由四个齿21a、21b、21c、21d及主干21e构成的梳状部位21f,在各配线基板41至45之间不变更,而是变更各配线基板41至45的柄21g的长度,进行应对。即,在使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长度为第3基准长度L3,使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宽度(粗细)为第2基准宽度W2时,如图15所示,使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柄21g’的长度比第3基准长度L3长出规定值ΔL2,使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41、45的柄21g”的长度比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柄21g’的长度再长出规定值ΔL2。使第1、第2、第4、第5四条配线基板41、42、44、45的柄21g’、21g”的宽度同为第2基准宽度W2。此外,图14所示的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41至45,使第1、第2、第4、第5四条配线基板41、42、44、45的柄21g的长度同为第3基准长度L3,并且使第1、第2、第4、第5四条配线基板41、42、44、45的柄21g的宽度全部与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的宽度相同,为第2基准宽度W2。
将这样构成的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安装到相对应的电池堆31至35上的方法,与将第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21安装到电池堆31上的方法相同。其中,在将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安装到相对应的电池堆31至35上之后,如图11所示,利用密封部54将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密封。
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串联连接的电池堆数量为五个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情况下,在将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的柄21g的长度同为第3基准长度L3的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41至45集束时,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柄21g,伴随振动而作用在柄21g上的拉伸应力越大,所以可能使在配线基板26上形成的配线22、23、24、25发生断线。与 此相对,根据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如图15所示,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中,以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配线基板的顺序,即,第3配线基板43,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41、45的顺序,使配线基板的柄的长度变长。即,根据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通过伴随作用在配线基板上的拉伸应力增加,使柄的长度变长,可以防止安装在位于远离第2基准高度处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配线22、23、24、25发生断线。此外,作为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情况,考虑将双极型二次电池30搭载在汽车上的情况。
根据安装在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上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的集电体4a、4b、4c、4d使用在高分子材料中使用了导电部件的树脂集电体。树脂集电体因为与金属集电体相比具有弹性,可以与配线基板21的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更加紧贴,所以可以缓和伴随振动的拉伸应力,防止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的断线。
图16是安装在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上的第1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俯视图,是取代图15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图。
第1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以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为前提,进而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即,在图15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中,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其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均为第1基准面积S1。与此相对,在图16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中,使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四个端子部22a-1、23a-1、24a-1、25a-1的露出导电部121-1、122-1、123-1、124-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1基准面积S1的端子部面积S1’,使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41、45的四个端子部22a-2、23a-2、24a-2、25a- 2的露出导电部121-2、122-2、123-2、124-2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四个端子部22a-1、23a-1、24a-1、25a-1的露出导电部121-1、122-1、123-1、124-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端子部面积S1”。
下面,图17是安装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概略纵剖视图,图18是从上方观察从安装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中除去强电耳片16、17这一部分的部分的俯视图,图19是在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俯视图中,取代图11、图12、图1的图。在图17中也是上方为铅直上方,下方为铅直下方。
图19所示的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是以图15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为前提,进而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柄,使配线基板的柄的宽度(粗细)越宽。即,如图19所示,在使第3配线基板63的柄21g的长度为第3基准长度L3,使第3配线基板63的柄21g的宽度(粗细)为第2基准宽度W2时,使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柄21g’的长度比第3基准长度L3长出规定值ΔL2,并使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2基准宽度W2的宽度W2’,使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61、65的柄21g”的长度比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柄21g’的长度再长出规定值ΔL2,并使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61、65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宽度W2’的宽度W2”。
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串联连接的电池堆数量为五个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情况下,如果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的柄21g的宽度(粗细)同为第2基准宽度W2,则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柄,伴随振动作用在柄上的拉伸应力越大,所以形成在绝缘基板26上的配线22、23、24、25可能发生断线。与此相对,根据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如图19所示,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中,按照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配线基板的顺序,即,第 3配线基板63的端子部、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61、65的端子部的顺序,使配线基板的柄的宽度(粗细)增大(变粗)。即,根据第11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伴随作用在配线基板上的拉伸应力增加,通过使柄的宽度(粗细)增大(变粗),可以防止安装在位于远离第2基准高度处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配线22、23、24、25发生断线。
图20是安装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俯视图,取代图19所示的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图。
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是以图19所示的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为前提,进而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即,在图19所示的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中,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其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均为第1基准面积S1。另一方面,在图20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中,使第3配线基板63的四个端子部22a、23a、24a、25a的露出导电部121至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同为第1基准面积S 1,使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四个端子部22a-3、23a-3、24a-3、25a-3的露出导电部121-3、122-3、123-3、124-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1基准面积S1的端子部面积S1’,使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61、65的四个端子部22a-4、23a-4、24a-4、25a-4的露出导电部121-4、122-4、123-4、124-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的四个端子部22a-3、23a-3、24a-3、25a-3的露出导电部121-3、122-3、123-3、124-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端子部面积S1”。
在发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串联连接的电池堆数量为五个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情况下,如果在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中,位于齿的前端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同为第1基准面积S1,则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电池堆 上的配线基板的端子部,伴随振动作用在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拉伸应力越大,所以即使配线22、23、24、25未发生断线,也可能在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发生断线。与此相对,根据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如图20所示,按照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中,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高度(第2基准位置)的配线基板的顺序,即,第3配线基板63、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62、64、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61、65的顺序,使位于配线基板的齿的前端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增大。即,根据第12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通过伴随作用在配线基板上的拉伸应力增加,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增大,可以防止在安装在位于远离第2基准高度处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的端子部上发生的断线。
图36是安装第2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俯视图,是取代图20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1的图。
第2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是以图20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为前提,进而越是安装在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并使齿的宽度越宽,而且,对于各配线基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并使齿的宽度越宽。即,在图36所示的第22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1至65中,对于第3配线基板63,使第4端子部25a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第1基准面积S1,使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1基准面积S1,使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3端子部24a’的露出导电部12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使第1端子部22a’的露出导电部121’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大于第2端子部23a’的露出导电部122’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另外,对于第3配线基板63,使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为第1基准宽度W1,使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宽于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W1的宽度,使第2齿21b’ 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的宽度,使第1齿21a’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2齿21b’的齿的宽度的宽度。
对于第2、第4配线基板62、64,使第4端子部25a-3的露出导电部124-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3配线基板63端子部的第4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面积S1’,使第3端子部24a-5的露出导电部123-5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4端子部25a-3的露出导电部124-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面积,使第2端子部23a-5的露出导电部122-5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3端子部24a-5的露出导电部123-5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的面积,使第1端子部22a-5的露出导电部121-5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2端子部23a-5的露出导电部122-5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的面积。
另外,对于第2、第4配线基板62、64,使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3配线基板63的第4端子部的齿的宽度W1的宽度W1’,使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W1’的宽度,使第2齿21b”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的宽度,使第1齿21a”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2齿21b”的齿的宽度的宽度。
对于第1、第5配线基板61、65,使第4端子部25a-4的露出导电部124-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2、第4配线基板62、64的第4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124-3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面积S1”,使第3端子部24a-6的露出导电部123-6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4端子部25a-4的露出导电部124-4的露出导电部面积S1”的面积,使第2端子部23a-6的露出导电部122-6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3端子部24a-6的露出导电部123-6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的面积,使第1端子部22a-6的露出导电部121-6的露出导电部面积为大于第2端子部23a-6的露出导电部122-6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的面积。
另外,对于第1、第5配线基板61、65,使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2、第4配线基板62、64的第4端子部的齿的宽 度W1’的宽度W1”,使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4齿21d”的齿的宽度W1”的宽度,使第2齿21b’”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3齿21c’”的齿的宽度的宽度,使第1齿21a’”的齿的宽度为宽于第2齿21b’”的齿的宽度的宽度。
图21是安装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7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概略纵剖视图,图22是从上方观察从安装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至7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去除强电耳片16、17这一部分之外的部分的俯视图,图23是第13实施方式的五条配线基板的俯视图,是取代图11、图12、图15的图。在图21中,也是上方为铅直上方,下方为铅直下方。
在图21所示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中,以第5电池堆35所处的高度为第2基准高度。如果参照图23说明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至75,则在图23最上部表示安装在第5电池堆35(位于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上的第5配线基板75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3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第5部分,以与第5配线基板75相同的尺度,表示安装在第4、第3、第2、第1电池堆34、33、32、31上的第4、第3、第2、第1配线基板74、73、72、71的俯视图。
在这里,使安装在位于第2基准高度的电池堆(即第5电池堆35)上的第5配线基板75的长度为第2基准长度L2。这时,使第4配线基板74的长度长于第2基准长度L2,使第3配线基板73的长度长于第4配线基板74的长度,使第2配线基板72的长度长于第3配线基板73的长度,使第1配线基板71的长度长于第2配线基板72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配线基板71至75的由四个齿21a、21b、21c、21d及主干21e构成的梳状部位21f,在各配线基板71至75之间不变更,而是变更各配线基板71至75的柄21g的长度及柄21g的宽度(粗细),进行应对。即,在使第5配线基板75的柄21g的长度为第3基准长度L3,使第5配线基板75的柄21g的宽度(粗细)为第2基准宽度W2时,如图23所示,使第4配线基板74的柄21g’的长度比第3 基准长度L3长出规定值ΔL3,并且,使第4配线基板74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2基准宽度W2的宽度W2’,使第3配线基板73的柄21g”的长度比第4配线基板74的柄21g’的长度再长出规定值ΔL3,并且,使第3配线基板73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4配线基板74的柄21g’的宽度的宽度W2”,使第2配线基板72的柄21g”’的长度比第3配线基板73的柄21g”的长度再长出规定值ΔL3,并且,使第2配线基板72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3配线基板73的柄21g”的宽度的宽度W2’”,使第1配线基板71的柄21g””的长度比第2配线基板72的柄21g’”的长度再长出规定值ΔL3,并且,使第1配线基板71的柄21g””的宽度为宽于第2配线基板72的柄21g’”的宽度的宽度W2””。
图21、图23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至75的作用效果,与图17、图19所示的第11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作用效果相同。
下面,图24上部是表示安装图11、图15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图24下部是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轮廓图。在图24中,对与图11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
如图24上部所示,构成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五个电池堆31至35、两个强电耳片16、17以及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整体,由层合薄膜81(外装材料)包覆,由密封部53、54将内部密封为真空。在层合薄膜81的外部,露出强电耳片16、17、五条配线基板41至45的柄,即第3配线基板43的柄21g、第2、第4两条配线基板42、44的柄21g’、第1、第5两条配线基板41、45的柄21g”。在这五个柄21g、21g’、21g”的端部设置未图示的连接器,经由这些连接器,与包含监视电路、平衡控制电路等的控制电路82连接。
在这里,监视电路在双极型二次电池30充电时,根据经由第2 集电体4b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1集电体4a得到的电压测量第1单电池层15a的电压ΔV1,根据经由第3集电体4c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2集电体4b得到的电压测量第2单电池层15b的电压ΔV2,根据经由第4集电体4d得到的电压和经由第3集电体4c得到的电压测量第3单电池层15c的电压ΔV3,从而分别对五个电池堆31至35进行测量并输出。
在接收来自监视电路的五个电池堆31至35的三个电压ΔV1、ΔV2、ΔV3的平衡控制电路中,按照使三个电压ΔV1、ΔV2、ΔV3在五个电池堆31至35上分别一致的方式,对在五个电池堆31至35上分别流入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充电电流进行反馈控制。
各图25、图26、图27的上部是表示安装第14、第15、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各图25、图26、图27的下部是表示包含与外部的连接部分的第14、第15、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轮廓图。这三个第14、第15、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满足将安装五条配线基板91至9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搭载到车辆上时的各种要求。
图25上部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是图21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至75的变形。即,将第2基准高度与图21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71至75的情况相比,设置在其铅直上方。
在图25上部,除了双极型二次电池30、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之外,将包含监视电路、平衡控制电路的控制电路82也由层合薄膜81包覆,并将内部利用左右密封部54、55密封为真空。此外,在图25下部,使控制电路82向层合薄膜81的外部露出而可见,但实际上控制电路82也被层合薄膜81包覆。
图26上部所示的第15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以图25上部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为前提,增加通知下限电压、上限电压的异常等的配线101,使该配线101向左侧密封 部53的外部露出。另一方面,图27上部所示的第16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以图25上部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91至95为前提,增加通知下限电压、上限电压等的异常的配线102,使该配线102向右侧密封部54的外部露出。
在这里,对于构成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五个电池堆31至35,将来自四个集电体4a、4b、4c、4d的电压经由五条配线基板91至95输入至控制电路82,利用控制电路82内的监视电路,分别测量五个电池堆31至35的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如果在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中没有电池性能方面的异常,则这三个电压ΔV1、ΔV2、ΔV3处于容许范围内。实际上,可能会在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中发生电池性能方面的异常。因此,如果可以判断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中产生的电池性能方面的异常,则很便利。因此,对于三个电压ΔV1、ΔV2、ΔV3,如果分别预先设定上限电压Vuplmt和下限电压vdownlmt,则在三个电压ΔV1、ΔV2、ΔV3中的某一个超过上限电压Vuplmt或低于下限电压Vdownlmt时,可以判断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中的某一个存在电池性能方面的异常。即,如果在控制电路82中追加设置对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的电压ΔV1、ΔV2、ΔV3和上限电压Vuplmt及下限电压Vdownlmt进行比较的回路,则可以判断三个单电池层15a、15b、15c是否存在电池性能方面的异常。将该判断结果从控制电路82经由配线101、102输出至外部。
图28上部是表示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与外部的连接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图28下部是包含与外部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轮廓图。图29是包含与外部连接部分的安装第18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30的轮廓图。
图28所示的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电池30,是与安装图24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电池30相对应的变形例。即,在安装图24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电池30中,使强电耳片16、 17从左侧的密封部53向外部露出,使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的柄21g、21g’、21g”从右侧密封部54向外部露出。与此相对,在图28所示的安装第17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41至45的双极型电池30中,除了五条配线基板61至65的柄21g、21g’、21g”之外,使强电耳片16、17也从右侧密封部54向外部露出。因此,没有从左侧的密封部53向外部露出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从右侧密封部54取出两个强电耳片16、17的位置,可以如图28下部所示,配置在五个柄21g、21g’、21g”的外侧,也可以如图29所示,使两个强电耳片16、17在五个柄21g、21g’、21g”的一侧排列而取出。
实施例
如表1所示,对于安装在电池堆上的配线基板,制成对比例1和六个实施例(实施例1至实施例6),另外,对于安装在双极型二次电池上的配线基板,制成对比例2和五个实施例(实施例7至11)。
表1
在这里,在对比例1及实施例1至6中,将一条配线基板安装在一个电池堆上,但所安装的电池堆的样式在对比例1及实施例1至6中是共通的。同样地,在对比例2及实施例7至10中,将五条配线基板安装在一个双极型二次电池上,但所安装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样式在对比例2及实施例7至11中是共通的。因此,首先对这一个电池堆及一个双极型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双极型电极的制作>
将对于导电性填料使用碳颗粒的厚度为50μm的导电性高分子薄膜(厚度方向的体积低效率:1×10^-1Ω·cm),裁切成为具有规定纵向和横向长度的部件,形成集电体。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尖晶石LiMnO4,导电辅助剂使用乙炔黑,粘合剂使用聚氟亚乙烯VDF,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辅助剂、粘合剂分别以85质量%、5质量%、10质量%的配比,将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浆料粘度调整溶剂添加并混合,对正极活性物质的浆料进行调整。
在上述集电体的单面,将集电体的周缘部(全周)作为规定宽度的涂胶部,在该涂胶部之外的部分涂敷正极活性物质浆料,使之干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硬碳,导电辅助剂使用乙炔黑,粘合剂使用聚氟亚乙烯VDF,将负极活性物质、导电辅助剂、粘合剂分别以85质量%、5质量%、10质量%的配比,将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浆料粘度调整溶剂添加并混合,对负极活性物质的浆料进行调整。
将该负极活性物质浆料,涂敷到涂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集电体的背面,将集电体周缘部(全周)作为规定宽度的涂胶部,在除了该涂胶部的部分涂敷负极活性物质浆料,使之干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由此,可以调整在集电体的两个表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双极型电极。
<电池堆制作>
在将上下两个双极型电极,以使一个双极型电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和另一个双极型电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在其之间设置分隔部件,并且,对于每一个集电体,通过在集电体的一个端部粘贴配线基板的端子部,并且在相对配置的上下两个双极型电极的涂胶部设置宽度30mm的聚乙烯制薄膜作为密封材料,将四个双极型电极进行层合。由此完成一个电池堆。然后,对密封材料沿上下方向施加压力(热和压力)而粘结,对各层进行密封。
在由设置于上述涂胶部的密封材料确保的空间中,注入10cc在PC+EC(1∶1)中溶解1M LiPF6的电解液,使密封部成为真空并粘结。
将可以包覆双极型电池要素的投影面整体的100μm的Al板的一部分,制成具有延伸至电池投影面外部的部分的强电耳片。以由该强电耳片夹持双极型电池要素并将其包覆的方式,由铝制层合薄膜进行真空密封。由此,通过利用大气压力按压上下两个表面而对双极型电池要素进行加压,完成提高强电耳片电池要素间的接触的一个电池堆(双极型电池)。
<双极型二次电池的制作>
将五个夹持强电耳片前的双极型电池要素串联配置,将该串联配置的五个双极型电池要素用上述强电耳片隔开,以将其包覆的方式由铝制层合薄膜进行真空密封。由此,完成层合五个电池堆的一个双极型二次电池。
下面,分别对于对比例1及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对比例2及实施例7至10的配线基板进行说明。此外,如后所述,在实施例2至10中,在“使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增大”的情况下,导电性胶带的面积也与露出导电部面积相应地增大。即,在“使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增大”时,利用与该增大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同面积的导电性胶带,粘接该增大后的露出导电部和集电体。由此,在增大露出导电部面积时,使用与增大的露出导电部面积相 同面积的导电性胶带,是为了强化露出导电部(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
(对比例1)
制作使四个齿的长度相同的配线基板(参照图4上部),作为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1)
制作使四个齿中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长度越长的配线基板(参照图4下部或图8(a)),作为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2)
制作使不处于第1基准高度的齿的长度长于位于第1基准高度的齿的长度的配线基板(参照图8(b)),作为实施例2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3)
制作使不处于第1基准高度的齿的长度长于位于第1基准高度的齿的长度,并且使层合方向两端的齿的长度长于内侧的齿的长度的配线基板(参照图8(c)),作为实施例3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4)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长度越长,并且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宽度越宽的配线基板(参照图10(a)),作为实施例4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5)
制作使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长度越是越长,并且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的配线基板(参照图10(b)),作为实施例5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6)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长度越长,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宽度越宽,并且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的配线基板(参照图10(c)),作为实施例6的配线基板。
(对比例2)
制作使配线基板的柄的长度相同的五条配线基板(参照图14),作为对比例2的五条配线基板。
(实施例7)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长度越长的配线基板(参照图15),作为实施例7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8)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长度越长,并且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宽度越宽的五条配线基板(参照图19),作为实施例8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9)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长度越长,并且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的五条配线基板(参照图16),作为实施例9的五条配线基板。
(实施例10)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长度越长,且上下两端的柄的宽度最宽,并且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的五条配线基板(参照图20),作为实施例10的配线基板。
(实施例11)
制作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柄的长度越长,且上下两端的柄的宽度最宽,并且使越是远离第2基准高度的配线基板,配线基板的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越大,齿的长度越长,及齿的宽度(粗细)越宽(粗),并且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长度越长,且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齿的宽度越宽的五条配线基板(参照图36),作为实施例11的配线基板。
按照上述方式,制作安装对比例1及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的共通样式的电池堆。另外,按照上述方式,制作安装对比例2及实施例7至11的配线基板的共通样式的双极型二次电池。
<评价1>
对于安装对比例1、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经由强电耳片进行充电至SOC达到100%后,分别测量三个单电池层的分电压,对于安装对比例1、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计算出各单电池层的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并且,将安装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情况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100%,以%表示安装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情况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记于表2中。
表2
根据表2可知,如果使用实施例1的配线基板,因为可以使四个端子部的安装位置为从电极活性物质的端部远离相同距离的位置,所以在对电池堆(电池)充电后的情况下,三个单电池层的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49%,与使用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减少为大致一半。
<评价2>
对于安装对比例1、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及安装对比例2、实施例7至11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进行频率100Hz、振幅5mm且沿铅直方向振动的振动试验,对于安装对比例1、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及安装对比例2、实施例7至11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经由强电耳片对电池堆、双极型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至SOC达到100%,然后,对于电池堆,分别测量三个单电池层的电压,对于双极型二次电池,分别测量3×五个单电池层的电压,对于安装对比例1、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及安装对比例2、实施例7至11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计算出各单电池层的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并且, 将安装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情况作为100%,以%表示安装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的电池堆的情况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另外,将安装对比例2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情况作为100%,以%表示安装实施例7至11的配线基板的双极型二次电池的情况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并统一记于表3中。
表3
根据表3可知,如果使用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进行铅直方向的振动试验,然后对电池堆进行充电的结果,三个单电池层的电压的波动,与使用对比例1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减少为大致小于或等于一半。这是因为,如果使用实施例1至6的配线基板,可以使四个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向集电体的安装位置为从电极活性物质(电极)的端部远离相同距离的位置。特别地,如果使用使外侧两个齿的长度长于内侧两个齿的长度的实施例6的配线基板,对于铅直方向的振动试验,因为配线基板更加不易断线,所以与使用 实施例1、2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可以被抑制至大致一半左右。另外,使用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使齿的宽度越宽的实施例4的配线基板、越是远离第1基准高度的齿,使端子部的露出导电部的露出导电部面积(及根据导电性胶带的粘接面积)越大的实施例5的配线基板,与使用实施例1、2的配线基板的情况相比,也可以增加减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效果。
Claims (12)
1.一种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具有:
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和与该梳状部位连接的一个柄构成,该梳状部位由多个齿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构成;
多条配线,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上,分别从上述多个齿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上述柄的端部,使与上述多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上述柄的端部;以及
端子部,其使导电材料在上述多个齿的前端露出,
使上述多个齿的长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基板,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多个齿的长度,从位于最外侧的齿开始依次变长。
3.一种电池堆,其通过使在一个集电体的一个表面形成正极,而在相反的表面形成负极的两个双极型电极,按照使正极与负极彼此相对的方式隔着电解质层叠,而构成由隔着电解质的正极和负极构成的单电池,将多个这种单电池串联连接而构成电池堆,
用于上述多个单电池的电压检测的配线基板包含下述部分而构成:
绝缘基板,其由梳状部位和与该梳状部位连接的一个柄构成,该梳状部位由多个齿和将这多个齿集束而成为一体的主干构成;
多条配线,其由导电材料形成在该绝缘基板上,分别从上述多个齿的各自的前端延伸至上述柄的端部,使与上述多个齿的前端接触的导电体的电位传导至上述柄的端部;以及
端子部,其使导电材料在上述多个齿的前端露出,
将上述多个端子部分别安装到相对应的集电体上,
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多个齿中安装在远离预先设定的第1基准位置的位置处的集电体上的齿的长度,长于安装在位于第1基准位置或位于第1 基准位置附近的集电体上的齿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齿中,越是远离上述第1基准位置的齿,齿的长度越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端子部向集电体的安装位置,为从上述正极或上述负极的端部远离相同距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齿中,越是远离上述第1基准位置的齿,齿的粗细越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齿中,越是远离上述第1基准位置的齿,位于齿的前端的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越强。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电体使用在高分子材料中使用了导电部件的树脂集电体。
9.一种双极型二次电池,其是将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堆串联连接多个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配线基板中,越是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位置的配线基板,配线基板的柄的长度越长。
10.一种双极型二次电池,其是将权利要求3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堆串联连接多个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配线基板中,越是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位置的配 线基板,配线基板的柄的粗细越粗。
11.一种双极型二次电池,其是将权利要求3、4、5、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堆串联连接多个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配线基板中,越是远离预先设定的第2基准位置的配线基板,位于配线基板的齿的前端的端子部与集电体的粘接力越强。
12.一种双极型二次电池,其是将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堆串联连接多个而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电体使用在高分子材料中使用了导电部件的树脂集电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95536 | 2010-09-01 | ||
JP2010195536A JP5621417B2 (ja) | 2010-09-01 | 2010-09-01 | スタック及び双極型二次電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96078U true CN202396078U (zh) | 2012-08-22 |
Family
ID=45907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326564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396078U (zh) | 2010-09-01 | 2011-08-31 |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21417B2 (zh) |
CN (1) | CN20239607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6707A (zh) * | 2018-12-13 | 2020-06-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层叠型电池和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62637B1 (ja) * | 2022-03-01 | 2023-04-21 |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バイポーラ型電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65888B2 (ja) * | 2001-02-01 | 2010-05-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基板の接続方法 |
JP4655593B2 (ja) * | 2004-11-11 | 2011-03-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バイポーラ電池 |
JP4729374B2 (ja) * | 2005-09-21 | 2011-07-20 |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パネルへのfpc接続構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装置 |
JP5136030B2 (ja) * | 2007-12-06 | 2013-02-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蓄電装置 |
-
2010
- 2010-09-01 JP JP2010195536A patent/JP56214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8-31 CN CN2011203265646U patent/CN20239607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26707A (zh) * | 2018-12-13 | 2020-06-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层叠型电池和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
US11515568B2 (en) | 2018-12-13 | 2022-11-29 | Honda Motor Co., Ltd. | Laminated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aminated battery |
CN111326707B (zh) * | 2018-12-13 | 2023-05-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层叠型电池和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2054390A (ja) | 2012-03-15 |
JP5621417B2 (ja) | 2014-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51115B2 (ja) | 双極型二次電池 | |
JP5017843B2 (ja) |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組電池 | |
CN102576850B (zh) | 电池 | |
KR20160134761A (ko) | 시트 적층형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및 시트 적층형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 |
JP5070703B2 (ja) | 双極型電池 | |
CN102859758B (zh) | 扁平型电池 | |
CN101194385A (zh) | 原电池 | |
JP5564886B2 (ja) |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圧取り出し基板の取り付け方法 | |
JP4966237B2 (ja) | 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2587596U (zh) |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 |
CN107851852A (zh) | 蓄电装置 | |
US20150340699A1 (en) | Current Collector For A Lithium Battery | |
WO2022222628A1 (zh) | 一种单电池片、封装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324535A (zh) | 钒液流电池一体化框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用该框板制成的电堆 | |
CN202396078U (zh) |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 |
FI127295B (fi) | Menetelmät kerroksellisia ohutkalvopattereita sisältävän järjestelmän ja järjestelmän, joka käsittää elektroniseen laitteeseen kytketyn kerroksellisen ohutkalvopatterin, valmistamiseksi | |
JP2012028023A (ja) | 電池 | |
CN202487684U (zh) | 配线基板、电池堆及双极型二次电池 | |
CN110419136A (zh) | 二次电池 | |
CN104428904A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830640A (zh) | 一种动力电池汇流排的组合结构及制造方法 | |
JP2008059948A (ja) |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207818745U (zh) | 一种带温度采集的电池极柱连接件 | |
CN110311084B (zh) | 一种电芯结构及电子产品 | |
CN216213628U (zh) | 一种薄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