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9758B - 扁平型电池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9758B
CN102859758B CN201180020893.0A CN201180020893A CN102859758B CN 102859758 B CN102859758 B CN 102859758B CN 201180020893 A CN201180020893 A CN 201180020893A CN 102859758 B CN102859758 B CN 1028597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ductive part
flat
type battery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08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9758A (zh
Inventor
高桥久实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9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9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9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9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型电池。扁平型电池包括收容在将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密封而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的发电元件(18)、与发电元件(18)的电极板相连接的集电体(11a、13a)、及被自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导出的电极引板(14、15)。电极引板(14、15)具有与集电体(11a、13a)重叠并接合的导电部(151)、由伸缩性高于导电部的伸缩性的材料形成的应力缓和部(152)。能够防止由集电体(11a、13a)的伸缩率与电极引板(14、15)的伸缩率的差异导致产生褶皱、焊接部剥离。

Description

扁平型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型电池。
背景技术
在圆筒形电池中,公知有如下的圆筒形电池:在圆形传导性引板上形成弓形狭缝,即使在电池罩因内压的上升而鼓起的情况下,也不会妨碍许多个焊接接点,引板的中心由于狭缝而弯曲。(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薄型电池(扁平型电池)中,自层压外壳体导出的正极的电极引板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接合于发电元件的正极板所含有的集电体,自层压外壳体导出的负极的电极引板(电极端子)通过超声波焊接等焊接接合于发电元件的负极板所含有的集电体。
但是,因焊接时施加的载荷、暴露在高温中而导致电极引板和集电体产生伸缩率的差异,有时由此在集电体上产生褶皱、焊接部的剥离。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724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因集电体与电极引板的伸缩率的差异而产生相对的变形也能够追随该变形的扁平型电池。
在本发明的扁平型电池中,电极引板包括与集电体重叠并接合于集电体的导电部、由伸缩性高于导电部的伸缩性的材料形成的应力缓和部。
采用本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应力缓和部缓和因集电体与电极引板的伸缩率的差异而产生的伸缩,因此能够追随相对的变形。结果,能够抑制在集电体上产生褶皱、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将图1中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中的、负极引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将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将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5是将实施例1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6是将实施例2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7是将比较例1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8是将实施例3的负极引板与负极集电体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9是比较例2的扁平型电池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3和比较例2的扁平型电池的、相对于SOC的温度特性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是锂类、平板状、层叠类型的薄型二次电池,如图1及图2所示,其由两张正极板11、4张隔离膜12、3张负极板13、正极引板14、负极引板15、上部外壳构件16、下部外壳构件17、及没有特别图示的电解质构成。
其中的正极板11、隔离膜12、负极板13和电解质构成发电元件18,而且,正极板11、负极板13构成电极板,上部外壳构件16和下部外壳构件17构成成对的外壳构件。
构成发电元件18的正极板11具有延伸至正极引板14的正极集电体11a、及分别形成在正极集电体11a的一部分的两主面上的正极层11b、11c。另外,正极板11的正极层11b、11c并不是遍及正极集电体11a的整个两主面地形成在该正极集电体11a的整个两主面上,如图2所示,在层叠正极板11、隔离膜12 和负极板13而构成发电元件18时,在正极板11中,仅是在实质上与隔离膜12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正极层11b、11c。另外,在本例中,正极板11和正极集电体11a由一张导电体形成,但也可以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构成正极板11和正极集电体11a,并将该正极板11和正极集电体11a接合。
正极板11的正极集电体11a由例如铝箔、铝合金箔、铜箔或者镍箔等在电化学特性上稳定的金属箔构成。另外,正极板11的正极层11b、11c例如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在正极集电体11a的一部分的两主面上涂敷将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O2)或者钴酸锂(LiCoO2)等锂复合氧化物、或硫族(S、Se、Te)化物等正极活性物质、碳黑等导电剂、聚四氟乙烯等水性分散剂等粘接剂、及溶剂混合而成的物质,并进行干燥及轧制。
构成发电元件18的负极板13具有延伸至负极引板15的负极集电体13a、及分别形成在该负极集电体13a的一部分的两主面上的负极层13b、13c。另外,负极板13的负极层13b、13c也并不是遍及负极集电体13a的整个两主面地形成在负极集电体13a的整个两主面上,如图2所示,在层叠正极板11、隔离膜12和负极板13而构成发电元件18时,在负极板13中,仅是在实质上与隔离膜12重叠的部分上形成有负极层13b、13c。另外,在本例中,负极板13和负极集电体13a由一张导电体形成,但也可以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构成负极板13和负极集电体13a,并将该负极板13和负极集电体13a接合。
负极板13的负极集电体13a由例如镍箔、铜箔、不锈钢箔或者铁箔等在电化学特性上稳定的金属箔构成。另外,负极板13的负极层13b、13c例如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通过向无定形碳、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或者石墨等这样的用于吸藏及放 出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的负极活物质中混合作为有机物烧结体的前体材料的丁苯橡胶树脂粉末的水性分散剂,并在将其干燥之后粉碎,将得到的在碳粒子表面承载有碳化的丁苯橡胶的物质作为主要材料,进一步向其中混合丙烯酸树脂乳液等粘结剂,将该混合物涂敷在负极集电体13a的一部分的两主面上,并进行干燥及轧制。
特别是,在采用无定形碳、难石墨化碳作为负极活物质时,充放电时缺乏电位的平坦特性,输出电压也随着放电量而降低,因此,在用作电动汽车的电源时,输出功率不会急剧地降低,因此有利。
发电元件18的隔离膜12用于防止上述正极板11与负极板13之间的短路,其也可以具有保持电解质的功能。该隔离膜12是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等构成的微多孔性膜,其也具有在过电流流动时层的空孔因发热而闭塞、从而阻断电流的功能。
另外,本例的隔离膜12并不限定于聚烯烃等的单层膜,也能够采用由聚乙烯膜夹着聚丙烯膜而成的三层构造、层叠聚烯烃微多孔膜和有机无纺布等而成的构造。通过这样地将隔离膜12多层化,能够付与隔离膜12过电流的防止功能、电解质保持功能及隔离膜的形状维持(刚性提高)功能等各种功能。
以上的发电元件18是通过将正极板11和负极板13隔着隔离膜12交替层叠而构成的。并且,两张正极板11借助正极集电体11a分别连接于金属箔制的正极引板14,而3张负极板13借助负极集电体13a同样地分别连接于金属箔制的负极引板15。
另外,发电元件18的正极板11、隔离膜12和负极板13完全不限定于上述张数,例如也能够由1张正极板11、两张隔离膜12和两张负极板13构成发电元件18,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正极板 11、隔离膜12和负极板13的张数来构成发电元件18。
无论是正极引板14还是负极引板15,只要是在电化学特性上稳定的金属材料,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正极引板14,能够与上述正极集电体11a同样地列举出例如厚度0.02mm左右的铝箔、铝合金箔、铜箔或者镍箔等。另外,作为负极引板15,能够与上述负极集电体13a同样地列举出例如厚度0.02mm左右的镍箔、铜箔、不锈钢箔或者铁箔等。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采用了这样的结构:通过将构成电极板11、13的集电体11a、13a的金属箔自身延长至电极引板14、15,换言之,在1张金属箔11a、13a的一部分上形成电极层(正极层11b、11c或者负极层13b、13c),将剩余的端部作为与电极引板14、15接合的接合构件,将电极板11、13连接于电极引板14、15,但也可以将构成位于正极层之间的集电体11a及构成位于负极层之间的集电体13a的金属箔和构成接合构件的金属箔以不同的材料、彼此独立的部件形成并彼此连接。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中,以位于上述正极层之间的集电体与接合构件由1张金属箔构成的结构、及位于负极层之间的集电体与接合构件由1张金属箔构成的结构来进行说明。
上述发电元件18收容在上部外壳构件16和下部外壳构件17中并被密封。虽未特别地图示,但本例的上部外壳构件16和下部外壳构件17均形成为三层构造,该三层构造自扁平型电池1的内侧朝向外侧地包括:内侧层,其由例如聚乙烯、改性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或者离子交联聚合物等耐电解液性及热熔接性优良的树脂膜构成;中间层,其由例如铝等金属箔构成;外侧层,其由例如聚酰胺类树脂或者聚酯类树脂等电绝缘性优良的树脂膜构成。
因而,上部外壳构件16和下部外壳构件17均例如由用聚乙 烯、改性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或者离子交联聚合物等树脂层压于铝箔等金属箔的一个面(扁平型电池1的内侧面)、用聚酰胺类树脂或者聚酯类树脂层压于金属箔的另一个面(扁平型电池1的外侧面)而成的树脂-金属薄膜层压材料等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
这样,通过外壳构件16、17除了树脂层之外还具有金属层,能够谋求提高外壳构件自身的强度。另外,通过由例如聚乙烯、改性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或者离子交联聚合物等树脂构成外壳构件16、17的内侧层,能够确保外壳构件16、17与金属制的电极引板14、15之间的良好的熔接性。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自密封的外壳构件16、17的一个端部导出了正极引板14,自该密封的外壳构件16、17另一个端部导出了负极引板15,由于在上部外壳构件16与下部外壳构件17之间的熔接部中会与电极引板14、15的厚度相应地产生间隙,因此,为了维持扁平型电池1内部的密封性,也可以在电极引板14、15与外壳构件16、17接触的部分夹设由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构成的密封膜。从热熔接性的方面考虑,在正极引板14及负极引板15处均优选该密封膜由与构成外壳构件16、17的树脂为同体系的树脂构成。
利用上述外壳构件16、17将上述发电元件18、正极引板14的一部分及负极引板15的一部分包入,一边向由该外壳构件16、17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注入在有机液体溶剂中以过氯酸锂、四氟硼酸锂、六氟磷酸锂等锂盐作为溶质而成的液体电解质,一边对由外壳构件16、17形成的空间进行抽吸而使其形成为真空状态,之后,通过热压将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热熔接来密封。
作为有机液体溶剂,能够列举出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等酯类溶剂溶媒,但本例的有机液体溶剂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用在酯类溶剂中混合γ-丁内酯(γ-BL)、(ジエトキシエタン)二乙氧基乙烷(DEE)等其他醚类溶剂调制而成的有机液体溶剂。
以上是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的基本构造,以下说明电极引板14、15与集电体11a、13a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构造。
第1实施方式
图3是将负极引板15与负极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和发电元件18的图示。另外,正极引板14与正极集电体11a之间的接合部分也是同样的构造。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负极引板15和3张负极集电体13a通过超声波焊接例如利用6处接合部20焊接接合起来。负极引板15具有被分开的多个导电部151、及覆盖导电部151的绝缘部152。详细地讲,导电部151是由平型导体构成的6根电缆,其由铜等具有导通性的材料(导体)形成,各自在接合部20与负极集电体13a焊接接合。另外,形成导电部151的6根导体呈自负极集电体13a朝向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延伸的形状。
绝缘部152以夹持平型的导电部151的侧面的方式覆盖各导电部151,确保各导电部151之间的绝缘性。绝缘部152沿着负极集电体13a的面方向(后述的伸缩时的伸缩方向)形成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另外,绝缘部152由伸缩性高于导电部151的伸缩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树脂形成。在此,所谓的伸缩性包括由起因于热的应力引起的伸缩以及由机械应力引起的伸缩。
图3相当于例如从图2的底部(下部外壳构件17)侧对负极引板15和负极集电体13a一同进行观察的俯视图,负极引板15 的长度被描画得较短,但负极引板15能够延长至任意的长度。并且,作为一个实施例,包含多个导电部151和绝缘部152的负极引板15整体呈具有柔软性的电缆状,能够弯曲或者扭曲。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由刚性比较高的树脂材料形成绝缘部152,从而使负极引板15保持其形状。在负极引板15的两端部,各导电部151的端部自绝缘部152暴露。在暴露的一个端部处,导电部151在接合部20与负极集电体13a接合。导电部151的暴露的另一个端部用于与扁平型电池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布线连接。
采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扁平型电池1,在将正极引板14或者负极引板15这两个电极引板和正极集电体11a或者负极集电体13a这两个集电体接合时,对上述电极引板和集电体进行机械按压、或者暴露于利用超声波振动产生的热,因此,即使电极引板14、15和集电体11a、13a由相同的材质形成,伸缩率有时也会不同。
因此,在进行该焊接时,例如若相对于电极引板14、15而言集电体11a、13a伸长,则有可能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或者接合部20剥离。同样,在电极引板14、15伸长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电极引板14、15上产生褶皱、或者接合部20剥离。在此,在图3中,将在被绝缘部152覆盖的多个导电部151中的、两端的导电部151之间的距离设为Ic,将多个接合部20中的、两端的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设为It。例如,由于接合时的热的影响,在负极集电体13a伸长而距离Ic伸长的情况下,如果接合间距离It不追随伸长地变化,则有可能在负极引板15或者负极集电体13a上产生褶皱、或者接合部20剥离。
但是,在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中,在电极引板14、15上形成有由伸缩性高于导电部151的伸缩性的材料形成的绝缘部 152。由此,在进行焊接接合时,在由热引起例如集电体11a、13a膨胀并伸长的情况下,绝缘部152追随地伸长,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另外,例如在焊接之后温度下降时集电体11a、13a收缩的情况下,绝缘部152追随地收缩,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由此,由焊接接合引起的应力不会集中于接合部20,利用绝缘部152缓和应力,因此,能够防止接合部20剥离。
另外,本例在电极引板14、15中设有电缆状的多个导电部151,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形成绝缘部152。在由焊接接合引起集电体11a、13a伸缩的情况下,多个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变化,但由于设有多个导电部151,因此,该导电部151之间的距离追随伸缩地变化,而且,能够利用绝缘部152缓和伴随着伸缩的应力。
另外,本例为了缓和由焊接接合引起的应力而在电极引板14、15上设置绝缘部152,但也可以替代绝缘部152,而将伸缩率大于导电部151的伸缩率的导体等其他的构件用作应力缓和构件。另外,本例将导电部151形成为平型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圆形截面的电缆,而且,也未必一定需要是电缆。
另外,本例的绝缘部152相当于本发明的“应力缓和部”。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15与负极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的俯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和发电元件18的图示。另外,扁平型电池1整体的结构与参照图1及图2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另外,正极引板14与正极集电体11a的接合部分也是与图1、图2同样的结构。
图5所示的本例的负极引板15在形成有狭缝153这一点上 与图3所示的负极引板15不同。其他的结构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的记载。
在负极引板15上,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形成有狭缝153。狭缝153是通过从负极集电体13a侧的端面朝向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地在绝缘部152中设置切槽而形成的。狭缝153沿着导电部151的中心轴线的轴向切入,狭缝153的终端形成在绝缘部152的该轴向上的中央附近。另外,优选狭缝153的宽度为多个导电部151之间的距离的1/2以上,且小于导电部151的宽度方向上(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由此,利用狭缝153缓和进行接合时的多个导电部151的伸缩。
如上所述,在本例中,自集电体11a、13a朝向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地在绝缘部152上形成狭缝153。由此,在因接合部20的焊接接合而引起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伸长的情况下,狭缝153扩展,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另外,在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收缩的情况下,狭缝153缩窄,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
另外,本例通过设置狭缝153,使绝缘部152针对焊接接合时的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的应力以较小的力伸缩,绝缘部152易于伸缩。由此,能够减轻对接合部20施加的应力负荷。
另外,本例如图5所示那样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设置一条狭缝153,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设置多个狭缝153,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加入虚线状的切槽。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15与负极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的俯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另外,优选 由狭缝153形成的虚线的长度为导电部151的轴向上的长度的1/2以上,且小于绝缘部152的沿着该轴向的长度。
另外,本例也可以替代狭缝153,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设置凹部154。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负极引板15与负极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的俯视图,是与图5相对应的图。图8是图7的B-B剖视图。凹部154形成在多个导电部151之间,在绝缘部152的主面上沿着导电部151的轴向形成。在绝缘部152中,形成凹部154的部分的厚度小于未形成凹部154的部分的厚度。另外,优选凹部154的沿着导电部151的轴向的长度为导电部151的轴向上的长度的1/2以上,小于绝缘部152的沿着该轴向的长度。由此,在由接合部20的焊接接合引起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伸长的情况下,具有凹部154的部分变得易于伸缩,因此,能够减轻对接合部20施加的应力负荷。而且,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
另外,在图7及图8所示的本例中,将凹部154设在绝缘部152的一个主面上,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将凹部154设在绝缘部152的两个主面上。图9是负极引板15的局部剖视图,是与图8相对应的图。
另外,本例的狭缝153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槽部”。
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的剖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的图示。另外,扁平型电池1整体的结构与参照图1及图2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来说,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的电极引板14、15与集电体11a、13a之间的接合部分的结构不同。除此之外的部分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记载。
如图10所示,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交替地层叠有4张负极板13和3张正极板11。4张负极集电体13a中的、上层侧的两张负极集电体131a、131b通过焊接被接合于负极引板15a,下层侧的两张负极集电体131c、131d通过焊接被接合于负极引板15b。3张正极集电体11a中的、上层侧的1张正极集电体111a通过焊接被接合于正极引板14a,下层侧的两张正极集电体111b、111c通过焊接被接合于正极引板14b。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电极引板14和集电体11a、电极引板15和集电体13a在利用外壳构件16、17密封的位置附近接合。在本例中,电极引板14和集电体11a、电极引板15和集电体13a在比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位置更接近发电元件18的一侧的位置被接合。
电极引板14、15被从利用外壳构件16、17密封的位置朝向集电体11a、13a导入,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的中途分支为上下两层。即,负极引板15的一端分支为负极引板15a和负极引板15b,正极引板14分支为正极引板14a和正极引板14b。
接着,使用图11说明负极引板15与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图11是将负极引板15a与负极集电体131a、131b之间的结合部分、负极引板15b与负极集电体131c、131d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和发电元件18的图示。另外,正极引板14与正极集电体11a之间的接合部分与负极侧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负极引板15a所包含的多个导电部151及负极引板15b所包含的多个导电部151分别被绝缘部152覆盖。因此,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和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中彼此绝缘。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利用接合部20 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a、131b,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利用接合部20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c、131d。由此,绝缘部152在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与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之间从负极集电体13a朝向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地成为局部割开的形状,该割开的部分成为狭缝155。
此外,在与本例不同、将多个板状的集电体接合于1张板状的电极引板的情况下,必须与该集电体的宽度和电极引板的宽度相对应地设置接合部20,因此,两端的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变长。并且,在因焊接接合引起集电体或者电极引板伸缩的情况下,由于两端的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较长,因此,该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范围内的伸缩变大,接合部20中的应力负荷变高。
而本例将负极集电体131a、131b和负极引板15a接合,将负极集电体131c、131d和负极引板15b接合。另外,对于正极侧,将正极集电体111a和正极引板14a接合,将正极集电体111b、111c和正极引板14b接合。因此,电极引板15的宽度分支而接合于多个集电体131a、131b、131c、131d,电极引板14的宽度分支而接合于多个集电体111a、111b、111c,因此,在各个接合部分中,两端的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图3中的长度It)变短,因此,能够缓和对接合部20施加的应力。结果,能够防止电极引板14、15或者集电体11a、13a产生褶皱以及接合部20剥离。
另外,在本例中,绝缘部152将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和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中绝缘。因此,由于发电元件18的电动势而产生的电流在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和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中各自独立地导通。另外,在对扁平型电池1进行充电时,能够使充电电流在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和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中各自独立地流动。因此,在充电或者放电时,用于控制充放电的控制部分通过选择与扁平型电池1的外部布线相连接的导电部151的导通路径,能够选择负极引板15a所包含的导电部151来供电流流过。由此,例如在负极集电体131c的附近发生短路或者由电池的寿命引起的劣化的情况下,能够自外部进行控制,从而不会向与该短路或者劣化的负极集电体131c接合的负极引板15c流入充电电流。结果,能够防止充电电流流动到发生短路或者劣化的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因漏电而发生的电压降低。另外,在放电时,本例也能够避开发生短路或者劣化的部分地导出放电电流,因此,能够防止扁平型电池1内的电压的偏差。
另外,在本例中,绝缘部152在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与负极引板15b的导电部151之间设置狭缝155。由此,在因接合部20的焊接接合引起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伸长的情况下,狭缝155扩展,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另外,在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收缩的情况下,狭缝155缩窄,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
另外,本例的狭缝155相当于本发明的“切槽部”。
第4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的剖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的图示。另外,扁平型电池1整体的结构与参照图1及图2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池来说,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的电极引板14、15与集电体11a、13a的接合部分的结构不同。除此之外的部分适当地引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及 第3实施方式的记载。
如图12所示,本例的扁平型电池1交替地层叠有4张负极板13和3张正极板11。4张负极集电体13a中的、从上层侧开始的负极集电体131a通过焊接被接合于负极引板15a,从上层侧依次通过焊接使负极集电体131b接合于负极引板15b,使负极集电体131c接合于负极引板15c,使负极集电体131d接合于负极引板15d。另外,对于正极侧,3张正极集电体11a中的、从上层侧开始的正极集电体111a通过焊接被接合于正极引板14a,从上层侧依次通过焊接使正极集电体111b接合于正极引板14b,使正极集电体111c接合于正极引板14c。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电极引板14和集电体11a、电极引板15和集电体13a在利用外壳构件密封的位置附近接合。在本例中,电极引板14和集电体11a、电极引板15和集电体13a在比第1实施方式的接合位置更接近发电元件18的一侧的位置接合。
电极引板14、15被从利用外壳构件16、17密封的位置朝向集电体11a、13a导入。负极引板15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的中途分支为4层,正极引板14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的中途分支为3层。即,负极引板15的一端分支为负极引板15a、负极引板15b、负极引板15c和负极引板15d,正极引板14的一端分支为正极引板14a、正极引板14b和正极引板14c。
接着,使用图13说明负极引板15与集电体13的接合部分。图13是将负极引板15a、15b、15c、15d与负极集电体131a、131b、131c、131d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和发电元件18的图示。另外,正极引板14与正极集电体11a之间的接合部分与负极侧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负极引板15所包含的多个导电部151分别被绝缘部152覆盖。因此,负极引板15的导电部151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 中彼此绝缘。负极引板15a的导电部151利用接合部20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a,其他的导电部151也同样地利用接合部20分别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b、131c、131d。
如上所述,本例是与多个负极集电体131a、131b、131c、131d的数量相对应地将负极引板15分支为负极引板15a、15b、15c、15d,将各个负极集电体131a、131b、131c、131d和各个负极引板15a、15b、15c、15d相对应地接合。于是,通过将负极引板15分支,在绝缘部152中,在各负极引板15a、15b、15c、15d之间形成狭缝155。由此,在各个接合部分中,两端的接合部20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缓和对接合部20施加的应力。结果,能够防止电极引板14、15或者集电体11a、13a产生褶皱以及接合部20剥离。
另外,本例利用绝缘部152将负极引板15a、15b、15c、15d所包含的导电部151之间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内绝缘。因此,由于发电元件18的电动势而产生的电流在各导电部151中各自独立地导通。另外,在对扁平型电池1进行充电时,能够使充电电流在各导电部151各自独立地流动。因此,在充电或者放电时,用于控制充放电的控制部分通过选择与扁平型电池1的外部布线相连接的导电部151的导通路径,能够选择各导电部151来供电流流过。由此,能够自外部进行控制,从而不会向与短路或者劣化的负极集电体13a接合的负极引板15流入充电电流。结果,能够防止充电电流流到发生短路或者劣化的部分,从而能够防止因漏电而发生的电压降低。另外,在放电时,本例也能够避开发生短路或者劣化的部分地导出放电电流,因此,能够防止扁平型电池1内的电压的偏差。另外,对于正极侧,也同样能够防止因漏电而发生的电压降低以及扁平型电池1内的电压的偏差。
另外,在本例中,绝缘部152在负极引板15所包含的各导电部151之间设置狭缝155。由此,在因接合部20的焊接接合引起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伸长的情况下,狭缝155扩展,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另外,在集电体11a、13a或者电极引板14、15收缩的情况下,狭缝155缩窄,因此,能够在维持接合部20的接合强度的同时防止在集电体11a、13a上产生褶皱。
另外,本例只要在正极侧或者负极侧中的至少一侧电极中将多个电极引板14和多个集电体11a对应地设置、将多个电极引板15和多个集电体13a对应地设置、并对应地进行接合即可。
第5实施方式
图14是将负极引板15与负极集电体13a之间的接合部分放大表示的俯视图,省略外壳构件16、17和发电元件18的图示。另外,正极引板14与正极集电体11a之间的接合部分也是同样的结构。
负极引板15与3张负极集电体13a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例如6处接合部20焊接接合。负极引板15具有成为电缆状的导电部151、异种导电部156、覆盖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的绝缘部152。导电部151是由平型导体构成的5根电缆,其由铜等具有导通性的材料(导体)形成。异种导电部156由与导电部151不同的导电材料形成,是异种金属的电缆。异种导电部156中例如由康铜等导电材料形成。由此,异种导电部156由与导电部151不同的金属或者半导体形成。另外,形成导电部151的5根导体及形成异种导电部156的导体(或者半导体)成为从负极集电体13a朝向外壳构件16、17的外周缘延伸的形状。
 绝缘部152以夹持平型的导电部151的侧面和异种导电部 156的侧面的方式分别覆盖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至少将导电部151中的1根导体和异种导电部156绝缘。
负极引板15例如如上所述那样整体上具有柔软性。在负极引板15的两端,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的端部自绝缘部152暴露。并且,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的暴露的一端利用接合部20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a,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的暴露的另一端连接于扁平型电池1的外部布线。
由此,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中,异种导电部156与导电部151之间被绝缘部152绝缘。
另外,异种导电部156和负极集电体13a通常是种类彼此不同的金属,在不同种类的金属彼此接触的接合部20中有可能由电解质引起腐蚀(电腐蚀),因此,为了防止该腐蚀,也可以在异种导电部156的接合部20上粘贴树脂带来密封。
采用如上那样构成的扁平型电池1,利用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检测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温度。即,由于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在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空间中绝缘,因此,来自发电元件18的输出电流在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中成为独立的导通路径,导通于电池外部。在此,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温度传导到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在导电部151与异种导电部156之间产生温度差。并且,由于异种导电部156由与导电部151不同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因此,由于塞贝克效应而在导电部151与异种导电部156之间产生电压。由于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的靠电池外部侧的一端自扁平型电池1被导出到外部,因此,通过在该一端连接电压传感器等并检测电压,能够检测扁平型电池1的内部温度。即,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成为电压传感器的接点,该电压传感器成为用于检测电池的内部温度的传感器。
以往,为了控制扁平型电池1的充放电,在测量电池温度时,在电池的外部设置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间接地测量电池内部的温度。但是,在电池的外壳构件16、17上设置热电偶来检测电池温度的情况下,隔着外壳构件16、17间接地测量温度,因此,相对于电池内部的温度上升,不能说响应性充分。在本例中,由于能够使用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来测量电池内部的温度,因此,与在电池的外部设置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温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对电池的温度变动的响应性,能够提高电池的内部温度的检测精度。
另外,本例将导电部151和异种导电部156形成为电缆,但未必一定需要是电缆,也可以是例如薄型板状的金属引板。另外,导电部151由5根导体形成,但不必是5根,至少电极引板14、15由不同的两种以上的金属或半导体、或者金属和半导体形成为引板并接合于集电体11、13即可。
实施例
制作将本发明的扁平型电池更加具体化的构造,评价了绝缘部152和狭缝155的效果,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进行说明。而且,评价了异种导电部156的效果,在实施例3中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使用图3所示的形态的负极引板15,如图15所示,在6处接合部20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和3张负极集电体13a接合起来,制成了10个(N=10)接合起来的负极引板15和负极集电体的样本。
目测观察超声波焊接后的负极集电体13a,评价了是否产生褶皱。另外,目测观察在200℃的恒温槽中保持30分钟之后的负极集电体13a,评价了是否产生褶皱。表1表示该结果。 
实施例2
使用图13所示的形态的负极引板15,如图16所示,在两处接合部20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a和负极集电体131a接合起来,在两处接合部20将负极引板15b和负极集电体131b焊接接合,在两处接合部20将负极引板15c和负极集电体131c焊接接合。于是,制成10个(N=10)接合起来的负极引板15和负极集电体的样本。
与实施例1同样,目测评价了超声波焊接后和200℃×30分钟后是否产生褶皱。表1表示该结果。 
比较例1
作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比较例,使用不具有绝缘部152的负极引板,如图17所示,在6处接合部将负极引板15和3张负极集电体131a、131b、131c超声波焊接,制成10个(N=10)接合起来的负极引板15和负极集电体的样本。
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同样,目测评价了超声波焊接之后和200℃×30分钟之后是否产生褶皱。表1表示该结果。 
表1
根据上述表1的结果,在比较例1中在刚刚进行超声波焊接之后在集电体上产生的褶皱的产生率为60%(10个中有6个),但在实施例1中仅为10%,在实施例2中降低到0%。另外,在200℃×30分钟之后,比较例1的褶皱的产生率增加到100%,而实施例1仅为10%,在实施例2中抑制到0%。
实施例3
如图18及图19所示,将负极引板15分支为4层负极引板15a、15b、15c、15d,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a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a,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b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b,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c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c,通过超声波焊接将负极引板15d接合于负极集电体131d。并且,负极引板15b使用图14所示的负极引板,负极引板15b设有5根导电部151和1根异种导电部156。
异种导电部156由康铜形成,与由铜构成的导电部151一同被树脂材料覆盖,形成具有柔软性的负极引板15b。并且,在负极引板15b中,利用保护带200覆盖异种导电部156的接合部附近和与该异种导电部156相邻的导电部151的接合部附近、即与电解液接触的部分。
另外,正极侧设置3张正极集电体,将正极引板分支为3层引板,3层电极引板分别焊接接合于3张正极集电体。接合部分与负极侧同样,但在正极引板中未设置异种导电部156这一点与负极侧不同。
利用铝制的外壳构件16、17将发电元件封装,注入电解液并密封,制成扁平型电池1。
对于试验方法,自上述扁平型电池1的充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10%的状态供给稳定的充电电流,充电至SOC80%。并且,在SOC从10%至80%的每到达10%的时刻测量了电池的内部温度。用电压传感器测量异种导电部156与导电部151之间的电位差,利用该传感器的检测电压、基于异种导电部156和导电部151所含有的金属的珀尔帖系数进行运算,从而检测电池的内部温度。图20表示测量结果。
比较例2
作为实施例3的比较例,替代异种导电部156而使用导电部151制成了其他部分与实施例3同样的扁平型电池。
然后,如图19所示,在外壳构件16上粘贴热电偶300,测量电池的外部温度。外部温度的测量方法与实施例3同样,自上述扁平型电池的SOC10%的状态供给稳定的充电电流,充电至SOC80%。并且,在SOC从10%至80%的每到达10%的时刻测量电池的外部温度。图20表示测量结果。
图20表示实施例3和比较例2的扁平型电池的相对于SOC的温度特性,横轴表示SOC,纵轴表示电池温度。在图20的测量结果中,圆形标记表示实施例3,三角标记表示比较例2。另外,对于横轴的SOC,如上所述,由于以恒定电流进行充电,因此,SOC与时间成正比地上升。因此,图20中的横轴也可以看作时间轴。
根据图20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3与比较例2相比温度上升的时间较早。可以认为其原因在于:由于比较例2是隔着外壳构件16等间接地检测发电元件18的上升温度,因此温度上升的起步变慢。
另外,如图20所示,在SOC到达80%的时刻,实施例3和比较例2存在差异。但是,在SOC为80%的状态下,测量经过5分钟之后的比较例2的温度时,比较例2的检测温度与实施例3的检测温度相同,为37度。由此,能够确认实施例3对扁平型电池1的温度的响应性较快。

Claims (10)

1.一种扁平型电池,其中,
该扁平型电池包括:
发电元件,其收容在将外壳构件的外周缘密封而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集电体,其与上述发电元件的电极板相连接;
电极引板,其被自上述外壳构件的外周缘导出,
上述电极引板具有与上述集电体重叠并接合的导电部、由伸缩性高于上述导电部的伸缩性的材料形成的应力缓和部,
上述导电部具有多个从上述集电体朝向上述外周缘延伸的极性相同的导体,
上述应力缓和部形成在上述多个导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上述电极引板具有由与上述导电部的导电性材料不同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异种导电部;
上述应力缓和部将上述导电部和上述异种导电部之间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上述导电部和异种导电部成为用于检测上述内部空间的温度的传感器的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在上述应力缓和部上,从上述集电体朝向上述外周缘地形成有切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在上述应力缓和部上,在上述多个导体之间形成有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在上述内部空间中层叠有多个上述集电体,
上述电极引板具有多个上述导电部,
上述多个集电体中的一个集电体接合于上述多个导电部中的一个导电部,上述多个集电体中的另一个集电体接合于上述多个导电部中的另一个导电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上述应力缓和部形成在上述一个导电部与上述另一个导电部之间,并且上述应力缓和部具有切槽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在上述内部空间中层叠有多个上述集电体,
上述电极引板与上述多个集电体相对应地具有多个上述导电部,
上述多个集电体与上述多个导电部相对应地接合于上述多个导电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上述应力缓和部将上述多个导电部之间绝缘。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扁平型电池,其中,
上述应力缓和部将上述多个导电部之间绝缘。
CN201180020893.0A 2010-04-28 2011-04-19 扁平型电池 Active CN1028597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3161A JP5589534B2 (ja) 2010-04-28 2010-04-28 扁平型電池
JP2010-103161 2010-04-28
PCT/JP2011/059640 WO2011136090A1 (ja) 2010-04-28 2011-04-19 扁平型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9758A CN102859758A (zh) 2013-01-02
CN102859758B true CN102859758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861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0893.0A Active CN102859758B (zh) 2010-04-28 2011-04-19 扁平型电池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257692B2 (zh)
EP (1) EP2565964B1 (zh)
JP (1) JP5589534B2 (zh)
KR (1) KR101512549B1 (zh)
CN (1) CN102859758B (zh)
BR (1) BR112012027656A2 (zh)
MX (1) MX2012012442A (zh)
RU (1) RU2520575C1 (zh)
TW (1) TWI466366B (zh)
WO (1) WO20111360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64654B2 (en) * 2010-09-14 2017-02-07 Zhuhai Zhi Li Battery Co. Ltd. Rechargeable lithium ion button cell battery
WO2013018551A1 (ja) * 2011-08-04 2013-0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池
KR101547403B1 (ko) 2013-01-11 2015-08-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일체형 양극 리드 및 음극 리드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905827A4 (en) 2013-03-11 2016-07-06 Lg Chemical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761638B2 (ja) * 2015-02-04 2020-09-3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
CN106143781A (zh) * 2016-07-05 2016-11-23 台州市全顺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传动结构及动力总成
KR102207904B1 (ko) * 2016-07-27 2021-01-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258822B1 (ko) * 2017-04-25 2021-06-0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재활용 가능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배터리 모듈 재활용 방법
KR102593163B1 (ko) * 2017-08-31 2023-10-25 주식회사 리베스트 플렉서블 전지용 금속탭
KR101924428B1 (ko) * 2017-11-20 2018-12-03 주식회사 리베스트 플렉서블 전지용 금속탭
JP7229893B2 (ja) * 2019-11-05 2023-02-28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
JP7236035B2 (ja) * 2019-12-04 2023-03-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769C (zh) * 2001-01-18 2006-12-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电池以及引线绝缘膜
CN101350433A (zh) * 2007-07-19 2009-01-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锂二次电池
CN100477336C (zh) * 2004-05-31 2009-04-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23656A (zh) * 2006-07-31 2009-09-02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结构改进的上密封部分的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4056A (en) 1987-09-11 1988-12-27 Eveready Battery Company Coiled electrode assembly cell construction with telescopic terminal tab
US5830598A (en) * 1996-08-15 1998-11-03 Ericsson Inc. Battery pack incorporating battery pack contact assembly and method
TW504854B (en) * 1999-08-27 2002-10-01 Toshiba Battery Flat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EP1339115B1 (en) * 2000-10-05 2010-12-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Flat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WO2002033767A1 (en) * 2000-10-13 2002-04-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at square battery
JP2003162996A (ja) * 2001-11-26 2003-06-06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力貯蔵デバイス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リードユニット
JP3755591B2 (ja) * 2001-12-13 2006-03-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JP4228177B2 (ja) 2002-04-24 2009-02-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ー
JP4096643B2 (ja) * 2002-06-25 2008-06-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構造体
JP3852110B2 (ja) * 2002-06-28 2006-11-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薄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56101B1 (ko) * 2003-12-16 2006-03-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 모듈
JP2006196428A (ja) 2004-05-31 2006-07-27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669436B1 (ko) * 2005-07-07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KR100846071B1 (ko) * 2006-07-18 2008-07-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전극리드-전극 탭 결합부로 이루어진 전극조립체 및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기화학 셀
JP5114036B2 (ja) * 2006-09-08 2013-01-09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023870B1 (ko) * 2009-01-08 2011-03-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전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8769C (zh) * 2001-01-18 2006-12-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电池以及引线绝缘膜
CN100477336C (zh) * 2004-05-31 2009-04-0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23656A (zh) * 2006-07-31 2009-09-02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结构改进的上密封部分的二次电池
CN101350433A (zh) * 2007-07-19 2009-01-21 三星Sdi株式会社 袋型锂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33385A (ja) 2011-11-17
EP2565964B1 (en) 2018-02-21
KR101512549B1 (ko) 2015-04-15
EP2565964A4 (en) 2014-06-11
US9257692B2 (en) 2016-02-09
BR112012027656A2 (pt) 2016-08-16
RU2012150793A (ru) 2014-06-10
EP2565964A1 (en) 2013-03-06
TW201222942A (en) 2012-06-01
WO2011136090A1 (ja) 2011-11-03
CN102859758A (zh) 2013-01-02
JP5589534B2 (ja) 2014-09-17
KR20130031253A (ko) 2013-03-28
TWI466366B (zh) 2014-12-21
MX2012012442A (es) 2012-11-21
RU2520575C1 (ru) 2014-06-27
US20130045402A1 (en) 201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9758B (zh) 扁平型电池
JP4135473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US801726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third terminal other than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terminals and battery comprising it
US20130029201A1 (en) Cell module
JP2015511060A (ja) 二次電池、それに適用される二次電池用部品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8047510A (ja) 蓄電装置
KR101797338B1 (ko) 2차 전지
US2018015192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06324093A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042613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
JP2005251617A (ja)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JP4218400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バイポーラ電池の製造方法、組電池および車両
JP5679271B2 (ja) 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電極端子付き電池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密閉型電池
JP2004031289A (ja) 薄型電池
JPWO2018163636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4055640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バイポーラ電池の製造方法、組電池および車両
US20130266850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4929587B2 (ja) バイポーラ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組電池
KR101722662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JP6665729B2 (ja) リチウム空気電池の正極構造
KR101722663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JP2004031288A (ja) 薄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7312B2 (ja) 二次電池
KR101458259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4047263A (ja) 薄型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5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NISSAN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