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94451U - 侧立式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侧立式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94451U
CN201994451U CN2010206420155U CN201020642015U CN201994451U CN 201994451 U CN201994451 U CN 201994451U CN 2010206420155 U CN2010206420155 U CN 2010206420155U CN 201020642015 U CN201020642015 U CN 201020642015U CN 201994451 U CN201994451 U CN 201994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terminal
terminal port
electric connector
met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4201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望盛
沈松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Taikan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Taikan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Taikan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Taikan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64201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94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94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9445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侧立式电连接器,包括有金属外壳和组装于该金属外壳内的端子模组,该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了第二端子模组,其四个第二端子有效地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速率,满足了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该电连接器设计为侧立式,其插接口为竖直状,克服了现有平躺式电连接器的不足,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其它电子元件的分布设计,满足电子设备之小型化要求;本实用新型组装时,只需将前述第二端子模组与第一端子模组对插,即可实现对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前后、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固装定位,其组装方便、准确、快捷。

Description

侧立式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侧立式电连接器,其信号传输速率快,且其结构紧凑、组装方便。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主要用于对电子设备之间信号的传输,其中,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随着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对电连接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USB连接器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子产业的发展要求,例如:
一、现有的USB连接器多为扁平的卧式结构,其插接口为横向设计,而其用于连接相关电路板的焊接脚系由金属外壳之后端引出并向下折弯,焊接脚所在平面与插接口所在平面成垂直关系,在组装于电路板上时,该种结构的USB连接器所占用的空间较大,不利于电路板的小型化,同时,也不利于其它电子元件的分布设计,很难适应电子工业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
二、各种电子设备对电连接器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其所需之传输速率较高,而现有之USB连接器的传输速率则很难达到,如此,往往对信号传输的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急切需要研究出一种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传统技术中的不足,满足电子产业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侧立式电连接器,其信号传输速率快,且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组装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侧立式电连接器,包括有金属外壳和组装于该金属外壳内的端子模组,该端子模组与金属外壳围合形成一开口于该金属外壳前端面且平行于竖直平面的竖直插接槽;其中,该端子模组包括分体设置和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
其中,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一端子埠和第一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的每个第一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一焊接部,且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折弯部;前述所有第一接触部于竖直平面内自上而下间隔布置,前述所有第一焊接部于竖直平面内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且前述所有第一焊接部伸出于前述第一端子埠底端面下方;该第一端子埠包括有主体部和自主体部端缘延伸而成的侧立式舌板部,该侧立式舌板部前端部并排设置有复数个第一嵌槽,以及,于该侧立式舌板部中部并排设置有复数个第二嵌槽,前述第一嵌槽与该第二嵌槽沿该侧立式舌板部的长度方向呈前后错开式设置;前述所有第一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该第一端子埠内且其第一接触部露于前述第一嵌槽内;
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二端子埠和第二端子组,该第二端子组的每个第二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二接触部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二焊接部,且该第二接触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折弯部;前述所有第二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前述第二端子埠内并其第二接触部伸出至第二端子埠外,该第二端子埠扣装于前述第一端子埠上,且该第二接触部嵌装于前述第二嵌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嵌槽的前端均设置有预压部,该预压部位于前述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前端部的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后端面设置有一第一凸块,前述第二端子埠后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之前端面凹设有一缺槽;前述第一端子埠后端面抵于第二凸块的前端面上,且前述第一凸块嵌于缺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的第二连接板围合形成一容置腔;前述第二端子模组装置于前述容置腔内,且第二端子埠的顶面抵于第一连接板的底面,以及,前述第二端子埠的底面抵于第二连接板的顶面;
以及,该第一连接板底面向下延伸有第一勾部,以及该第二连接板顶面向上延伸有第二勾部,该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分别与该第一端子埠之右侧板之间形成有沟槽;相应地,于前述第二端子埠的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勾部和第四勾部,该第三勾部和第四勾部均伸入前述沟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子埠的右侧面凸设有卡榫,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的右侧板上开设有卡槽与该卡榫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的左侧面及第二端子埠的右侧面上均凸设有肋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左侧面、顶板及前述第二端子埠右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之左侧板、顶板及右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一扣片、第二扣片及第三扣片,该三扣片相应嵌于前述三凹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埠与第二端子埠的后端面与顶面之间均由一斜面连接,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包括有一后盖,该后盖包括有一竖直面板和沿该竖直面板上端缘斜向延伸而成的斜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之斜板侧缘沿平行金属外壳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扣板,于该扣板上设置有扣孔;相应地,于前述第一端子埠的左侧面及前述第二端子的右侧面上相应地开设有与前述扣板配合的第四凹槽;以及,于前述金属外壳之左、右侧板上均相应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四扣片,该第四扣片扣于前述扣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之竖直面板侧缘沿平行于金属外壳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扣板,该第二扣板上设置有扣孔;相应地,于金属外壳之左、右侧板上均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片,该第五扣片扣于前述第二扣板的扣孔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一、较传统的USB插座连接器而言,本实用新型增加了第二端子模组,其四个第二端子有效地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速率,满足了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该电连接器设计为侧立式,其插接口为竖直状,克服了现有平躺式电连接器的不足,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其它电子元件的分布设计,满足电子设备之小型化要求;
三、组装时,只需将前述第二端子模组与第一端子模组对插,即可实现对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前后、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固装定位,其组装方便、准确、快捷;
四、针对前述每个第二端子设置有预压部,一方面,确保了所有第二端子之接触部高度的一致性,有利于公座与该第二端子组的连接,使得信号能够稳定可靠地传输;另一方面,该预压部有效地防止了第二端子被公座插垮的现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五、于前述端子模组上加设有若干肋条及卡榫,使得端子模组能够稳固地装置于前述金属外壳内部,同时,使得端子模组能够居中装置于前述金属外壳内,如此,保证了该电连接器整体的平稳性,有利于保持该电连接器的正常工作性;
六、前述端子模组之后端面与顶端面之间通过斜面连接,如此,配合前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形状,该端子模组将其自身体积最大限度地降至最小,相应地,金属后盖亦配合前述端子模组的形状设计,使得整个金属外壳尽量贴合于端子模组,从而,整个电连接器的体积亦最大限度地降至最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步组装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步组装示图;
图5是图4中A-A处局部截面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端子模组的分解示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端子模组的结构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金属外壳        11、后盖
111、斜板           112、竖直面板
113、第一扣板       115、扣孔
114、第二扣板       12、底板
13、左侧板          14、右侧板
15、顶板            16、卡槽
101、第一扣片       102、第二扣片
103、第三扣片       104、第四扣片
105、第五扣片
20、端子模组
21、第一端子模组    211、第一端子组
2111、第一焊接部    2112、第一接触部
2113、第一折弯部    212、第一端子埠
212a、主体部        2121、肋条
2122、第一凹槽      2123、第二凹槽
2124、第四凹槽      2125、第一连接板
2126、第二连接板    2127、容置腔
2128、第一勾部      2129、第二勾部
2130、沟槽            2131、第一凸块
212b、侧立式舌板部    2132、第一嵌槽
2133、第二嵌槽        2134、预压部
22、第二端子模组
221、第二端子埠       2211、第二凸块
2212、缺槽            2213、卡榫
2214、第三凹槽        2215、第三勾部
2216、第四勾部        222、第二端子组
2221、第二接触部      2222、第二焊接部
2223、第二折弯部
30、竖直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金属外壳10和组装于该金属外壳10内的端子模组20,该端子模组20与金属外壳10围合形成一开口于该金属外壳10前端面且平行于竖直平面的竖直插接槽30;其中,该端子模组20包括分体设置和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该第二端子模组22的设置系用于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
请参照图2所示,该第一端子模组21包括有第一端子埠212和第一端子组211。
该第一端子组211包括有五个第一端子,每个第一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接触部2112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一焊接部2111,且该第一接触部2112和第一焊接部2111之间连接有第一折弯部2113;前述五个第一接触部2112于竖直平面内自上而下间隔布置,且前述五个第一焊接部2111于竖直平面内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并所有第一焊接部2111伸出于该第一端子埠212底端面下方。
该第一端子埠212包括有主体部212a和自主体部212a端缘延伸而成的侧立式舌板部212b。
该主体部212a的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凹槽2122和第四凹槽2124、后端面设置有第一凸块2131、左侧面凸设有复数个肋条2121、顶面设置有第二凹槽2123;以及,该主体部212a的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2125和第二连接板2126,该第一连接板2125和第二连接板2126围合形成一容置腔2127;该第一连接板2125底面向下延伸有第一勾部2128,该第二连接板2126顶面向上延伸有第二勾部2129,该第一勾部2128和第二勾部2129分别与该第一端子埠212之右侧板之间形成有沟槽2130。
该侧立式舌板部212b前端部并排设置有五个第一嵌槽2132,以及,于该侧立式舌板部212b中部并排设置有四个第二嵌槽2133,每个第二嵌槽2133的前端均设置有预压部2134,该预压部2134位于下述第二端子之第二接触部2221前端部的上方,以防止下述第二端子被公座插垮,同时,该预压部2134的设计,也可以使得下述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2221的高度保持一致性;前述五个第一嵌槽2132与四个第二嵌槽2133沿该侧立式舌板部212b的长度方向呈前后错开式设置;前述五个第一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内且其第一接触部2112分别露于前述相应地第一嵌槽2132内。
请参照图2和图6所示,该第二端子模组22包括有第二端子埠221和第二端子组222,该第二端子模组22装置于前述容置腔2127内,且该第二端子埠221的顶面抵于前述第一连接板2125的底面,以及,该第二端子埠221的底面抵于前述第二连接板2126的顶面。
该第二端子埠221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相扣装,其后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块2211,该第二凸块2211之前端面凹设有一缺槽2212(如图7所示),前述第一端子埠212后端面抵于该第二凸块2211的前端面上,且前述第一凸块2131嵌于该缺槽2212内;该第二端子埠221右侧面设置有卡榫2213、第三凹槽2214和前述第四凹槽2124,该第四凹槽2124之结构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上开设的第四凹槽2124之结构相同;以及,该第二端子埠221的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勾部2215和第四勾部2216,该第三勾部2215和第四勾部2216均伸入前述第一端子埠212之沟槽2130内。
该第二端子组22包括有四个第二端子,该四个第二端子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信号传输速率,该四个第二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二接触部2221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二焊接部2222,且该第二接触部2221和第二焊接部2222之间连接有第二折弯部2223;该四个第二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前述第二端子埠221内并其第二接触部2221伸出至第二端子埠221外,该第二接触部2221嵌装于前述第二嵌槽2133内。
另外,鉴于前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形状,前述第一端子模组21及第二端子模组22的后端面与顶面之间均系通过一斜面连接,如此结构设计,使得整个端子模组20的体积最大限度地降至最小。
请参照图2所示,该金属外壳10包括有顶板15、底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和后盖11;为了使得金属外壳10更好地贴合于前述端子模组20,该金属外壳10之后盖11设计为包括一竖直面板112和沿该竖直面板112上端缘斜向延伸而成的斜板111;该斜板111侧缘沿平行金属外壳10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扣板113,于该第一扣板113上设置有扣孔15;该竖直面板112侧缘沿平行于金属外壳10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扣板114,该第二扣板114上设置有扣孔15;该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上均开设有卡槽16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及第二端子埠221上的卡榫2213配合,还设置有第四扣片104和第五扣片105,该第四扣片104向内折弯式扣于前述第一扣板113的扣孔15内,该第五扣片105向外折弯式扣于前述第二扣板114的扣孔15内;以及,该左侧板13、右侧板14及顶板1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扣片101、第二扣片102和第三扣片103,该三个扣片分别嵌于前述第一凹槽2122、第二凹槽2123和第三凹槽2214内。
本实施例之装配过程如下:
如图2所示,前述第一端子组211和第二端子组222系分别成型,如可通过冲压成型制成;将前述第一端子组211镶嵌成型于第一端子埠212内,形成有第一端子模组21,以及,前述第二端子组222镶嵌成型于第二端子埠221内,形成第二端子模组22,其结构如图3所示;
接着,将第二端子模组22自后向前装入前述第一端子埠212的容置腔2127内,前述第一端子埠212后端的第一凸块2131嵌于第二端子埠221之缺槽2212内,前述第一端子埠212的后端面抵于第二端子埠221之第二凸块2211的前端面上;前述第二端子埠221的顶面和底面分别抵于前述第一连接板2125的底面和第二连接板2126的顶面;以及,前述第二端子埠221的第三勾部2215和第四勾部2216相应伸入前述沟槽2130内;同时,前述第二端子组222之所有第二接触部2221相应嵌装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的第二嵌槽2133内,藉此,完成了前述端子模组20的装配,其结构如图4所示;
将前述端子模组20自前述金属外壳10的后端开口片装入金属外壳10内部,该金属外壳10之左侧板13、顶板15及右侧板14上的第一扣片101、第二扣片102和第三扣片103分别向内嵌于前述端子模组20相应的第一凹槽2122、第二凹槽2123和第三凹槽2214内;再将前述后盖11之左、右两斜板111上的第一扣板113卡于前述第一端子埠212的第四凹槽2124内,并将金属外壳10之左侧板3、右侧板14上的第四扣片104向内扣入第一扣板101的扣孔105内;并将后盖11之第二扣板114扣于金属外壳10左侧板13、右侧板14上的第五扣片104上,该第五扣片105向外扣入前述第二扣板114的扣孔115内;如此,完成了整个侧立式电连接器的组装,其组装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系本实用新型增加了第二端子模组,其四个第二端子有效地提高了该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速率,满足了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其次,该电连接器设计为侧立式,其插接口为竖直状,克服了现有平躺式电连接器的不足,其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有利于其它电子元件的分布设计,满足电子设备之小型化要求;再者,组装时,只需将前述第二端子模组与第一端子模组对插,即可实现对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前后、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固装定位,其组装方便、准确、快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金属外壳和组装于该金属外壳内的端子模组,该端子模组与金属外壳围合形成一开口于该金属外壳前端面且平行于竖直平面的竖直插接槽;其中,该端子模组包括分体设置和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
其中,该第一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一端子埠和第一端子组;该第一端子组的每个第一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一焊接部,且该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焊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折弯部;前述所有第一接触部于竖直平面内自上而下间隔布置,前述所有第一焊接部于竖直平面内沿水平方向间隔排布,且前述所有第一焊接部伸出于前述第一端子埠底端面下方;该第一端子埠包括有主体部和自主体部端缘延伸而成的侧立式舌板部,该侧立式舌板部前端部并排设置有复数个第一嵌槽,以及,于该侧立式舌板部中部并排设置有复数个第二嵌槽,前述第一嵌槽与该第二嵌槽沿该侧立式舌板部的长度方向呈前后错开式设置;前述所有第一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该第一端子埠内且其第一接触部露于前述第一嵌槽内;
该第二端子模组包括有第二端子埠和第二端子组,该第二端子组的每个第二端子均具有呈水平设置的第二接触部和呈竖直设置的第二焊接部,且该第二接触部和第二焊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二折弯部;前述所有第二端子均系镶嵌成型于前述第二端子埠内并其第二接触部伸出至第二端子埠外,该第二端子埠扣装于前述第一端子埠上,且该第二接触部嵌装于前述第二嵌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嵌槽的前端均设置有预压部,该预压部位于前述第二端子之接触部前端部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后端面设置有一第一凸块,前述第二端子埠后端部设置有第二凸块,该第二凸块之前端面凹设有一缺槽;前述第一端子埠后端面抵于第二凸块的前端面上,且前述第一凸块嵌于缺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的第二连接板围合形成一容置腔;前述第二端子模组装置于前述容置腔内,且第二端子埠的顶面抵于第一连接板的底面,以及,前述第二端子埠的底面抵于第二连接板的顶面;
以及,该第一连接板底面向下延伸有第一勾部,以及该第二连接板顶面向上延伸有第二勾部,该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分别与该第一端子埠之右侧板之间形成有沟槽;相应地,于前述第二端子埠的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三勾部和第四勾部,该第三勾部和第四勾部均伸入前述沟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埠的右侧面凸设有卡榫,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的右侧板上开设有卡槽与该卡榫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的左侧面及第二端子埠的右侧面上均凸设有肋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左侧面、顶板及前述第二端子埠右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及第三凹槽,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之左侧板、顶板及右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一扣片、第二扣片及第三扣片,该三扣片相应嵌于前述三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埠与第二端子埠的后端面与顶面之间均由一斜面连接,相应地,前述金属外壳包括有一后盖,该后盖包括有一竖直面板和沿该竖直面板上端缘斜向延伸而成的斜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之斜板侧缘沿平行金属外壳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扣板,于该第一扣板上设置有扣孔;相应地,于前述第一端子埠的左侧面及前述第二端子的右侧面上相应地开设有与前述第一扣板配合的第四凹槽;以及,于前述金属外壳之左、右侧板上均相应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四扣片,该第四扣片扣于前述第一扣板的扣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立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之竖直面板侧缘沿平行于金属外壳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扣板,该第二扣板上设置有扣孔;相应地,于金属外壳之左、右侧板上均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片,该第五扣片扣于前述第二扣板的扣孔内。
CN2010206420155U 2010-12-01 2010-12-01 侧立式电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94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420155U CN201994451U (zh) 2010-12-01 2010-12-01 侧立式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420155U CN201994451U (zh) 2010-12-01 2010-12-01 侧立式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94451U true CN201994451U (zh) 2011-09-28

Family

ID=44670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42015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94451U (zh) 2010-12-01 2010-12-01 侧立式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9445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6522A (zh) * 2012-02-14 2013-09-11 泰科电子公司 插座组件
CN106030920A (zh) * 2014-02-20 2016-10-12 哈廷电子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接触件载体
CN109546393A (zh) * 2017-09-22 2019-03-29 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及其电连接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6522A (zh) * 2012-02-14 2013-09-11 泰科电子公司 插座组件
CN103296522B (zh) * 2012-02-14 2016-09-07 泰科电子公司 插座组件
CN106030920A (zh) * 2014-02-20 2016-10-12 哈廷电子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接触件载体
CN109546393A (zh) * 2017-09-22 2019-03-29 至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及其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412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3135087U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45U (zh) Rf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
CN104810657A (zh) 一种Type-C插座连接器
US20160329662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CN204271346U (zh) 一种改进的鱼叉插板式连接器
CN201994451U (zh) 侧立式电连接器
CN10684869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800218U (zh) 电连接器
WO2016173247A1 (zh) 一种基于type-c的插头连接器
CN202474337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3942119U (zh) 二合一电连接器
CN103825128B (zh) 网线连接器
CN205178103U (zh) Usb插座连接器
CN203813146U (zh) 带led的连接器结构
CN202308538U (zh) Usb 3.0插座连接器
CN205178202U (zh) 复合式电连接器插头、插座及其组合
CN201774007U (zh) 直立式hdmi连接器
CN208142390U (zh) 一种rj连接器
CN201956240U (zh) 按键结构
CN201774049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16598271U (zh) 一种防止爬电的连接器
CN201178151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4376389U (zh) 电动机保护器
CN202196927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