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61919U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061919U CN202061919U CN2011201540390U CN201120154039U CN202061919U CN 202061919 U CN202061919 U CN 202061919U CN 2011201540390 U CN2011201540390 U CN 2011201540390U CN 201120154039 U CN201120154039 U CN 201120154039U CN 202061919 U CN202061919 U CN 2020619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ignment
- pinch roller
- gear
- housing
- oil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包括校直壳体;所述校直壳体的上部设有第一校直压轮与第二校直压轮,第二校直压轮与第一校直压轮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通过第一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二校直压轮通过第二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的正下方设有相对应配合的主动压轮,第二校直压轮的正下方设有对应配合的第三校直压轮;主动压轮通过主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三校直压轮通过第三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主动压轮、第二校直压轮及第三校直压轮均能相对校直壳体转动。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调节使用方便,校直效果好,提高了拉丝机的工作效率,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校直装置,尤其是一种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属于倒立式拉丝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金属制品行业的发展,高速、高效、低成本、工艺适应性强已经成为生产企业的追求目标。拉丝机是一种在机械制造、五金加工、石油化工、电线电缆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的机械设备,其用于将线材或棒材进行拉拔处理,使线材或棒材的直径、圆度、内部金相结构、表面光洁度和矫直度都达到标准件等金属制品生产需要的原料处理要求。因此拉丝机对线材或棒材的预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标准件、等金属制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
机械通用的拉丝机可以分为大拉机、中拉机、小拉机和微拉机。而从拉丝机内部控制方式和结构来说,可以分为倒立式、水箱式、滑轮式、直进式等主要的几种。倒立式拉丝机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拉丝模对丝线进行处理。目前,拉丝机上的校直机构往往结构复杂,不易调节,校直效果差,影响拉丝机对丝线的后一道拉拔工艺的操作,使拉丝机的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结构紧凑合理,调节使用方便,校直效果好,提高了拉丝机的工作效率,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包括校直壳体;所述校直壳体的上部设有第一校直压轮与第二校直压轮,第二校直压轮与第一校直压轮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通过第一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二校直压轮通过第二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的正下方设有相对应配合的主动压轮,第二校直压轮的正下方设有对应配合的第三校直压轮;主动压轮通过主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三校直压轮通过第三滑动轴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主动压轮、第二校直压轮及第三校直压轮均能相对校直壳体转动。
所述校直壳体上设有垂直油缸,所述垂直油缸位于第一校直压轮与第二校直压轮间;垂直油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打头,所述打头的下方设有打头下板。
所述打头下板上凸设有打头挡板,所述打头挡板从打头下板上向垂直油缸的方向延伸。
所述校直壳体上凹设有第一调节槽及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与第二调节槽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上;第一校直压轮通过第一滑动轴安装在第一调节槽内,第二校直压轮通过第二滑动轴安装于第二调节槽内;第一滑动轴及所述第一滑动轴端部的第一校直压轮能在第一调节槽内作靠近或远离主动压轮的运动,第二滑动轴及第二校直压轮能在第二调节槽内作靠近或远离第三校直压轮的运动。
所述校直壳体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校直压轮移动的第一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及用于驱动第二校直压轮移动的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压轮油缸,所述第一压轮油缸通过第一压轮油缸安装板安装在校直壳体上,第一压轮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一压轮油缸连接座与第一主动滑块相连,所述第一主动滑块通过第九滚动轴承安装在第一滑动轴上;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压轮油缸,所述第二压轮油缸通过第二压轮油缸安装板安装于校直壳体上,第二压轮油缸的活塞杆通过第二压轮油缸连接座与第二主动滑块相连,第二主动滑块通过第十滚动轴承安装于第二滑动轴上。
所述第一校直压轮、主动压轮、第二校直压轮及第三校直压轮间通过压轮转动驱动机构相连。
所述压轮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位于主轴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的另一端,所述转动齿轮与第一滑动轴上的第一校直传动齿轮相啮合;第三滑动轴上设有第三校直传动齿轮,所述第三校直传动齿轮与主动齿轮相对应分布,第三校直传动齿轮与第二滑动轴上的第二校直传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传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过桥齿轮及第二过桥齿轮,所述第一过桥齿轮通过第一过桥轴安装于校直壳体内,第一过桥齿轮位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与第二校直传动齿轮间,且第一过桥齿轮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第二校直传动齿轮相啮合;第二过桥齿轮通过第二过桥轴安装于校直壳体内,第二过桥齿轮位于主动齿轮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间,且第二过桥齿轮与第一过桥齿轮动齿轮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均相啮合。
所述主轴分别通过第七滚动轴承与第八滚动轴承安装于校直壳体内,第八滚动轴承位于邻近主轴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的一端;主轴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的另一端穿出校直壳体外,主轴对应于穿出校直壳体的端部通过主轴链轮安装座安装有主轴链轮,所述主轴链轮通过圆螺母锁紧于主轴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校直壳体上通过第一滑动轴将第一校直压轮安装在第一调节槽内,通过第二滑动轴将第二校直压轮安装在调节调节槽内;通过第一压轮油缸能够调节第一校直压轮的位置,通过第二压轮油缸能调节第二校直压轮的位置,调节方便,从而能够适用不同钢丝的校直要求;主轴上的主动齿轮与第二过桥齿轮相啮合,第二过桥齿轮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及第一过桥齿轮相啮合,第一过桥齿轮分别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及第二校直传动齿轮相啮合,构成压轮转动驱动机构;当主轴在主轴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时,主动齿轮通过第一过桥齿轮、第二过桥齿轮、第一校直传动齿轮、第二校直传动齿轮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的相互配合作用,能够带动第一校直压轮、第二校直压轮及第三校直压轮的转动,从而能够在相应校直槽内的钢丝进行校直,垂直油缸的打头与打头下板相对应配合,能够方便将钢丝穿入相应校直槽形成的校直通道内,钢丝校直后,能够方便拉丝机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提高了拉丝机的工作效率,结构紧凑合理,调节使用方便,校直效果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B-B向剖视图。
图4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1的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齿轮箱盖板1、齿轮箱体2、第一过桥轴齿轮3、第一滚动轴承4、过桥轴套5、第一过桥轴6、第二滚动轴承7、第一过桥轴压盖8、第二过桥轴9、第二过桥轴压盖10、第二过桥轴齿轮11、第三过桥轴压盖12、第三滚动轴承13、第一压轮油缸14、垂直油缸15、打头16、打头下板17、打头挡板18、第四过桥轴压盖19、主轴链轮20、主轴链轮安装座21、圆螺母22、主轴轴承压盖23、第四滚动轴承24、第五滚动轴承25、第六滚动轴承26、主轴轴承座27、主轴28、第一主轴透盖29、第一校直压轮30、第一压轮油缸安装板31、第七滚动轴承32、第二主轴透盖33、主动齿轮34、压轮支座35、主动轴油封盖36、第一滑动轴37、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第八滚动轴承39、主动轴套40、主滑动轴盖41、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第九滚动轴承43、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第三校直压轮46、第一调节槽47、滚筒连接套48、第二压轮油缸连接座49、主轴闷头50、主轴闷头固定螺钉51、第二压轮气缸52、第二压轮油缸安装板53、第三滑动轴54、第三滑动轴油封盖55、第二调节槽56、第二主动滑块57、主动滑块挡板58、第十滚动轴承59、第二滑动轴60、第二校直传动齿轮闷头61、校直壳体62、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第一压轮油缸连接座64、第二校直压力闷头65、第一主动滑块66、安装孔盖67、滑动轴轴盖68及校直槽69。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校直壳体62上设有第一校直压轮30及第二校直压轮45,所述第一校直压轮30与第二校直压轮45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通过第一滑动轴37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二校直压轮45通过第二滑动轴60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的正下方设有主动压轮44,所述主动压轮44通过主轴28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且主动压轮44与第一校直压轮30相对应配合;第二校直压轮45的正下方设有第三校直压轮46,所述第三校直压轮46通过第三滑动轴54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三校直压轮46与第二校直压轮45相对应配合。第一校直压轮30与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上均设有校直槽69,所述校直槽69沿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的外圈中心区分布。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均能相对校直壳体62转动;当钢丝通过第一校直压轮30与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三主动压轮46间的校直槽69形成的校直通道时,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的相对校直壳体62转动时,通过钢丝与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的相互作用力,能够对钢丝进行校直。
为了能够便于将钢丝穿入校直槽69形成的校直通道内,校直壳体62上设有垂直油缸15,所述垂直油缸15在校直壳体62呈竖直分布。垂直油缸15的活塞杆端部设有打头16,所述打头16的下部设有打头下板17,所述打头下板17对应于邻近打头16的端部平面与主动压轮44及第三校直压轮46的端部边缘形成的平面相对应。打头下板17上凸设有打头挡板18,所述打头挡板18从打头下板17上向垂直油缸15的方向延伸。
为了适用不同的钢丝并达到调节方便,校直壳体62上设有第一调节槽47及第二调节槽56,所述第一调节槽47与第二调节槽56在校直壳体62上呈对称分布;校直壳体62包括齿轮箱体2及位于所述齿轮箱体2内的压轮支座35。所述齿轮箱体2与压轮支座35上分别设有相应的槽体,所述槽体的槽口位于校直壳体62的顶端;齿轮箱体2上的槽体大于压轮支座35上的槽体结构,从而能够便于安装及调节;齿轮箱体2对应于设置压轮支座35的其余部分设置有齿轮箱盖板1。第一校直压轮30通过第一滑动轴37安装于第一调节槽47内,第二校直压轮45通过第二滑动轴60安装于第二调节槽56内,且第一滑动轴37与第一校直压轮30能够在第一调节槽47内作靠近或远离主动压轮44的方向运动;第二滑动轴60及第二校直压轮45能够在第二调节槽56内做靠近或远离第三校直压轮46的方向运动。为了能够调节第一校直压轮30相对主动压轮44的距离,校直壳体62上设有第一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同时,校直壳体62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校直压轮45的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校直压轮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压轮油缸14,所述第一压轮油缸14通过第一压轮油缸安装板31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压轮油缸14的活塞杆上通过第一压轮油缸连接座64与第一主动滑块66相连,所述第一主动滑块66通过对称分布的第九滚动轴承43安装于第一滑动轴37上,其中,第九滚动轴承43间通过轴套相连;第一压轮油缸安装板31位于第一调节槽47的槽口。第一主动滑块66对应于邻近第一校直压轮30的一端端部设有滑动轴轴盖68及油封,第九滚动轴承43及第一主动滑块66通过滑动轴轴盖68锁紧于第一滑动轴37上。第一校直压轮30通过压轮闷头及紧固螺钉安装于第一滑动轴37上。当第一压轮油缸14的活塞杆伸缩时,能够通过第一主动滑块66带动第一滑动轴37及第一校直压轮30作远离或靠近主动压轮44的运动;同时第一校直压轮30能够跟随第一滑动轴37转动。
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压轮油缸52,所述第二压轮油缸52通过第二压轮油缸安装板53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二压轮油缸52的活塞杆通过第二压轮油缸连接座49与第二主动滑块57相连,所述第二主动滑块57通过对称分布的第十滚动轴承59安装于第二滑动轴60上,其中,第十滚动轴承59间通过轴套相连,第二压轮油缸安装板53位于第二调节槽56的槽口。第二主动滑块57对应于邻近第二校直压轮45的端部设有滑动轴轴盖68及油封,第十滚动轴承59及第二主动滑块57通过滑动轴轴盖68锁紧于第二滑动轴60上,第二校直压轮45通过第二校直压轮闷头65及紧固螺钉安装于第二滑动轴60上。当第二压轮油缸52的活塞杆伸缩时,能够通过第二主动滑块57带动第二滑动轴60及第二校直压轮45作远离或靠近第三校直压轮46的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校直压轮45能够跟随第二滑动轴60转动。
主轴28通过第七滚动轴承32及第八滚动轴承39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八滚动轴承39邻近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44的一端。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轴压轮44的一端端部设有滚筒连接套48及主轴闷头50,所述滚筒连接套48通过键安装于主轴28的端部;主动压轮44通过滚筒连接套48、主轴闷头50及主轴闷头固定螺钉51固定安装于主轴28上。第八滚动轴承39为两个,第八滚动轴承39间通过主动轴套40相连。主轴28上设有主滑动轴盖41,所述主滑动轴盖41位于主动压轮44及第八滚动轴承39间,第八滚动轴承39通过主滑动轴盖41紧固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七滚动轴承32通过第一主轴透盖29及螺钉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44的另一端穿过第七滚动轴承32及第一主轴透盖29后穿出校直壳体62。主轴28对应于位于校直壳体62外的一端设有主轴链轮20,所述主轴链轮20通过主轴链轮安装座21安装于主轴28上,主轴链轮20与主轴链轮安装座2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主轴链轮20通过圆螺母22锁紧在主轴28上,圆螺母22位于主轴链轮20对应于与主轴链轮安装座21相连的另一侧。主轴28对应于穿出校直壳体62的端部通过第五滚动轴承25安装有主轴轴承座27,所述主轴轴承座27上设有主轴轴承座压盖23,所述主轴轴承座压盖23位于主轴轴承座27远离校直壳体62的一侧;且主轴轴承座压盖23通过紧固螺钉与主轴轴承座27相固定。
如图3所示:为了能够更好的对钢丝进行校直,所述校直壳体62上的第一校直压轮30、第二校直压轮45、第三校直压轮46及主动压轮44间通过压轮转动驱动机构相连。所述压轮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34,所述主动齿轮34位于主轴28上,主动齿轮34与主动压轮44分别位于第八滚动轴承39的两侧;主动齿轮34与第七滚动轴承32间设有第二主轴透盖33,所述第二主轴透盖33的一端伸入第七滚动轴承32的内圈,另一端与主动齿轮34相接触。主轴28上设有主动轴油封盖36,所述主动轴油封盖36位于主动齿轮34及第八滚动轴承39间;主动轴油封盖3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的压轮支座35上。主动齿轮34的正上方设有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所述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位于第一滑动轴37对应于设置第一校直压轮30的另一端;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通过齿轮闷头及螺钉安装于第一滑动轴37上。当第一校直压轮30与主动压轮44对应配合时,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与主动齿轮34相啮合。第三滑动轴54上设有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所述第三传动齿轮63位于第三滑动轴54对应于设置第三校直压轮46的另一端。第三滑动轴54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的第六滚动轴承2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六滚动轴承26为两个,第六滚动轴承26间通过轴套相连;且第六滚动轴承26通过相应的轴盖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校直壳体62内设有第三滑动轴油封盖55,所述第三滑动轴油封盖55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且位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与第六滚动轴承26间。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的正上方设有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所述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通过第二校直传动齿轮闷头61及固定螺钉安装于第二滑动轴60上;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位于第二滑动轴60对应于设置第二校直压轮45的另一端;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与第二主动滑块57间设有主动滑块挡板58,所述转动滑块挡板58固定安装于第二主动滑块57上。当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三校直压轮46对应配合时,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相啮合。
所述压轮转动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过桥齿轮3及第二过桥齿轮11,所述第一过桥齿轮3通过第一过桥轴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一过桥齿轮3位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与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间,且第一过桥齿轮3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相啮合;第二过桥齿轮11通过第二过桥轴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二过桥齿轮11位于主动齿轮34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间,且第二过桥齿轮11与第一过桥齿轮3动齿轮34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均相啮合。所述第一过桥轴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滚动轴承7及第四滚动轴承24安装在校直壳体62内,第二滚动轴承7通过第一过桥轴压盖8安装在校直壳体62内,第四滚动滚动轴承24通过第四过桥轴压盖19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一过桥轴齿轮3邻近第四滚动轴承24;且第一过桥轴齿轮3与第四滚动轴承24间通过过桥轴套5相连。第二过桥轴9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滚动轴承4及第三滚动轴承13安装在校直壳体62内,第一滚动轴承4通过第二过桥轴压盖10及紧固螺钉安装在校直壳体62内,第三滚动轴承13通过第三过桥轴压盖12安装在校直壳体62内,第二过桥轴齿轮11邻近第三滚动轴承13,且第二过桥轴齿轮11通过过桥轴套5与第三滚动轴承13相连。为了便于安装,校直壳体62上设有安装孔盖67,所述安装孔盖67通过孔盖安装螺钉安装在校直壳体62上,安装孔盖67位于校直壳体62对应于设置垂直气缸15另一侧的下部。
如图1~图5所示:使用时,主轴28的主轴链轮20与对应的主轴驱动装置相连,主轴驱动装置驱动主轴28的转动;同时,根据不同校直钢丝的要求,通过第一压轮油缸14调节第一校直压轮30与主动压轮44间的距离,同时通过第二压轮油缸52调节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三主动压轮46间的距离;边缘将钢丝穿入第一校直压轮30与主动压轮44的校直槽49内。调整时,第一压轮油缸14与第二压轮油缸52的活塞杆伸缩,第一压轮油缸14的活塞杆通过第一主动滑块66带动第一滑动轴37及第一校直压轮30靠近或远离主动压轮44;同时,第二压轮油缸52的活塞杆通过第二主动滑57带动第二滑动轴60及第二校直压轮45在第二调节槽56内作靠近或远离第三主动压轮46的运动。调整完成后,钢丝穿入第一校直压轮30及主动压轮44的校直槽49内,且钢丝的端部放置于打头下板17上,垂直油缸15的活塞杆带动打头16向打头下板17的方向运动,将钢丝的端部压紧在打头下板17上,从而便于将钢丝做进一步的调整。钢丝调整完成后,垂直油缸15的活塞杆带动打头16远离打头下板17,再将钢丝的端部穿入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三校直压轮46的校直槽49内。校直时,主轴驱动装置带动主轴28的转动,当主轴28转动时,主轴28上的主动齿轮34跟随主轴28做同步转动。主动齿轮34转动后,由于主动齿轮34与通过第二过桥齿轮9分别与第一过桥齿轮3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相啮合,第一过桥齿轮3分别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及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相啮合,因此,主动齿轮34的转动通过第二过桥齿轮9带动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及第一过桥齿轮3转动,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转动时,带动第三校直压轮46转动,第一过桥齿轮3转动手,带动第一校直压轮30及第二校直压轮45的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校直压轮30、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三校直压轮46与主动压轮44的同步转动。当第一校直压轮30、第二校直压轮45、第三校直压轮46及主动齿轮44转动后,位于校直槽49形成校直通道内的钢丝在第一校直压轮30、第二校直压轮45、第三校直压轮46及主动齿轮44转动的作用下,钢丝能够校直,确保拉丝机下一道工序的操作。随着主轴28的不断转动,能够持续对钢丝进行校直,直至完成所需的钢丝校直工作。
本实用新型校直壳体62上通过第一滑动轴37将第一校直压轮30安装在第一调节槽47内,通过第二滑动轴60将第二校直压轮45安装在调节调节槽56内;通过第一压轮油缸14能够调节第一校直压轮30的位置,通过第二压轮油缸52能调节第二校直压轮45的位置,调节方便,从而能够适用不同钢丝的校直要求;主轴28上的主动齿轮34与第二过桥齿轮11相啮合,第二过桥齿轮11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及第一过桥齿轮3相啮合,第一过桥齿轮3分别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及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相啮合,构成压轮转动驱动机构;当主轴28在主轴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转动时,主动齿轮34通过第一过桥齿轮3、第二过桥齿轮11、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的相互配合作用,能够带动第一校直压轮30、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的转动,从而能够在相应校直槽49内的钢丝进行校直,垂直油缸15的打头16与打头下板17相对应配合,能够方便将钢丝穿入相应校直槽49形成的校直通道内,钢丝校直后,能够方便拉丝机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提高了拉丝机的工作效率,结构紧凑合理,调节使用方便,校直效果好,安全可靠。
Claims (10)
1. 一种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包括校直壳体(62);其特征是:所述校直壳体(62)的上部设有第一校直压轮(30)与第二校直压轮(45),第二校直压轮(45)与第一校直压轮(30)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通过第一滑动轴(37)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二校直压轮(45)通过第二滑动轴(60)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的正下方设有相对应配合的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的正下方设有对应配合的第三校直压轮(46);主动压轮(44)通过主轴(28)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三校直压轮(46)通过第三滑动轴(54)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均能相对校直壳体(62)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校直壳体(62)上设有垂直油缸(15),所述垂直油缸(15)位于第一校直压轮(30)与第二校直压轮(45)间;垂直油缸(15)的活塞杆端部设有打头(16),所述打头(16)的下方设有打头下板(1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打头下板(17)上凸设有打头挡板(18),所述打头挡板(18)从打头下板(17)上向垂直油缸(15)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校直壳体(62)上凹设有第一调节槽(47)及第二调节槽(56),所述第一调节槽(47)与第二调节槽(56)对称分布于校直壳体(62)上;第一校直压轮(30)通过第一滑动轴(37)安装在第一调节槽(47)内,第二校直压轮(45)通过第二滑动轴(60)安装于第二调节槽(56)内;第一滑动轴(37)及所述第一滑动轴(37)端部的第一校直压轮(30)能在第一调节槽(47)内作靠近或远离主动压轮(44)的运动,第二滑动轴(60)及第二校直压轮(45)能在第二调节槽(56)内作靠近或远离第三校直压轮(46)的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校直壳体(62)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校直压轮(30)移动的第一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及用于驱动第二校直压轮(45)移动的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压轮油缸(14),所述第一压轮油缸(14)通过第一压轮油缸安装板(31)安装在校直壳体(62)上,第一压轮油缸(14)的活塞杆通过第一压轮油缸连接座(64)与第一主动滑块(66)相连,所述第一主动滑块(66)通过第九滚动轴承(43)安装在第一滑动轴(37)上;第二校直压轮移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二压轮油缸(52),所述第二压轮油缸(52)通过第二压轮油缸安装板(53)安装于校直壳体(62)上,第二压轮油缸(52)的活塞杆通过第二压轮油缸连接座(49)与第二主动滑块(57)相连,第二主动滑块(57)通过第十滚动轴承(59)安装于第二滑动轴(6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校直压轮(30)、主动压轮(44)、第二校直压轮(45)及第三校直压轮(46)间通过压轮转动驱动机构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压轮转动驱动机构包括主动齿轮(34),所述主动齿轮(34)位于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44)的另一端,所述转动齿轮(34)与第一滑动轴(37)上的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相啮合;第三滑动轴(54)上设有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所述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与主动齿轮(34)相对应分布,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与第二滑动轴(60)上的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相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动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过桥齿轮(3)及第二过桥齿轮(11),所述第一过桥齿轮(3)通过第一过桥轴(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一过桥齿轮(3)位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与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间,且第一过桥齿轮(3)与第一校直传动齿轮(38)、第二校直传动齿轮(42)相啮合;第二过桥齿轮(11)通过第二过桥轴(6)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二过桥齿轮(11)位于主动齿轮(34)与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间,且第二过桥齿轮(11)与第一过桥齿轮(3)动齿轮(34)及第三校直传动齿轮(63)均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主轴(28)分别通过第七滚动轴承(32)与第八滚动轴承(39)安装于校直壳体(62)内,第八滚动轴承(39)位于邻近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44)的一端;主轴(28)对应于设置主动压轮(44)的另一端穿出校直壳体(62)外,主轴(28)对应于穿出校直壳体(62)的端部通过主轴链轮安装座(21)安装有主轴链轮(20),所述主轴链轮(20)通过圆螺母(22)锁紧于主轴(28)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540390U CN202061919U (zh) | 2011-05-15 | 2011-05-15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1540390U CN202061919U (zh) | 2011-05-15 | 2011-05-15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061919U true CN202061919U (zh) | 2011-12-07 |
Family
ID=45055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15403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61919U (zh) | 2011-05-15 | 2011-05-15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06191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0114A (zh) * | 2011-05-15 | 2012-01-11 | 无锡平盛科技有限公司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CN102699078A (zh) * | 2012-05-14 | 2012-10-03 | 无锡平盛科技有限公司 | 倒立式收线机进线校直装置 |
-
2011
- 2011-05-15 CN CN2011201540390U patent/CN20206191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10114A (zh) * | 2011-05-15 | 2012-01-11 | 无锡平盛科技有限公司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CN102699078A (zh) * | 2012-05-14 | 2012-10-03 | 无锡平盛科技有限公司 | 倒立式收线机进线校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10993B (zh) | 矿用小绞车排绳器 | |
CN102310114B (zh)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
CN206799145U (zh) | 一种全自动灌装生产线 | |
CN202061919U (zh) | 拉丝机自动放线校直装置 | |
CN201565545U (zh) | 压力机封闭高度调节机构 | |
CN103395728A (zh) | 一种盖子旋拧装置 | |
CN103448057A (zh) | 一种行程加倍的手爪驱动导向装置 | |
CN205346446U (zh) | 一种弧形辊 | |
CN104799504B (zh) | 一种改良结构的拉链头组装机 | |
CN209889932U (zh) | 一种新型的凸轮压紧装置 | |
CN203888017U (zh) | 双驱动拔管机及机头 | |
CN103769981A (zh) | 瓦型磁体端面磨削机 | |
CN103163213B (zh) | 一种大齿圈磁粉探伤机的转动装置 | |
CN202945010U (zh) | 矿用小绞车排绳装置 | |
CN202146924U (zh) | 拉丝机的排线机构 | |
CN204247746U (zh) | 一种收线机 | |
CN210412005U (zh) | 一种自动压平机 | |
CN113027748A (zh) | 一种锥形螺杆泵磨损实时补偿限位器 | |
CN211707939U (zh) | 一种冲压模具的定位机构 | |
CN105127321A (zh) | 一种钳式送料装置 | |
CN203751897U (zh) | 瓦型磁体端面磨削机 | |
CN202824143U (zh) | 一种穿轧机轧辊调节机构 | |
CN215616428U (zh) | 一种固定侧驱动装置 | |
CN104759550A (zh) | 一种联箱加工装置 | |
CN105382038A (zh) | 一种轧机及其导卫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