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45773U - 车辆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45773U CN202345773U CN2011204945473U CN201120494547U CN202345773U CN 202345773 U CN202345773 U CN 202345773U CN 2011204945473 U CN2011204945473 U CN 2011204945473U CN 201120494547 U CN201120494547 U CN 201120494547U CN 202345773 U CN202345773 U CN 2023457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back reflection
- rectification
- reflection parts
- bum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空气阻力而提高燃料效率的同时,减少脏污附着于车辆后侧部位的一种车辆车身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车身结构,具有:后保险杠(8),设置在车辆(1)的后部;两个车后反射部件(21),分别具有反射板(20),该反射板(20)设置成从后保险杠(21)的左右下部向后面朝上方立起。其中,两个车后反射部件(21)分别设置有对从车辆(1)的侧面以及下面流动的流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23),该整流部(23)从车后反射部件(21)的下端沿着车身宽度内侧的侧部向后侧凸出,同时从车后反射部件(21)的下端向上方立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后保险杠的车辆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如众所周知那样,在车辆上作为冲击器设置由在前后水平设置的保护横杆构成的保险杠。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后备箱盖的下端部和保险杠套之间即使夹到手指也能减轻手指负荷的后保险杠结构。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现有的后保险杠会使从后车轮流出的气流发生乱流,形成空气阻力,因此成为燃料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且,在下雨等天气下行驶时,雨水等会被车轮卷起,包含灰尘的雨水等被车轮卷起,因此不仅在后保险杠上,而且在后挡板、后窗等上容易附着脏污。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872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空气阻力而提高燃料效率的同时,减少脏污附着于车辆后侧部位的车辆车身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车身结构,具有:后保险杠,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部;两个车后反射部件,分别具有反射板,该反射板设置成从所述后保险杠的左右下部向后面朝上方立起。其中,所述两个车后反射部件分别设置有对从所述车辆的侧面以及下面流动的流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该整流部从所述车后反射部件的下端沿着车身宽度内侧的侧部向后侧凸出,同时从所述车后反射部件的下端向上方立起。
并且,所述两个车后反射部件的每一个所述整流部的立起方向以相同角度朝着中央侧略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空气阻力而提高燃料效率,同时减少脏污附着于车辆后侧部位的车辆车身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为从斜后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后反射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主要符号说明:1为车辆,2为前保险杠,3为前翼子板,4、5为车门,6为门槛,7为后翼子板,8为后保险杠,9为前车轮,10为前车轮拱,11为后车轮,12为后车轮拱,13为前扰流板,14为前车轮拱罩,15为后车轮拱罩,16、18为前侧罩,17、19为后侧罩,20为反射板,21为车后反射部件,22为后面,23为整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图1为示出车辆的构成的侧视图,图2为从斜后方观察车辆的立体图,图3为用于说明车后反射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中符号1表示汽车等车辆,该车辆1从前方依次连续设置有前保险杠2;前翼子板3;位于车门4、5的下部的门槛(或者侧扰流板)6;后翼子板7;后保险杠8。
从前保险杠2到前翼子板3形成有构成前车轮9的车轮罩的曲线部分的、大致呈圆弧形的前车轮拱10。并且,从后侧的车门5到后翼子板7形成有构成后车轮11的车轮罩的曲线部分的、大致呈圆弧形的后车轮拱12。
前车轮拱10的左右部分沿着其曲线形状向车身宽度方向凸出而设置有作为涂装面的保护部件以及装饰部件的前车轮拱罩14。并且,后车轮拱12的左右部分也基于与前车轮拱10同样的目的而设置有后车轮拱罩15。
前保险杠2的左右部分的下侧设置有给行驶中的车辆1产生下压力的前扰流板13。该前扰流板13比前保险杠2的侧面向车身宽度方向更凸出,并且前扰流板13与构成前车轮拱罩14的一部分的前侧罩16形成一体。其中,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在前车轮拱10的前方下端部分的前保险杠2内侧连接。但是,这些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不限于一体方式形成,还可以分别单独形成。并且,在前侧罩16的后方连续设置有沿着前翼子板3的前车轮拱10而构成前车轮拱罩14的一部分的后侧罩17。
门槛6上一体设置有构成后翼子板7的后车轮拱罩15的一部分的前侧罩18。并且,前侧罩18的后方沿着后翼子板7的后车轮拱12而连续设置有构成后车轮拱罩15的一部分的后侧罩19。
在后保险杠8上从左右部分的下侧到后面设置有具有反射板20的车后反射部件(rear reflector)21。
另外,所述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在前车轮拱10的前方下端部分的前保险杠2内侧连接。具体来讲,如图2所示,在前保险杠2的表面上,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的向车身宽度方向凸出的部分上下隔开预定距离而设置,以在前车轮拱10的前方下端部分露出前保险杠2的涂装面。
前扰流板13以平滑的阶梯形状形成,以使高度随着靠近前车轮拱10的前方下端部分而减小(降低)。其中,前侧罩16在前车轮拱10的前方下端部分的端部的宽度较小,且向后方侧形成为圆弧状。如此,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形成为上下隔开预定距离的平滑的形状,以使前保险杠2的向车身宽度方向凸出的部分向后方不会急剧变窄。
据此,来自前方的空气根据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向前保险杠2的侧面凸出地形成的前扰流板13以及前侧罩16,不会受到阻碍而流畅地流向后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述的前车轮拱罩14以及后车轮拱罩15的设置在前车轮拱10或者后车轮拱12上的后侧罩17、19的后侧部分的、在车辆1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变小(窄)。具体而言,在各后侧罩17、19中,从前车轮拱10或者后车轮拱12的后侧下端到预定的高度为止的在车辆1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此是从前车轮9(前轮)的中心Of或者后车轮11(后轮)的中心Or的位置到向上约1/4D(D为车轮的直径)的位置的、车辆1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较窄,并且宽度从上述约1/4D的位置向上侧逐渐变宽。
据此,抑制从面对车身宽度方向的包含成为车辆1的侧面的轮圈的前车轮9以及后车轮11的各个面流入的空气的乱流,从而来自前方的空气可以沿着车身侧面即前侧车门4的侧面以及后保险杠8的侧面流畅地流向后方。
并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设置在后保险杠8的左右侧的车后反射部件21设置成从后保险杠8的左右下部向后面22朝上方立起。这种车后反射部件21设有整流部23,该整流部23从车后反射部件21的下端沿着车身宽度内侧的反射板20的侧部向后侧凸出,同时从车后反射部件21的下端向上侧大致呈L字形状。其中,在本实施例的左右侧的车后反射部件21中,各整流部23的向上方立起的方向以相同角度朝着中央侧略倾斜。
这种车后反射部件21对来自面对后车轮11(后轮)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各个面以及成为车辆1的后保险杠8的底盘的下面的空气、降雨时的水等流体进行整流,以使流体顺畅地流向上方。具体而言,各车后反射部件21通过车身宽度外侧方向的端部、整流部23以及车身宽度内侧方向的端部将空气以及降雨时的水整流成三个区域的流体流,由此控制止水区域,从而对空气动力有利,而且减少因灰尘、雨水等被卷起而脏污附着于后保险杠8、后挡板、后窗等。
根据以上说明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结构能够成为具有以下效果的结构。即,在行驶尤其高速行驶时,可以使来自前方的空气的气流顺畅地流动,从而减小因车身表面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的空气阻力,提高燃料效率。而且,车辆的车身结构能够减少因灰尘、雨水等被卷起而脏污附着于车身。
Claims (2)
1.一种车辆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后保险杠,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部;
两个车后反射部件,分别具有反射板,该反射板设置成从所述后保险杠的左右下部向后面朝上方立起,
其中,所述两个车后反射部件分别设置有对从所述车辆的侧面以及下面流动的流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该整流部从所述车后反射部件的下端沿着车身宽度内侧的侧部向后侧凸出,同时从所述车后反射部件的下端向上方立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车后反射部件的各所述整流部的立起方向以相同角度朝着中央侧略倾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945473U CN202345773U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车辆车身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945473U CN202345773U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车辆车身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45773U true CN202345773U (zh) | 2012-07-25 |
Family
ID=46534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49454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45773U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车辆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4577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0298B (zh) * | 2012-12-12 | 2017-03-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CN110997463A (zh) * | 2017-08-14 | 2020-04-10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具有反射控制层的移动体 |
CN111267975A (zh) * | 2020-03-17 | 2020-06-12 | 江苏理工学院 | 汽车后窗防飞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2011
- 2011-11-29 CN CN2011204945473U patent/CN20234577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0298B (zh) * | 2012-12-12 | 2017-03-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结构 |
CN110997463A (zh) * | 2017-08-14 | 2020-04-10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具有反射控制层的移动体 |
CN111267975A (zh) * | 2020-03-17 | 2020-06-12 | 江苏理工学院 | 汽车后窗防飞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111267975B (zh) * | 2020-03-17 | 2022-03-04 | 江苏理工学院 | 汽车后窗防飞溅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210600B1 (en) | Aerodynamic packag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US7152908B2 (en) | Systems, methods, and media for reducing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vehicles | |
US9481406B2 (en) | Drag reduction device and a vehicle comprising the device | |
US20080061597A1 (en) |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 |
CA1096905A (en) | Vehicle air spoiler | |
US9452795B2 (en) | Vehicle body substructure of vehicle | |
EP2765065A2 (en) | Rear axle beam cover | |
US11623700B2 (en) | Multi-panel skirt system for cargo enclosures | |
CN202345773U (zh) | 车辆车身结构 | |
US10011309B1 (en) | Canopy for increasing fuel efficiency by reducing drag of a pickup truck | |
CN104118482B (zh) | 车顶扰流器及使用该车顶扰流器的车辆 | |
CN202358206U (zh) | 车辆车身结构 | |
CN214267472U (zh) | 一种车身防雨污结构及车辆 | |
US8757700B2 (en) | Ground vehicle wing | |
CN202368674U (zh) | 车辆车身结构 | |
CA2662481C (en) |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 |
CN207670513U (zh) | 一种车辆导流板装置 | |
AU2008101009A4 (en) | Aerodynamic System For Rear of Vehicle | |
CN207536004U (zh) | 一种低风阻汽车车身 | |
CN206417091U (zh) | 一种汽车前导流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汽车 | |
CN204846090U (zh) | 一种货车车顶导流结构 | |
JPH0231353Y2 (zh) | ||
CN219277654U (zh) | 一种前轮气坝及汽车 | |
CN108528546B (zh) | 一种减阻减升的两厢车扰流器及具有该扰流器的两厢车 | |
CN208232963U (zh) | 轮毂装饰件及车身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