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288230U -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288230U
CN202288230U CN2011203815896U CN201120381589U CN202288230U CN 202288230 U CN202288230 U CN 202288230U CN 2011203815896 U CN2011203815896 U CN 2011203815896U CN 201120381589 U CN201120381589 U CN 201120381589U CN 202288230 U CN202288230 U CN 2022882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cover
optical system
fluorophor
binding agent
lamp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3815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向牧人
水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2882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2882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该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具备光纤、荧光体、套筒构件、与套筒构件的前端的凹部嵌合的透明的保护罩。向套筒构件与保护罩之间的间隙注入粘结剂,对间隙进行密封。在套筒构件的凹部或保护构件形成微细的凹凸图案。当存在粘结剂未进入的部分时,该部分的凹凸图案发出鲜艳的结构色。根据该结构色的有无,来确认粘结剂的填充状态。

Description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对体腔内的观察部位照射照明光的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医疗领域中,利用了内窥镜的诊断、治疗不断普及。内窥镜具备插入到体腔(检体)内的插入部;用于进行该插入部的操作的操作部。在该插入部的前端具有用于朝向体腔内的观察部位照射照明光的照明窗;用于取入来自观察部位的图像光的观察窗。内窥镜经由软线或连接器而与光源装置连接。
从光源装置内的光源产生的照明光通过在内窥镜中穿过的光导管,而被导向位于插入部前端的照明窗。作为光源,普遍使用氙气灯、卤素灯等白色光源,但最近逐渐开始使用激光光源。当使用该激光光源时,在照明窗与光导管的射出端之间配置荧光体,将来自光导管的激光转换成白色光(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0937号公报)。该荧光体是将荧光物质填充到密封空间内,或将荧光物质添加到透明粘合剂中进行成形,或将荧光物质与粘结剂混和之后的荧光涂料涂敷在透明玻璃等上而成的部件。
另外,在内窥镜中,要求照射更高强度的照明光。因此,在荧光体的周围设置高反射率的反射膜,从而高效率地利用激励发光的白色光。作为该高反射率的反射膜,已知有银、铝等金属膜。
在利用内窥镜的诊断或治疗时,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的内部多处于高湿的状态。而且,在插入部的外周面涂覆有包含二硫化钼的润滑脂作为润滑剂。而且,使用过的内窥镜浸渍在包含过醋酸等的杀菌消毒药中而进行清洗消毒。因此,由于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内部容易进入水分、润滑脂及杀菌消毒药那样的药品,因此处于耐水分或药品弱的荧光体或反射膜容易劣化的环境中。
因此,本申请人研究了在套筒构件内的前端侧收纳荧光体,并从其上方嵌入透明的保护罩,并且利用粘结剂进行密封的结构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该粘结剂流入保护罩与套筒构件之间,对两者进行粘结,并对形成在它们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在该粘结剂的填充不充分时,水分或药品的挥发的气体从未被粘结剂密封的间隙进入而会使荧光体或反射膜劣化。
通常,在光学构件的粘结中使用透明的粘结剂。由于间隙小,而不透明的粘结剂在肉眼下难看,但在透明的粘结剂下,几乎确认不到粘结剂的填充状态(延展状态)。因此,即使粘结剂的流入不充分,在周向上产生未填充粘结剂的缺陷部分,也无法觉察到该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视觉辨认注入到保护罩与套筒构件之间的粘结剂的填充状态的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为了从插入体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发射照明光,而具备光纤、荧光体、套筒构件、保护罩、粘结剂及凹凸图案,所述光纤将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导向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前端。所述荧光体配置在所述光纤的前方,将从所述光纤射出的激光转换成白色光。该白色光由通过激光的激励而从荧光体产生的荧光与所述激光的混合而形成。所述套筒构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嵌合孔和形成在所述套筒构件的前端侧的凹部。在该嵌合孔内收纳所述光纤和所述荧光体。所述凹部的直径比所述嵌合孔的直径大。所述保护罩以覆盖所述荧光体的前表面的方式与所述凹部嵌合,并使来自所述荧光体的所述白色光透过。所述粘结剂被注入到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将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套筒构件接合,并对所述间隙进行密封。所述凹凸图案形成在所述凹部或保护罩,在所述粘结剂未进入的情况下,从所述保护罩的外侧观察时该凹凸图案发出结构色。根据是否发出该结构色,而能检测粘结剂的填充状态。
优选使用插入所述嵌合孔的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设有供所述光纤插入的穿过孔和收纳所述荧光体的荧光体收纳部。优选在所述荧光体收纳部的表面形成对所述荧光体转换出的白色光进行反射的反射膜。
作为所述凹凸图案,使用将微细的槽呈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图案、将微细的槽呈涡旋状地形成的图案、或将微细的槽平行地形成的图案等。
所述凹部具备对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进行包围的内周面和对所述保护罩的后表面进行承受的底面。所述凹凸图案优选形成在所述凹部的底面或所述保护罩的后表面。所述粘结剂优选硅系的粘结剂或混入有玻璃珠的粘结剂。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套筒构件的凹部或与该凹部嵌合的保护罩的一方形成微细的凹凸图案并利用被注入到凹部与保护罩之间的间隙中的粘结剂来覆盖凹凸图案时,不发出结构色。另一方面,当存在未被粘结剂覆盖的部分时,该部分发出结构色。透过保护罩来观察鲜艳的结构色的有无,从而能够检测粘结剂的填充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电子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电子内窥镜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电子内窥镜系统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照明光学系统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荧光体周边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套筒构件形成的凹凸图案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A~图8C是表示在套筒构件的凹部与保护罩之间流入粘结剂时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在保护罩形成有凹凸图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使用了平行槽的凹凸图案的俯视图。
图10B是表示使用了涡旋状的槽的凹凸图案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子内窥镜系统11具有电子内窥镜12、处理器装置13及光源装置14。电子内窥镜12具有:插入到被检者的体腔内的挠性的插入部16;与插入部16的基端部分连结的操作部17;与处理器装置13及光源装置14连接的连接器18;将操作部17和连接器18之间连结的通用软线19。
插入部16被划分成收纳有图像传感器例如CCD33(参照图4)的前端部16a、弯曲部16b、挠性部16c。在操作部17设有用于使弯曲部16b向上下左右弯曲的弯角钮21、用于从前端部16a喷出空气或水的送气/送水按钮22等操作构件。而且,在操作部17设有用于向钳子通道(未图示)插入电手术刀等处置工具的钳子口23。
处理器装置13与光源装置14电连接,统一控制电子内窥镜系统11的动作。处理器装置13经由通用软线19或穿过插入部16内的传送电缆而向电子内窥镜12进行供电,控制CCD33的驱动。而且,处理器装置13经由传送电缆取得从CCD33输出的摄像信号,实施各种图像处理而生成图像数据。来自处理器装置13的图像数据作为观察图像而显示在与处理器装置13进行了电缆连接的监视器20上。
如图2所示,前端部16a具备主体部24和在该主体部24的前端侧安装的保护帽25。主体部24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在该主体部24的各贯通孔安装有拍摄图像光学系统32(参照图4)、CCD33、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钳子通道、送气/送水通道(未图示)等各种部件。主体部24的后端与构成弯曲部16b的多个关节片27中的第一关节片连结。众所周知,这些关节片形成圆筒形,在两端分别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两个臂。在前端侧和后端侧,将两个臂连结的线正交。而且,在主体部24的外周覆盖有树脂制的外皮管28。
保护帽25由橡胶或树脂等构成,在与主体部24所保持的各种部件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孔。如图3所示,前端保护帽25使观察窗29、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钳子出口30、送气·送水喷嘴31等从贯通孔25a~25e露出。一对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隔着观察窗29配置在对称的位置。
如图4所示,在观察窗29的背后配置有由透镜组及棱镜构成的拍摄图像光学系统32、CCD33。该CCD33具有二维配置的多个像素,对通过拍摄图像光学系统32而成像在摄像面上的被检体内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在该光电转换中产生的信号电荷蓄积在各像素中。这些信号电荷被时间序列性地读出,作为信号电荷输出,向AFE34传送。该AFE34包括相关双重取样(CDS)电路、自动增益调节(AGC)电路、A/D转换器等(均未图示)。CDS对CCD33输出的摄像信号实施相关双重取样处理,将由于驱动CCD33而产生的噪声除去。AGC将被CDS除去了噪声之后的摄像信号放大。
当电子内窥镜12与处理器装置13连接时,摄像控制部35由处理器装置13内的控制器44控制,对CCD33传送驱动信号。CCD33基于来自摄像控制部35的驱动信号,而以规定的帧频率将摄像信号向AFE34输出。
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向体腔内照射照明光。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的前端侧由保护罩36密封。该保护罩36与保护帽25的贯通孔25b、25c嵌合。通过保护罩36和各贯通孔25b、25c而构成两个照明窗。
构成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的光纤37A、37B对从光源装置14供给的蓝色激光进行引导。在该光纤37A、37B的出射端的前方配置有荧光体38,以蓝色激光来激励。光纤37A、37B使用例如300μ的大口径的光纤。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将多根30μ左右的细径的光纤捆在一起而成的光纤束。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光纤37A、37B的出射端侧称为“前端侧”,将光纤37A、37B的入射端侧称为“基端侧”。
荧光体38是将荧光物质与透明な粘合剂混和后,成形为所希望的形状例如圆柱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将荧光涂料(荧光物质+透明的粘结剂)向透明的玻璃板等涂敷而得到的部件等。作为荧光物质,使用例如YAG或BAM(BaMgAl10O17),将从光纤37A、37B射出的蓝色激光的一部分吸收而激励发光成绿色~黄色。因此,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中,在荧光体38内扩散并透过的蓝色的光与从荧光体38激励发光的绿色~黄色的荧光混合而形成白色(近似白色)的照明光。照明光的照射范围与电子内窥镜12进行的摄影范围相同或比其大,至少在摄影范围内能大致均匀地照射照明光。
处理器装置13具备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SP)40、数字图像处理电路(DIP)41、显示控制电路42、VRAM43、控制器44、操作部45等。
控制器44统一控制处理器装置13的整体的动作。DSP40对从电子内窥镜12的AFE34输出的摄像信号实施颜色分离、颜色插补,增益校正、白平衡调整、伽马校正等的各种信号处理,生成图像数据。由DSP40生成的图像数据向DIP41的作业存储器输入。而且,DSP40生成例如对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亮度进行了平均的平均亮度值等、照明光量的自动控制(ALC控制)所需的ALC控制用数据,并向控制器44输入。
DIP41对DSP40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实施电子可变倍率、颜色强调处理、边缘强调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在DIP41中实施了各种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作为观察图像暂时存储于VRAM43后,向显示控制电路42输入。显示控制电路42从VRAM43选择并读出观察图像,而显示在监视器20上。
操作部45由在处理器装置13的框体设置的操作面板、鼠标、键盘等周知的输入设备构成。控制器44根据来自操作部45或电子内窥镜12的操作部17的操作信号,而使电子内窥镜系统11的各部动作。
光源装置14具备作为激光光源的激光二极管(LD)51和光源控制部52。LD51是发出中心波长445nm的蓝色激光的光源,经由聚光透镜(未图示)等而向光纤53导光。光纤53经由分支耦合器54而与两个光纤55A、55B连接。光纤55A、55B经由连接器18而与电子内窥镜12的光纤37A、37B连接。因此,LD51发出的蓝色激光向构成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26B的荧光体38入射。然后,通过入射蓝色激光而与荧光体38激励发光的绿色~黄色的荧光混合,作为白色(近似白色)的照明光而向体腔内的观察部位照射。
光源控制部52根据从处理器装置13的控制器44输入的调节信号或同步信号,而调节LD51的点亮/熄灭的时间。而且,光源控制部52与控制器44通信,通过调节LD51的发光量,而调节向观察部位照射的照明光的光量。光源控制部52对照明光量的控制是根据拍摄到的观察图像的明亮度等而自动地调节照明光量的ALC(Auto Light Control)控制,基于由DSP40生成的ALC控制用数据来进行。
如图2及图5所示,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包括:单模的一根光纤37A;荧光体38;对荧光体38及光纤37A进行保持的作为保持构件的套圈60;供套圈60插入的套筒构件61;对套筒构件61的前端进行密封的保护罩36。而且,与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同样地,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B由光纤37B、荧光体38、套圈60、套筒构件61及保护罩36构成。而且,光纤37A、37B的外周面由保护管62(参照图2)覆盖。保护管62的前端部固定在套筒构件61的外周面。
套圈60由金属或陶瓷等构成,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且具有供光纤37A穿过的穿过孔65。在套圈60的前端侧形成有保持荧光体38的荧光体收容部66。荧光体收容部66形成为从套圈60的前端面60a与荧光体38的外形对合的凹部状。穿过孔65延伸至荧光体收容部66的底面。
在荧光体收容部66的表面设有反射膜67。反射膜67由银、铝等金属膜构成,通过例如镀敷、蒸镀、溅射等而形成为薄膜状。荧光体38在荧光体收容部66的内部与反射膜67相接。荧光体38转换出的白色光被反射膜67反射,能够高效率地利用。在荧光体收容部66保持有荧光体38时,荧光体38及反射膜67的前端面与套圈60的前端面60a成为同一面。穿过孔65在套圈60的中心且沿轴向延伸。光纤37A插入穿过孔65,其前端部与荧光体38的后表面接触。
套筒构件61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从前端侧依次具有承受保护罩36的凹部70和供套圈60的外周面60b嵌合的嵌合孔71。凹部70的内径比嵌合孔71的内径大。凹部70具有与保护罩36的外周面36a相面对的内周面70a和与该内周面70a交叉且与保护罩36的后表面36b相面对的底面70b。保护罩36通过粘结于凹部70,而将套筒构件61的前端密封。嵌合孔71沿着套筒构件61的中心,从底面70b连续至套筒构件61的后端面。
保护罩36呈圆板状,位于荧光体38的前方。该保护罩36具有透明或透光性,使来自荧光体38的照明光(白色光)透过。需要说明的是,该白色光由扩散并透过荧光体38的蓝色激光和从荧光体38激励发出的绿色~黄色的荧光形成,因此保护罩36只要至少能够使该白色光透过的材料即可。具体而言,使用例如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等。
如图5至图7所示,在凹部70的底面70b形成有凹凸图案75。该凹凸图案75具有与光的波长相同或光的波长以下的微细的凹凸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圆周状的槽75a隔开恒定的间隔而排列成同心圆状。而且,槽75a的截面形成为通道状。该凹凸图案75由于光的干涉,而发出看起来像激光唱片那样的结构色,通过透明或具有透光性的保护罩36,而能够从内窥镜的前端侧进行观察。所述结构色是光的波长以下的微细结构所产生的发色现象,具有根据观察的角度不同而色彩进行变化这样的特点。
在对套筒构件61的前端进行密封时,使透明的粘结剂72流入。利用该粘结剂72来覆盖凹凸图案75的表面时,槽75a被粘结剂72填埋,因此被粘结剂72覆盖的部分不再发出结构色。由此,流入到保护罩36与凹部70之间的粘结剂72的填充状态可以透过保护罩36来观察。作为在保护罩36与凹部70的粘结中使用的粘结剂72,例如,使用透明的硅系粘结剂。而且,粘结剂72的粘性低时,也可以在粘结剂72中混入玻璃珠。当使用混入了玻璃珠的粘结剂72时,玻璃珠以填埋保护罩36的外周面36a与凹部70的内周面70a之间产生的间隙的方式进入,因此抑制粘结剂72的过流动,防止粘结剂72流入至嵌合孔71。
在上述结构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的制造中,为了对套筒构件61的前端进行密封,而进行向凹部70粘结保护罩36的粘结工序。在该粘结工序中,首先,使保护罩36嵌入凹部70。在粘结剂72流入凹部70与保护罩36的间隙之前,可以透过保护罩36而观察全部的凹凸图案75所产生的结构色(参照图8A)。
然后,确保在凹部70中保持有保护罩36的状态并使粘结剂72流入凹部70与保护罩36的间隙,即,凹部70的内周面70a与保护罩36的外周面36a之间。进而,流入到内周面70a与外周面36a的间隙中的粘结剂72的一部分进入到凹部70的底面70b与保护罩36的后表面(基端面)36b之间。
进入到底面70b与后表面36b之间的粘结剂72覆盖凹凸图案75的表面。凹凸图案75的表面被粘结剂72覆盖的部分不再发出结构色,而仅未被粘结剂72覆盖的部分发出结构色。因此,根据结构色的有无而能够从保护罩36的表面观察粘结剂72的填充状态(参照图8B及图8C)。
若流入的粘结剂的量不足或粘结剂流到从凹部70与保护罩36的间隙偏离的位置,则在内周面70a及外周面36a的周向上会产生未填充粘结剂的部分(参照图8C)。该部分发出鲜艳的结构色,因此能够容易得知未填充粘结剂72的情况。
流入到内周面70a及外周面36a之间的粘结剂72在整周填充,在适当的填充状态(参照图8B)的情况下,向下一工序前进。在该工序中,将保持荧光体38及光纤37A的套圈60插入到套筒构件61的内部,而使荧光体38、套圈60及反射膜67与保护罩36密接。并且,在插入到荧光体38、套圈60及反射膜67与保护罩36密接的位置的状态下,套圈60由套筒构件61保持。作为使套圈60由该套筒构件61保持的结构,将嵌合孔71与套圈60的外周面60b的嵌合设定成为过盈配合,在将套圈60压入时,能够将其固定于套筒构件61。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利用粘结或螺纹紧固等方法使套圈60由套筒构件61保持。
如上所述,由于在透过保护罩36能够视觉辨认的位置上形成有凹凸图案75,因此根据凹凸图案75发出的结构色的有无,而能够容易了解粘结剂72的填充状态。粘结剂72成为适当的填充状态,在凹部70粘结有保护罩36的套筒构件61的前端被可靠地密封。由此,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26A中,防止水分或药品的挥发的气体从套筒构件61的前端进入的情况,从而能够防止荧光体38及反射膜67的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粘结剂72的量过多等时,从内周面70a及外周面36a之间流入的粘结剂72有可能会进入应配置套圈60的场所即嵌合孔71。粘结剂72进入到嵌合孔71时,固化的粘结剂72会妨碍套圈60的插入,从而在保护罩36与荧光体38及反射膜67之间产生间隙。水分或药品的挥发的气体进入该间隙时,荧光体38及反射膜67会发生劣化。在以往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中,由于未形成发出结构色的凹凸图案,因此无法得知透明的粘结剂进入到嵌合孔的位置这种情况,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结构色的有无,而能够容易地确认粘结剂72是否进入到嵌合孔7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套筒构件61的凹部70形成了凹凸图案75,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80那样在保护罩36形成凹凸图案81。
凹凸图案81形成在保护罩36的后表面36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凹凸图案75同样地,具有与光的波长相同或光的波长以下的微细的凹凸形状,多个圆周状的槽81a以恒定的间隔排列成同心圆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凹凸图案81产生的结构色的有无,而能够容易地确认粘结剂72的填充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凹凸图案81优选形成在与凹部70的底面70b相面对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在后表面36b的整面。
所述凹凸图案75、81是以恒定的间隔排列成同心圆状的圆形的槽,但也可以是如图10A所示由隔开恒定的间隔而平行地排列的多个直线状的槽82a构成的凹凸图案82,或者如图10B所示由涡旋状的槽构成的凹凸图案83等,只要能够产生结构色的凹凸图案即可。而且,关于槽的截面形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的通道形,也可以是V字形等。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凹凸图案75、81的位置在凹部70的底面70b或保护罩36的后表面36b,但只要在透过保护罩36能看见的位置且能够确认流入到保护罩36与凹部70之间的粘结剂的填充状态的位置即可,可以是任意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使荧光体由作为保持构件的套圈保持的状态下,使套圈与套筒构件嵌合。也可以省略该套圈,而直接在套筒构件上安装荧光体或光纤。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透明的粘结剂,也可以适用于不透明或有色的粘结剂。例如,即便是不透明或有色的粘结剂,但若涂敷厚度小,则从保护罩的上方也不容易看见。然而,结构色像彩虹那样鲜艳,与粘结剂自身为不透明或有色相比,非常显眼,因此能够明确地了解涂敷状况。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出使用了摄像元件的电子内窥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以光学性的像导进行观察的纤维式观测器。而且,照明光学系统单元不局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Claims (10)

1.一种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安装在插入体腔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用于从该插入部的前端向所述体腔内照射照明光,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纤,其将来自激光光源的激光导向所述插入部的所述前端;
荧光体,其配置在所述光纤的前方,将从所述光纤射出的激光转换成白色光,该白色光由通过激光的激励而从荧光体产生的荧光和所述激光形成,
套筒构件,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嵌合孔,在该嵌合孔内收纳所述光纤和所述荧光体;
凹部,其形成在所述套筒构件的前端侧,且直径比所述嵌合孔的直径大;
保护罩,其以覆盖所述荧光体的前表面的方式与所述凹部嵌合,并使所述白色光透过;
粘结剂,其被注入到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凹部之间的间隙,将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套筒构件接合,并对所述间隙进行密封;
凹凸图案,其形成在所述凹部或保护罩,在所述粘结剂未进入的情况下,从所述保护罩的外侧观察时该凹凸图案发出结构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单元还具备插入所述嵌合孔的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具有:
供所述光纤插入的穿过孔;
形成在所述保持构件的前端,且收纳所述荧光体的荧光体收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具有形成在所述荧光体收纳部的表面,且对所述荧光体转换出的白色光进行反射的反射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图案是将微细的槽呈同心圆状地形成的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图案是将微细的槽呈涡旋状地形成的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图案是将微细的槽平行地形成的图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由对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进行包围的内周面和对所述保护罩的后表面进行承受的底面构成,所述凹凸图案形成在所述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由对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进行包围的内周面和对所述保护罩的后表面进行承受的底面构成,所述凹凸图案形成在所述保护罩的所述后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是硅系的粘结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中混入有玻璃珠。
CN2011203815896U 2010-12-07 2011-09-29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882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2666A JP5484300B2 (ja) 2010-12-07 2010-12-07 内視鏡用照明光学系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72666 2010-12-0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288230U true CN202288230U (zh) 2012-07-04

Family

ID=46357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381589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288230U (zh) 2010-12-07 2011-09-29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84300B2 (zh)
CN (1) CN20228823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2649B2 (ja) * 2011-09-05 2013-11-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挿入部の先端部および内視鏡
WO2014162613A1 (ja) * 2013-04-05 2014-10-09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部材
JP6394959B2 (ja) * 2014-11-27 2018-09-26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17104047A1 (ja) * 2015-12-17 2018-10-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と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6725254B (zh) * 2017-02-18 2018-10-02 泉州台商投资区红金天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亲肤型内窥镜
JP7141540B2 (ja) * 2019-08-27 2022-09-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照明光学系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1472Y2 (ja) * 1989-07-14 1996-12-2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先端部
JPH0622905A (ja) * 1992-07-10 1994-02-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湾曲装置
JPH07289513A (ja) * 1994-04-20 1995-11-07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光源コネクタ
US5703680A (en) * 1996-01-16 1997-12-3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for dynamic interference pattern testing
JP2000126114A (ja) * 1998-10-29 2000-05-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光診断装置
JP4318113B2 (ja) * 2003-06-20 2009-08-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ボルトゲージ
JP2005227728A (ja) * 2004-02-16 2005-08-25 Pentax Corp レンズ接合体の製造方法、レンズ接合体および内視鏡
CN101027520B (zh) * 2004-10-01 2010-05-05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
JP4837321B2 (ja) * 2005-07-19 2011-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4812430B2 (ja) * 2005-12-28 2011-11-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5087454B2 (ja) * 2008-04-07 2012-12-05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カバーガラス取付構造
JP2010160948A (ja) * 2009-01-07 2010-07-22 Olympus Corp 光源装置
JP2010172651A (ja) * 2009-02-02 2010-08-12 Fujifilm Corp 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84300B2 (ja) 2014-05-07
JP2012120635A (ja) 201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1641B (zh)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内窥镜光学构件用粘接剂
CN202288230U (zh)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EP2446809B1 (en) Electronic endoscope system having process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endoscopic image
CN202313228U (zh)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
CN102551642B (zh) 内窥镜装置
CN103987307B (zh) 内窥镜用照明单元及内窥镜
CN105792727B (zh) 内窥镜装置
JP2015070946A (ja) 内視鏡用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内視鏡システム
CN107072506B (zh) 摄像装置和处理装置
CN106037618B (zh) 内窥镜用光源装置和内窥镜系统
JP5484303B2 (ja) 内視鏡用照明光学系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6075825A (ja) 色分解プリズム及び撮像装置
EP3263007A1 (en) Endoscope system
CN102551646A (zh) 电子内窥镜系统及其处理器装置、荧光图像的高灵敏度化方法
CN103917149B (zh) 内窥镜用照明光学系统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10974133B (zh) 内窥镜系统
CN102551639A (zh) 电子内窥镜及电子内窥镜系统以及激发光照射方法
JP2012139435A (ja) 電子内視鏡
JP2012183216A (ja) 内視鏡装置
CN107105991B (zh) 摄像系统
JP2011019693A (ja) 医療用観察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