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36884U -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36884U
CN201936884U CN2010205908640U CN201020590864U CN201936884U CN 201936884 U CN201936884 U CN 201936884U CN 2010205908640 U CN2010205908640 U CN 2010205908640U CN 201020590864 U CN201020590864 U CN 201020590864U CN 201936884 U CN201936884 U CN 201936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tangular edges
contact hole
rectangle
minimum
rectang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908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钊
杨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Vimic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uxi Vimic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Vimicro Corp filed Critical Wuxi Vimicro Corp
Priority to CN2010205908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36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36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3688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了一种MOS管,其包括多个矩形重复单元,该矩形重复单元包括有第一矩形边和与其相对且平行的第二矩形边、第三矩形边和与其相对且平行的第四矩形边,还包括有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
Figure DDA0000030717700000011
形的第一带状栅极和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二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
Figure DDA0000030717700000012
形的第二带状栅极。同时本实用新型的MOS管还可以采用较大的漏极间距。本实用新型中的MOS管,一方面利用折叠带状的栅极达到了较大的导电沟道宽长比和节省面积的目的;另一方面,漏极接触孔采取较大的漏极间距,可以达到较好的静电防护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版图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MOS管版图设计装置及由该装置设计制备的MOS管。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的版图是对应于电路元器件结构的几何图形组合,所述几何图形组合是由不同层的几何图形相互组合而成,每层几何图像对应一层版图,各层版图相应于不同的工艺步骤。版图设计就是将电路元器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转换成版图的形式来表示,版图设计通常使用专门的设计工具来完成。
MOS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是场效应管的一种,场效应管是一种电压控制型半导体器件。MOS管在现代集成电路中使用非常广泛,特别是一些集成电路中有时需要导电沟道宽长比非常大的MOS管,而导电沟道宽长比比较大的MOS管在版图设计时通常也要占用较大版图面积,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很多版图设计方案被用来减小这种MOS管的占用面积,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关于MOS管100的交错条形(AlterativeBar)版图设计方案。在本文中所述MOS管均采用标准自对准工艺,不再累述,该种工艺的特点之一是制作出的MOS管栅极与实际的导电沟道上下对应。MOS管包括三个电极,分别是源极(source)、漏极(drain)和栅极(gate)。在图示版图中栅极101、源极102和漏极103都位于有源区104上,其中栅极101位于源极102和漏极103之间,用于将源极102和漏极103分开。所述栅极101的版图区域为一直条型,通常为多晶硅层。所述源极102和漏极103通常是经过掺杂的N+阱或者P+阱,位于所述栅极101所在层的下层,并通过接触孔105连接于集成电路表面的对应金属层以互相导通。因为版图设计时通常有很多MOS管并列排布,所以通常采用一个重复单元106(即图示虚线框部分)来进行设计版图,即在版图设计时根据制作工艺的参数来设计好初始的重复单元106后,将重复单元106复制或者镜像来设计完其余的MOS管版图部分。
漏极103的接触孔105距离栅极101的间距,其实就是漏极103的接触孔105距离导电沟道(未示出)的间距,这个间距称之为漏极间距DS(DrainSpace)。在一些集成电路的版图设计时,在减小MOS管的版图占用面积时还同时需要设计的MOS管具有较大的漏极间距。比如一些MOS管需要直接连接于芯片的管脚,出于提高静电防护能力的目的,需要这些MOS管具有较大的漏极间距来限流。如果采用图1所示的版图设计方案,在具有较大漏极间距时,显然MOS管的占用面积也会非常大,此时就无法满足减小MOS管的版图占用面积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MOS管。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MOS管的版图设计装置。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MOS管,其包括多个矩形重复单元,所述矩形重复单元包括有第一矩形边、与第一矩形边相对且平行的第二矩形边、第三矩形边和与第三矩形边相对且平行的第四矩形边,所述矩形重复单元包括: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21
形的第一带状栅极和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二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形的第二带状栅极;2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其中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一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一矩形边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二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二矩形边居中分布;和2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其中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三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三矩形边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四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四矩形边居中分布,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重复单元依第一矩形边和第二矩形边的中点连线呈轴对称图形,依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点连线呈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大于等于接触孔最小间距,相邻的两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大于等于接触孔最小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源极间距,所述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漏极间距。
进一步地,第一带状栅极与所述重复单元的第一矩形边的最小垂直距离等于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的二分之一,第二带状栅极与所述重复单元的第二矩形边的最小距离等于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的二分之一,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等于或大于最小栅极间距。
进一步地,每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每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版图设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版图设计规则获取单元,获取版图设计规则;接触孔数目计算单元,根据预定公式计算接触孔数目n;和矩形重复单元设计单元,根据所述接触孔数目计算所述矩形重复单元的长和宽后设计所述矩形重复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设计规则包括最小栅极间距、最小栅极长度、最小接触孔宽度、预设最小源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最小漏极接触孔距栅极间和最小接触孔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源极接触孔数目n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41
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当右侧计算结果不为整数时需向上取整,其中C为最小接触孔宽度、D为预设最小源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E为最小漏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和F为最小接触孔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矩形重复单元的长Y的计算公式为:
Y=C+2D+2B+2E+nC+(n-1)F,
其中n为接触孔数目、B为最小栅极长度、C为最小接触孔宽度、D为最小源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E为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和F为最小接触孔间距,所述矩形重复单元的宽X‘的计算公式为
X‘=A+2B+nC+(n-1)F+2D,
其中n为接触孔数目、A为最小栅极间距、B为最小栅极长度、C为最小接触孔宽度、D为最小源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和F为最小接触孔间距。
进一步地,其中最小栅极间距、最小栅极长度、最小接触孔宽度、最小漏极接触孔距栅极间和最小接触孔间距是由MOS管的制备工艺所决定,其中预设最小源极接触孔距栅极间距由静电防护设计需求所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版图设计装置及由该装置设计制备的MOS管,一方面利用折叠带状的栅极达到了较大的导电沟道宽长比和节省面积的目的;另一方面,当漏极接触孔采取较大的漏极间距,可以达到较好的静电防护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参考附图及接下来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将更容易理解,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对应同样的结构部件,其中:
图1为现有的一种关于MOS管的交错条形(Alterative Bar)版图设计方案的版图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MOS管版图设计方案的版图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矩形重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MOS管版图设计装置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OS管,以及该类型MOS管的版图设计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的MOS管具有较大的漏极间距和较大的导电沟道宽长比,同时尽可能减少版图占用面积。为了说明该类型MOS管的结构,本文首先描述该类型MOS管的版图设计图案。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MOS管版图2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MOS管版图200包括源极区域201、漏极区域202和栅极区域203。图示版图中几乎所有的区域都覆盖了有源区204,有源区204被折叠带状的栅极区域203分割成呈矩形的源极区域201和漏极区域202。其中源极区域201和漏极区域202间隔排列,并且源极区域201内的源极接触孔排成一列,并与排成一行的漏极区域202内的漏极接触孔互相垂直。根据实施例中的不同也可能是源极区域201内的源极接触孔排成一行,并与排成一列的漏极区域202内的漏极接触孔互相垂直。其中漏极区域202比源极区域201大,这样是为了能够使漏极区域202的接触孔到任何导电沟道的距离(即漏极间距)都等于或大于一定的最小漏极间距。同时采用折叠带状的栅极区域203可以在尽可能小的面积下获得较大的导电沟道宽长比。
显然,所述MOS管版图200也可以通过对如图3所示的矩形重复单元300进行复制或者镜像来设计完成,所以矩形重复单元300如何设计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包括有第一矩形边301、与第一矩形边301相对且平行的第二矩形边302、第三矩形边303和与第三矩形边303相对且平行的第四矩形边304,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以第一矩形边301和第二矩形边302的中点连线呈轴对称图形,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以第三矩形边303和第四矩形边304的中点连线也呈轴对称图形,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包括位于第三矩形边303和第四矩形边304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矩形边301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303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304的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61
形的第一带状栅极305,和位于第三矩形边303和第四矩形边304的中心连线与第二矩形边302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303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304的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62
形的第二带状栅极306;
所以矩形重复单元300还包括2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在本实施例中n=3,每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其中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的一长边与第一矩形边301重合,且每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间距相等并沿所述第一矩形边301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的一长边与第二矩形边302重合,且每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间距相等并沿所述第二矩形边302居中分布,所述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漏极间距,所述预设最小漏极间距是根据静电防护需求所设定的最小漏极间距。
所以矩形重复单元300还包括2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在本实施例中n=3,每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其中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的一长边与第三矩形边303重合,且每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间距相等并沿所述第三矩形边303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的一长边与第四矩形边304重合,且每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间距相等并沿所述第四矩形边304居中分布,所述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305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源极间距。在所述多个矩形重复单元300重复或者镜像后就可以组成如图2所示的版图图案,此时相连的两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308形成正方形的源极接触孔,相连的两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307形成正方形的漏极接触孔。
应当认识到,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以第一矩形边301和第二矩形边302的中点连线、或以第三矩形边303和第四矩形边304的中点连线分为两个部分后,其中的每一部分仍然可以作为重复单元;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0以第一矩形边301和第二矩形边302的中点连线、和以第三矩形边303和第四矩形边304的中点连线分为四个部分后,其中的每一部分也还可以作为重复单元,即所述重复单元并不唯一,其可能是矩形重复单元300的部分或者重复。本文只是为了便于描述,选择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作为重复单元。另一方面,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中各个图案或者部分之间的距离和尺寸都受到生产制造工艺的参数要求和需求设计上的制约,所以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可以由一特定的方法或者装置来进行设计和制造。为此,本实用新型同时提出专用于该类型的MOS管的版图设计装置。
首先分析如何获得矩形重复单元300的较佳设计,版图设计规则是由制造工艺和设计参数所决定的,主要包括最小多晶硅间距A、最小栅极宽度B、最小接触孔宽度C、最小源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D、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最小接触孔间距F等参数。特别地,其中最小栅极长度B指的是垂直部307、中间部308和水平部308的宽度。其中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则是根据具体静电防护设计需要的漏极间距需求而定,其它参数大部分为制造工艺所决定。
在获得设计规则后,则需要根据设计规则设计前文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为了使设计的MOS管占用的版图面积最小,应当使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内的栅极间距采用最小栅极间距A,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源极或者漏极的接触孔的宽度采用最小接触孔宽度C,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源极接触孔到栅极的距离采用最小源极接触孔道栅极间距D和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源极或者漏极的接触孔之间的距离采用最小接触孔间距E。为了达到较大导电沟道宽长比,则需要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内的栅极长度采用最小栅极长度B,并且采取折叠带状结构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栅极宽度。另外,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采用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作为漏极间距可以保证设计的MOS管具有较大的漏极间距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漏极区域占用的版图面积。
另一方面,从图2或者图3中可以看出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宽X主要由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来决定,即X=A+2B+C+2E,而宽X同时可以用另一个度量来表征,即X=A+2B+nC+(n-1)F+2D,其中n代表源极区域内的源极接触孔数目,n为大于0的整数,显然当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这个参数确定以后,可以根据上述两个公式确定一个源极区域内的源极接触孔数目,进一步地可以确定漏极区域的漏极接触孔数目。因为在同一MOS管设计中,为了导电性的需要通常源极接触孔和漏极接触孔数目通常是相同的。根据上述两个公式有: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81
其中n必须为大于0的整数,所以当右侧计算结果不为整数时需向上取整。当n确定后,可以计算出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最终确定的宽X‘:
X‘=A+2B+nC+(n-1)F+2D
应当认识到,如果计算n时进行了向上取整,那么最终矩形重复单元300的漏极间距会略大于预设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
当源极接触孔和漏极接触孔的数目n确定以后,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长Y也可以确定,其中
Y=C+2D+2B+2E+nC+(n-1)F。
至此,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可以设计完成。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将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的一半作为重复单元,对于此种类似方案,本文不再累述。
当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设计完毕后,可以根据具体设计将所述矩形重复单元300复制或者镜像完成MOS管的版图设计。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的MOS管版图设计装置4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版图设计装置400包括版图设计规则获取单元402、接触孔数目计算单元404和矩形重复单元设计单元406。
版图设计规则获取单元402获取版图设计规则,所述版图设计规则包括最小栅极间距A、最小栅极长度B、最小接触孔宽度C、最小源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D、最小漏极接触孔到栅极间距E、最小接触孔间距E。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版图设计规则获取单元402是一个由软件实现的输入接口,用户可以通过键盘将这些参数输入其中。
接触孔数目计算单元404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0030717680000082
计算一个源极区域或者漏极区域内的接触孔数目,其中n为大于0的整数。
矩形重复单元设计单元406根据所述n进一步确定矩形重复单元的长Y和宽X‘,其中:
Y=C+2D+2B+2E+nC+(n-1)F;
X‘=A+2B+nC+(n-1)F+2D。
此时,所述矩形重复单元设计单元406即可具体设计出一个如矩形重复单元300所示的矩形重复单元,然后结合版图设计装置400的其它装置完成整个版图设计,所述其它装置为本领域现有技术,本文不再累述。
在标准自对准工艺中,栅极宽度通常可以被用来定义MOS管的导电沟道宽度。一般可通过定义单位有效MOS管的导电沟道宽度的面积消耗来比较功率器件的面积有效性,实现单位有效MOS管的导电沟道宽度所需的面积越小越优。以一个典型的0.5μm工艺设计规则为例,A=0.5μm,B=0.5μm,C=0.4μm,D=0.4μm,E=0.4μm,F=1.2μm,通过计算可得图1所述MOS管的单位有效MOS管的导电沟道宽度的面积消耗系数为2.5左右,而本实用新型中的MOS管的单位有效MOS管的导电沟道宽度的面积消耗系数为1.905左右,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良好的有益效果。
上述说明已经充分揭露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改动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应地,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所述具体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MOS管,其包括多个矩形重复单元,所述矩形重复单元包括有第一矩形边、与第一矩形边相对且平行的第二矩形边、第三矩形边和与第三矩形边相对且平行的第四矩形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重复单元包括:
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一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 
Figure DEST_PATH_FDA0000055491240000011
形的第一带状栅极和位于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心连线与第二矩形边之间的、起始于第三矩形边而终止于第四矩形边的 
Figure DEST_PATH_FDA0000055491240000012
形的第二带状栅极;
2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其中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一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一矩形边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二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二矩形边居中分布;和
2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其中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三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三矩形边居中分布;另外n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一长边与第四矩形边重合,并沿所述第四矩形边居中分布,
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重复单元依第一矩形边和第二矩形边的中点连线呈轴对称图形,依第三矩形边和第四矩形边的中点连线呈轴对称图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管,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大于等于接触孔最小间距,相邻的两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之间的间距相等且大于等于接触孔最小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MOS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源极间距,所述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边沿距所述带状栅极的边沿的垂直距离等于或者大于预设最小漏极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MOS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带状栅极与所述重复单元的第一矩形边的最小垂直距离等于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 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的二分之一,第二带状栅极与所述重复单元的第二矩形边的最小距离等于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的二分之一,第一带状栅极的边沿与第二带状栅极的边沿的最小垂直距离等于或大于最小栅极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管,其特征在于,每个矩形漏极半接触孔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每个矩形源极半接触孔的长边等于两倍的短边长度。 
CN2010205908640U 2010-11-03 2010-11-03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36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908640U CN201936884U (zh) 2010-11-03 2010-11-03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908640U CN201936884U (zh) 2010-11-03 2010-11-03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36884U true CN201936884U (zh) 2011-08-17

Family

ID=44448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90864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936884U (zh) 2010-11-03 2010-11-03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368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4567A (zh) * 2010-11-03 2011-05-04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方法
WO2020135378A1 (zh) * 2018-12-25 2020-07-02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沟槽型vdmos的元胞版图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4567A (zh) * 2010-11-03 2011-05-04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方法
WO2020135378A1 (zh) * 2018-12-25 2020-07-02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沟槽型vdmos的元胞版图结构
CN111370462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沟槽型vdmos的元胞版图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117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a standard cell including a non-active fin area
US2020027385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first cell row and a second cell row
US10600784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and logic circuit
DE3423211C2 (de) Halbleiterbauteil
EP2347436B1 (en) Integrated capacitor with alternating layered segments
US92926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ied cell architecture and the resulting device
TWI487123B (zh) 用於電容器的結構體及其方法
US7589361B2 (en) Standard cells, LSI with the standard cells and layout design method for the standard cells
CN201936884U (zh)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装置
CN106253904B (zh) 一种流水线adc系统中采样mom电容的版图设计方法
CN102044567B (zh) 一种mos管及其版图设计方法
DE10164606A1 (de) Flip-Chip-Halbleitereinrichtung mit außerhalb von Energiezufuhranschlussflächen angeordneten Signalanschlussflächen
CN107798197B (zh) 一种减小wpe效应的标准单元库版图设计方法
CN106783840A (zh) 一种标准单元库的版图结构
JP2007234777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CN103310066B (zh) 标准单元版图的生成方法
CN112541320A (zh) 一种功率器件版图中金属连线的设计方法
TWI749645B (zh) 半導體裝置以及金氧半電容器結構
DE102013000193A1 (de) Bildschirm-Tastfeld bzw. Touch-Panel
JPH0685062A (ja) セルベースレイアウト設計方法
JPH08204183A (ja) パワーmosトランジスタ
JP2001244342A (ja) 集積回路のレイアウト方法、集積回路及びマクロセル
CN102446961B (zh) 包含功率器件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07491B (zh) 一种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中参数化单元及其实现方法
CN202384345U (zh) 半导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