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65101U - 新型进气歧管 - Google Patents

新型进气歧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065101U
CN202065101U CN2011201417358U CN201120141735U CN202065101U CN 202065101 U CN202065101 U CN 202065101U CN 2011201417358 U CN2011201417358 U CN 2011201417358U CN 201120141735 U CN201120141735 U CN 201120141735U CN 202065101 U CN202065101 U CN 202065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ake manifold
manifold
volute
tonifying
straigh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1417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卓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2014173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065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065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06510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harging Evacu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进气歧管,包括设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歧管壳体,所述歧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条螺旋管,该螺旋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的入口端及出口端。上述歧管壳体内还设有至少一条补气直管,该补气直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入口端及出口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歧管壳体设置螺旋管,可实现在不改变现有进气歧管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延长进气长度,方便现有汽车更换安装,节约改造成本,在采用螺旋管延长进气长度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加补气直管,补充气流量,有效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同时其通过螺旋管能加速压缩气体的流动速度,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使汽油充分燃烧,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物。

Description

新型进气歧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歧管,具体涉及一种增长增压的发动机新型进气歧管,属于车用发动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影响汽车性能的一个重要部件,现有的发动机每一气缸都会安装有一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一端与发动机的进气门相连,一端与进气总管后的进气谐振室相连,进气歧管的结构设计不同会影响到汽车发动机的性能。现有技术共识认为,影响进气歧管性能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参数,一是进气长度,二是进气横截面面积。通过改变进气歧管的进气长度能直接改变其固有频率,从而改变气流的流动性能,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扭力,增长进气歧管的进气长度能使发动机扭力增大;改变进气歧管的进气横截面面积,可改变气缸进气负压,较小的进气歧管进气横截面面积,可提高气缸的进气负压,也能在气缸内充分形成涡流增加发动机扭力,同时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使汽油充分燃烧,节能环保。
基于进气歧管的上述特性,众多生产商和科研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发改进进气歧管的结构,出现了很多性能良好进气歧管,其中某些可改变进气歧管进气横截面面积,某些可改变进气歧管的进气长度。在改变进气横截面面积的进气歧管中,大多采用结构复杂的阀门控制装置来调节进气横街面积,如中国专利200920250158.9公开的一种采用转换阀的可变气量进气歧管,虽然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但是其结构复杂,制造和维修成本高,且由于其采用电气装置控制,在长时间使用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出现失灵。在改变进气长度的进气歧管中,有的采用滚筒式切换阀来实现(如中国专利201020222366.0公开的一种可变长度进气歧管滚筒式切换阀),有的采用动力装置的控制伸缩管来实现(如中国专利200920158872.5公开的长度连续可变进气歧管),采用上述结构改变进气长度的进气歧管中,虽然其能达到改变进气长度的目的,但是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制造和维修成本较高,且由于存在较多运动部件,在频繁使用的工作环境下容易磨损而报废,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的新型进气歧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新型进气歧管,包括设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歧管壳体,所述歧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条螺旋管,该螺旋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的入口端及出口端。
作为优选,上述歧管壳体内还设有至少一条补气直管,该补气直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入口端及出口端。
为了节约歧管壳体内的空间,上述螺旋管缠绕在补气直管上。
作为优选,上述歧管壳体内设有两条螺旋管和两条补气直管。
作为优选,上述螺旋管的展开长度为30cm至50cm;上述补气直管的长度为7cm至10cm;所述螺旋管与补气直管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为发动机进气管横截面面积的0.3至0.5倍。
为了进一步提高压缩气体的流动性能,所述入口端与螺旋管的连接部位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上述入口端与补气直管的连接部位也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歧管壳体设置螺旋管,可实现在不改变现有进气歧管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延长进气长度,方便现有汽车更换安装,节约改造成本,在采用螺旋管延长进气长度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加补气直管,补充气流量,有效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同时其通过螺旋管能加速压缩气体的流动速度,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使汽油充分燃烧,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进气歧管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进气歧管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旋管缠绕补气直管结构示意图。
以下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包括设有入口端11和出口端12的歧管壳体1,进气歧管的入口端11与进气总管后的进气谐振室或空滤连接,出口端12与在发动机的进气门连接,所述歧管壳体1内设有至少一条螺旋管2,该螺旋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1的入口端11及出口端12。为了增加空气流量,上述歧管壳体1内还设有至少一条补气直管3,该补气直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入口端11及出口端12。图1至3所示的进气歧管设有一条螺旋管2和一条补气直管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如图2和3所示,为了节约歧管壳体1内的空间,上述螺旋管2缠绕在补气直管3上。
作为优选,上述螺旋管2的展开长度为30cm至50cm;上述补气直管3的长度为7cm至10cm;所述螺旋管2与补气直管3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为发动机进气管横截面面积的0.3至0.5倍。如果不增设补气直管3,所述螺旋管2的横截面面积为发动机进气管横截面面积的0.3至0.5倍。
为了进一步提高压缩气体的流动性能,所述入口端11与螺旋管2的连接部位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4;上述入口端11与补气直管3的连接部位也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4。当空气经过进气谐振室或空滤过滤,进入该进气歧管时,由于采用拉法尔管口结构4设计,气体在入口端11经过一个先缩后压的作用,气体受真空负压穿过螺旋管2及补气直管3后从后部逸出,使气体从亚音速到音速再达到跨音速。
以下通过具体应用原理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气歧管的入口端与进气总管后的进气谐振室或空滤连接,出口端与在发动机的进气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歧管壳体内设有螺旋管和补气直管,两管相对独立,但气体被分开进入两条独立的螺旋管和补气直管后,再汇合一起进入发动机的进气门。发动机的扭力与进气歧管的进气长度以及进气歧管的进气横截面面积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
进气歧管的进气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越长,发动机的扭力越强;进气歧管的进气横截面面积在合理的范围内越小,发动机扭力也越强。但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空气流量。如果极端地追求长度越长及横截面越小,而忽略了空气流量,这样使发动机所需要的空气流量太小(特别是发动机高转速的时候),导致高转速时不能达到发动机所需要的空气量,马力输出减少,功率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设置螺旋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设置补气直管来调节增加空气量。
低速时,发动机转速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采用螺旋管增加了进气长度,同时减少了进气横截面面面积,故大大加强了发动机的扭力,使发动机的扭力提早达到峰值。这使在驾驶起步的时候,可以加快起步速度,同时可以提供油门反应速度,减少起步所需时间,达到既环保省油,又提高效率,而且能为驾驶着带来非常良好的驾驶感受和乐趣。
高速时,发动机转速高,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进气歧管采用螺旋管设计,使气流进入到螺旋管后,形成漩涡气流,加快了气流速度,发动机转速越高,压强差值越大,吸气力越大,进气歧管的进气流量以及气流速度随着发动机转速提升而提升。转速越高,气流在螺旋管里面产生的漩涡气流越大,气流速度越快,空气流量越大。从而实现提高发动机扭力和功率,有效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同时其通过螺旋管能加速压缩气体的流动速度,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使汽油充分燃烧,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物,节能环保。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进气歧管后,发动机在低转速到高转速均可以输出强大的扭力和动力,增加了驾驶乐趣,同时强劲扭力和动力使汽车起步和反应更迅速,在驾驶过程中也可以轻松躲避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从而提高汽车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歧管壳体设置螺旋管,可实现在不改变现有进气歧管长度的情况下有效延长进气长度,增加了气流压力和气流速度,提供发动机扭力,同时在安装本实用新型进气歧管时,不用改变现有进气系统结构,方便现有汽车更换安装,节约改造成本。进一步,在采用螺旋管延长进气长度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加补气直管,补充气流量,有效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同时其通过螺旋管能加速压缩气体的流动速度,让空气与汽油更好的混合,使汽油充分燃烧,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和排放污染物。
应该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气歧管设有至少一条螺旋管,或增加设有至少一条补气直管,因此螺旋管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两条、三条或更多,补气直管也可以为可以为一条、两条、三条或更多,螺旋管和补气直管数量可自由搭配。但作为优选,上述歧管壳体设有一条螺旋管和一条补气直管,或者上述歧管壳体内设有两条螺旋管和两条补气直管。

Claims (9)

1.新型进气歧管,包括设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歧管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壳体内设有至少一条螺旋管,该螺旋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的入口端及出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壳体内还设有至少一条补气直管,该补气直管贯通连接于歧管壳体入口端及出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缠绕在补气直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歧管壳体内设有两条螺旋管和两条补气直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的展开长度为30cm至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直管的长度为7cm至10c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与补气直管的横截面面积之和为发动机进气管横截面面积的0.3至0.5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端与螺旋管的连接部位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端与补气直管的连接部位设有拉法尔管口结构。
CN2011201417358U 2011-05-06 2011-05-06 新型进气歧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65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417358U CN202065101U (zh) 2011-05-06 2011-05-06 新型进气歧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1417358U CN202065101U (zh) 2011-05-06 2011-05-06 新型进气歧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065101U true CN202065101U (zh) 2011-12-07

Family

ID=4505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141735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65101U (zh) 2011-05-06 2011-05-06 新型进气歧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065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4523A (zh) * 2020-06-30 2020-10-02 刘翠芬 一种节能高效的汽车发动机水冷式歧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4523A (zh) * 2020-06-30 2020-10-02 刘翠芬 一种节能高效的汽车发动机水冷式歧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13163U (zh) 一种高滚流气道和发动机
CN102155289A (zh) 内燃机多级增压装置
CN105484913A (zh) 一种提高方程式赛车循环进气量的可变谐振进气系统
CN202065101U (zh) 新型进气歧管
CN202914174U (zh) 一种汽车涡轮增压装置
CN203201694U (zh) 一种带谐振腔的汽车空滤器前端进气管路
CN202811124U (zh) 用于非公路矿用自卸车的发动机双进气系统结构
CN205225519U (zh) 一种提高方程式赛车循环进气量的可变谐振进气系统
CN202001101U (zh) 内燃机多级增压装置
CN202441517U (zh) 利用风阻增压的空气滤清器
CN201896687U (zh) 汽车发动机进气装置
CN205013119U (zh) 涡轮增压装置、涡轮增压发动机及汽车
CN104295377A (zh) 发动机系统
CN203201636U (zh) 带有两级增压器的直列多缸发动机排气机构
CN103670837B (zh) 一种双涡轮增压发动机进气管路
CN202065099U (zh) 一种增加发动机进气流量的装置
CN206785519U (zh) 一种具有拉瓦尔喷管的发动机进气系统
CN102562379A (zh) 利用风阻增压的空气滤清器
CN202073668U (zh) 汽车发动机吸气式增压装置
CN201236749Y (zh) 一种发动机气缸盖进气道
CN203783774U (zh) 双套管结构新型增压进气管
CN101108579A (zh) 利用机动车尾气进行轮胎充氮气的装置
CN204961071U (zh) 机械式拉伸旋转机构
CN203783775U (zh) 双通道新型增压进气管
CN2614970Y (zh) 汽车进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