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934175U -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934175U
CN201934175U CN2011200404736U CN201120040473U CN201934175U CN 201934175 U CN201934175 U CN 201934175U CN 2011200404736 U CN2011200404736 U CN 2011200404736U CN 201120040473 U CN201120040473 U CN 201120040473U CN 201934175 U CN201934175 U CN 201934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shield
exhaust manifold
heat insulating
insulating cove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0404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兴海
段伟
刘维
汪开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Sokon Automobile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Sokon Automobile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Sokon Automobile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0404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934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934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93417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一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二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将排气歧管全部包覆起来,通过两个薄板隔热罩的表面对热辐射的反射,有效地起到隔热作用,并在其隔热罩上设置有散热孔,大大的增大了其隔热效果,此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隔热效果好不仅大大缩短了三元催化器的起燃时间,减小了发动机在起动阶段有害物的排放量;而且此隔热罩采用0.8mm-1mm厚的热浸铝钢板,其通过两个薄板结构,减小了隔热罩的面积,减少了应力集中点,以防止在发动机及整车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开裂现象。

Description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发动机功率不断增大,排气温度也在逐渐上升,并通过排气歧管不断地向外散热。一般情况下,在排气歧管外部都设置有隔热罩,以防止大量高温散布到发动机仓中,从而减少对发动机其他零部件的热辐射,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和安全。
如果排气歧管隔热罩设计不当或隔温效果不好,大量的热量通过排气歧管辐射到发动机其他零部件及发动机仓内,不仅会影响其他零部件的正常工作,比如:降低了三元催化器起燃速度,增大了汽车在冷起动阶段的尾气有害物的排放;而且会造成发动机仓内温度升高,热量通过车身部件传输到车内,影响乘坐舒适性,同时,如果温度过高,还会使裸露在外的油管等温度升高,提高了燃油温度,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排放。
而现阶段的排气歧管隔热罩,一般为排气管整体铸造隔热罩和薄板式两种结构,排气管整体铸造隔热罩存在着结构复杂,铸造困难,整体外观质量不高,成本太高等缺点;而薄板式隔热罩虽结构简单,但存在着隔热效果差,热量集中等缺点。在汽车运行过程中,由于整车振动及热应力过于集中的原因往往会导致隔热罩开裂现象的产生,这样不仅产生了噪音,而且加剧了排气歧管向外 传递热量。这又会造成发动机在起动时,排气温度迟迟无法达到三元催化转化器工作的最低温度,尾气排放超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为了解决现有发动机的排气管隔热罩隔热效果不佳、存在开裂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包括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一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二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罩上的安装孔和第二隔热罩上的安装孔个数相同,所述安装孔为4至10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孔优选为6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安装孔周边设置有圆形凸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为冲压成型的薄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均设置有散热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散热孔优选为3个。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均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均匀设置于散热孔的周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热罩为0.8MM至1MM厚的热浸铝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通过螺栓固定。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冲压成型的薄板隔热罩,其通过安装孔与发动机排气隔热罩相固定,形成一个空腔,将排气歧管全部包覆起来,通过两个薄板隔热罩的表面对热辐射的反射,有效地起到隔热作用,并在其隔热罩上 设置有散热孔,其能有效的排除其内的温度,大大的增大了其隔热效果,此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隔热效果好不仅大大缩短了三元催化器的起燃时间,减小了发动机在起动阶段有害物的排放量;而且此隔热罩采用0.8MM-1MM厚的热浸铝钢板,其通过两个薄板结构,减小了隔热罩的面积,减少了应力集中点,以防止在发动机及整车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开裂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隔热罩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隔热罩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和图2装配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和4所示,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采用两个薄板式排气管隔热罩设计,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上均设置有安装孔3,第一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二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一隔热罩1和第二隔热罩2设置有数个相同的安装孔3,安装孔为4至10个。其安装孔优选为6个,第一隔热罩1上设置有3个,第二隔热罩2上设置有3个,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冲压成型的薄板隔热罩,其通过安装孔与发动机排气隔热罩相固定,形成一个空腔,将排气歧管9全部包覆起来,通过两个薄板隔热罩的表面对热辐射的反射,有效地起到隔热作用,并在其隔热罩上设置有散热孔,其能有效的排除其内的温度,增大了其隔热效果。隔热效果好,不仅缩短了三元催化器的起燃时间,减小了发动机在起动阶段有害物的排放量;而且 此隔热罩采用0.8mm-1mm厚的热浸铝钢板,其是一种复活材料,其在钢板表面通过热轧使表面粘附一层铝带,其通过两个薄板结构,减小了隔热罩的面积,减少了应力集中点,以增加隔热板在发动机及整车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开裂现象。并在其隔热罩上设置有散热孔4,其能有效的排除排气歧管内的温度,增强了其隔热效果。同时此结构简单,易于实施,且控制了产品成本,便于制造。
为了克服隔热罩由于热应力的原因而导致的开裂现象,其隔热罩采用0.8mm至1mm厚的热浸铝钢板,其隔热罩采用两个独立结构,减小了隔热罩的面积,减少了应力集中点,以防止在发动机及整车在振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开裂现象。
其在安装孔周边设置有凸台5,通过其凸台5增加了两层隔热罩的连接可靠性,并且提高了两个隔热罩连接处的强度,能有效的防止在发动机及整车在振动过程中,隔热罩容易出现的开裂现象。
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均设置有凸缘6,凸缘6均匀设置于散热孔4的周边,有利于增加结构强度。
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可以通过铆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其优选通过在第一隔热罩1上焊接有3个螺母7,第二隔热罩上开设有3个螺栓孔8,两个隔热罩通过螺栓固定,此连接方式拆卸方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隔热罩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其特征在于: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一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第二隔热罩通过安装孔与排气歧管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均设置有散热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上的安装孔和第二隔热罩上的安装孔个数相同,所述安装孔为4至10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优选为6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周边设置有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为冲压成型的薄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优选为3个。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均设置有凸缘,所述翻边均匀设置于散热孔的周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为0.8mm至1mm厚的热浸铝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罩和第二隔热罩通过螺栓固定。
CN2011200404736U 2011-02-17 2011-02-17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34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404736U CN201934175U (zh) 2011-02-17 2011-02-17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0404736U CN201934175U (zh) 2011-02-17 2011-02-17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934175U true CN201934175U (zh) 2011-08-17

Family

ID=44445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04047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934175U (zh) 2011-02-17 2011-02-17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934175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9400A (zh) * 2014-04-25 2014-07-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N103975138A (zh) * 2011-12-06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构造体
CN104329153A (zh) * 2014-11-19 2015-02-04 柳州市莫尔斯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排气管
CN104595000A (zh) * 2015-01-04 2015-05-06 无锡市佳宜车厢制造有限公司 应用于柴油机的排气隔热罩及其生产工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138A (zh) * 2011-12-06 2014-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构造体
CN103975138B (zh) * 2011-12-06 2017-05-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构造体
CN103899400A (zh) * 2014-04-25 2014-07-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N104329153A (zh) * 2014-11-19 2015-02-04 柳州市莫尔斯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排气管
CN104595000A (zh) * 2015-01-04 2015-05-06 无锡市佳宜车厢制造有限公司 应用于柴油机的排气隔热罩及其生产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34175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N201723289U (zh) 一种焊接式排气歧管的紧耦合式排气歧管总成
CN202273741U (zh) 一种不锈钢排气歧管结构
CN202300606U (zh) 一种发动机热端总成
CN202789054U (zh) 排气歧管隔热罩
CN201521331U (zh) 柴油机scr催化消声器
CN201554536U (zh) 一种排气歧管总成
CN204532502U (zh) 一种新型4缸机缸盖集成排气歧管
CN102191976A (zh) 柴油机催化消声器
CN202811032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N201554530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隔热罩
CN201554535U (zh) 一种带催化器的汽车发动机排气歧管总成
CN101666256A (zh) 柴油机scr催化消声器
CN202732052U (zh) 一种起燃时间短的涡轮发动机三元催化器结构
CN203626938U (zh) 一种发动机排气歧管与催化器的连体式隔热罩
CN204152619U (zh) 一种排气后置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及催化器总成
CN202811072U (zh) 发动机增压器隔热罩
CN202305505U (zh) 气体传感器保护罩
CN205477869U (zh)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支撑结构
CN220101376U (zh) 一种机动车排气歧管隔热防烫罩结构
CN108252776A (zh) 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
CN203189098U (zh) 一种在客车中使用的消声器隔热罩
CN207278332U (zh) 纵置增压发动机三元催化器总成
CN205605280U (zh) 一种中空金属蜂窝式氧化催化器
CN220319659U (zh) 一种带隔热罩的排气尾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CHONGQING SOKON INDUSTRY GROUP SHARE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CHONGQING SOKON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00033 Jinqiao Road,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61-1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Xiaokang Industry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400033 Jinqiao Road,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61-1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Sokon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